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2017-12-11 21页 doc 48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第5卷第4期江苏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VoI?5No?4 2005年12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 n)Dec?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4—0064—06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刘清生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当代着名作家陆文夫虽几经沉浮,三起两落.但他一直关注社会现实,探求现实人生,以现实主...
【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第5卷第4期江苏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VoI?5No?4 2005年12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 n)Dec?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4—0064—06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刘清生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当代着名作家陆文夫虽几经沉浮,三起两落.但他一直关注社会现实,探求现实人生,以现实主 义的手法创作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巷文学”.陆文夫小说研究已近半个世纪,无论是创作思想,主 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的探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不同时期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以理性的思维和审美的 姿态来观照文学研究的对象,经过认真地梳理与分析,陆文夫小说研究状况才会脉络清晰,视阈开阔 关键词:小说研究;陆文夫;探求;述评 中田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 陆文夫以他”探求者”的精神,不凡的创作成 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有一席 之地.2O世纪5O年代,他一踏进文坛便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评论界对他的研究从没停止过,褒贬 不一.陆文夫本人也随政治运动变幻而几经沉 浮,三起两落.一直到了2O世纪8O年代,评论界 才真正以文学审美的态度对他的创作进行研究和 评价,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 果.本文拟从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三个时期(5O年 代中期,6O年代初期,新时期以来)对陆文夫小说 研究的状况予以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做点有 益的工作. 一 ,5O年代中期:”荣誉”背后伐声四起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一大批作家满怀着 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历史责任感面对新的生活,新 的任务活跃在中国的当代文坛,创作出了相当数 量的文学作品.尽管许多作品在艺术上仍不够成 熟,但对推动和繁荣新中国文艺事业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陆文夫是众多作家中的一个.他从苏州 小巷里走出来,带着短篇小说《荣誉》步入文坛. 荣誉》在《文艺月报》(1955年第2期)以显 着位置刊登,尔后发表了赞赏《荣誉》的评章. 较早对《荣誉》发表评论的是北京大学的王世德, 他认为:”《荣誉》是反映工业题材方面的较好的短 篇小说之一”,”反映工人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 不是从政策条文的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 在研究生活,提出新问题这点上,有宝贵的地 方.”【=王文后来被《文艺月报》(1956年第7期) 转载.