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2017-11-20 13页 doc 31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2011年第3期 第22卷 总第104期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ofResearchonEducationforEthnicMinorities No.3,2011 Vo1.22 GeneralNo.104 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白荫泰邢莉 (1.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
【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2011年第3期 第22卷 总第104期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ofResearchonEducationforEthnicMinorities No.3,2011 Vo1.22 GeneralNo.104 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白荫泰邢莉 (1.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了清末民初蒙古族 的革新家贡桑诺尔布启发民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担任多年校长的邢致祥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了贡 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崇正学堂为蒙古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在蒙古族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 近代东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崇正学堂;贡桑诺尔布;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78(2011)03—0059—05 崇正学堂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王爷府镇,是现 在的王爷府中学的前身.崇正学堂是一座有着一 百年历史的老校,是内蒙近代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蒙古族的近代史和蒙古族的教育史上都占有极 为重要的地位. 崇正学堂的创建与蒙古族近代史上的重要人 物贡桑诺尔布的倡导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贡 桑诺尔布(1871—1930),字乐亭,号夔盒.原内 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札萨克亲王兼本盟盟长 旺都特那木济勒(?一1898,简称旺王)之长子, 是成吉思汗功臣乌梁罕氏济拉玛(札尔楚泰之 子)的后裔.贡桑诺尔布王自幼就师于旗内学者 和游学西藏的名僧,学习蒙文,满文,课读藏文经 卷;又聘请山东,江南名士,谙习汉文,汉学,攻读 四五经和诗词歌赋名篇,并工书画艺术,均颇有 成就.旺王还请教师兼教习其蒙古传统骑射,以 成品学兼备的文武全才.后娶清宗室世袭肃亲王 善耆之妹善坤为福晋,领多罗额驸称号.袭喀喇 沁札萨克多罗都楞郡王,兼卓索图盟盟长,后又兼 任资政院钦选议员.袁世凯窃国后,闻贡桑诺尔 布厉行维新之道,恐其"图谋不轨",屡电离旗进 京,着任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之职, 又为其晋"亲王"衔,令邸于景山之阴,长期驻京, 以施羁縻,实则监视.任总裁期间,建议国会,创 办了国立北京蒙藏专门学校并兼任一期校长. 贡桑诺尔布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国气衰微,黎民涂炭. 贡桑诺尔布曾经东渡日本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给 国民带来的发展,他以国事为重,经纶救国大计, 曾缜拟符合当时时宜的政见,于1908年向朝廷上 奏:"敬陈管见八条:日设立银行,日速修铁路,日 开采矿山,日整顿农工商,日预备外交,日普及教 育,日赶练新军,日创办巡警";他励精图治,立足改革,不仅具有改革的政见,而且积极付诸于实 践.在兴办新学的同时,他创办实业,开办综合工 厂,包括织布擀毡,染料着色,制肥皂蜡烛等业务. 他启迪民智,办报社,出《婴报》;兴邮电,开通邮路, 沟通当地和北京等地的信息传递.他的思想和措 施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贡桑诺尔布所提倡的 八条改革建议的实践中,内蒙古区域内新学校的创 立是最成功的一项.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 ? 卷九)载:是时贡桑诺尔布办学有:"崇正学堂,守 [收稿日期]2010—05—1l [作者简介]白荫泰(1921—2006),男(蒙古族),内蒙古喀喇沁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 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 邢莉(1945一),女(蒙古族),内蒙古喀喇沁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 一 59— 正学堂,毓正学堂,附近各旗亦拟仿办."