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

2017-10-31 25页 doc 51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时间:2010-11-12 13:26 作者:经济发展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直面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沉着应对,克难攻坚,使得全区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 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时间:2010-11-12 13:26 作者:经济发展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直面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沉着应对,克难攻坚,使得全区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1、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预计2010年,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9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增幅是建区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可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44.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分别降低10%和15%;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8亿元,是2005年的10倍,年均增长59%;可实现财政收入(不含电厂国税)36000万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是建区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实际利用外资可达到4300万美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62%;可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481万美元,五年累计8421万美元。 2、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集中反映为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我区财政收入在连续五年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同时收入的质量也得到稳步提高。预计2010年的财政收入中,国地两税的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6%;一般预算收入17000万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1%。完成了由吃饭型财政向建设型财政的根本性转变。“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增长趋势的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盈利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 93.8 %。全区以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31.4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对区内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0.2%,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5.6%,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区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经济逆势增长的有力支撑。 3、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完成技改项目40个,总投资31亿元;目前,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54.2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17个,总投资42.04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50个,总投资121.0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08.55亿元。在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大举推进。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52亿元,均是建区以来投入最多的时期。已建成和在建创业大道、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北二、四、七、八号路、湖滨路、高新东路、高新西路、高新三、四号路等18条道路,总长度32.9公里。铺设给水 管网72km,日供3.5万吨的陆上自来水厂已正式交付使用。铺设污水管网86公里,雨水管网89公里,日处理污水3.5万吨、总投资6887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投产。开发区绿化、亮化工程投入8000万元,新建休闲广场1处,新增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利用鄂州电厂发电机组改造,实施区域热电联供的集中供热工程,已经委托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完成项目可研编制,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总投资8000万元的天然气工程,完成供气管道铺设14km,调压站和办公楼完成70%工程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4、区镇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葛店镇划归开发区管辖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拓展到78平方公里,为实现区镇统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区镇融合速度明显加快。我们及时将开发区建成区和葛店镇作了整体科学规划、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葛店镇在开发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镇级经济纳入到开发区总体产业布局上来,加大对葛店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区级财政对镇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村级干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调动村级干部服务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在城管、绿化、社会保险、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进行区镇一体化尝试,取得较大进展;按城市化规划建设了大湾、秀海、城市之间、路边杨旧城改造等新型社区,完成了10万平方米户安置房建设,集中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以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群众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开发区的发展大局中来,在征地拆迁、矛盾调处上做了大量工作, “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5、平台建设亮点纷呈。为了扩大我区对外的影响力和对项目的吸引力与承载力,我们把项目承载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先后将我区纳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武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争取省政府批准,在葛店建设武汉城市圈(鄂州)职业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太阳能产业基地;09年12月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太阳能检测中心和国家节能环保建材质量检测中心也顺利落户我区;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表面处理工业园和商控华顶机电工业园建设,目前入园投资的企业络绎不绝。新平台的获批和建设成为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6、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发区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的同时,各项社会指标也同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2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8%,收入增长率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8平方米。全区参加医保人数共计36000人,覆盖率达70%;基本养老保险征收2600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7000人,覆盖率达93%;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0人,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失地农民实施订单培训,实现就地培训,就地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9200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考高考升学率在全市农村学校中位居前列;城镇居民及农村困难户低保、企业党委、工会、共青团、妇联、人民武装、 环境保护、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其他工作也都富有成效。