王的这个评价是不低的,对小说的主题思 想,艺术技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对刚刚踏 人文坛的陆文夫来说是幸运的.接着《新民报晚 刊》(1956年5月3日)又刊登了陈安的《向方巧 珍同志学习》的评论文章,同样也给予了好评. 1956年,时任《文艺月报》主编的巴金在中国作协 上海分会第二次大会上对陆文夫的这篇小说也有 过较高的评价,认为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深刻 而生动的面貌.” 《荣誉》荣获江苏省首届文学创作奖,并被译 成外文在英文版《中国文学》上刊登,陆文夫被冠 以”文学新人”,”青年作者”l_nj(..的美称.《荣誉》 确实为陆文夫赢得了最初的荣誉,也成为陆文夫 踏上文坛的起点. 八年的记者生活让陆文夫真正体验到了生活 的真谛,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感到”小说 不能作为要领的图解,必须写生活,写人,写人的 命运,写人的感情.”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思想的 指导下,陆文夫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作《小巷深处》. 与《荣誉》一样,《萌芽》(1956年第10期)以更为 收藕日期:2005—03—14 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一),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丰要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4期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显着的位置发表了这篇小说,编辑部以”编者的 话”对这篇小说写出了一段评语:”陆文夫同志用 优美的笔触,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被侮辱与被损 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理状态,塑造了一个无辜的充 满人情味的女性形象”,对反映妓女这样的人物命 运的题材”过去我们文学作品中很少反映”,”陆文 夫同志的小说《小巷深处》,就是注意这方面题材 的开端.”并将之作为佳作推荐给广大读者.编者 的评语虽简短却不失精辟,既准确地概括了小说 的艺术特点,又充分肯定了作者在题材的开拓上 作了一次大胆而又有意义的尝试.随后《萌芽》 (1956年第l2期)又有一篇许杰《关于(小巷深 处)》的评论文章,他认为:”陆文夫能够从一个被 遗弃,被忽略的小人物身上,看出一个人的向上的 灵魂,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值得我们 重视的一点.”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当时的思想界,学术 界和文艺界各抒己见,争鸣探求的空气十分浓厚. 刚刚成名的陆文夫如同许多作家一样,希望用手 中的笔来反映生活的真实,用他笔下的理想人物 喷发出自己奔放激越的情感,寄托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审美理想.于是,陆文夫同江苏文联创作组 的几位青年作家(陈春年,高晓声,方之,叶至诚 等)决定筹办一个名为《探求者》的同人刊物,以期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然而《探求者》终因 经费和人力上的困难没能办成,这一文学流派尚 未形成便胎死腹中,但几位作家却成为1957年扩 大化的反右斗争的牺牲品,《探求者》的几位成员 被诬为”反党小集团”.对《探求者》同人的批判, 已从文艺理论的观点,见解的质疑演化为政治批 判.当时的《雨花》,《萌芽》,《小说月报》,《新华日 报》等刊物相继刊登批判文章,仅《雨花》1957年 第1O月,11月,12月三期就有19篇.最具代表 性的批判文章有:夏阳的《从哪里找出矛盾》(《雨 花~1957年第lO期),苏隽的《歧途上的探索—— 评”探求者”的艺术主张》(《雨花》1957年第1O 期),邮夫的《从创作实践看”探求者”同人的反党 面貌》(《雨花~1957年第1l期).夏文认为”探求 者文学刊物,无视解放以来文艺工作的各种事实, 从根本上否定文艺工作的成绩”;苏文则认为”探 求者同人已经走上了歧途”,他们”已经迷失了方 向”.邮夫认为陆文夫的《平原的颂歌》主人公思 想愚昧,落后,”问题严重的还在于对新社会造谣, 污蔑.”“《平原的颂歌》唱的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 义的赞美诗.,,E53就连自认为陆文夫”曾是我比较 接近的朋友”的赵自,在他《从”探求”到被俘—— 揭发反党分子陆文夫二三事》(《萌芽》1957年第 23期)的批判文章中,也以”确凿”的”二三事”来 揭露陆文夫的”政治嘴脸”了.