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长沙市地方标准

长沙市地方标准

2017-10-19 50页 doc 237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长沙市地方标准长沙市地方标准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 DB23/XXXX—2015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及景观风貌规 划设计标准 Severely Cold Area Green Town Planning Technical and Landscape Planning Standard 2015-XX-XX发布 2015-XX-XX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发布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及景观风貌规 划设计标准 Severely Cold Area Green Town Planni...
长沙市地方标准
长沙市地方标准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 DB23/XXXX—2015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及景观风貌规 划设计标准 Severely Cold Area Green Town Planning Technical and Landscape Planning Standard 2015-XX-XX发布 2015-XX-XX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发布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及景观风貌规 划设计标准 Severely Cold Area Green Town Planning Technical and Landscape Planning Standard DB23/XXXX—2015 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组织部门: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15年XX月XX日 2015 哈尔滨 前 言 为进一步提高严寒地区村镇建设质量,推进严寒地区村镇建设进程,完善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相关建设标准,统一严寒地区绿色村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深度,增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的标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及景观规划设计标准》的主编任务。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黑龙江新农村村庄建设标准(试行)》黑建村[2011]39号、《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10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CSUS/GBC 06-2015、《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标[2015]25号、《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法律、标准、意见、指南为前提,并紧密结合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省村镇建设实践经验,在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与审查后定稿。 本标准包括总则、术语、镇村体系及村域规划、村镇用地分类、村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村镇道路交通规划、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8个部分的内容,以及绿色村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标准技术内容。在试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有关资料提供给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南岗区东大直街308号,邮编150001)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岗区西大直街66号111室,邮编150001),以便在标准修订时补充完善。 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主编单位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66号 主要起草人:冷红、袁青、陆明、余洋、吴纲立、曲扬、蔡籽焓、马彦红、蒋存妍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 及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标准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一五年十二月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 规划技术标准 目次 一 总 则 ..................................................................................................................................... 1 1.1 目的、对象、原则和要求 ......................................................1 1.2 内容、期限 ..................................................................2 二 术语 .............................................................................3 三 镇村体系及村域规划 ...............................................................5 3.1 镇村体系规划 ................................................................5 3.2 村域规划 ....................................................................6 四 村镇用地分类 .....................................................................7 4.1 镇用地分类 ..................................................................7 4.2 村庄用地分类 ................................................................9 五 村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2 5.1 村镇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 .....................................................12 5.2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 ...........................................................12 5.3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3 5.4 村镇生产设施及仓储用地规划 .................................................14 5.5 村镇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15 六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 ................................................................17 6.1 一般规定 ...................................................................17 6.2 对外交通规划 ................................ ...............................17 6.3 镇区道路规划 ...............................................................17 6.4 村庄道路规划 ...............................................................19 七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20 7.1 一般规定 ...................................................................20 7.2 给水工程规划 ...............................................................20 7.3 排水工程规划 ...............................................................20 7.4 供电工程规划 ...............................................................21 7.5 通信工程规划 ...............................................................21 7.6 供热工程及能源规划 .........................................................22 7.7 环卫工程规划 ...............................................................22 7.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3 7.9 竖向规划 ...................................................................23 八 防灾减灾规划 ....................................................................24 8.1 一般规定 ...................................................................24 8.2 消防规划 ...................................................................24 8.3 防洪规划 ...................................................................25 8.4 抗震防灾规划 ...............................................................26 8.5 防护冬季雪灾冻害规划 .......................................................26 8.6 防风减灾规划 ...............................................................27 8.7 村镇避难空间规划 ...........................................................27 条文解释说明 一 总 则 ................................................................................................................................... 29 1.1 目的、对象、原则和要求............................................................................................. 29 1.2 规划的内容、范围和期限............................................................................................. 30 三 镇村体系及村域规划 ............................................................................................................ 31 3.1 镇村体系规划 .............................................................................................................. 31 3.2 村域规划 ..................................................................................................................... 31 四 村镇用地分类 ....................................................................................................................... 32 4.1 镇用地分类.................................................................................................................. 32 4.2 村庄用地分类 .............................................................................................................. 34 村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 35 五 5.1 村镇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 35 5.2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 ....................................................................................................... 35 5.3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36 5.4 村镇生产设施及仓储用地规划...................................................................................... 36 5.5 村镇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 36 六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 ................................................................................................................ 38 6.1 一般规定 ..................................................................................................................... 38 6.2 对外交通规划 .............................................................................................................. 