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

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

2017-09-02 17页 doc 30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 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解读其代表作《荒原狼》 可以发现主人公哈立在“上帝死了”的时代的心路历程的艰辛和痛苦。这种痛苦让他撕心 裂骨。从而产生了自杀情结,这种自杀情结贯穿他的生活却始终没有实施。这是小说的一 大主线,小说从四种不同视角展现。本文也就从这些视角切入分析哈立的自杀情结,以期 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理解他在那个时代怎样在痛苦中求得真理。 荒原狼 真理 痛苦 自杀情结 十九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感于社会存在的变迁...
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
本科#毕业#--“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 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解读其代表作《荒原狼》 可以发现主人公哈立在“上帝死了”的时代的心路历程的艰辛和痛苦。这种痛苦让他撕心 裂骨。从而产生了自杀情结,这种自杀情结贯穿他的生活却始终没有实施。这是小说的一 大主线,小说从四种不同视角展现。本文也就从这些视角切入分析哈立的自杀情结,以期 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理解他在那个时代怎样在痛苦中求得真理。 荒原狼 真理 痛苦 自杀情结 十九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感于社会存在的变迁而提出:人类有两个绝 然不同的生存世界,即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技术世界利用机器、现代化手段掠夺、摧毁 自然,使自然不再美丽,变成了只有人和机器的荒芜沙漠。为此,他认为人应该摆脱技术 世界,进入艺术世界。然而事与愿违,机器仍在如日中天地运行,人们的困惑永远是困惑。 自从世界的历史进入十九世纪末叶之后,整个人类在精神上就始终未能从“世纪末”情绪 中摆脱出来。尼采提出“上帝死了”,斯宾格勒宣布西方已走向了末路,继而人类又迎来 了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之夜。这是人类生存的虚无的暗夜。当此之际,“痛苦、死亡、 爱的本质都不再是明朗的了”(1)。这个暗夜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作家们对此更是敏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然而这创伤还没愈合,人们已普遍有一种危机 感,经济上的萧条又使人们对一切不得不产生怀疑,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着当时的社会。 为此,每一位饱受战争、生活煎熬的人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使刚刚发生的悲剧不再重演、 正在发生的悲剧立即终止。 所有这一切,对于人道主义作家赫尔曼?黑塞来说也是不能超越的现实问题。他崇尚 东西方文明而且十分重视西方哲学,特别尊重尼采、斯宾格勒等西方思想家,尤其醉心于 尼采的学说。这一切无疑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多塑造追求 个人自由、幸福以及在追求中痛苦与挣扎的形象,如卡门青德(《彼德?卡门青德》)、吉本 拉特(《轮下》、荒原狼哈立?哈勒(《荒原狼》)等。特别在《荒原狼》中,作者借荒原狼 的目光看穿了那个时代,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的虚荣。为此他领教了生存的痛感,同时 1 也就理解了生命,也就意味着他认识了死亡。正所谓睿智常常携带着枷锁,文明往往伴随 着异化,清醒的过程通常是痛苦的煎熬。也正因此,整部小说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欧美青年、前苏联青年的影响之大不压于当年风靡一世的《少年维 特之烦恼》,当年的维特在巨大压力下不堪重负而举枪自毙,现今哈立同样有着沉重的精神 压力。