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

2018-04-09 13页 doc 35KB 1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 差异 文学评论 威廉?布莱克(Wi】IiamBlake,1757—1827)是英国19世纪 初着名的诗人.本文以其两首同名诗歌《扫烟囱的孩子》为研 究对象,依据文体学理论从前景化视角进行客观完整的分析, 以期挖掘两诗的主题差异,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歌主题,领会 诗歌的意义. 一 ,前言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l9世纪初着名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 文/陈丽敏于学勇 刻家.主要诗作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
(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
(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差异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 差异 文学评论 威廉?布莱克(Wi】IiamBlake,1757—1827)是英国19世纪 初着名的诗人.本文以其两首同名诗歌《扫烟囱的孩子》为研 究对象,依据文体学理论从前景化视角进行客观完整的分析, 以期挖掘两诗的主题差异,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歌主题,领会 诗歌的意义. 一 ,前言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l9世纪初着名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 文/陈丽敏于学勇 刻家.主要诗作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 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扫烟囱的孩子》 是其着名的两首诗歌,因其同名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己经从文 学,翻译学和语音学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依据文体学理论从前景化 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挖掘两诗歌的主题差异,帮助读者正确理 解诗歌的意义. 二,前景化理论 “前景化”一词最早始于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维克多?什克罗 也注云:”礼所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夏后氏逆于庭,殷 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周代仪式隆重而繁杂,多在晚上迎亲.《礼 仪?士昏礼》中有言:”主人爵弁,缥裳缁袍.从者毕玄端.乘墨 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褛.”这句话是说新郎 身穿爵弁,黑色镶边的裳.随从都穿玄端服.新郎乘坐黑漆车. 随从分别乘坐两辆副车,跟在后头.仆人手持火炬,在马前开道. 新娘乘坐的马车,和新郎一样,但是有车帏.”爵弁”,”裳”,” 玄端”,都是当时的礼服,正是由于是婚礼,所以穿着上尤为正式. 而”墨车”本是大夫这个阶层的人乘用的,因为婚礼的缘故,士阶 层才可以破例用一回.因为婚礼在黄昏之后举行,所以要让仆人拿 火炬走在马前面照路.但那个时候的”烛”,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 蜡烛,而很可能是一般类似于火炬的照明工具.古代的亲迎之礼, 新郎乘车至女方亲迎,先在门庭之间等候,主人揖让贵客进中庭后, 又三揖三让,主客偕升西阶,再拜稽首,等新妇出来.新妇伸手给 新郎,新郎便引新妇下西阶,主人却不再下阶相送,意为已将新妇 授予新郎了.于是,新郎便偕新妇同车而归. 上述的”六礼”主要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明媒正娶” 的婚姻而言.因为”明媒正娶”的婚姻,本身就是”礼”的产物, 所以这一成婚方式也就更加讲究,其礼制的规定也就特别明确.如 在《齐风?南山》中有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 之何?