38 6.3 镇区道路规划 .............................................................................................................. 38 6.4 村庄道路规划 .............................................................................................................. 39 七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 40 7.1 一般规定 ..................................................................................................................... 40 7.2 给水工程规划 .............................................................................................................. 40 .3 排水工程规划 .............................................................................................................. 40 7 7.4 供电工程规划 .............................................................................................................. 41 7.5 通信工程规划 .............................................................................................................. 41 7.6 供热工程及能源规划.................................................................................................... 42 7.7 环卫工程规划 .............................................................................................................. 42 7.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 43 7.9 竖向规划 ..................................................................................................................... 43 八 防灾减灾规划 ....................................................................................................................... 44 8.1 一般规定 ..................................................................................................................... 44 8.2 消防规划 ..................................................................................................................... 44 8.3 防洪规划 ..................................................................................................................... 44 8.4 抗震防灾规划 .............................................................................................................. 45 8.5 防护冬季雪灾冻害规划 ................................................................................................ 45 8.6 防风减灾规划 .............................................................................................................. 46 8.7 严寒地区村镇避灾空间规划 ......................................................................................... 46 一 总 则 1.1 目的、对象、原则和要求 1.1.1 编制目的 为科学地编制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准则。 1.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黑龙江新农村村庄建设标准(试行)》黑建村[2011]39号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108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 《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CSUS/GBC 06-2015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标[2015]25号 1.1.3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各城市中心城区以外、行政区以内的绿色集镇(中心镇与一般镇)和绿色村庄(中心村与基层村)的规划。 本标准中的绿色村镇是指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和人文等要素,重点关注镇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结合地域气候特征,促进镇村社会和谐与区域协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村镇。 1.1.4 编制原则 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规划编制的原则: 1 衔接协调上一级规划的城乡统筹原则; 2 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 适应地域特点的因地制宜原则; 4 就地整合原则; 5 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原则。 1.1.5 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应执行本标准所符合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1.2 内容、期限 1.2.1 编制内容 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规划具体工作内容: 1 村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及相应技术标准; 2 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和燃气等工程设施的规模、规划布局及相应技术标准; 3 道路及绿化景观规划布局及相应技术标准; 4 村镇防灾工程设施规划布局及相应技术标准等。 1.2.2 编制期限 规划期限: 集镇规划近期3-5年,远期10-20年,村庄规划可不设定规划期限。 二 术语 2.0.1 严寒地区 severely cold area 1月份平均气温小于等于零下10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小于等于25摄氏度,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大于等于50%的地区。 2.0.2 镇(乡) town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基层行政区域,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乡),不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 2.0.3 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 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 绿色村镇 green town and village 绿色村镇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为目标,在实现“四节一环保”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村镇的生产力和创造力,适宜居民健康、舒适、安全生活的村镇。 2.0.6 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7 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8 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9 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2.0.10 居住庭院 living garden 居住庭院是指一栋居住建筑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包括城市环境中的庭院及乡村环境中的庭院。本标准特指乡村环境中的庭院。 2.0.11 设施用地 facility land 村镇设施用地主要包含公共设施及生产设施用地;考虑到严寒地区冬季气候特点,本标准中还包含冬季功能性设施用地。 2.0.12 冬季灾害 winter hazards 冬季灾害是指冬季气候对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产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单凭借社会和人类自身难以应对的危害。 2.0.13 防灾设施 disaster prevention facilities 防灾设施包括两类,一类是用于防护灾害的设施,起到削弱灾害对承灾体的影响作用的防护性设施;另一类是避灾空间所需要配备的设施,包括救灾指挥设施、灾民生活设施、医疗救护设施、消防安全设施、治安管理设施、生命线设施等一切服务于安全避灾的设施。 2.0.14 防灾空间 disaster-prevention space 村镇防灾空间指村镇用于预防灾害及灾害发生时能够对灾害做出应急处理及保证救灾工作进行的空间,达到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削弱灾害影响范围的空间结构。 三 镇村体系及村域规划 3.1 镇村体系规划 3.1.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编制。 3.1.2 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结合我省“单独二孩”政策,以现有人口结构为基础,预测我省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结合分析各镇村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 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 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镇村人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规划; 4 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5 基于“社会老龄化”及“单独二孩”政策影响,确定增加儿童服务设施及老年人服务设施的数量及规模; 6 制定绿色城镇发展目标及相应发展项目。 3.1.3 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镇规划标准,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4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2.1.3的分级确定级别。 表3.1.3 规划规模分级(人) 规划人口规模分级 镇区 村庄 特大型 >50000 >1000 大型 30001-50000 601-1000 中型 10001-30000 201-600 小型 ?10000 ?200 3.2 村域规划 3.2.1 村域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村庄(居民点)布点及规模、产业及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提出规划要求,村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在村域规划指导下进行。 3.2.2 村域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明确村域内各村庄(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范围,明确基本农田和其它农田保护范围; 2 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合理安排村域各类产业用地(含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相关生产设施用地); 3 结合当地特点和村民需求,在村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布局公共设施用地; 4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原则,深化村域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燃气、环境卫生等规划内容。 四 村镇用地分类 4.1 镇用地分类 4.1.1 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共9大类,31小类。 