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2018-01-20 17页 doc 37KB 1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 西》为例 第27卷第3期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College(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1.27No.3 Jun.2007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 —— 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陈非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 西》为例 第27卷第3期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College(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1.27No.3 Jun.2007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 —— 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 陈非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 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 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关键词】《湘行散记》;《湘西》;选材;结构;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07)03—0044—07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代表. 以往的评论多侧重于对其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的 阐释和辨析.而本文则重点探索作者在选材,结 构,语言表达等文本生成过程中的诸种特征. 一 ,选材上,突出山水,人事,风情的神奇与 独异 由于散文体裁的规定性,所述内容难以像小 说那样大幅铺排,细细敷衍.写山水多为写意,扬 人事重在白描,记风俗则突其精要.所以选材当 有严格限制. 湘西素有十万大山百条清流之称,但沈从文 则将目光收束在武陵山系,沅水流域,并依据审美 需要一再地遴选甄别.山,凸现其秀,雄,峭,丽; 水,张明其清,急,深,长.然后"用一片颜色,一把 线,,[1],以大写意笔法,在泼洒洇润,点竖撇捺 间,写出山之神水之韵. 在《湘行散记》《湘西》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所 占篇幅极其有限,几无铺张.但由于选材的精要, 仅轻点几笔,便风华激荡,满篇流韵.在结构摆布 上也是随心所欲,应势而生,将其散落在人事风俗 中,或头或尾,或颈或腰.随远近视角不同,山形 水势变迁,远处的"山"或灵秀,或窈渺:"窗口人目 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之气"(《一个戴 水獭皮帽子的人》)."群峰竞秀,积翠堆蓝,在细 雨或阳光下看来,颜色真无可形容"."山后较远 处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沅陵的 人》)近前的崖或奇崛,或峻拔:"夹河高山,壁立拔 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 大如桌面".(《白河流域几个码头》)"箱子岩一列 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临江一面崭削 如切割."(《泸溪?浦市?箱子岩》)与"山"的描 写相比较,沈从文更亲近"水".他几乎在作品的 每一页都写下"水"的形态,"水"的姿色.或宽或 窄,或川或渊.宽则缓,窄则湍,川则长,渊则深. 随山形曲析,或飞流倾泄,或涡漩激荡.有赞其明 丽:"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在大石细沙间漱流." (《沅陵的人》)有惊其湍急:"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 奔马……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 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声……"(《一 九三八年一月十八》)有爱其清澈:"深潭为白日所 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 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有恋其柔媚:"河面宽而 平,平潭中黄昏时静寂无声,惟见水鸟掠水飞去, 消失在苍茫烟浦里.