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2017-10-30 17页 doc 38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 刘基形象考辨 第11卷第2期 2011年6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ZHEJ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 Vol_11No.2 June.2011 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 —— 《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张宏敏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本文以《英烈传》所塑"刘基"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为范本,以刘基生平履...
【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 刘基形象考辨 第11卷第2期 2011年6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ZHEJ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 Vol_11No.2 June.2011 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 —— 《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张宏敏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本文以《英烈传》所塑"刘基"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为范本,以刘基生平履历和 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为次, 与《行状》,《神道碑铭》,《明史》,《明太祖实录》等文献纪实相比较,逐一解读,认真考辨,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刘 基,同时也为刘伯温传说衍变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刘基;英烈传;刘伯温传说 中图分类号:K8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11)02-0089-08 InterpretingtheVersionofLiuJi'SBiography —— TbxtHalResearchonLiuJi'SImageinYingLieZhuan ZHANGHong—min (HumanitiesDepartmentofZh~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Z h~iang,325003) Abstract:BasedonLiuJi'SimageshapedinYingLieZhuanandtakingLiuJi'Spersonalautobi ographyandthedevelopment ofstoryasthesecond,thispapermakesgradualinterpretationandtextualresearchinordertore storearealLiuJi,comparingwith XingZhuang,ShenDaoBeiMing,MingHistory,andMingTai—ZU'SChronicleandSOon,meanwhile,itofferssomereflectionsonthe developmentofLiuBowen'SLegend. Keywords:LiuJi;YingLieZhua;LiuBowen'SLegend 《英烈传》,又名《皇朝英烈传》,《云合奇 踪》,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讲述元末明初朱元璋等反 抗腐败不堪的蒙元王朝统治与压迫而混一天下的"讲 史"体故事小说.本文主要对《英烈传》中所塑刘基 (1311—1375,字伯温,浙江南田人)形象以历史人 物生平履历与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为次作一考辨,以期 为刘基被大明王朝神化的过程的研究及刘伯温传说演 变提供一些学术素材. 