4.1.2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小类 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 居住用地 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 一类居住以一-三层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R1 用地 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 R 二类居住以四层和四层以上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R2 用地 间路、组群绿化用地 其他居住R3 属于R1、R2以外的居住用地,如单身宿舍等用地 用地 公共设施 各类公共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用地 行政管理C1 政府、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用地 用地 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及专科院校、成人教育及培训C2 用地 机构等用地 C 文体科技文化、体育、图书、科技、展览、娱乐、度假、文物、纪念、C3 用地 宗教等设施用地 医疗保健C4 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用地 商业金融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C5 用地 属设施用地 续表 4.1.2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小类 集贸市场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C C6 用地 设摊用地 生产设施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 用地 等用地 一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如缝纫、工M1 用地 艺品制作等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M M2 用地 机械等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易燃易爆的工业,如M3 用地 采矿、冶金、建材、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用地 农业服务M4 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农业生产建筑用地 设施用地 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堆场及其附属设施、 仓储用地 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普通仓储W W1 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用地 危险品仓W2 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 储用地 对外交通 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用地 公路交通T T1 规划范围内的路段、公路站场、附属设施等用地 用地 其他交通规划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及其他对外交通路段、站场和附属T2 用地 设施等用地 道路广场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各类 用地 用地中的单位内部道路和停车场地 规划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S1 道路用地 S 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公共使用的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S2 广场用地 部的场地 续表 4.1.2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小类 工程设施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 用地 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公用工程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交通管理、U1 用地 加油、维修、殡仪等设施用地 U 环卫设施U2 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 用地 防灾设施U3 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防洪、防风用地等 用地 各类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附属绿化 绿地 用地 G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路旁或临水宽G1 公共绿地 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 G2 防护绿地 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 水域和其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各类保 他用地 护区和特殊用地等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E1 水域 绿地中的水面 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用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苗E2 农林用地 圃、打谷场以及农业生产建筑等 E 牧草和养E3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及各种养殖场用地等 殖用地 E4 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E5 墓地 E6 未利用地 未使用和尚不能使用的裸岩、陡坡地、沙荒地等 E7 特殊用地 军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 4.2 村庄用地分类 4.2.1 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4.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内容 大类 中类 小类 V 村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 村庄建设用地 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庄其他建设用 地等 V1 村民住宅用地 村民住宅及其附属用地 V11 住宅用地 只用于居住的村民住宅用地 V12 混合式住宅用地 兼具小卖部、小超市、农家乐等功能的村民住宅用地 V2 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公共服务 村庄公共服务用地 设施用地、公共场地 包括公共管理、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宗教、村庄公共服务设施V21 文物古迹等设施用地以及兽医站、农机站等农业生产服务设用地 施用地 V22 村庄公共场地 用于村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包括小广场、小绿地等 V3 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商业服务业设 村庄产业用地 施用地、村庄生产仓储用地 村庄商业服务业设包括小超市、小卖部、小饭馆等配套商业、集贸市场以及村V31 施用地 集体用于旅游接待的设施用地等 用于工业生产、物资中转、专业收购和存储的各类集体建设V32 村庄生产仓储用地 用地,包括手工业、食品加工、仓库、堆场等用地 V4 村庄基础设施用地 村庄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等用地 V41 村庄道路用地 村庄内的各类道路用地 V42 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包括村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交通设施用地 包括村庄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 V43 村庄公用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消防、防洪等 防灾设施用地 V9 村庄其他建设用地 未利用及其他需进一步研究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 N 非村庄建设用地 除村庄集体用地之外的建设用地 N1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 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过境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用地 包括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边境口岸、风N2 国有建设用地 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用地等 续表 4.2.2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内容 大类 中类 小类 E 非建设用地 水域、农林用地及其他非建设用地 E1 水域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E11 自然水域 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人工拦截汇集而成具有水利调蓄功能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E12 水库 线所围成的水面 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坑塘水面以及人工修建用于引、排、E13 坑塘沟渠 灌的渠道 E2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用道路 农林用地 等用地 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 E21 设施农用地 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 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E22 农用道路 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林道等 E23 其他农林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田坎等土地 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E9 其他非建设用地 地等用地 五 村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5.1 村镇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 5.1.1 建设用地选择 1 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相关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2 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农业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3 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4 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5 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护距离。 5.1.2 建设用地布局原则 1 适应严寒地区气候特点,遵循节能、节地的原则,集中布局各项建设用地,避免分散布局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 充分结合严寒地区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引导村镇形成适应严寒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镇空间形态; 3 充分结合严寒地区村镇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做到用地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严寒地区村镇特色。 5.2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 5.2.1 本标准中的村镇居住用地包括镇居住用地(R)和村庄村民住宅用地(V1)。 5.2.2 用地规划一般规定 1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应符合村镇总体布局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用地规模应根据黑龙江省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确定; 2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应适应严寒地域气候、用地条件等要求,相对集中进行布局,在满足省、市政府相关规定的同时,满足居民使用需求; 3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应体现严寒地区特色,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住宅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住宅建筑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减少冬季寒风的影响,提升住宅室内采光效率。新建建筑的规划布局既要满足自身日照标准要求,同时不能影响周边建筑的日照要求; 4 村镇居住用地在方便居民使用的基础上,应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一般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避开风口和窝风地段;具备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5 村镇居住用地内住宅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防灾的要求。 5.2.3 以多户住宅为主体、集中建设的成片住宅小区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多层单元式住宅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相关标准执行。农村住宅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地方特色,避免把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 5.2.4 以独户住宅为主的村民住宅用地规划应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1 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特点,优化居住庭院布局,完善使用功能,注重加强引导绿色、生态、宜居、节能节地的生活方式; 2 以生活为主要功能的庭院,设计策略应以服务生活、方便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结合生产功能的庭院应积极发展绿色庭院经济,针对不同庭院类型应有针对性的采取设计策略; 3 提升居住庭院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利用适合严寒地区村镇的生态技术,包括生物质能技术、被动式太阳房技术、生态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技术等,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5.2.5 村镇住宅建筑设计应体现严寒地区特征,在建筑形态、风格、材质、色彩方面突出严寒地区村镇风貌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原有住宅应进行保护和修缮。 5.2.6 村镇应基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及发展水平,使用适于严寒地区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及环保产品。该类型建筑所占镇区内建筑总量比例应大于50%。 5.3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5.3.1 本标准中的村镇公共设施用地包括镇公共设施用地(C)、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V21)和村庄产业用地中的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V31)。 5.3.2 用地规划一般规定 1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充分考虑严寒地区气候因素,功能相近且互相不干扰的用地尽量集中布局,以镇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注重空间上的均好性,或者布置在交通方便、有公共交通到达的地方。