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7-12-25 49页 doc 845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综述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纷纷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有力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61%和8.95%,不仅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综述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纷纷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有力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61%和8.95%,不仅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比上年减少2.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比上年增加6.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减少4.4%。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3.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排放量2321.2万吨,比上年减少5.9%。烟尘排放量901.62 万吨,比上年减少8.6%。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氮氧化物排放量1629.4万吨,比上年减少0.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8.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加8.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2万吨,比上年减少34.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3%,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692座,比上年增加434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7.4,,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排污费征收总额达到185.2亿元,比上年增加6.3,。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4490.3亿元,比上年增加32.6%,占当年GDP的1.49%。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总面积14894万公顷。 统计企业基本情况 2008年,对11037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重点统计调查,对其他非重点调查企业污染排放量按比率作了估算。 重点调查企业共有31.3万人专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13159套废水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7.9万套废水治理设施,共去除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1420万吨,投入设施运行费452.9亿元,比上年增加5.8,。241.7亿吨工业废水通过77580个污水排放口(其中含1696个直排入海的污水排放口)排入水环境中。在用的8.8万台工业锅炉和8.5万台炉窑,共安装了7357套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17.4万套废气治理设施,投入设施运行费773.4亿元,比上年增加39.4,。这些治理设施共去 除烟尘30543万吨、粉尘8471万吨。废气治理设施中脱硫设施27281套,去除二氧化硫2286万吨。 废水 1.2.1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比上年减少2.0%。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略有降低。 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比上年增加6.4%。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略有上升。 表1 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废水排放量(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项目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年度 2001 433.0 202.7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0 782.9 128.8 42.1 86.7 2003 460.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2004 482.4 221.1 261.3 1339.2 509.7 829.5 133.0 42.2 90.8 2005 524.5 243.1 281.4 1414.2 554.7 859.4 149.8 52.5 97.3 2006 536.8 240.2 296.6 1428.2 542.3 885.9 141.3 42.5 98.8 2007 556.8 246.6 310.2 1381.8 511.0 870.8 132.4 34.1 98.3 2008 571.7 241.7 330.0 1320.7 457.6 863.1 127.0 29.7 97.3 增长率(%) 2.7 -2.0 6.4 -4.4 -10.5 -0.9 -4.1 -12.9 -1.0 注:增长率指2008年与2007年相比,下同。 图1 全国废水排放量年际对比 、图1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生活 从表1 污水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废水排放量。 (2)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比上年下降10.5%。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比上年下降0.9%。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 从表1、图2可以看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008年继续保持了下降趋势。 图2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际对比 (3)氨氮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1,。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9.7万吨,比上年减少12.9,,工业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生活氨氮排放量9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生活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76.6%。 “十一五”以来,氨氮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工业氨氮排放量下降所致,见图3。 图3 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年际对比 (4)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1.3万吨,比上年减少23.5,;挥发酚排放量1916.1吨,比上年减少34.5,;氰化物排放量256吨,比上年减少33.0,。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自“十一五”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2、图4。 表2 全国废水中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单位:吨 年度 汞 镉 六价铬 铅 砷 2001 5.6 110.5 121.4 489.9 408.4 2002 4.8 105.6 111.1 484.8 346.2 2003 5.5 84.5 103.1 568.5 373.7 2004 3 56.3 150.8 366.2 306.1 2005 2.7 62.1 105.6 378.3 453.2 2006 2.6 49.4 96.4 339.1 245.2 2007 1.2 39.3 69 319.7 187.4 2008 1.4 39.5 75.3 240.9 215 增长率(%) 16.7 0.5 9.1 -24.6 14.7 图4 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历年排放趋势 1.2.2 各地区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各地区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废水排放量位于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广西、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和福建。这10个省份废水排放总量为355.9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62.3,。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江苏,生活污水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与上年相同,见图5。 各地区废水排放情况 图5 (2)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四川、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辽宁,与上年相同。这10个省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56.5万吨,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7.3,。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的是广西,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见图6。全国各地区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布,见图7。 图6 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图7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布 (3)各地区氨氮排放情况 氨氮排放量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辽宁、四川、河北和广西。