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2018-08-23 33页 doc 6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核准通过,归档资料。 未经允许,请勿外传~ 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一、 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每空1分,共15分) 1.___ 霍尔姆斯____在其____《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___一书中独创“问题法”。 2.美国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主要是__学区_____。 3.独立后至内战前,美国教育开始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__分权_____、自由、普及、无宗教派别限制的教育制度。 4.英国的现行学制可分为___公共教育____系统和___...
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及参考答案小抄 核准通过,归档资料。 未经允许,请勿外传~ 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 一、 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每空1分,共15分) 1.___ 霍尔姆斯____在其____《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___一书中独创“问题法”。 2.美国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主要是__学区_____。 3.独立后至内战前,美国教育开始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__分权_____、自由、普及、无宗教派别限制的教育。 4.英国的现行学制可分为___公共教育____系统和___独立学校____系统两个部分。 5.1967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宣布取消____11岁___考试。 6.德国关于大学学习的改革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降低过高的____淘汰率___,二是缩短过长的___大学学习时间____。 7.德国普通中学的5,6年级,教学按____班级___组织形式进行;而7,10年级,在原班级不变的情况下,在数学和外语的教学中,采用____分组___的教学组织形式。 8.1905年法国通过了___教会____与国家分离的法案。 9.从____1931___年起,法国中学免收学费。 10.1972年日本发布《___学制____》,标志着日本国民教育制度正式诞生。 11.目前俄联邦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称为俄联邦___普教职教部____。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中填“对”;错的在括号中填“错”。每题1分,共10分) 1.贝雷迪在《比较教育的科学探索》一书中倡导了“量化科学分析法”。(错) 2.德国中学教学一个特色是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另一个特色是在综合中学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错) 3.英国的“近代大学”指19世纪建立起来的传统大学和城市大学,以伦敦大学为代表。(对) 4.朱利安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对) 5.1970年联邦德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错) 6.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错) 7.法国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的文理专业输送人才。(对) 8.因素分析法是一种为了判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进行分析的方法。(错) 9.美国公立中学占80%。(错) 10.日本教育行政中,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是合作关系。(对)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里,每题1分,共8分) 1.比较教育学家福斯特运用_______理论分析了学校在社会流动、社会成层和精英遴选过程中重要作用。(C) A、冲突; B、依赖; C、结构功能主义; D、历史主义 2.1674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制定了一项法案,动用部分税款,责令家长和雇主担负教育儿童的责任,否则科以罚款。这项法案是_______。(C) A、《莫雷尔法》 B、《国防教育法》 C、《祛魔法案》 D、《史密斯—休斯法案》 3.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_______提出“生计教育计划”,要求以职业生涯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A) A、西德尼?马兰 B、贺拉斯?曼 C、约翰?霍普金斯 D、史密斯 4.英国学前教育指的是_______之前的儿童教育。(B) A、6岁 B、5岁 C、7岁 D、4岁 5.德意志帝国时期,凯兴斯泰纳在“补习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创立了_______。(A) A、职业学校; B、文法学校; C、实科学校; D、文实中学 6.法国_______学年考试,一年级和五年级留级率约为_______。(D) A、没有,5%; B、有,5%; C、有,10%; D、没有,10%。 7.1886年日本的《学制令》所形成的全国教育制度一直存在到_______。(B)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8.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各地都已实施了_______年制普及教育。(A) A、7; B、8; C、9; D、10 四、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每题2分,共8分) 1.霍尔斯认为比较教育内部已经分化出四个研究领域,其中包括:_______。ABDE A、比较研究; B、外国教育; C、区域研究; D、国际教育;E、民族研究; F、发展教育. 2.卡拉马祖案的裁决,有助于美国_______。(AC) A、公立中学取代文实中学; B、文实中学取代公立中学; C、摆脱欧洲教育的影响; D、发展私立教育; E、进一步向欧洲学习。 3.为了普及信息科学教育,“所有人都学计算机”的教育计划被提了出来;这个计划_______。(AD) A、由法国政府提出; B、由英国政府提出; C、由美国政府提出; D、产生于1985年; E、产生于1988年。 4.发达国家在迈向教育民主化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主要是:_______。(CDE) A、减少义务教育的年限; B、实施双轨制; C、实施补偿性教育; D、中等学校的综合化; E、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借鉴时代”: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2.公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具有重要的传统影响。公学以纪律严格、学习成绩优异、培养绅士风度而著称于世。公学实际上是指包括9大公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20世纪20年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奇宿学校和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公学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在学年龄为13—18岁。绝大多数公学学费昂贵。20世纪70年代后,公学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男女合校,纠正宗教排外性,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限制;改变传统观念,增加社会服务活动,强调学术成绩,加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科目的发展。 3.《杜塞尔多夫协定》: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这个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六、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比较教育的主要作用 (1)在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上的作用: A、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现象中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B、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的认识; C、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认识; D、有助于形成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 E、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的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2)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A、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经验从而更好的解决本国教育的问题; B、可以为我们制定教育决策提供预测性依据,使我们的决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C、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2.简述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 (1)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2)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这部著作对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康德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他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思想,影响了汉斯等一代比较教育家,对他以后的比较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4)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之中; (3)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现象; (4)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国际社会的终身教育思想及日、美、法、英和中国五国相应的改革措施。 1.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旨在鼓励学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组织教育和教学,使教育既能够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能主动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其主要内容是: (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 (2)调整课程设置,把小学的7门课程分为3组,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 (3)在同班或同年级中建立学科同质小组。 (4)重新安排学年,调整学习节奏,使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5)推进阅读计划。 (6)增设外语。 启示。 2.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各国教育改革有何共同趋势, (1)面向21世纪,提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2)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重视道德教育。 (5)重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电大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指导考试小抄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2、租赁学校:是一种将学校的经营管理委托给非营利性的民间教育团体、个人或企业,教育当局根据进行管理、检查的一种体系。 3、文化联邦主义:是把教育制度有关的立法权和管理权都交给了各州,这种在文化教育领域各州拥有极大权力的现象,叫做文化联邦主义。 