一 ,石室得书法伏猿降 刘基这一历史人物的登场,出现在《英烈传》第 七十回"古佛寺周颠指示"之中.关于刘基的出身, 《英烈传》以为刘基乃是元朝太保刘秉忠的孙儿. 显然.这与史实不符,查明隆庆元年张时彻《刘 公神道碑铭》(以下简称"神道碑铭")知:刘基祖 父为刘庭槐,"博洽坟藉,为太学上舍".f2】弼而刘 秉忠籍贯为河北邢台,刘基为刘秉忠孙儿一说显然有 误. 《英烈传》对刘基仕元的官宦经历提到:"中了 元朝进士,做高邮县丞";对刘伯温投劾归里即致仕 的缘由载到:"将及半年,猛思如今英雄四起,这个 官那里是结果的事业,便弃了官职回乡."…这与 刘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四仕四隐"的史实不符:从 至元二年到至元六年,刘基任江西高安县丞五年有 余,并非"半年"之短;至于刘基弃官还乡的经过也 并非如《英烈传》记述那么简单,因为历史事实是刘 基曾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 收稿日期:201卜.卜16 作者简介:张宏敏(1982一),男,河北邢台人,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浙 江区域文化史. 9O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l~lZ6月 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行枢密院经历,江浙 行省郎中及处州路总管府判等职.r3..据《神道碑 铭》记载,由于执政者抑刘基军功,"仅由儒学副提 举格授处州路总管府判,……遂弃官归".返回 老家之后,"着《郁离子》以见志",而《英烈传》 则代以"石室得兵书"的故事,显系杜撰傅会之论: 处州青田县城南边有一座高山,名红罗山,刘伯温每 日手把《春秋》,于红罗山下读书.一天,崖边的石 门洞豁开,仅容一人侧身而进,刘基丢书而入,数百 步远的地方发现如方丈大石室一个,上书:"此石为 刘基所破."刘基心领神会,引石猛击,得石函一 个,中有兵书四卷.此外,《英烈传》中还有白猿管 守天书的经过:刘伯温得到兵书之后,刚要离开,枯 藤上跳出一只白猿,提到此兵书为汉张子房所藏,白 猿乃是受张良之命在此管守此书;天意安排刘伯温得 书,白猿自应脱困,所以恳求伯温施法相救.刘伯温 遂从天书中查阅到救援神法,使白猿得救,从后山化 作一道白光奔淮西路方向.?.显然,这是纯粹的小 说文学,我们不必追究历史事实. 刘伯温虽得张良所传兵书,然其中旨趣尚未深 晓,所以打算历游名山佛寺,访求高明.《英烈传》 中提到:淮西濠州西山古佛寺有一位名叫周颠的异 人,伯温近前便拜,施礼请教,周颠看他至诚,并发 现刘伯温果为天才,因一一讲论,未及半月,完全通 辙.伯温欲辞而行,周颠说:"此术是帝王之佐,值 今乱离,匆可磋过.且回西湖,自有分晓."对此, 《高坡异纂》对于刘伯温访求异人而通晓兵书旨趣的 经历也有如出一辙的记载,"异人"不同:一为西山 古佛寺周颠,一为九江道士黄楚望.可以肯定,无论 是《高坡异纂》,还是《英烈传》此处记载均属无稽 之谈.个中缘由,下文交待. 《英烈传》之中对刘伯温与白猿之间的故事还有 续论.刘伯温在访师求道成功之后,准备辞别下榻旅 馆店家,离开濠州,遇到了纠缠,原来店家十五岁的 女儿近来为妖怪缠身,日夜昏沉,恳请刘伯温除灾祛 患.刘伯温以君子本心应诺施法擒妖,原来这妖怪与 刘伯温有干系,竟是红罗山中看护天书而被刘伯温解 救逃来淮西的那只白猿;白猿在被缚之后,恳请饶 恕,便是绝不危害百姓,刘伯温在教训白猿一阵之 后,放它而去,店家女得救.[1164-65不难发现,刘伯 温在《英烈传》中的形象,刚一出场就是一位不同凡 响,有着慈悲心肠的正面角色.这也为H后襄助"真 命天子"朱元璋一统天下埋下了伏笔. 二,西湖望云奔赴应天 上文提到,周颠在传授刘伯温天书旨趣之后,有 "且回西湖,自有分晓"的嘱咐.目前传世各种刘基 传记资料之中皆有"西湖望云"异事的记载,据考 证,最早提及"西湖望云"的史料为黄伯生《诚意伯 刘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尝游西湖,有 异云起西北,光映湖水中,时鲁道原,宇文公谅诸 同游者皆以为庆云,将分韵赋诗,公独纵饮不顾, 乃大言日:'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 者起其下,我当辅之.'时杭城犹全盛,诸老大骇 以为狂,且日:'欲累我族灭子?'悉去之."[2]631 据明成化六年《诚意伯先生文集》所录《行状》文末 尾所署"洪武癸亥孟春将仕郎秦府纪善同郡诸生黄伯 生状",可以得知,"西湖望云"事在明洪武十六年 已经付诸文字记载.《行状》在末尾对撰述缘由有交 代:"伯生辱在同郡,预诸生列,与公子琏,仲琮相 知最深.今公薨而琏没,仲骡与琏之子庸请录公遗 事,因辑昔所闻大略为行状."%这里,我们可以 得出结论:至迟在洪武十六年,刘基"西湖望云" 的"逸事"已为人所闻晓并流传下来.