一切光景美丽而忧郁,见到 时不免令人生'大好河山'之感"(《沅水上游几个 县分》). 沈从文虽然钟爱故乡山水,但聚焦所在还是 湘西的"人事今昔".就选材而言,侧重点一是张 扬多彩的人性,二是探索湘西的民性. [收稿日期]2007,02—20 [作者简介]陈非,男,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44? 在《湘行散记》《湘西》里,沈从文勾勒出几十 幅人物剪影.笔下人物常常是高贵与低贱并存, 伟大与渺小同在.好坏相糅,毁誉平分.他的兴 趣永远是在展示元气淋漓,生机勃放的人性,看看 一 个生命中的"神性和魔性"是怎样自然和谐交融 相叠不可分.《湘行散记》开篇写了一个"戴水獭 皮帽子的人",这"牯子大哥",是个生性诙谐满嘴 野话的土财主;是个故作风雅的准绅士;是眼观六 路耳听八方,对地方经济了如指掌的精明人;是挥 金如土的浪荡子;是酷爱古玩字画的收藏家;是个 对女人贪得无厌的色情狂;是豪爽放达,爱开玩 笑,对朋友倾心相待的热情人;是个将方言土语, 格言民谚运用得妙到毫巅的语言艺术家;是个既 天真烂漫又老于世故,"有人称他豪杰,也有人叫 他坏蛋"的"妙人". 作者对自己的"显赫家世"只字未提,对湘西 的社会名流点到为止,无数山民,船户,买卖人,手 工业者则被放置在人生舞台的边角或背景里,却 把重心和空间留给了水手,妓女,士兵,大王等这 些沦落的漂向者,留给湘西这个弱势民族中最具 传奇色彩的群体.一方面,这几类人的生存状态 最能体现二十世纪初叶湘西的时代特征:那就是 动荡,无序,混乱与沉沦.社会的加速解体,首先 剥夺的正是这些卑微者一切生存发展的机会,使 他们求温饱不得,做良民不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也 成了奢侈,生存无望,努力无用.于是随波逐流, 盲目冲撞,如凋零的花,如无头的蝇.他们唯一能 做的就是出卖"自我":出卖皮肉,出卖力气,出卖 生命,出卖尊严和廉耻.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些 卑微者身上,却又较多地保留了这个民族再生的 因子.湘西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经年累月的腥风血 雨中存活下来,在"山高水急,地苦雾多"的十万大 山中绵延至今,靠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 精神传统,以及刚勇,雄强,野性,粗砺,质朴的民 族性格.虽然这种精神品格在时代大石巨压下扭 曲变形,但从未泯灭殆尽.始终以不同的方式与 形态,存活在无数个体生命之中,尤其存活在这些 剽悍的水手,勇武的士兵,侠与野相糅的土匪等独 特群体中.正因为此,沈从文在叙写这些人物时, 总是尽力隐去丑陋与残恶的场景,一再托现他们 质朴雄健,强悍粗豪的"英雄"品性.作者固然是 想通过这种弥补修正,让艺术创造符合"美"与 "爱"的宗旨;而更主要的,是希望在这种剥离与抛 却中实现民族精神品格的重新凝聚,以及健全人 格的再度康复.从而"使这些人心中感到一种对 明天的惶恐……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 活下去"(《箱子岩》),并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不断 脱胎换骨,激浊扬清. 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众多乡土作家曾经对千 百年积淀而来的乡风民俗进行过不遗余力的批 判,将其视为原始,愚昧,闭塞,甚至野蛮的代名 词.而临到沈从文则幡然改图,他从艺术审美角 度对乡风民俗重新审视,不仅认同,不仅赞赏,而 且一再地倾情叙说以至沉迷,从众多小说到系列 散文.在《湘行散记》《湘西》里,乡风民俗作为特 定地域的文化胎记,作为一个族群一个区域的精 神血脉,被放在显要位置,如节庆盛典,酬神仪式, 婚丧习俗,民居建筑,信仰禁忌以及语言,衣饰,装 扮,应酬……以这些联接"当前"与"过去"且有别 于另一时空中人们的文化表达,张显出湘西之所 以为湘西的筋胳与血色. 端阳节要赛龙舟:"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 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 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 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 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 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 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箱子岩》)二八月 要演木傀儡戏:"二八月农事起始或结束时,乡下 人需要酬谢土地,同时也需要公众娱乐,因此常常 有头行人出面敛钱集分子,邀请大木傀儡戏班子 来演戏.""戏文中多黑花脸杀进红花脸杀出故事 …… 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唢呐伴和,在田野中唱 来,情调相当悲壮".