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2017-11-13 12页 doc 29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文学65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李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提要:20世纪中国文学和医学深刻扭结在一起.西方自然医学科学的借鉴体验,对 于"弃医从文"或"亦医亦文"的 人文作家具有深层规约和发展机制,造成文学叙事呈现出相当的冷静,理性和悲剧 化品格,而这一点又恰恰和中国文学的现代 性品质契合. 关键词:医学体验;冷静;理性;悲剧;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8)02—006...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文学65 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 李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提要:20世纪中国文学和医学深刻扭结在一起.西方自然医学科学的借鉴体验,对 于"弃医从文"或"亦医亦文"的 人文作家具有深层规约和发展机制,造成文学叙事呈现出相当的冷静,理性和悲剧 化品格,而这一点又恰恰和中国文学的现代 性品质契合. 关键词:医学体验;冷静;理性;悲剧;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8)02—0065—04 作为人类修治身体,完善精神,克服躯体死亡,消失带来的 恐惧的手段,医学的出现是情理之中的,是必然的.这一点,无 论古今中外,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把文学这样一种以语言 文字为存在表现手段的科学创造和针灸,按摩……解剖台,手 术刀……等医学工具/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试图从医学的角 度出发,探寻医学体验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一部分人也许 不以为然.其实,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医学和文学的结 缘应该说是无须争辩的事实:从学科的科学功能来考察,作为 自然科学的医学往往在医院有形的空间里以医者和患者一对 一 的形态从肉体或精神的角度"治病救人";而作为社会科学的 文学同样具备"治病救人"的功能,只不过作为医者的作家(本 人也可能是患者)通过文字材料垒砌起一个无形的"诊疗室", 为患者(阅读者或自己)疗伤除病…,只不过文学医者的对象 往往是心理/精神的个体患者或患病的社会,他们手里不需要 握持具形的银针,手术刀罢了.另外,我们就是从最表象的层 面来看,中外文学史当中,拉伯雷,席勒,济慈,望蔼覃,福楼拜, 契诃夫,显克微支,弗洛伊德,荣格,福柯,森鸥外,渡边淳 一…… 陶渊明,王勃,白居易,陆游,苏轼,元好问,汤显祖,关汉 卿,蒲松龄,鲁迅,郭沫若,陶晶孙,余华,毕淑敏……等诗人,作 家都直接从事过医学活动,他们依凭自己深广的医学体验,为 他人和社会开出一剂剂良药处方. (学医/行 所谓的"医学体验",是指个人在医学知识/治疗 医,包括生命成长中显存的医学熏陶,刺激生成的医学知识素 养,如医学家世的耳濡目染)或因病就医求治的科学经验基础 上产生的自身性肉体/精神的认识感受.限于篇幅,本文旨在 对中,西医学和文学结缘的文化形态考辨之后,结合代表性的 直接具有学医/行医经验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探析"医学体 验"之转换影响下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品格.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文明发现,人类认 识世界的观念方式必然影响其反映,发展世界的形式品格.以 音乐为例,中国民乐偏于抒发漫长而保守的民族历史当中生存 主体对于社会人生的自满自足,乐观理想的情感确认,如代表 曲作《步步高》《渔樵问答》等.中华民乐品格的形成,固然与 作为内陆播种,靠天生存,收获相对稳定而封闭的华夏农耕文 明息息相关;而西乐重在表现生命主体对于生存客体的未知探 究,悲观理性的情感体验,如《命运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 如此音乐品格和因凭海而居,与海争食,出海渔猎就意味可能 死亡的海洋文明密切关联.医学学科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特点, 同样源于人的自我生命存在体验和世界观的不同.也可以说,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法的差异正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 维方法不同的表现之一种. 中,西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两种医学的 认识论与方法论有根本性区别.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 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总体,辩证 地考察问,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 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 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 此.