匪媒不得……”,从中不难看出,明媒正娶仍被视为男婚女 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并在社会婚姻中处于正导地位. 抢婚虽然也是古代的一种成婚方式,但这种方式很野蛮残忍, 所以不存在讲不讲礼的问题.而”自主婚嫁”是男女双方自由恋 爱,自主结合的结果.这种非正规的自主择偶的婚姻,《周礼》上 称之为”婚会”.宗教在西周春秋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节日便成为人们难得的聚会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周礼》便在 这种风俗的基础上提出”仲春之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 禁.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的”会男女”节日.因此,周代社 会中下层青年男女以乐歌相语,自由择偶恋爱的风气在”会男女” 这样”合法”的日子里非常盛行.如《郑风?野有蔓草》写一对男 女在仲春之日不期而遇,相互吸引,一见钟情,并且在”野有蔓草, 9 零露溥兮”的环境中尽情表爱,如愿以偿.但另一方面,”婚会” 虽然没有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但在成婚时也遵守 了一定的礼俗规定.如《诗经》中的《卫风?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这首诗叙述了”弃妇”嫁给”氓”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弃 妇”与”氓”属于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他们结婚时也仍然遵守 了一些当时的礼俗要求,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扩展至整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成婚礼俗,除”六 礼”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事项.例如,《周南?桃天》全诗三章, 每章都以”桃之天天”兴起,实写春天之景,表明古代女子出嫁, 一 般在春季.又如《卫风?氓》写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表明古代女子出嫁是要带嫁妆的.如果是贵族女子出嫁,其陪嫁 品就更多:”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为显示各自的富贵显赫与郑重其事,男 方有大批的车辆前来迎取,女方也有大批车辆相送.这也表现了统 治阶级铺张奢侈生活的一个侧面.再如《唐风?绸缪》写道:”绸 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写一男子在婚礼之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心情,表明当时的婚礼是在黄 昏时举行. 《诗经》中的这些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 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是自我感情与周围美好景 物融为一体的典范,也是我们对古老传统习俗研究的宝贵材料. 【参考文献】 [1]葛培岭注译评.诗经.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司马迁.史记:第一册.北京:中华局,1975 [4]黄元英.《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文化观[J].延安大学(社 会科学版),2004 [5]徐柏青.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礼及其成婚礼俗[J].武汉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李羽丰: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O8级本科生) 2011年三月刊 才 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布拉格学派代表穆卡洛夫斯基第一次将 这个概念运用到文学作品中.[1]6此后,利奇[2]67—68建立了一 个相对完整的前景化理论.Short认为前景化是通过变异或过分规 则化来实现的.[3]2l韩礼德认为前景化特征由诗人刻意安排,意 在传达诗歌主题.于学勇[1]27构建实现前景化的新模式,这种新 模式将语言层,主题,实现方式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变异和过分规 则化来实现前景化目的在于服务主题和强调主题.