崇正学堂 创建于1902年10月.1904年夏季,改修燕贻堂 (原戏楼)为校址,建立了"毓正女学堂". 崇正学堂位于现今开放旅游的喀喇沁王府的 侧面,即王府西院,俗称西衙门.原校址房屋整 齐,前后共四层院落,东西各有配房.师生宿舍, 饭厅,小型图书室,账房等,设备颇完善,校门前是 操场,校后有桑树园,环境十分优美.最初共招少 年学生50余名,其中多系附近的王公贵族子弟, 也有少数普通蒙民子弟.1906年,清朝肃亲王善 耆由北京来喀喇沁旗视察时曾亲笔书"崇正学 堂"四个大字,将此刻成长幅匾额,悬在学堂正 门,用以表彰留念(此匾额现在承德博物馆保 存).光绪皇帝为嘉奖贡王兴办学堂,曾赏匾额 日"牖迪蒙疆". 崇正学堂从最初创建到课程完备,以至于输 送蒙古族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经历了一个不断 摸索,不断创新,不断与汉族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 流和接轨的过程.最开始的课程设置就是蒙文和 汉文兼学,既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又教习汉文的古 籍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明贤 ,五经被列为传统的教 集》等为启蒙教材.四书 材.此外,崇正学堂还教习算术,地理,历史,日 语,英语等课程,为了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教育还兼 学书法,绘画,音乐,体操等科目.为了提高内蒙 古地区的教育水平,又设立了师范班.学校管理 机构严谨,设有校长,监督,提携及操练,财政总 务,等职.过去在内蒙古地区没有正规的学 堂教育,一般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富家子弟只 能念私塾,崇正学堂是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 座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崇正学堂体现了蒙古族的革新派贡桑诺尔布 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 其一,教育救国,启迪民智的思想.贡桑诺尔 布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状,中国在世 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日渐衰弱.而在清代蒙古地 区喇嘛教盛行,由于民众笃信黄教,子弟多充当喇 嘛,不学文化.贡桑诺尔布曾于1903年(光绪二 十九年)东渡日本,明晰邻国日本的明治维新给 日本教育带来的变迁,他认为:"我旗地处边隅, ?为动员旗民送子女人学,其宣谕《布告》中一段文字的大意. ?参见《贡桑诺尔布诗词》(见国家图书馆藏本). 一 60一 民情直朴,素隘见闻;不学则无疑求进步,不进则 无以立足于世界先进之潮流."?国家要富强,依 靠的是民众的智慧,而教育的目的是启迪民智,也 就是说要唤起民众的智慧.他认为,日本明治维 新所取得的重大进步的原因是启发了民智.认为 日本能为之者,中国亦必能为之."扶桑本海隅, 事事争前驱.地大物博者,何以反较输?"?他认为,国家面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危机,国人有救国 之责任;认为学日本的维新政治,维新图强,就要 有复兴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要有奋发进步的 进取精神.正因为他兴办学校的目的是救国安 邦,启发民智,所以他才能不遗余力,倾囊而出. 他专门划拨出三千亩荒山招佃出租,作为永久学 田,还变卖王府的积蓄和多年珍藏.使得学校获 得持续的发展.… 他明白启发民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改 革弊政也非容易之举,通过对国民实行教育是其 关键所在,所以他意志坚定,信心百倍:"民智最 为难,眼界犹未宽.借此起胜心,焕然成大观." 这首诗表现了他通过教育实现改革的信心. 贡桑诺尔布认为,要启迪民智,兴学练兵,就 要靠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要树立进步风尚,废除 陈规陋俗.更要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崇武尚 文,无非莱尔多士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他 认为,列强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还不 强盛;要满腔热忱培养青少年一代,要有志气造就 出成为中流砥柱的众多专门人材.这样,就能敢 于同那些一贯欺凌中国的强邻针锋相对,就能敢 于同他们较量,"欣看此日峥嵘辈,期作他年柱石 臣.无限雄心深企望,养成大器傲强邻".这就 是贡桑诺尔布兴办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贡桑诺 尔布亲任校长,派管旗章京朝鲁(汪良辅)为监 督,总教习邢致祥为汉文教员兼任教务主任,富斋 宝(包景文)为蒙文教员,并聘请江南名士陆君略 (浙江人),钱桐(字孟材,江苏无锡人)等人负责 教务.为促使官员和贵族尊重教师,与教师平等 相处,对聘用的优秀教师授以梅伦官衔. 