到1957年1O月4 , 5日的江苏省文联常委扩大会上,已将”探求 者”同人定性为”一个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 小集团.”l_6陆文夫等”探求者”同人的命运是可想 而知的,陆文夫成了”不戴帽子的右派分子”,他的 《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被打成毒草,横遭歪 曲和笔伐. 在这一时期,陆文夫等”探求者”同人在文艺 创作的观点,方法上大胆探索,不但需要有见地, 更需要有勇气.针对”探求者”的批评,全然是极 左文艺思潮重压下的单向的压制,没有也不可能 形成争鸣,也没有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批评,简单地 将文艺当作某种政治概念的图解,粗暴地将陆文 夫的文艺作品贴上阶级的标签.作家的创作热情 消失殆尽,接下来的两三年里,陆文夫只能搁笔接 受改造了. 二,6O年代初期:昙花一现的再尝试 到众矢之的 从陆文夫创作《小巷深处》开始,他已经确立 了”写人的命运,写人的感情”的创作意识,这是他 创造”小巷人物”系列的起点.”在陆文夫来说,参 加探求者同人刊物,乃势所必然.”“这场探求的悲 剧并没有使陆文夫失却探求的风骨,在强大的压 得气也透不过来的政治批判下,他所忏悔的不是 探求的精神,而是探求的方法.”_j(“从文坛走进 工厂,他并没有气馁,也不甘从此沉沦,他采取积 极的生活态度,决心在劳动中将自己改造成为”新 人”.这实际上是陆文夫”痛定思痛”后试图从另 一 视角进行的文学”探求”.只可惜,6O年代文艺 政策刚刚有所调整,又很快被”左”倾思潮的升级 吞没.在没有适宜的环境下的幼苗绝不可能枝繁 叶茂,这种尝试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在1961年至1964年的四年中,陆文夫创作 了”工厂组曲”的几个短篇小说(《葛师傅》,《没有 想到》,《介绍》,《二遇周泰》等).针对”工厂组曲” 的评论文章不是很多,最早的要数施冠千《陆文夫 小说人物创造漫谈》(《雨花》1961年第?期). 文章认为,陆文夫新近创作的几篇小说,”有其共 66江苏科技大学(种会科学版)2005年 同特点:题材是工业方面的……主要人物不多,篇 幅短小.”“陆文夫在创作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尽管 还是一步;但作者的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是值得 发扬的.”这也恰当地概括了陆文夫驾驭短篇的能 力,陆文夫也并未因困难而裹足不前,仍然在不断 探求.接着.在1961年第12期的《雨花》上又刊 登了范伯群的《年轮——陆文夫今年发表的五个 短篇》和陈辽的《看了陆文夫的近作想到的》两篇 评论文章.认为,陆文夫的作品”使我们嗅到 了一股比较浓郁的时代气息”,陆文夫”善于从小 处着笔,写日常劳动中的新芽和平凡而又壮美的 生活.”陈文认为,这些近作”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 代工人的新思想,新生活”,”在创作《葛师傅》时, 他是走着一条从生活到艺术的正确途径.”在 1961年第4期的《文艺报》上有一篇欧阳文彬的 《葛师傅》的评论文章,他认为,这篇文章”篇幅虽 短,容量很大,读的时候引人人胜,读完以后激人 深思.”这些评论对陆文夫作品的主题以及艺术上 的创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到了1962年,1963 年,叉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即陈辽的《生动鲜明 的工人阶级风貌——评陆文夫同志的几篇小说》 (《新华日报))1962年7月8日)和曾文渊的《永远 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读(二遇周泰)》(《新华 日报))1963年3月29日),论者肯定了陆文夫塑 造的工人阶级人物形象,但并无太多的新意. 在这一时期,对陆文夫及其小说研究做出重 要评价的不能不提的是茅盾.他在《读陆文夫的 作品》(《文艺报》1964年第6期)这篇评论文章 说:”我以为作者正处于向更成熟的艺术境界发展 的阶段,他的文学修养有相当好的基础,他懂得如 何剪裁,如何概括生活经验而作艺术的加工;他善 于布局,渲染气氛;他知道怎样刻画人物.”“陆文 夫在一九六一年以后的作品,更加努力追求独创 性.他力求每一短篇不踩着人家的脚印走,也不 踩着自己上一篇的脚印走,他努力要求在主题上, 在表现方式上,出奇制胜.”同时,茅盾还认为,陆 文夫”《荣誉》的酣畅的心理描写,确使读者如饱餍 甘艘”.”《葛师傅》在陆文夫的创作道路中,是一 次跃进,也是一个里程碑.”应该说茅盾对文坛新 星陆文夫是给予了关注和扶持的,对他的评价是 十分中肯的,也是实事求是的. 在这期间,陆文夫也受到了鼓励.尽管在工 厂劳动,但他创作的欲望再次萌发了.然而,陆文 夫将要面对的是更为残酷的现实,1964年的一场 波及整个文艺界的”文艺整风”运动开始了,陆文 夫遭到了灭顶之灾.一篇篇针对他的批判文章在 文艺刊物和党报上刊出.