经纂于建文 初年的《明太祖实录》卷九九《刘基传》,[5J晰 成文于隆庆元年的《刘公神道碑铭》..的纪实版炒 作,遂为外人信以为真.值得一提的是,《明史?刘 基传》作为一部官修正史,或恐被人误读,对前揭 "西湖望云"之事不加记载;但是对刘基"博通经 史,于书元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 左人物,首称(刘)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的评 论径引无遗. 至迟于万历十九年已经刊行流传的《英烈传》则 对刘基"西湖望云"之异事予以全文照搬,兹不录. ?明清之际浙东大儒黄宗羲(16l0—1695)在辑纂 第11卷第2期张宏敏: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91 《明文海》时对此提出了严重质疑:"凡谶纬前知之 事,世多驾之伯温.……西湖云气,举酒大言,一切 皆传会瞽说耳."?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之中 有"太祖实录辨证",认为"……载西湖见庆云,谓 金陵有王气,我当辅之,及上取金华,指乾象亦人云 云,吾以为皆佐命之后,其门人弟子从而为之词,非 公(刘基)之本心也."总之,对于刘基"西湖望 云"事,我们的解读是:刘基确实曾与友朋鲁道原, 宇文公谅等有荡舟西湖,饮酒赋诗的史事,刘基《和 王文明绝句》诗文"夜凉月白西湖水,坐看三台上将 星"可以为证;然而关于"十年之后金陵王气的预 见,显系杜撰之论. 顺着《英烈传》行文,刘基在预见金陵王气之 后,必然会投奔明主了.《行状》对刘基应聘别母辅 佐朱元璋一事记载翔实:"……会上(朱元璋)下金 华,定括苍,公(刘基)乃大置酒,指乾象谓所亲 日:'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客闻之,遂亡 去.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日:'自 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 定.……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来聘公,遂由问道诣 金陵."[.关于此处的刘基"指乾象谓天命'说, 《神道碑铭》照录不遗,而《明史?刘基传》则摒弃 之,仅提到:"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 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芝,基 始出."p.这里,我们一下,《明史》作为后 出史料,较之《行状》,《神道碑铭》总体上坚持了 一 种较为客观纪实的原则,对于附会刘基之论:加渲 染.而关于《英烈传》中的相关叙述则更是坚持维护 大明王朝封建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刘基出山辅佐朱元 璋极力烘衬,因为这是"天意". 《英烈传》第十九回"应征聘任人虚己'',第 二十回"栋梁材同佐贤良"对刘基辞母征用大篇幅予 以交待.孙炎从朱元璋之命前往金华浦江征聘宋濂, 恰好宋濂,章溢,叶琛三人在台州安平乡访友未归, 孙炎寻至安平.宋濂等人获悉孙炎来意,甚为欣悦, 当下答应朱元璋礼聘自己与章溢,叶琛的请求,并极 力推荐契士刘伯温.孙炎十分高兴:"伯温大名,我 国公(朱元璋)朝夕念念在口,今先生既与相好, 便宜同去迎他."…盯宋濂决计与孙炎同去青田力邀 伯温出山,同时吩咐章溢,叶琛各自赶回老家收拾行 装,约定日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相会,尔后共赴金 陵.对此,《明史?宋濂传》载到:"以李善长荐,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同 时,可以肯定,孙炎在朱元璋礼聘"浙东四先生"的 过程之中起到了牵针引线的"中介"作用.还应该指 出,关于刘基等投奔朱元璋之事,据《明太祖实录》 卷八载,至正二十年,"初,上在婺州,既召见宋 濂.及克处州,又有荐基及溢,琛者,上素闻其名, 即遣使以书币征之.时总制孙炎,先以上命请基,至 是四人同赴建康".[5]这就是说,宋濂早于刘基等 人见过朱元璋,宋濂在荐举挚友刘基事宜上确实有 功. 宋濂偕孙炎寻访刘基之南田,三人秉烛彻夜长 谈.翌日清晨,刘基来到老母面前诉说前事,母亲通 情达理:"我也闻朱公是个英杰,我儿此去也好." 刘基便整顿行李,拜别家眷,与宋濂,孙炎一道赶至 西湖净慈寺与章溢,叶琛会合,同赴金陵.朱元璋率 李善长等出迎,并酒宴谈论,共商国是.