这10个省份的氨氮排放量为73.1万吨,占全国氨氮排放量的57.6,。工业氨氮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生活氨氮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见图8。 图8 各地区氨氮排放情况 1.2.3 工业行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行业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废水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业。这4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112.2亿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废水排放量的52.0,,见图9。 图9 工业行业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业。这4个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0.6万吨,经济贡献率占17.1%,污染贡献率却占66.3%,见表3、4、5,图9、10。 表3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污染贡献率变化趋势 单位:,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34.5 33.0 32.4 33.6 32.8 造纸业 34.7 14.4 13.3 13.7 12.8 14.9 农副食品加工业 12.8 10.8 11.2 11.5 11.7 10.6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10.3 5.6 6.7 6.1 6.8 8.0 纺织业 7.6 65.3 64.2 63.7 64.9 66.3 累计 65.4 注:污染贡献率指该行业某种污染物排放量与统计行业此污染物排放总量之比,下同。 因2002年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执行GB/T4754-2002,行业分类有所变化,故本表起始年份为2003年。 从表3、表4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造纸业出现了经济贡献率提高但污染贡献率下降的良性变化趋势。但其他三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均低于2007年,污染贡献率却不降反升。 表4 重点行业经济贡献率变化趋势(按总产值计算) 单位:,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造纸业 2.4 2.2 2.1 2.0 2.1 2.4 农副食品加工业 3.3 3.4 3.2 3.0 3.8 3.2 化学原料及制品7.3 9.2 业 9.5 8.3 8.3 8.2 纺织业 4.8 4.4 4.3 4.1 3.4 4.2 累计 20.0 18.3 17.9 17.3 18.5 17.1 注:经济贡献率指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现价)与统计行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下同。 表5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单位:吨/万元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造纸业 0.094 0.075 0.069 0.054 0.040 0.025 农副食品加工业 0.021 0.025 0.019 0.014 0.008 0.008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0.007 0.007 0.006 0.005 0.003 0.003 纺织业 0.008 0.008 0.006 0.005 0.006 0.003 注:排放强度指某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与相同范围内统计工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即单位产值排放量,下同。 图10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总体看来,从2003年到2008年,这四个行业的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尤其造纸业的排放强度降幅较快。但这些行业的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贡献率仍维持在60%以上,近两年还出现上升趋势,因此作为废水治理的重点行业,在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污染仍是这些行业改革的难点。 (3)行业氨氮排放情况 2008年,氨氮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这4个行业氨氮排放量为16.6万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氨氮排放量的66.4,,见图11。 图11 工业行业氨氮排放情况 (4)行业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4个行业重金属排放量为483.3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排放量的84.5,,见图12。 图12 工业行业重金属排放情况 (5)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情况 石油类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这4个行业石油类排放量为8261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石油类排放量的62.4,,见图13。 图13 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情况 1.2.4 七大流域接纳废水及污染治理情况 1.2.4.1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2008年,辽河、海河、淮河、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七大流域共有84290家工业企业纳入重点调查统计范围,占全部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数的76.4,。 (1)废水 七大流域共接纳废水447.3亿吨,比上年增加3.2%,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78.2,;接纳工业废水185.3亿吨,比上年减少3.0%,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6.6,;接纳生活污水262.0亿吨,比上年增加8.0%,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量的79.4,,见表6和图12。 表6 七大流域废水及污染物接纳情况 废水(亿吨) 化学需氧量(万吨) 氨氮(万吨) 年度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2005 379.3 172.5 206.8 1059.8 406.3 653.6 110.9 40.4 70.5 2006 412.0 180.8 231.2 1136.4 422.5 713.9 113.0 36.2 76.8 2007 433.6 191.0 242.6 1114.1 410.5 703.6 107.1 28.9 78.2 2008 447.3 185.3 262.0 1070.0 365.6 704.4 103.1 24.9 78.2 增长率(%) 3.2 -3.0 8.0 -4.0 -10.9 0.1 -3.7 -13.8 0.0 注:从2004年起,本年报中松花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统计范围较往年有所扩大。其中,松花江流域包括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包括珠江流域和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 从2006年起,本年报中流域数据的汇总方法有所变化,流域规划所含区县的全部数据,不再沿用以前的按“排水去向”汇总数据的方法,汇总的区县数有所减少。以下湖泊同。 图12 七大流域废水接纳情况 长江接纳的废水量占七大流域接纳总量的39.5,,列第一位;其次是珠江,占19.1,;第三位是海河,占12.9,。 (2)化学需氧量 七大流域接纳化学需氧量1070.0万吨,比上年降低4.0,,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1.0,;接纳工业化学需氧量365.6万吨,比上年降低10.9%,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79.9,;接纳生活化学需氧量704.4万吨,比上年增加0.1%,占全国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1.6,,各流域接纳化学需氧量情况见图13。 图13 七大流域化学需氧量接纳情况 (3)氨氮 七大流域接纳氨氮103.1万吨,比上年减少3.7%,占全国氨氮排放量的81.2%;接纳工业氨氮24.9万吨,比上年减少13.8%,占全国工业氨氮排放量的83.9,;接纳生活氨氮78.2万吨,与上年持平,占全国生活氨氮排放量的80.4,,见图14。 图14 七大流域氨氮接纳情况 1.2.4.2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七大流域共有废水治理设施61040套,年运行费用351.6亿元,共去除化学需氧量1007.3万吨,氨氮49.3万吨,石油类23.3万吨,挥发酚8.0万吨,氰化物1.2万吨。 七大流域实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3973个,竣工3514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60.1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82.2%。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设 日,见图15。 计处理能力1597.8万吨/ 图15 七大流域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情况 七大流域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为436.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8,。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1405座,比上年增加376座,共形成7036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49.3亿吨/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1.2.5 五大湖泊接纳废水及污染治理情况 1.2.5.1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2008年,滇池、巢湖、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重点调查统计企业6546家,接纳废水排放量4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0.2亿吨,生活污水20.4亿吨。