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2019-03-27 4页 doc 16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关于《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的史学价值 08041216 胡超碟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作者是江南地方史方面的专家樊树志,此书于1990年9月第一次印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江南市镇的面面观、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共十一章;上卷为江南市镇的面面观,分为六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分为三节简单地叙述了市镇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发展,第二章则详细地介绍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市镇的大致结构及其功能和格局。这两章介绍各市镇之间的联系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详细地说明了此地区各县城有几个市镇,专业化分布情况,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各...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关于《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的史学价值 08041216 胡超碟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作者是江南地方史方面的专家樊树志,此书于1990年9月第一次印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江南市镇的面面观、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共十一章;上卷为江南市镇的面面观,分为六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分为三节简单地叙述了市镇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发展,第二章则详细地介绍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市镇的大致结构及其功能和格局。这两章介绍各市镇之间的联系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详细地了此地区各县城有几个市镇,专业化分布情况,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各市镇的专业化进行分类。于是,在此卷的后几章都详细地介绍了。如第三章通过松江一带的棉业经营全过程,说明棉纺织业的繁荣,并因此而产生的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即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作者主要在阐述农家、布商、牙行三方面的经营方式中现出棉布业在市镇中的兴盛,文中多有描述相关情况。太湖地区附近的市镇则多是丝绸业市镇,第四章着重讲述,内容结构与第三章相似,不多加描述。但由于丝织业的更加繁荣,在太湖地区的市镇中遍布着以商务为主的会馆和会所,并叙述了新经济因素下,手工作坊的规模与发展,并在最后一节内容中说明了市镇由于收到洋货而走向衰落的经过。第五章则是粮业市镇和其他专业市镇的描述,如交通业、渔业、盐业等等,第六章是对市镇文化、风俗进行简单地讲述,以上是书本上卷的大致内容。 下卷为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对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分为五部分进行各方面的详述。第七章为苏州府,苏州府所包含的市镇是五府中最多的,作者将其分为二十三节,对苏州的23个市镇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阐述。松江府则为7个市镇,如七宝镇、枫泾镇等,杭州府、湖州府各为四个镇,嘉兴府为3个镇。下卷主要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附近各市镇进行个别的、专业的、典型的分析,在每个章节中作者引申多方面的资料对各市镇的地理环境、与周边市镇的关系农业发展情况、经济商品化程度、商品专业化、经济结构、外贸情况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里面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且资料比较详细,真实性强,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地方志史料,对于地方志的研究尤其是明清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提供着非常宝贵的资料。 本人欲写湖州府双林镇的相关研究,双林镇,作为湖州曾经繁华兴盛的古镇之一,必然有着其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文化特点,但也会有着和其他市镇同样背景下的时代特点,双林镇的兴衰都可以从中找出原因。要对明清时期,双林镇的兴起、昌盛进行探讨,必然少不了樊树志先生这本《明清江南市镇探微》。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在明清时期,双林镇与 其他市镇一样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是如何转向专业化商品经济发展,但也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之处。作为的主要参考书,其史料是相当丰富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参考书中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探讨。