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2012-08-02 9页 pdf 863KB 1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3557

暂无简介

举报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王才公亭 斯拉夫人的历史是从晨昏蒙影中开始的。 要搞清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 须涉及到语言学 、 人类学 、 人种学、 考古学 、 地理学 、 民俗学等诸多领域 , 难度很大 。 由于时代久远 、 资料缺 乏 , 历史学家常常由于真伪难辨而步入误区 , 所以各种观点纷呈 , 旧的假说不断为新的假说 所取代 。 本文拟就下面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 一 关于古斯拉夫人的 发源地问题 关于古斯拉夫人的发源地问题 , 国外学 术界曾长期流行过 一 ‘多瑙河起源说 ’, , 俄国著 名的历史学家 C ·M ·索洛夫...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古斯拉夫人源流考 王才公亭 斯拉夫人的历史是从晨昏蒙影中开始的。 要搞清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 须涉及到语言学 、 人类学 、 人种学、 考古学 、 地理学 、 民俗学等诸多领域 , 难度很大 。 由于时代久远 、 资料缺 乏 , 历史学家常常由于真伪难辨而步入误区 , 所以各种观点纷呈 , 旧的假说不断为新的假说 所取代 。 本文拟就下面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 一 关于古斯拉夫人的 发源地问题 关于古斯拉夫人的发源地问题 , 国外学 术界曾长期流行过 一 ‘多瑙河起源说 ’, , 俄国著 名的历史学家 C ·M ·索洛夫耶夫就是共中的 代人物之一 。 他写道 : “斯拉夫人从来不知 道是由其首领从亚洲将他们带出来的 , 但他 们保存了其远祖在多瑙河岸的传说 。 由于弧 敌的进袭 , 他们从那里向北方 , 然后再向北 方和东方移动。 在多瑙河沿岸的国家中 , 斯 拉夫人的古代遗址 , 在地名上留下明显的痕 迹 。 ” ¹ 俄国的另外两名历史学家H · M , 卡 拉媳津和B · O · 克留契夫斯基 , 也都 主 张 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吁山附近去寻找斯拉夫人 的故乡。 这种观点的立论根据多取自于塔西 陀和约尔旦时代的史料 , 不足为凭 , 因此逐 渐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所否定 。 斯拉夫语族从整个印欧语系中分离出来 的时期 , 即斯拉夫人形成独立人种集团的时 期 , 大体上可确定为公元前 2 千年代初期至 中期 , 因此 目前国外学术界大多以这一时期 古斯拉夫人的居地作为其发源地 。 在公元前 2 千年代初期至中期 , 在奥得 河至第聂伯河之间形成许多绳纹陶农牧部落 集团 , 诸如维斯瓦河流域的伊文部落集团 、 塞涅茨部落集团和托马塞夫部落集团 ; 波罗 的海部落集团; 沃伦 、 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 部落集团 , 第聂伯河至德涅斯特之间的洛格 鲁德部落集团; 德涅斯特河上游的波恰克部 落集团 ; 普里皮亚特河右岸的维索茨部落集 团等 。º 在这些部落集团的遗 址 中, 发现 了 黍、 小麦 、 大麦 、 石锄 、 石镰、 手磨 、 圆形 陶器和猪 、 马、 牛、 羊的骨骼 , 以及用圆木 和禽笆建成的半穴式住宅 , 敞开的炉灶和 火 葬古墓等 。 第聂伯河右岸的斯特列夫火葬古 墓和基辅附近的索菲耶夫火葬 古 墓 可 作例 证 。 从这些部落的遗存来看 , 具有典型斯拉 夫文化特征 , 因此有充分理由将奥得河至第 聂伯河之间的地区视为古斯拉夫 人 的 发 源 地 。 公元前15 至12 世纪 , 在奥得河与第聂伯 河之间的地区形成了特西涅茨 · 科马洛沃文 化 。 该文化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 斯 拉 夫 文 化 , 这可为上述结论提供佐证 。 值得提出的是 , 国外学术界往往以农业 作为判定斯拉夫文化的唯一标志 , ’ 这似乎不 妥 。 实际 _ l: , 在当时的中东欧 , 农业文化最 · 5 4 0 . 史 学 集 刊 工9 9 1年 第 3 期 碱豁巍鑫 匕 为发达的地区是位于多瑙河下游的特里波利 文化白气分布区域。 该文化发源于 地 中 海 东 部 , 是中东欧农牧文化的中心 。 与之比较而 言 , 位于较北部的农牧部落的农业并不算发 达 , 但畜牧业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 故 有人称其为畜牧部落。 ‘ 从语言学角度也可以找到古斯拉夫人的 发源地 。在古斯拉夫语的词汇中, 表示沼泽、 河川以及混合林带中的动植物名称的词汇居 多 , 而表示山地、 海岸、草原的词汇则较少 。 从表示节令的词汇中可以看出 , 他们采用伐 林耕作法 , 用白桦树灰作肥料。 这说明古斯 拉夫人居住在距山地 、 海岸和草原较远的、 · 多沼泽河川的混合林带 , 即奥得河与第聂伯 河之间 。 另外 , : 斯拉夫语和波罗的语 、 伊朗 语之间以及波罗的语和 日耳曼语 、 芬兰一乌 果尔语之间, 虽然有亲缘关系 , 但斯拉夫语 与日耳曼语 、 芬兰一乌果尔语之间, 伊朗语 和波罗的语、 日耳曼语之间 , 其关系却相当 薄弱 。 ¹ 这表明斯拉夫人位于波罗的人和伊 朗人之间梦沛药垂离芬兰书乌果尔人和「日耳曼 人 , 这一事实也为寻找古斯拉夫人的发源地 提供了依据。 - 其实 , 将公元前 2 千年代初期至中期古 斯拉夫人的居地作为其发源地 , 也存在着很 大欠缺 , 因为它没有回答在这之前原始斯拉 夫人居住地的问题 。 长期以来 , 国外学术界 深受H · 只 · 马尔的语言学和人种学理论的 影响 , 认为语言和人种象上层建筑一样都是 阶段性爆发的结果 。 这种理论曾一度引起学 术界的混乱 , 某些学者认为在印欧语和印欧 人 (包括斯拉夫人在内) 出现之前 , 曾存在 过与其本质完全不同的雅弗语和 雅 弗 人 阶 段 , 把印欧人和古斯拉夫人看成是偶然的产 物 , 进而否定了原始斯拉夫人的存在。 ¼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上述观点持批判态度 , 认 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观象 , 是经历许多 时代才得以形成 、 发展和完善的 ; 人种也是 如此 , 其形成经历过长期的过程。 关于原始斯拉夫人的发源地问题 , 德国 民族主义厉史学家基于种族优越论的立场 , 强调与日耳曼人的联系 , 将波罗的海西南部 看作斯拉夫人产生的源头。 苏联 历 史 学 家 B · A · 雷巴科夫在其新作 《基辅罗斯与 罗 斯公国》 一书中 , 也提出了近似的看法 。 他 指出: “古斯拉夫人从印欧集团中分化出来是 公元前 3 至 2 午年代之交欧洲北部部落大规 模迁徙的结果 (以萨洛维 · 阿姆弗尔文化为 证 ) 。 日耳曼人 、 斯拉夫人和克勒特人的祖先 混杂在一起 , 从易北河抵达第聂伯河 , 至公 元前 2 千年代 .上半期己遍布东欧 。 手持战斧 的牧马人驱赶着畜群以每年 10 至12 公里的速 度移动 , 分散到瓦尔戴丘陵和伏 尔 加 河 中 游 。 一至公元前 2千年代中期 , 形成了斯拉牛 集团 。 ”¾ 笔者认为 , 对上 述 说 法 应 该 提 出 质 疑二 因为有很多资料证明斯拉夫人自古以来 就是东欧的土著居民。 苏联考古学家在东欧 大平原发现了旧石器遗址 、 _莫斯特时期的尼 安德特人化石、 一 4 万年以前的克罗马 农 大、 (欧罗巴人种) 化石以及新石器时期的 “小 窝蓖纹陶文化” 遗址 , À 说明这里有史以来就有原始人群居住 , 并且完全有可能包含着 ‘ 斯拉夫人的祖先。 按苏联语言学家的说法 , 几 早在石器时代 , 在东欧已形成了印欧语的语 法体系和基本词汇 , ¿ 这也为东欧土著说提 供了一定的依据 。 公元前 3千年代上半期 , 在伏尔加河下游出现了竖穴文化 。 公元前 3 千年代下半期 , 竖穴文化沿第聂伯河北移 , 在伏尔加一克里亚兹马河流域的森林地带形 成了法齐扬诺沃文化。 竖穴文化的体现者是 农牧部落 , 以战斧、 绳纹陶和屈膝埋葬为特 征 , 被考古学家确认为是印欧类型的文化 。 À 某些历史学家据此认为 , 原始斯拉夫人的发 源地非第聂伯河中游莫属 ; @ 并认为 , 公元 前 2 千年代初期遍布于日德兰半岛 、 波罗的 海东部和南部、 莱因河和维斯瓦河 、 多瑙河 上游、 南布格河、 普鲁特河上游 、 德涅斯特 河流域的农牧部落 , 皆发端于此 。 他们还认 为 , 竖穴文化在扩展过程中 , 印欧人趋于瓦 解 , 斯拉夫每语的方言在吸收波罗的原始母 语基础上开始形成 , 于是原始斯拉夫人 (或 称作波罗的斯拉夫人 ) 集团也最终形成 。 这 种推论是颇有道理的 。 在探讨原始斯拉夫人发源地时 , 也不应 忽视另一些资料 。 据语言学家考证 , 斯拉夫 语与亚洲境内某些古代部落的语言之间 , 存 在着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 如 “ 道 路 ” 一 词 , 巴比伦语为d a r o g a , 捷克语为d r a h a , 俄语为d ar a g a 。 “矿石” 一词 , 苏美 尔 语 为 u r u cl a C o p p e r , 斯拉夫语为 r u d a o re 。 “神灵” 一词 , 古伊朗语为h a g a , 古印地语 为b h a g a , 俄语为b o g 。 “军队” 一词 , 吐火 罗语为r a 比k , 古俄语为r a乞。 