接纳化学需氧量57.1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23.7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33.4万吨。接纳氨氮5.1万吨,其中工业氨氮1.6万吨,生活氨氮3.5万吨,见图16。 图16 五大湖泊化学需氧量接纳情况 1.2.5.2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五大湖泊流域共有废水治理设施5336套,年运行费用35.1亿元,共去除化学需氧量95.2万吨、氨氮3.0万吨、石油类0.6万吨、挥发酚1329吨、氰化物48.6吨。 五大湖泊流域施工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数483个,竣工项目数450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5.1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7.3,。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处理能力97.9万吨/日,见图17。 图17 五大湖泊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情况 五大湖泊流域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为24.1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8,。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共234座,比上年增加32座,共形成818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5.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 1.2.6三峡库区接纳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情况 (1)废水及污染物接纳情况 )11396 2008年,重点调查了三峡库区(含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共314个区县,见图18家企业。 三峡库区共接纳废水49.1亿吨,比上年增加4.5,。其中,工业废水19.4亿吨,比上年减少4.9,;生活污水29.7亿吨,比上年增加11.8%。 三峡库区接纳化学需氧量为121.8万吨,比上年减少2.9,。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为3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2%;生活化学需氧量为84.5万吨,比上年增加0.7,。 三峡库区接纳氨氮为10.5万吨,比上年增加0.8,。其中,工业氨氮为2.7万吨,比上年减少11.7%;生活氨氮为7.8万吨,比上年增加5.8,,见表7。 图18 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分布示意图 三峡库区排放废水量最大的是四川,其次为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化学需氧量排放最大的是四川,其次为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见图19。 表7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废水排放量(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年度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3 35.71 20.17 15.56 123.75 55.42 68.34 8.50 2.62 5.88 2004 34.25 18.52 15.74 103.27 34.22 69.05 8.63 2.67 5.97 2005 38.04 19.24 18.80 104.14 33.78 70.36 8.82 2.36 6.46 2006 46.50 21.37 25.12 127.14 43.76 83.38 11.09 3.60 7.48 2007 46.96 20.35 26.60 125.49 41.54 83.95 10.45 3.07 7.39 2008 49.09 19.36 29.73 121.83 37.32 84.51 10.53 2.71 7.82 增长率(%) 4.54 -4.86 11.77 -2.92 -10.16 0.67 0.77 -11.73 5.82 图19 三峡库区省市废水及化学需氧量排放构成情况 (2)废水及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三峡地区工业废水治理施工项目数438个,竣工项目数393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2.7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6.5,。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256.4万吨/日。 三峡地区共处理工业废水34.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3,。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191座,比上年增加65座,共形成67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7.5亿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5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1.2.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经6个地区的23个市(地级市)、105个县(县级市、县城和区),见图20。 2008年,沿线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7945家,排放工业废水19.3亿吨,排放工业化学需氧量33.5万吨、工业氨氮2.9万吨,排放石油类、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971吨。沿线各地区工业废水平均排放达标率为96.4%。 沿线工业废水治理施工项目448个,竣工项目409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20.5亿元,新增工业废水治理能力113.4万吨/日。 图20 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 沿线生活污水排放25.3亿吨,生活化学需氧量为63.0万吨,生活氨氮为7.6万吨。沿线污水处理厂169座,污水处理能力921万吨/日,处理生活污水量17.1亿吨。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为6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 1.2.8入海陆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入海陆源的统计范围为我国沿海11个地区的163个县(区、市)。四大海域的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为20911家,占全国重点调查统计工业企业数的18.9,。 表8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接纳情况 废水(亿吨) 化学需氧量(万吨) 氨氮(万吨) 年度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74.6 34.4 40.2 168.4 56.4 112.0 16.4 3.9 12.5 2003 85.3 37.5 47.8 166.8 53.4 113.4 16.6 3.6 13.0 2004 91.7 40.3 51.4 179.9 63.4 116.5 18.6 4.5 14.1 2005 100.4 43.1 57.3 196.1 61.5 134.6 19.5 4.2 15.3 2006 97.2 42.6 54.6 180.5 62.7 117.8 17.0 3.6 13.4 2007 106.4 44.7 61.7 175.4 54.2 121.2 17.4 3.2 14.2 2008 9.5 4.9 13.0 -2.8 -13.6 2.9 2.4 -11.1 6.0 增长率(%)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的废水排放总量为106.4亿吨,比上年增加9.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4.7亿吨,比上年增加4.9,,占入海陆源废水排放总量的42.0%;直排海的工业 废水量为15.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1.7亿吨,比上年增加13.0%,占入海陆源废水排放总量的58.0%。工业废水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东海,生活污水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175.4万吨,比上年减少2.8,。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54.2万吨,比上年减少13.6,,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0.9%;生活化学需氧量121.2万吨,比上年增加2.9,,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9.1%。工业化学需氧量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东海,生活化学需氧量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见表8、图21。 图21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排放的氨氮17.4万吨,比上年增加2.4%。其中,工业氨氮为3.2万吨,比上年减少11.1,;生活氨氮为14.2万吨,比上年增加6.0%。工业氨氮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东海,生活氨氮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排放的石油类等其他污染物1728吨,比上年减少19.9%,见图22。 图22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氨氮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情况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共有废水治理设施15690套,年运行费用88.2亿元,共去除化学需氧量228.9万吨,氨氮14.0万吨,石油类4.8万吨,挥发酚1593吨,氰化物2001吨。四大海域入海陆源工业废水治理施工项目数1010个,竣工项目数847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15.0,。