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2018-05-20 17页 doc 39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2005年5月 第7卷第3期 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SoutheaaUnivers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May2005 Vo1.7No.3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欧阳健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数字化;《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观念;思路;方法 当务之急是厘清观念,思[摘要]数字化给《三国演义》版本研究造成不少新问题, 路和方 法.要立足于《...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2005年5月 第7卷第3期 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SoutheaaUnivers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May2005 Vo1.7No.3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欧阳健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数字化;《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观念;思路;方法 当务之急是厘清观念,思[摘要]数字化给《三国演义》版本研究造成不少新问题, 路和方 法.要立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特殊性,不能以"对错","有无"作为衡量版本的标尺."讲 史","说三分"都不是罗贯中的创造,属于罗贯中首创的是"演义"体,这才是判别罗贯中原本的 标志.命名合理的《三国志演义》是原书名,扦格不通的《三国志传》是后人的妄改. [中图分类号]1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5)O3—0099-09 一 ,面向数字化时代的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 古小说版本研究领域,要算《三国演义》"热"得 最晚.开初大家都相信郑振铎先生的话,以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最接近原作的版本,其他诸本 与之"并无多大的差别,至多只有几个字的不同,或 不关重要的一二句东西的增删而已"l1].后来,学者 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现存30余种明代刊本,70余种 清代刊本,又感到"《三国演义》版本关系之复杂,堪 称古代小说之最"【2],于是空前大热起来,顿有凌诸 说部之上的趋势. 1984年3月,我受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筹备组 委托,去拜访周邮先生,转达了聘他为学会顾问的意 向.他听了非常高兴,向我介绍他研究《三国演义》 版本的情况.他已将自藏的好多版本拆开,按回分 别夹在讲义夹中,逐一进行对勘.在我的记忆里,他 拥有十几二十种《三国演义》版本,记得名目的有周 日校本,夏振宇本,汤宾尹本,熊清波本,李载贽批点 本等.这次会面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使我知道《三 国演义》竞有这么多版本,还萌生了向他请教研究一 番的念头.不想1985年12月27日,周邮先生溘然 逝世.为了示怀念之情,我把他提交第二届《三国 演义》研讨会的《(三国志传>地理今释释"今"误差 商榷——释"解州"》细心整理,刊登于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87年6月出版的《明清小说研究》第五辑. 我曾多次向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建议,收购周邮先生 收藏的《三国演义》版本,然因种种原因未得遂愿,这 批版本竟散佚殆尽.后来,读到魏安先生的《三国演 义版本考》【3],知作者经眼的《三国演义》版本达35 个,比周邮先生所藏的更多.《三国演义》版本既如 此之多之繁,看来只能识相地做一个旁观者了. 我对《三国演义》版本虽然"边缘化"却不曾完全 "陌生化",主要是李金泉先生和周文业先生两位朋 友的缘故.李金泉先生是业余研究者,对小说版本 却有天生的嗜好,深湛的造诣和本能的敏锐,我与他 相交十几年,所得教益甚多.