原住在亚洲 境 内的弗里吉亚人是于公元前12 00 年迁移到巴 尔」斗「(小亚的 , 他们的语言 ; 一狂也有很多词汇 与斯拉夫语相近 。 斯拉夫语的 “自由” 一词 (。u o bo d a) , 就是从弗里吉亚的神名 S a b a - Z : 。 : 导出的 。 除语言之外 , 在宗教、 民俗方 而也可以找到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 古斯拉夫 人的很多神名与印度, . 佃一朗相近 , 共宗教标 志和护身符与阿兰人和土耳其 人相似。 西斯 拉夫人的主神斯维亚托维特左手举弓 , 在俑翁 放着巨剑 , 绣绳和马鞍 , 在神庙的马厩吟。拴 着一匹马 。 与阿兰人欢一!蒙古人祭祀中的权力 标志相似 。 古斯拉夫人以马随葬 , 一也与阿兰 人、 土耳共人和蒙古少、亦民似 。 @ 根据上述资 料和其它有关资料 , 可以认为原始斯拉夫人 的发源地与亚洲有联系。 因此 , 许多西方学 者迄今为 _ fI: 仍坚持亚洲起源说 , 认为在史前 时期原始斯拉夫人曾居住在伊朗高原、 外高 加索 、 中亚和西南亚 , 并于公元前 3至 2 千 年代经由南俄草原移民到欧洲 。 俄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涅斯托尔在其所 著 咬往年纪事》 一 书中 , 为亚洲起源说作过 朦胧的说明。 他指出 , 在大洪水之后 , 诺亚 的三个儿子闪、 含、 雅弗划分了疆域 。 雅弗 占据了西部和北部地区 , 其中包括米地亚、 亚美尼亚、 科尔基斯 、色雷斯 、卡帕多西亚 、 加拉提亚 、 阿卡地亚 、 萨尔马提亚以及东欧 大平原的几大水系。 在巴比伦遭劫之后 , 诺 亚的后裔划分成72 支民族 , 斯拉夫人归雅弗 管辖。 作者进一步指出: “经过若干 年 代 之 后 , 斯拉夫人来到多瑙河 , 即现今匈牙利人 和保加利亚人居住的地方 。 这些斯拉夫人以 其住地的名称来称谓 。 例如 , 一些人居住在 摩拉瓦河 , 故名摩拉瓦人, 另一些人称作捷 克人。 ” 尽管作者将斯拉夫 人 起 源 与 《圣 经》 中的神话传说联系到一起具有荒诞的性 质 , 但也不能不说作者捕捉到了历史的某些 真实迹象。 对于上述的资料没有理由轻率地予以否 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 , 匆一l何通过这些相互矛 盾的史料得出一个科学的、 符合事实的结论 。 国外学术界往往致力于从一个狭窄的地域或 某一个固定不变的中心去寻找斯拉夫人的发 源地 , 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 笔者认为 , 旅姑刃了l立夫 人的 )苦住地不一司能仅仅局限于皱 一 个l也区 , 其发源地应是多中心的 。 因为在 久远的 一占代世界 , 录墓本的声、种单位是以氏 族公社的经济活动和血缘关系而统一起来的 部落。 为了寻求自己的生存环境 , 这些古代 部落处于大规模变动之 ; 一卜, 从四面八方而来 , 又向四而八方散去 。在经常性的分裂 、分散 、 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 , 不同族属和不同人种 而貌的原始居民混杂交错在 一 起 , 发生 同 化 。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 斯拉夫人的祖先 可能涉足于相当广阔的地域 : 其语言和人种 的形成绝不会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夫地 。 所以 我们有理由认为, 伊朗高原 、波罗的海沿岸、 易北河至第聂伯河之间, 都可能是原始斯拉 夫人的发源地 ; 原始斯拉夫人是在同日耳曼 人 、 克勒特人 、 伊利里亚人、 色雷斯人、 波 罗的人 (普鲁士人、 拉脱维亚人 、立陶宛人 ) 、 伊朗人以及其它原始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 不过 ,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 欧洲原始居 民逐渐缩小了迁徙的范围, 其变动的节奏也 相对趋缓 , 于是在公元前 3 千年代便形成了 三I个具有不同特色的部落群体 : 在东欧北部 和中部形成了渔猎部落群 。 大致分布在波罗 的海东南部, 第聂伯河 、 伏尔加河和奥卡河 上游 , 卡玛河和别卓拉河流域及 奥 得河 下 游 ; 在黑海和伏尔加河下游形成了草原游牧 部落群 ; 在第聂伯河中游 、 德涅斯特河 、 南 布格河 、 维斯瓦河 、 奥得河和多瑙河西部形 成了农牧部落群 。 由于自然条件的同 一性 , 在部落群体内部 逐 渐 形 成了经济和文化的 同一性 , 优越的部落不断繁衍壮大 , 使其它 部落在经济、 文化 语言和人种方面服从自 己 , 从而为人种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由此看来 , 古斯拉夫人人种集团的形成也大 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 二 古斯扛夫人 的历 史足迹 公元前一千声乒代 , ’中东欧的古代居民进 入了铁器时代 , 同时 一也进人了原始社会的最 后阶段 。