以镇区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步行10分钟能到达; 2 中小学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由于服务半径限制,幼儿园可以结合具体需求,以村庄为单位灵活规划。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小学、幼儿园应将抵御冬季严寒气候作为重要选址要素,布置在道路交通条件便利、可达性较好,且较为安静的区域,其中场地宜位于阳光充足且较少受到冬季寒风侵袭的位置。小学、中学的服务对象宜以镇区及其所能覆盖的村庄为主。另外,地处严寒地区的中小学校,室内活动空间面积可适当高于其他地区; 3 镇行政管理用地可单独布局或与商业金融、文体科技、医疗保健用地结合布置,形成镇综合服务中心,一般可布置在镇区核心区;村庄宜将公共管理、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用地结合布置,形成村庄综合服务中心; 4 镇和村庄应按照规模配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文化(站、室)、医疗卫生(医疗室、计生站)、图书(馆、室)、老年活动(站、室)等室内场所,为适应严寒地区冬季室外活动减少的特点,以上室内场所建筑面积可以适当增加; 25 镇应配置集贸市场,用地面积不宜低于500m。当村庄距离镇区集贸市场超过30km时,必须就近配置集贸市场。镇集贸市场可布置在镇区核心区外围,沿主要生活性道路布局;村庄集贸市场宜与村庄商业服务业用地相邻,可沿主要生活性道路布局。考虑到冬季使用的便利,可以采取室内化或半室内化空间。 5.3.3 村镇主要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要求 1 村、镇商业金融用地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1000m; 2 医疗保健用地的服务半径,镇区宜不大于800m,村庄宜不大于1000m; 3 当村庄没有小学时,邻近村、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宜不大于5000m,当村庄设有独立的小学时,服务半径宜不大于1500m为宜;镇区内小学的服务半径宜不大于1000m。村镇幼儿园服务半径宜不大于1000m。 5.3.4 要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根据镇区或村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村镇公共活动场所无障碍改造。基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无障碍设施材料应考虑防滑要求。 5.4 村镇生产设施及仓储用地规划 5.4.1 本标准中的村镇生产设施用地包括镇生产设施用地(M)、镇仓储用地(W)以及村庄生产仓储用地(V32)。 5.4.2 村镇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布局 1 结合严寒地区村镇产业特点和村镇居民生产需求,合理安排镇域及村域各类产业用地; 2 集镇和村庄产业宜集中布局,用地应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对外交通便利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便于治理污染和卫生防疫; 3 农产品加工厂选址应避免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的地段,同时避免占用农田,宜重点利用荒废地;有污染气体排放的设施用地应布局在村镇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的生产设施用地应靠近等级较高的道路; 4 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村镇,应集中配置畜禽养殖场等农业生产设施用地,还可配置饲料加工厂等设施用地。畜禽养殖场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严禁建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民族敏感区、村镇居民集中区及易受洪涝多发区等地段,宜布置在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以及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村镇保持防护距离;畜禽养殖场建筑抗风雪设计不应低于当地民用建筑抗风雪强度的设计规范要求; 5 农机站、温室大棚、兽医站等设施应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方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农机站只需在镇区配置,且应布置在镇区居住用地的边缘,以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温室大棚应选在满足环境卫生标准,且布局在离居住用地较近的地段;兽医站宜布置在村庄边缘; 6 村庄应单独配置冬季农机存放场地,并配备防护设施,避免冰雪使机体锈蚀、老化; 7 仓库及堆场用地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确定,并应设在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与厂房、打谷场、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防火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5.5 村镇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5.5.1 本标准中的村镇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包括镇广场用地(S2)、镇公共绿地(G1)、村庄公共场地(V22)等用地以及村镇生活性街道两侧、村庄巷道、公共建筑及居民宅前等活动空间。 5.5.2 应建立完善的公共空间系统,其200m的服务半径范围覆盖80%及以上的居住区,方便居民达到。 5.5.3 重视公共空间管理。公共空间要整洁、有序,镇区应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治安管理以及设施维护等。 5.5.4 镇区绿地除满足观赏、使用的需求外,还需要承担防灾避险功能。基于严寒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应结合景观设计,布置居民临时安置场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的规定值,即人均公共绿 2地面积不低于10.0m/人。 5.5.5 镇广场用地应以生态透水硬质铺装为主,满足村镇居民集会、观演、健身、休闲及社会交往等需求。镇公共绿地应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为主,满足村镇居民观赏、游憩、健身、休闲及社会交往等功能。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可以结合并与文化(站、室)、图书(馆、室)以及老年活动(站、室)等相邻布置,用地中应配置休息座椅、凉亭廊架等休闲小品,并配置健身器械、儿童活动器械、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相应设施,同时预留可在冬季从事冰雪运动的场地。 5.5.6 为了适应严寒地区冬季漫长的气候条件,提升冬季公共开放空间使用效率,承载健身、休闲、社会交往等日常活动的广场和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需加强气候防护,在条件具备的镇,可以采取半室内化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的方式。 5.5.7 村公共场地应以生态透水硬质铺装为主,满足村庄居民观演、健身、休闲及社会交往等需求,应配建有休息座椅、凉亭廊架、健身器械、儿童活动器械、篮球架等相应设施,并可与村委会、文化室、图书室以及老年活动室等结合布置。 5.5.8 街巷空间指村镇生活性街道两侧和村庄巷道等附属于道路用地的、能够满足村镇居民日常社会交往的空间,可以配置休息座椅、凉亭廊架等。 5.5.9 领域空间是指依托村镇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领域形成的、能够满足村镇居民日常社会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以配置休息座椅。 5.5.10 以镇区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设施周边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应按照无障碍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 六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 6.1 一般规定 6.1.1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主要应包括村镇对外交通规划、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规划以及镇区、村庄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 6.1.2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应对绿色交通发展作出明确安排。 6.1.3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镇、村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镇区和村庄内部以及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应解决好与区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干线的衔接,并应有利于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铺设。 6.2 对外交通规划 6.2.1 村镇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6.2.2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无过境交通穿越镇区,且通过合理的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管理实现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良好接驳。 6.2.3 村镇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 6.3 镇区道路规划 6.3.1 镇区的道路应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6.3.2 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6.3.2 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道 路 级 别 规划技术指标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巷路 计算行车速度40 30 20 -- (km/h) 道路红线宽度(m) 24-36 16-24 10-14 -- 续表 6.3.2 道 路 级 别 规划技术指标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巷路 车行道宽度(m) 14-24 10-14 6-7 3.5 每侧人行道宽度4-6 3-5 0-3 0 (m) 道路间距(m) ?500 250-500 120-300 60-150 6.3.3 镇区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镇的规模分级和发展需求按表6.3.3确定。 表6.3.3 镇区道路系统组成 道路级别 规划规模分级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巷路 特大、大型 ? ? ? ? 中 型 O ? ? ? 小 型 -- O ? ? 注:表中?---应设的级别;O---可设的级别。 6.3.4 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3.4的规定。 表6.3.4 镇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道路级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0.2 ?8.0 ?5.0 L?200m L?600m 非机动车道 ?0.2 ?3.0 ?2.0 L?50m L?100m 步行道 ?0.2 ?8.0 ?4.0 6.3.5 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转弯半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3.6的规定。 表6.3.5 镇区道路交叉口道路红线转弯半径(m) 36m主干路 24m次干路 14m支路 36m主干路 25 20 15 24m次干路 20 15 15 14m支路 15 15 12 6.3.6 镇区道路应根据用地地形、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镇区的中心地段; 2 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3 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根据集散要求应设置停车场地,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不得大于160m; 4 人行道路宜布置无障碍设施。 6.3.7 镇区道路公交站点布置服务半径应小于800m,镇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90%以上在公交站点500m半径覆盖范围之内。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考虑,建议村庄公交站点设计构筑物,以实现冬季防寒防风。 6.3.8 镇区主要道路应设置完整的无障碍道路,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适应残疾人等社会成员通行的需要。 6.4 村庄道路规划 6.4.1 村庄的道路应分为主路、次路和巷路三级。 6.4.2 村庄道路系统应结合对外交通布局及原有道路走向,在考虑村庄规模、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 6.4.3 村庄主路红线宽度原则控制在6,9m,路面一般宽度为4,6m,村庄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原则控制在不小于4.5m,路面一般宽度为2.5,3.5m,宅间道路路面一般宽度为2,2.5m。道路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应满足管道铺设、绿化、日照间距等要求。 6.4.4 村庄主路宜采用符合严寒气候条件的硬质铺装路面,次路及巷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严寒地区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设材料。 七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7.1 一般规定 7.1.1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主要应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工程管线综合和用地竖向规划。 7.1.2 村镇的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7.2 给水工程规划 7.2.1 根据严寒地区镇和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用水标准以及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7.2.2 严寒地区村镇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协调,用自备水源的村庄应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m的水压。 