如《皇明大儒王阳明先 生出身靖难录》,我原先只见到日本庆应纪元乙丑 (1865)弘毅馆刊本,遂以为明刊本已佚;承李金泉 先生告知,主静书屋梓行《三教偶拈》的《皇明大儒王 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就是明代的刊本.又如我执 笔的《古本小说集成?后七国乐田演义》前言,据"古 吴烟水散人演辑"题署以作者为徐震,书成于康熙初 年;李金泉先生多方搜访此书之版本,证明是明人小 说,且有明代版本.康熙间啸花轩合刊《前后七国 志》,为与二十回的《前七国》前后相称,将《后七国》 由十八回改二十回.这些睿智的见解,都足匡我之 不逮.几年来,他醉心于三国演义》版本,购置了十 六七种影印本,又用两年时间将叶逢春本与十几种 版本比勘,写成《叶逢春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版 本研究》一文,从网上发来,使我得以沉浸在《三国演 义》版本的氛围中. 周文业先生是在1999年9月山西清徐第十二 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结识的.初次见面,就 向我介绍《三国演义》数字化的设想,引起了我浓厚 兴趣.2001年9月,我出席"首届中国古典小说数 字化研讨会",观看了他的"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的 演示.史料库收集了《三国演义》嘉靖元年本,叶逢 春本,周日校本,李卓吾本,钟伯敬本,黄正甫本,李 渔本,毛宗岗本等八种文字版,嘉靖元年本,刘龙田 本,汤宾尹本和余象斗本等四种图象版,以及其他相 [收稿日期]2OO5一O1—12 [作者简介]欧阳健(1941一),男,江西玉山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 古典文学. 100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关资料.电子史料库有丰富的功能,如版本比对,图 文对照等;版本比对时又能作文本比对,分窗口文本 比对,图文对照,同词脱文分析,文本差异分析,相似 程度分析,分拆文本等.电子史料库不仅造福于研 究者,也推动了周文业先生本人的研究.他通过对 现存主要版本的书名(包括封面,版心,人物表,卷 首,卷末)的统计,分类和研究,写成《从(三国演义> 书名演变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一文,从网上发 来,使我亦得以沉浸在《三国演义》版本的氛围中. 数字化带给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是革命性贡 .以往的版本比对,献靠的是逐行,逐页,逐本翻检 的手工操作,辛辛苦苦寻出来的例证,往往带有偶然 性,片面性,不确定性甚至主观随意性.有了版本资 料多,检索速度快,使用功能新的电子史料库,情况 就大为改观了.如有了"分窗口文本比对",就不用 像周邮先生那样将版本拆开按回夹在讲义夹里了. 检索一个字词,转瞬即得,排比"窜行脱文",随手便 有,研究者不仅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 作出前人难以想象的数字统计及量化分析,增强研 究成果的科学性,提高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不过,电子史料库也造成不少相伴而来的新问 题.数字化的直接结果,是勾销了版本外观上的差 别,勾销了纸张,墨色,字体,行款,牌记,装订,印章 等物质标识,也勾销了古籍版本的"工艺性质".它 既没有了欣赏精本的愉悦,也没有了翻看劣本的不 快,使"观风望气","鼻嗅手摸"等鉴别版本的传统 经验,彻底失效.同书异本之间文字内容("文本") 的差别,成了惟一剩下的东西.从一个方面讲,它确 实突现了小说版本研究的基本使命,但另一方面,也 给完成这一使命造成了新的困难.如今,从鼠标点 击出的成百上千的"例证"中,挑选十条八条根本不 是难事,而写出来考证的文章,总让人感到繁琐累 赘.最可怪的是,数字化并未消除学术上的分歧,在 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扩大了这种分歧.我们看到,甲 学者可以举出十条证据证明一种见解,乙学者也可 以举出十条证据证明相反的见解.有些论文列出一 大堆例证,画出一系列图表,但并不清楚要说些什 么.不要说外行人在数字化面前不得要领,连研究 者也不免在数字化中"丧失自我". 《中华读书报》有一篇小文,介绍季羡林先生为 他的论着特加的一条注释:"我才听说,台湾已把全 部二十五史输入电脑.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消息, 十分值得我们重视.……我临时想到了两点:第一, 过去认为是最繁重最 将来利用中国古籍研究学问, 艰难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已经迎刃而解,可以大大地 节省我们的力量了.这是一个福音,是社会进步的 必然结果.第二,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精力分配的重 点,必须相应地改变.