在如此这般的现实中,他不可避免地对个体生命价值进行终极的思索。 《荒原狼》的主人公哈立的生活、思想、行踪是由四个不同的叙述方式,即出版者序 言、荒原狼本人手记、题为“论荒原狼”的小册子及魔术剧向读者展现的。这四部分围绕 着自称“荒原狼”的哈立的孤独感和精神困惑展开,其间又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自杀 情结。 “出版者序言”以房东太太侄儿的所见所闻来介绍哈立给人的初步印象。在他眼里, 哈立是一个不善交际、怪僻的人。“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的而又胆怯的甚至可以说 (2)是十分胆怯的,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生物”。生活完全不同于常人,而且这个人有病—— (3)精神病或者忧郁症。 他亲眼目睹哈立“日甚一日的孤寂和心灵的死亡”,并且明白他的 (4)痛苦是由于“他富有的天资和力量却缺乏和谐”。出版者(即房东太太的侄儿)以他特 殊的身份接近这个不善交际的荒原狼,以同龄人的眼光看待哈立的生活习惯,推测他童年 受的教育,认为那种教育并没摧毁他的个性只是增加了他对自己的憎恨。同时出版者将我 们引进哈立的卧室,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列的都是些书籍和画,而且是传统的,与现代 物质文明几乎无关。这说明他生活在已逝去的往昔。 出版者也写出了他的“游手好闲”,无序的不与人交际的生活方式,从中可以折射出此 人的性格特征——孤僻。这种孤僻不仅表现在他的行为、处事上,还表现在他看待问题的 态度上。他与出版者去听报告时对活动及那些名人虽不加口头评价,但他的目光却是对社 会最有力的批判, “荒原狼的目光刺穿了我们整个时代,一切忙忙碌碌、装腔作势,一切 追名逐利之举,一切虚荣,一切自负而浅薄的智力的表面游戏”(5)。他的这种目光是他对社 会所报以的最悲哀的绝望和最无言的鄙夷。这种鄙夷不仅对他人,对自己也如此。出版者 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哈立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是自己所 憎恨和否定的第一人。但他并不想逃避这种痛苦,他没有像卡门青德那样有避开城市的怪 僻态度。因为他有着尼采所说的那种能够忍受痛苦的天才能力,他赞赏诺瓦利斯的话,“应 当以痛苦为骄傲——每一次痛苦就使我们想到我们的高等地位”。这也就导致他的孤立与 绝望。 出版者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对哈立的认识不仅限于自己的观察视角,他对哈立留下的手 2 记也表明了看法,以此来论证哈立生活孤独痛苦的真实性,出版者把手记当作是一个时代 的文件,哈立的精神病是这个时代的病症,是哈立那一代人的神经官能症。而且手记是“穿 越地狱的足迹,体现着穿越阴暗的内心世界的混乱记录,它时而充满恐惧,时而勇气倍 (6)增„„把厄运忍受到底”,可见哈立在穿越新旧两个时代时内心的痛苦。由于自己思想、 行为与所处时代的极度不协调而产生痛苦,这在现实中不能得到解决,从而使他产生了强 烈的自杀念头,然而他却有着坚强的毅力,有着残留的信念,这些东西让他明白,他必须 尝够人间痛苦,尝够生活、生存痛苦,而且最终他必须死于这种痛苦。 序言中房东太太对哈立的态度虽是通过侄儿间接表达的,然而我们可以从行文中清楚 地看到,在这个比哈立年长的老太太眼中,哈立是友善的。老太太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 过着小康生活的安乐人士,她以本能的善心接受了哈立,以她的丰富的生活阅历理解哈立 的生活。在接触中她有着与侄儿同样的感觉,认为哈立有一种性格病,他孤寂,内心沉闷。 这主要缘于他们生活在中产阶级这个同样的圈子中。整部序言就是通过一个个来自不同于 哈立生活圈子的人的叙述来表现哈立的人生,道出他生活的孤独与痛苦。他几乎每天都要 出现一次新的严重的忧郁,而且经常整天躺在床上。过着一种绝望、孤独和放任自流的生 活。这使中产阶级的人认为他过的是自杀的日子。 手记以“仅供狂人一阅”的面目展示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一看就能知道写手记的人绝 非常人,自己也要以非常人的状态去拜读此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份混乱的病态记录。 这让我们远离我们的生活、思想去理解哈立那撕心裂骨的自我剖析和他对市民社会的讽刺 和批判。这种剖析主要从日常生活和思想上。 现代人都希望自己能被每一个人接纳,因而在行为处世、思维方法等方面总是担心自 己会脱离大众规范,于是丧失个性,别人的信仰即是我的信仰已成为通病。爱默生说“信 (7)仰产生于对灵魂的肯定,无信仰则出于对灵魂的否定”。