7.2.3 严寒地区村镇输配水管网应结合道路系统的规划进行合理布置,有条件的地区可布置成环状管网。 7.2.4 水源的选择应便于水源卫生防护;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做到安全、经济和具备施工条件;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水资源匮乏的村镇应设置天然降水的收集贮存设施。 7.3 排水工程规划 7.3.1 严寒地区村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经济条件较好的、有工业基础的村镇可采用雨污系统分流制,条件不具备可选择合流制。 7.3.2 镇和村庄均应采取污水收集与处理就近集中的原则,靠近城区的镇区、村庄以及靠近镇区的村庄污水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其余镇和村庄应结合地形地势、生态资源等,合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化粪池简单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 7.3.3 根据严寒地区村镇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特点,科学预测污水量;雨水量可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7.3.4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污水处理不可对空气、土壤、水体等周围环境产生污染。 7.3.5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7.3.6 结合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水径流途径,加强雨水利用,降低地表径流。除部分干旱地区外,镇区新建、改建项目应实施雨污分流,村庄根据当地经济条件自行选择。 7.3.7 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采取适宜的预处理措施,处理率应达到90%以上。 7.4 供电工程规划 7.4.1 严寒地区村镇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预测用电负荷,确定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供电线路、供电设施。 7.4.2 变电所的选址应做到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规划用地面积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4.3 供电线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架空电力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网络规划,沿道路、河渠和绿化带架设;路径宜短捷、顺直,并应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的交叉; 2 设置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应规划专用线路走廊,并不得穿越镇中心、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 中、低压架空电力线路应同杆架设,繁华地段和旅游景区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4 电力线路之间应减少交叉、跨越,并不得对弱电产生干扰; 5 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7.4.4 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设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 7.4.5 镇和村庄主要道路均应设置路灯照明,光源宜采用节能灯。 7.5 通信工程规划 7.5.1 通信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的规划。 7.5.2 电信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用户数量、局(所)位置、发展规模和管线布置。 1 电话用户预测应在现状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电话用户普及率(部,百人); 2 电信局(所)的选址宜设在环境安全和交通方便的地段; 3 通信线路规划应依据发展状况确定,宜采用埋地管道敷设,电信线路布置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有严重污染的地区;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7.5.3 邮政局(所)址的选择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使用。 7.5.4 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 7.5.5 村镇基站布局应注意村镇地域广阔,建筑物普遍较低的特点,注意道路覆盖,应利用塔或架来提高站点覆盖能力。若村镇为山区,则应考虑山体滑坡可能,可利用铁塔提高占地覆盖能力。 7.5.6 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电信服务,应当创造条件为有需求的听力、言语残疾人提供文字信息服务,为有需求的视力残疾人提供语音信息服务。电信终端设备制造者应当提供能够与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相衔接的技术、产品。 7.6 供热工程及能源规划 7.6.1 严寒地区村镇应根据地区的经济和能源状况,结合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充分考虑能源的综合利用,对居民的生活能源进行合理规划,确定供热和燃气利用等方式。 7.6.2 规模较大的镇能源消耗较多时可采用集中供热;其他一般地区可采用自家分散供热。集中供热规划应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自建锅炉房或利用热电厂、工业余热、地热、热泵、垃圾焚化厂等不同方式供热;采取集中供热的镇区供热管网规划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的有关规定执行;村庄可采用火炕、吊炕等传统乡土生态技术。 7.6.3 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发展适合当地居民生活的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应大于50%。 7.6.4 提高燃气使用普及率,燃气可包括液化气、管道天然气、秸秆制气、沼气等,城镇边缘村庄可以接入城镇燃气管网;鼓励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太阳能,结合住宅建设,分户或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装置。 7.7 环卫工程规划 7.7.1 严寒地区村镇应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袋装化,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市)消纳”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结合村镇规模、空间形态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位置、容量。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垃圾转运站的规划宜设置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集中和交通方便的地方;生活垃圾日产量可按每人1.O,1.2kg计算。 7.7.2 确定对居民生活垃圾、牲畜粪便、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季节性垃圾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和方案,如结合沼气建设来合理利用牲畜粪便;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7.7.3 结合村镇公共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道路用地布局,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合理配建节水型公共厕所;针对现有住宅厕所建设提出生态改造方案和建议,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实现95%以上,保证通风、清洁、无污染,包括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栅格化粪池厕所、沼气厕所等多种类型。 27.7.4 镇应设置环卫站,其规划占地面积可根据规划人口每万人O.10,0.15hm计算。考虑冬季气候特点,应配置清雪设施,可以与环卫设施结合,也可以单独配置,清雪设 2施用地规模不宜少于20m。 7.7.5 应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镇区内露天不可焚烧生物质秸秆、树枝、垃圾废弃物等。 7.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有条件的村镇各项管线地下敷设,可参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规划。 7.9 竖向规划 村庄的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7.9.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作量。 7.9.2 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应符合表7.9.2的规定。 表7.9.2 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广场 0.3-3.0 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 0.3-2.5 2.健身场地 0.2-0.5 3.杂用场地 0.3-2.9 绿地 0.5-1.0 八 防灾减灾规划 8.1 一般规定 8.1.1 严寒地区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各类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及防灾空间规划。灾害风险评估应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载体脆弱性评估、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防灾减灾规划包含防护冬季雪灾冻害、消防、防洪、抗震防灾和防风等方面。 8.1.2 雪灾冻害是严寒地区区别于非严寒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成为严寒地区村镇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防灾减灾规划中应着重注意雪灾冻害的防护。 8.1.3 村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防灾减灾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8.2 消防规划 8.2.1 严寒地区村镇消防安全布局、给水以及消防站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设消防站的村庄如靠近城区、镇区可依托城区、镇区消防队,其它村庄应建立义务消防队,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8.2.2 村镇不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应利用河湖、池塘、水渠等水源规划建设消防给水设施;给水管网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 8.2.3 村镇应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车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m。路面宽度不得小于4m,当消防车通道上空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路面与障碍物之问的净高不得小于4m。 8.2.4 村镇应设置火警电话。特大、大型镇区火警线路不应少于两对,中、小型镇区和村庄不应少于一对;镇区消防站应与县级消防站、邻近地区消防站以及镇区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建立消防通信联网。 8.2.5 集市、庙会等活动区域应规划布置在不妨碍消防车辆通行的地段,该地段应与火灾危险性大的场所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并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8.2.6 居住区和生产区距林区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或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其他措施。 8.2.7 柴草、饲料等可燃物堆垛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或村庄边缘; 2 较大堆垛宜设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 不应设置在电气线路下方; 4 与建筑、变配电站、铁路、道路、架空电力线路等的防火间距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要求; 5 村民院落内堆放的少量柴草、饲料等与建筑之间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 8.2.8 村庄内的道路宜考虑消防车的通行需要,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纵横相连、间距不宜大于160m; 2 车道的净宽、净空高度不宜小于4m; 3 满足配置车型的转弯半径; 4 能承受消防车的压力; 5 尽头式车道满足配置车型回车要求。 8.2.9 学校、村民集中活动场地(室)、主要路口等场所应设置普及消防安全常识的固定消防宣传点;易燃易爆等重点防火区域应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志。 8.2.10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和室外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村庄在消防站(点)的保护范围内时,室外消火栓栓口的压力不应低于0.1MP;当村庄不在消防站(点)保护范围内时,室外消火栓应满足其保护半径内建筑最不利点灭火的压力和流量的要求; 2 消防给水管道的管径不宜小于100mm; 3 消防给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根据气候条件、外部荷载、管材性能等因素确定; 4 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宜大于120m;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较多的农村,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宜大于60m; 5 寒冷地区的室外消火栓应采取防冻措施,或采用地下消火栓、消防水鹤或将室外消火栓设在室内; 6 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与房屋外墙距离不宜小于2m。 