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2019-03-30 5页 doc 17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 历史13班莫宇利 20120240513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一个县、一个村、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国史有专门的机构修纂,省志、县志有政府组织编纂,家庭有族谱,而村史少有人注重。以致本村之人对本村之事茫然无知,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北溪村为例,为何现在的行政村名叫“北溪”,村人多不知晓;“上村”、“下村”的缘起,更无人知晓。故笔者不揣孤陋,就己所知,结合对本村长辈的走访整理所得,促成此篇。 一、北溪村简介 北溪村原名白面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 历史13班莫宇利 20120240513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一个县、一个村、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国史有专门的机构修纂,省志、县志有政府组织编纂,家庭有族谱,而村史少有人注重。以致本村之人对本村之事茫然无知,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北溪村为例,为何现在的行政村名叫“北溪”,村人多不知晓;“上村”、“下村”的缘起,更无人知晓。故笔者不揣孤陋,就己所知,结合对本村长辈的走访整理所得,促成此篇。 一、北溪村简介 北溪村原名白面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东面八公里。莫姓村民占95%以上。明朝年间,此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始祖祥才公于明洪武初年统兵平叛有功,被封为白面寨土司巡检,袭职三代,后因改土归流,遂立家白面寨。 六百余年来,其先辈勤耕苦读,忠孝传家,昔日之僻壤小村,成了已有八百余户三千多人口,远近闻名的大村,民国后期改称北溪村。村中以莫氏族人为主,族人散居海内外。七世祖宗誉公于1510年移居钟山铜盆寨,现有120多户,600余人;十世祖尔贤公于1574年间移居湖南桃川,现有30多户,近200人;侨居海外20多人。 二、北溪村名的由来与变迁 北溪村原为白面村,北溪村的始祖莫祥才明代洪武初年由山东青 1 州府临淄县九德峰村来桂。族人家家之香火案上贴有“为职土司来白面,每披地理忆青州”之联句。莫祥才被封为白面寨土司巡检,职袭三代,后因改土归流,遂立白面寨。 据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载:“明洪武初,势江源贼目梁朝天、湖南贼首雷虎子、马公三等纠党由八角岩谋叛,攻破县城,杀戮官吏,全州、永明二官均被害。有莫祥才者,山东人也(山东青州府临淄九德峰村),统带庆远府之河池、宜山、南丹等处之黄、韦、陈、周、石、唐、欧、赖、莫、賁、课、覃、徐、祝、陆、廖、雷、马、梁、蒙、容、李、罗等二十三姓之药弩之手三百,民壮五百,将贼剿平,克复城池,即以功授莫祥才白面寨巡检司。其弩手、民壮均给照,赐地方租税,俾子孙永享焉。”这也证实了北溪古村的始祖莫祥才以功而授巡检司,驻扎白面,即现在的北溪村。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北溪莫氏始祖祥才公定居于此,县志、族谱皆称白面寨。至于何时称北洞寨?据已有资料,清乾隆年间,在官方的文契中,就出现北洞寨的村名了,现将用“北洞寨”作村名的文契录下: 恭城县正堂叶为奉宪给照事情奉宪涂消莫姓远年契照今给莫姓新照除涂消老照外理合当堂另给莫姓新照一纸以杜日后郑松之端莫姓始祖遗莫之仲户秋粮米壹石五斗有零凡老照载韭菜冲白水站以及莲塘油麻码头等处俱系莫姓始祖垦之田北洞寨村庄鱼塘系莫姓始祖居之地一应当归莫姓管业收租以抵完莫之仲户之秋粮至莫仕达廖君臣阮元升等前后所报涧山东科江背码头北洞源大山以及吊东塘等处 旱地除所报的亩数外仍系莫姓管业以抵莫姓之夏税外人不得借端争论莫仕达亦不得过分贪图为给此照当堂所给是实 由此可见,即使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算起,到民国改为“北溪”为止,“北洞寨”这个村名沿用了两百余年。 清季雍乾年间,北洞寨有名“莫家凤”者,字应岐,号“北溪野人”,敕赠承德郎,好诗文。莫家凤本人名重一隅,结交广泛,世冑簪缨,家声至远。因此,外地、外村之人到北洞寨,总称去“北溪”那里。