而冬腊月则要唱酬傩神的愿 戏:"一切由苗巫作主体,各扮着乡下人,跟随苗籍 巫师身后,在神前院落中演唱.或相互问答,或共 同合唱一种古典的方式.戏多夜中在火燎下举 行,唱到天明为止……一切方式令人想起《仲夏夜 之梦》的乡戏场面,木匠,泥水匠,屠户,成衣人,无 不参加."(《泸溪?浦市?箱子岩》) 在沅水流域的两岸和汇冲随处可见沿山势而 筑的吊脚楼;石板街道一例是窄而长,曲而坡;"长 河两岸浮泊的大小船只""形制不一":有"大鳅鱼 头";有"乌江子";有"巨无霸";有"平头大尾"白河 船;有"材料脆薄"辰溪船;有"船头窄窄"洞河船; 有"头尾高举"麻阳船……山形水势,功用作为决 ?45? 定船的形制不一,也决定水手性格性情的迥异:巨 无霸"洪江油船"水手"多强壮勇敢,眉目精悍,善 唱歌,泅水,打架,骂野话."''洞河船"中苗人水手 则"老实,忠厚,纯朴,憨厚".而"麻阳船"水手"都 能吃,能做,能喝,能打架"(《常德的船》). 这一个个显然是精选出来的场景,这种种出 自生命本真的风情演绎,不仅让我们看到这个民 族的"神奇"而"古艳","美丽"而"忧郁",看到他们 的习惯,心理,性格,信仰和审美,看到这个民族的 精神向往,情感寄托和生活艺术,以及他们生生不 己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而且,沈从文也借 此把这一族群久远的文化记忆和生命积淀传达到 了时代前沿,让我们在回望历史中不禁感慨这一 民族的伟大,人民的美好,感慨中华大地五千年文 明史的多姿多彩! 与其说是出于审美需要,不如说是沈从文出 自本能地选择了故乡山水,人事,风情的神奇处与 独异处.正是这些物华天宝,人事风流,使得《湘 行散记》《湘西》数十年历经风雨,持久不凋,光焰 如初. 二,结构上.点与线链接.实与虚互动.远与近 结合.动与静相融,明与暗交织 点与线链接.《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 "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展开 一 幅幅湘西风情画."线"延展的是长度与宽度, "点"开掘的是深度与力度.作品以"我"的还乡路 线为中轴,"我"从常德乘车临桃源买舟上行,经沅 陵,过辰州,穿越无数急流长滩,目睹大小数十码 头,最终抵达出生地凤凰.一路写来虽然是生活 实景的再现,但从艺术处理看,更是一种刻意地选 择和框定,把湘西这样一个辽阔,纷纭,琐碎,千头 万绪的社会规约在特定的时空连线中,以"我"为 视点,或描或叙,或议或叹.随着一个个小船停泊 地渐次出现——桃源,鸭窠围,杨家咀,箱子岩,辰 溪,泸溪,辰州……这"点"与"点"的累积乘加,互 通互融,终于缀珠成链,片羽成翼,叠阁成楼.于 是,湘西的山河岁月,人伦物态,风情流转,如锦屏 彩幛,纤毫毕现地呈在每个读者视野中. 而《湘西》则以地理方位的迁移——由边缘向 纵深转换为叙述线,将常德,沅陵,辰州直至湘西 腹地凤凰连成一体.前后次序虽与《湘行散记》相 同,但幅员要辽阔得多,远远越出了沅水两岸.每 个"点"的切人视角又以张显地方特色为重点:从 ? 46? 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的"码头",泸 溪,辰溪,浦市,箱子岩的风俗遗存,到辰溪的 "煤",沅水上游的民情物产,以及关于凤凰苗人 "放蛊""赶尸""落洞"等神秘传闻……一一写来, 全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了湘西近2O县的历史沿革 和现实状况.意在告诉"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 这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地同乡","故乡山川I风物 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 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 望于未来."[]. 实与虚互动.在《湘行散记》《湘西》中,有大 量"假定"的场景与故事.如《鸭窠围的夜》近半篇 幅是写"我"想象中的人事哀乐:"我把我的想象, 追随了一个唱曲时清中央沙的妇女到她的身边去 了.于是仿佛看到了一个床铺,下面是草荐,上面 摊了一床用帆布或别的旧货做成脏而又硬的棉 被,搁在床正中被单上面的是一个长方木托盘,盘 中有一把小茶盏,一个小烟匣,一支烟枪,一块小 石头,一盏灯.盘边躺着一个人烧烟,唱曲子的妇 女,或是袖了手捏着自己的膀子站在吃烟者的面 前,或是靠在男子对面的床头,为客人烧烟……" "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河面静静的,木筏上 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 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 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 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 木筏上的觯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 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 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 角,多动人的一幅图画!"