其二,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则 是贡桑诺尔布办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崇正,守正, 毓正三学堂,不分贫富,不分亲疏,不分男女,不管 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只要身体健全,年龄大体符合 规定,都有应招就学的平等权利,而学生的食宿, 服装,教科书,学习用品等,也一律实行免费制. 由于喇嘛教长期对蒙古民族思想的束缚,民众对 新式学堂缺乏认识,又听信了一些谣言,不愿送孩 子上新式学堂,甚至有的把孩子藏起来,或送去当 喇嘛.针对这种情况,贡桑诺尔布下令,送孩子入 学者,给予优惠,免除税务等措施.为了保证学堂 的发展,贡桑诺尔布积极为学校筹集经费,并变卖 了家产来资助学校. 另外,贡桑诺尔布还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喀 喇沁地区从清朝中期就完成了向农业的转化,由 于清朝的统治,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无才 便是德,女子和男子不能平等,女子没有受教育的 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贡王认为女子和男子 同样有受教育的机会.贡桑诺尔布一直认为,创 办女学堂乃是全蒙古女学的起点,堪以为庆. 1904年夏季,贡王改修燕贻堂(原戏楼)为校址, 建立了"毓正女学堂",由福晋善坤担任校长.善 坤在演讲中,突出强调男女教育平等和女学堂对于 挽救蒙古民族衰弱的特殊重要意义,并聘用伊宪斋 为蒙汉女教员,喀喇沁中旗宁姓女子为蒙文教员, 又由北京聘请状元徐邮的第八女为汉文教员.经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福岛中将的介绍,又聘日籍女子 为日语,算术,手工,图画,音乐,体育等各门课程的 教员.在对女子的教育中,所设的课程有利于将女 子培养成为全面人才.当时贡桑诺尔布决定其妹 亦入学堂就读,并严令她与庶民学子同布衣,同寝 食,同纪律,学习用品亦不得有特殊. 其三,贡桑诺尔布首次在蒙古地区实行了新 学的教育体系.贡桑诺尔布力图培养适应社会需 要的人才,所以致力于打破寺庙教育,私塾教育的 体制,向处于世界新潮的西方国家和明治维新后 的日本学习,建立新学的教育体系.按贡桑诺尔 布的构拟和实践,有三条途径:一是在旗内创办各 类学堂,例如军校,男校,女校,还附设必要的学 社,开办识字班,形成本旗内的教育体制;二是向 内地各类学堂和工厂选送就读生和实习生,让他 们进行见习和实践;三是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这 样就形成较完备的教育体制,在普及的基础上培 养高层次的人才. 因为新学初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 一 个为当地的民众所认可的过程.考虑到蒙民子 女初受正规学校的教育,所以不可操之过急.所 以贡王不仅组织邢致祥先生等人编写适宜当地的 教材,还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初学者便于思索,便于 活跃地学知识,便于上口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他注重教法,认为教法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适 应学童思维水平,以学知识同智力发展并进为得 法;并谆谆告诫:"凡此,关心教育和从教人士,切 勿以小事而有所疏忽."以资为推及深远打下基 础.?他主持制定的《学则》中特明文规定:对"来 学诸生均以子女相待,务使人人如得家庭之乐". 学习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贡桑诺尔布主 张学以致用,为本旗兴办的事业服务.如派往内 地的实习生回旗后,即在新办的工厂任技术员;在 武学堂结业的学员,有些人就在本旗军队任副官, 教官,班长等职务.而兴办教育,又是为了普及教 育,如毓正女学堂《学则》中规定,学生毕业后有 的要留本学堂担任副教习,有的要在其他小学堂 担任教习.学校还向北京,天津,上海,保定等地 各类学校和实习工厂选送就读生和实习生,学习 俄文,军事,测绘等;派留日学生学军事,农学,医 学,女子实践等专业.在理解,深谙贡桑诺尔布的 教育思想,贯彻,实践贡桑诺尔布的教育理念,建 设和完善贡桑诺尔布的教育体系中,邢致祥先生 有着很大的贡献.他是崇正学堂创始人之一,近 代蒙古族教育家,蒙古史学家.邢致祥,名宜庭, ,内蒙古卓索图 字致祥,蒙名长安,出生于1880年 盟喀喇沁右旗人.幼年学习蒙文,后入私塾,拜当 地张举人为师,学习四书,五经等汉学文化,因聪 明,好学,勤奋,对蒙,汉文逐渐精通.17岁出塾, 20岁设塾馆教书.21岁时,经贡王亲自考核,聘 为崇正学堂总教习和汉文教员.1913年,贡桑诺 尔布赴京履职,命邢致祥接任崇正学堂校长,直至 1929年又受贡桑诺尔布之命去管理旗政为止,在 崇正学堂任教29年,担任校长16年之久.1937 年,辞去旗务,告老还乡,专心撰史.至晚年成就 下列专着: (1)《喀喇沁右旗札萨克贡桑诺尔布之略史》 (成书于1938年). (2)《蒙古帝国史》(蒙文,成书于1940年). ?贡桑诺尔布为史地基础教材《喀喇沁源流要略便蒙》和初学《蒙文读本》所作 的(序言). 一 6l一 (3)《蒙古元朝史》(蒙文,成书于1940年) (4)《世界名人传》(蒙文). (5)《义人传》(40年代在日本印刷出版). 为了实践贡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在担任崇 正学堂校长的16年中,他辛劳治校,学风严谨,校 风端正,成绩卓着,对崇正学堂的建设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其一,他主张中西贯通,蒙汉融合的教育思 想.邢致祥先生学术视野开阔,与贡王力图改革, 向往革新的思想同步.在课程的设置上完全打破 了私塾的"家学"传统,努力向当时的西方学校和 日本的明治维新学习,实践正规学校的教育体系. 