资料固然重要……,不管多完 备的资料,其中必有矛盾,有抵触.这就需要我们来 解决,电脑是代替不了的.否则,今后就用不着学 者,只会操作电脑,则学问之事毕矣.这哪是可能的 呢?"面向数字化时代的《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我 们的研究方法和精力分配的重点,必须相应地改 变",要把重点放在解决版本的"矛盾""抵触"上,当 务之急,就是厘清《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 和方法 二,立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特殊性 版本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版本与版本之间,版本 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之间,版本与作者,读者,出版 者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的是显 而易见的,有的则是无形的,需要下功夫去考索,甚 至用灵机去捕捉的.我们要着重思考的是,古代小 说版本有哪些区别于一般古籍版本的特殊性,《三国 演义》版本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古代小说版本的特殊 性.而要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须从分析读书的 动机人手. 一 般说来,人之读书不外三个目的:一,为了功 名;二,为了学问;三,为了消闲.读功名书是为了敲 开仕途之门,读学问书是为了求取"经义",所以这些 书籍都马虎不得.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板本之 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孙 庆增《藏书纪要》说:"书籍上版,必要名手校正,方 可刊刻.不然,枉费刻资,草率刻成,不但遗误后人, 反为有识所笑."都是针对功名书,学问书而发的. 古籍版本学的目标是"求真""求一",即通过版本的 广泛搜求,精校细勘,从而求得最佳版本.蔡邕主持 的《熹平石经》,其价值就在消除了经书文字的歧义, 解决了读者无所适从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愈是 后出的版本,由于校勘材料多,校者见闻广,又有前 人成果可资借镜,讹谬便愈少;一旦某种为世人公认 的校本出现以后,就会取代所有的旧本,成为通行的 本子.如《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出版后,谁也不会 要求重新印行黄善夫本,王延哲本,张文虎本;因为 这些版本的长处都已荟萃到新版本中,成为新版本 的组成部分了. 作为消闲书的小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读小 说既不为获取"",也不为追求"绝对真 理",只是为了遣情寄兴,消愁解闷.这就直接影响 到小说的写作和刻印,影响到小说的版本.小说家 是"姑妄言之",读者是"姑妄听之",一为娱目,二为 醒心.一部小说面世以后,旋即成了"共有资产",谁 第3期欧阳健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1O1 都可以随意修改,不用担心会惹上官司.《水浒传》 的郭武定本可以"削去致语,独存本传",袁无涯本可 以"移置阎婆事",贯华堂本可以把第七十一回后统 统削去,使《水浒》成了"断尾巴蜻蜓".这些小说版 本的家常便饭,在古籍版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绝不 会有人把《论语》的"学而第一"变成"学而第二",或 把《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删去,或把 杜撰的"史实"添加到《左传》某一年的纪事中.随着 城市经济的发展,通俗小说成了有广阔市场的商品, 修改的主动权就操在书坊主人手里.为了招徕读 者,他们在推出新小说品种同时,更对旧本增加批 点,插图,以"新评","绣像"相号召;为了降低成本, 就不惜节缩约版,删削改动.刻印次数越多,改动程 度就越大,其演化趋势,与古籍的"求真""求一"正 好是相反的.《三国演义》版本越出越多,文字歧异 越来越大,就是这个缘故. 如果说,上述古代小说版本区别于古籍版本的 特殊性,是许多人都曾注意到了的话,那么,《三国演 义》版本区别于其他古代小说版本的特殊性,似乎还 是一个全新的论题,但恰是解决《三国演义》版本的 钥匙. 胡适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 史讲义"【5],在某种程度上是扣住了《三国演义》的文 体特性的.作为"通俗历史讲义"的"历史小说",有 与他种小说不同的性质."历史本身"从不以原本状 态而存在.转瞬即逝的历史,不是外人和后人能够 观察和触摸的实体,它只存在于人的记忆或记载之 中.