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质变时期;是推进“两个率先”和“两型社会”建设,深化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葛店开发区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迎接又一次的战略机遇,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央、湖北省、鄂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持高速增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干部执行力为保证,继续大力实施项目立区、机制活区、环境兴区战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武汉城市圈前列,努力成为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战略支点,力争把我区建成融人文科技、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葛店科技新城”。 一、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在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年均增长24%;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年均增长25.5%,其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6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99亿元,年均增长26%;财政收入(不含电厂国税)达到123695万元,年均增长28%;一般预算收入51880万元,年均增长25%;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二、主导产业布局 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约集群的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性产业,同时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从而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使得我区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期末,争取税收过亿的企业3-5家,税收过千万的企业15-20家,上市企业5家以上,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5-8家,过5亿元的10-15家,过1亿元的30家。同时 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争取培育3-5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10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名牌。 1、生物医药产业。以“中国药谷”、“武汉光谷生物城”为依托,积极加强与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瞄准生物医药科技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巩固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药中间体等传统医药领域,以生物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培育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15年,争取建成以嘉吉烯王、人福药业、爱民药业为核心,科益药业、武大弘元、浩信药业、中有制药、康源药业、维森药业等成熟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力争达到50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亿元,年均增长21.5%,实现工业增加值42.7亿元,年均增长25%。 2、电子信息产业。以“武汉光谷”为依托,湖北(葛店)信息产业园”和武汉(葛店)表面处理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光电子骨干企业,承接武汉信息产业链转移和延伸,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设备及材料、电子基础材料、移动通信、汽车电子、金融电子、消费电子、集成电路、软件、激光成套设备、电池、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陶瓷等高新技术产品。到2015年,争取建成以华烁科技、比克电池、华工高理、表面处理工业园、商控华顶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力争达到48家电子信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年均增长26%。 3、装备制造产业。以“鄂东冶金”和“鄂东建材”工业走廊为依托,充分利用武钢、鄂钢、冶钢、华新等特大型企业丰富的原材料资源,重点扶持中船重工712所工业园、商控华顶机电工业园、洛高机械、高远动力、华工科技、启科数控、道远工程机械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同方泵业、神珑泵业等技改扩规改造,发展万吨铸造,建设成为华中泵业生产基地;积极吸引中建钢构、武汉长动集团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来区办厂;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研发与应用,提高研究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努力形成高性能数控系统、大型精密机床、冶金装备、涂镀层设备、环保机械、模具铸造、汽车零部件、专用智能仪表等自主和规模化发展的装备制造集群。到2015年,力争达到45家装备制造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工业增加值26亿元,年均增长25%。 4、精细化工产业。以武汉北湖化工新城为依托,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滨江化工园和华顶塑化工业园,积极承接武汉80万吨乙烯产业链的辐射,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建成大型的石化工业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支持武钢百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武大有机硅、恒鑫化工、海力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同时保障长颈鹿制漆、中南电子等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到2015年,力争达到35家精细化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实现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年均增长21%。 5、现代服务产业。关葛大道的建成,汉鄂高速、城际铁路相继开工进一步拉近了与武汉中心城区的距离,我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南区、尤其是转盘处规划的中心区为重点,全面打造以物流、商住、旅游、文化、休闲、娱乐、金融、信息、软件、外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体的城市核心区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力争达到18家现代服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年均增长26%,实现增加值8.5亿元,年均增长25%。 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国家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和国家节能环保建材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努力抓住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市场和政策机遇,形成太阳能、生物质能、化学能、风能等多点支撑、共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以太阳能产业基地工程的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激光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态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到2015年,力争达到18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实现工业增加值7.9亿元,年均增长28%。 三、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社区化是农村实现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联结城乡的纽带,是农村小城镇化的缩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我区要以“村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村民改为居民、自然村湾改为居民社区、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四改”为目标,把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到整个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因地制宜,按照建设新社区的多种模式(规划引导模式、迁村腾地模式、项目拆迁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产业培育模式、环境整治模式)对全区26个行政村,200多个自然村,进行统一整体规划,统一征地拆迁、分类改造,加快农民向社区大集中。“十二五”前期要进一步加快大湾新社区、姚湖社区、秀海新村,拓建庙湾社区、城市之间社区建设步伐,启动竹林陈、上屋罗、张铁、太武、上魏、徐家海的城中村改造步伐,完成武城、岳陂、罗庄、秋千等村的改造规划修编,同时推进农村新社区道路、供水、电力、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内形成20个以上人口规模为3000-5000人的新型农村新社区,逐步形成布局优化,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发展集约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四、显著提升城市功能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我区供水供电率达100%,集中供热和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聚散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做好“供给”,提供保障。 