任何与声音,词 汇,或意义相关的前景化都可以引起读者对不寻常特征的的注意, 读者会意识到诗歌主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因此,不论是否出 于诗人的意图,前景化的作用在于服务主题,强调主题. 三,诗歌?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 f一《扫烟囱的孩子》f选自《天真之歌》)前景化 的解析 l_变异 语音变异包括省音,副发音和特殊发音.[4]29—30诗行 3中存在省音.”„weep!?weep!?weep!?weep!”直观地描绘了 扫烟囱的孩子的哭喊声,但哭喊”weep”显然不合常理.事实上, 扫烟囱的孩子喊得是”sweep”,这样便于需要这项服务的人听到 了雇佣他们.而诗人刻意用”weep”替换”sweep”是暗示扫烟囱 者年龄小道连发音都无法清楚准确,影射出了扫烟囱孩子的悲惨. 语相变异一般与表现方式相关.这首诗的语篇形状异常整齐. 诗歌共含6个诗节,每诗节含4个诗行.每诗行字数在于7一l1之间. 诗人将诗歌安排的如此整齐,意在暗示多数扫烟囱的孩子有着相同 的人生和命运.他们在年幼时就以扫烟囱为生,而后也一直如此, 毫无改变.语法单位嵌入诗歌单位之和标点在这首诗歌中十 分重要.诗节1中,诗行2与诗行3都被刻意断句.虽不合常理, 但产生了一种向前的驱动效果.且诗行3没有任何标点.这样整个 诗节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一一扫烟囱的小孩迫切地渴望与人 倾诉自己的悲惨经历.第二,诗行6中,冒号使得”SOIsaid” 被留在诗行末尾,这样使读者产生了继续读下去的强烈愿望.第三, 诗行lO中,”a-sleeping”里出现了一个破折号.这既体现了汤 姆梦境的连贯性,也体现了梦之长.而诗行末尾的破折号,意在引 出下文对梦境的阐述,显然也产生了向前驱动的效果.此外,诗中 共有15个”and”,其中6个用”&”来替换.这无疑避免了”and” 的重复,使诗歌更为简练美观.诗行7中,为了暗示小汤姆关心的 事是一件不被公众关注的小事,”never”的首字母被小写化,诗 人意在揭示当时扫烟囱者地位低下且得不到社会关注的现象.诗节 4和诗节5中,”Angel”被首字母大写化,是因为”Angel”通常 是善良纯洁的象征,而诗中的”Angel”被认为是上帝派来拯救可 怜的扫烟囱孩子的使者,所以在汤姆梦中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形象. 诗行l6中,”Sun”被首字母大写化,意在暗示温暖阳光所照之处, 都在上帝的保护之下,正是希望所在之处. 语法变异包括不寻常句法结构和不寻常短语结构.[1]48—49 诗行l3中,据常规语法,句子应该是”AndanAngelwhohad abrightkeycameby”.为了强调天使的到来,诗人把”came by”放到了句首,对句子进行倒装.诗行15的常规表述是”Then theyrundownagreenplainleaping,laughing”.为了显示 扫烟囱孩子对自由的渴望程度,”agreenplain”被置于句首.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跑在绿色草原上,忘记了黑色的烟灰与黑色的 烟囱. 语义变异的形式包含隐喻,象征等等.诗行6,汤姆的头发被 形容成”curledlikealambSback”.其中含有暗喻.喻指汤 姆是上帝庇护下的羔羊,虔诚而驯服.诗中也有转喻,如诗行8. 2011年三月刊 “soot”是黑色恶魔的化身,”whitehair”代表着善良.暗指 汤姆的善良不会被现实的残酷所摧毁.诗行12中提到的”coffins ofbIack”是指黑色的烟囱.扫烟囱的孩子通常无法活过14岁, 要么死于烟灰吸入过多要么死于意外事故.总之,他们最终都死于 黑色烟囱这个棺材中.诗行13中的”key”代表天使从上帝那带来 的福音,而这福音最终将解救可怜的扫烟囱孩子. 2.过分规则化 语音过分规则化包含音位模式和节奏模式.这首诗尾韵整齐规 律,每两行押韵一次,有助于文本的构建.诗歌头韵包括/m/, /k/,Is/,/hi,/b/,和音包括/d/,A/,/n/,/k/,/m/,而这 些音多数是轻辅音,且诗中重复多次.诗中也存在半谐音/A/,/ ai/,/e/,/ei/,/i:/,/o/,/o:/.上述音的重复为诗歌营造出一 种音乐感.基于这种音乐感,诗歌三部分”叙述,梦境,现实” 连接起来,浑然一体.此外,/4/在诗歌中共出现16次,这个音 像叹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与扫烟囱孩子的悲惨.其次,/ s/和/z/出现了大约3O次,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冷风凛冽感.这提 醒读者,诗中不管是整个还是汤姆的美梦都发生在冷酷的现实 中.另一方面,每诗行含有4个音步,整首诗含96个音步.