4、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又称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小队教学:一般是指3,7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小队,在小队范围内,协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自己发现并掌握与此事实或问题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利安)提出来的。 2、朱利安于1817年纂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色诺芬)在他纂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4、西塞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5、唐朝高僧玄瘬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6、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一段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较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和说明着校内的事。 7、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 8、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9、由于康德尔、汉斯 、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10、1929年,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庄泽宣)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 《各国教育比较论》。 11、二战以后,国际比较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第一类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首先诞生的是国际性、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 1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产生文字最早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学校也最早出现在这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如古代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中,出现了"(泥板书舍)"在古代埃及产生了宫廷学校。 13、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寺庙学校)"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14、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尚武)"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 15、罗马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拉丁字母,这种文字成为欧洲在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通用文字,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拉丁语)一直是西方儿童所学习读写的语言。 16、在希伯莱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任性的、粗野的、愚蠢的,因此需要用皮鞭和棍棒不断训练才能使儿童学会服从,就象训练动物那样。(《箴言》)中说到:"训练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因为"愚蠢在小儿心中,只有棍棒才能把它赶走."。 17、中国东汉以后的儿童语文教材分为两类:一是识字读本,二是读文读本。在识字教学中,除前人的识字教材外,出现了新的识字教材---(《千字文》),成为以后各朝代主要的启蒙识字教材,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日本。 18、中国宋代出现(《三字经》)、《百家姓》,同(《千字文》)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19、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基督教思想之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 20、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 21、168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该会的宗旨是:用(本族语)为劳动者子女提供免费初等教育。 22、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 23、1807-1808年,在法军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作了多次《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号召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来振兴德意志民族。 24、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 25、187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 26、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知道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诼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7、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 28、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29、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 30、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31、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32、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33、1944年,英国设立了(11岁)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标准大体上一致。 34、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 35、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36、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 37、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 38、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书法指导)三方面。 39、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40、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41、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42、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 43、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44、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45、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小学性质不同大致可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民办教师). 46、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47、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工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48、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49、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 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 50、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51、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 52、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大学师范学院)承担。 53、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方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完善教师人格)。 三、简答题 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答:比较教育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2、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答: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五大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认识本国的教育;认识教育的规律;推动教育改革;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舒芬法案》奠定了普鲁士公共初等教育的哪六大基础和特性, 答:父母有送子女上学的义务;地方政府有提供小学经费的义务;规定了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科目和年级阶段;规定了小学教 师的培训、任命、晋级、奖惩和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确定了初等教育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确定了私立小学设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理规范。 4、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至少有哪些贡献? 答: 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第二,萨德勒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要关注"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三,萨德勒告诫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制度。第四,萨德勒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等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他也扩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将比较深入到职业培训、工人业余教育、妇女教育等当时很少有学者关注的领域。 5、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三大类因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即种族因素、 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即天主教、 英国国教、 清教徒和其他宗教传统;世俗因素,即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6、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 比较教育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域性、 国际性比较教育组织涌现;研究成果数量多、 影响大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 7、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思想包括哪三部分? 答: 是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国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目的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是强调比较教育中比较分析的可比性。 8、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增长教育知识;学习别国经验;形成教育观念。 