这就导致了历史小说与神怪小说,世情小说的 本质差别:第一,就创作而言,"神怪"也好,"世情" 也好,都是经作家体验而情感化了的客体,且存在于 他们的意念之中;如果不把它们物化成作品文本,读 者是不可能知悉其内容的.夏敬渠不写《野叟曝 言》,谁也不会知道文素臣;曹雪芹不写《红楼梦》, 谁也不会知道贾宝玉.换句话说,文素臣是夏敬渠 的产儿,是他的专利;贾宝玉是曹雪芹的产儿,是他 的专利.但是,罗贯中不写《三国演义》,人们仍然知 道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不是罗贯中的产儿,不是他的 专利.包括罗贯中在内的任何历史小说家,都不会 有历史事件的亲历,他能掌握并予以处置的原始素 材,就是史书的文本.历史小说创作的本质,就是将 "史书文本"改造为"小说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就 是"通俗历史讲义".第二,就传播接受而言,历史小 说的素材(史书)是早已物化的独立存在,一般读者 同样可以方便地获得;历史小说一旦问世之后,读者 又可以便捷地将它与史书进行比对,以评判它在思 想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这种情况,在神怪小说,世情 小说的传播接受中是不大会出现的._6《三国演义》 版本区别于其他古代小说版本的特殊性,就是从这 里派生出来的. 在《三国演义》版本考证中,会经常看到如下两 种论证模式:(1)《三国演义》此一版本的文字是正 确的,彼一版本的文字是错误的,则文字正确的版本 是原本,文字错误的版本是后来的本子;或者正好相 反.(2)《三国演义》此一版本有这一段文字,彼一 版本没有这一段文字,则有这一段文字的版本是原 本,没有这一段文字的版本是后来的本子;或者正好 相反. 如果明白历史小说的本质,是将史书文本改造 为小说文本,就会懂得以"对错","有无"为标尺的 论证,是忽略《三国演义》版本特殊性的,因而是不科 学,不可靠的. 先说"对错".历史小说的对错有两种情况:一 是史实的对错,一是刊刻的错对. 史实的对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史书原本就错 了;一是史书原本不错,是小说家弄错了.《史记》堪 称古之良史,班固直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之;但《史记》也有弄 错的地方.如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载:"宰我为 临茁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司马 贞《索隐》按:"《左氏传》无宰我与田常作乱之文,然 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宠,遂为陈恒所杀.恐字与宰 予相涉,因误云然."陈善的话说得更重一些:"《宰 我传》载宰我与田常作乱事,因孑L子有'予也无三年 之爱于父母'之说而妄意之也.迁于着书勤矣,然其 为人浅陋不学,疏略而轻信,多爱而不能择,故其失 如此."(《扪虱新话》卷一)专业的良史尚且如此,小 说家弄错就更不足为怪了."关羽水淹七军"一回, 嘉靖元年本作:"于禁见四下无路,左右有五六十人, 料不能逃,口称愿降.关公令尽去衣甲,拘收入舡, 然后来收庞德并董衡,董超,成何.其五百人尚无百 十,立在堤上."叶逢春本作:"于禁见四下无路,手 下止有五十余人,料无去路,口称愿降.关公交尽弃 军器,拘收在船,来捉庞德.庞接与董衡,董超,成 何,伍伯左右军百余人,立于堤畔."有人认为,庞德 确有部将叫做"伍伯",是一个人,叶逢春刊本是对 的;嘉靖本把"伍伯"说成"五百人",是错误的.考 虑到"罗贯中断不会犯这种错误",所以,叶逢春本更 接近原本.查《三国志》卷十八《庞德传》原文为: "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 仁营.""五伯"既与"麾下将"对举,又有二人,则断 非人名可知."五伯"亦作"五百","伍伯",晋崔豹 《古今注》卷上"舆服第一"日:"伍伯,一伍之伯.五 1O2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人日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宋书》志第三十"百 官下"日:"诸官府至郡,各置五百者,旧说古君行师 从,卿行旅从.旅,五百人也.今县令以上,古之诸 侯,故立四五百以象师从旅从,依古义也.韦曜日: '五百'字本为'伍伯'.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 引当道伯中以驱除也."可知"五伯"就是伍长,《三 国志》卷十四《蒋济传》裴松之注引《列异传》日:"济 为领军,其妇梦见亡儿涕泣日:'死生异路,我生时为 卿相子孙,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伯,憔悴困辱,不可复 言."'可见叶逢春本把"伍伯"当作人名,反而是错 的,嘉靖元年本"五百人尚无百十"虽不十分准确,尚 不致构成大误.当然,罗贯中出错的情况是很多的, 人名有错,地名也有错;《三国演义》虽然出了错,但 《三国志》还在,《资治通鉴》还在,后人可以有根据 地把差错改正过来.