(《鸭窠围的夜》)这里所 引并不是正在发生的故事.人物,言语,动作,表 情,"灯光摇摇"下的种种设施,均是作者依据过去 经验所进行的虚拟和想象.而现实的场景是,时 当深夜,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身边的船,沿岸一排 排吊脚楼,都深隐在黑暗中.而且,小船又限定 了作家的活动空间,成为观察的死角,水与岸遥遥 相望,没有实际上的空间转换.然而,沈从文的天 才之举正在于能将无可写处写得绚丽夺目,在没 有转身之地,拓出一片蓝天.他把留存在记忆中 的种种影像不着痕迹地切换到现实场景里,过去 与当下同在,想象与实景融合.亦幻亦真,亦虚亦 实.或以实带虚,或避实就虚;实是虚的支撑,虚 是实的升华.就在这虚与实的互补互动中,我们 感到时间不断地涌前退后,感到历史与现实在倏 忽间的重叠与分解.从而不自觉地引发对历史, 生命等终极命题的思索. 在《湘西》系列散文里,沈从文时常虚拟一个 "陌生人"对湘西作种种误解或曲解: 一 个北方人,一个长江下游人,一个广东人 (假定他是读书的),从不到过湖南,如今拟由长 沙,经湘西,过贵州,入云南,人到长沙前后,自然 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 或想象: (一)湘西是一个苗区,同时又是一个匪区. 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 (--)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 (--)……经过辰州,那地方出辰州符,出辰 砂.且有人会"赶尸"…… (四)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 悍而又十分愚蠢.(《湘西?引子》) 这里为种种域外传闻或荒唐想象设定了一个 "替身"和"傀儡",由此作为"立论"的凭依.随着 九篇作品的逐一出现,尤如九扇一一推开的门窗, 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将这些"误解和 曲解"一一破解,并在破解中展现出湘西的实况. 这种以虚引实,以实击虚的招数收到了事半功倍, 一 箭双雕之效果——破了误解,立了正解. 远与近结合.在《湘行散记》《湘西》里,"16 年前'16年后","百年前'百年后","过去'如 今"等表达时间远近的词语出现频率很高.作品 正是以时间的不断错位与转换,在散文这一弹丸 之地演绎出宏阔而又深邃的生活内容.叙事抒情 小品,历来被看作是小制作:尺幅山水,一剪风物, 点滴情怀.而沈从文恰恰用时间的分割与组接, 将远去的风景,近处的百态,溶凝到三五页纸面, 既表现出大时代风云流变,又包容了复杂的人生 哀乐.时间遗留在湘西的履履屐痕,民族在失血 衰萎中的处处伤疤,如刻如镂,触目惊心.对我们 这些芸芸众生来说,时间无处不在却又处处难寻, 远去的岁月总是不断被近处的琐碎所填充,时间 这面筛子是如何无情地过滤掉金子或沙粒,我们 似乎并不关注.当沈从文站在小船甲板上向回 望,时间的印痕竟是如此清晰地由远而近一缕缕 逶迤而来,使我们在惊悚中顿感到时光的巨大魔 力,它是那么残酷地改变着一切,留下了片片废 墟! 在空间构图上,沈从文更是深得中国山水画 的神髓,将远处的山痕,近处的悬崖,身旁的清流 长滩,以及飞鸟花树,茅屋炊烟,时常恰到好处地 整合在同一个画面里.看似随意点染实则深藏功 力.即便是眼前的人事物态,落笔勾描也同样是 远近高低层次明晰井然有序.《一个多情水手与 一 个多情妇人》中写水手牛保与妓女的"露水恩 情",离别时双方充满缠绵与期待.当牛保从河岸 长滩摇摇摆摆向停船处走来时,悬崖高处吊脚楼 上妓女的殷切呼叫,山脚长滩处牛保的遥遥回应, "我"身旁其他水手带着几分嫉妒几分不平的咒 骂,这些从不同方位传来的声息,将一个开放的, 流动的叙述空间刹时架构起来,山,水,人,事,人 物的颜容笑貌,甚至隐含在背后的情节,都在这远 近格局里聚合碰撞,并在碰撞中绽放出人性的光 焰. 动与静相融.沈从文的心灵本质上是善于观 察的心灵,也是善于沉思的心灵.《湘行散记》《湘 西》便是这观察和沉思的结晶.对一个普通的旅 行者来说,山长水远,驿路遥遥往往是沉闷而寂寞 的.然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却将千里辰河的 艰难旅程,演绎成一串生意盎然的"动感地带",以 其人微的观察和精细的捕捉,以"强盗一样好大胆 的手笔""把死的,静的,变成活的,动的,立体 的"L2]5H.一路写来,山形水势,地貌人情;从容的 飞鸟,迎人的翠竹;渐行渐远的街市码头,Et出Et 落的云影霞光;远去的帆,近前的人……无不是一 派活泼泼的生命场景.即便是"我"容身其间的的 一 叶扁舟,以及舟上的老少水手,也是人事丛结, 故事连绵,或惊心动魄,或笑谑生趣. 然而,与种种动态场景紧密相联的,还有作者 心灵世界对诸多见闻的回应和反刍.