当时由于信息流通比较缓慢和无正规学校的教 育,当地对世界了解甚少.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 了解近代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亲自编写了 教材《世界名人传》.《世界名人传》收集了对中 国,对世界有贡献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政治家, 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及其他着名学者.他认为 这些伟大的人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其中着 名的蒙古族人物有成吉思汗,木桦黎,贡桑诺尔布 等.编写这样的教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的 历史进程,也激励了学生立志成才,奋发图强的思 想意识,同时是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启蒙 教育. 从初创到发展,崇正学堂与时俱进,不断更 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化的传人,课程除高级 班仍保留一部分古典文学外,还开设了英语课和 日语课,并聘请了当时日本帝国大学的讲师鸟居 龙藏夫妇任教员.鸟居龙藏后来成为日本人类学 的泰斗,他的夫人撰写并出版了《东蒙古风俗志》, 详细描述了东蒙古的风俗,其中包括喀喇沁的风 俗.鸟居龙藏夫妇严肃任教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着 书立说的学者风度给当地的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学校把输送留学生纳入学校的,为了给五 六名留学预备生特殊照顾,指派教员张子栋利用东 报馆为教室,专负补课责任.由于贡桑诺尔布和邢 致祥等教师的努力,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是最早学习 外语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发展和深造打下了基础. 民国时期,邢致祥先生所主持的学校为了与 国家同步发展,各年级均采用旧民国教育部审编 的国文,算术,修身,自然,地理,历史等教材,增加 了作文,书法,音乐,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有的 一 62一 用汉语教习,有的用蒙语教习.由于该地域是较 早接受汉族文化的地域,邢致祥先生自小会蒙文, 又具有深厚的汉文典籍的基础,所以在最初建校 时就被贡王聘请为汉文教员.后来虽然担任学校 的主要管理工作,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任汉语教 学.考虑到南方的学士饱读诗书,又特别从南方 聘请汉语教员.南方教师走后,因缺乏师资,由邢 校长推荐张子栋,张伟卿为汉文教员,致使崇正学 堂的汉语教学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再次表明学校 的开放性.教学课程设置的完备说明办校的主持 人对旧教育的否定和对新教育的追求. 其二,重视对蒙古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让学生 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制定的教学制度和 开放的教育制度的同时,崇正学堂并没有忽视自 己的本土文化教育.该地域在清中期才由牧业转 变为农业区域,游牧的蒙古族创造了蒙古语言和 蒙古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其世世代代勤 劳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民族之林,蒙古语言和 蒙古文字的创立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贡 王和邢致祥先生重视对蒙古语言和文字的传授, 重视本地蒙古族对自己母语的学习和教授.他们 不但自己蒙汉兼通,而且特聘了优秀的蒙古语文 老师讲授,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双语,不仅促进了蒙 汉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而且促进了蒙汉两个民族 的文化发展.为使蒙古语文的教学与本土的历史 地理和风土人情相结合,他们编辑了适应当地学 生的乡土教材.《喀喇沁源流要略便蒙》,《初学 蒙文读本》就是适应当地学生的教材.在公务繁 忙的情况下,贡王为史地基础教材《喀喇沁源流 要略便蒙》和《初学蒙文读本》都撰写了序言.他 们还鼓励学生自学蒙文,邢致祥先生编写了蒙文 自学读本《蒙文接字法》,受到当地学生的喜爱. 因蒙文教材不足,就在王府西跨院设立蒙文印书 馆,由汪浚川先生负责编写印刷,保证了对课本的 需求.在此期间,由汪翔斋,陆君略任主编编写蒙 旗地理教科书,并开设了一个小型图书馆.期间, 创造了简易蒙古文字和拼音方法,开展较为广泛 的扫盲运动,从此文风大振. 其三,努力实践,身体力行,端正学风校风. 贡桑诺尔布认为:"崇正先端风习起,兴才良不愧 儒珍."邢致祥则说:"崇孔孟之道,正游牧民风." 二人的以儒学办教育,以儒学改民风的思想和主 张极为一致.兴学要以端正风尚为第一要务;以 传统的儒家思想培养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往国内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保定等各大专院校 养;注重朴实勤奋,勤劳尚俭的学风.