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翻译)

2017-11-14 50页 doc 571KB 3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翻译)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翻译)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实验最终版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SSTS) EPSILON 3200规划 准备人: Max Rudolf Berlinger EPSILON发动机悬置PDT主管(GME-ITDC PE底盘) 编写人: Jan Joisten GME-ITDC实验室发动机悬置 Thomas Klepper GME-ITDC实验室支架 Bernd Metz GME-ITDC车辆评测 审核人: Wolfga...
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翻译)
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翻译)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实验最终版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SSTS) EPSILON 3200规划 准备人: Max Rudolf Berlinger EPSILON发动机悬置PDT主管(GME-ITDC PE底盘) 编写人: Jan Joisten GME-ITDC实验室发动机悬置 Thomas Klepper GME-ITDC实验室支架 Bernd Metz GME-ITDC车辆评测 审核人: Wolfgang Molitor 助理高级工程师PE底盘(GME-ITDC PE底盘) Klaus Hoerig EPSILON动力总成悬置开发(GME-ITDC N&V) Larry Craig EPSILON NAO底盘工程(NAO) Ronaldo H. Suda GMB底盘研究工程师GME-ITDC(LAO) Jeff Williams APO驻外工程师GME-ITDC(APO) 修订日期:1998年11月24日 1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目录(i) 1. 简介 ....................................................................................................................................................................... 4 1.1 文档信息 ........................................................................................................................................................ 4 1.2 任务/宗旨 ....................................................................................................................................................... 4 1.3 分类 ............................................................................................................................................................... 4 2. 引用文档 ................................................................................................................................................................ 4 2.1 优先顺序 ........................................................................................................................................................ 4 2.2 政府文档–不引用 ............................................................................................................................................ 4 2.3 GME/通用汽车 ............................................................................................................................................... 4 2.4 供应商文档 ..................................................................................................................................................... 5 3. 要求 ....................................................................................................................................................................... 5 3.1 子系统定义 ..................................................................................................................................................... 5 3.1.1 外观 .................................................................................................................................................... 5 3.1.2 内容 .................................................................................................................................................... 5 3.1.2.1 实体部分 ................................................................................................................................ 5 3.1.2.2 功能部分 ................................................................................................................................ 6 3.1.3 外界环境.............................................................................................................................................. 7 3.1.3.1 温度 ....................................................................................................................................... 7 3.1.3.2 污染物.................................................................................................................................... 8 3.1.3.3 臭氧暴露 ................................................................................................................................ 9 3.1.4 接合部 ................................................................................................................................................. 9 3.1.4.1 外部与车辆及子系统之间的接合部 .......................................................................................... 9 3.1.4.2 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接合部 ................................................................................................. 9 3.1.4.2.1 动力总成 ........................................................................................................................ 9 3.1.4.2.2 底盘结构(托架) ........................................................................................................ 11 3.1.4.2.3 车身结构 ...................................................................................................................... 11 3.1.4.2.4 与其他子系统共用的支架 .............................................................................................. 11 3.2 产品特征 ...................................................................................................................................................... 12 3.2.1 性能 .................................................................................................................................................. 12 3.2.1.1 动力管理 .............................................................................................................................. 12 3.2.1.1.1 低频和高频振动隔振 ..................................................................................................... 12 3.2.1.1.1.1 低频振动隔振 ....................................................................................................... 13 3.2.1.1.1.2 高频振动隔振 ....................................................................................................... 13 3.2.1.1.2 动力总成的移动控制 ..................................................................................................... 14 3.2.1.1.3 反作用扭矩和反作用力 ................................................................................................. 14 3.2.1.1.3.1 内部产生的反作用传动扭矩和反作用力 ................................................................. 14 3.2.1.1.3.1.1 扭矩转向因素 ........................................................................................ 16 3.2.1.1.3.1.2 随动转向因素 ........................................................................................ 16 3.2.1.1.3.2 外部产生的反作用力 ..................................................................................... 16 3.2.1.1.4 管理负载 ...................................................................................................................... 16 3.2.1.2 动力总成的定位/支撑 ............................................................................................................ 