由"自我"沉 思生发而来的一个一个"静"场: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 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 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 是"知识",如今给我的是"智慧"…… 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 砂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 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 "历史"……(《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八》)? 这些在记叙和描写中延宕开来的文字,庄重 慈和,绵软深情,以淡淡的伤感与悲凉,抚慰着每 ? 47? 个读者因种种笑与泪在心头累积的生命之沉.这 种在不经意间将生命的表层喧闹翻转过来,让人 们看看这喧闹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等"自我"静思, 不仅开掘了思想深度,淘深了情感之河,而且,也 顺乎自然地把读者引向了对生命,人生,历史,未 来等终极命题的体悟和感知. 正是这种动静相糅,张弛适度的艺术处理,把 原本寻常的系列记游散文,升华为一部生命的流 动史和心灵的探索史. 明与暗交织.《湘行散记》就篇幅而言,白昼 阳光下的所见所思与夜晚星辰下的所闻所感几乎 平分秋色.白日里,小船溯江而上,"我"侧重在 "看":"看"山形的"风姿娟秀",云影的"五色相 渲";"看""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看"大小 船只上下来去"挂帆起风";"看"掌舵梢公拦头水 手的"镇定从容";"看"市街码头,村舍田畴的安落 布张;"看""裸露的泥滩"和"堤上的枯苇";"看" "各种生命的美丽脆弱"和"各样人事的爱怨交缚" …… 夜晚,小船泊定后,"我"侧重在"听":"听""某 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听"吊脚楼 妓女"唱曲时清中夹沙"声;"听"渔夫捕鱼时"用木 棒有节奏地敲着船舷"声;"听'邻近船上炒菜落 锅声音"和城门边"卖糖人的小锣,瞠……";"听" 水手们相互间的辱骂,老妇人"火塘边"的喃喃自 语…… 就在这日月交替山水明灭间,沈从文举重若 轻地勾勒出多种人生世相,张显出湘西的风情风 味风格风华.伴随着"看""听"而来的是作者对故 乡深情的关爱,理解,宽恕和祈愿.是对人类苦难 永久的同情.一切"思"与"感"都紧紧围绕着人类 最基本的困境和时代的重大难题而展开.每当黑 夜降临,探索无果时,深沉的忧郁和温婉的悲悯, 便从灵魂深处如月光水流般弥漫上来,流灌在字 里行间,也流灌在每个读者心头. 这里所说的明暗交织还有另外一层解读,那 就是作品的明面故事与隐含情节之间的取舍和重 组.在《湘行散记》《湘西》里,沈从文多次写到水 手与妓女的离合聚散.但有趣的是,他突出的是 "散",而隐去了"聚".重点放在"牛保们"的"离 船"与"回船"上.那有亵文字美丽的"过程"一概 被放在暗场里悄然省略.只是通过水手间的讥嘲 与笑骂带出那么一点"意思".沈从文亮给读者的 是阳光下的一面,淡出了阴暗中的另一面.因为 ?48? 这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故事所透现 出的那份粗砺,质朴,剽悍,侠与野相糅的民族性 格.所以在写到田三怒等匪首时,沈从文也同样 隐去了种种丑陋和残恶的场景,隐去他们啸聚山 林,打家劫舍,刀头舔血等酷烈生涯,而重在勾勒 他们谢幕时的那份从容和慷慨.也许正是这明与 暗处理的"恰当",沈从文的文字远离了俗艳和粗 鄙,而终能保持一份庄严和高贵. 三,语言形态上.质地:简洁而澄明;笔势:轻 捷而灵动;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 在;节奏:舒缓从容.张弛适度 《湘行散记》《湘西》分别出版于1936年和 1938年.沈从文已历经十余年坐修,笔墨功夫已 呈化境.依景属词,随事而文,明心披性,辩理认 知,心所欲则笔所至,几乎无不"恰当". 首先,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记人叙事,勾勒 山水,或坦露心迹,均简洁明快,一语中的,绝不拖 沓.拒矫情,远做作,显本色.尤其是《湘西》中九 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每字每句都贴地而生. 为了以最少篇幅包容最宏富的内容,他捋去堆砌, 掸掉浮华,斩去了冗言缀词,剪落了稠枝密叶,疏 疏落落,透明透亮,朴素而且简约,老实而又忠实. 传了情,达了意,收锋人鞘,戛然而止. 散文与小说不同,尤其是乡情散文,山水人事 皆为实在,皆与作者生命相连,魂魄相依.沈从文 阔别湘西16年,故乡的一切自然在记忆中被不断 地翻炒熔炼.16年后,在透骨的相思里翻越烟雨 关山再度重逢,"一个生命,两个天地,16载似水 年华,脚一踏上乡土,心中多少感慨!~[3]126体察之 细腻,用情之深切,无以复加.一颗心澄彻如沅 水,"毫无渣滓,透明烛照",自由舒放,随山岚而升 举,因溪壑而下沉.吐为文字,自然也清灵如水 晶,明心见性,秀逸温人.