其中 42个音步属于抑抑扬格,25个属于抑扬格.显然,超过一半的音 步属于前者.因此,这首诗的基本韵律模式判断为四步抑抑扬格. 而所有音步都是轻读音节开头,重读音节结尾,表示每个诗行都是 上升韵律,意在暗示这首诗歌的基调是积极的.就连首段描写扫烟 囱孩子的不幸经历时,诗人也用了轻快音调.此外,这样将积极的 韵律安排在消极的内容之上,可以增强对比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 象,引起无限思考. 词汇和语法过分规则化可以从重复和排比两方面分析.首先, 诗行3中”weep”一词连续重复四次,属于连续重复.生动刻画了 扫烟囱的小孩不得不在冷风中喊叫的景象,加强了可怜感.其次, 在地点状语”insoot”,”incoffinsofblack”,”ina river”,”intheSun”,”inthewind”和”inthedark”时, “in”被重复6次,属于间歇重复.这些地点状语可以说是从现 实到梦境再到现实这一过程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外, “and”出现15次,使诗节之间产生连贯性.诗行16中,”And washinariver”和”andshineintheSun”在”Andwash inariver,andshineintheSun”中属于语法上排比:他们 都由一个动词和一个介词短语构成.而诗行18中,”riseupon clouds”和”sportsinthewind”也是语法上排比.这两个诗 行都在暗示:在小汤姆的梦中,有了天使的帮助,扫烟囱的孩子们 就可以丢掉所有的包袱,自由自在地投入自然的怀抱中. 3.诗歌主题 诗人看到扫烟囱孩子的境遇后,虽十分同情,但仍相信上帝的 拯救终会到来.因此,诗歌主题在于揭示残酷现实,表达诗人的同 情及告知读者要对上帝最终的拯救心怀希望,耐心等待. (二)?扫烟囱的孩子》(选自?经验之歌)前景化解析 1.变异 在语音变异方面,省音出现在诗歌中.诗行2中,”weep, „ weep”的使用意图与第一首诗相同.”weep”前的”S”被诗人刻 意略去,也是为了表现扫烟囱孩子的悲伤. 在语相变异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语篇形状.这首诗中共有三个 诗节,每个诗节中有四个诗行.每行长度都相差不大,每行结构也 相互关联.这样安排使诗歌产生一种悲伤的旋律感,而这也暗示了 扫烟囱孩子的命运主旋律是确定的,注定是悲哀.其次,标点符号 也需注意.诗节1中,诗行1以冒号结尾,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诗行. 这个冒号使读者对下文中的对话产生画面感,如身临其境一般看 到:一个弱小的黑乎乎的男孩在白雪皑皑中回答一个路人的问话. 诗行6中的冒号是终结的象征,其后的内容便是结果,而其前是原 因.这个冒号意在使我们了解:虽然小男孩看上去天真无邪充满笑 容,内心却很忧伤.诗行l0里的冒号也暗示了相同的意思.此外, 诗人用了五个”&”来代替”and”,既为了避免重复,也为了制造 一 种向前的驱动力.第三,诗歌中存在首字母大小写.诗行3中, “say”被首字母小写化,使读者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一问 话者为了听清孩子的回答而故意弯腰下来,又为了安抚孩子而故 意轻声地询问.诗行1l中,三个单词一一”God”,”Priest”, “King”被首字母大写,实际上,三个词指示同一形象一一上帝. 诗人这样做一方面强调了上帝的权威和万能,另一方面也为了与下 一 行形成更鲜明的对比,将讽刺意味放大化. 诗歌中有隐藏的暗喻.标题”thechimneysweeper”是本体, 第一行中”alittleblackthing”是喻体.男孩完全淹没在黑色 烟灰中,看上去就如一个小小的黑东西.这个暗喻意在告诉读者男 孩的衣服和他裸露的皮肤,都被烟灰熏成了黑色.诗行7中存在的 转喻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中”clothesofdeath”指代的是黑色 的衣服.同时,这个表达能引起恐惧和伤感,因为是孩子的父母给 他们穿上黑色衣服,送他们到烟囱中工作.而烟囱是他们的葬身之 所.这意味着是他的父母送他走向死亡.最后,这首诗还包含了一 个似非而是的论点.最后一行提到”aheavenofourmisery”, 这个表达是可笑的,因为天堂是个充满欢乐的地方,怎么会有悲 哀?但诗人却把它和悲哀放在一起,这看上去不合情理,而实际是 为了强调这个事实一一不论他的父母如何虔诚,上帝赐予他的不是 快乐,而是悲哀. 2.过分规则化 这首诗尾韵为”aabbcacadfdf”形式.此外,头韵为/w/,/ h/,/s/,/k/,/P/,/m/,和音为/6o/.另外,半谐音为/i/,/ou/,/ ~/and/o/.这些重复的音促使诗歌画面产生一种音乐美.此外,/ ou/一共出现了8次,分别在”snow,notes,woe,both,snow, cloth?d,notes,woe”中,而这个音听上去像”oh”,凸显了寒 冷感和悲伤感.