如果偏离了这种观察思考的角度,处方用药必将变得毫无 方向.所以中医学是以理论为第一要义的,经验只是在理论指 导下的实践的积累.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 发展起来的.西医是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对待的,西医的治疗 方法除了作用于诸大系统的内科化学疗法外,外科的方法更像 是木匠或裁缝工作.中医与西医具体明显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 ,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二,系统宏观理论与独立微观治疗; 三,与扶持正气与杀死病菌的不同治疗方法.而文学艺术从业 者,尤其是直接拥有医学体验的作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 自己的医学知识经验挪移到对于人及其所处社会的考察表现 当中来.换言之,作家的医学体验对于作家完成其本人关于人 的个体/群体的社会存在(尤其是人类社会的"疾病"方面)之 观察思考,艺术化表现具有相当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着此类写作的品质风格. 显而易见.文学与医学的结缘方式主要集中在"疾病"的诊 断治疗上,表现在诗人,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完成对于自己,他人 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和社会的不健康的体认和写当中."自克尔凯戈尔以来,恐 惧,绝望,虚无等主观精神的疾患,都日益成为哲学家关注的对 象.""1873年,尼采在他的笔记中拟定了一部着作的写作大 纲,书名是《作为文化医生的哲学家》.从那以后,有关文化的 病态和医治的观念不时地在他脑海中闪现","尼采对于重建治 疗哲学情有独钟,在《艰难时代的哲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又提出 '治疗哲学'的概念"."舍勒尔用'文化病理学'(Pathologieder Kuhur)这样的组合术语预示着某种现代疾患的来临,同时也已 经把'病理'的问题从医学的狭隘领地中拓展开来".弗洛伊 德"精神将远古巫医,后代哲学家和文学家所承担的'语言 治疗'任务接管下来,并且使之发展成为专业化极强的精神医 学体系","这就给'文学治疗'的命题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给整个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带来深远的影响","自 弗洛伊德以来,深层心理学的拓展使治疗的现代主题分解为个 人治疗和社会文化治疗两大趋向".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在逻辑语言与诗性语言之间的取舍,完全基于他对现代人精 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因而带有鲜明的治疗动机".哈贝马斯"着 眼于'交往与社会进化'的更大事业","从交往障碍方面寻找 文化病态的根源,并把疗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性的系统工 程"_2].由此可见,一百余年来,有意识地寻找发现文学的现 代社会性治疗作用在西方有着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且业已 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学对于个人或社会的治疗作用的认 识不像西方那么明显而成系统,这与天人合一,内敛守成的传 统文化观念有关.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使穷贱易安,幽 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明了文学对于帮助作家适应环境,排 解苦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文学个性独立,积极介入治 疗社会的"他疗"功能,中国尤其显得认识不足.清代蒲松龄集 小说家和医学家于一身.他的医学思想和文学观念纠缠合体, 集中体现在《药祟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日用俗字?疾 病》等篇,也散见于《聊斋志异》《聊斋杂记》《聊斋诗集》等.其 主要特征是:普及,实用,从乡村生活实际出发连类取譬,富于 幻想.在医学常识呈现的同时,也突出了劝善惩恶的主导社会 性思想,并表现了科学观与宿命观混杂的情况.这既与他的医 学思想有着局限和不足有关,也与他的整个思想受时代与阶级 的局限分不开.作为一个自足成熟的文化形态和教养方式,中 国传统医学从形而上的哲学到形而下的实际操作,与中国文学 一 起,可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来说,观念对实际操作具 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老子》到《黄帝内经》,"知和日常,知常 日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贵己""重生","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等医病医心的原则,决定了文学认识,反映和疗治人 与社会的中国方式.