因授刘基太 史令,宋濂资善大夫,章溢,叶琛俱国子监博士. n]67--71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后世学者誉之 为"浙东四先生",作为当时浙东文人集团的杰出代 表,同心协力,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史载,朱元璋 曾征询三吴豪杰陶安:"刘基四人之才如何?"答 日:"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 不及章溢,叶琛."f3_m由是,朱元璋对"浙东四先 生"更为器重.总之,刘基等人受到朱元璋的重用绝 非不实之论. 三,力佐明主混一天下 据《英烈传》第二十四,二十五回交代:刘基在 奔赴金陵之后,便与宋濂,李善长一道成为朱元璋主 要谋臣,陪侍左右,时常共用晚膳.一日,"杯筋方 列,太祖便举筋向刘基说:'先生能诗,可为我作 斑竹筋诗一首.'刘基应声吟道:'一对湘江玉细 攒,湘君曾洒泪斑斑.'太祖颦蹙说:'未免措大 9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6月 风味.'基续韵云:'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 借间.'太祖大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君 王朱元璋的雄心与谋臣刘基的自信,刘基在这里已把 自己比作张子房,朱元璋也乐意称刘基为"吾之子 房".不知何故,对于刘基与朱元璋之间发生的"斑 竹筋诗"的记载不见于《行状》,《神道碑铭》, 《明史》等刘基传中. 《元史?本纪》载:至正十八年春正月,"大明 兵取婺源州";三月,"大明兵取建德路";冬十 月,"大明兵取兰溪州";十二月,"大明兵取婺州 路".[8】舛卜鲥'至正十九年正月,"大明兵取兰暨 州";九月,"大明兵取衢州路";十一月,"大明 兵取处州路".?,舛只字不提刘基参与了朱元璋部 这两年的军事行动.然而,《英烈传》在第二十六, 二十七回中对刘基于至正十八年,至正十九年的活动 纪实为:刘基启朱元璋:"金华,处州,婺州一带, 皆金陵肘腋之患,即望主公留心!"…朱元璋听从刘 基建议.随即以"刘基为参谋",亲帅大军征讨元军 所守金华,处州,婺州等要地.在进攻金华之时, "军师"刘基施计生擒元总管胡琛(字仲渊,处州龙 泉人)为朱元璋所用;继而助朱军攻克樊岭,在攻打 婺州之时,朱军受阻,刘基力挽狂澜,授计于郭英而 大败元军.占领夺取婺州之后,朱元璋得知"婺州是 浙之名郡,必有贤才,尔等可为召来";[11100继而成 功招徕文士王神,武士薛显等.各处州郡,都望风归 顺.这样一来,婺州,处州,衢州,诸暨,金华等浙 南要地皆为朱元璋占有,刘基作为"军师",功不可 没.这是《英烈传》的纪实. 据《行状》,《神道碑铭》,《明史?刘基传》 等传记以及《诚意伯文集》等诗文资料考察,元至正 十八,十九年,刘基本人先任江浙行省郎中,且与行 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交谊甚笃,个中原因,诸如时政 不堪,抑郁不得志,愤而辞官归乡,"凭居青田山 中,发愤着书","有激而言",成《郁离子》, "以待王者之兴".【9l, 我们对比上述《元史》,《诚意伯文集》,刘基 传记等"信史"资料,完全可以发现《英烈传》中关 于刘基在至正十八,十九年年间的活动纪实纯属无稽 之谈,毫无历史依据.论据有三:第一,至正十八 年,刘基仍仕元,即便是至正十九年,亦致仕隐居南 田山,根本不可能任朱元璋"参谋","军师";第 二,朱元璋亲帅大军攻克婺州为实,朱元璋也知道招 贤纳士的重要性,然而此次招募对象晗是刘基,宋濂 等;《明太祖实录》卷八:至正二十年三月,"征青 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至建康". 第三:胡琛作为元军镇守金华的主将,并非为 刘基施计擒拿;苏伯衡《苏平仲文集?缪美传》: " …… 守将石抹参政弃城而窜.分兵略定浮云,得元 帅叶琛,使谕元帅胡琛日:'今上天授也.……与其 阻偷生旦夕,熟若改图.可以故贵也.'深然之,出 降,龙泉,庆元皆平.".也就是说,叶琛劝说胡 琛降朱元璋大军,金华城池才破.当然《英烈传》述 事绝非一无是处,据《明太祖实录》卷八可知,朱元 璋确实在婺州大揽良才,征召宋濂的同时,王袢以荐 举授中书省掾史.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攻金陵,史称"龙 江之役".I4j9留守的文臣武将或谋以城降;或以钟 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 晚也.朱元璋也举棋不定,刘基则坚决主战.《行 状》,《神道碑铭》,《明史?刘基传》,《平汉 录》的记载一致:"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内.公 奋日:'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 日:'先生计将安出?'