由此我们认为现代人对灵魂是否 定的。多数人追求个性化却又害怕孤独,处于两难之中。哈立也如此,在他生活中时常表 现了这种矛盾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杀情结。如他对中产阶级的态度,既憎恨它的中庸,又 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愿生活在这群人中,这就决定了他的痛苦。对于教授的邀请,本质 上他并不感兴趣,但为了不使自己过于孤僻他还是表现出“热情”,不愉快气氛随着那个 不安宁分子终究产生了。哈立对一幅歌德画像产生了兴趣,仔细观察,突然开始了他直言 不讳的高论。他认为此时他所崇拜的大文学家是那么爱慕虚荣,每一处都是装腔作势。这 一系列的评头论足引起了教授夫人的恼怒,造成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他的拜访也就不欢而 散。他的社交是失败的,他必须又要忍受孤独的痛苦,这时他内心交织痛苦,这使他一下 3 子全被自杀所笼罩,他像一头不能被宽恕的失去方向的狼一样窜出来。“回家去,哈立, 割断自己的喉咙!你等的时间已经够长了„„我在大街上已经痛苦不已„„一切都已荡然 无存,没有懊悔,只有憎恶与痛苦,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不得不生活下去是如此使 (8)人痛苦”。然而即使痛苦的他也别无选择,只好继续活下去,也许他在等待自己五十岁 生日那天,因为他把那一天定为自杀日。由此可看出他在尝试自杀中心灵承受的重负。本 来,艺术家的自杀早已被人们赋予了种种神圣,所以他们不吝啬时间去思考自杀。哈立作 为一个学者、知识分子,他对此当然会有他的思考,他以痛苦的经历去洞察生存的意义, 去思索存在,思索死亡,思索人类的出路,而当他的思索无济于事时他痛苦不已,他愿用 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照亮生存的空虚。这并不是他的疯狂,他也知道生命之重的真正 含义。只是他面对现世的一切,无论文化、人类还是环境,旧有的一切在消失,新的一切 又总给他带来苦恼,使他有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感觉,在精神上无可皈依,使他成了一只 十足的在荒原上游荡的狼。他的理智最终与自杀念头作斗争,尘世中还有他没完成的事情。 如他还得继续思考那些形而上的问题,继续写文章批驳好战者。 手记中还论述了哈立自杀情结的另一大原因。他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可以分 为 “人性”和“狼性” 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复合体。“人性”主要表现在他在处理日常事情的理智上。而 “狼性”则与“人性”对立,往往是在“人性”背后指手画脚,讥笑“人性” 弱的一面,有时还制造麻烦,表现出极其的不理智。这样“人性”的理智就要同“狼性” 的不理智斗争,最终使整个人身心疲惫,痛苦不已,经常产生自杀情节。 对于这两重性造成的自杀情结,在“论荒原狼”这本小册子中从一个“圣神人物”的 视角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圣神人物”以他超乎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哈立的两性,认为在 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若把每个人的混合体当作一个整体看待都会是不真实的,而人的生 命就是在自身体内的强权之间恐怖而战栗的摇摆,哈立在“人性”与“狼性”中摇摆。一 个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化的世界,被驯服的,被升华的天性”,一个是“野性的,野 蛮的阴暗的世界,一个未升华,未开化的天性” (9)这矛盾性的存在让他不能成为真正的人, 因为机器文明使自然不再存在,这就注定了荒原狼既无法同常人一样,过着舒适的平静生 活,也无法退回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史前状态。这就形成了哈立的孤独生活和自杀情结。 而与斯宾诺莎所说的“凡是意志坚强的人都会使生命更充实,而聪明者总是往生的方面, (10)而不是往死的方面去想”相反,哈立却想从死亡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希望自己内心的 追求早日实现而产生了极端想法。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定想法。