8.3 防洪规划 8.3.1 村镇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和蓄、滞洪区等工程防洪措施。 8.3.2 村镇防洪规划应根据洪灾类型(河洪、山洪和泥石流)选用相应的防洪标准及防洪措施,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8.3.3 村镇防洪规划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的有关规定执行;镇区防洪规划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 的有关规定。 邻近大型或重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游设施等防护对象的镇,当不能分别进行设防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设防标准及设置防洪设施。 8.3.4 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内设置安全层或建造其他避洪设施时,应根据避洪人员数量统一进行规划,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 50181的有关规定。 8.3.5 易受内涝灾害的镇,其排涝工程应与排水工程统一规划。 8.3.6 防洪规划应设置救援系统,包括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 8.4 抗震防灾规划 8.4.1 抗震设防区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等的有关规定,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规划居住建筑和人员密集的建设项目。 8.4.2 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进行设防;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鉴定,提出抗震加固、改建和拆迁的意见。 8.4.3 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能源、消防、医疗和食品供应等应进行统筹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工程应采取环网布置方式;镇区人员密集的地段应设置不同方向的四个出入口;抗震防灾指挥机构应设置备用电源。 8.4.4 生产和贮存具有发生地震的次生灾害源,包括产生火灾、爆炸和溢出剧毒、细菌、放射物等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村镇人员密集活动区不得建有次生灾害源的工程。 8.5 防护冬季雪灾冻害规划 8.5.1 制定冬季清雪,雪后应及时组织清除影响村镇居民出行关键路段的积雪和结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出行安全。 8.5.2 应充分考虑冬季防寒物资储备,建设村镇集体和个人防护设施。 8.5.3 加强设施农牧业管理,防御雪灾和冻害。提前加固蔬菜温室大棚等生产设施,及时清除设施顶部的积雪,以防止温室大棚受损;对倒塌大棚要及时进行修复,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8.5.4 在冬季低温季节对温室大棚及畜圈和禽舍施加防寒增温措施,防止蔬菜及畜禽受冻,可采用地面保温技术等确保幼畜幼禽安全越冬,同时注意适量通风、防火安全。 8.5.5 加强温室大棚及畜圈禽舍周边排水设施建设,避免春季积雪融化渗入大棚及畜圈禽舍,影响正常生产。 8.5.6 在冬季主导风向距温室大棚及畜圈和禽舍适当的地方,设挡风屏障以缓解寒风侵袭。在村镇易发生风吹雪导致雪害的地段,设置挡雪墙等防治设施。 8.6 防风减灾规划 8.6.1 严寒地区易形成风灾地区的村镇选址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易形成风灾的地段。 8.6.2 易形成风灾地区的村镇应在迎风方向的边缘选种密集型的防护林带。 8.6.3 宜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建设能源转换和能源储存设施。 8.6.4 基本风压不小于0.5帕的地区,应编制村镇防风规划,尤其应在村镇房屋迎风方向的边缘种植密集型的防护林带、设置挡风墙。 8.6.5 严寒地区村镇房屋应成组成群集中布局,宜选择有利于防风的组合形式。迎风地段宜布置抗风性能好、刚度大的建筑物,体型应简洁规整;村镇出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8.7 村镇避难空间规划 8.7.1 公共空间防灾可分为道路交通空间防灾、公园绿地与广场空间防灾、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防灾,三种空间类型应具备不同防灾功能来应对灾害。 8.7.2 避灾空间分为紧急避灾场所、固定避灾场所及中心避灾场所,应分别针对不同避灾空间设定选址要求。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 标准条文说明 一 总 则 1.1 目的、对象、原则和要求 1.1.1 编制目的 国家《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基于全国范围内各类型村镇提出了普适性村镇规划标准,但由于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村镇建设又面临新的要求与难题。在此条件下,《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技术标准》的编制有效地补充了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的具体管理办法及规划工作方法,对于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1.2 编制依据 本标准是指导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的技术依据。汇集了相关村镇技术规范与相关规划内容基础上制定的,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黑龙江新农村村庄建设标准(试行)》黑建村[2011]39号等标准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同时适应严寒地区特殊的地域特征。 1.1.3 适用范围 为适应镇的建设发展形势,本标准的名称改为镇规划标准,其适用范围为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的规划,乡的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由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与其他镇虽同为镇建制,但两者从其管辖的地域规模、性质职能、机构设置和发展前景来看却截然不同,两者并不处在同一层次,因此,本标准不适用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 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是由于我国的镇与乡同为我国基层政权机构,且都实行以镇(乡)管村的行政体制。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的进展、体制的改革,使编制的规划得以延续,避免因行政建制的变更而重新进行规划。 1.1.4 编制原则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编制的原则: 1 衔接协调上一级规划的城乡统筹原则 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重要基础设施规划、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确定村镇人口、用地规模、功能和发展方向,安排各项设施,有效减少建设的重复和浪费现象。 2 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优化村镇居民点布局,保护村镇周边环境;保护村镇现有风貌,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3 适应地域特点的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严寒地区冬季的气候特殊性,应适用于高纬度严寒地区村镇规划。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镇实际,并结合当地现状,因地制宜。 4 就地整合原则 应协调整合村镇自身优势资源,形成村镇自身特色,通过村镇自身发展,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5 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原则 村镇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必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规划方案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以符合该村、镇实际,确保规划实施。 1.1.5 本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通用标准,内容涉及多种专业,这些专业都颁布了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因此,编制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规划标准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2 规划的内容、范围和期限 1.2.1 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规划具体工作内容是根据相关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共同确定,分别对建设用地、市政规划、道路景观以及防灾减灾规划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制定标准。 1.2.2 规划期限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设定。 三 镇村体系及村域规划 3.1 镇村体系规划 3.1.1 镇的发展建设与其周围地域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以下简称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依据县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对其性质职能及发展规模合理进行定位与定量,划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 3.1.2 村镇体系是县域以下一定地域内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的聚居点群体。这些聚居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彼此依托的群体网络系统。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镇与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将会日益增强。部分公共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和环境建设等也将做到城乡统筹,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本条规定了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根据《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村体系规划相关内容。其中新增内容主要根据我省当前“单独二孩”政策以及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人口结构变化,因此增加儿童及老年人服务设施相关内容。 3.1.3 在镇、村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进步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级,为镇、村规划中确定各类建筑和设施的配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规划的编制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提供依据。 3.2 村域规划 3.2.1 本标准以国家标准规定的村域规划内容为根本,结合各地已经编制完成的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等共同制定本标准村域规划内容。 3.2.2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1 调查各村域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结合各镇村的规划布局,确定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及农田保护范围; 2 依据当前村域内产业情况,对村域产业结构做出明确判断。同时,结合村民生产需求,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合理规划各类产业用地; 3 以当地村民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各村域用地特点、布局等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村域内各公共设施用地,尽可能多的服务村域内居民; 4 根据相关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结合各地村域规划布局原则,完善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燃气、环境卫生等相关内容。 四 村镇用地分类 4.1 镇用地分类 4.l.1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9大类、31 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 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1小类。 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 4.1.3 表4.1.3 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为了区别不同类型的居住用地标准,有利于在规划中节约用地,本标准进行了局部调整,将居住用地划分为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以及一二类以外的其他居住用地3小类。 2 关于公共设施用地 鉴于各地对公共设施的小类划分差别较大,现统一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6小类。由于教育机构在公共建筑用地中占的比例较大,且与人口年龄构成以及提高人口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单独设小类。 集贸市场虽属商业性质,但与一般商业机构有较大不同,在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等方面具有不同要求,其用地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无直接关系,并在不同镇区的集贸市场的经营内容与方式,占地数量与选址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单独设小类。 医疗保健的内容包括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公共用事业中的变电所、电信局(所〉、公共厕所、垃圾站、消防站等设施均划入工程设施用地大类之中,不作为居住用地的配套公建,也不在公共建筑中设小类,而是将其归入工程设施用地。 