所以,判定"对"的是先出的原 本,"错"的是后出的翻刻本,就不一定成立.沈伯俊 先生校理《三国演义》,不知纠正了原书多少"技术性 错误",时人誉之为"沈本",但总不能因"沈本"正确 就推论它出于"罗本"之前. 刊刻的错对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底本不错,翻刻 本弄错了;一是底本原来就错,却被翻刻本改正了. 现在'的考证多集中于错字,夺字,衍文,增文一类问 题,大都可用校勘的办法解决,如错字或因形而讹, 或因音而讹,夺字多因窜行脱文等等.只是所举例 证多有"可逆性",既可以说是此本删去,也可以说是 彼本增添,见仁见智,难中肯綮.除非找到如《水浒 传》的"旱地忽律"与"旱地葱佳",《红楼梦》的"秘情 果"与"蜜青果"那种绝无可逆性的例证,才能考定谁 以谁为底本.可惜由于《三国演义》的文体特性,找 到足以证明此版本是本源的,正确的,彼版本是派生 的,错误的文字例证,是十分困难的. 再说"有无".小说家最大的自由是取舍,即从 史书中选取"有用"的材料,而把"不重要"的材料抛 弃掉.庸愚子说罗贯中"考诸国史","留心损益"写 成《三国志演义》,就说到了事情的要害.问题在于, 历史小说的题材是"公有"的,被罗贯中舍去的内容, 他人也能从史书中找到;如果他不赞同罗贯中的处 置,就可以重新加到版本中去.嘉靖元年本《三国志 通俗演义》卷首有"三国志宗僚",按蜀,魏,吴分列 帝,后,列传,别传,附传,开列人物的姓名,籍贯,官 职;联辉堂本《三国志传》则为"三国君臣姓氏附 录",开头多出"东汉二帝".《三国志演义》的思路 是:既然是"三国"的演义,开列三国的帝,后,臣就 足够了;《三国志传》的思路是:虽然是"三国"的演 义,却与东汉末年的事纠缠一起,所以应该有"东汉 二帝".你可以说"东汉二帝"是《三国志演义》删去 的,也可以说是《三国志传》加上去的.因为"东汉二 帝"不是罗贯中独掌的秘闻,谁都可以增添或删削. 每卷卷首所标叙事起讫年代,情况也与此类似.罗 贯中写作时为了把握材料,可能将每卷年代事先限 定;但更大的可能是后出的版本为了提高档次,特地 以"按鉴"标榜而加上的.既日"按鉴",只管照《资 治通鉴》抄录好了,对谁都不是难以做到的事.这样 一 来,"有"某一段文字的版本就不一定是原本,"没 有"某一段文字的版本也不一定是后来的本子了. 虚构更是小说家独享的特权.他们从史书中选 取不到"合适"的材料,便会把想象的内容加进去,使 之成为符合需要的"事实".李慈铭《苟学斋日记》 云:"余素恶《三国志演义》,以其事多近似而乱真 也."如果碰到反对虚构的人来翻刻《三国演义》,就 可能将原有的虚构部分删去.如《封神传》,李云翔 就对作过"删其荒谬,去其鄙俚"(《<封神演义)序》) 的事.相反,如果碰到喜欢虚构的人来翻刻《三国演 义》,如若还嫌罗贯中虚构得不够,就可能把别处的 虚构故事,甚至自己杜撰的故事加到书里去.如关 羽之死,《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日:"权遣将逆 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松之注引《蜀记》日: "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 左右日:'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 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且加按语 道:"《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 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 生死乎?"嘉靖元年初刻本具体叙述关羽被擒经过, 又详叙孙权自引诸将到临沮,力劝关公投降,关公大 骂不从,遂与关平一同被害,就是采信了裴松之注所 引《蜀记》的说法.在嘉靖元年覆刻本中,却只有短 短几行:"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 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 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日:'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 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 弃却刀马,父子归神."玉帝诏关公归神,无疑出于虚 构,其动机就是不愿正视关羽的被擒与遇害.嘉靖 元年初刻本虽然比覆刻本早,却不能判定一定是原 本;因为叶逢春本写关公之死与覆刻本一致,有人就 相信它早于嘉靖元年初刻本.况且讳言关公之死的 环境是早就酿成了的,在罗贯中的生前身后并没有 明显的变化.这样一来,"有"某一段文字的版本就 不一定是原本,"没有"某一段文字的版本也不一定 是后来的本子了. 关索更是《三国演义》的一重公案.