9、"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比较教育的"史前期"(1817以前);比较教育的"领域创建时期"(1817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教育学科建制时期(1917-1947);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期(1948-1978);比较教育泛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 答: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的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变革,使得日本能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变革的态度更加坚决和果断。从1872年开始,日本不断的变换着所学习的对象,从最初学习和照搬法国的学校制度,到采用美国的教育制度,后又模仿普鲁士的做法,以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学校制度,并在20世纪初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而近代的中国,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时,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影响,又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近代初等教育出现了多种性质初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传入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和国民教育思想同样影响着近代中国,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 11、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 1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工业革命;启蒙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文化的发展 。 13、工业革命对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普及教育的实现,影响着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工业革命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将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解决或缓解矛盾的策略,作为一种福利,开始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近代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更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对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些生产者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产生,这也导致在19世纪后普及初等教育成为西方近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初等教育教育内容的更新。 14、工业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发生了那些变革, 答:国家开始逐步干预初等教育、 英国初等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形式: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19世纪末确立起公共初等教育制度。 15、美国独立建国后的公立教育活动对其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由公共税收来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强迫入学,实施免费教育。1852年马萨诸塞洲最早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的儿童每年至少就学12周。此后各洲陆续制定了相似的法律,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建立公共管理教育机构,统一管理 初等教育机构。1812年纽约州就设立了教育督察长,负责管理全洲的初等学校,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州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大多数州采用八年制,实行分班编制,学习科目得到扩充。 16、简述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教育观? 答:帕克强调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儿童去适应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儿童应该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而不是教学科目成为中心.学校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17、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答: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的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18、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答:锻炼幼儿的体格; 培养良好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个性; 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19、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 答:发展儿童身心健康; 陶冶儿童优良行为; 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 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 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20、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答: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与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21、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答:社会发展; 文化、教育传统; 教师;课程改革政策。 22、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平定中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 答:实践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所进行的各种实验、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以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书面作业。包括一些客观性测试例如简答题、抢答题等,也包括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口头、听力作业。主要用于英语学科的学业评价中;表演作业。适用于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的学业评价中。 23、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二是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三是反对歧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子学习数学的歧视。 24、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 答: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上;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决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强调教师应该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25、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 答: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看图编写故事;提供几个词,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编写故事;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26、简述英国的小学5-7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 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27、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发 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让孩子了解获得帮助的种种渠道。 28、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答: 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爱护公共财务,保护生活环境;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任务。 29、简述法国1995年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一)基本阶段: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 、学校生活, 进行以社会的基础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对人的尊重 ,包括尊重自我并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 安全习惯, 尊重他人的义务与权利 、尊重他人的人格与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的财产和言论自由 ,养成协作与互助的的精神;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了解公民的基本常识 ,如共和国的象征 、共和国的总统 、议会等。(二)深入阶段: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 ,在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 一个负责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尊重自我;尊重他人 ;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了解人类权利与尊重 ,了解民主生活 ,了解世界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 30、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 答:.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 31、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答: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32、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答: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 33、目前在法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必须通过英语与数学的考试,获得证书;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34、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答:教师委员会: 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家长委员会: 由家长代表组成; 学校理事会: 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 35、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 答: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工资;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到25%;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 36、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订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建立学科同质小组;调整学习节奏。 