批评者们认为,《平原的 颂歌》”歌颂的不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火车 头性格的铁路工人,而是一些满身资产阶级,小资 产阶级臭气的旧职员,小市民.”“弹奏的是无数冷 落,惨淡,愚昧,落后的颓废败调-[73.陆文夫”之 所以要如此丑化正面人物和工人群众的精神面 貌”,是因为作者”灵魂深处仍然是资产阶级王 国”[8.当年评价较高的《荣誉》,也有批评者认 为,陆文夫将主人公方巧珍”歪曲丑化成为一个患 得患失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陆文夫”企图把 自己的阴暗心理塞进我们先进人物身上.借此顽 强地表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_g].就连 陆文夫的一些创作体会[=1..也成了他的”翻案和自 我吹嘘”[1,喊出了”决不允许为这棵毒草(《平原 的颂歌》)翻案”[1的口号.陆文夫两年多的虔诚 劳动改造被一笔勾销,抹上黑灰.江文军的《错误 的创作倾向和错误的道路——评陆文夫的几篇短 篇小说》(《新华日报))1965年2月9日)认为,”陆 文夫的创作道路是一条坚持资产阶级立场与世界 观,坚持为个人名利服务的道路.陆文夫是一个 没有真正得到改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篇文 章对陆文夫的整个创作给予了全面的否定,所有 作品的价值及意义随之荡然无存.出版社原已准 备付排他的第一个中篇小说《有人敲门》也随之束 之高阁.陆文夫由此跌入了个人生活的低谷,搁 笔下放,劳动改造. 三,新时期以来:从众声喧哗到渐趋 理性 对陆文夫的小说研究,我们无法绕过”探求 者”这一冤案.1979年第4期《雨花》杂志分别以 编辑部和评论员的名义同期刊登了《探求无罪,有 错必纠》和《打开被堵塞的道路》两篇有关”探求 者”的评论文章.编辑部首先对”探求者”的错误 批判显示了较高的姿态,做到”有错必纠”.”探求 者”终于有了适宜探求的空气,探求的道路终于被 打开.”探求者”冤案终于在1979年得以平反,笼 罩在陆文夫身上的浓雾烟消云散.《小巷深处》和 《平原的颂歌》这两棵”毒草”又成了鲜花得以”重 放”,被收入文集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版).《雨花》又重新刊登了《平原的颂歌》 第4期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并予以肯定. “五十而知天命”的陆文夫1978年11月终于 回到了阔别九年的苏州,结束了个人的苦难历程, 再次焕发出创作的青春.”复活”于文坛的头十年 里,他发表了4O余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及其它一些 文艺理论方面的着作.《献身》,《小贩世家》,《围 墙》,《美食家》相继在全国性的评奖中获奖.陆文 夫的创作成就再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对陆文 夫小说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并取得了 一 些可喜的成果. 新时期,对陆文夫小说文本的关注标志着研 究的全面展开.文本研究主要是从文本的主题, 意义及其艺术风格等内外两个层面展开的. 8O年代初期,文坛上伤痕文学蔚为大观,深 刻揭露浩劫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成为时尚.而刚刚 “复活”于文坛的陆文夫,则以反思者的姿态,”不 满足于一般地揭露,鞭挞”,”而力图站在更高的历 史背景上挖掘和揭示十年浩劫这一社会现象的历 史根源”【_13],唱出了一首首知识分子的凄婉的悲 曲和一支支深沉的赞歌.《献身》(《人民文学》 1978年第4期)”给读者带来的是刚健清新之 音”u,”陆文夫以他的《献身》发出了他沉寂十四 年后的第一声呐喊”,是进入新时期后知识分子题 材的”第一声开门炮”l_l. 自陆文夫步入文坛起,就把”探求人生的道 路”和”干预人的灵魂”_】c;]”作为他从事文学活 动的明确目标.在新时期,陆文夫独特的现实主 义创作风格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现实题材,特 别是凡人小事中融铸进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敢 于反映矛盾冲突,从探索普通人灵魂这一独特的 视角隐显出社会问题,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一 些评论文章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研究,颇 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曾文渊等的《在探求中前 进——评陆文夫的短篇小说》(《钟山》1980年第2 期),雷达的《”探求者”的新足印——从陆文夫的 创作谈起》(《上海文学》1981年第2期),徐斗文 的《盯住生活的底层和深处——漫谈陆文夫新时 期小说的思想深度》(《苏州大学》1984年第4 期),徐采石的《陆文夫小说的历史感》(《当代作家 评论》1984年第4期). 