很这个时期 , 古斯拉夫人的社会生产 力提高很大 , 原始农业已转化为耕作农业 , 种植业 一忽经济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 财富不断增加 ,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民 族的分化和部落战争的爆发 。 与此同时 , 古 斯拉夫人在人种发展的道路上也前进了一大 步 , 经过了长期的 分 化—联 合—分 化—, 联合的过程之后 , 开始迈入 了 一 个 新白勺时期 。 公元前一 千年代正是中欧卢日支文化的 繁荣期 。卢日支文化发端于公元前13 世纪 , 延 续到公元前 4世纪。该文化以奥得河和维斯瓦 河之间的地区为中心 , 北部到达波罗的海沿 岸 ; 西部到达易北河上游 , 与 日耳曼人和克 勒特人为界 ; 南部到达多瑙河支流摩拉瓦河 、 瓦赫河和格龙河 , 即伊利里亚人的住地 ; 东 部以涅曼河为界与立陶宛人毗邻 ; 东南部一 直到达普里皮亚特河和德涅斯特河 .上游 , 与 第聂泊河中游的古斯拉夫人接壤 。 卢日支部 落留下了很多堡寨和村落遗址 , 大多位于湖 泊中的小岛上或陡峭的高地上 , 周围有结实 的土墙和水沟 , 看来是为了免遭邻近氏族和 部落的袭击 。 堡寨或村落中的住室是用木头 和粘土建成的 , 为正方形 , 室内有简单的炉 灶 。 对死者采用瓮棺葬 , 在一个墓穴中往往 装有几个骨灰罐 。 在堡寨和村落的遗址中发 现了大量遗存 : 小麦 、 大麦 、 黍 、 扁豆 、 豌 豆 、 婴栗 、 芜普等农作物 , 角制锄、 铜镰 、 铁镰 、 石磨 、 木制拉洛犁 、马车等农业用具 , 猪 、 母牛 、 绵羊 、 山羊 、 马等家畜的骨骼以 及各种陶器 。 波兰和捷克考古学家按墓葬的 性质和陶器的样式 , 将卢日支部落划分若干 地方集团 , 如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下游之间的 波莫尔一哥苏勃集团 、 奥得河下游的哥鲁涅 茨集团、 奥得河上游的西列兹一马洛波里集 团和莫拉夫集团等 , 每个集团占有疆域将近 1 00 一 2 00 平方公里 。 德国考古学家从种族优越论 的 观 ’念 侣 发 , 试图证明卢日支文化是属于 日耳曼人的 或者是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的。二战之后 , 捷克考古学家提出了38 份 , 找到了卢 卜l 支农牧文化与斯拉夫人的密切联系 , 旨在证 明斯拉夫人又如封 日支文化的体现 者 和 继 承 者 。 实际上 , 这种观点也有失片面性 。 确切 地说 , 忿个文化共同体既包括西部斯拉失人 , 也包括一小部分克勒特人和伊利里亚人的部 落。 这个文化共同体经过了儿个世纪之后 , 得到了 “维涅德” 的称谓 , 形成了新的共伺 体 。 在克勒特人向南部和东南部迁徙之后 , 西部斯拉夫人并人新的共同体 。 尽管铁器的 普及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 但他们在 住宅形式 、 陶器样式和埋葬方式等方面仍保 留着许多传统的特征。 位于第聂伯中游的斯拉夫东南集团 , 在 进人公元前一千年代以后 , 成为黑森林文化 (以基辅附近的黑森林城命名 , 公元前10 至 7 世纪 ) 的创造者 。 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空前增强 , 在南部边界建立了许多城堡 , 、与 草原的游牧部落基麦里人抗衡 。 公元前 7 至 3 世纪 , 东欧平原进入了西 徐亚时代 。 关于这一时期东部斯拉夫人的地 理分布和发展水平 , 未见直接报道 , 只能综 合其它材料来考察。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 (公元前 5 世纪) 在其所著《历史》 一书中, 详细地列举了西徐亚人各部落的分 布 。 他指出 , 在黑海重要商埠奥尔比亚向北 , 沿叙帕尼斯河 (南布格河) 逐次居住着卡里 披达伊部落 (也称希腊西徐亚人 )、 阿拉佐涅 斯人 、 西徐亚庄稼人 、 涅乌里司人 。 越过包 律斯帖涅司河 (第聂伯河) , 离海最近的是叙 菜亚人 , 往上是西徐亚农民, 越过无人居住 的荒漠之后 , 居住着昂多罗帕哥伊人 (意为 食人者) 。由西徐亚农民居住地区往东 , 越过 庞提卡佩司河 (因古列茨河) , 是西徐亚游牧 民的住地 ; 越过盖罗司河 (莫洛齐纳亚河) 是王族西徐亚人的住地 。 山王族西徐亚人往 北 , 居住着美兰克拉脚一诺伊族 又黑 汉族) 。越 过塔纳伊司河 (顿河 ) , 是撒乌 罗玛泰 伊 人 (萨尔马特人) ; 由其向北居住着 布 迪 诺 伊 人 。 希罗多德没有直接提到斯拉夫人 , 但 显然不能认为斯拉夫人己经消失 , 间题在于 究竟哪些部落是斯拉夫人。 