并不可能付诸实践,毕 竟哈立明白随着人的生命的死亡,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更重要的是他已从痛苦中找到有 助于自己生活的哲学,对于痛苦他可以用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去感受。也正因如此,他想 4 自杀却一直没有实施。 在“论荒原狼”的小册子中,作者大力论述了哈立的自杀情结以及产生自杀情结的根源。“‘自杀者’——哈立就是其中之一——的生活并不一定要与死亡发生特别强 烈的关联,不当自杀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自杀者所特有的东西是他感到他那个自我 ——不管是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是自然界里特别危险,特别令人怀疑,特别有害 的萌芽,他总感到自己特别受到攻击,遇到危险„„这种人在其命运之路上的特别是 自杀很可能是他们死的方式,„„这种情绪往往是在少年时代就已端倪可见,而且伴 随终身”(11)。 由此可见哈立的自杀情结是何等的强烈,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他 是一个意志薄弱,将生命看得太轻的人。他之所以经常想到自杀,不是借此逃避现实, 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抗议,他那颗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宁静的心在战争的硝烟中不可能平 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更使他感到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不是对战争本身,更重 要的在于他痛心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首先是教授这类有文化素养的人还称赞政府发 动战争的正确性,然后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忙着准备下一次战争。他虽然坚决反对 战争,然而无济于事,精神上无所依托,这样,他的痛苦也就萌生。不过他仍对人的 存在、人的本性、人的归宿进行思索,然而思索往往使他产生自杀情结。这是他对生 存的终极原因的眷顾以及对现存社会的最有震撼的逼问和否定,甚至是他在太多失望 后力图改变现实又不能容于这个社会,力图拯救人类,却又无可奈何的强有力的表现。 他的目标靠自己看来是无法达到的,痛苦之极,他在罗马人中找到了解脱的良药—— 自杀。我们知道,对罗马人而言,自杀被颂扬为最高贵的死亡方式,荣格在《灵魂与 死亡》中也谈到“死亡是经验的人的终结,同时又是精神的人的目标”。也许正因为 他认为自己精神的追求还没有实现,他才迟迟未能真的把自己结果,而且正如出版者 所言,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基督教思想家是满怀憎恶地一致谴责自杀的。 自杀的阴影自始至终都笼罩着哈立,自杀的念头也就从未间断地在哈立眼前闪现,以致于他每一次受挫,每一次痛苦,都会立即唤起他以死亡摆脱现实的念头,甚至他 把“自我解脱,返回母体,返回上帝,返回宇宙”作为生活目标。关于他自杀情结的 细节处还很多,仅仅一首诗也会引起他的痛苦,使他联想到死。那首诗描写了荒原狼 处于灵与肉,精神追求与本能冲动的矛盾心理,以他的话来说是一首劣诗,描述了他 的悲哀与充满的恐惧,这使他感到痛苦。诗中的语言是那么的荒凉,意象上完全是他 郁郁寡欢人生的真实写照,于是他觉得这样的荒原狼必须死去,必须改变自己,进行 新的自我演变。他这种“先行到死”的忧郁情绪是他对死亡的沉思,正如忧郁的哈姆 雷特在坟头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那样,他沉思人类的存在、人类的归宿。然 5 而,沉思的结果总是要走那一条充满痛苦而毫无希望的迷途。 在精神受到重创时,他怀着即将自杀身亡的念头走进一家酒店,在那里遇到了他人生 的转机。他结识了舞女赫尔米娜,并通过她认识了萨克管手巴伯罗和另一个舞女玛丽娅。 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哈立对生活、音乐和爱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开始反 思自己思想上摒弃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和自己其实也属于这一社会阶层的矛盾。决心改变 那个旧有的哈立,于是他开始抛弃理智拘谨,勇敢地迈进舞厅、电影院,还将赫尔米娜带 回家学跳舞,在家中安放留声机。他也知道要改变他的谬见,消除他的个性,决不是一场 舒适有趣的冒险。