许多研究者正是从对陆文夫的具体文本的研 究中,探寻陆文夫小说创作中独特风格形成的脉 络.”探求者”同人方之最初将陆文夫的现实主义 创作风格归结为”糖醋现实主义”:甜甜的,酸酸 的,读后令人回味.同为”探求者”的高晓声则认 为陆文夫正是以《特别法庭》这篇小说”把自己原 来的风格突破了.他把辛辣的讽刺埋得那么 深”_】](H.”当代性作为对当代精神,当代审美 意识特征的综合概括和历史观照,是作家思辩能 力和艺术个性充分发展的标志,也是作家对于时 代的责任感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论者黄琉璜在 《陆文夫小说的当代性初探》(《扬州师院》 1985年1期)一文中认为,陆文夫小说具有这一 特质.在他的另一评论文章《现实主义的可喜收 获》中认为,”《美食家》最集中体现了陆文夫尝试 一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主体交叉’的 艺术构筑的特点”,这也显示出陆文夫小说创作主 题的”多义性”,”能同时击中多个目标”.论者刘 静文也认为《美食家》”是陆文夫创作的一个高峰” (《从人生的小窗口看取社会——评(小巷人物 志)》,《江海学刊~1984年第3期).范培松在《论 陆文夫近作对市侩主义的批判》(《江海学刊》1984 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围墙》(《人民文学》1983 年第2期)是陆文夫对现实批判的进一步深化, “标志着陆文夫创作的成熟”.徐斗文在《陆文夫 新作探胜》(《福建论坛》l986年第1期)一文中认 为”《井》(《中国作家}1985年第3期)无疑是程 碑式的作品,标志着作家风格的另一个开端(从喜 剧向悲剧的转变)”.陆文夫在创作题材上不断通 过”横向的开拓”,向禁区,荒区挖掘,”筹建文学法 庭”口](,把人生探索与社会揭示结合起来.这 也正是陆文夫”探求”永无止境精神的显现. 他的语言具有讽刺和幽默的特色是明显的. 王蒙曾说过”幽默是一种酸,甜,苦,成,辣混合的 味道.”陆文夫在谈到自己的幽默风格时,他说: “我现在所认为的美要比二十六年前质朴些,内在 些,还掺杂了一些不可救药的幽默在里面.”_】高 松年的《陆文夫近作的讽刺艺术特色》(《文艺理论 研究》l984年第3期)和魏家骏的《反讽:陆文夫 小说艺术一解》(《南京师大M988年第3期) 两篇文章认为,陆文夫小说具有明显的讽刺和批 判意识.李兆忠在《陆义夫创作的幽默风格》一文 中对陆文夫的幽默风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冷静而不沉重,轻松而不戏谑,平实中闪耀着智 慧的火花,奇特中包含普遍的哲理,这些充满艺术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陆文夫幽默风格的特 色.” 艾煊曾将陆文夫称为”陆苏州”【”_c,也许是 68江苏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因为陆文夫长期生活在苏州的缘故吧,他的艺术 世界里也有着十分浓郁的”苏州昧”. 陆文夫是幸运的,一直受到那么多学者的关 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关注也正是他不断 的探求精神及其作品的深沉意蕴吸引了众多的学 者.苏州大学教授范伯群正是众多学者中的一 个,他先后三次论及陆文夫,在他的《再论陆文夫》 (《苏州大学))1984年第3期)中认为r陆文夫 的小说”和他以前的优秀之作相比,前者单纯而明 快,后者复杂,深沉而又不失其爽利的本色”.这 用来说明陆文夫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适合的,用来 说明他的小说在内容上的发展和深化也是适合 的.在他的《三论陆文夫》(《文学评论》1986年第 6期)中,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功能观,艺术结构, 艺术创新等方面全面进行了阐述.有的论者还认 为,陆文夫对读者和”接受美学”是颇有研究的. 这也正阐释了陆文夫作品的可读性. 1984年3月2,6日,江苏省作协,省文联等 在苏州召开陆文夫作品学术讨论会,对陆文夫的 创作思想,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在独特的艺术风 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8O 年代,对陆文夫小说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潮,评论 文章一时较多,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徐采 石,金燕玉两位学者是执着的陆文夫研究者,出版 了论着《陆文夫的艺术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徐还将当时一些学者的具有代表性 的论文结集出版了《陆文夫作品研究》(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7年版).