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 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124.2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3%,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253座,新增49座,共形成2098.9万吨/日 /年。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42.3亿吨 个百分点。 废气 1.3.1废气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煤炭及燃料油使用情况 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的煤炭消费总量29.8亿吨,比上年增加4.3,。工业煤炭消费量28.0亿吨,比上年增加5.3,。其中,工业煤耗中燃料煤消费量为20.0亿吨,原料煤消费量为8.0亿吨;生活煤炭消费量1.9亿吨,比上年增加2.1%;工业(不含车船用)共消耗燃料油2335万吨,比上年减少27.2%。其中,重油1850万吨,柴油475万吨,见表9。 表9 全国环境统计煤炭、燃料油消耗量 单位:万吨 项目 煤炭消耗量 燃料油消费量(不含车船用) 年度 工业 合计 生活 合计 燃料煤 原料煤 重油 柴油 2001 142217 91234 30571 20412 2646 2034 387 2002 152812 97264 36524 19024 2773 2043 495 2003 172430 110728 42624 19078 2624 2141 343 2004 195611 125972 50026 19613 2734 2295 365 2005 226164 143627 60796 21741 3447 2412 383 2006 250452 162089 67987 20376 2666 2049 571 2007 285377 187815 78642 18920 3207 2613 557 2008 297663 199862 80307 19328 2335 1850 475 增长率(%) 4.3 6.4 2.1 2.2 -27.2 -29.2 -14.7 (2)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403866亿立方米(标态),比上年增加4.0%。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比上年减少6.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1.3万吨,比上年减少6.9,,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比上年增加0.5,,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4.2%,见表10,图23。 表10 全国近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万吨 二氧化硫 烟尘 工业 氮氧化物 年度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粉尘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1 1947.8 1566.6 381.2 1069.8 851.9 217.9 990.6 - - - 2002 1926.6 1562 364.6 1012.7 804.2 208.5 941 - - - 2003 2158.7 1791.4 367.3 1048.7 846.2 202.5 1021 - - - 2004 2254.9 1891.4 363.5 1094.9 886.5 208.4 904.8 - - - 2005 2549.3 2168.4 380.9 1182.5 948.9 233.6 911.2 - - - 2006 2588.8 2237.6 351.2 1088.8 864.5 224.3 808.4 1523.8 1136 387.8 2007 2468.1 2140 328.1 986.6 771.1 215.5 698.7 1643.4 1261.3 382 2008 2321.2 1991.3 329.9 901.6 670.7 230.9 584.9 1624.5 1250.5 374 增长率(%) -6 -6.9 0.5 -8.6 -13 7.1 -16.3 -1.2 -0.9 -2.1 注:我国从2006年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量,生活排放量中含交通源排放的氮氧化物。 图23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年际变化 (3)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624.5万吨,比上年减少1.2,。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 放量为1250.5万吨,比上年减少0.9,,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7.0,;生活氮氧化物 排放量为374.0万吨,比上年减少2.1,,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0%。其中交通源氮 氧化物排放量为282.2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7.4%。 (4)烟尘及工业粉尘排放情况 2008年,烟尘排放量为901.6万吨,比上年减少8.6,。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670.7 万吨,比上年减少13.0,,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4.4,;生活烟尘排放量为230.9万吨, 比上年增加7.1,,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25.6%。 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见表10、图24。 图24 全国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年际变化 1.3.2各地区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内蒙古、河北、山西、贵州、四川、广东、辽宁和江苏。这10个省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56.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是山东,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是贵州,占全国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5.0,,见图25、图26。 图25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地区分布 图26 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情况排序 (2)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和山西。这5个省份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3.9,。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0,和13.0,,见图27。 图27 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量排序 (3)烟尘排放情况 烟尘排放量超过5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山西、辽宁、河南、内蒙古和河北。这5个省份烟尘排放量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5,。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山西和辽宁,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量的8.1,和9.6,,见图28。 图28 各地区烟尘排放量排序 (4)工业粉尘排放情况 工业粉尘排放量超过4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湖南、河北和山西,其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9,,见图29。 图29 各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排序 1.3.3工业行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排行前三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4类重污染行业共排放二氧化硫1388.7万吨,占统计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8%,见图31。 由表11、表12可见,与上年相比,这3类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业的二氧化硫污染贡献率有所升高,电力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略有下降。黑色金属冶炼业的经济贡献率持续升高。 表11 重污染行业二氧化硫污染贡献率年际变化 单位:, 行业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电力业 53.5 54.9 61.7 57.1 58.9 59.0 58.2 57.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1.6 11.4 9.5 9.8 9.0 9.1 9.3 9.2 黑色金属冶炼业 5.4 5.9 5.1 6.5 7.2 7.3 8.2 8.8 总计 70.5 72.2 76.3 73.4 75.1 75.4 75.7 75.8 表12 重污染行业经济贡献率年际变化 单位:, 行业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电力业 5.7 6.4 5.7 5.2 4.8 5.1 6.0 5.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9 4.5 4.1 4.3 3.7 3.4 3.3 3.8 黑色金属冶炼业 7.8 8.7 9.8 12.4 12.1 12.5 13.4 13.5 总计 19.4 19.6 19.6 21.9 20.6 21.0 22.7 22.8 “十五”以来,这3类重污染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均呈现一定幅度下降趋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电力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尤为显著,见表13、图30。 表13 重污染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单位:吨/万元 行业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电力业 0.229 0.185 0.218 0.213 0.218 0.165 0.105 0.08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49 0.056 0.054 0.044 0.043 0.038 0.03 0.02 黑色金属冶炼业 0.017 0.015 0.012 0.01 0.01 0.008 0.007 0.005 图30 重污染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2)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1.4%,其中电力业占64.8%,见图32。 