至于传统中医房室养生学带来的自命风 流,放诞不羁的品格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文学创作的情感 审美功能.由此推之,中国传统文学往往以大团圆情节结尾的 惯式,是守成圆满,乐观理想的社会体认之结果,是文化情理之 必然. 《旧约?撒母耳记上》记载的大卫为扫罗弹琴治病的故事, 可能是希伯来文明中比较典型的艺术治疗心理疾病的例子了. 在古典希腊文化中,曾将医学和艺术合二为一奉为和谐的最高 目标,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同时是诗歌神和医药神.亚里 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做了一个经典界定:"悲剧是对于一 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以引起怜悯与恐 惧",从而达到净化人们的灵魂,宣泄人们的压力的治疗作 用.俄国医生契诃夫的天才之所以能够充分发展和他从医学 转向文学成为小说家息息相关.他对自然科学的成就深信不 疑,本人一生具有医生兼作家的双重身份.在《致格?罗索里 莫》中,他说过:"我不怀疑研读医学对我的文学活动有重大影 响,它大大扩展我的观察范围,给予我丰富的知识."作为俄国 文学史上最早把孤独,绝望引入文学的作家之一,契诃夫成熟 时期的小说叙事元素都是日常事,却饱含不幸,叙事语调简约 空漠.丰富的医学体验里面跳动的是一个现代的灵魂,它蕴涵 着真正现代意味的厌倦,孤独,忧惧,荒诞,存在的虚无,蕴涵着 对人类生存的洞察和对生存苦难的神圣关怀.即使契诃夫无 比珍视俄罗斯东正教的民族传统,作品中"有神"和"无神"的 思想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作家也能游走于这两极之间,在徘徊, 摇摆和对峙中,不断理性地拷问自己的灵魂,寻找生命存在的 真谛,其笔下人物所具有的超时代美学特征,属于典型的现代 社会的悲观意识.可以看出,西方医学体验下的文学书写往往 以"人"为核心展开,借鉴医学科学的认知,评判,说明功能展开 人文叙事,诘问人类生存疑难,揭示生命悲剧本质. 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各种哲学思潮输入中国,而中国主 动学习借鉴西方科学以期解决本国实际难题的步伐也开始了 其中.学习西方医学以疗救病体,健强身体的科学选择具有相 当代表性.就是在此类西医科学学习从业者当中,一部分人弃 医从文,或亦医亦文,以医学科学的逻辑实证手段和解剖方式 为患上现代疾病的个体与社会指陈病灶,开方疗治.他们医学 体验下的文本叙事每每在科学语境下体现祛魅功能的同时,显 露出发现人类疾病不足的冷静,希望疗救社会疾病的切峻感以 及疗救社会人生暂时或最终不得的悲剧性.如此品格的书写, 正是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提倡以来,中国人探索未知,追 求真理,摆脱束缚,寻找自由的现代行动的证明.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自己瘦弱不健康的身体状况,使 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最初的联系.中医的无术庸浅,学好西医可 以救民救国以及对于维新的信仰,促使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决意要学医".但是幻灯片事件之后,鲁迅惊心动魄 地认识到,仅在医学上的"救人"不能改变落后愚昧人的精神, 只有选择具备改变人们精神品质的文学,"弃医从文",才能树立健全希望的国人.从此,医学和文学的双重视野深深地扭结 在一起,针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文学67 的注意".1933年初,鲁迅在回顾自己创作经验时,明确指出 《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 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 有''…. 《狂人日记》成功运用了一个"医疗者"接受专业训练形成 的心理潜能.鲁迅运用医学知识,医学精神观察"迫害狂"精神 病症状的原型,内化为现代医学体验,"于是《阿Q正传》的结 构就有点像关于重病号的'病理报告"',其"开头通常都是病 的自然情况,如姓名,年龄,单位,住址,婚史,家族病史等等,这 就构成了《阿Q正传》的'序"'."《阿Q正传》的第二,第三章 犹如'病理报告'中的病情检查","第四章以后则像'病理报 告'中的病情演变史"等等J.客观实证,结构严密的文章风 格明显地受到医学医案的影响.《狂人Et记》以后,鲁迅作为一 位高明的诊治精神疾患的"文化医生"的角色更加凸显.他诊 断出在旧中国这座庞大的病院里面各色病症的存在:华老栓的 愚昧,孔乙己的堕落,魏连殳的孤僻,吕纬甫的颓唐,阿Q的精 神胜利……而且,鲁迅的诊断是那么的准确——闰土"全然不 动,仿佛石像一般":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 个木偶人.作家手持一把锋利无比的文化解剖刀冷静地割析 着病态社会病的人. 论者往往把鲁迅的冷静叙事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我 们还应该看到作家在医生式社会解剖的冷静之余,悲悯切峻, 热情如火的一面.这种"冷"中有"热",寓"热"于"冷"或者外 "冷"内"热"的叙事品格,和鲁迅的医学背景以及医生的思维 方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医学和文学的精神核心都是人,是对人 的爱,尊重和热爱人的生命与人格是文学和医学共同的理想精 神.