这为后学的研究提供了 十分有利的条件. 2O世纪9O年代以来,研究文章日渐趋少,更 多的是对陆文夫唯一的长篇《人之窝》的研究.如 明照的《审美象征的风景:读陆文夫长篇小说(人 之窝)》(《文艺报))1995年11月24日),郑祥安的 《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物:评陆文夫长篇小说(人 之窝)》(《社会科学》上海1996年第7期)和吴海 的《审美视点;对人性浓度的探寻与开掘——陆文 夫长篇小说(人之窝)散论》(《江西社会科学~1997 年第12期).这些文章认为作品主要表现了”探 求人性”的主题,艺术手法新颖.总的说来,对这 篇作品的解读是全面细致的,对陆文夫的评价基 本上持肯定态度.另外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研究 的,有赵云雁《陆文夫与苏州小巷》(《火花》1998 年第5期),夏一鸣的《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和民间 社会:兼评长篇小说(人之窝)》(《当代文坛》1995 年第6期)两篇文章. “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 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地域魅力,使其 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 称”El(们,许多当代文学史着作也将之归结为此 类文学,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对此也有持不同 意见者:金燕玉的《独特的建筑群落——陆文夫创 作论》(《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4期)和杨桂欣 的《注视小人物命运和再现大时代风云——论陆 文夫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陆文夫作品研究》,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他们的理由是:陆 文夫的创作把握的是社会的人,面对的是整个社 会,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乃至整个时代,尽管有 浓厚的苏州地方色彩. 把陆文夫与其他作家放在一起作比较研究, 从8O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评论界主要 是将之与高晓声,王蒙,邓友梅,范小青等进行比 较.论者金燕玉《艺术世界的构筑——王蒙,陆文 夫小说创作的比较》(《小说评论))1990第1期)将 之与王蒙比较,因为二人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同 样地被错误逐出文坛,同样地沉寂了十余年,同样 地以反思者的姿态”复活”于文坛,尽管”他们所构 筑的艺术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但”又是那样的相 通”.与高晓声的比较主要基于二人同为”探求 者”同人,刘伟馨的《深邃的批判——高晓声陆文 夫小说比较研究之一》(《小说评论》1991第4期) 和《作品的构造——高晓声陆文夫小说比较研究 之二》(《小说评论))1994第2期)两篇文章主要对 两者在现实批判的手法以及小说内在叙事结构, 外在叙事形态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徐剑艺的《当 代文化小说的南北先驱——陆文夫和邓友梅》 (《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第1期),将二者纳 入到文化学的视野来加以考察,不过将二者称为 “南北先驱”未免夸大其辞.樊星的《”苏味小说”: 陆文夫,范小青比较研究》(《当代作家评论》1993 年第2期)将之与”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范小青 比较,主要是基于二者都能注重吸收地域文化精 华,作品均具”苏味小说”特征. 综观半个世纪来的陆文夫小说研究,尽管由 于政治运动的变化出现过波折,但到了新时期以 后,研究的领域,研究的视角都有新的开拓,研究 也不断深入.当然,研究中的缺憾勿庸讳言.首 先,也许是因陆文夫坎坷的经历,人们似乎不忍涉 其痛处,新时期评论界对他的评论很少涉及不足, 第4期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69 这本身就是不全面的.其次,陆文夫幼年虽然没 有饱读私塾(仅读了三年),却深受中国古典文学 的影响,这在研究中提及不多.第三,在今天,现 代文学研究者十分关注他们所置身的现实生活, 然而对陆文夫这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研 究者们从现代性的视角观照得还不够. 