第二,/s/和/z/两个音通常用来创造一种风吹感. 诗中,/s/和/z/共出现了31次.意在暗示,在这样冷风呼啸的时候, 男孩被父母叫出去干活.由此强调了男孩父母和其所处社会的冷酷 无情.大体来说,这首诗的基本韵律模式是四步抑扬格.每诗行含 4个音步,诗歌共含48个音步.其中23个都属于抑扬格,14个属 于抑抑扬格.显然,超过一半的音步属于抑扬格.因此,该诗歌的 基本韵律模式可以认为是四步抑扬格.不像前首诗,这首诗中剩余 音步的大部分音节都是弱读.下降韵律与上升韵律相交织.诗中, 诗人对小男孩的同情依旧,但他对现实的愤怒,对他曾深信不疑的 上帝的愤怒是显然的.诗歌韵律模式也生动准确地体现了诗人这种 复杂的感觉. 词汇和语法过分规则化可以从重复和排比两方面分析.诗行 2中”weep,weep”是一个连续重复,产生一种阴郁凛冽感.此外 “among”出现了两次,分别在”amongthesnow”和”amongthe wintersnow”中,强调了冬天的寒冷,引起了读者对小男孩的同情. 此外,”&”和”and”一共出现了9次,不仅有利于诗歌的情节发展, 也使诗节之间更加连贯.诗人用了两次”notesofwoe”来表现男 孩的悲伤:虽然他在歌唱,但是旋律是伤感的,他的心也是伤感的. 另一方面,最后两个诗节中都包含了因果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排 比.相同结构在于”becauseI+be…,they+verb…”. 3.诗歌主题 11 文学评论 诗人显然已经放弃了求助于上帝的想法,因为他意识到残忍现 实正是由教会和主教们借着上帝的名义制造的.因此,诗歌主题在 于展示现实的残酷,表达诗人对上帝最后拯救的怀疑,以及告诉读 者隐藏在表面下的真相. (三)主题差异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两个主题后,我们可以对其深入分析,做一 个对比研究. 首先,两首诗歌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语音变异, 语相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音过分规则化,词 汇和语法过分规则化.而后者中并没有词汇和语法变异,显然后者 中主题的表达手段较前首要少些此外,因为前者篇幅较长,音位 模式更突出,因此其重点在于语音过分规则化.而后者主要在于语 义变异,因为诗行都十分简练,隐含意义较深刻. 其次,虽然主题的内容存在相似之处,但主题的侧重点有所不 同.同情作为主题因素之一,是两个主题的相同之处,但第一首诗 的主要基调乐观向上,而第二首则较为悲观.另一方面,诗人对上 帝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第一首诗中,诗人对上帝坚定不移的信仰是 主题因素之一;而后者中,诗人对上帝的怀疑取代了信仰.总之, 两首诗歌主题中的共同因素仅仅在于对扫烟囱孩子悲惨命运的同 情和对残酷社会的意识.而两个主题内容上的差异主要在于两诗歌 的基调及诗人对上帝的宗教态度.具体来说,第一首诗歌独有的主 题因素在于积极态度与对上帝最终拯救的坚定信念.而第二首诗歌 是悲观态度和对上帝存在的怀疑.两个主题的差异体现在主题表达 方式,主题内容.而两者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手段,后者 是结果.前者服务于后者.诗人意在以这种方法将自己的意图传递 给读者. 四,结语 本文依据文体学理论,从前景化视角解析布莱克两首同名诗 歌一一《扫烟囱的孩子》,揭示了两首诗歌主题的差异所在以及主 题实现的过程,拓宽了深入地理解诗歌主题的视角,有利于发掘诗 歌的美学价值.但应该指出本文节奏模式的寓意功能有待进一步研 究. 参考文献 [1]于学勇.英语诗歌的文体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49. 2007:6,27.48— [2]LEECH.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67—68. [3]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素[岫.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21. [4]MAYER.DictionaryofArtTermsandTechniques[M]. Happer&Row.1969:29—30. [5]BLAKE,WILLIAM.SongsofInnocenceandofExperience [岫.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 2011年三月刊
/
本文档为【(doc) 从前景化视角解析《扫烟囱的孩子》的主题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