首先关索是 否真有其人,《三国志》只有说关公有长子关平,次子 关兴,却没有关于关索的记载;现在能收集到的文字 第3期欧阳健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103 材料,都只是关索的"影响".宋人徐梦莘(1126, 1207)《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两个李宝,一是善角 觚的开封百姓,都人号为"小关索",因"妄造言语" 被开封府捕斩于市;一是与岳飞同屯于京城之西的 军官,号"赛关索",因随开封留守杜充攻已受招安的 张用,王善,兵败被执.两个李宝都以"关索"为号, 说明关索在其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吴自牧《梦粱 录》卷二十"角觚"条:"角觚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 之'争交'."中亦有号"赛关索"者.周密《武林旧 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角觚",又有"张关索","赛 关索","严关索","小关索"四人.龚开《宋江三十 六赞》"赛关索杨雄"赞日:"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 持义勇,自命何全."(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可 知在南宋时期,关索是公认的大英雄.在西南又留 有关索的踪迹.陈鼎(1650,?)《黔游记》云:"相传 索从亮南征,为先锋,开山通道,忠勇有父风,今水旱 炎疠,祷之辄应,故血食千古.一路至滇,为关索岭 者三,而滇中亦有数处,似为壮缪子,不谬也.或谓 关锁横之讹.程江夏《满江红》末句云:'当年陈寿是 何人?史独缺.'诚为千载疑案.然正史缺者颇多, 不独索一人已也."陈鼎在记述关索的遗迹和传说 时,已附带提出"或谓关锁横之讹"的问题.比他更 早的王士性(1547,1598)在《广志绎》卷五中已有 论证:"关索岭,贵州极高峻之山,上设重关,挂索以 引行人,故名关索,俗人讹以为神名,祀之.旁有查 城驿,名顶站,深山邃箐,盗贼之辈实繁有徒,缙绅商 贾过者往往于此失事,而以一卫尉统逻卒获之."王 士稹(1634,17?)《池北偶谈》卷二十四"谈异五" "关索"条亦云:"云贵间,有关索岭,有祠庙极灵. 云明初师征云南,至此见一古庙,庙中石炉插铁箭一 级,其上日:汉将关索至此.云南平,遂建关索庙,今 香火甚盛.《月山丛谈》:云南平彝过曲靖,晋宁过江 川,皆有关索岭,上各有庙.盖前代凡遇高埠置关, 关吏备索,以挽舁者,故以名耳.传讹之久,遂谓有 是人,而实妄也."关索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不出于 罗贯中的虚构.《三国志平话》"孔明七擒七纵"就有 一 句"关索诈败",说明早先的三国故事就有他的故 事.万历十九年周日校本"孔明兴兵征孟获",却有 关公第三子关索人军来见孔明,道是自因荆州失陷, 避难在鲍家庄养病,近日安痊,径来西川,途中遇见 征南之兵,特来接见.孔明就令关索充为前部先锋 一 同征南.万历三十三年乙巳联辉堂本,则写花关 索进见关公,道是七岁时元宵玩灯闹中迷失,索员外 拾去养至九岁,送与班石洞花岳先生学习武艺,因此 兼三姓,取名花关索.关索故事既是早先就有的,如 被罗贯中采纳,则"有"这段故事的版本是原本;否 则,就是翻刻者为了立异,将关索故事补进去的,于 是"没有"这段故事的版本就是原本了. 单以"对错","有无"为标尺,是无法 由此可见, 判明各版本的是非和先后的. 三,牵住《三国演义》版本的牛鼻子 研究《三国演义》版本,目的是寻找"祖本",以确 认《三国演义》原作面貌;弄清版本的演变,以探求 《三国演义》传播接受过程.版本研究的思路和方 法,应该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 鲁迅1935年《(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 两次使用"祖本"一词:"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 记》中的《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并 非祖本,这是可以订正拙着第十六篇的所说的,那精 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疴偻集》里.还有一件,是《金 瓶梅词话》被发见于北平,为通行至今的同书的祖 本,文章虽比现行本粗率,对话却全用山东的方言所 写,确切的证明了这决非江苏人王世贞所作的书." 鲁迅的"祖本"概念,似乎是指同书各版本据以翻刻 的底本.所谈的版本之一是《西游记》.《史略》原先 认定杨志和本《西游记传》是"祖本",吴承恩本是据 以铺张描写的新本.此时鲁迅接受了郑振铎的意 见,否定杨志和本的"祖本"地位,认定是吴承恩《西 游记》的摘录.那么,吴承恩本(世德堂本)是不是祖 本呢?鲁迅没有说,言下之意好像已经首肯.