晚年的陆文夫一直担任着《苏州杂志》的主 编,始终”关注着天下的大事和文坛走势.”[就 在拙作付梓前夕,噩讯传来,陆文夫带着对文坛的 无限眷恋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小巷 文学”. 我们相信,在新的21世纪,陆文夫小说仍然 会吸引不少研究者的目光,我们唯有期待. 参考文献: [1]王世德.评短篇小说《荣誉》[N].新华日报,1956一 O3—06(3). [2]巴金.在建设丰_卜会主义文学的旗帜下胜利前 进!一一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第二次大会上的报 告[J].文艺月报,1956(6):6. [3]徐采石,金燕玉.陆文夫的艺术世界[M].成都:四 川文艺出版社,1988. [4]陆文夫.陆文夫自传[J1.作家,1983(8):4o. [5]石花.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赞美诗评《平原 的颂歌》[J].雨花,i958(8):28. [6]本刊(《雨花》杂志)记者.文艺界两条路线斗争在深 入进行中EJ].雨花,i957(11):25. [7]申铁豹.《平原的颂歌》唱的是什么歌IN].义汇报, 1964—12—23(4). [8]关山苍.这是什么样的对头星——评陆文夫短篇小 说《对头星》[N].新华日报,1965—05—19(3). [9]林尽弘.一个被严重歪曲了的工人形象——评陆文 夫的短篇小说《荣誉》[N].新华日报,196503— 22(3). [1o]陆文夫.给文艺报编辑部的一封信一一《谈在工厂 劳动的情况和体会》[J].文艺报,1964(6):37. E11]萧风.陆文夫的翻案和自我吹嘘——读《陆文夫 给文艺报编辑部的一封信》[J].雨花,1964(9):21. [12]花熳山.决不允许为毒草翻案--陆文夫的《平原 的颂歌》的再批判[N].新华日报,1965—02—25 (3). [13]阿槐.陆文夫小传_J].钟山,1985(5):104. [14]黄毓璜.艰辛的足迹——陆文夫作品简论[J].雨 花,1983(1):74, [15]王新民,陆文夫小说创作的道路[J].汀海学刊, 1984(3):115. [i6]陆文夫.小说门外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17]徐采石,金燕玉编.陆文夫作品研究[M].北京: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18]陆文夫.《小巷深处》的回忆[J].萌芽,1983(5):63. [19]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 1997)(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o]韩小蕙.到苏州看望陆文夫先生[N].2004—08— 19,http//www.gmw.cnf/’ OntheNovelsbyLuWen—fu L儿』Qing—sheng (ThePresidents’Office,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 jiangJiangsu212003,China) Abstract:LuWenfu,thefamouswriterinthecontemporaryera,throughupsanddowns,hasalla longfocusedonsocialrealityandlookedintothetruthoflife.AlleyLiterature”,anewformoflitera— tureinventedbyhimisfulloflocalcharacteristics.TheresearchonLuSnovelshasbeencarried throughfornearlyahalfcentury,and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researchinghisthoughts increatingnovels,connotationofthemesandartisticstyles.Wesurprisinglyfindthathisnovelsdif— ferarestrikinglydifferentduringvariousperiodsoftime.ResearchonLuWen-fuSnovelscanonlyre— sultinaclearskeletonandawidevisualthresholdifweviewthemwitharationalwayofthinking,an aestheticpostureandacarefulanalysis. Keywords:novelsstudy;LUWen-fu;exploration;commentary(责任编辑: 喻世华)
/
本文档为【【doc】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