公日:'如臣之计,莫若倾 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 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者在此时也.'上遂用 公策,乘东风发伏击之,斩获凡若千万.上以克敌 之赏赏公,公悉辞不受."[21632《英烈传》第二十九 回中,对刘基力谏主战一事基本上沿袭了《行状》之 论,刘基的"军师"地位由是确立.在此次金陵保卫 战中,刘基调兵遣将,不负众望,大败陈友谅. 关于刘基献计朱元璋攻伐江西之事,《明史?太 祖本纪》: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太祖乃自将舟师征 陈友谅.……克安庆.……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 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行状》,《神道碑 第l1卷第2期张宏敏: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93 铭》亦有录:"适上(朱元璋)召公(刘基),公遂 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迳拔江 州."[2】?总之,刘基伴朱元璋左右进言献策,江州 乃克.对此,《英烈传》在第三十一回中有记,然而 问题在于军师刘基这次并未随军出征,倒是朱元璋对 刘基先前谋略尽为采纳.…" 关于鄱阳湖大战,据《明史?太祖本纪》:至正 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求援;三 月,朱元璋自将往救;四月,陈友谅乘隙围洪都;七 月,"太祖自将救洪都".?由是,朱元璋与陈友 谅之间的鄱阳湖大战序幕拉开.《行状》,《:神道碑 铭》记载:"会陈氏复攻洪都,上遂伐陈氏,因大战 于鄱阳湖,胜负未决.基言于上,移军湖口.期以金 木相犯日决胜,上皆从之.陈氏遂平."因为鄱 阳湖大战对于朱元璋南京政权的巩固具有战略性意 义,《英烈传》不惜笔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进行 了详细记录:朱元璋亲帅大军攻打陈友谅之前,安排 丞相李善长,军师刘基等留守金陵,回击张士诚的挑 衅与搦战,也就是说,刘基并没有参与鄱阳湖大战早 期军事行动.待李善长,汤和等击溃张士诚之后, 刘基才从金陵赶赴鄱阳湖助战,因战事僵持不下, 刘基献策,升坛布阵,调兵遣将,"……太祖,把住 鄱阳湖口,不许友谅的兵一个逃脱";【111军师刘基 登坛礼请大风,从而水战火攻敌营.令人瞠目结舌的 是,《英烈传》关于鄱阳湖大战中对刘基的描述十分 逼真:"且说太祖正与军师刘基同坐黄龙船上,细看 将卒搏战.那刘基忽然跳起大呼一声,双手把太祖抱 了,跳在别一只船内,太祖一时见他的模样,也不知 何故,只听刘基连声叫日:'难星过了!'太祖回头 一 看,适才坐的龙船被火炮打的粉碎."??要之, 刘基护主逃劫一幕,被《英烈传》刻画得惊心动魄, 然而不见《行状》,《神道碑铭》之中;令人费解的 是,《明史?刘基传》则对刘基"趣太祖更舟"一事 大加渲染,可以肯定,相关记录翻版了《英烈传》 文.基此,我们可以肯定,在鄱阳湖大战中,军师刘 基谋划得当,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中矢身亡. 据《英烈传》第四十四回交待,鄱阳湖大捷之 后,刘基拜别朱元璋,重返金陵与李善长谋划攻伐张 士诚事宜.恰在这时,"只见红H当中有一道黑光, 从中相荡",刘基以为"此不主小灾,还主东南方, 有折损一员大将之惨";太祖便作书,往谕东南守将 胡琛等各须谨慎军情.[11148刘基"日中黑子东南折损 大将"预言果然应验,处州镇守大将胡琛在讨伐元将 陈友定时,竟因马蹶被执而遇难.对于"H见黑子" 应验之论,最早见于《行状》:"一日,公见日中有 黑子.奏日:'东南当失一大将.'时参军胡琛伐福 建,果败没."【2J?《神道碑铭》有录,然不见《明 史?刘基传》;不过,《明史?太祖本纪》之中确有胡 琛"被执死之"的记载,【7]"而对于"日见黑子", 只字不提. 《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至正二十五年,刘基 被朱元璋命为太史令.[5l2朱元璋决计讨伐东吴张士 诚,刘基参与军机,《行状》:"帝还京,定计取张 士诚,因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密谋居多.".21(6不 知何故,《英烈传》对此不录.不过,朱元璋大军攻 伐浙江临安,富春一路,刘基有谋划;此外,徐达率 军久攻姑苏未果之时,军师刘基恰好赶来解围,遂得 异人襄助,张士诚惨败被俘,自缢身亡.