考虑到民族习俗和国际惯例,将宗教用地划入公共设施用地中的文体科技小类。 位于大型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古迹,同风景名胜区起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类。 3 生产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与污染程度分为3小类,以利于规划中的用地布局,并单设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小类。包括镇区中的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如各类农产品加工包装厂、农机站、兽医站等,而不包括农业中直接进行生产的用地,如育秧房、打谷场、各类种植和养殖厂(场)等,将其归入农林用地之中,不参与建设用地的平衡。 4 关于仓储用地 将仓储用地分为普通仓储用地和危险品仓储用地2小类。 5 关于对外交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分为公路交通用地和其他交通用地2小类。 6 关于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包括道路用地和广场用地2小类。 7 工程设施用地,根据其功能不同划分为公用工程、环卫设施和防灾设施3小类用地。其中公用工程用地中的殡仪设施,包括殡仪馆、火化场、骨灰堂,不包括墓地。 8 绿地 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类,不包括苗木、花圃等,因其属于农林生产用地,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 9 水域和其它用地 包括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和养殖用地、各类保护区、墓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共7小类。 4.2 村庄用地分类 4.2.1 各村域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3大类、10中类、15 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具有村庄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4.2.2 表4.2.2 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村庄建设用地 其中包括中类5类,分别为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以及村庄其他建设用地。其中包括住宅用地、混合式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公共场地、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村庄生产仓储用地、村庄道路用地、村庄交通设施用地、村庄公用设施用地。 2 非村庄建设用地 其中包括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国有建设用地等,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过境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边境口岸、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用地等。 3 非建设用地 其中包括水域、农林用地、其他非建设用地等3中类,涵盖自然水域、水库、坑塘沟渠、设施农用地、农用道路、其他农林用地。 五 村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5.1 村镇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 5.1.1 本条提出了选择建设用地要遵守的规定。其中所提及适宜的地带,是排除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等生态敏感与脆弱的地区,以及不良地质地带。选择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同时,所选用地应尽可能生态环境良好,利于建设。 5.1.2 建设用地布局原则 1 严寒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布局应注重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土地节约利用的生态文明建设; 2 建设用地应选择可表达地域特色的地段。尽可能继承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开发与利用一山一水的自然环境。可充分挖掘镇村的文化内涵,将自然与物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形成具有严寒地区地域特色的村镇空间; 3 应适应当地镇村的生产方式,居民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居民生产效率,方便居民生活。 5.2 村镇居住用地规划 5.2.2 本条关于严寒地区村镇居住用地规划的相关规定。村镇居住用地规划应符合各镇村总体布局要求,有利于镇村开展生产活动以及镇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在体现严寒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方标准,确定适合本辖区范围内的各技术指标。居住用地选址应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 5.2.3 本条关于严寒地区村镇居住用地中以多户为主体的成片住宅小区以及农村住宅小区做出的相关规定。对于以多户为主体的成片住宅小区应以城市居住区多层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作为参照;农村住宅小区则应体现地域特色,形成当地村镇特有的乡村风貌。同时本条还对日照做出了相应要求。 5.2.4 本条规定以独户住宅为主的村民住宅的设计原则。 5.2.5 居住庭院建筑风貌景观应体现地方特色,建筑形态便于识别,建筑风格符合严寒地区村镇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及村镇空间格局确定建筑高度,选择节能性、耐久性、安全性的建筑材质。建筑色彩选择暖色系作为主色调,以满足严寒地区居民心理需求,并在主色调系列的基础上富于变化,协调色彩搭配,突出景观空间层次关系。 5.2.6 新型材料不断出现,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合理使用新材料及新产品,例如经过认证的节能环保性能卓越的新型建材等。 5.3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5.3.1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分类遵循《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及《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之规定。 5.3.2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与配置,主要依据严寒地区村镇的层次和类型,并充分发挥其地位职能的作用而定。本标准在综合各地规划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一些严寒地区省、市及各地方标准对村镇公建项目配置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各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与用地配置相关内容。服务于镇域的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应选取选址中位于镇域内的合理位置,方便所有村庄到达。 5.3.3 本条规定了相应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半径要求,可按照村镇自身情况,确定具体数值,但应满足规定半径的界限。 5.3.4 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中的相关规定,落实无障碍建设相关举措,结合严寒地区地域特色,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 5.4 村镇生产设施及仓储用地规划 5.4.1 村镇生产设施用地分类. 5.4.2 对农业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选择和布置的要求。 1 对工业生产用地的选址和布置的要求。按照对村镇类型的不同,分别对二、三类工业规定了选址要求; 2 村镇生产设施用地的选址要求; 3 对有污染的农产品加工厂的选址要求; 4 规定畜禽、水产等养殖类的生产厂(场)的选址,必须达到卫生防疫要求,并严格防止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干扰; 5 规定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等的选址要求; 6 冬季农机设施存放规定; 7 对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和布置的技术要求。对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的仓库选址,应符合防火、环保、卫生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5.5 村镇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5.5.1 村镇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分类。 5.5.2 严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为保证居民冬季正常活动,应在镇区内建立完善的公共空间系统,保证居民短时间内可达到公共空间。 5.5.3 绿色村镇公共空间应设立专人负责公共空间环境卫生、治安等任务。 5.5.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镇区公共绿地面积除以镇区内非农业人口,现行标准《城 2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人均绿地面积不小于10.0m/人。 5.5.5 镇公共场地休闲设施配置要求。 5.5.6 气候防护空间包含室内空间、室外挡风设施、室外供暖设施、利用高大乔木改善寒冷微气候环境等。 5.5.7 村公共场地休闲设施配置要求。 5.5.8 街巷空间包括街和巷两种形式。街是村镇中的主要交通道路,巷是住宅之间的宅间小路。街分为主街和辅街两类,主街应为村镇的主要轴线,应沿主街分布公共服务设施和步行活动空间;辅街作为构成村镇的主要脉络,连接主街和巷道;街巷空间应呈线形分布,联系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5.5.9 领域空间是指依托村镇建筑、构筑物或自然元素的领域形成的分散型公共开放空间。领域空间为规模较小的点状空间,应散布于村镇各处;领域空间包括公共建筑领域空间、住宅建筑领域空间、构筑物领域空间和自然元素领域空间。 5.5.10 以镇区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设施区域是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的重要聚集地,应保障各类人群的基本需求,特别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应为其专门配置无障碍设施,以保证其基本需求。 六 村镇道路交通规划 6.1 一般规定 6.1.1 村镇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 6.1.2 村镇道路交通系统应根据当地相关规划及总规进行,总规中应对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任务做出具体安排。 6.2 对外交通规划 6.2.1 镇域的道路规划要与对外交通的各项设施协调配置,统筹安排客运和货运的站场、码头,以及为其服务的广场和停车场等设施。依据的主要标准包括:《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l 、《公路路线设汁规范》JTJ 01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60、《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河港工程设计规范》GB50192、《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86等。公路穿过镇区、村庄,影响通行能力,易造成安全事故,规划中应对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调整。 6.2.2 公路穿过镇区、村庄,影响通行能力,易造成安全事故,规划中应对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调整,实现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良好接驳。 6.2.3 镇域内道路规划的要求。 6.3 镇区道路规划 6.3.1 将镇区的道路按使用功能和通行能力划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不再称一、二、三、四级,以避免与公路等级名称相混淆。 6.3.2 规定了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为计算行车速度、道路红线宽度、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及道路间距等五项设计指标。 6.3.3 规定了镇区道路系统的组成确定方法。 6.3.4 规定了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6.3.5 规定了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转弯半径控制指标。 6.3.6 应根据镇区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与流向结合镇区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镇区内部的道路系统。 6.3.7 本条规定了镇区道路公交站点布置服务半径。 6.3.8 镇区内主要道路应满足残疾人出行基本需求。 6.4 村庄道路规划 6.4.1 村庄道路等级的要求。 6.4.2 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与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村庄内部的道路系统。 6.4.3 村庄各等级道路的路面宽度要求。 6.4.4 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次要道路与巷路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以及地方特色材质石料等形式。 七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7.1 一般规定 本节规定了公用工程设施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规划依据。 7.2 给水工程规划 7.2.1 给水工程规划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2种,2种供水方式均需确定村镇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水质情况等指标,以此布设给水、取水设施等。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7.2.2 我国严寒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隐患较多,主要体现在水质差、水量不足、取水不便等方面,因此在完善严寒地区村镇供水水源时,应注意与镇域或村域供水相协调,以满足供水量,同时,注意水质清洁,满足水质要求。 