《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即使大都具有某种历史,现实文 化造成的国民性积弊或医学层面的病例症状,但基于"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鲁迅在像医生诊病和手术的立场 态度对国民精神疾患和病苦剖析批评的同时,冷静而不动声色 当中潜隐着深博的启蒙:卷识和人道关怀.鲁迅的文学创作所 表达的批判主题融合了精神病理学的思维视角,将诊治国民性 疾病的精神指向内化为:学作品的深层形式.正是这一点,让 鲁迅由伟大走向崇高. 这种鲁迅式的医学体验下的叙事品格在20世纪的同类文 学书写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创造性,80年代扬名的青年作 家余华的创作就是一例.父亲从医,余华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 里,有关疾病的痛苦与痛哭,太平间的恐怖与死亡意识的潜存 都让他积蓄了超乎寻常的生命体验.后来,两次高考失败后在 偏僻的江南小镇切切实实做了五年牙医的余华"弃医从文",因 为他觉得每天面对着只有"至少有一颗坏牙"的嘴,感到"没有 美感,没有风景".然而,在早期短暂的温馨试笔之后(如《星 星》),已经习惯了用酒精擦手的余华迅速转向了关于暴力,苦 难,死亡的叙事上来,冰冷而残酷的气息中夹杂着某种沉静的 疯狂和暴虐,冷艳,严肃..令人不安又望而生畏. 余华是一位制造痛苦的专家,而且他表现疼痛时的直接与 冷静直追甚至超过了鲁迅.张定璜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站在 路旁边,看见我们男男女女在大街上来去,高的矮的,老的小 的,肥的瘦的,一大群在那里蠢动,从我们的眼睛,面貌,举动 上,从我们的全身上,他看出我们的冥顽,卑劣,丑恶和饥 饿……我们知道他有三个特色,那也是老于手术富于经验的医 生的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 静."_6《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一路上遇见了欺软怕硬的 司机,趁火打劫的老乡,袭击主持正义的孩子,尽是势力,残忍, 贪婪的人们;《一九八六年》中疯子用通红的铁块烙伤自己的面 颊,拿生锈的钢锯锯自己的鼻子和腿,以石头砸自己的生殖器, 黑暗又残酷的自虐.作家像一个局外人一样"零度情感"介入, 细腻而"艺术"地把自己的冷漠推到冷酷的深处. 可以说,在八九十年代能够坚持对人性攻击性和社会逼迫 性暴力进行叙事书写的作家,只有余华一个.《一九八六年》从 历史的被破坏处人手,挖掘政治暴力的伤害性和人性的恶;《现 实一种》写了一场家庭内部的自相残杀,家庭的暴力彰显出人 性的某种悲剧所在;就是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古典爱情》中, 仍然以强烈的审丑意识涉及杀人,吃人的残酷场景;《难逃劫 数》一场割双眼皮失败的事故里,在"他杀"的暴力想象中完成 "自杀"的叙述;《活着》围绕约半个世纪的社会暴力对于小人 物侵入性伤害,揭示命运的无奈;《许三观卖血记》展开的是人 性暴力内涵驱使下欲望和满足永远不可调谐的悲剧……"我对 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我是 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外科医生,小时候我和哥哥两个 人没有事做,就整天在手术室外面玩,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 出来时,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而且还经常有个提着一桶血肉 模糊东西的护士跟在后面.当时我们家的后面就是医院的太 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 世界上所有的哭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医院里死去,我差不多 每个晚上都要被哭声吵醒."这种成长经历也许造成作家对 于人体解剖的战栗,患病死亡的恐惧毫无概念,至多可以这样 理解,余华对于暴力和死亡的冷酷书写,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 的超理性叙事.医学经验给余华的是有关血淋淋的影响,而正 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文学传统正是从"五四"时期 鲁迅式作家那里一脉传承而来的. 文学往往是人精神心灵的揭秘,源自于人性精神心理的医 学体验往往造成作品荒诞表征下的深层理性品格.从《一九八 六年》开始,余华对丑恶的社会人生"疾病"的捕捉和表现更加 细腻,传神而成功,把精神分裂,神情恍惚,痛苦到几乎麻木的 人生内涵奇异怪诞般还原出来.《一九八六年》中被政治动乱 折磨成的自虐狂,《河边的故事》里折磨四婆婆的疯子,精神失 常的工人许亮,《现实一种》发疯的山峰,《世事如烟》出卖女儿 或蹂躏女儿的疯狂市民,《难逃劫数》因为情欲的骚动发狂的东 山,露珠,彩蝶等……这是一个看来有些"荒诞"的"狂人"-的 68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界!荒诞的叙述不是为了离开现实,而是为了回到现实.社会 变得扭曲不常,欲望驱使下制造着绵绵不绝的疯狂悲剧.余 华,以一个思想者站立在历史和现实面前,直视血淋淋的过去 现在,人性内外,从这些个体存在的心灵病症上追溯其社会基 础和文化根源,从而把国民精神的救治主题升华为整个社会意 识形态和文化模式的深刻批判.这一点让他靠近了创造中国 "狂人"的鲁迅,他们的文学叙事所表达的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确 融合了精神病理学的思维视角,他们将诊治国民性疾病的精神 指向内化为文学作品的深层形式. 