17 3.2.2 实体特征............................................................................................................................................ 18 3.2.2.1 尺寸和容积 ........................................................................................................................... 18 3.2.2.2 质量属性 .............................................................................................................................. 18 3.2.3 可靠性 ............................................................................................................................................... 18 3.2.3.1 可靠性要求 ........................................................................................................................... 18 3.2.3.2 耐用性测试 ........................................................................................................................... 19 3.2.3.2.1 车辆测试 ...................................................................................................................... 19 3.2.3.2.1.1 车辆耐用性........................................................................................................... 19 3.2.3.2.1.2 车辆测试 .............................................................................................................. 20 3.2.3.2.2 子系统测试................................................................................................................... 20 3.2.3.2.3 组件测试 ...................................................................................................................... 21 3.2.3.2.3.1 GME组件测试 ...................................................................................................... 21 3.2.3.2.3.2 NAO–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 ................................................................................... 24 3.2.3.2.3.3 NAO–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 ......................................................................... 24 2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3.3 故障 .............................................................................................................................. 24 3.2.4 保养、维护和修理 .............................................................................................................................. 25 3.2.5 用户-子系统交互 ................................................................................................................................ 25 3.3 设计和构造 .......................................................................................................................................... 26 3.3.1 材料、流程和零部件选择概要 ............................................................................................................ 26 3.3.1.1 材料概要 .............................................................................................................................. 26 3.3.1.2 流程概要 .............................................................................................................................. 26 3.3.1.3 零部件选择概要 .................................................................................................................... 26 3.3.2 设计概要和限制条件 .......................................................................................................................... 26 3.3.3 识别标志和商标 ................................................................................................................................. 27 3.3.4 工艺 .................................................................................................................................................. 27 3.3.5 互换性 ............................................................................................................................................... 27 3.4 文档 ............................................................................................................................................................. 27 3.5 子系统的售后支持 ........................................................................................................................................ 27 3.6 子系统操作人员培训 ..................................................................................................................................... 27 3.7 组件特征 ...................................................................................................................................................... 28 3.7.1 组件定义............................................................................................................................................ 28 3.7.1.1 悬置 ..................................................................................................................................... 28 3.7.1.1.1 承载悬置 ................................................................................................................... 28 3.7.1.1.2 扭矩反作用悬置 ......................................................................................................... 28 3.7.1.1.3 承载和反作用悬置...................................................................................................... 29 3.7.1.2 阻尼器.................................................................................................................................. 29 3.7.1.3 支架 ..................................................................................................................................... 29 3.7.2 组件接合部说明 ................................................................................................................................. 29 3.7.2.1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动力总成的接合部 .......................................................................... 29 3.7.2.2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车身/底盘的接合部 ......................................................................... 29 3.7.2.3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TBD组件的接合部 .......................................................................... 29 3.7.3 组件要求............................................................................................................................................ 29 3.7.3.1 附加要求 .............................................................................................................................. 29 4. 鉴定 ..................................................................................................................................................................... 31 4.1 概述 ............................................................................................................................................................. 31 4.2 鉴定交叉应用索引 ........................................................................................................................................ 32 4.3 鉴定要求 ...................................................................................................................................................... 