图31 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图32 工业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3)烟尘排放情况 2008年,烟尘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上年相同。这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烟尘排放量的67.5%,其中电力业占41.6%,见图33。 (4)工业粉尘排放情况 2008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工业粉尘排放量占统计行业工业粉尘排放量的84.9,。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67.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7.0,,见图34。 图33 工业行业烟尘排放情况 图34 工业行业粉尘排放情况 1.3.4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2008年,纳入重点调查统计范围的电力企业2467家。其中,独立火电厂1742家,自备电厂725家。 独立火电厂共消耗燃料煤13.7亿吨,占全国工业煤炭消耗量的48.9%。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06万吨,比上年减少8.5,,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5,。独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位于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内蒙古、陕西和贵州,占全国独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34.3,。全国独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排序见图35。 独立火电厂共安装了2941套脱硫设施,比上年增加323套。去除二氧化硫1051万吨,比上年增加28.3,,去除率达到51.1,,比上年升高8.4个百分点。 图35 各地区独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排序 1.3.5北京市废气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北京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316亿立方米(标态),比上年减少16.1%。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3万吨,比上年减少19.1,。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8万吨,比上年减少30.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5万吨,比上年减少5.8,。烟尘排放量为4.8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0万吨,比上年减少4.8%;生活烟尘排放量为2.8万吨,比上年增加1.4%。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5万吨,比上年减少21.0,。 施工的废气治理项目167个,其中竣工154个。新增废气治理能力750万标立方米/小时,废气治理投资6.3(燃料+工艺)亿元。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7.5亿元,比上年减少51.2%;二氧化硫、烟尘以及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9.96%、99.87%、100% 工业固体废物 1.4.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及利用情况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127万吨,比上年增加8.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2万吨,比上年减少34.7,。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357万吨,比上年增加25.8%;危险废物排放量718吨,比上年减少30.0,,见表14。 表14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单位:万吨 产生量 排放量 综合利用量 贮存量 处置量 年度 危险危险危险危险危险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废物 废物 废物 废物 废物 2001 88746 952 2894 2.1 47290 442 30183 307 14491 229 2002 94509 1000 2635 1.7 50061 392 30040 383 16618 242 2003 100428 1170 1941 0.3 56040 427 27667 423 17751 375 2004 120030 995 1762 1.1 67796 403 26012 343 26635 275 2005 134449 1162 1655 0.6 76993 496 27876 337 31259 339 2006 151541 1084 1302 20.0 92601 566 22398 267 42883 289 2007 175632 1079 1197 0.1 110311 650 24119 154 41350 346 2008 190127 1357 782 0.07 123482 819 21883 196 48291 389 增长率8.3 25.8 -34.7 -30.0 11.9 26.0 -9.3 27.3 16.8 12.4 (%) 注:“综合利用量”和“处置量”指标中含有综合利用和处置往年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23482万吨,比上年增加11.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1883万吨,比上年减少9.3,。其中危险废物贮存量196万吨,比上年增加27.3,;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482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8,,其中危险废物处置量389万吨,比上年增加12.4,,见图36。 图36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处理及排放量年际变化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持续增加,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逐年下降。 1.4.2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理情况 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有山西和重庆。这2个省份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48.8,,见图37。 图37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排序 1.4.3工业行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超过60万吨的行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4个行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统计工业行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68.0%。 1.4.4各地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情况 2008年,纳入统计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518座,比上年新增196座。除云南和西藏无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外,其余各省份均有数量不等的处置厂,最多的是广东省,共86座。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运行费用为32.5亿元,比上年增加88.7%;危险废物日处置能力19362吨。其中,焚烧处置能力为13909吨,填埋处置能力为1701吨;危险废物实际处置量为130.0万吨,比上年增加13.7,。其中,焚烧量98.9万吨,比上年增加26.5,,填埋量16.6万吨,比上年减少42.9%;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22.9万吨,比上年增加35.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4490.3亿元,比上年增加32.6,,占当年GDP的1.49,。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0亿元,比上年增加22.7%;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542.6亿元,比上年减少1.2%;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146.7亿元,比上年增加57.0%,见表15。 表15 全国近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增长项目 率% 城 市 环 境 基 础1072.1141.1289.1314.1467.1801.22.595.7 785.3 设4 2 7 9 8 0 7 施 建 设 投 资 工 业 污 染-1.源174.5 188.4 221.8 308.1 458.2 483.9 552.4 542.6 2 治 理 投 资 建 设 项 目 “ 三1367.2146.57.336.4 389.7 333.5 460.5 640.1 767.2 同4 7 0 时”环 保 投 资 投 资1106.1363.1627.1909.2388.2566.3387.4490.32. 总6 4 3 8 0 0 6 3 6 额 1.5.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燃气工程建设投资163.5亿元,比上年增加2.0,;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投资269.7亿元,比上年增加17.2,;排水工程建设投资496.0 ,;市容亿元,比上年增加21.0,;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649.9亿元,比上年增加23.7环境卫生工程建设投资222.1亿元,比上年增加56.6,。 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投资分别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9.1,、15.0,、27.5,、36.1,和12.3,,排水设施和园林绿化仍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见表16。 