围绕这一问题国 外学术界有三种见解 : 其一认为希罗多德所 说的西徐亚人就是斯拉夫人 , 斯拉夫学者基 本持这种观点 , 旨在说明西徐亚文化是斯拉 夫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 。 其二将西徐亚游 牧民与西徐亚庄稼人和西徐亚农 民 区 分 开 来 , 认为后者才是斯拉夫人 ; 其三否认斯拉 夫人同西徐亚人有任何联系 , 而将西徐亚近 邻涅乌里司人 、 美兰克拉伊诺伊人、 布迪诺 伊人看作是斯拉夫人 。 按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来说 , 西徐亚人是 木撑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和北伊朗语部落集团 的成员。 他们居住在南俄草原以东顿河 、 伏 尔加河和南乌拉尔一带 , 以游牧为主 , 既不 播种 , 又不耕耘 , 住在帐篷里 , 没有城市 。 公元前 7 世纪 , 他们因受伊赛多涅斯人和玛 萨该塔伊人的排挤 (希罗多德语 ) , 沿亚速海 北上占领了基麦里人的土地 , 并于公元前 7 世纪中叶以后攻人米地亚 。 在乌拉尔 、 伏尔 加 、 顿河和伊朗的考古发掘 , 证实这一说法 是可靠的 。 西徐亚人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 与斯拉夫人的文化特征有明显差别 , 因此无 论如何不能将西徐亚人与斯拉夫 人 混 为 一 谈 。 希罗多德将西徐亚人划分成两大集团 : 王族西徐亚人和西徐亚游牧民集团; 西徐亚 庄稼人和西徐亚农民集团 。 前者与上述西徐 亚人的特征和史实基本相符 , 因此可以判定 他们是真正的西徐亚人 , 而不是斯拉夫人 ; 但后者却可另作别论 , 按概念来说他们不可 能是真正的西徐亚人 , 而应被看作是错划为 西徐亚的斯拉夫部落 。 希罗多德在谈及西徐 亚起源的时候援弓!这样一则传说 : 在大流士 攻打西徐亚人之前整整一午年 , 宙斯和第聂 伯河的女儿 仁黑海北岸的古代女神 ) 生育了 塔尔吉塔欧斯 。 他有三个儿子 : 大儿子里波 克赛司统治奥卡泰伊族; 二儿子阿尔波克赛 司统治卡提亚洛伊族和特拉司披司族 ; 小儿 子克拉科赛司统治帕辣拉泰伊族 , 并得到了 天赐圣物黄金制作的犁 、 扼 、 斧、 盏 , 掌管 了王权 。 全体民族根据国王的名字而称作斯 科洛托伊人 , 而希腊人则称其为西徐亚人 。 这个传说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 其一 , 斯 科洛托伊人的始祖塔尔吉塔欧斯诞生的时间 是在大流士攻打西徐亚之前一千年 , 即公元 前 16 至15世纪 , 正值斯拉夫人走向独立生活 之际 。 其二 , 斯科洛托伊人不是来自东方 , 而是第聂伯河流域的土著居民。 塔尔吉塔欧 斯的三个儿子所管辖的四个部落 , 其地域与 西徐亚庄稼人和第聂伯河右岸的西徐亚农民 的分布区域大体符合, 位于第聂伯河 、 德涅 斯特河和南布格河流域 , 即是后来的波利安 人 、 罗斯人 、 布让人的居住地 。 其兰 , 犁、 流撬毓 扼、 斧都是农业用具 , 说明他们是农业部落。 他们的名字也说明这一点 , 据学者考证 , 塔 尔吉塔欧斯与农业收获有关 , 希腊人的收获 节称作 “塔科米 ,)( T a r e M二价 。鲤 “帕辣拉泰 伊” 一词来自伊朗语 S ip o r 、 。个p 个 r , 意为 犁地的农民 。 @ 考古发掘发现了钟形粮窖、 手磨和铁镰刀 , 、也揭示了斯科洛托伊人农业 经济的画面 。 以上说明 , 斯科洛托伊人 , 或 者西徐亚庄稼人和西徐亚农民 , 不是真正的 西徐亚人 , 而是这一地区千百年来农牧文化 的直接继承者 , 是青铜时代当地斯拉夫人的 后裔。 其它的一些文化特征也能说明这个问 题 : 从葬俗来说 , 他们举行火葬 , 这是斯拉 夫人古老的文化特征 。 从建筑特征来看 , 多 是用树桩筑墙的长方形木头房子 , 室内有粘 土砌成的炉灶 , 这也是从特西涅茨时代 、 卢 日支时代和黑森林文化时代延续 下 来 的 传 统 。 值得指出的是 , 农业经营并不是斯拉夫 人的独具特征 , 还不能将希罗多德所说的西徐亚农民都看作是斯挂夫人 。 西徐亚人没有 全部转变为游牧经济 , 在草原边界、 亚速海 沿岸 、 顿河和靠近第聂伯河的许多部落 , 也 保持着定居或半定居的农牧业相结合的生活 方式 。 至于那些与斯科洛托伊人近邻的非西徐 亚部落 , 也有的属于斯拉夫人 , 涅鸟里司人 和美兰克拉伊诺人也应列人其中。 涅乌里司 人位于德涅斯特河和南布格河上游 、 普里皮 亚特河左岸 。 从其城堡 、 没防的村落、 墓葬 的形式来看 , 与西徐亚农民相似。 他们有崇 拜狼的仪式和关于狼的传说 , 至今仍在立陶 宛和白俄罗斯广泛流传 。 美兰克拉伊诺人位 于第聂伯河左岸 、 杰斯纳河下游 、 谢依姆河 和顿河上游 , 他们过着定居的农牧业生活 , 善于制造铁器 , 其文化特征也与西徐亚农民 近似。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 , 东部斯拉夫人的分 布还不只限于上述部落所占据的地区 , 他们 向北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上游和杰斯纳河上 游的森林地带 , 少数部落甚至延伸到伏尔加 河上游地区 。 