并为学校制学习的有:吴恩和,汪睿昌,巴达尔胡,太平,徐文 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他经常给学生训话,教育明,白瑞,于启昭,杨时芳,汪子瑞,吴子兴,那孙乌 学生不准外出打架,骂人,不许依富欺贫,未成年勒吉(霍岳南),郭皋轩,李振卿,杨鼎臣,双柱(吴 富家子弟不许穿绸缎衣服,不许乱花钱,不准抽尧臣),巴彦宝,六十五,吉力嘎拉,叶婉贞(女), 烟,喝酒,学文明礼貌,以孝友为本,以勤俭为本,吴秀贞(女),白昆峰,铁丹,那木格其等30名. 诚实为本,读书为本,上进为本,学仁义礼智信.派往日本留学的有:何惠贞(女),于保贞(女),金 不仅对学生,贡王还命手下所有官员,不论职务高淑贞(女),金勋卿,吴恩和,伊德钦,于恒山,特木 低,都要尊师爱教,向教师请安行礼.格图等人. 史料记载:"1908年,贡桑诺尔布进京后,委《蒙古民族通史》载:"蒙古各盟旗中最早兴 任邢致祥为校长,财务开支由校田收入维持,兢兢办新式教育的是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该旗札萨 业业苦心经营,坚持了十六年,任务的艰巨可想而克郡王贡桑诺尔布年轻有为,是当时蒙古王公中 知,终于使这所学校延续百年以上."?是时经历的俊杰.""喀喇沁右旗不仅培养出大量人才,还 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百姓贫困,尤其是直奉战争带动了周边各盟旗的教育发展."_】 影响到喀喇沁的安宁.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邢崇正学堂在教育思想,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和教 致祥先生为了给社会培养人才,不负贡桑诺尔布育方法上完全突破了旧有的封建阶级的思维方式和 之重托,呕心沥血,崇正学堂始终坚持不懈,旗帜模式,与现代的科学文化接轨,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 不倒,实属不易.育方法培养了一批人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 在贡桑诺尔布,邢致祥等人的努力下,"学校内蒙古地区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发挥了 越办越好,以致民智大开,学生倍增".在重要的历史作用.而它在蒙古区域近代教育史上的 1903--1912年间,为了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凸现位置,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越发显得光彩夺目. 知识,曾向国内外选派过一批接一批的留学生,派"崇正之名,山高水长."? [参考文献] [I]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710;761—782; 761—782;761—782;710,711. [2]吴恩和,邢复礼.贡桑诺尔布[A].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一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1962. ChongZhengSchoolandGongSangRuoErBu'SEducationalView BAIYin.tai,XINGLi (1.DepartmentofChineseMinorityLanguagesandLiteratures;2.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 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 [Abstract]ChongZhengSchoolsetupinKharatsinRightBanner,InnerMongoliaintheperiodofthe 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RepublicofChinahasahistoryof100years.Itembodiestheeducationalview ofenlightenmentandeducationwithoutdiscriminationofGongSangRuoErBu,aMongolianreformer,who livedinthatperiod.Mr.XingZhixiang,PrincipleoftheSChoolformanyyears,hasvigorouslypracticedthis ideaandtheschoolhascultivatedalargenumberofMongoliantalents.Theschoolhasplayedanimportant roleinthehistoryofmoderneducationofMongolianandmadegreat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and disseminationoftheEasternMongoliancultureinmoderntimes. [Keywords]ChongZhengSchool;GongSangRuoErBu;educationalview [责任编辑华越] ?参见《开明蒙古王——贡桑诺尔布?崇正学堂百年校史》[A].载《喀喇沁旗文史 资料》(第八辑)[C] ?据本文笔者之一青少年时期在崇正小学,崇正师范就读时蒙文教师的讲述和本 村耆老的回忆. 一 63—
/
本文档为【【doc】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