相反,它常常会给他带来异常的痛苦,只是这不再像原来那样是因孤独 而痛苦。 赫尔米娜告诉过他罪孽也可能是通往圣贤的一条道路。他似乎找到了一条解脱的路。 事实并非如此,痛苦仍然存在,他与赫尔米娜的关系正如容格所界定的“情绪联系”一样, 两人建立在“投射”的基础上,赫尔米娜能道出他的内心痛苦,却不能改变这种痛苦。他 不可能立即接受新的一切,正如他去教堂听古典音乐演奏会后,他认为他的生活变成了一 个忧郁的迷宫。“„„我长时间地思考我与音乐那奇特的关系,又一次把我与音乐这种如此 感人而又不幸的关系视为整个德国知识界的命运„„拿起刮胡子刀自杀去吧„„心情悲哀 而沉重„„” (12)。他先前讨厌爵士音乐,而认为古典音乐能使他内心平静,给他带来幸福,现在古典音乐却让他觉得进入了忧郁的迷宫,爵士音乐反而在暗暗地吸引他,那音乐体现 了伟大的诚实与正直,体现了令人可爱而毫不虚伪的黑人的禀性和欢乐天真的情绪。这些 让他对两种音乐的态度不能完全倾于一方,他只能徘徊于其中,内心还得苦苦追求,自杀 的阴影仍悬浮在他的上空。 哈姆雷特说“取镜子反映人性”(13)。小说的“魔术剧”一节从镜像的视角来展现哈立, 以魔幻形式呈现了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世界。剧中的一切只是镜中映象。不过它却真实地 展现了哈立的内心世界。在此局开始之前,哈立必须进行一次小小的假自杀,让他学会笑 “你还将学会像不朽者那样笑。你现在终于亲手杀死荒原狼,而用刮胡子刀是杀不死他的” (14)。虽是魔术剧中的,但却是深层的积淀后的幻影,正如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那样,哈立 的自杀情节主要就是因“人性”与“狼性”的共存而造成的,现在狼性的那部分被杀死了, 他的痛苦的一大根源也就解除了。 哈立参加舞会与陌生人跳舞,渐渐融于人群,个性被溶解。整个魔术剧就是这个现象 的反映,他必须超越心灵的困境去尝试那些他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活动。如穷追汽车,消灭 6 汽车与司机和通过爱情而杀人。在那里他再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感受到了机器文明给 人类带来捷径的同时所固有的矛盾。通过爱情杀害赫尔米娜后,他感受到了在真正的情感 与感官欲望之间的痛苦。对痛苦进行反思,却始终找不到解脱的途径,他不想逃避杀人的 后果,他渴望赎罪,引颈就戮,于是他欣然接受“处决哈立”这一处罚。因为他已把魔术 剧当作了自杀的机器。然而这毕竟是幻影,无现实性。当哈立清醒过来时,莫扎特教给他 对付这个荒诞社会的神丹妙药。“你应当学会笑,„„应当懂得生活的幽默,懂得这生活的 绞刑架下的苦笑”(15)。就此他认为他理解了巴伯罗,理解了莫扎特。他们两人已幻化成一 人,这让哈立更深地明白对于这个世界的悖谬与荒诞,需要用笑和幽默来对付,至此他对 死亡也有了新的看法,即“永恒”是一种超越时间和外观的彼岸王国。他愿意再一次地品 尝追求的痛苦;再一次因其荒诞不经而颤抖战栗,反复地去穿越,经历内心的地狱,痛苦 对于他来讲成为一种追求。 综上所述,正如贝多芬所言“通过痛苦,得到快乐”,黑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痛苦中 寻找人生快乐,在没有真理的时代,将痛苦作为一种真理的荒原狼形象。贯穿这个形象始 终的一次次自杀情结使他找到了有助于生活的哲学,也让读者懂得因为痛苦的存在和提醒, 哈立不致麻木而轻生;明白了一个完全在痛苦磨砺中的人如何追求无限高远的人生境界; 领略了一位人道主义者沉重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1荷尔德林《诗人何为》,转引自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第一页。 2、3、4、5、6、8、11、12、14、15赫尔曼〃黑塞《荒原狼》中译本,李世隆译,漓江出 版社,第3、9、9、8、20、79、44、130、171、209页。 7、10弗罗姆《寻找自我》中译本,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6月北京第一次 版印,分别在第256、54页。 9引自张弘《论〈荒原狼〉与二重性格组合型人物的终结》,载《外国文学评论(京)》 1996年第2期,第41页。 13肖锦龙《莎士比亚文艺美学思想的底蕴》载《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对此 观点有详细阐述。 7
/
本文档为【本科毕业论文--“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论荒原狼的自杀情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