[11224-225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李善长,徐达,刘 基等文武百官劝谏之下,即位称帝,国号大明,建元 洪武.《英烈传》第六十一回有纪,赠刘基右丞相, 太子太傅安国公,刘基肯辞不受;朱元璋仍授以弘 文馆大学士太史令.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亲赴 汴梁督师北伐,《英烈传》提到,文臣刘基,宋濂 同行,李善长等辅佐皇太子留守应天.…倘若检录 《明史》史料,不难发现,《英烈传》关于"刘基 随行"的记录实在离谱.《明史?太祖本纪》:"甲 子,帝如汴梁,李善长,刘基居守."《明史?刘基 传》:"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李善长居守."】3..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行状》,《神道碑铭》关 于"上(朱元璋)幸凤阳"的记载失真,这里必须指 出.总之,历史事实是:朱元璋去了汴梁,刘基,李 善长留守京城. 由于刘基以为"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纲 9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6月 纪",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昵之, 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 由是与善长忤".".对于刘基奏斩李彬而与李善长 交恶一事,《英烈传》不提(因为刘基随从朱元璋至 汴梁了),这也合乎故事逻辑;《行状》,《神道碑 铭》却大有记载,无非是想突出刘基嫉恶如仇,刚正 不阿,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正面形象而已. 四,坚辞相位功封诚意 《英烈传》第七十二回载:洪武二年,大明南 征,北伐大捷,朱元璋设宴殿臣,丞相李善长有病不 与,刘基侍坐本席,朱元璋与刘基"论易相"事发 生:"'朕向欲易相,……谓谁人可以代之?'刘基 对道:'国之有相,犹家之有栋梁,若未毁坏不宜轻 去;若无大木不可轻易.今善长系陛下勋旧,且能和 辑臣民.'太祖便笑日:'渠每每欲害汝,汝反为 之保耶?杨宪可为相么?'刘基应声日:'宪有相 才,无相量.……'又问:'汪广洋,胡惟庸二人若 何?'刘基摇着头曰:'广洋懦不任事,且量又偏 浅;胡惟庸小犊也,此人一用,必败辕破犁.'太祖 听毕日:'朕之相,当无如先生.'刘基即离席叩首 日:'臣福薄德浅,且多病惫.况性最刚狠,疾恶太 深,又才短不堪烦剧,胡能当此?'言讫,赴本位而 坐."?对于此段"论相"记录,《行状》,《碑 铭》,《明史?刘基传》皆有录,检索几段史料,查 阅《英烈传》全文,不难发现一大疑点:《英烈传》 中并无出现"(李善长)每每欲害(刘基)"的记 载,倒是上文提到《行状》,《碑铭》中有刘基斩李 彬而与李善长交恶事;《行状》,《碑铭》也没有 "(李善长)每每欲害(刘基)"语,倒是《明史? 刘基传》对此语有记载. 《明史?太祖本纪》:"(洪武三年春),徐达 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分 道北征."《英烈传》的记录刘基奏请大明出师 北征蒙元王朝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以犁边廷". 《行状》,《碑铭》,《明史?刘基传》的纪实是这 样的:刘基"……王保保虽可取,然未易轻也"的劝 谏,朱元璋不听,"定西失利,王保保竞走沙漠", "扩廓竞走河漠,迄为边患".又,《行状》等三种 史料关于"王保保事件"发生时间为洪武元年,这 与《太祖本纪》记录相悖,兹从后说.要之,《英烈 传》关于"王保保事件"发生时间虽吻合历史,但是 内容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更为荒谬的是,《英烈传》第七十三回还提到, 明将朱文忠追歼元太子而受阻骆驼山,刘基突然出 现,施调虎离山之计,荡除元军残余大部,元顺帝病 亡,"元太子北走".刘基与李文忠继续率军剿捕 之,追击至漠北麻歌岭,遇阻于红罗山,元太子屯扎 此地.刘基听到"红罗山"三字,感叹万分,因为 "敝(刘基)处青田,也有红罗山一座",这就回到 本文开头,刘基读书红罗山,石室得天书的异事.原 来,刘基得书回家之后,梦金甲神口吟诗句暗示刘基 一 生,而首末二句在此恰好应验: 南北红罗一样名,只将神变显清声. 大大明大胡边靖,妙玄玄妙匣中兴. 卯金刀是角蚊精,未头一角尔峥嵘. 须念机关无尽泄,角端见处一身清.【lJ. 好一句"南北红罗一样名",《英烈传》第十七 回说刘伯温是处州青田县人,"县城外南边有一座高 山,俗名红罗山",北红罗就在眼前,刘基猜想到 "此生结局,只如此了".