检万 历二十年(1593)唐氏世德堂本,有陈元之嘉靖壬辰 (1532)序:"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着其姓氏作者 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 校订,秩其卷目梓之."则世德堂本之前,还有一部供 其"校订","秩其卷目"的《西游记》,所以也不是《西 游记》的"祖本".所谈的版本之二,是《金瓶梅》. 郑振铎比较《词话》和崇祯版《金瓶梅》不相同的地 方,判断词话本比崇祯本更接近于"原本的本来面 目".但能不能说《词话》本就是"祖本"呢?不能. 因为在此之前,吴中已有《金瓶梅》刻本出现了. 从根子上说,真正的祖本,惟有作者的稿本方有 资格当之;但在若干百千年后,欲得一见作者的原始 稿本,谈何容易!故作为版本学术语,祖本一般指最 初刻印之本,或原刻本,始刻本,乃是相对于覆刻本, 重刻本,增订本,修改本而言."得一书必推求本 原",考订版本源流,推究版本发生发展的过程,理顺 各版本之间的关系,比较各版本的异同优劣,是版本 学的重要任务. 在热情探寻"小说祖本"的时候,一定要清醒意 识到,不是历史上所有版本都能保存下来的;被湮灭 埋没了的"祖本",要比幸存下来的"别本"多得多. 1O4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20世纪8O年代以来,有人主张《三国志演义》是明 代后期的作品;他们的"文献依据"是:现存《三国演 义》版本都出在嘉靖以后,这显然经不起推敲.按照 这种"版本根据论"的逻辑,假如所有明版《三国志演 义》全部湮没(这并非危言耸听,现今状况离此无非 一 步之遥),只留下最流行的毛评《第一奇书》,有人 以此为"物证"断定《三国演义》是清人作品,你能用 什么来反驳呢?常识告诉我们,是人都有过去,现 在,未来的观念或感觉,这种"时间感"决不会误差到 离奇的程度.既然有那么多明人说罗贯中是元人, 证明在他们的"时间感"里,罗贯中的时代比自己要 早得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至称"钱塘罗贯中本 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田汝成是嘉靖五 年(1526)进士,史称博学,谙晓前朝遗事,设若《三 国志演义》真在嘉靖时首次出现,田汝成读到的就是 一 本从未听说过的新书,罗贯中就是他的同时代人, 他怎么会糊涂到以为是200多年前的南宋人呢? 相对于湮灭的《三国演义》"祖本",现存各种版 本都是"异本"和"别本".轻率地宣布某本是"祖 本",其他各本是"子本","孙本",是没有意义的. 在众多"别本""异本"之间,常有许多异文,令人目 迷五色,莫所适从.有人出来考证说,这一句是以甲 本为底本的,那一句是以乙本为底本的,此一句又是 以丙本为底本的,彼一句又是以丁本为底本的……, 最后的结论不是说此本是由"几个底本"拼凑起来, 就是说它们不属于一个"版本系统",这都是不了解 古代小说版本嬗变规律的表现.胡适1961年给苏 雪林,高阳的信中说:"《水浒传》在几百年中经过了 许多戏曲家与无数无名的平话家(说话人)的自由改 造,自由改削;又在明朝的一两百年中经过了好几位 第一流文人——汪道昆(百回本),李贽(百回本),杨 定见(百二十回本)的仔细修改,最后又得到十七世 纪文学怪杰金圣叹的大删削与细修改,方可得到那 部三百年人人爱赏的七十一回本《水浒 传》."[7](附卅无数人的"自由改造","自由改削", 是小说版本异文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同一"祖本"派 生出来的"子本""孙本",它们间的差异可以大到无 法想像.原因很简单:对没有"着作权"的通俗小说, 谁都可以增添,删节,修改,绝非一定要找到甲本乙 本丙本丁本以为依据不可,否则又哪里谈得上"自由 改造","自由改削"呢?退一万步说,即使找到了某 一 异文的"版本根据",那"根据"的"根据"又是什么 呢?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抓住主要矛盾,要牵住牛鼻 子.什么是判别罗贯中《三国演义》原本的标志?就 是寻找属于罗贯中自己的东西.《三国演义》是历史 小说,是讲述三国历史的历史小说;但"讲史"不是罗 贯中的创造,"说三分"也不是罗贯中的创造.属于 罗贯中首创的是"演义"体,是演义文体的典范—— 《三国志演义》. 考查起来,"演义"一词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后 汉书》卷一百十三《逸民列传?周党传》,叙周党于光 武引见时,伏而不谒,博士范升奏毁日:"伏见太原周 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 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 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 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演"有"阐发"的意思,以 组词方式言之,"演……义"云云,实为"演"经书之 "义"的略称;所谓"文不能演义",是指斥周党不能 "阐发"经中之"义".推而广之,凡阐发六经之义之 作,皆可谓之"演义".