这一地区的西部与卢日支文化 区域接壤 , 南部与希罗多德所提到的西徐亚 版图为界 , 北部 、 西北部和东北部与立陶宛 人和芬一鸟 果 尔人的各部落—埃斯特人 、楚德人 、 维西人 、 梅尔人 、 穆罗姆人 、 莫尔 多夫人毗近 。 按传统的观点 , 森林地带是立 陶宛人 、 芬一乌 果 尔人 、 塞维尔人以及伏尔 加民族的居住地 , 由为数不多的猎人所占据 , 而斯拉夫人是在很晚时 , 甚至是在罗斯建国 前才来到这里 。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 从这里 的遗存来看 , 其特征与立陶宛人 和 芬一乌果 尔人的差别很大 , 而与第聂伯河中游和维斯 瓦河的文化特征却很符合。 例如 , 其堡寨多 建在河岸边不易靠近的地方 , 围有城墙和壕 沟 , 与卢 日支文化区域内设防的村落很相似 。 长方的穴式或半穴式篱笆墙住宅 , 并配有石 制或土制炉灶 , 与东南部斯拉夫人的住室很 相似 。 其它一些遗存 , 如土制的辘护 、 i 叉形 砖 、 镰刀、 了手磨等在南部也为多见、二这些情 况使我们有理由认为 ,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从- 在第聂伯上游的森林地带居住着斯拉夫人 。 在考古学文献中, 将整个第聂伯河上游的斯 拉夫部落称作维索茨部落 。 关于该部落的起- 源 , 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卢日支部落对东方征 服的结果 , 但缺少重要的依据 。 从希罗多德 的记载来看 , 他们有可能是涅乌里斯人的一 个分支 , 或者是青铜时代当地的科马洛夫和 别洛波托茨部落的后代 。 西部斯拉夫人与西徐亚联盟 (其中包括 东南部斯拉夫部落) 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 但也不乏相互间的军事攻伐 。 考古学家在卢 日支文化区域内的几十个地点都见到了来 自 西徐亚的遗存, 最多的是服装和装饰品。 在 奥得河 、 维斯瓦河和多瑙河支流的许多卢 日 支部落的城墙下 , 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箭链 , 与在前亚和外高加索发现的西徐亚人的箭链 是一样的 , 说明西徐亚人对卢日支斯拉夫人 赣瓤只 不止一次地发动过进袭。 一 - 在公元前的最后年代和公元后的最初的- 年代, 中东欧的历史生活再次发生巨大变迁。 在中欧 , 由于西徐亚人和克勒特人的进犯以 _ - 及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 卢 口支女 化很快衰落下去 。 在东欧 , 由于公元前l乒尔 马特人的进犯 , 西徐亚时代的文化也遭破坏 。 萨尔马特人的各个游牧部落—雅兹克人、 _洛克索兰人、 希拉克人 、 欧尔斯人 , 从顿河 下游向多瑙河中游移动 , ’ 占据了黑海北岸草 原 , 迫使西徐亚游牧民和大部分农业居民臣 服 。 从此 , 希罗多德提到的部落从历史舞台 一 _ _ _日肖失, 西徐亚的名字被遗忘 , 西徐亚人则 以萨尔马特少、来称谓。 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 拉波在其 《地理学 》 一书中, 声称对希罗多 德提到的部落一 无所知 。 另一位著名的地一 ⋯ 理学家托勒密以维斯瓦河和萨尔马特拄} (小一 喀尔巴降山少 为界 ; 将中东欧仅划为两个部 分 : 萨尔马特和 日耳曼。 这显然是历史李_迁的结果。 丫 但上述情况并不意昧着斯拉夫人历史出 现了断层 。 在罗马古代作家老普林尼和塔 i辱 - 陀的著作里 一首次出现了有关维涅 德 人 的记 载 。 塔酉陀写道 : “倍契尼人 (佩彻涅戈人 )认 _ _ 维内狄人 (维涅德人 ) 和芬尼人 又芬人 ) 究’ 竟应当算在 日耳曼人之内还是应当归之于解 ‘ 尔马泰人 (萨尔马特大 ) 之列呢 , 这是很难 _ 断定的⋯⋯维内狄人大体上是接近于萨尔马 - 泰人的 ; 他们游荡于倍契尼人和芬尼人之润 的山林中 , 以劫掠为生 。 然而 , 他们却应当 属于 日耳曼人 : 因为他们有固定的栖身之所荞一 他们有盾 , 而且喜欢步行 , 矫捷善走 , 这少 都和萨尔马泰人完全相反 , 因为萨尔马泰人 经常是以马背或车辆为家的 。” 拾契尼人属_ 于色雷斯人巴斯塔乃部落的分支, 当时居住 在多瑙河河口 , 这说明维涅德人已伸入到北 - 喀尔巴吁山南部地区。 在属于公元初期的所 _ 谓 “佩夫金格尔地图” 中 , 两次提到维涅德 人 , 第一次将其作为巴斯塔乃人的近邻 , 第 二次将其与克特人和达卡人并提 , 证实了塔 西陀的记载 。 托勒密说维涅德多、居住在维涅 德海湾 、 波罗的海沿岸 , 也与塔西陀的记载 相符合 。 