37、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那些基础知识? 答: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 38、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出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 答: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专业成长目标对接受初任培训者来说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明确了新教师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的听课;召开专业考察会议.在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行专业性考察。 39、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资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 答:初试为语文和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为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 四、论述题 ,、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 答:共同的特点:各国都重视初等教育学校的社会和公共性.本来初等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而受到重视,所以在初等学校管理中都很强调学校的公共性质.同时,初等学校就是为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地区社会而存在,并为其服务的.;实行民主管理.发达国家的初等学校,根据民主主义的各种原理进行管理.各国的小学都有不同形式的教师乃至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组织,美国的小学在学校运营委员、英国小学的董事会、法国小学的教师委员会等,尽管对学校的管理干预程度不同,但却反映出学校管理民主化 的趋势;追求效率.由于各国初等学校的规模不同,使得小学管理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初等学校规较小,也就是说在校长和副校长之外没有其他法定的管理人员.而在日本由于小学规模较大,在校长、教头之外还有主任职务,形成校级与中层两级管理层次。不管是单层还是多层,提高管理的效率是主要目的;强调学校的管理性和自律性.教育既然是一种要求有某种程度自主性的精神活动,再进行其经营活动时需要有自主性并且由于同样的理由,要求有自律性既对自己的问题能有规律的加以控制的能力; 中立性、一般用于政治和宗教上的中立.在初等学校管理中注意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从属于特定的政党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再宗教问题上,美国、日本、法国都禁止在国、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 不同点:小学校长的性质和职能与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小学校长是广义的教育行政官员,在德国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法国,教师、校长都是国家的公务员,日本的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与法国的小学校长有相似之处;各国的小学的教师的身份,常因学校的设立者和学校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情况是除公立学校外,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任用的地方公务员或在私立学校任用的民办教师。美国的小学教师是根据地方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个人之间签定的雇佣合同而 被任用的地方公务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的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地方公务员的教师和民办教师.法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都是地方公务员; 各国的教师在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英国、法国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则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各国的班级的种类主要大致有普通班、复式班级、特殊班、观察班还有补习班.各国都规定了班级规模的最高限度。日本是同一学年的学生分为一个班级,而英国、美国则不同为了教育上的需要将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情况则屡见不鲜;在授课组织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的是班级教师制,但是在美国、英国采取科任教师制和专任教师制的学校正在增加。 2、谈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的共同特征. 答: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课程组成的三部分中,突出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强调“博”,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大领域,加强其完整性、连贯性和成熟性,为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小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对应.既顾及小学各门学科,又重点突出1~3门学科,核心是语文和数学,并要求学生至少有一门学科达到精深程度.教育学科课程设有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各国对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尤其为重视.并且都力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了功能性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交替进行,共同服务于小学教师的培养。 3、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 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 ,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 。而在20世纪中期, 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 。为什么这一时期中 ,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宗教教派纷争, 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 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 、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第二 ,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 ,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批评和否定。第三 ,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 。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 ,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 、扩大 ,人口迅速增加 ,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 宗教道德价值 、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 ,在这种旧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再所难免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从20世纪50年代到末到70年代初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 ,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道德教育 。但是,由于传统价值的崩溃已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套明确 、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确立公民责任心和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从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它提醒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它更寄望于人类自身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4、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答:各国普遍认为,从学校教育和人的培养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是从21世纪对人才新的要求来看,道德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忽视。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的建设,并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改革趋向。 (一)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 随着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遇到的是越来越多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这就使全球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走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人们对当今道德教育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好公民。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西方任何国家,无论他 们多么强调人权,多么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最后仍明确规定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这个公民都必须是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美国如此,法国、英国、德国也是如此,而亚洲国家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使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一种德意志民族精神。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总之,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 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所以现代的道德教育必须打破狭隘的伦理结构,冲破地区、种族的偏见,开拓全新的道德视野,强调对学生的共同伦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精神,鼓励他们关心全球的发展,承担全球性公民的责任,使他们能够具有面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跳出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已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发展取向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全球本位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型、精神性的课题。 