37 4.3.1 腐蚀鉴定............................................................................................................................................ 37 4.3.2 测试温度确定 ..................................................................................................................................... 37 4.3.2.1 弹性疲劳裂纹扩展数据 ......................................................................................................... 38 4.3.2.2 COMPTEMP模拟以得出悬置温度曲线 .................................................................................. 38 4.3.2.3 温度约减法 ........................................................................................................................... 38 4.3.3 NAO–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 ................................................................................................................. 38 4.3.4 NAO–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 39 4.3.5 生产鉴定............................................................................................................................................ 39 5. 运输条款 .............................................................................................................................................................. 39 6. 注释 ..................................................................................................................................................................... 39 6.1 定义 ............................................................................................................................................................. 39 6.1.1 扭矩转向............................................................................................................................................ 39 6.1.2 随动转向............................................................................................................................................ 39 7. 附录I动力总成组合、动力总成数据和动力总成位置 ............................................................................................... 40 7.1 附录I-1动力总成组合 .................................................................................................................................... 40 7.2 附录I-2动力总成数据 .................................................................................................................................... 40 7.3 附录I-3动力总成位置 .................................................................................................................................... 40 8. 附录II车辆频率模式配置图 .................................................................................................................................... 41 9. 附录III底盘和车身之间连接件的移动性/动刚度 ...................................................................................................... 42 3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1. 简介 1.1 文档信息 本技术规范旨在说明EPSILON车型规划中对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要求,该规划包括欧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车辆平台以及下文中与其相关的动力总成。 1.2 任务/宗旨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设计用于将动力总成安装到车辆上。动力总成的安装包括固定动力总成体的位置和支撑,并通过适当隔离管理动力总成所传输的动力(包括动力总成内产生的动力和外部产生的力)。在实现这些功能的同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需满足对车辆乘员、平台、接合部以及公司对车辆使用目标寿命等的要求。 1.3 分类 EPSILON车辆规划中的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是前轮驱动、横向、聚焦扭矩轴发动机悬置系统。该子系统由(2)承载悬置和(2)扭矩反作用悬置。 2. 引用文档 2.1 优先顺序 本技术规范内容与文中所引用文档如果发生冲突,以本技术规范内容为优先。但是,如无特例,本技术规范中的所有内容均不得凌驾于现行法律法规之上。 2.2 政府文档–不引用 2.3 GME/通用汽车 , EPSILON车辆技术规范(VTS) , EPSILON悬置和支架组件技术规范(CTS) , 动力总成悬置设计指南 , GM适用性设计纲要 , GM全球设计手册 , GM 1644 A,,卓越的标的,1991年3月。 , GM工程腐蚀标准GM7111M、GM4298P、GM4465P、GML15-26 , 腐蚀车辆组件和总成CPPO-15-3-82 , O.P.I.S.纲要,M.T.C.识别宗旨 , GM9505P,GM9540P(B) , 可靠性路面测试(VTS中章节4.3.2.3.2) , GM统一测试规范R-15-99、-101-90、-102-90、-70 , GM统一测试规范R-15-21 Pwt.悬置–失效模式影响 , GME规划E0(基于杜登霍芬的耐用性一览表) , GME规划E0(基于拉丁美洲的耐用性一览表) , GME悬置和支架测试步骤 , 待定(详细正在开发中) 4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2.4 供应商文档 , AIAG/Saturn/GM质量标准 , 待定 , 待定 3. 要求 3.1 子系统定义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动力总成安装到车辆上。此外,发动机悬置子系统还将在其静态位置定位和支撑动力总成体,并将动力总成限定在规定位置,以保证车辆的使用寿命。发动机悬置子系统还通过将车辆与动力总成分离、控制动力总成的运动、反作用扭矩以及来自/作用于动力总成之上的力(包括内部产生的动力和来自外部道路的作用力)进行管理。 在执行上述这些功能的同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也需满足本文档中所述的具体车辆规划/平台的要求。 图3.1-1所示。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功能系统图如 3.1.1 外观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的外观应符合EPSILON车型技术规范(VTS)的要求。 3.1.2 内容 EPSILON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将在下文中进行界定说明。 3.1.2.1 实体部分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是聚焦扭矩轴型悬置系统。 该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由(2)承载悬置和(2)套管式扭矩反作用悬置。在一般的悬置设计中,形状和附件一览表应通用于规划中所包括的多个平台中的不同动力总成,但是悬置的内部形状、比率和特征可以各不相同,由不同平台的特定要求决定。 5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EnvironmentCooling,Exhaust, Other SubsystemsContaminants,Force, Vibration, Heat,TemperaturePackaging Constraints,Stiffness,Stiffness, Modes,Motion,PackagingMass, Heat,PowertrainNoiseVibration,Reqmnts& AccessoriesPackaging Constraints VehicleSmoothness & QuietnessOperator/ExpectationsReaction Force, Vibration,OccupantsMountVibration, Noise, ForcePackaging RequirementsPowertrain To Vehicle Government,Structure ObjectivesCorporationForce Disturbances,Signals& PlatformPackaging Requirements,Vibration, Noise ElectronicsSignals,Power& ControlsChassis/BodyPackaging ConstraintsModes, Acoustic Sensitivity,Force, Stiffness, Vibration, Figure 3.1-1 Powertrain Mounting Subsystem Functional Context Diagram 3.1.2.2 功能部分 图3.1.2.2-1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功能流程图所示,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如 a.该子系统在所规定的静态位置固定和支撑动力总成体,并将动力总成限定在一定的位置范围,以保证车 辆的使用寿命。 b.该子系统通过以下各项功能对其内部产生的动力和来自外部道路的作用力进行管理: , 将底盘/车身与动力总成分离。 , 反作用于传动扭矩和驱动力 , 控制动力总成的运动,以达到封装和接合部的要求。 , 分离出各种动力总成刚体模态,如车架模态、悬架模态及车辆怠速频率。 6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TemperatureContaminants,Reaction Force, Packaging RequirementsForce, Heat, Packaging ConstraintsEnvironment PowertrainLocateVibration, Stiffness,& Accessoriesand SupportModes, NoisePowertrainStiffness,Pkg Constraints Government,Reaction Force, Vibration,ObjectivesForce,Packaging RequirementsCorporationStaticDynamicStiffnessPackagingStiffness,& PlatformConstraintsObjectives Force, PackagingManageRequirementsForce Disturbances,DynamicVibration, NoiseVibration, Noise, ForceForcesPackaging Requirements VehicleOperator/Chassis/BodySignals,OccupantsPackagingExpectationsPowerHeat, Mass,Force, Stiffness, Vibration,ConstraintsSmoothness & QuietnessSignalsModes, Acoustic Sensitivity,Packaging ConstraintsStiffness,ElectronicsVibrationExhaust,& ControlsCooling,Motion, PkgOther SubsystemsRequirements Figure 3.1.2.2-1 Powertrain Mounting Subsystem Functional Flow Diagram 3.1.3 外界环境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在其使用寿命中可能会遇到的外界环境条件如下文所述。 3.1.3.1 温度 动力总成悬置子系统组件可持续处于-23?C至125?C的温度环境中,不会出现CTS和图中所给出的功能故障或超出性能限值。 这些组件可在短时间内承受-40?C至132?C的极端温度。 