À 当代历史学家根据古代作家的记 载 , 认为维涅德人的疆域约有一百万平方公 里 , 南札为 6的公里 , 东西为 16 0 0公里, 北部 到达鲁根岛至维斯瓦河河口的波 罗 的 海 沿 岸 , 西南到达易北河盆地 、 波希米亚山和喀 尔巴降山 , 东南到达杰斯纳河 , 东北到达北 部森林地带 。 @ 公元之初 , 上述地区兴起了 墓田文化 。 在奥得河与维斯瓦河的墓田文化 称之为 “普谢沃尔文化” 。其特点是墓田分市 在高地和砂丘上 , 保留着火葬 , 不用陶罐 , 将骨灰直接埋在墓穴里 , 故有穴葬部落之称 。 从维涅德户, 的分布及文化特征来着 , 可以认 为他们不是日耳曼人或萨尔马特人 , 而是卢 日支 一旱期斯拉夫部落的直接后代 。 当时在中 欧有很多小部落杂居 , 很难判定其放属 , 也 从有关记载来看 , 卢克人、 鲁科人 、 布仑人 和苏奥文人可能和.是斯拉夫人 。 火公元前 2 泣无起 , 在第聂伯河中游森 林草原地带坦现了以扎鲁宾策文化为代表的 墓田文化。 该文化与卢日支文化和当地先前 的文化相当近似 , 因此完全可以断定是斯拉 夫人的文化 。 从考古遗址来看 , 其葬俗是将 J骨灰装进陶罐 , 放在公共墓地里 。 住宅大体 土仍如己往 , 4 又 4 见方 , 篱笆墙 , 内有粘 土或石彻的炉灶 。 在第聂伯河上游 、 普里皮 亚特河 、 杰斯纳河和奥卡河上游 、 伏尔加河 上游、 瓦尔戴丘陵以及楚德湖和伊尔缅湖南 部 , 也都出现了此种类型的义 i仁, 不过略有 区别 。 在上述地区 , 出现了所谓 “ 长城 ” 和 “圆家” 墓地、 大结构长方形住宅 , 有没防 的村落两三个连在一起 , 具有城堡的性质 , 说 明这里的斯拉夫人仍保留着家长制大家族和 原始氏族的生活方式。 从扎鲁宾策文化中可 以观察到, 第聂伯河中游的斯拉夫居民大大 减少 , 其社会生活趋于萧条 , 而第聂伯河上 游的斯拉夫移民相对增多 , 这与萨尔马特人 的人侵不无关系。 公元 2 世纪至 4 世纪 , 在基辅以南至第 聂伯河 一下游 、 从顿涅茨上游至德涅斯特河流 域的约 4 0 0 火 1 0 0 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 , 出现了 车尔尼亚霍沃文化 。 很多学者将该文化说成 是哥特文化 , 这 一与史实有一定的出人 。 从该 文化的覆盖面来说 , 有 4 / 5 是斯拉夫 人 的 先住地 , 与斯科洛托伊的疆域也相符合 。 从 其文化特征来着 , 也不失斯拉夫人的普 日传 统 : 光面陶、 火葬和土葬、 带立往的泥房、 从事农耕等。 因此 , 至少应该承认 , 斯拉夫 人是该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 与扎鲁宾策文化 相比较 , 车尔尼亚霍沃文化的水平较高 , 村 落由设防变为不设防 , 陶器制作由手工变为 轮制 , 犁耕农业业己出现 , 罗马货币和器皿 大量流行 , 表明斯拉夫人的经济走向高涨 。 罗马皇帝图拉真征服达西亚并占据黑海沿岸 后 , 对斯拉夫人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加速 剂的作用 , 但斯拉夫人的繁荣却因匈奴人的 进犯而衰落 一犷去 。 ’· 几 至 心世纪时 , 厮拉夫人以斯竟拉文人和 安特人的名义出现于中东欧 。 哥特的历史学 家约尔亘在谈及他们时写道 : “在这些河川之 间, 有一片土地称作达西亚 , 由遍是岩石的 喀尔巴吁山象一顶王冠似地围绕着。 维涅德 部落就是居住在其向北延伸的右坡 , 从维斯 瓦河源头开始的广阔的土地上。 虽然他们现 在根据不同氏族而有了不同的名称 , 但是主 要地还是被称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 史 学界一般认为斯克拉文人即西斯拉夫人 , 而 安特人即东斯拉夫人 。 在这个世纪 , 几 由于人 口增 一长、 社会的分化 、 氏族贵族的贪欲 、 外 族人侵等原因 , 斯拉夫人开始了大规模的经 历半个多世纪的迁徙过程 , 几乎占据了欧洲 大陆 1/2 的土地 。在查士丁尼时期 , 有10 万斯 拉大人向拜占廷帝国长驱直入 , 占领了巴尔 一干半岛的 3 / 4 的领土 。在向巴尔干半岛移民 的过程中, 形成南斯拉夫集团 。 至此 , 斯拉 夫的三大集团最终形成 。 有关古斯拉夫人历史的最后一个迷团 , 是安特人与罗斯人的相互关系问题 。 自6 02 年 阿瓦尔人大规模进犯之后 , 在史料上安特人 的名字已不复存在, “罗 斯” ( p y c) 或 洛 斯 ( P oc )这两个称谓随之出现 。 约尔旦在其著 作中就 曾提到洛斯一曼 ( P o c一M o H )部落 , 是作为哥特人的对立面提出来的 。 国关于罗 斯人的族属问题 , 史料中相互矛盾 , 或说成是 瓦兰吉亚人 , 或说成是斯拉夫人 , 或说成是 游牧人等 。 伊本 · 霍尔达德布认为罗斯人是 从斯拉夫人沙离出来并与之敌 对 的 部 落 。 如果全面观察一下n 和12 世纪的史料就可以 发现 , 所谓 “罗斯” 或 “罗斯的土地 ” 包括 三种地理概念 : 一 、 基辅和波洛西耶 ( 自俄 罗斯南部和乌克兰西北部) ; 二 、 基辅、 波格 西耶、 契尔尼哥夫 、 佩列雅斯拉夫里 、 库尔 斯克、 沃伦东部 , 即森林章原地带 ; 三 、 众 喀尔巴降山至顿河 , 从拉多加湖至黑海草原 , 即整个东斯拉夫人的居住区域 。 