又,"角端见处一身清" 也在此应验了,"角端"以一种灵异神兽,而"角 端"就是来帮助元太子避此劫难的.…盯对于这种灵 异应验之论,我们不必追究事实.总之,大明军队南 讨北伐的军事行动基本上结束了.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钦"赐铁券功臣受 爵".《明史?太祖本纪》:"……北征师还.…… 大封功臣.……封御史中丞刘基诚意伯."l2对 刘基受封过程,《英烈传》的描述是:"只有刘基 初封上柱国安国公,他再四拜辞不受,说:'臣命 轻福薄,若今日受恩,必折寿算,伏乞陛下俯从臣 请.'太祖因他力辞,改封为诚意伯,食禄二千四百 石.""帅是否属实呢?《明太祖实录》载有敕封刘 基诰文:"朕观诸古俊杰之士,能识真主于草昧之 初,效劳于多难之际,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 第11卷第2期张宏敏: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 95 之如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特加尔为开国 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 石.……"口?据此可知,《英烈传》关于刘:基所授 "食禄二千四百石"之说失真. 五,托疾请辞刘基之死 关于刘基辞归乡里的经过,《英烈传》描绘得极 为详细.洪武四年三月,因西蜀明升政权尚未归人大 明帝国版图,朱元璋命汤和等统兵讨伐,《英烈传》 第七十五至七十七回有记.明升投降之后,朱元璋与 当 文臣宋濂商议:"从古历代帝王,礼宜祭祀.卿等访旧制参酌奏行."宋濂称好,朱元璋躬临祭献,历 代帝王庙祭毕,朱元璋来到历代功臣庙内,径向刘基 询问三国赵子龙,春秋伍子胥,汉代张子房塑像事 宜.张良像前,朱元璋数落道:"……当日汉称三 杰,你何不直谏汉王,不使韩信封王,那蹑足封信之 时,你即有阴谋不轨,不能致君为尧舜……汝又弃职 归山,来何意去何意也?" 刘基听到朱元璋的数落,心中嘀咕,你朱元璋平 日唤我为"吾之子房",而"我与张良俱是扶助社稷 之人,皇上如此留心,只恐将来祸及满门.何不隐居 山林,……任意遨游,以消余生?"[11305次日早朝, 刘基称"身有安疾,乞放还田里,以尽天年",朱元 璋不从,刘基恳请再三,准许辞呈.刘基拜谢,即日 回归青田老家.对于洪武四年刘基致仕还家的经过, 《行状》有提及:"四年正月,赐归老乡里.二月至 家,遣长子琏捧表,诣阙谢恩."_2l6而《碑铭》, 《明史?刘基传》则一笔带过. 据《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六年七月,由于胡 惟庸诬陷,刘基因"谈洋事件"而入朝引咎自责, "留京不敢归".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病重, 《行状》以为,胡惟庸遣医视疾,"(刘基)饮其药 二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自是疾遂笃''.[2]635 《明史?刘基传》也有相关纪实,并提到,"其后中 丞涂节言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这是 我们一般读到的关于"刘基之死"的史料.聊备刘基 死因之一说. 《英烈传》之中对"谈洋事件"一笔带过,对于 刘基死因,也认为系胡惟庸因嫉恨刘基而遣医毒害 之:"刘基虽然因病致仕回家,以前者论相,说胡 惟庸是败辕之犊,惟庸怀恨于心,转请医人下毒而 死."?总之,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刘基病卒于 南田武阳老家确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余论 《英烈传》作为一部反映朱元璋肇创大明帝国题 材的小说故事,对于刘基生平事迹的追溯与人物形象 的刻画,基本上参鉴了《行状》,《神道碑铭》, 《明国初事迹》,《明实录》等,一定程度上尊重了 历史客观事实;同时掺入了大量稗文野史,委巷丛谈 诸如《翦胜野闻》,《庚己编》,《龙兴慈记》, 《高坡异纂》等之中的虚假荒诞之论,从而使故事行 文更加"引人眼球",从而不乏刘基刘伯温奇闻异事 的记录.必须指出,这些"奇闻异事"不符合历史 "实然"之存在的. 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方面,刘伯温已经不 是"刘基本人",而是"神",因为刘伯温的才能, 识见,谋略是超乎常人的;小说《英烈传》虽不是这 场"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可以肯定就是 朱元璋本人以及《行状》的作者),但的确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效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英 烈传》的故事主角系"平民皇帝"朱元璋,他从"一 介草民"到"真命天子"的过渡需要"配角"极力烘 衬,而"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的刘伯温就是 "配角"之中的不二人选.