人们寄希望通过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唤醒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形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全球合作、“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并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 (三)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 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道德教育都必须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回到人的生命之中,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健全人格教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德国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四)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把道德教育寓于对象丰富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当今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儿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感受,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实践中去。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道德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因此,在这种共识中,道德教育模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状态趋向两者的综合,各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渠道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各科教学的独立作用。在道德教育实施途径方面采取直接课堂教学与间接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注重发挥校园生活、宗教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以及环境熏陶作用,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 在道德教育渠道上,各国强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各自承担起对下一代培养和教育的职责,减少摩擦,形成合力。 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安在总路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 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式各样,其共同特征就是已逐步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有关应付现实问题的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多元整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 5、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 答:(一)在教育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集权要求及集权倾向 在美国,为了使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表明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心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美国强调联邦政府主导作用也是有限度的。由于地方分权的政体,美国历来重视并尊重各州和地方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上也不例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2000年目标》自始至终强调自愿的原则。而且在编订标准上,既有国家水准,又允许有州水准。 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种新的管理框架正在形成,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英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权利结构开始改变,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经过改革,英国的教育领导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的权利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的管理方 面的自主性也明显提高,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利的同时也保留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 德国依据基本法在文化教育的管理上实行联邦主义,即把文化教育的管理权、立法权交给各州。虽然后来在国际上加强国家干预教育的大趋势影响下,修该了宪法,成立了联邦教育科学部,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并主动与各州合作,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然而,从总体上看,德国仍然是由各州具体管理教育。这种教育联邦主义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州依据本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然而,教育权利的过于分散,使全国的一些教育制度、教育体制难以统一,从而造成全国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带有全国性的研究计划也难以实现,一些有全国意义的改革措施推行困难,从而出现了各州之间教育改革的不均衡局面。(二) 在传统的教育集权制国家则出现了要求分权的呼声及分权的动向。 在法国中央集权、专家支配的教育行政原则之下,教育体制在某种制度上使学校与外部社会隔离。这不仅使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且也使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产业日益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局势。但从近20余年来法国教育改革的动向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年代里,法国将进一步下放教育行政权力,敞开各级教育机构的大门,推动教育机构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实际,鼓励学校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更多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将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另一基本趋势。 战后的日本教育行政以美国为样板,实行地方分权制。削弱文部省的权限,使之成为“指导”“建议”机关;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遵循地方教育行政独立的原则。可以说,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是名义上的分权主义实质上倾向集权主义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主义的平等倾向,严重的学历主义以及教育行政上的僵化,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不断成为舆论批判的对象。要求扩大地方的乃至学校的权限呼声日益强烈。尽管这些见解并没有被政府采纳,但必须打破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 6、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 答:(一)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1984年第39界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例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己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 二、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1986年11月,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 三、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英国政府早在1980年的《 学校课程框架咨询文件》中就指出,掌握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数学应当成为所有儿童必学的科目,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而在1988年的教育的改革中,英国政府将英语、数学和科学列为初等学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此后,又将这三门课程列为必须进行阶段性统一考试的科目。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法国政府在,,世纪,,年代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国民教育部组织有关阅读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图书馆(法国政府积极宣传“书籍面向所有学校”重视为学校提供贷款,学校图书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机会。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世纪,,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89年日本都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数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 7、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该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答: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的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 “教师” 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 的实际含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 “教师” 的含义.在英语中, ”tutor” , “master”, “professo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成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究学习。 第二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研究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一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者新事物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 二是要注意背景的动态性.而新事物却往往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政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辨的。 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的制度与年夏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于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 保护与报警 定值与结果 保护与报警 定值与结果 过载 大于110%报警~大于120%延时5秒跳闸 出口电压高卸载 大于108% 短路 200%~延时0.08秒跳闸 出口电压低卸载 低于85% 电流不平衡 不平衡电流大于20%~延时5秒跳闸 电压高跳闸 大于110% 漏电电流 大于30%~延时10秒 三相电压不平衡 电压差大于10% 逆功率 大于8%~延时0.5秒 过频率 大于110% 超速 大于115%~延时5秒跳闸 低频率 小于85% 蓄电池电压低 小于21V 蓄电池电压高 大于30V 差动保护 0秒跳闸 失磁保护 跳闸 单相接地保护 跳闸 过电流保护 跳闸 润滑油压低 跳闸 三次自起动失败 发信并闭锁自起动 冷却水温高 发信 润滑油温度高 发信 机油油压过低 跳闸 机油油压低 发信 冷却水断水 跳闸 燃油量过低 发信 油箱油位低 发信 冷却水水位低 发信 3主要技术指标(表一) ?λ灵敏度100Lx(0=550nm) ? 1.5s 2.5?5s ,输出 AC220V 50Hz 1A DC24V 1A ,,模拟量输出420mADC 15VDC 工作方式 探 环境温度 -2 环境湿度 ; 入口 AC220V 50Hz 功耗15W
/
本文档为【2016电大《比较教育》复习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小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