表16 全国近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 单位:亿元 年度 投资总额 集中供市容环境卫燃气 排水 园林绿化 热 生 2001 595.73 75.48 81.98 224.46 163.24 50.56 2002 789.13 88.42 121.43 274.99 239.47 64.81 2003 1072.36 133.46 145.82 375.16 321.94 95.99 2004 1141.22 148.32 173.35 352.28 359.46 107.80 2005 1289.70 142.37 220.19 368.03 411.32 147.79 2006 1314.92 155.05 223.59 331.52 429.01 175.75 2007 1467.81 160.37 230.03 410.01 525.56 141.84 2008 1801.16 163.54 269.68 495.96 649.86 222.12 1.5.2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 2008年,在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中,废水治理资金194.6亿元,比上年减少0.8,;废气治理资金265.7亿元,比上年减少3.5,;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资金19.7亿元,比上年增加7.8%;噪声治理资金2.8亿元,比上年增加55.6%。 废水、废气、固废、噪声以及其它污染要素治理投资,分别占工业源治理总投资的35.9,、49.0,、3.6,、0.5%和11.0%,废水和废气仍是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见表17。 表17 全国近年工业源污染治理投资构成 单位:万元 年度 废水 废气 固废 噪声 其它 2001 729214.3 657940.4 186967.2 6424.4 164733.7 2002 714935.1 697864.3 161287.3 10463.5 299112.6 2003 873747.7 921222.4 161763.4 10139.2 251408.3 2004 1055868.1 1427974.9 226464.8 13416.1 357335.6 2005 1337146.9 2129571.3 274181.3 30613.3 810395.9 2006 1511164.5 2332697.1 182630.5 30145.1 782847.9 2007 1960721.8 2752642.2 182531.9 18278.6 606837.9 2008 1945977.4 2656986.8 196850.6 28382.9 597746.7 1.5.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 2008年,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146.7亿元,比上年增加57.0%。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比例为47.8,,占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6.4%,见表18。 表18 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情况 占建设项占全社会固定 环保投资额 目 资 占环境治理投 年 度 (亿元) 投资总额产投资总额资总额(%) (%) (%) 2001 336.4 3.6 0.90 30.40 2002 389.7 5.2 0.90 28.58 2003 333.5 3.9 0.60 20.49 2004 460.5 3.9 0.65 24.13 2005 640.1 4.0 0.72 26.80 2006 767.2 1.0 0.70 29.88 2007 1367.4 5.0 1.00 40.36 2008 2146.7 6.4 1.25 47.76 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1.6.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于95,的省份依次为天津、山东、福建、北京、江苏、陕西、安徽和河北,见图38。 图38 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排序 1.6.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2008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8.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高于95,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天津、福建、江苏、山东和海南,见图39。 图39 各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排序 1.6.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 2008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89.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达标率高于95,的省份依次为天津、北京、山东、上海、江苏、、福建、河北、安徽、河南和浙江,见图40。 图40 各地区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排序 1.6.4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 2008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9.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95,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海南、广西、浙江、江苏、河北、陕西、福建、和安徽,见图41。 图41 各地区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排序 1.6.5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 2008年,全国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为85.3,,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高于95,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和北京,见图42。 图42 各地区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排序 1.6.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高于90,的省份依次为天津、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和海南,见图43。 图43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排序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2008年,全国共统计169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比上年增加434座;设计日处理能力9079万吨,比上年新增1500万吨。全年共处理废水237.3亿吨。其中,生活污水202.9亿吨,占总处理水量的85.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7.4,,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各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见图44。 图44 各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医院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纳入调查的县及县以上医院10842家,共有223万张床位。废水排放量为4.3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2万吨,氨氮排放量为0.9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30.1万吨,放射源总数为1.2万枚。 调查的医院共设有10047套废水处理设施,废水日处理能力为195万吨,废水处理率为94.0%,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6.4%。 重点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113个重点城市废水排放量为339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9.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3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08亿吨。重点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重点城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27万吨,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47.5%。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98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2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64万吨,占全国氨氮排放总量的50.4,。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5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49万吨。 重点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47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9.4,。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98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4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893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55.0,。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685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208万吨。烟尘排放量404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44.8,。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304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1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5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42.