1、交通运输。结合“长江黄金水道”、关葛大道、汉鄂高速、城际铁路、316国道过境的交通优势,按照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区路网结构,提升路面等级,提高通过能力,打造内畅外联、城乡一体、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网。公路建设:“十二五”初期要加快创业南路、创业北路、北二号路西 延、兴业路、华昌路、天普路、秀海路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大道、发展大道、滨江大道、新华大道、开放大道、东湖路、香港路、澳门路、宝岛路、紫菱湖路、奥林路、学府路、航海路等的建设,迅速拉开路网建设骨架。五年内争取新建设道路40条以上,总长度100公里,完成投资30亿元。铁路建设:配合做好武汉-鄂州-黄石城际铁路、武汉-鄂州-黄冈城际铁路及葛店南站的相关建设工作,根据需要,规划建设鄂州电厂、武钢焦化、商控华顶机电工业园等重大项目至白浒山外贸码头和武汉新港葛店港区的专用铁路联线,实现水、铁联运。水运建设:以航道网络化、船舶标准化、港口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加快武汉新港葛店港区建设。结合产业链条新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专用码头。站场建设:根据用地特点,在南区转盘处、开发区行政办公楼等地布置5处公交枢纽站,在电厂东侧规划一处公交停车场和公交修理场,开通5条以上公交线路,50个以上公交站点,配备100台左右公交车,修建40个以上的士停靠点,配备200台的士。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在南区转盘处新建葛店城际公交客运总站,配备40台城际公交车,全面开通葛店至关山城际公交线路。结合工业、居住、商业、休闲等用地结构,布置26处加油站,25个配套停车场。 同时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区内铁路、公路和水运与开发区空间布局相协调,集疏运通道及连接线与开发区交通网络相衔接,逐步达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将我区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市政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坚决贯彻项目用地“七通一平”的政策,同时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为目标,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争取信贷支持,BT、BOT模式融资,争取国家无偿专项资金,吸纳民间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供水方面:完成自来水管网铺设80公里,陆上自来水厂扩建备用水源,供水规模扩大到10万吨/日。排水方面:完成污水管网铺设100公里,雨水管网铺设100公里,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完成枝状管网向环状管网过渡,修建污水提升泵站二座,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管网工程,达到日处理处理污水10万吨规模。垃圾处理:规划建设日处理400吨的垃圾处理厂。供电方面:继续完善电网结构,确保城乡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并能满足工业用电的快速增长需要。“十二五”初期,重点在北区新建10KV开闭所和110KV变电站一座,以满足长动铸造、武钢焦化等用电大户和北区的用电需要,在创业大道南新建10KV开闭所一座,以满足华顶工业园用电需求,在紫菱湖附近新建220KV变电站一座,以满足香江国际城和大湾新社区为主的商住区用电需求,在南区职教园附近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满足职教园用电需求。集中供热方面:继续紧抓国家补贴集中供热的有利契机,利用电厂发电机组进行抽汽改造提供热源,实施区域热电联供,力争“十二五”期间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产。供气方面:加快天然气管网铺设、调压站和办公楼工程进度,争取2011年1月开通供气,同时远期规划天然气扩建工程,新增两个新的气源。 五、实施职教兴区战略 充分发挥我区职教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职教资 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转化,培养造就各类人才,推动科技、职教、人才兴区。我区职教基础扎实,2009年11月率先争取省政府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鄂州)职教园,并被省发改委列入国家级重点储备项目。2010年,园区内湖北宝业建工学校已投入使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道远工程技术培训学校正在建设之中,湖北省旅游学校、武汉楚天信息工程学校、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美佳辅导学院将于近期开工,拟签约的有湖北省残奥中心,同时还有20多所职业院校也表示了入驻我区强烈愿望。“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工作,要继续落实专人专班、专项资金,出台更优惠的专项政策,争取团省委的“湖北省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落户职教园。继续加强与世界浙商总会、太平洋文化传播、深圳市德普施等公司联系,探索采用“BT”或“BOT”模式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部分建设。积极与有关市直部门联系,加快职教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市教育局在葛店设立师资流动站,为学校师资共享、师资流动服务,争取市劳动局在葛店设立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为学校招生、就业提供服务。争取“十二五”期末园区面积达到5000亩,在职教行业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15-20家,在校师生达到7万人,全面完成职教园路网、水电气管网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六、狠抓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要抓紧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研究储备一批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工程,构筑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坚实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规划亿元以上重大工程100项以上,投资10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紫菱湖香江国际城、利嘉商业城、武汉嘉裕新城、武钢焦化深加工基地、商控华顶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拉法基建材、中建钢构、卡博特炭黑厂、中国北车中部制造基地、长动铸锻搬迁项目、台玻集团、百事可乐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争取电厂热电联供、武汉新港葛店港区建设、自来水扩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职业教育园、太阳能产业基地、葛店福利中心、医院建设、滨江化工园、开发区路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重点工程进入国家投资计划笼子并开工建设。 回顾过去,我们备受鼓舞;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努力把葛店开发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开发区~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2016年济南历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6年1月8日在济南市历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济南市历城区区长 吴承丙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区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争当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下同)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5亿元,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0亿元,增长8%;出口总额达到11.5亿美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增长10.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0.1亿元,增长16.39%,完成税收56.58亿元,增长17.74,,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发展是我区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和必然要求。我们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深入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重点实施125个市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新引进内资项目369 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0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3.9%。物流业发展迅猛,投资26亿元的零点电子商务物流园开工建设,普洛斯、圆通快递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区,物流业态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兴物流占比达到70%以上。