加之沈从文秉性醇厚, 心根之正,能始终正视国族苦难,民生多艰,能关 注广大遮蔽下的种种生命在欢喜和忧愁,而绝无 对世外桃源,逍遥生活的心迷和景慕.发为言自 然是庄严,深切而本色.无凌空虚蹈之弊,妄言放 诞之疾.笔墨纵横均出自心源,出自人的至性常 情,所以,磊磊落落,澄澄明明. 其次,运笔走势轻捷而灵动.沈从文曾苦练 过书法,深研过传统绘画,深知运笔走势的精妙所 在,也深知真正的大师是在细微毫芒处见功夫. 所以转为文字描写,"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 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 胳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 大诗人和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 及得上他"[4]1钉.叙事写人,在鲜活处落笔;画景 传情,以光色降人.忌呆板,忌钝重,不铺张,不深 掘.用词走笔,一如风推水波,轻灵跳荡,转折无 痕.《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开篇写道: 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 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原来我的小船已 开行了许久,这时节正在一个长潭中顺风滑 行,河水从船舷轻轻擦过,把我弄醒了. 只五句,不仅将时间的绵延,场景的转换,梦 境与现实,感觉和意绪,恍惚之态与清醒之状,以 及对未来新途的一点淡淡憧憬悠然写出,而且,也 鸟迹无痕地由上篇渡人本文,开启了新的篇章. 沈从文极善于将语言调理成进行时态,即使 是静态场景,也写得玲珑多姿,活色生香: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 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 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 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 波里.一切光景静关而略带忧郁.随意切割 一 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 (《泸溪?浦市?箱子岩》) 这"静美而略带忧郁"的"宋人画本",是在一 连串动词的排演中完成的,"白Et'薄云""渔船" "炊烟""水凫"——这些自然天象人事作为,在一 个个"恰当"动词组接中如此完美地趋合在一幅画 面里,仿佛有意又仿佛无意,似乎相离又似乎相 依.一切都灵逸飞动,自在自为.洗铅华,出意 境,真纯现,天趣来.曾深受沈从文影响的贾平凹 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 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有一种质的感 觉,,[.上引文字正是如此. 第三,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 在.沈从文曾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道: "兼叙人事的散文,……容许你在景物印象,语言 对比,观念诠释,人事发展上作各种不太谨严的拼 和,涂金绘彩至于奢侈,素朴无华近于贫俭,粗俗 中增饰妩媚,庄素中注入了点点幽默."[63346这是 沈从文给青年作家的指点,也是他自身语言表达 的写照. 在遣词造句方面,沈从文是受古典文学影响 最深的现代作家.他把古典词汇中典雅,高贵,精 致,飞扬的一面,经过心灵的筛选和内化,编织和 组装,裁制成现代散文的金缕玉衣,既古色古香又 华严端庄.不仅使一些在白话巨浪中奄奄待毙的 古典词汇和句式,再度青葱郁发,熠熠生辉,而且, 这文辞的"仿古"与湘西的苍老又是如此地相得益 彰,历史感与沧桑感倏然而生. 由源陵南岸看北岸山城,房屋接瓦连椽,较高 处露出雉堞,沿山围绕;丛树点缀其问,风光人眼, 实不俗气.由北岸向南望,则河边小山间,竹园, 树木,庙宇,高塔,民居,仿佛各个位置在最适当 处.山后较远处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 颜色积翠堆蓝.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 子天神,驾螭乘蜕,驰骤其间.绕城长河,每年三 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 连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 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沅陵的人》) 用词走笔显然有骈丽之痕,诗赋之迹,但已滤 清了古奥和艰涩,留下了富丽和典雅.这种以现 代语汇为砖石,以古典句式为框架的"沈氏笔法", 既严谨,整饬,内敛,又畅达,流丽,放脱.造句中, 舍去一切虚字浮词,只保留肌肉和筋骨,所以峭拔 警迈,简练柔韧.