例如在简述本书的内容时,就提到过作者将湖州府这一章中第四节单列出来对双林镇做一个典型的分析。这节内容里,详细地对双林镇整个构成进行分析,“大街七条,巷十五条,弄四十三条”,桥与河的搭配,都说得非常之详细。双林镇的来历,与周边镇的距离也有说明,甚至能经常看到数字来表现这个镇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情况;并列举了双林镇的主要街巷:上横街、下横街、新开巷、旧绢巷、老街巷,加上了详细地注释。书中也提到了农村里商品生产不断发展,纯粹的种植业并不能支撑整个家庭,而是以蚕桑丝织为主,以织绢为业,将其作为财富的源泉。“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必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醉饱市肆,其逸乐远胜常弄”,书中引用《双林镇志》中这句话,就可以说明当时在农业经济产生了新变化后,农业结构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双林镇的繁荣昌盛。双林镇以织绢业远近闻名,尤以包头绢更甚。本书中就将绢的制作过程、买卖过程进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牙行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各户将织出的绢有牙行进行收购,统一加工出售。文中多有描述其加工程序,手工作坊分为皂坊、黒坊、胶坊,规模大,雇佣大量的手工业者,织出的绢也远销外地,生意相当兴隆。其次,文中也详细介绍了双林镇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丝织贸易,仅此于绫绢贸易,正因为如此,此镇成为与南浔镇并驾齐驱的湖丝集散中心。它的繁盛,使接待丝商的牙行遍布与镇的四栅,蚕丝贩卖也成为一大行业,“贸易之人衣食于此者十居其五,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商品经济的发达,导致此地区粮食无法自给,必须依赖于外地运入,引起了米肆的发展。作者对于双林镇各大会馆的逐列介绍,将双林镇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三角洲市镇圈的贸易地位很好地凸显出来;文中所言会馆、公所的建立,一方面显示了双林镇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对各地客商的巨大吸引力,一方面显示了各地客商(尤其是徽州商人)在双林镇的雄厚势力。双林镇中有一半人都在从事丝绸贸易,外地客商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说再现了当时双林镇织绢业、丝织业的面貌,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外地的频繁商业往来对于研究双林镇各层民众的生活有着借鉴作用。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对于双林镇的典型分析非常的到位,而在本书中的其他章节中,也可以通过作者对市镇全貌的研究来看双林镇的个例发展情况。上卷第四章第三节丝绸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中,提出了丝织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牙行、客商、机坊。通过对于这些行业运行模式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双林镇的经营模式。首先介绍的就是牙行,可见其重要性,牙行就是聚四方商旅,控制着本镇乡人与机户的生产、经营,垄断贸易,牙行的兴 衰也成为市镇兴衰的标志,牙行包括绸行、丝行、桑业行、烟叶行等等。本节中虽以濮院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但丝绸业市镇的基本特色都差不多,由绸行、丝行、商行构成,也可以参照濮院镇,总结出双林镇的牙行的经营模式。牙行中的丝叶行专门收购农家所产蚕丝,桑叶行设在镇的东南西北四栅,方便船只的进出,并指出了其进行贸易的过程,包括价格、开市的时间等等。双林镇上的牙行也是闻名于周边市镇的,亦称之为广行、客行。其次是客商的介绍,由于丝绸业的兴隆,镇上富商大贾云集,书中以康熙时期的丝绸贸易额为例,每天的贸易额都达上百万两,客商的购买力也相当惊人,并以南浔镇的湖丝贸易作为典型分析。这些客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会馆、公所,与双林镇上的新公馆是同一个功能,客商与牙行也借此合二为一了。最后是机坊的功能介绍,丝绸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导致个体户无法适应,机坊就这样应运而生,作者引用大量的地方志史料,如《盛湖志》,以黄溪市为例讲述了大批雇佣劳动者与机坊之间的劳动关系,丝织品工序也在这样的竞争条件下越来越复杂、精美。通过对三大产业的细致描述,作者也说出了自己对这些产业的定义,是市镇发展中产生的新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都可以对于研究双林镇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提供了很有价值意义的史料。第六章《江南文化一瞥》,此章讲述的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市镇中,其文化欣欣向荣,明清时代文人在科举上的成就就可以看出来。文中列举了同里镇、双林镇、朱泾镇等各市镇在科举上的成就,市镇文化也因此而昌盛,并出现了众多的文人社团,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在如此发展的前提下,也产生了重大的变迁。对于双林镇社会结构的研究也就避免不了对其他江南市镇的社会状况进行参照研究。 总的来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兴起、农业经济结构、经营模式、文化风俗都进行了专业化的分析,参考这本书,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双林镇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方向。
/
本文档为【明清江南市镇探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