如《春秋演义》,即"演"《春 秋》之"义";又有《三经演义》(三经,《孝经》,《论 语》,《孟子》),《尚书演义》,《周易演义》,《诗演义》 等,性质皆与此相类.《春秋》为六经之一,《三国志》 为四史之一,都是公认的良史.既然《春秋》有"义" 可"演",《三国志》自然也有"演""义"的资格和价 值.罗贯中发现《三国志平话》的"瞽传诙谐之气", 症结就在抛弃了史书之"义",全凭说话人随口乱道 (即所谓"胡");他以"《三国志》演义"为书名,就是 要阐发《三国志》蕴含的大义梦藏道人《<三国志演 更六十五篇为百 义)序》日:"罗贯中氏取其书演之, 二十回.合则联珠,分则辨物,实有意旨,不发跃如. 其必杂以街巷之谭者,正欲愚夫愚妇,共晓共畅人与 是非之公."清楚地说明了"《三国志》演义"的涵义. "其书"者,《三国志》也,共六十五篇;取而演为百二 十回者,《三国志演义》也."实有意旨","人与是非 之公"者,所演之"义"也. 为罗贯中首创的"演义"文体,为后世小说家所 普遍继承.《<唐书演义)序》日:"往自前后汉,魏蜀 吴,唐,宋咸有正史,其事文载之,不啻详矣.后世则 有演义.演义以通俗为义也者,故今流俗节目不挂 司马,班,陈一字,然皆能道赤帝,诧铜马,悲伏龙, 凭曹瞒者,则演义为之耳.演义固喻俗书哉,义意远 矣!"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日:"自罗贯中氏《三 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 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 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 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罗贯中的明"义"演"义"论, 也成为后世小说家的自觉观念.遁世老人《<后七 国)序》谓"暇日演其义,表而出之","演其义"的组 词法,就准确道出了"演义"的实质.熊大木《<大宋 中兴通俗演义)序》日:"《武穆王精忠录》原有小说, 未及于全文.今得浙之刊本,着述王之事实,甚得其 第3期欧阳健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105 悉;然而意寓文墨,纲由大纪,士大夫以下,遽尔未明 乎理者,或有之矣.近因眷连杨子素号涌泉者,挟是 书谒于予,日:'敢劳代吾演出辞话,庶使愚夫愚妇, 亦识其意思之一二."'演出辞话",乃"演"也;"识 其意思",即"义"也.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日: "闲居无聊,偶阅《西汉》卷,见其间多牵强附会,支 离鄙俚,未足以发明楚汉故事,遂因略以致详,考史 以广义.越岁,编次成书.言虽俗而不失正,义虽浅 而不乖于理.……使刘项之强弱,楚汉之兴亡,一展 卷而悉在目中.""发明楚汉故事",乃"演"也;"刘项 之强弱,楚汉之兴亡"之理,即"义"也.Es]这证明, "演义"确是讲史书名的正宗.以这副眼光来看《三 国演义》不同版本书名的差异,就为判定版本的演变 提供了新的思维线索. 周文业先生《从<三国演义>书名演变看(三国演 义>版本演化》指出:"众多书名中最关键的还是两个 主要书名:'通俗演义'和'三国志(史)传'.抓住关 键的这两个主要书名,特别是仔细分析这两个主要 书名排列的先后顺序,就抓住了分析问题的关键." 若再紧缩一下,构成不同书名的关键词是"演义"和 "志传". "演义"的来由已如上述,"志传"的来由又是什 么呢?"《三国志传》先出论"以为,从史书称"书"引 发出来的小说多叫"志传",从史书名"史"引发出来 的小说多叫"演义".《三国志》既是"志",《三国志 传》理应比《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得更早.其实,二 十四史除《史记》称"记"外,前期各史多称"书"(《三 国志》虽然名"志",实由"魏书","蜀书","吴书"合 成),后期多称"史".《汉书》将《史记》的"本纪"省 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计纪十二 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纪","表","志", "传"四体,方始定型.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 教下》日:"《史》《汉》纪,表,传,志,所以济类例之穷 也."又说:"后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纪,表,志,传,同 于科举之程式."后世为行文之便,遂有二体连呼之 例,如"纪传","传志","志传"之类,然只有"纪传" 二者性质是同一的,"传志","志传"只是连类而及. 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史(伪 史?霸史?史评?史钞),着录《唐书直笔新例
/
本文档为【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