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句段,携着景 的壮丽,人的"歌呼"在铿锵节奏中一如这"洪江油 船","颜色鲜明","连翩下驶".既古韵悠扬又新 姿勃发.可诵可吟,可品可鉴,风骚独在. 然而,如果是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的生活实录, 则一改优雅和惟美,粗言俗语往往逼面而来.《湘 行散记》多着意于凡人琐事,流连于俗世间真朴的 温馨.文中多次记述水手互相间的辱骂,粗语脏 字脱口而出.但沈从文不改动,不修正,照本铺 陈.因为"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在那里'说话'罢 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个粗野字眼儿, 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 意思也就很容易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lil~JL的使 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1]164.作品要展露 的正是这种生命的本相,展露他们为人的简单而 简明.爱恨张于外,不掩藏,不伪饰,心口如一. 一 切优雅文字都将"隔断"这份真实与真纯,世俗 和朴素. 第四,节奏:舒缓从容,张弛适度.读惯了当 下作家的散文,再读沈从文,在语言节奏上显然不 适应——它总是与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慢"半拍. ?49? 如果像阅读当下小报副刊上的"快餐"小品那样一 目十行,是难以走进沈从文散文世界的.我们必 须合着他舒缓从容的语言节奏,适应他遣词造句 的优雅古风,方能对其描述的一切深究细赏. 这感觉上的舒缓从容,当然首先是因为沈从 文言词上的"仿古"放缓了语言的流速,读者必须 慢嚼细咽,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如当下散文语 言的纯白和口语化,可大块鲸吞,到嘴到肚.其 次,《湘行散记》《湘西》均是散文中的"大制作",须 从容地铺叙,缓缓地勾描,尤如万米长跑,当以稳 健见长.而我们看惯的小品多是一题一世界,一 篇一情怀,如百米冲刺,转瞬即完.再就是沈从文 对表达对象的把握程度远在一般作家之上,入骨 的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往往是深敛而缓发,每 字每句均从心底流出,深挚而绵长."将整个的民 族,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心灵的哀欢,,,[33128化为 文字,一如那无底的长河水,悠悠而来,缓缓东去. 然而,沈从文的散文语速也并非总是这样 "缓",也常有扬帆飞渡的时候.当他目睹湘西在 历史巨变中百业凋零,民生惟艰的落寞景况时,总 生发无限感慨.但他不谴责,不控诉,不批判,而 是拉直了百结愁肠,把一腔怜悯和无奈,失望和忧 郁,化为大段抒情独白,一泄而出.清词丽句如点 点风帆,"不着一点气力,'轻舟已过万重 山'"[33. 《湘行散记》《湘西》就是这样以连串凝血带泪 的小品,以多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连轴画卷, 展示出湘西千里沅水流域,武陵山系二十余县几 十年间的山川流走,时势沧桑和人生变化.贯通 历史,切近现实,深入泥土.内容上深邃宏阔,艺 术上戛然独造. 【参考文献】 [13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贾平凹.关于语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6(2). [6]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建霞】 OntheArtofShenCongwen'sEssays CHENFei (ChineseDepartment,YanchengTeachers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2.China) Abstract:ThispapermakesastudyoIShenCongweffstWOessays——.,0"rinHunanandWestHunan,hismost excellentworksaswellasthemasterpiecesinChinesemodernhistoryofproseswrittenduring hisartisticheyday.with thediscoverythatdifferent{romthetraditional"onething,onetheme",hiswayismoremacros copical,continuousand comprehensive. Keys:JourneyinHunan;WestHunan;theme;structure;language ? 50?
/
本文档为【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