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鲁新建材等百家企业入选“新三板”挂牌后备资源企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传统企业加速改造,纷纷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技改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2%。投资15亿元的齐鲁制药新产品基地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宏济堂中医药产业园建成投产。临港开发区加速发展,全年完成投资95亿元,精密制造、生物制药等17个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加快了全区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以土地流转促农业园区建设,省市级农业园区达到47家,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实施卧虎山水库增容、河道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被评为“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坚持城乡互动,新型城市化步伐全面加快。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重点片区突破、以重点片区突破带动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完成拆迁面积120多万平方米,挂牌出让土地5800多亩,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六大片区建设强力推进。老城区坚持旧城改造与商业培育协同推进,聚隆 广场、时代国际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为洪楼高端商务区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唐冶、华山、旅游路、新东站、雪山等片区坚持整体规划、组团开发、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安置房建设与高端商务、总部基地、创业创意园等产业项目同步实施,助推了东部新城迅速崛起。小城镇发展各具特色。南部山区各镇以打造生态新城镇为引领,积极推进环境优化和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产业持续增效。北部平原各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主导产业,精农、强工、富民之路越拓越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启动建设市级示范村7个、区级示范村34个,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的自然生态村、文化旅游村和特色产业村。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济乐高速济南连接线工程完工并通车,石济客专、龙脊河整治、凤凰路改造等省市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新建改造城乡道路116公里。实施山体公园建设和城乡绿化提升工程,白泉湿地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机场路、旅游路等重点道路绿化全面完成。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采取分片督导、典型引导等措施,各街镇实现了环卫设施和作业队伍全覆盖,生活垃圾集中清理、统一外运,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四小”行业和农贸市场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狠抓工地扬尘、渣土整治和工业生产综合治理,空气质量逐步好转。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持续增加社保、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各项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达3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 73.2%。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5%。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63人。城乡低保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组建历城二中和区实验小学两大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成功破冰。唐冶文博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组织群众文艺文化活动300余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省市级标准化卫生室,柳埠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一批责任心、事业心强的年轻人、能人进入村级班子。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处置非正常上访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改革创新,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风建设和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提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制定公布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积极承接省市下放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各位代表,2015年各 项工作圆满收官,标志着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了历城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的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争当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总量是2010年的1.6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总量是 2010年的2.3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总量是2010年的2.6倍。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连续跨越50亿、60亿、70亿大关,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7%,比2010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5.4:53.8:40.8调整到4.9:38.8:56.3,服务业占比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城市经济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兴产业规模壮大,齐鲁制药、力诺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临港开发区欧洲工业园成为全市最大的欧美企业聚集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6家,院士工作站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7.1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省级驰名商标48个,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了由大到强、质效双升的积极转变。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科学规 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80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大了60%,城镇化率达到62.4%。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城区开发建设齐头并进,全区呈现出全面布局、整体推进的城市建设大格局。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质净化三厂、唐冶热源厂、临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6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9.7%,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体制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面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行政审批、财税金融、食药品监管、农业农村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审批事项大幅精简,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合同监管、项目竞标等村务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全区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被确定为“全省民间资本支持创新创业试验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9%,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落实救助资金2.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入学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各类救助1.8万例。