从 _ 上述地理 概念来分析 , “罗斯 ” 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可能 与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有关 , 而罗斯人则与 车尔尼亚霍沃文化和安特文化有联系 , 或者 说洛斯或罗斯部落是东斯拉夫群 体 的 一 部 分 。 大概 , 至10 世纪中叶, 所有向罗斯纳税的 东斯拉夫人 , 包括被雇佣的瓦兰吉亚亲兵 , 都称作罗斯人 。 所有的东斯拉夫人统 一 于罗 斯的名义下 , 一直到14 世纪 , 甚至更晚 。 8 至 9 世纪 , 东斯拉夫人形成了十儿个 较大的部落联盟 , 南方以基辅为中心 , 北方 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 , 进而为基辅罗斯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¹ c · M · 索洛夫约夫 : ‘俄国史》 第 1 卷 , 莫斯科 社会经济丛书出版社 , 19 59 年版 , 第91 页 。 À ¼¹ Á À M ·H ·特列契雅科夫 : 《东斯拉夫部族》 , 莫斯科, 苏联科学院出版社 , 又9邪年 版 , 第 吕8一40 、 ( 一下转第科页 ) 氮 么马思全集》 , 第15 卷 , 第。屿页 。 “共产党宣言》 黄恩彤: 《抚远纪略》, 见 《鸦片战争 , (五 ) , 第雌09 页。 李鸿章 : 《筹议海防析》。 @ 《毛泽东选集》 , 第一 卷 , 第么9 吐页 《共产党宣言》 , 《选集》 姚一卷 第2 5对丁 牙日宁全集》 第2 1卷第388 负。 . @ 《毛泽东选集》 第一 卷 , 第12 8页。 孙中山选集卒 第192 页 。 《孙中山选集》 第9 94 页 。 陈旭麓 《辛亥革命史的分期和研究中的若千问题》 范文蒯 :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 硷业桥中国晚清史》 中译本, 第 ;皿 页。 责任编辑 : 李书源 李延辉 (上接第48页 ) 注 : ¹ 《洁史列传》 , 第扮册 : 第忿8阳页 。 À 一说11 人 , 见耐纯共 : 《太不夫国军本史概述 》 , 下编, 第 1 册 , 第井5页 » 顾汝钎 : 《海虞贼乱志》 ¼ 印恋章: 丈青鉴》 , 下册 , 第6昭页 第。。7石 ¾ 《清穆宗实录 》 , 第 2 册 , 第 1忍3选页。 第1 388 页 @ 宝成关 : 《奕诉慈禧政争记》 , 第工9 6斑 ‘ ¿ 《清史列传》 , 第拐册 , 戈茗38 5。贝 » 章士钊 : 《热河密札疏证补礼 文史分 , 第二辑 Á 萧一 !_卜: 娇青代边史》 , 第 3册 , _第途5 6页 , 第撼 2页 , 第45 5币。 贾熟村 : “慈禧何 以要杀胜保? 夯, 么江海字刊》 , 19 8 5年 , 第 3 期 @ 《清史列传》, 第12 册, 第375 2页 , 第37 53 页 。 À 刘体仁: 、异辞录 矛 , 卷一 , 第25 页 第2 6 贝 萧 一山 : 《齐纷代通史》 , 第 ;〕册 , 第共5 5价 《清穆宗实录》 , 第 1 朋 , 第2。。试 责任编辑 李书源 李延辉 ‘_划妾第61 页 ) 1 5 、 1 7 、 王3 、 2立一 22 了。一 7 8 、 李8 、 1 0 3、 I JI 页 » 岩间撤 : 《俄国史》, 日_ J)I }出版社 , t盯 9年版 , 第3 9页。 ½ À F , 八 · 雷巴秋夫 : 《篆辅罗斯与罗斯公国》 , 莫斯利一, 科学出版社 , 1始 2年 版 , 第厂 烈 、 33 、 34 、 9 0 少r, ¾À A · A · 蒙盖特 : ; 苏联考古学》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又9 6 3年版 , 第 2 一 3 章 、 1以一1犯页 乔 · 维尔纳德斯基 : ; 罗斯的起源》, 克拉斯顿牛顿出版社 , 1, 山年版, 第 5 一 。贝 。 花阀」创犯: 《斯拉夫民族 》 , 东京合资价瘫卜六盟馆 , 昭和17 年版 , 第6 魂沉。 《简明不列颠 百科全书》 中国大了了科全书 出 版社 : 拍8仔年版 , 第 7 卷 , 第433 页 。 涅斯托尔 : “往年纪事》 , 苏联社会科学出版社 19 50 年版 , 第10 一 11 页 希罗多德 《历史》 , 商务印书馆 , 19 5 9年版 第438 一垂如页。 塔西陀 : “日二耳曼尼亚志》 , 商务印书馆 , 1 , 8 5年版 , 第79 页。 B · B · 马伏洛金: “俄罗斯民族的起源 》 , 列宁格勒 大学出版社 , 19 78 年版 , 第 9 页 。 责任编辑 宋 鸥 4 4
/
本文档为【古斯拉夫人源流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