另外,这些组件可在短时间内承受的极端温度范围详见EPSILON动力总成组件技术规范(CTS)。该系统在炎热环境和使用寿命(10年或100,000英里)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所体现的温度特性(COMPTEMP模拟),如下表所示: 7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温度范围(:C) 该温度范围内的估计总时长 该温度范围内的估计车辆工作时长 (小时数) (小时数) 131-140 121-130 111-120 101-110 91-100 81-90 71-80 61-70 <60 总时长 可按照章节4.3.2中的相关说明从该特性资料中确定一个可在所有实验室测试中使用的温度。在得出实际的EPSILON COMPTEM数据之前,对所有悬置进行早期测试时,适用125:C的温度条件。 3.1.3.2 污染物 该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应能够暴露于下列污染物中而不会出现功能损失: , 水(含或不含盐分) 臭氧 , , 尘土/泥土 , 发动机冷却液 , 风挡玻璃清洗液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应进行封装,以保证尽量不会暴露在以下污染物中: , 制动液 , 机油 , 动力转向液 , 变速器油 , 车桥润滑油 , 轴承润滑油 , 空调润滑油 , 汽油(包括甲醇和汽油混合燃料) , 柴油 , 除油剂 8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1.3.3 臭氧暴露 GME: 耐臭氧性能以GME 60 251适用于GME特定和通用单位浓度的测试规范为准。 NAO: 适用于NAO特定和通用单位浓度的动力总成系统在以下所列温度条件下应能承受0至0.04ppm的臭氧浓度: 单位:小时总时长:10年地点: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温度 臭氧浓度(ppm) 0 .01-.05 .0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F) 100-110 5 60 70 70 60 20 15 5 5 90-100 65 630 850 650 490 250 75 15 5 80-90 810 2,910 2,650 2,050 990 310 60 10 0 70-80 3,970 7,860 3,890 1,100 150 10 0 0 0 60-70 8,970 14,030 940 10 0 0 0 0 0 50-60 9,400 12,480 30 0 0 0 0 0 0 40-50 4,220 6,410 0 0 0 0 0 0 0 30-40 330 670 0 0 0 0 0 0 0 Total 27,770 45,050 8,430 3,880 1,690 590 150 30 10 注:臭氧防护不应妨碍高温或寒冷环境下的长期耐用性。为了达到臭氧防护的要求,臭氧的用量应由供应商依据章节4.3.3中所述的测试步骤进行测试。 3.1.4 接合部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与多种实体的接合部可能会对其功能和设计有所影响或限制。这些接合部及其具体要求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3.1.4.1 外部与车辆及子系统之间的接合部 外部与车辆之间的一些项目可能会对发动机悬置子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在设计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时必须将这些情况考虑在内,包括: , 车辆运输(卡车或铁路) , 车辆举升(包装) , 清洗架间隙(包装) , 牵引(包装–离地间隙和拖车) , 离地间隙(驻车等) , 有关具体的车辆平台要求,请参考EPSILON VTS。 3.1.4.2 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接合部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与动力总成间的接合部包括发动机、变速器、附属部件、车架以及/或底盘。 3.1.4.2.1 动力总成 a. 有关动力总成的信息,请参考附录I。这些表格对在GME和NAO应用的动力总成组合及发动机悬 置子系统须符合的性能特征进行了概括说明。 b.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 Hz的频率范围内,发动机或变速器上每个悬置装置的动刚度应该>或= 下面表3.1.4.2.1-1中所列出的数值。应该于支架与悬置的接合部测量刚度,它是动力总成与支架 结构应该具备的功能特性。应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是否达到要求。有关建立模型的步骤,请参 III。 考附录 9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悬置 承载 动刚度 位置 方向 (N/MM) 变速器 X 18000 悬置 Y 18000 Z 26000 前扭矩 X 18000 反作用力 Y 9000 悬置 Z 18000 后扭矩 X 18000 反作用力 Y 9000 悬置 Z 18000 发动机 X 24000 悬置 Y 18000 Z 26000 表3.1.4.2.1-1 c. 除了以上所列的动刚度目标值以外,发动机或变速器每个悬置中间的支架牢固固定在动力总成 上的安装位置时,在600 Hz以下不应出现共振。 10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1.4.2.2 底盘结构(托架) a.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 Hz的频率范围内,托架上每个悬置装置的动刚度应该>或=下面表 3.1.4.2.2-1中所列出的数值。应该于悬置的弹性中心测量刚度,它是托架接合部与支架结构应该 具备的功能特性。应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是否达到要求。有关建立模型的步骤,请参考附录IV。 悬置 承载 动刚度 位置 方向 (N/MM) 前扭矩 X 18000 反作用力 Y 9000 悬置 Z 18000 后扭矩 X 18000 反作用力 Y 9000 悬置 Z 18000 表3.1.4.2.2-1 b.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 Hz的频率范围内,每个悬置与驾驶员右耳侧位置的托架子系统间接合 部输入的声音灵敏度应该<55 dBA(Pa/N)。 因为采用隔振式托架,NAO认为该要求应限制在50 dBA以内。 3.1.4.2.3 车身结构 a.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 Hz的频率范围内,车身结构上每个悬置装置的动刚度应该>或=下面表 3.1.4.2.3-1中所列出的数值。应该于悬置的弹性中心测量刚度,它是车身接合部与支架结构应该 具备的功能特性。应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是否达到要求。有关建立模型的步骤,请参考附录IV。 悬置 承载 动刚度 位置 方向 (N/MM) 变速器 X 18000 悬置 Y 18000 Z 26000 发动机 X 24000 悬置 Y 18000 Z 26000 表3.1.4.2.3-1 b.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Hz的频率范围内,每个悬置与驾驶员右耳侧位置的车身子系统间接合 部输入的声音灵敏度应该<55dBA(Pa/N)。 3.1.4.2.4 与其他子系统共用的支架 a. 在三个正交方向,50-800Hz的频率范围内,在悬置弹性中心测得的共用支架的刚度应 该>20,000N/mm。有关建立模型的步骤,请参考附录IV。 注:尽量不要使用带空调压缩机等组件的共用支架。附着有电缆线束的支架不得共用,其刚度要求请 参考表3.1.4.2.1、3.1.4.2.2或3.1.4.2.3。 11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 产品特征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要求可验证,并在下文中从多个类别进行确认。 3.2.1 性能 有关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性能要求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要求需符合章节3.1.3中所规定的条件。特定车辆、操作及环境条件应在性能要求部分和EPSILON组件技术规范中加以说明。注:EPSILON车辆技术规范(VTS)优先于该SSTS,应作为该规划的最高控制要求。 3.2.1.1 动力管理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该按照下文所述对动力总成所传输的动力进行管理。 3.2.1.1.1 低频和高频振动隔振 有关弹性和液压隔振方式下对低频和高频振动隔振的要求将在下文进行说明。低频要求应通过整车系统模型的分析、利用车内动力总成模型分析测试实验以及车内怠速振动GME步骤/NAO VLATS VTS测试进行确认。高频要求应利用车内振动GME步骤/NAO VLATS VTS测试进行确认。 12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1.1.1.1 低频振动隔振 a.无论使用的是液压还是弹性承载悬置,对于安装了全部附属部件(包括排气、冷却及线束等)的车辆 上的动力总成,下列性能要求均适用。要求中应将有关速率和阻尼的制造误差考虑在内。 1. 所有刚体动力总成模式应在9-17hz.的频率范围 2. 动力总成的弹跳频率(垂直+/-Z)应低于12hz.,可调范围9-12hz. 3. 动力总成螺距(YY)应从弹跳解耦。 4. 带螺距组件的无刚体动力总成模式可高于13hz. 5. 带垂直组件的无动力总成模式可在5-8hz.(人体灵敏度),12-13.5hz. (悬架频率,即车轮跳动和 前轮晃动),或高于18hz.(车辆结构模式和发动机怠速激励)范围。 b. 为了确保适当的怠速振动隔振,座椅滑轨和方向盘的振动级别应该在整车状态下通过试验确定。最 大允许振动级别请遵照Epsilon(VTS),并列举如下: 怠速振动 目标 目标 相应部位 Db(G)rms (m/s^2)rms -30 0,3 方向盘前后 -33 0,3 方向盘左右两侧 -33 0,3 方向盘上下 -40 0,1 驾驶员座椅滑轨前后 -40 0,1 驾驶员座椅滑轨左右两侧 -40 0,1 驾驶员座椅滑轨上下 表3.2.1.1.1.1-3 3.2.1.1.1.2 高频振动隔振 a.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在动力总成与车身/底盘之间有一个在三个方向、50Hz-800Hz的频率范围 内>或=-30dB的传输失配率(减少严重分离)。该要求适用于在低载荷起步时每个悬置部位的承 载条件。 b.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不应产生可听噪音,如在车辆正常工作时乘员舱内听到挤压声或解耦声,在 粗糙道路如通用汽车公司在米尔福德市试验场的“12Mile,Pontiac Trail,和第3椭圆车道”以 及极端条件如多坑洼、高“g”转弯、装运等等情况下发出的可听噪音。 13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1.1.2 动力总成的移动控制 有关动力总成的移动控制要求如下: a.在动力总成悬置设计指南中第VI.40页所述的承载条件下,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对动力悬置位移的控 制应满足以下要求。这些要求应通过整车系统模型并经过路载数据采集(RLDA)实验进行确 认。 自由度 最大运动幅度+/- (MM)或 (DEG) 前后X 12 横向Y 8 纵向Z 12 横滚XX 1.4? 俯仰YY 3.5? 偏行ZZ 1.3? 注:平移和旋转角度彼此专有,不能合计(如12mm前后移动幅度和3.5?俯仰角) b.如果在鉴定测试GMUTS R-15-21“发动机/变速器悬置失效模式测试橡胶隔振”中所述的条件下出 现功能失效,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能限制动力总成的移动。 c.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支持平台防撞性目标。 , 在碰撞事故中,车辆动力总成周围的组件与动力总成发生碰撞时,悬置子系统,包括扭矩 反作用悬置,应能在前部、后部和侧面碰撞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 如果允许在最大承载范围出现断裂,悬置子系统应从悬置支架或表面断开。 , 悬置子系统应使动力总成一旦出现断裂松弛时符合下挠度动力学。该目标可以通过模拟分 析进行确认。 3.2.1.1.3 反作用扭矩和反作用力 有关反作用扭矩和反作用力的要求如下文所述。 3.2.1.1.3.1 内部产生的反作用传动扭矩和反作用力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对内部产生的扭矩产生反作用,如图3.2.1.1.3.1-1普通扭矩(负载)与旋转(挠度)曲线对比图所示。 注:该曲线源于以下要求: , 最大允许动力总成旋转量 , 扭矩大小(怠速、WOT、周期摆动等) , 隔振(传输) 第1区:怠速驱动 在怠速驱动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会受到稳定的扭矩振动影响,隔振是子系统此时的主要功 能。 14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第2区:节气门全开(WOT) 在节气门全开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会受到稳定的扭矩影响,隔振是子系统此时的主要功能。 第3区:扭矩输出 在扭矩输出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要受到瞬时的扭矩状态的影响,控制动力总成的移动是子系 统此时的主要功能。 Actual Curve实际曲线 扭矩输出 Abusive 扭矩 Torque (负载) (Load)转换区 Transition Zones WOT 怠速 Idle sectionsectionsection第3区 第1区 第2区 Max Rotation最大旋转量 123 Rotation (Deflection) {about elastic axis}旋转(挠度){关于弹性轴} 图3.2.1.1.3.1-1普通扭矩(负载)与动力总成的旋转曲线对比图 Figure 3.2.1.1.3.1-1 Generic Torque vs. Rotation Curve of Powertrain 注: , 转换区应尽量平缓以在本区间内进行扭矩和力的轻松转换。 , 怠速负载时,悬置负载应在第1区间的前半部分。 , 正常起步负载时,悬置负载应在第2区间的前半部分。 , WOT负载时,悬置负载应在第2区间。 15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1.1.3.1.1 扭矩转向因素 下列要求主要用于控制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对扭矩转向的影响。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还存在其他一些会影响扭矩转向而又不能被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控制的因素。 a. 从正面看,最大左至右传动轴外夹角差不应超过+/-1.5度。换句话说,在低负载和WOT负载 时,左至右变速器输出轴垂直运动的最大差值不应超过+/-1.5度。 b. 悬架和动力总成悬置组合运动对传动轴外夹角造成的影响不应超过+/-2度。 有关扭矩转向的定义,请参考章节6.1.1。 3.2.1.1.3.1.2 随动转向因素 为了降低车辆出现随动转向的趋向,在正常定态扭矩或中等扭矩条件下,从正面看,最大左至右传动轴外夹角差不应超过+/-2度。 有关随动转向的定义,请参考章节6.1.2。 3.2.1.1.3.2 外部产生的反作用力 a.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该对外部产生的反作用力(如道路输入的力和制动力)作出反应,控制动 力总成的移动(如发动机的上下运动{弹跳},发动机横滚等),以使内部振动最小化,达到 (如保险杠),EPSILON VTS所规定的要求。依照章节3.2.1.1.1.1所述,利用阻尼或约束设备 通过适当调整动力总成刚体模式可以达到上述要求。 b. 为了保证适当的乘坐振动隔振,应利用整车系统模型在大于5-20Hz振动频率范围的规定道路输 入条件下,测试座椅滑轨在横向和纵向的乘坐振动级别。具体地说,在同相位和不同相位条件 下,应对前车轮实施+/-2.5mm的位移输入,用频率函数计算座椅滑轨的加速程度。针对液压和 弹性系统,以5-20Hz正弦输入至前轮胎的最大允许乘坐振动级别,如下表所示: 频率 最大加速 最大加速 范围(HZ) 级别 级别 液压(M/S^2)RMS 弹性(M/S^2)RMS 5.0-10.0 0.5 0.5 10.0-20.0 1.0 2.0 c. 应用整车和一个4轴液压道路模拟机对此进行试验验证。 3.2.1.1.4 管理负载 动力总成悬置可管理和约束置于车内的负载,以确保整车的可靠性。 下列标准旨在在没有实际负载的情况下辅助悬置系统的开发。前提条件是悬置系统应满足章节4中所述的所有鉴定要求。 针对EPSILON规划,已确定了两种负载极限标准。典型负载标准是指车辆会在其使用寿命中承载一百次以上的负载。它们代表了可能会导致部件出现疲劳性断裂的负载。例如节气门全开时产生的负载,比利时石块被认为是典型负载。 16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极端负载标准可在耐用性测试条件下确立一个负载上限。极端负载标准是指车辆会在其使用寿命中承载十次以下的负载。极端负载可能会出现在经过坑洼道路、周期摆动、使用弹压齿式离合器以及越过障碍物之时。 有关EPSILON发动机悬置的负载管理标准以一系列静态g负载、最大动力总成扭矩、动力总成齿轮比、发动机悬置位置以及部分悬置旋转的假设为基础。表3..2.1.1.4-1列出了用于开发典型和极端负载标准的g负载和动力总成扭矩条件。 表3.2.1.1.4-1 EPSILON负载标准条件,静态补偿量: 典型 极端 +/-5g纵向(NAO要求+/-6g) +/-3g纵向 +/5g撞击(NAO要求+6/-4g) +/-2.5g垂直 +/-1.5g侧面 +/-3g侧面(NAO要求+/-4g) WOT前/后 自动型1.47WOT,手动型2.08,Saturn手动 2.47,前/后 WOT前0.5g向前加速 WOT后0.6g Red加速 +/-1 kN扭矩悬置侧面负载 +/-2 kN扭矩悬置侧面负载 这些条件通过以下途径加载至动力总成悬置: a. 静态补偿增至所有负载条件。 b. 垂直动力总成负载条件用于为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建立垂直负载标准。负载被从重心位置分至 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 c. 侧面动力总成负载条件用于为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建立侧面负载标准。负载分担可以在2:1和 1:2之间。 d. 纵向动力总成负载条件用于为前部、后部、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建立纵向负载标准。前悬置标 准是以从重心位置分至前部、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的负载为基础建立的。后悬置标准是以从重 心位置分至后部、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的负载为基础建立的。发动机悬置标准是以最坏情况下 从重心位置分至前悬置或后悬置、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的负载为基础建立的。变速器悬置标准 是以最坏情况下从重心位置分至前悬置或后悬置、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的负载为基础建立的。 e. 节气门全开时动力总成负载条件用于为前悬置和后悬置建立垂直负载标准。前悬置和后悬置标 准是以要求对车桥扭矩作出反应的垂直耦合力为基础建立的。车桥扭矩由最大动力总成扭矩和 动力总成齿轮比计算而来。 f. 于极端情况产生的以及上文未规定的负载在相似情况(典型情况或极端情况)下应小于极端负 载的一半。 3.2.1.2 动力总成的定位/支撑 有关对静态定位和支撑动力总成的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要求如下: 17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a.须有参考总图和含有封装空间细节信息的封装图以及动力总成的静态位置。 b.动力总成在车辆规定使用寿命之内不应保持一种与预先测试静态负载高度相比超过初始挠度30%的 永久姿态(下沉)。 3.2.2 实体特征 有关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所要求的实体特征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3.2.2.1 尺寸和容积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实体尺寸/形状和位置应该在所提供的总图和封装图所示的封装范围之内。 3.2.2.2 质量属性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质量,包括悬置、支架、阻尼器、调谐吸声器以及紧固件不得超过10kg。但是,必要时对液压系统可适当放宽要求。 3.2.3 可靠性 GMIO可靠性: 底盘部件的目标寿命为全球用户使用150 000km无裂纹,300 000km无功能损失。 NAO-可靠性: 在其100,000英里或10年的目标寿命中,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3.2.3.1 可靠性要求 GMIO可靠性要求: 针对鉴定测试的测试要求 GMIO针对鉴定实验室测试的测试要求为80 000km杜登霍芬规划。E0根据欧洲中部车主使用300 000km或80 000km杜登霍芬规划。G0根据全球车主使用300 000km。 首个40 000km不能出现任何裂纹,80 000km无功能损失。 GMIO针对开发和鉴定测试的可靠性规范 顾客反馈的疲劳故障率应该<1x10-5。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可靠性应该达到99%的确认程度,70%的信心程度。 这将要求在2倍于其寿命的时间内对4个样品进行测试,且不能出现裂纹。 NAO-可靠性要求: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将演示章节3.2.3.2中所列出的每项测试中的一个有关可靠性方面的最小96%的测试,70%信心程度。每项测试应模拟出99.8%的几率达到的10年的车主使用年限或100,000英里的里程。所有测试应该测试至出现故障为止。测试故障标准在章节3.2.3.3中有所说明。应利用Weibull分析评估可靠性目标。在章节3.1.3中所述的环境条件下,所规定的可靠性值适用于章节3.2.1中所有功能特性要求。 18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3.2 耐用性测试 下文将阐述需要依次进行的耐用性测试,以验证章节3.2.3.1中所列出的可靠性标准。耐用性测试包括对车辆、 子系统和组件层面的测试。故障标准在章节3.2.3.3中有所说明。 3.2.3.2.1 车辆测试 在完成章节3.2.3.2.1.1和3.2.3.2.1.2中所列出的测试项目表后,子系统应所有车辆组合测试中保持正常功能, 无意外情况。 3.2.3.2.1.1 车辆耐用性 下列车辆耐用性测试项目表可由GM进行,以验证发动机悬置系统: GME测试 , E0 欧洲耐用性(杜登霍芬试验场) , G0 全球耐用性(在杜登霍芬的巴西试验场模拟测试克鲁兹阿尔塔) , L-6-10 发动机悬置负载的判定 , R-0-3 加速耐用性 , R-0-17 基于E0的耐用性车辆测试 , R-6-3 柴油发动机测试–出租车模拟 , R-6Q-1 发动机悬置功能测试 , R-6Q-03 发动机移位(损坏与未损坏的悬置间比较) 底盘破坏性测试 NAO测试 温和天气测试(MPG) , R-15-102 极限耐久性测试 , R-15-103 简明结构测试 , R-15-104 简明动力总成测试 , R-15-105 车辆耐用性开发测试 , R-15-107 主动力总成测试 , R-15-108 有限动力总成测试(MPG) , R-15-116 加速腐蚀测试(MPG) 炎热天气测试(DPG) , R-15-61 动力总成工作温度审验 , R-15-155 车辆耐用性开发测试 , R-15-157 主动力总成测试 , R-15-158 有限动力总成测试 , R-15-161 车辆炎热天气暴露测试 , R-15-162 美国西部有限动力总成测试 寒冷天气测试(KAP) , R-15-191 车辆寒冷天气暴露测试 19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3.2.1.2 车辆测试 除车辆耐用性之外,还要进行下列车辆测试以验证发动机悬置系统: , R-4-1 后悬架逆向、快速前进和制动跳跃测试(周期摆动) , R-15-9 动态接地 , R-15-21 动力总成悬置–失效模式效应 , R-15-43 牵引车辆测试 , R-27-15-99 运输模拟 , 测试8707 用于手动变速器动力总成的弹压齿式离合器测试 , 测试8708 伍德沃德大道测试 , 障碍物 (该测试旨在按照GMUTS和MVSS标准判定P/T悬置在受到障碍物碰 撞时的行为) 3.2.3.2.2 子系统测试 和GM小型汽车集团将执行对子系统的测试。 需进行下列子系统测试以验证发动机悬置系统。GME ITDC GME测试: 所有发动机支架(金属零件)须能承受40.000km的外力G0(全球车辆耐用性测试),且无 任何裂痕出现。 有关裂痕定义,请参见章节3.2.3.3.。 在车辆按照G0测试项目表行驶和进行破坏性测试时,需对施加的外力大小进行测量。 可考虑下列测试: 可进行类似MAST测试或多轴组件测试。 NAO测试: MAST测试: 多轴振动平台(MAST)测试是一项综合的发动机悬置测试,它可以对全部动力总成和A-柱以前的前 脸部分进行充分测试。该测试需在一定温度及带前/后、垂直、侧面、俯仰、横滚、偏行和热负载的 条件下进行。行驶文件负载通过行驶车辆进行路载数据采集(RLDA)开发而来。在每个系统设计前 应使用最少3个样本测试至出现故障。 最大加速测试: 最大加速测试用于判定发动机悬置系统在外界温度下施加最大牵引力加速条件时的结构完整性。这是 一项用于支架验证的台架测试,需验证至出现故障为止。应使用最少3个样本。 加速腐蚀测试: GMUTS L-15-26标准适用于前悬架,用以模拟系统10年的腐蚀状态。该测试以100,000英里条件下系 统出现机械周期性腐蚀为基础进行。 20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3.2.3 组件测试 该测试应该包括组件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以下组件的测试,以验证是否达到可靠性的要求。 3.2.3.2.3.1 GME组件测试 用于GME和通用悬置的测试: 测试 测试或文档 规范 名称 文案0.2 GMI 03 022 R 发动机-变速器阻尼块 带液压阻尼 (液压悬置HL) 文案0.2 GMI 03 022 V 发动机-变速器阻尼块 带液压阻尼 (液压悬置HL) 文案0.2 GMI 03 023 R 发动机-变速器阻尼块 不带液压阻尼(TWL) 文案0.2 GMI 03 023 V 发动机-变速器阻尼块 不带液压阻尼(TWL) 说明: 要求 请参见技术规范或CTS 测试方法 (技术规范中的零部件) 钢制零部件: GME 00 201 用于底盘组件的有机涂层 GME 00 252 锌、锌镍合金、锡、铅、铜在铁或钢上的电镀涂层,以 及铅和锡在铜上的电镀涂层 GME 00 253 金属和金属涂层的磷酸盐化 GME 60 206 盐雾测试 弹性零部件: GME 60 250 压缩形变的测定 GME 60 251 弹性件的耐臭氧性能 GME 60 252 用硬度计测量压印硬度(肖氏A和D) GME 60 255 弹性件的耐油液性能 GME L 0004 HD-发动机机油(供车主维修使用的多级机油) GME 60 256 弹性体(IRHD)的球压硬度测定-微痕硬度测试 GME 60 257 拉伸强度属性 GME 60 258 弹性件加速老化测试 GME 60 259 弹性件的耐寒性能 GME 60 260 渗透性 Opel 416 弹性体的低温参考值TR的测定 21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物理属性 GME 60 230 受力偏斜特征和弹性组件的蠕移属性的测定 GME 60 231 弹性组件的永久姿态特征的测定 GME 60 232 单向应力下弹性组件的受力偏斜特征 GME 60 234 弹性组件的受力偏斜特征和低速率磁滞特性的测定 GME 60 237 弹性组件的动刚度和损耗角的测定 GME 60 238 弹性组件的拉伸强度和衰坏伸长的测定 耐久性测试: GME L-6Q-5 合成材料、与金属零部件组合使用的弹性零部件的耐用 性 功能测试: GME R-6Q-1 发动机悬置功能测试 环境 保护法: (技术规范中的零部件) QU 000000 环境保护 QU 000001 环境保护法的合规要求 其他文档 (技术规范中的零部件) ON 22 工件边;术语 DIN 30 640, 技术产品上的字体: Beiblatt 1;06.76 拉丁字母的专用标点符号及示例 DIN 30 640, 字体;线状直线黑体字; Beiblatt 2;04.91 印刷体字;Neuzeit Grotesk字体;拉丁字 ON 22 工件边;术语 9 291 356 Opel图,生产日期、IR VDA-Richtlinie 260 材料名称 ON 1396.5 商标,GM BS EN 10 204;08.91 金属产品检查文档的类型 用于GME和通用支架的测试: 22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静态负载能力: 发动机支架须能在每个正交方向(X、Y和Z)上承受破坏性测试或G0测试项目表中测定的 Ce*最大静态负载,且未出现故障(铝制和铸钢件)或塑性变形(钢板件)。 