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大 病医疗救助和贫困生资助、城乡医保均实现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驻区单位、驻区部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历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够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已进入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区域发展仍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统筹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场监管、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区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认真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正进入新常态攻坚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四化”协同发展,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我区自身看,当前正处于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新兴产业替代难度加大、区域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复杂化等诸多挑战。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全区发展已迈上新的起点,随着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黄河新区申报,唐冶、华山、雪山等重点片区开发框架全面拉开,新东站、济青高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的载体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广阔,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明显提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始终扭住发展这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在“十三五”时期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围绕成为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个目标,强化建设融合发展聚集区、新型金融示范区、现代物流核心区、产学研一体化先行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向富强文明和谐宜居 的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迈进。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是: ——坚持创新发展。对标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全力推进“融合发展聚集区、新型金融示范区、现代物流核心区、产学研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创新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 ——坚持协调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净化、美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历史文化特色凸显,逐步建成和谐宜居的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成美丽低碳新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立足空港优势、产业优势、交通优势和科研优势,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力争临港开发区跨入国家级临空经济开发区行列,全区对外开放迈入协作共赢的新阶段。 ——坚 持共享发展。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力维护好人民各项权益,增进民生福祉。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600元和271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各位代表~“十三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坚信,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我区必将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新历城必将展现在全区人民面前~ 三、2016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总体上看,今年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错综复杂。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提高发展新标杆,开拓发展新境界,奋力推动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5%左右;进出口增长保持稳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标全市“四个中心”建设,着力推进产业更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市“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准确把 握结构性改革方向,努力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争当排头兵。一是全力推进融合发展聚集区建设。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总部经济等蓬勃发展,着力培育百亿级产业园区、百亿级产业集群、十亿级企业方阵,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聚焦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策划一批新项目,培育一批新企业,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抢抓全市建设国家级黄河新区“携河发展”、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培育壮大临空产业,着力打造欧洲工业园、国际物流园、国际创业园三大园区。继续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发展,年内完成搬迁企业38家。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稳定在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大力推动服务业优化提升。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服务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实现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依托山东设计创意产业园,加快梦想小镇建设,拓展众创空间,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着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历城休闲旅游特色品牌。二是全力推进新型金融示范区建设。以“全省民间资本支持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本土企业开展多元化市场融资,鼓励更多企业挂牌上市。稳妥发展地方金融组织,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及租赁、信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打造金融机构及民 间资本集聚高地。三是全力推进现代物流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园区载体,以电商物流、空港物流、产业集群物流为发展重点,突出历城物流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临港、零点、董家、新东站等物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香港巴夫洛、新加坡丰树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努力引进菜鸟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积极推动物流产业提档升级。借助“互联网+”,加速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态的深度融合,促进物流产业向高端高质发展。四是全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与驻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实科技创新券等扶持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完善公共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二)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棚改旧改,着力扩增量稳增长,厚植发展新优势。三项重点工作是全市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区稳增长、调结构、蓄后劲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牢牢抓在手上,强力推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围绕重大基础设施、新兴产业、棚改旧改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1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稳步增长。完善重点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健全项目协调和推进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二是多措并举抓好招商引资。以全市深入开展“投资促进年”活动为契机,理顺 机制,聚焦重点,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重点产业招商,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策划引进相关配套企业项目,促进产业延伸集聚、做大做强。