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

2018-03-24 5页 doc 17KB 2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2版2印,27.00 1.史料分类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两个特征。要依据需要和可能,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点进行分类。 按史料的应用范围,可分为基本史料、辅助史料、参考史料。 按史料的来源可分为私人撰述、官方文书、社会簿录、考古资料、民俗资料。 2."实际上,从哲学的高度讨论史料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上述有关内容便都可归结为史料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问题。史料既是人类活动的既成痕迹,它的具体存在就是客观的,不管它采用何种形态或是否真伪,总...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2版2印,27.00 1.史料分类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两个特征。要依据需要和可能,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点进行分类。 按史料的应用范围,可分为基本史料、辅助史料、参考史料。 按史料的来源可分为私人撰述、官方文书、社会簿录、考古资料、民俗资料。 2."实际上,从哲学的高度讨论史料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上述有关内容便都可归结为史料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问题。史料既是人类活动的既成痕迹,它的具体存在就是客观的,不管它采用何种形态或是否真伪,总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不断处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历史,尽管这种反映有时是扭曲的、虚幻的或不客观的。但史料同时又有主观性的一面,因为不论何种史料,总要经过人们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诠释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诠释历史的材料,纯粹客观的自在之物并不成其为史料。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其实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史料的种种具体性质,都是由这一根本性派生出来的。" "史料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同时还表现为历时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 3.《文心雕龙》论史料编排 "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重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诠配之未易也。" 4.朱文公文集卷五四:"错、综自是两事。错者,杂而互之也;综者,条而理之也。参伍、错综,又各自是一事。参伍所以通之,其治之也简而疏;错综所以极之,其治之也繁而密。" 5."一般地说,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求尽可能充分地掌握有关资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资料,历史科学研究尤其要如此。历史科学研究与以往历史学的本质的不同,在于它不仅要记述历史,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的具体事实和过程,而且要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自觉地去创造历史,以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认识历史规律,也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规律本身即是人类对自身历史活动的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但历史不同于现实,人们对它的感性认识的获得不能仅靠个人的直接经验,更多的还要靠间接的经验,亦即各种史料中所包含的历史经验。史料引起人们对历史运动表象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史料充分详细而不是零星不全,合乎实际而不是虚假错误,这种感觉和印象才能经过多次的反复,使认识过程产生飞跃,形成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6.《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7。《胡适文存》二集卷一,第2页。"历史家须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没有精密的功力,不能做搜集和评判史料的工夫;没有高远的想象力,不能构造历史的系统。" 第五粒豌豆按,所谓"高远的想象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此前有人以胡氏此语为据而定为唯心主义史学,实则胡之史学既以实证为根底(即如此处所云"精密的功力"),则其所谓"想象"显然不是强调想像的主观方面。 8。《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3卷,第74页。"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9.史料学。 黄永年《唐代史料学》,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料概述》,张革非等《中国近代史料学稿》,张宪文《中国现代史史料学》。 谢国桢《史料学概论》,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史料分类),吴枫《隋唐五代史文献集释》,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黄存勋《档案文献学》。 10。《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大都取自档案文卷的副本,有很多材料为《新唐书》、《旧唐书》和《宋史》所不载。"P18 11。《辽史》。"依据辽耶律俨所修国史和金代陈大任所修《辽史》及其他资料编成,是今存唯一的一部系统完整地记载辽史的史书。"P187"《辽史》较简略,重复、错误、自相矛盾之处较多。涉宋之事,当参阅《宋史》。"P188 12。《金史》。"据金朝实录、国史及刘祁《归潜志》,元好问《壬辰杂编》、《中州集》等私人著作撰成,是研究金史的基本史料。"P188"由于元修三史,各自独立成书,所据史料不同,史官记事往往为本政权回护,故造成同一事件记载歧异。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应同时参阅三史,并应参阅其它有关著作。"P189 13。通志。"《通志》对史事有所补正,如《三皇纪》,《五帝纪》,与《史记》全异,是重编的;《三王纪》也是据《史记》重加改编的;根据新材料补充正史的缺漏,新立100多人的传,卷89至卷92春秋时周、鲁、齐、楚的大部分传文,据正史之外史籍的材料补写。前人以为《通志》纪传部分的材料不足取,是片面的观点。"P196 14。《东都事略》。采辑北宋五朝史传和四朝实录附传、旁及野史杂记而撰成。成书早于《宋史》,有些资料是《宋史》所没有的。 15。《契丹国志》。余嘉锡考其作者为宋元伪托。是研究辽史较原始的资料。元修《辽史》曾从中取材。 16。《大金国志》。是元修《金史》之外唯一的一部系统的金史。资料多得自传闻,并撮钞旧载,与《金史》以国史为资料来源不同,并成书于《金史》之前,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或可与他书相印证,或可补他书之不足。书中记时、称谓、叙事、记述也有舛误,内容有不尽可信之处。 17。《汉纪》 "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凡此三势,物无不然。"宿命论。 18。《资治通鉴》编纂程序。 "编纂的程序是先编写丛目、长编,然后定稿。丛目为资料结集,或说是长编的提纲,做法是以一书为主,标出事目,按时间顺序调整排列,然后遍采史籍,逐一增补事目,并附注资料出处。长编是《通鉴》草稿,系据事目错综铨 即考异)用小字。" 次,修饰文字,原则是宁繁勿简,写法是正文用大字,异说( 19。《资治通鉴》体例特征。 "史料的编排不是一成不变地局限于编年体例,而是广泛吸收纪传体史书写人物传记的经验,充分运用了追叙及并叙的方法,以弥补编年体的短处,增强 史料的完整性,扩大记事的范围。" 20。《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南宋刘时举。"书中所附议论乃元时刊版者增入,已非其旧。"P216 21。《续资治通鉴》"作者编书时曾见到李焘《长编》残本,但李心传《要录》、熊克《中兴小历》等书当时尚未辑出,因此所编虽远胜王、薛之书,而取材仍不够广。唯阎、胡等人长于地理,故书中有关舆地之事较为 精审。"P218 "纪年学《通鉴》,用岁阳、岁名;辽金元人名、地名用清初统治者改译之名,虽附注旧名,而时有遗漏,使用很不方便;同时叙事多录旧史原文,未能熔铸一体。"P219 22。《续通志》、《续通典》与《续文献通考》内容多有重复。 2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史料上超明王圻《续文献通考》颇多,但对王书有删削失宜和误改之处。 24。"史料汇编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除注意内容的完备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外,在编排上要注意便于检索和利用,所以标题要简明扼要,编排要系统,必要时可编索引。"P528 25。"历史概念的形成,首先要充分占有史料,其次是对史料进行能够整理加工、进行抽象和概括,然后使认识从具体上升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大脑思维,把史料的本质抽象出来的。从抽象到形成概念,是通过对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的逻辑方法来实现的。再下一步还要运用概念进行历史的判断和推理,形成历史论断。"P546、547 26。"在对史料进行逻辑,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从具体到抽象,是指从具体史料出发,形成历史概念、 历史理论、历史规律的思维方法;从抽象到具体,是指从一般性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出发,到认识历史具体问题的方法。"P547 26.编纂程序 "进行史料编纂,首先要确定主题。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围绕这一主题搜集史料。搜集史料时,要限定取材范围…取材还应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不应收录过滥,伪造的史料不应收录。" "材料收集齐备,要进行分类整理,按一定体例编辑。要制定凡例,按凡例 整编史料。史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分为专题编辑。"P527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