Ce值必须是1.5。 最大负载须按章节3.2.3.2.1.1所述进行测定。 等幅负载条件下的疲劳测试 发动机支架须能承受测试强度>=70% 最大测定负载(车辆按G0测试项目表行驶测得) 时多个周期(N90%>=300 000,高斯分布)的测试。 有关裂痕定义,请参见章节3.2.3.3.。 螺纹分离负载(仅用于铸铝件): 根据步骤GMI 06 007–文案(未来将修改该步骤) (GMIO–步骤正在准备中) 尺寸 负载能力/ 分离负载 分离负载 mm螺钉锥入度 控制扭矩条件下 控制扭矩条件下 (d) 紧固 控制角度条件下 紧固 螺钉锥入度:1,6*d 螺钉锥入度:2*d M8 2,67 kN/mm 34 kN 43 kN M10 3,0 kN/mm 48 kN 60 kN M12 3,33 kN/mm 64 kN 80 kN 螺钉头抗压测试 根据GME 60 156、极限值GME 00150执行测试 根据步骤GMI 06 007–文案(未来将修改该步骤)进行测试 备注: 对于不同零件号的具体要求将在最终版CTS中予以说明。 23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3.2.3.2 NAO–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 高温条件下,三个方向的实时测试可重现在动力总成悬置路载数据采集(RLDA)过程中的负载情况。该测试包括在较高、温和级别的R-15-101条件下对所有NAO特定和通用零部件进行鉴定。测试温度与动力总成的目标使用寿命内的热特性相当。 三向实验室测试的目的是识别故障形式或限制减少悬置使用寿命的形式,以确定在超出悬置目标使用寿命后才可能出现这些故障形式。测试步骤和数据格式请见章节4.3。 3.2.3.2.3.3 NAO–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 动力总成悬置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包括未计入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但有可能会在动力总成悬置使用寿命中遇到的情况。供应商要使悬置能够承受这些负载条件,如章节4.3.4中所述的周期摆动、5mph的保险杠撞击、弹压齿式离合器等情况。 3.2.3.3 故障标准 在开始任何测试时,须适用以下故障标准: a) 初始静态率超出规定范围(该范围见CTS) b) 初始动态率超出规定范围(该范围见CTS) c) 初始阻尼率(仅液压悬置)超出规定范围(该范围见CTS) 以下是测试中适用的故障标准: d) 零部件泄漏,仅液压悬置 e) 悬置的弹性橡胶部件上任何平坦部位出现25%的裂纹。该要求依据车辆对磨损悬置的灵敏度而有所变化。 f) 金属与弹性部件相接合的部位表面超过25%处于分离状态。该要求依据车辆对磨损悬置的灵敏度而有所变 化。 g) 悬置的金属组件或支架的弯曲度和/或裂纹超过2 mm,除非其他测试证明该裂纹在该零件的预期寿命内不 会影响到零部件的功能。 h) 悬置的安装位置上任何看得见的裂纹或磨损。该要求优先于f、g和h项要求。 i) 承载悬置所保持的永久姿态不符合GME 60 231标准的要求。 j) 静态率与额定率曲线的变化相比超过,30%。 k) 动态率与额定率曲线的变化相比超过,30%。 l) 阻尼率与额定值(仅液压悬置)的变化相比超过,30%。 为了准确确定故障周期,也是出于可靠性分析的要求,供应商应详细说明测试中用于检查所有故障标准的频率。该频率可依据悬置的实际性能进行变动。 组件的故障应在首次出现所列出的任何故障标准时即进行认定。子系统的故障应在被测试的子系统中任一悬置或支架首次出现故障时即进行认定。 建议供应商提供一些上述标准作为功能测试实例或周期,以便可以在出现故障前提前1/2的使用寿命进行初始检查。 腐蚀要求被认为是外观性或功能性的(影响零部件的机械强度)。CPPO 15-3-82对使用寿命测试后1年内车身下部组件出现可接受的外观性腐蚀,使用寿命测试后2年内盖罩下的组件出现可接受的外观性腐蚀有相关说明。CPPO不允许经使用寿命测试后10年内因腐蚀导致出现功能损失。 有关GMIO发动机支架的故障标准(金属零部件): 5mm的技术裂纹,或超过5mm的裂纹 24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GMIO定义“无功能损失”: 顾客使用时无功能损失。车主可能不能识别的情况。 3.2.4 保养、维护和修理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保养、维护和修理要求为: , 目标使用寿命内无保养要求 , 对专用维修工具、培训或处理无要求 , 不要求修理–仅更换 , 更换系统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 , 子系统组件不应对正常车辆保养步骤造成妨碍 3.2.5 用户-子系统交互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不应要求与车主或维护人员交互以提供所要求的功能。 25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3 设计和构造 用于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设计和构造特征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3.3.1 材料、流程和零部件选择概要 适用于子系统的材料、流程和所用零部件的限制条件和概要说明如下:注意,除下文所介绍的要求之外,相关其他要求,请参见EPSILON VTS。 3.3.1.1 材料概要 在子系统中使用的材料需满足以下要求: , 零部件或紧固件上不得使用非环保涂层。 , 子系统组件应具备CPPO-15-3-82“腐蚀-车辆组件和总成”中所规定的耐腐蚀性能。 , 符合回收再利用概要 3.3.1.2 流程概要 全部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应利用DFMEA/PFMEA和DFM技术结合故障防范流程以满足装配要求(故障防范应该始于设计,不要求使用颜色码或其他目视方式来保证合适的装配)。 3.3.1.3 零部件选择概要 在EPSILON规划中,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使用通用紧固件和适用于所有平台的现有组件。选择使用新紧固件需要按照GM紧固件申报步骤经公司紧固件主管部门批准。 3.3.2 设计概要和限制条件 下列文档应作为子系统设计中的概要: , GM动力总成悬置设计指南 , SCG/NAO紧固件指南 , Saturn维护概要 , 平台专业维护概要 , 待定 动力总成悬置设计应综合以下信息: ,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 , 面向制造的设计(DFM) , 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FMEA) , 卓越的标的 , 装配工厂BOP要求 , 竞争标杆 , 有关回收再利用的设计 26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3.3 识别标志和商标 识别标志和商标需依照以下内容: a) 子系统的主组件应附带有商标和/或带有包括NAO零件号、生产日期、识别码的标签。识别标志和商标应符 合通用汽车GM 1644“卓越的标的”中的GP-7”标准。 b) 主组件的识别标志和商标应符合制造技术委员会(MTC)的操作人员零部件识别系统(O.P.I.S.)概要中 与识别相关的规定。 3.3.4 工艺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及其组件的工艺应符合以下内容: a)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应达到或超过通用汽车“卓越的标的”GP-3和GP-8标准中有关“工艺”的规定要 求。 b)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应符合装配工厂概要中有关处理的规定内容,如:无可能影响安全/装配步骤的毛 刺、毛边、油滑表面等。 3.3.5 互换性 a) 对NAO或GME当前动力总成悬置的构造配置的互换性没有特别要求。 b)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考虑与其他有类似动力总成尺寸和悬置构造配置的GM平台车辆的互换性/通用性。 3.4 文档 应为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准备下列文档: , 产品装配文档(PAD) , 维护手册 , 子系统结构图 , 详细的组件图 , 详细的系统技术规范(即系统CTS) , 测试报告结尾 3.5 子系统的售后支持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应允许使用通用维护工具和维护设备。请参见章节3.2.4。 3.6 子系统操作人员培训 无要求 27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POWERTRAIN MOUNTING SUBSYSTEM动力总成悬置子系统 粘性阻尼器 Damper Viscous Chassis/Body底盘/车身结构 Powertrain动力总成 Mount悬置 BracketBracket支架 支架 Structures9.08.7/6.1 DamperDamper减振器 减振器 AbsorberAbsorberElectronics电气控制 & Controls11.3/.48.8 Other Attached Items其他附件 专用平台 Figure 3.7.1-1 Powertrain Mounting Subsystem Physical Block Diagram图3.7.1-1动力总成悬置子系统实体图 3.7 组件特征 下文对通用发动机悬置子系统进行了说明。而有关各系统的具体系统组件技术规范(包括比率、行程等)将由供应商和Epsilon发动机悬置PDT小组联合发行。 3.7.1 组件定义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的主要组件包括悬置、阻尼器和支架(若需要)。这些组件按照其安装位置在图3.7.1-1动力总成悬置子系统实体图中进行了一一说明。各安装位置下,组件的组合各异。 3.7.1.1 悬置 各种悬置的分类如下:承载悬置、扭矩反作用悬置或承载和扭矩反作用悬置。 3.7.1.1.1 承载悬置 承载悬置支撑并反作用于静态和动态动力总成的作用力。此外,该悬置可隔离动力总成产生或引起的振动。 3.7.1.1.2 扭矩反作用悬置 28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扭矩反作用悬置(衬套或抗扭转支撑)仅会反作用于动力总成的动态扭矩和作用力,而不会支撑动力总成的静态重量。此外,该悬置可隔离动力总成产生或引起的振动。从而使这些悬置上的静态预载最小。 3.7.1.1.3 承载和反作用悬置 这些悬置起到上文所述的承载和反作用扭矩双重作用。因EPSILON系统为集中式扭矩轴系统,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也均为此类系统。 3.7.1.2 阻尼器 阻尼器是一种用来分散能量的装置。例如,粘性阻尼器(发动机减振)可将动能转换成热能,而调谐式减振器(辅助质量式阻尼器)能以特定频率将振动能量转换为辅助质量动能。除非绝对必要,否则应该避免。 3.7.1.3 支架 利用支架,可将悬置和/或阻尼器安装到动力总成和/或车身/底盘上。 3.7.2 组件接合部说明 以其实际使用的支架为依,动力总成悬置和阻尼器与支架、动力总成和/或车身/底盘进行机械连接。 下文对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的主要接合部进行了说明,并对相关高层要求进行了介绍。 3.7.2.1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动力总成的接合部 动力总成连接件应具有匹配的安装表面,以安装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且该连接件也应符合章节3.1.4.2.1中规定的要求。 3.7.2.2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车身/底盘的接合部 车身/底盘连接件应具有匹配的安装表面,以安装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且该连接件也应符合章节3.1.4.2.2或3中规定的要求。 3.7.2.3 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与TBD组件的接合部 3.7.3 组件要求 本规范其他章节中所述的子系统要求也适用于表3.7.3-1中的单个或多个子系统组件。下文介绍了除表3.7.3-1外的附加要求。 3.7.3.1 附加要求 有关各发动机悬置子系统组件的附加要求,请参考EPSILON动力总成悬置组件技术规范。 29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表3.7.3.1-1组件要求 阻尼器要求说明 | 所在 | 悬置 | 支架 | 章节 | | | 外观 | 3.1.1 | X | X | X 暴露在极限温度 | 3.1.3.1 | X | X | X 暴露在污染物中 | 3.1.3.2 | X | X | X 外部与车辆之间的接合部 | 3.1.4.1 | X | X | X 悬置动力总成模式 | 3.2.1.1.1.1 | X | X | X P.T.