依托重点片区招商,按照全区产业布局,以临港、唐冶等重点片区为载体,抓好科技孵化器、创意产业园等招商资源的策划包装,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培植一批高端楼宇,打造一批增长高地。聚焦重点区域招商,把握国内外产业和要素流动新趋势,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省份,组织开展以物流、金融、高科技为重点的主题招商活动,实施“一对一”精准招商。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推进机制,成立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抓好招商跟踪服务,提高招商水平。三是加快推进棚改旧改。按照“大规模连片实施、引爆型项目强势带动、重点片区组团发展”的原则,统筹做好片区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三项原则,科学安排征地拆迁,严格落实街镇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实苦干、戮力攻坚,全面完成各大片区拆迁任务,为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拓展更大空间。 (三)统筹兼顾,补齐短板,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不断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城乡协同融合发展。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形态内涵双提升,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注重保留农村特色、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 住乡愁”。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互联网+”引领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领域,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和营销网络,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电商村。注重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现代科技成果、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抓好农产品转化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向产前、产后两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接二连三”的融合型发展模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三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新东站、石济客专、济青高速等重点交通设施项目,为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以中新智慧城项目为引领,积极探索智慧城区、数字城镇建设路径。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做好库河治理和农村安全用水工作,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打造安全畅通的交通运输环境。四是精准务实推进脱贫攻坚。举全区之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底线思维和兜底要求,全面落实好低保、医保、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一体推进,实施精准扶贫,保质保量完成60个村的扶贫解困任务,确保1.5万人实现脱贫。 (四)突出绿色低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继续以坚决的态度、强有力的措施,加大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一是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市委、市政府提出:“南部山区是省级生态保护区,是我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对于南部山区要“以保护 为主、体现绿色理念”。我们要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对南部山区的新定位、新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南部山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强村富民系列工程,推动南部山区创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二是大力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治污、治霾、治乱行动,加快玉符河、巨野河等河道整治,确保历城辖区内小清河断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切实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空气污染专项治理,全面落实重点控制区防治措施。加速燃煤锅炉淘汰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日常管理。巩固扩大创卫成果,推动创卫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大力压减万元GDP能耗。推进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鼓励企业节水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支持绿色清洁生产。严格土地管控,加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突出改革引领、开放先导,着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围绕破难题、增活力、创优势、促发展,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增创新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筹建政务服务大厅,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实质进展。全面完成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村 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套联动机制,有序引导各类农村产权入市交易。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拓展与国外友好城市的经济合作,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健康护理、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推进中韩服务贸易创业创新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知名企业,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六)突出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一是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积极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分类施保工作。加大阳光民生救助力度,做到托底线、保基本、救急难,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推进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促进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发展策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繁荣发展文 体事业,提升“魅力历城”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老龄、妇幼、红十字、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外事侨务、国防动员等工作。四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新建社区“村改居”工作。分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整治,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深化“法治六进”活动,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全方位构筑城市安全“防火墙”。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属地、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巩固安全生产“三化”建设成果。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最严格监管制度,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全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持“实在实干实绩”工作导向,敢于责任担当,勇于干事创业,努力把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落地抓实。要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善于用专业能力、法治思维、市场办法来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打基础谋长远,全力以赴攻难题解矛盾,确保关键环节和重要工作实现突破进展。要坚持勤政廉政,杜绝为官不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管 理,把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强化审计、监察、督查的监督作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努力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站在“十三五”伟大征程新起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本文档为【葛店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选文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