久而久之,“北溪”又代指“北洞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设立咏棠乡,则将“北溪”正式定为行政村名。 北溪后背山为主山,山脚左右分别有两座小石山。在过去,右边小石山称“上寨”,左边小石山称“下寨”。由于地理特点,在上寨地域只能在“上寨”之下建房屋,故此处称为“下村”,意为“上寨之下的村子”,反之亦然。在过去村子里鱼塘多,“上村”与“下村”被自然的水塘隔开,于是就有了约定俗成的“上村”、“下村”的叫法。到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广西省政府实行“二五减租”政策,境内组织农民协会,出于组织的需要,在农会的文档中,则正式用“下村”、“上村”的名号。 二、尊师重教的典范 北溪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清中期人才辈出,是方圆数十公里内的历史文化村。据2004年版的《恭城莫氏系谱》第七章、第八章:北溪村莫姓族人明清两代人有三品官6人,淑人9人,四品1人,恭人1人,五品8人,宜人9人, 六品20人,安人20人,七品47人,八、九品80人,七、八、九品孺人61人;有庠生51人,禀生24人,贡生16人,进士1人,增生9人,卧生1人,副榜1人,监生9人。民国以来有县(团)级以上官员16人,其中厅级官员3人,处(团)级13人,科级75人。民国时期有大学生5人;1950年至今(2004年)有大专院校毕业生188人,高中、中专毕业生150人。 旺族兴村,科教为本,莫氏族人先辈,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远在清代嘉庆庚申年(1820年)十四世大球公立祠田二百三十九工、铺庙一间以为读书之助,凡十岁读书,给银三两;县考给银一两五,会试给银六十两;1987年以来,本村拨出专款,考取中专者,每人奖励30元;考取大学者,每人奖励50元。 1875年,远复公在花田岗寓所创办“花滕书塾”,招生讲学,历时十多年,率先开创北溪教育事业。1912年,督建“振东”,为当时县内少有的几所小学之一。1925年,打破对女性的歧视,创办了“北溪女子学校”并附设师范班,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三、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 北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中元节”的风俗与众不同,还有十月廿日的“还李王愿”祭祀活动也是别具一格。 七月中元节,唐人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后世依例。中元在秋,秋天树木开始落叶,草开始枯萎,被认为是肃杀的季节。这天道家在道观作斋蘸,佛家作盂兰盆斋,百姓也祭悼亡灵。北溪村民习惯从七月初七接先祖开始直到七月十四送 先祖结束,期间一日三餐供奉祭品,送先祖时是晚上,从家门口插香烛直至大路,化帛、鸣炮、倒水饭。在清道光年间,北溪犹设有专门的田产作盂兰会的费用,可见对此节气的重视。目前还保留一碑,碑文云: 将各善姓捐入盂兰会田工粮稅开列:捐粮并锹口田一工零税一桶半民米二升五合一坵土名莲塘洞;莫谦光捐粮并锹口田二工二坵税五桶半民米三升士名仁田洞又名马鹿洞田;自隼自封自息捐粮田二工半税五桶民米五升士名马鹿洞莫浑耕;道光四年甲申年七月十四之吉日立。 “还李王愿”为族中大事,原名“太平愿”。自明清至民国,每三年举行一次,至今未间断。传说北溪村莫氏始祖祥才公奉令南征,带兵过洞庭湖,湖水茫茫。其时风雨大作,舟船在风雨中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祥才公无奈,遂斋戒沐浴,焚香膜拜,诚恳祈祷李天王(李靖)保佑。霎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船只顺利靠岸,登上了南征大道。为此许下了三年一次敬还李天王恩典之愿,后人称为“李王愿”,日期定在李王诞辰之十月廿日。 为感天王大恩,族人精心雕塑了天王金身像,供奉于莫氏宗祠祖先神位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又于2002年重塑金身。建村六百多年至今,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为李天王诞辰纪念日。届时全族前三天沐浴斋戒。1948年那次还愿的对联中,其中一副云:齐齐齐齐齐斋齐齐齐斋齐齐齐斋;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朝朝朝拜①。设斋筵, ①齐通斋,《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
本文档为【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