解耦模式 | 3.2.1.1.1.1 | X | X | X 传输性降低 | 3.2.1.1.1.2 | X | X | X 子系统产生噪音 | 3.2.1.1.1.2 | X | X | X 控制动力总成的运动 | 3.2.1.1.2 | X | X | X 限定动力总成 | 3.2.1.1.2 | X | X | 防撞性 | 3.2.1.1.2 | X | X | X 内部产生的PT反作用扭矩力 | 3.2.1.1.3.1 | X | X | X 扭矩转向因素 | 3.2.1.1.3.1.1 | X | X | 随动转向因素 | 3.2.1.1.3.1.2 | X | X | 外部产生的反作用力 | 3.2.1.1.3.2 | X | X | X 动力总成的定位/支撑 | 3.2.1.2 | X | X | 控制动力总成下垂 | 3.2.1.2 | X | | 尺寸和容积 | 3.2.2.1 | X | X | X 质量 | 3.2.2.2 | X | X | X 可靠性 | 3.2.3.1 | X | X | X 保养、维修和修理 | 3.2.4 | X | X | X 车主用子系统接口 | 3.2.5 | X | X | X 涂层 | 3.3.1.1 | X | X | X 腐蚀 | 3.3.1.1 | X | X | X 误差校正 | 3.3.1.2 | X | X | X 设计指南和限制 | 3.3.2 | X | X | X 识别和标记 | 3.3.3 | X | X | X 工艺 | 3.3.4 | X | X | X 材料 | 3.4 | X | X | X 售后服务 | 3.5 | X | X | X EPSILON CTS要求 | 3.7.3.1 | X | X | X 30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4. 鉴定 4.1 概述 确定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方式如下所示。 可利用4种方法来鉴定或确认车辆设计: 1. 测试(T)-由规定的书面程序支持的正式规定行为。 2. 试验(D)-由规定的书面程序和指南支持的非正式规定行为。 3. 检查(I)-目视检查原型样品,以确认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 分析(A)-执行分析性评估和/或计算机模拟,以确认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鉴定/确认作业由3个独立的阶段组成: 1. 车辆(V)-根据整车情况进行鉴定。车辆以及相关硬件必须是专为鉴定测试而生产的。 2. 子系统(S)-根据悬置子系统进行鉴定,确保其符合设计初衷,然后才可生产样机。 3. 组件(C)-根据悬置子系统的单个组件进行鉴定,以确保组件的耐用性和功能。 在产品研发中的多个阶段均需鉴定/确认: 1. 设计阶段鉴定–对组件和系统进行测试、试验、检查和分析,以确保组件和系统的设计符合规范。该阶 段所用的硬件通过原型试验而获得。 2. 生产阶段鉴定–对组件和系统进行测试、试验、检查和分析,以确保组件和系统的设计符合规范,且硬 件按照生产率产生于原型试验。 31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4.2 鉴定交叉应用索引 表4.2-1中所示的鉴定交叉引用索引(VCRI)指出了子系统的鉴定步骤、鉴定方法、发布期以及责任方的规定。请注意,某些鉴定可能需应用此处未列出的其他标准或鉴定步骤。为了完成整个子系统鉴定作业,应采用相关标准和鉴定步骤。 表4.2-1鉴定交叉应用索引 要求 所在 鉴定 发布 说明 章节 步骤 方法 期 责任方 3.1.1 U/T NAO 外观 样机 试验/检查 供应商 PPAP 测试 3.1.2 U/T NAO 组件部分 样机 试验/检查 3.1.3.1 GMUTS R-15-191 U/T NAO 外部暴露温度 测试 GMUTS R-15-155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61-85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2 U/T NAO 测试 测试/分析 U/T NAO COMPTEMP U/T NAO 弹性体FCG 分析 MTL#0501 U/T NAO 测试 U/T 高温 测试 供应商 多轴向测试 U/T NAO MAST测试 测试 3.1.3.2 ASTM D471 U/T 污染物 分析/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06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65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68 测试 供应商 GMUTS R-15-10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9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55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16 U/T NAO 测试 3.1.3.3 臭氧暴露 高温多轴向测试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1 测试 供应商 GMUTS R-15-10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55 U/T NAO 测试 3.1.4.1 U/T/P 外部.-车辆-子系统 参考VTS 部署/测试 NAO/供应商 3.1.4.2.1 Y/U/T 子系统–动力总成 FEA/移动性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1.4.2.2 Y/U/T 子系统–底盘 FEA/移动性和P/F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1.4.2.3 Y/U/T 子系统–车身 FEA/移动性和P/F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1.4.2.4 Y/U/T 支架 FEA/移动性和P/F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2.1.1.1.1 Y/U/T 低频隔振 Adams,模态分析 分析 供应商 Y/U/T/P VLATS/乘坐性 测试 NAO/供应商 3.2.1.1.1.2 Y/U/T/P 高频隔振 TPA/VLATS/乘坐性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2.1.1.2 Adams Y/U/T 控制动力总成的运动 分析 供应商 NAO 翻车研究 分析 NAO 车辆耐用性 测试 32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U/T/P NAO 乘坐性 测试 3.2.1.1.3 Y/U/T/P 反作用扭矩和驱动力 Adams/乘坐性 分析/测试 NAO/供应商 3.2.1.2. Y/U/T/P 定位动力总成 样机 试验/部署 NAO/供应商 ASTM D395 测试 NAO/供应商 3.2.2.1 Y/U/T/P 尺寸 国际库 设计/试验 NAO/供应商 3.2.2.2 Y/U/T/P 质量特性 称重件 测试 供应商 3.1.4 Y/U/T/P 接合部 PPAP–接合部测试 供应商 Y/U/T/P NAO (GD&T) 分析 Y/U/T/P NAO 翻车研究 试验 Y/U/T/P NAO 样机 试验 构建性审核 试验 3.2.1.1.1.1 PPAP Y/U/T/P 载荷下的静态高度和 测试 供应商 ASTM D395 Y/U/T/P 载荷下的静态成形高度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0 Y/U/T/P 测试 供应商 3.2.1.1.1.2 PPAP Y/U/T/P 载荷挠度曲线 测试 供应商 ASTM D575 Y/U/T/P 测试 供应商 Y/U/T/P 乘坐性评估/NVH测定 NAO 试验 3.2.1.1.1.3 Y/U/T/P 控制局部动力总成的运ASTM D575,D429测试 供应商 Y/U/T/P NAO 动、最大行驶量 (YIELD) 测试 Y/U/T/P NAO MTL#0279,0280, 测试 0500 GMUTS R-4A1-1 GMUTS R-15-21 3.2.1.1.1.4 ASTM D429Y/U/T/P 障碍物、破坏最小的载荷 测试 供应商 Y/U/T/P (ULTIMATE) NAO 测试 Y/U/T/P NAO GMUTS R-15-20, 测试 Y/U/T/P NAO GMUTS L-14A-581G 测试 3.2.1.1.1.5 ASTM D395 Y/U/T/P 抗下垂性 测试 供应商 Y/U/T/P 高温组件测试 测试 供应商 Y/U/T/P GME 60 250 NAO 测试 Y/U/T/P MTL#0279,0500,NAO 测试 Y/U/T/P 0501 NAO 测试 Y/U/T/P GMUTS R-15-155 NAO 测试 Y/U/T/P GMUTS R-15-161/162 NAO 测试 Y/U/T/P GMUTS R-15-191 NAO 测试 Y/U/T/P GMUTS R-15-102 NAO 测试 3.2.1.1.1.6 PPAP Y/U/T/P 产品主要特征–静态特性 测试 供应商 Y/U/T/P 品质控制 检查/分析 供应商 3.2.1.1.2.1.3 Y/U/T/P 阻尼(仅液压悬置):ASTM D2231,测试 供应商 Y/U/T/P Freq,Peak Amp, IOD SAEJ1085a 测试 供应商 Y/U/T/P PPAP NAO 试验 乘坐性评估/NVH测定 3.2.1.1.2.2 Y/U/T/P 非自身产生的噪音 ASTM D2231,SAE 测试 供应商 Y/U/T/P J1085a NAO 试验 乘坐性评估/NVH测定 3.2.1.1.2.3 PPAP Y/U/T/P 产品主要特征–动态特性 测试 供应商 Y/U/T/P 品质控制方案 检查/试验 供应商 3.2.1.1.3 Y/U/T/P 调整功能 CTS变更 测试 供应商 Y/U/T/P NAO 乘坐性评估/NVH测定 试验 3.2.1.1.4 Y/U/T/P 最大动力载荷 ASTM D429,D430, 测试 供应商 Y/U/T/P SAE J1183 测试 供应商 Y/U/T/P 破坏性最大的组件测试 测试 供应商 33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2.2.1 Y/U/T/P 封装要求 PPAP–三维 测试 供应商 Y/U/T/P NAO 样机 试验 3.2.3.1 U/T/P 可靠性 遵照3.2.3.2中的测试 测试 NAO/供应商 3.2.3.2.1.1 E0 U/T GME 车辆耐用性 测试 G0 U/T GME 测试 L-6-10 U/T GME 测试 R-0-3 U/T GME 测试 R-0-17 U/T GME 测试 R-6-3 U/T GME 测试 R-6Q-1 U/T GME 测试 R-6Q-03 U/T GME 测试 GMUTS R-15-6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3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4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5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7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08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16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55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57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58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62 U/T NAO 测试 GMUTS R-15-191 U/T NAO 测试 3.2.3.2.1.2 GMUTS R-4-1 U/T NAO 车辆测试 测试 GMUTS R-15-9 U/T NAO 测试 GMUTS R-15-21 U/T NAO 测试 GMUTS R-15-43 U/T NAO 测试 GMUTS R27-15-99 U/T NAO 测试 U/T NAO 测试8707 测试 U/T NAO 测试8708 测试 U/T NAO 障碍物 测试 3.2.3.2.2 U/T GME 子系统测试 GME测试 测试 U/T NAO MAST测试 测试 U/T NAO 最大加速度 测试 U/T NAO 加速腐蚀测试 测试 L-15-26 U/T NAO 测试 3.2.3.2.3 Draft 0.2 GMI 03 022 U/T 组件测试 测试规范 供应商 R Draft 0.2 GMI 03 022 U/T 测试规范 供应商 V Draft 0.2 GMI 03 023 U/T 测试规范 供应商 R Draft 0.2 GMI 03 023 U/T 测试规范 供应商 V QU 000000 U/T 测试规范 供应商 QU 000001 U/T 测试规范 供应商 GME 60 201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2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3 U/T 测试 供应商 34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GME 60 206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0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1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5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6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7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8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9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60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L 0004 U/T 测试 供应商 Opel 416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0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1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2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4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7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38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L-6Q-5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R-6Q-1 