比较上两位作家的"弃医从文",毕淑敏是"亦医亦文",拥 有相对丰富的医疗实践.作为少有的一位经常把注意力投向 死亡的作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从处女作《昆仑殇》到 《补天石》《阿里》,从中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到长篇《红 处方》《拯救乳房》,毕淑敏无一例外地选择死亡作为结构故事 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也许16岁起在昆仑山从军行 医的经历,使她见过太多死亡,让她自花季的年龄就开始严峻 郑重地思考死亡和生命,使"她成为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 观态度的人"_8J.早期的《生生不已》是一篇铺叙人类再造生 命之顽强无畏的富有哲学意味的生命寓言,《预约死亡》则是关 于死亡的一份临终关怀的文告,可能都还只是把死亡当作 读解社会历史的钥匙来书写,对死亡本体之意义思索还不够. 等到作家成功地将医学和美学整合在一起,以既是科学的又是 艺术的角度楔人生命本体之后,关于生命世界的哲学思考与审 美叙事就跨越了悲伤恐惧,进入理性,悲悯又崇高的境界.也 许其作品里还有对真诚善良人l生的呼唤,那也不过是珍视生命 的现代自信与尊严的变相表现手段而已.尤其是在《阿里》和 《红处方》里面,作家都写到了自杀这样一种关于"死亡体验" 的极端叙事(像《红处方》里简方宁院长的自杀,绝对可以作为 一 种声张生命的抗恶行为,一种透彻生命意义后的选择来理 解),是给人以解脱感和自由感的,是属于现代的关于死亡的启 蒙式解释. 医学和文学的功能核心都是人.是人都会死亡的.死亡 是人生的大悲剧.面对死亡,医学是束手无策的,文学可能帮 助活的人完成悲剧精神的超越.现代医学体验下的文学叙事 作为识解社会人生的启蒙工具,其理性色彩让它躲不过疾病, 死亡的悲剧.作为残酷生活.的预演,悲剧的宣泄,净 化,美化功能使此类叙事产生相当程度的审美高峰体验.现代 世界的生活已失去平衡,全球化时代的秩序也趋于混乱,整个 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征服,世界资源无止境的消耗和物 质欲望的追求奔跑途中,好像是一位神智错乱的精神病人.普 通人的自我力量的荒谬失落以及人类关系的恶化带来的困惑 和无奈,让整个文化本身成为"病人".如果自然科学不能正视 这种存在,那么,又是哪些人能够呢? 医学体验型作家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冰冷,他们每一本 书的每一页都没有乐观愉悦,而是满纸的苦难悲情.他们是依 靠想象,依靠强大,精巧的叙事功能,而非依靠经验,情感,宗教 来写作的作家.他们小说的主角都是普通人,却个个命运乖 蹇.他们总是用一把钝刀一刀一刀割这些可怜人的肉,让一个 人活着或者死去,痛苦或者幸福,抑或永远行走在一条望不到 尽头的路上.他们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一个自足的话语 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 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他们 的创作是来自精神和灵魂的自我反省.他们真实而艰苦的叙 述背后深潜着对现实的艰难思考,又细致入微到爱,尊严,良 知,甚至救赎."哈贝马斯从交往障碍方面寻找文化病态的根 源,并把疗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其中,文学艺 术家将和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医生等一样担负起共 同责任……此种'合一'式的救治是文学在社会交往系统 中的地位和功能得以重新界定,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其对抗'个 体损害'和'精神绝望'的疗效究竟如何,理据又何在?"我 看,对这现代乃至后现代人的生存疑难最有可能探索诊断并做 出解释的只有作家,而且特别是小说家.我们不会对小说失去 信心.' 关于文学与医学的治疗功能目的之研究,学界已经较有成 果.然而,文学创作因医学体验影响下转换生成的现代品格研 究尚嫌不够.本文初步论之,期待引起更多研究者注意. 参考文献: [1][2][9]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9.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1998. [5]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8. [6]张定璜.鲁迅先生.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c].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3. [7]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 1999,(1),t [8]毕淑敏.毕淑敏文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良(1974一),男,江苏邳州人,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2O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三川
/
本文档为【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