总之,《英烈传》作为小 说故事,白明万历年间以降,一直以"小传统"即 "俗文化"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不衰,刘伯温的光辉不 朽形象亦随之不断演绎,升华,"刘伯温传说"也与 之同行.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6月 参考文献: [1]赵景深,杜浩铭校注.英烈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刘基.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3]吕立汉.刘基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杨讷.刘基事迹考述[M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3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72. [6]吴光.明文海评语汇辑[z].//黄宗羲全集:第1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7]张廷玉等.明史[~1].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刘基.郁离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o3周松芳.刘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邱旭光) 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方法创新 顾海良在3月10日《中国社会科》撰文提 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被列入教育部2011 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关键问题在于实施和落实. "创新工程"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进 行大胆的的借鉴,从而实现继承中的创新,综合性的 创新.学术创新就其本身来说包括继承性的创新,综 合性的创新和原始创新.创新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填 补空白.大部分的创新都是继承陛创新,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性创新是把目前所有的研 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本领域的学术平台上竖起一 座高峰,这也是创新,并且是高级别的创新;原始创 新完全是填补空白的创新.这三种方式,都是创新, 都是应该提倡,鼓励的学术研究方法. 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三个方 面,不可滥用"创新"这个词,但也不要把创新看 得太高不可攀.学术创新最关键的一点是科研方法 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无数次事实 已经证明,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学科创新的先 导,没有方法创新就不可能有理论创新,没有理论 创新就不可能有理论体系创新.我们现在的学科观 念不能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仍然拘泥于现有的方 法.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丰富,更新的研 究方法,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之外,还需要广泛地吸收国外的,各个学科好 的研究方法.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半月刊9)
/
本文档为【【doc】刘基传记文本的一种解读——《英烈传》中刘基形象考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