U/T 测试 供应商 U/T GME支架测试 测试 供应商 U/T 高温多轴向测试 测试 供应商 U/T 破坏性最大的多轴向测测试 供应商 试 GM9540P腐蚀测试 测试 供应商 ASTM B117 测试 供应商 QE 00 1215 U/T 测试 供应商 裂纹扩展数据 测试 供应商 3.2.4 GMUTS R19-15-23 U/T NAO 维修和修理 测试 3.2.5 N/A 车主用组件接口 3.5 N/A 售后服务 3.3.1.2 DFMEA & PFMEA A U/T/P 误差校正 供应商 3.3.2 DFM/DFA/DFMEA A U/T/P 设计指南和限制 供应商 BENCH-MARKING A U/T/P 供应商 3.3.1.1. GMUTS R-15-116 U/T NAO 材质说明 测试 GM9540P腐蚀测试 测试 供应商 QE 00 1215 U/T 测试 供应商 U/T GM9540P腐蚀测试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01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5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2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57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206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400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401 U/T 测试 供应商 GME 60 407 U/T 测试 供应商 QU 000 001 U/T 测试 供应商 CPPO-15-3-82 U/T 测试 NAO/供应商 3.7.1.2 I U/T/P 组件接合部/车身/底盘 草图 供应商 3.7.1.1 I U/T/P 组件接合部/动力总成 草图 供应商 3.3.1.2 U/T/P 程序说明 DFM/DFMEA,PFMEA 试验/部署 供应商 3.3.3 GP7 U/T/P 识别和标记 试验 供应商 35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3.3.4 GP3/GP8 U/T/P 工艺 试验 供应商 3.3.5 U/T 可替代性 安装 试验/部署 NAO/供应商 3.4. U/T/P 材料 发布清单 试验 NAO/供应商 36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4.3 鉴定要求 通过下文介绍的鉴定步骤来确定子系统完全符合要求。组件鉴定要求包含在CTS内。 4.3.1 腐蚀鉴定 在耐用性测试的GMUTS步骤规定的条件下,判断车辆是否腐蚀。 4.3.2 测试温度确定 可根据疲劳裂纹扩展性(供应商提供)、车辆热数据、计算机模拟(COMPTEMP)以及约减法来计算测试温度。得出的结果可用来确定组件和系统耐用性测试时所需的温度。如果悬置暴露在100:C以下,那么测试温度应为100:C。 注:为达到测试目的,测试温度应为125:C,此温度要持续到收集完EPSILON热数据为止。 37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4.3.2.1 弹性疲劳裂纹扩展数据 在测试温度为65、80、100、115:C且撕裂能为800、1200、1600、2000J/m2时,供应商应对动力总成悬置所用的弹性材料进行恒定撕裂能疲劳裂纹扩展测定。获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后,应将测定步骤提交给供应商。 4.3.2.2 COMPTEMP模拟以得出悬置温度曲线 在与各种载荷和速度相符的热环境下,NAO可获取动力总成悬置的加热及冷却温度曲线。随后,此曲线可转换为若干温度特征,用于计算机模拟(COMPTEMP),从而来预测动力总成悬置10年内的温度曲线。 4.3.2.3 温度约减法 恒定撕裂能疲劳裂纹扩展数据以及10年预测热量曲线可转换为单体温度,应用于组件和系统耐用性测试。如果计算温度低于100:C,那么测试温度应为100:C。 4.3.3 NAO–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 动力总成悬置的弹性部分在高温环境下受到实时作用力/进行位移/受到拉力时,该测试可判断这些情况下弹性部分的耐用性。另外,先将悬置暴露于臭氧浓度高的环境下,这样可判断悬置橡胶的相容性。 按照动力总成悬置专用测试程序,采用供应商提供的典型标准悬置,对车辆进行测定,由此得出实时作用力/位移/拉力数据。该实时数据可用于排除未受损部位,且时程可缩短且/或可由通用汽车测试工程师转换成计算后的期望反应,应用于NAO组件R-15-101 90%损伤的实验室测试。整理后的数据以MTS组件RPC的形式传送至组件测试设备。 供应商实施三轴向实时测试,以出色地复制计算后的期望反应。测试实施完成后,供应商应将重复反应反馈给通用汽车测试工程师,以对仍存的损伤进行评估。通用汽车工程师根据供应商在测试实施过程中得出的相关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测试。 供应商发现失效模式后,可能会选择实施简单易行的单轴向或双轴向测试来复制失效模式,以及进行设计迭代。如果供应商采用以上方法,则须利用三轴向实时测试来完成最终的组件鉴定。 进行测试前,悬置应暴露在臭氧浓度高的环境下,如下所示: 23.0?C+/-2.0?C 持续72小时 纵向预压载荷为1200N 臭氧浓度为0.40ppm 臭氧预处理后,应将动力总成悬置加热至为测试温度(在章节4.3.2中确定)+/-2?F。要特别注意不要让附件装置用来散热,且确保整个悬置的温度保持为测试期间的温度。随后,计算好的数据应以实时、三轴向同步形式复制在动力总成悬置试样中。 包括所有故障分析在内的测试报告(部分必备文件(章节3.4))应进行提交。 同时NAO会对子系统执行多轴向冲击测试。 38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4.3.4 NAO–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 动力总成悬置最大破坏性多轴向冲击测试包括未计入高温多轴向冲击测试但有可能会在动力总成悬置使用寿命中遇到的情况。 该测试中的实时作用力/位移/拉力包括以下各项: 测试项 重复次数 2 5 MPH保险杆正向碰撞 2 5 MPH保险杆反向碰撞 200 自动变速器WOT周期摆动 200 手动变速器弹压齿式离合器 该数据以阻滞周期的形式传送至组件测试设备。供应商应在实验室环境下使载荷重现,以判断发动机悬置组件和支架是否劣化。供应商和通过汽车测试工程师应对载荷源(分析预测或物理测量)的看法达成一致。以上程序完成后继续进行一个目标寿命。 包括所有故障分析在内的测试报告(部分必备文件(章节3.4))应进行提交。 4.3.5 生产鉴定 供应商应负责制订并提交生产鉴定方案。而通用汽车鉴定工程师要对该生产鉴定方案作最后审核。制订生产鉴定方案旨在确保生成过程中不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如设计鉴定阶段所示)。生产鉴定方案须采用生产环境下按生产率通过原型试验生成的试样。 生产鉴定方案至少应包括CTS指定的所有组件测试。 生产鉴定同样适用设计鉴定中所用的可靠性目标。 5. 运输条款 需要注意的要素包括:确保组件质量(功能和外观)、工效、经济以及环境(诸如弃置/循环利用)。请使用可回收/重复使用的装箱。 请符合NAO的要求,使运输条款中包含以上各项。填写好NAO包装签收表,并将其送至NAO物流和采购代表处,批准包装提议。 6. 注释 6.1 定义 6.1.1 扭矩转向 扭矩转向是指车辆以高扭矩行驶时发生的不良转向,此情况对车主不利。驱动轴长度不等的车辆更易发生扭矩转向。 6.1.2 随动转向 随动转向是指驾驶员并未授意但却发生暂时转向的一种趋势(明显表现为方向盘意外移动)。这种情况很少会表现为车辆轨道或既定路线的明显改变,但是从主观上而言,对车主不利。 39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7. 附录I动力总成组合、动力总成数据和动力总成位置 7.1 附录I-1动力总成组合 附在Epsilon发动机悬置SSTS中的附件SSTS_AP 1(xls-file`ssts_ap1.xls?)为PDT动力总成组合方面的内容。 7.2 附录I-2动力总成数据 附在Epsilon发动机悬置SSTS中的附件SSTS_AP 2(xls-file`ssts_ap2.xls?)为动力总成数据(变速器最大输出、动力总成质量、主传动比、传动比、怠速转速、重心、安装位置)方面的内容。 7.3 附录I-3动力总成位置 附在Epsilon发动机悬置SSTS中的附件SSTS_AP 3(xls-file`ssts_ap3.xls?)为CIT前端动力总成位置的矩形图。 40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8. 附录II车辆频率模式配置图 Sources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Frequency (Hz) L4 Idle 2nd Order Powertrain / Driveline * Tire / Wheel Imbalance (50-80 MPH) Tires / Wheels * Tire / Wheel 2nd Order (50-80 MPH) California Freeway @ 65 MPH Road (Road Input Decreases As Frequency Increases) Constrained Responders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Frequency (Hz) Front Susp. Fore / Aft Front Hop / Tramp Suspension Rear Hop / Tramp Rear Axle Lateral Driveline Acoustic Cavity Controllable Responders Best Place for Controllable Responders May Change if Inherent Sources or Constrained Responders Change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Frequency (Hz) Fore/Aft Roll Powertrain Pitch Bounce = 10Hz @ 0.1mm, 14Hz @ >0.5mm Rigid Body Modes Updated 2/6/97 L4 Yaw Lateral Exhaust NO Flexure Modes Lowest Mode With Floor Flexure Seat / Floor Lowest Mode With Body Flexure Body Structure Vertical Lateral Steering Column Lowest Mode Instrument Panel Updated 2/6/97 > 5 Kg Battery, Spare Tire, Bumpers, Doors, Fuel Tank?, Etc. Components Lowest Roof Panel Resonance Roof Quarter Inners?? Panels Front Floor Toepans?? * Assume: 600 Engine RPM at Idle * Assume: 3.08 to 3.73 Axle Ratios 41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9. 附录III底盘和车身之间连接件的移动性/动刚度 底盘和车身之间连接件的移动性/动刚度 在车辆设计过程中会用到局部静态刚度以及动态频率响应(FRF)分析,以此来指导设计走向和评估移动性。仅在设计的初期阶段或整体模型未出现前,才使用局部静态刚度分析法。子系统整体模型(或分析式mule模型)出现后,开始利用动态FRF计算进行设计迭代和鉴定。 对于局部静态刚度分析而言,表示局部刚度的结构在整个坐标系中初步厘定为12英寸的立方体,坐标系原点为独立接口的安装位置。该立方体靠近结构体的所有边均严格限制为6 DOF。需要描绘结构体时,局部模型卷边可延伸(参见例图I和II)。载荷施加在独立接口安装位置中央。 根据局部静态刚度模型,记录施加定向载荷时这些装置下各部分的最大压力,从而可得出线性压力。 动力总成接口的移动性对充分地隔离噪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悬置的动态移动目标已达到规划中的车辆N&V性能目标。 目标灵活性(KN/mm) Mobility Target (KN/mm) 悬置位置 mount locationXYZ 变速器transmission 181826 发动机 engine241826 前扭矩反作用 front torque reation18918 后扭矩反作用 rear torque reation18918 所有支架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支架与车身/支座、发动机和变速器接合部的目标值。 42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1998年11月24日 版本:1.1 发动机扭矩反作用悬置 前减振器罩、 俯视图 初始边界 侧视图 延伸边界 初始边界 延伸边界 图II 截面 A-A 图I 图I和II-局部静态刚度模型的示例。 43 机密 实验最终版 711207434.doc Nov 24, 1998 Revision:1.1 对于子系统动态FRF分析而言,模型尺寸应该足够大,以达到整体动态效果。对于发动机悬置和前悬架附件而言,FEM模型应包括发动机支座和发动机舱所有前部结构。对于后悬架附件而言,应包含车辆后半部分。分析排气吊架附件时,吊架和附件加强件都应详尽模拟,且模型中应包含地板撑杆/导轨。该模型所有切线应严格限制为6 DOF。驱动点的移动性根据独立接口安装位置而算得(参见图III和IV)。 发动机悬置 变速器悬置 稳定杆 图III 44 confidential tentative final 711207434.doc Nov 24, 1998 Revision:1.1 排气吊架 右侧摇臂 左侧摇臂 图III 45 confidential tentative final 711207434.doc Nov 24, 1998 Revision:1.1 移动性和动态刚度的关系可由下列等式表示: ,/K) M=20*Log(Ref. 此处 M=移动性(dB) w=2pf f=频率(Hz) K=刚度(N/mm) Ref.=1m/(N*sec) 图V对此关系进行了说明。 移动性VS动刚度 移动性 频率 图V 46 confidential tentative final
/
本文档为【通用汽车发动机悬置子系统技术规范&#40;翻译&#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