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97万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50.8%。 重点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093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0.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环境#管理#执行情况 1.10.1环境信访 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共收到群众来信70.5万封,涉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有关问题的有67.5万件。其中,反映水污染的有10.6万件,大气污染的28.7万件,固体废物污染的有1.4万件,噪声污染的有24.0万件,反映“三产”等其他污染的5.9万件。来信处理率96.5%。 群众来访4.4万批次,8.5万人次,涉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有关问题的有4.2万批次。其中,反映水污染的有1.0万批次,大气污染的1.7万批次,固体废物污染的有0.1万批次,噪声污染的有1.2万批次,反映其他污染的0.5万批次。来访处理率95.8%。 从来信来访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信访问题中,大气污染问题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噪声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见表19。 各级人大、政协环保议案、提案数为13271件,已办理人大、政协环保议案、提案数为12723件。 表19 环境信访工作情况 来信总大气污噪声与震来访批水污染 固体废物 来访人数 染 动 次 年度 次(次) (件) 污染(件) (封) (件) (件) (批) 2001 369712 47536 144880 6762 154780 80575 95033 2002 435420 47438 160332 7567 171770 90746 109353 2003 525988 60815 194148 11698 201143 85028 120246 2004 595852 68012 234569 10674 254089 86892 130340 2005 608245 66660 234908 10890 255638 88237 142360 2006 616122 73133 242298 8538 263146 71287 110592 2007 123357 23788 45986 3762 40638 43909 77399 2008 705127 106521 286699 14135 239737 43862 84971 1.10.2环境法制 2008年,全国受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9.5万起,环境行政复议案件528起,环境行政诉讼案件178起,环境犯罪案件4起。当年做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9.0万起,做出环境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425起,做出判决的环境行政诉讼案件149起,做出判决的环境犯罪案件2起,分别占当年受理案件的94.6%、80.5%、83.7%、50.0%。 1.10.3机构建设 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12215个。其中,国家级机构42个,省级机构351个,地市级环保机构1865个,县级环保机构8432个,乡镇环保机构1525个。各级环保行政机构3164个,各级环境监察机构3037个,各级环境监测机构2492个。 全国环保系统共有18.4万人。其中,环保机关人员4.5万人,占环保系统总人数的24.4%;环境监察人员5.9万人,占环保系统总人数的32.4%;环境监测人员5.2万人,占环保系统总人数的28.2%,见表20。 环保机关、监察机构、监测站年末实有人员情况 表20 环保机关 监察机构 监测站 年末实实有 实有 环境行占本级环占本级环占本级环实有 有人数 政主管保人员总保人员总保人员总人数 人数 部门 人数数的比例数的比例数的比例(人) (人) (%) (%) (%) (人) (人) 2001 142766 39175 27.4 37934 26.6 43629 30.6 2002 154233 40709 26.4 41878 27.2 46515 30.2 2003 156542 40598 25.9 44250 28.3 45813 29.3 2004 160246 42134 26.3 47189 29.4 45849 28.6 2005 166774 44024 26.4 50040 30 46984 28.2 2006 170290 44141 25.9 52845 31.2 47689 28.2 2007 176988 43626 24.6 57427 32.4 49335 27.9 2008 183555 44847 24.4 59477 32.1 51753 28.3 国家级 2367 300 0.7 41 0.1 132 0.3 省 级 11506 2122 4.7 929 1.6 3042 5.9 地市级 40928 8361 18.6 8773 14.8 15281 29.5 县 级 123383 34064 76.0 49734 83.6 33298 64.3 1.10.4环境科技 2008年,全国各地共完成课题研究1503项,课题研究总经费达4.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67项课题研究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 我国从事环境科技活动人数达1.2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0.92万人,占73.0%。全年环境科研业务费支出2.8亿元。 1.10.5污染控制 2008年,全国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项目1816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6万个,比上年增加8.3%,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2008年,各级人民政府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没有治理价值的22488家企事业单位依法实行关停并转迁,减少了污染负荷,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国已发放排污许可证16.7万个,实施机动车环保检测车辆4517万辆。共创建73个环保模范城市。 1.10.6自然生态保护 2008年,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共计2538个,比上年增加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894.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5.1%。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个数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1.9%、31.8%、17.0%、39.3%,其面积分别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1.2%、28.5%、3.3%、7.0%,见表21、表22。 表21 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 单位:个 自然保护区年度 国家级 省级 地市级 县级 数 2001 1551 171 526 269 585 2002 1757 188 609 304 656 2003 1999 226 654 340 779 2004 2194 226 733 396 839 2005 2349 243 773 421 912 2006 2395 265 793 422 915 2007 2531 303 780 462 986 2008 2538 303 806 432 997 表22 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 单位: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面年度 国家级 省级 地市级 县级 积 2001 12989.0 5903.8 5725.9 423.2 936.0 2002 13294.5 6042.1 5907.3 463.1 882.0 2003 14398.0 8871.3 3995.6 429.0 1102.1 2004 14822.6 8871.3 4290.2 488.3 1172.8 2005 14994.9 8898.9 4487.0 501.5 1107.5 2006 15153.5 9169.7 4441.8 522.4 1019.6 2007 15188.2 9365.6 4260.1 537.6 1024.9 2008 14894.3 9120.3 4240.2 497.1 1036.8 1.10.7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全国设立的建设项目数在2007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保持稳定,见图45。 图45 全国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情况 全国26.83万个建设项目中,有26.80万个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执行率99.9,。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分别占5.5%、42.7%和51.8%。申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环保投资6317.2亿元,占申请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投资总额的4.5%。近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变化情况见图46。 图46 全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1.10.8“三同时”管理 2008年,全国应执行“三同时”的项目为9.2万项,实际执行“三同时”的项目为9.5万项,“三同时”合格项目数为9.4万项。“三同时”合格率为98.0%。 执行“三同时”项目用于环保工程的实际投资为2146.7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4%,比上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全国历年实际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情况见图47。 图47 全国实际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情况 1.10.9排污收费 2008年,全国排污费开征单位511912户,征收总额185亿元。排污费解缴入库单位496506户,入库金额177亿元。其中,污水类解缴入库296701户,入库金额30亿元;废气类解缴入库220735户,入库金额141亿元;噪声类解缴入库78282户,入库金额9亿元;危险废物解缴入库3306户,入库金额1亿元。