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2019-05-14 8页 doc 24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成尚荣《人民教育》2007年23期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成尚荣《人民教育》2007年23期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臵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 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让受教育者有?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①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 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实验,实验后.小朋友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然后,有的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实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就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实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②在这个案例里.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随之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 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师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看待可能性。就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③。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 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昧着创造性。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 /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 //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品性的延续。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笑过后我们想 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童心啊,你总是把我们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5.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当下的环境对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阱。虚拟世界能让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但是虚拟世界存有很多诱惑。布有很多陷阱。低劣、恶俗的东西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儿童必须靠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各种?问题家庭?的增多.儿童心理悄然发生变化,产生心理缺陷与障碍.亲情的淡漠导致情感的偏狭甚至异化。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引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④儿童立场。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未过时。儿童立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儿童立场上的教师:长大的儿童 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常常发生冲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这种描述和比喻并不夸张.儿童立场始终向教师发出最为严峻的问题:教师,你该是谁?你该怎么办? 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作了最为简洁和鲜明的回答:我,一个长大的儿童。李吉林的回答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又具有西方的伦理价值。我国古代老子早就说过。圣人的精神状态往往回于婴孩;蒙台梭利也作了?作为教师的儿童? 的判断。?长大的儿童?的含义,马克思作了深刻精辟的解释:?成人不能变成儿童.否则他就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难道不使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在更高的程度上使儿童的纯朴的本质再现吗?? ?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是在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此外,?长大的儿童?是提醒我们,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可以说,?长大的儿童?是对教师在儿童立场上角色、作用最形象最生动最准确的定位。 有一个案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斯紫辉是儿童教育家斯霞的堂姐。她是一位小学教师,但她每星期要给学生上一堂故事课。故事的内容来自《爱的教育》。学期结束,斯老师专门召开命名主题班会,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班上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勤劳的?裘里亚?、正直的?卡隆?、勇敢的?马尔柯?……班上一位插班生蒋风一直期待老师对自己的命名。然而,没有。蒋风咬紧牙关才没使那滴男儿泪落下来。 在准备离开教室时余光一扫,斯老师发现了自己的疏忽:?蒋风.你跟我来。?在宿舍里,斯老师诚恳地检查自己:?老师太粗心了。我怎么把你给忘了呢?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卡隆更正直,比马尔柯更勇敢。这样吧.老师把自己最心爱的书,这本《爱的教育》送给你,弥补老师的过失吧。?说着,掏出笔在扉页上题写了一行字:?不要怕做平凡的人,但要永远记住.让自己那颗平凡的心,随时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来。?从此,这本书和题词一直伴着蒋风走上了儿童文学的研究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 之所以这么完整地叙述这一故事,是因为它启迪了我对?长大的儿童?的理解。其一,教师首先要变成孩子。但是要当孩子。必须使自己往后退一步,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你才可能走进儿童。一位数学老师竟然每周一节故事课,因为她知道孩子最爱听故事:在离开教室一刹那,她在余光里发现了学生的期待与委屈,富有童心的人才可能如此敏感。其二,教师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喜欢故事中的人物,于是用来命名班上的学生。这样,书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走到了一起,而此时的教师也成了儿童,三个?儿童?有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深层意义上说,教师的一生都是 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儿童.邀请课程中的儿童,也在邀请自己的加入。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是一种爱的方式。其三,教师变成儿童,是为了引领儿童。勤劳、正直、勇敢等品质的培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老师不能让故事走向庸俗,而应引领儿童走向崇高,在儿童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儿童寻找到价值思想和朴实的辩证。 ?长大的儿童?是一种教师智慧的别解,实质上是一种大智慧,而大智常常与大爱相伴相生。 教育应当有大爱。教师爱应当具有母爱的品质与特点,但又必须超越母爱。教师爱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施爱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育人是教师施爱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因此,教师爱更讲方向性.这种爱的方向直指个人的成长与民族未来的结合;教师爱更讲科学性和规律性,循序渐进,克服浮躁与功利,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注重动机、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教师爱更讲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尤其关爱?后进生?,而且尽可能体现公平,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温暖:教师爱具有非情境性,情境改变的只能是爱的方式,而不会改变爱的品质,因而教师爱更具稳定性。这就是教师爱,这就是大爱。一个充满大爱的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定是优秀的?长大的儿童?。 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教师智慧是关于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教师智慧具有道德感。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让学生真正像人、真正像孩子那样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其次,教师智慧的载体是能力,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的对策和行为:第三,教师智慧要妥善处理好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消解知识对智慧的纠缠。使智慧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完成?转识成智?的任务.让知识成为力量,让智慧把学生引向自由:最为重要的是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教师智慧,这就是大智慧。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具有鲜明的风格。充满魅力。 ?长大的儿童?正是用大爱与大智筑高儿童立场,嘹望儿童的未来,续写儿童与?长大的儿童?这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这样,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将创造最圣洁的儿童教育,创造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
本文档为【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