见表23。 表23 排污费收入情况表 项目 户数(户) 金额(万元) 排污费解缴入库合计 496506 1768488 污水类 296701 300736 废气类 220735 1411742 噪声类 78282 92828 危险废物 3306 11866 1.10.10环境宣教 2008年,环境保护部门全面推进环境新闻宣传和环境教育,通过开展各类面向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新闻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召开环境类新闻发布会435次,其中国家级10次。发布环境类新闻通稿5.5万篇,其中国家级52篇。 组织宣传活动9269次,其中国家级12次。截至2008年年底,累计创建绿色学校12455(25332)所,其中国家级(705)所。累计创建绿色社区5236(8429)个,其中国家级(236)个。 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 1.11.1全国辐射环境质量 2008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活动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为正常环境水平;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除个别大功率发射设施周围局部环境综合场强略超国家标准外,其它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周围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 四川汶川地震期间,核与辐射设施安全受控,辐射环境水平与震前一致。 环境电离辐射 全国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站未监测到环境γ贯穿辐射剂量率异常升高,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和沉降物总放、空气中氚化水活度浓度为环境正常水平;七大江河水系、西南和西北诸河、鸭绿江水系、南水北调、浙闽区河流、小清河和澜沧江水系、重要湖泊和水库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水平与历年监测结果相比未发生变化,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监测值处于同一水平。开展监测的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限值。近岸海域海水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和铯-137活度浓度均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规定限值内。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历年监测结果相比未发生变化,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监测值处于同一水平。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测得的γ贯穿辐射剂量率 瞬时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 瞬时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 核电厂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浙江秦山核电基地、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江苏田湾核电厂安全、正常运行,外围辐射环境自动站测得的γ贯穿辐射剂量率年均值分别为102.2nGy/h、123.5nGy/h、101.1nGy/h,处于所在地区的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浙江秦山核电基地周围关键居民点空气、降水、地表水及部分生物样品中氚活度浓度与核电站运行前本底值相比有所升高;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厂排放口附近海域海水氚活度浓度高于对照点,部分牡蛎样品可监测到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银,110m;但与历年监测结果相比,没有累积升高的趋势,且其对公众产生的附加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江苏田湾核电厂各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值处于同一水平。 秦山核电基地外围夏家湾监测点空气中氚活度浓度 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外围气溶胶总α活度浓度 其它反应堆及核燃料循环设施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陕西省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研究设施外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气溶胶和沉降物总放活度浓度,地表水、土壤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为当地环境水平;饮用地下水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限值。包头核燃料元件厂、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陕西铀浓缩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西北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北龙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等核燃料生产、加工企业外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仍为当地环境水平,其余环境介质中也未监测到企业生产、加工、贮存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异常升高。 铀矿冶及伴生放射性矿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中核北方铀业有限公司本溪铀矿、中核浙江衢州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中核赣州金瑞铀业有限公司、衡阳新华化工冶金总公司、中核金原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分公司、南宁新原核工业有限公司七零一矿、贵州原核工业七六一矿、贵州原核工业二七六厂、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等铀矿山及水冶设施周围环境空气中氡浓度,气溶胶、地下水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铀和镭 -226含量未见异常;但极少数铀矿山及水冶系统因矿石运输沿途撒落,造成矿区边界和运矿公路周围个别监测点位γ辐射剂量率高于运行前水平;同时受历年排放的废水和尾矿坝渗漏水的影响,部分铀矿山及水冶系统周围环境个别监测点位地表水和底泥放射性核素铀和镭-226活度浓度偏高。白云鄂博矿等部分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辐射水平 虽然电磁辐射设施增长迅猛,但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个别大功率发射设施周围局部环境存在超标现象。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周围环境敏感点的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各输电线和变电站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4kV/m,磁感应强度均低于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限值100μT;个别电视(调频)发射塔、中波广播发射台周边环境敏感建筑物部分监测点位环境综合场强超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11.1.2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主要措施 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加强运行核电厂安全监管与审评,确保核电安全,完成了60余项运行核电厂的重要安全改造审评,强化日常监督和运行经验反馈。加强在建核电厂和拟建核电厂项目监管和审评。组建了两支相对独立的核安全审评队伍,完成了8台机组的初步安全报告的技术审评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查工作,并办理了建造许可证。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及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二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各级环保部门继续加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监督管理,2008年4月,7月,对全国11728家涉源单位的放射源安全与防护进行了排查,进一步摸清底数,提高了涉源单位安全水平,北京奥运期间未发生一起辐射事故。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 在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的基础上,增设了11个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0个陆地辐射监测点、38个水体监测点,在4座重要核与辐射设施周围增设了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加强电磁辐射监测,首次设置了43个电磁环境质量监测点,并在41个重点电磁辐射设施周围设置了电磁监测站点,以上国控监测站点已相继投入运行。有计划地开展核燃料循环设施和退役治理核设施厂内外辐射水平现状调查,2008年初完成的四川境内某重要核设施厂内外现状调查结果,为评估四川汶川地震期间该设施的安全状况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标准建站和质量建站为要求,举办了五期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人员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辐射环境与应急监测技能、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监测质量保证等,以监测行为,提升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系统建设,积极开展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包括1个增强型辐射自动连续监测子站、31个标准型辐射自动监测子站、68个基本型辐射自动连续监测子站、31个省级数据汇总中心、1个全国数据汇总中心以及常规能力建设。该项目总投资额达1.5亿,2009年开始逐步实施。
/
本文档为【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