在对给水管水压设定时,尽可能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m的水压,以便村民正常使用自来水。 7.2.3 布设输配水管网时,应结合村镇道路系统规划进行布置,以节约成本,同时也方便对管网进行检查与修复。 环状输配水管网供水可靠性高,但投资和运行费用较树状输配水管网略高,有条件的村镇宜选用环状输配水管网供水。 7.2.4 水源选择是保障镇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的措施之一,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优质水源。水源水量充沛,应便于防护,同时要方便居民取用。对较为干旱的地区,在选取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同时,也应注意收集降水作为水源,因此应设置降水的收集贮存设施。水资源的利用也应做到可持续,不可超量开采。 7.3 排水工程规划 7.3.1 分流制排水分为污水及雨水两个管渠系统,前者能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送至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者可汇集村镇内部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可有效的减少水体污染,增加村镇可用水。因此,拥有较好经济条件的村镇宜选用分流制排水法。 7.3.2 为减少工程量,合理利用现有工程及资源,镇及村镇的污水收集与处理应采取就近集中原则,有条件的镇与村庄应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没有条件的村镇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在适宜地段布设污水处理厂。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污水处理厂应具有相应污水处理设施,在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要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进行预处理。 7.3.3 排水分为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径流的雨水和冰雪融化水,后者可统称雨水。生活污水量可按用水量的75%-85% 估算。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要根据工业产品的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为便于操作,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 进行估算。水的重复利用率高的工业取下限值。雨水量与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特征有关,可按邻近城市的相应标准计算。 7.3.4 污水排放及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满足有关国家标准。 7.3.5 本条规定了雨水、污水的排放方式及相应排水管渠设计的参考指标。 7.3.6 规划设计雨水收集过程中,应结合道路、景观等设计,采用收集、储存等多种措施,加强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以此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雨污分流同样有利于雨水的再利用,在新区建设或老区改造的过程中,应采用雨污分离系统,污水经处理排放,雨水等可再利用水体直接就近排放。 7.3.7 污水在排入管网前应采取预处理措施,如生活污水预处理可采用化粪池等。 7.4 供电工程规划 7.4.1 各村镇由于自然地貌、人口、设施布局均有所区别,因此应对各自管辖区内实际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结果确定供电电源、供电设施布设位置、供电线路及供电电压等。 7.4.2 变电所选址应尽量接近负荷中心及大容量用电设备以减少电压损耗、电能损耗,同时方便进、出线。尽量靠近道路以便设备运输方便,并兼顾满足日照间距。 7.4.3 本条关于供电线路设置的相关规定。 7.4.4 对于镇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及用电量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应设置专用供电线路,为防止由于突发事件或局部断电引起的生产或生活的不便,应给予置配备用电源。 7.4.5 村镇主要道路照明应为各种车辆的驾驶人员提供良好视觉环境。应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布设。 7.5 通信工程规划 7.5.1 通讯工程应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讯设施的规模、容量。 7.5.2 本条关于电信工程规划相关内容。 1 电话用户预测应根据现有用户数量、用户性质的分类及分布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近几年话务量统计情况来共同完成预测。 2 选择电信局(所)必须符合环境安全、服务方便、交通方便等原则,以此使村镇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安全。 3 管线布设应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导致线路损坏。应与其他管线相互协调共同布设,以便于后续检查。 7.5.3 邮政局选址应选择交通便利,可方便接发邮件,方便村镇居民达到。 7.5.4 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路网统筹规划,方便管线布设、定期检查等。 7.5.5 基站布局站址规划主要依据。 7.5.6 应当对镇区(村庄)内的残疾人提供电信业务方面援助,所采用的电信产品也应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 7.6 供热工程及能源规划 7.6.1 各地区供热工程及能源的规划应与各辖区内人口、居民点分布等现状相适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更加合理的供热和燃气利用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7.6.2 集中供热具有热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供热稳定、品质高的优点,但其初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较高:自家分散供热的热效率低、对环境彰响较大,可按需分别设置。管理运行较简单,因此采暖地区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镇域规模大小确定供热方式。村庄供热可采用污染较小,较为环保的火炕、吊炕等方式。 7.6.3 村镇应基于自身自然环境、地势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于当地生产生活的清洁能源。村镇政府宜采取相应政策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指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是衡量国家级生态村的重要指标之一)。 7.6.4 村镇应提供给每户居民相应的液化气管道、天然气管道等,给予居民燃气使用设备,提高燃气使用普及率。大力加大开发太阳能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镇人居环境,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7.7 环卫工程规划 7.7.1 规定了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位置的要求。转运站位置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垃圾产量集中的地区,交通便捷,方便运输垃圾。生活垃圾日产量根据每人1.0-1.2kg计算。 7.7.2 规定了处理居民日常垃圾、牲畜粪便、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季节性垃圾的治理措施及方案。鼓励废物利用,垃圾资源化。规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 7.7.3 规定了公共厕所的布局方法。提出既有住宅厕所改造应进行生态改造方案的制定。保证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比例),从而改善整体村镇空气质量。各类型厕所的配置应因地制宜。 7.7.4 规定了环卫站规划标准。针对严寒地区冬季降雪,还做出了特殊规定:清雪设施 2用地规模不宜少于20m。 7.7.5 重点强调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禁止在镇区内燃烧秸秆、树枝、垃圾等,污染环境,降低村镇空气质量。 7.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可参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规划敷设地下管线。 7.9 竖向规划 村庄的竖向规划遵循原则及指标控制。 八 防灾减灾规划 8.1 一般规定 从总体上规定了严寒地区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内容以及防护灾害的主要类型,防灾减灾应在满足本标准的基础上,还应满足相应灾害其他规范。 8.2 消防规划 8.2.1 不同规模村镇,须按照其行政等级、经济条件与人口规模状况等条件完善相应消防安全布局与执行机制。不同村镇共享消防服务须有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分工模式,防止因责任不明晰、服务区划不清楚而形成较大损害。 8.2.2 村镇不同季节、不同区段须明确消防给水源位置与水量是否充分并可用,消防管网、消防水池须定期检查,有破损时要立即修复。 8.2.3 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间距离、消防路面宽度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8.2.4 村镇火警电话、火警线路、消防通信联网须定期核查、专人负责看管与维修,保障随时畅通。 8.2.5 举办集会等活动有几率引发火灾,为避免人员及财产受到威胁,应选择适宜地点举办该类型活动,活动场所应设有必要的防火措施,同时应保证消防车辆出入顺畅。 8.2.6 为防止火灾蔓延至山林内,应将居住区与森林边缘隔离。实践证明,300m的距离是有效的。 8.2.7 农村地区火灾29.4%是由棉花、柴草等堆场所引发的火灾,而且火势猛、不易扑救是该类火灾的特点,针对该类型火灾特点,制定了本条规定。 8.2.8 规定了消防车道相关要求。 8.2.9 树立正确消防观念,传播正确火灾逃生技巧等是减少火灾损失的必要途径,因此,应提高居民消防安全素质,举办相应的火灾消防宣传活动。 8.2.10 本条规定了室外给水管网和室外消火栓的设置要求。 8.3 防洪规划 8.3.1 村镇防洪规划须按照规定的防洪标准设防,要积极动员水利、农业、城乡建设等各部门联合应对,并须对行洪后造成的灾害损伤有效善后。 8.3.2 河洪一般应以堤防为主,配合水库、分洪、河道整治等措施组成防洪体系,海潮则以堤防、挡潮闸为主,配合排涝措施组成防洪体系;山洪和泥石流工程措施要同水土 保持措施相结合等。防洪措施要体现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 8.3.3 在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中,对于城镇、乡村分别规定了不同等级的防洪标准,城镇防洪规划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规定的防洪标准设防。镇如果靠近大型或重要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游设施等防护对象,并且又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该防护区的防洪标准要按其中较高者加以确定。同时,镇区防洪规划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的有关规定。 8.3.4 位于易发生洪灾地区的镇,设置就地避洪安全设施,要根据镇域防洪规划的需要,按其地位的重要程度以及安置人口的数量,因地制宜地选择修建围墙、安全台、避水台等不同类型的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本条对就地设置的避洪安全设施的位置选择和安全超高提出了要求。 8.3.5 镇域的防洪与镇区的防涝是镇区范围内防洪工作的两条主线,两方面内容要协同推进,不可偏废。 8.3.6 救援系统内包含的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须相应保证面积足够、人员专业、物品清洁、功能正常等条件。 8.4 抗震防灾规划 8.4.1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等对居住建筑和人员密集建设项目规避地震有害地段进行了充分说明。 8.4.2 本条对新建、现有建筑物的设防、抗震加固、改建和拆迁进行了相应说明和界定。 8.4.3 规定了抗震防灾的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要进行统筹规划,并要符合本条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 8.4.4 提出了生产和储存具有产生地震次生灾害源的单位及其预防措施,并根据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规定了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 8.5 防护冬季雪灾冻害规划 8.5.1 清雪计划应周密、细致,要极力防止出现因清雪而导致的其他次生困扰,如人身伤害、机械坏损或资源浪费等。 8.5.2 个体防护设施储备应注意防护雪灾冻害的防砸防寒安全帽、防冻护肤霜、防雪盲护目镜、反光背心或反光防寒服、防寒防滑手套等个体防护设施需储备充分。 8.5.3 农业设施管理应以农户个体为主、政府或其他机构辅助的方式开展,但要尤其要注重对村镇困难群,个体的无条件帮扶与支援。 8.5.4 相关防寒增温措施的应用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防止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8.5.5 相关排水设施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8.5.6 挡风屏障、挡雪墙等设施需要定期检查,并要不断完善责任人年度负责机制,保障其功能发挥正常。 8.6 防风减灾规划 8.6.1 规定了易形成风灾的地区,镇区建设用地要避开同风向一致的天然谷口、山口等容易形成风灾的地段,因大风气流被突然压缩,急剧增大风速,会造成巨大风压或风吸力而形成灾害。 8.6.2 在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边缘种植密集型防护林带,防止被风拔起,需要加大树种的根基深度;处于逆风向的电线杆、电线塔和其他高耸构筑物,均易被风拔起、折断和刮倒。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规划建设,必须考虑加强对风的抗侧拉、抗折和抗拔力。 8.6.3 规定了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是节约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实行能源互补的重要手段。 8.6.4 对于低等级风灾可设置防风墙与防风林等防风设施,居民点及重要设施布局远离风口,对农业、房屋、牲畜棚、设施进行加固,有效减弱风灾影响。而对于高等级的大风灾害,防护设施已不能抵挡灾害的侵袭,需靠灾害避难场所进行躲避,作为村镇重建的过渡场所。 8.6.5 规定了对建筑的规划设计要遵守的各项要求,以尽量减少强大风速的冲击,降低建筑物本身受到的风压或风吸力。 8.7 严寒地区村镇避灾空间规划 8.7.1 公共空间防灾机能划分 1 道路交通空间防灾机能 村镇地区的道路交通空间是村镇生命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是灾害发生时村民的逃生路径与救援路径,包含了紧急避难通道--救援、消防、安全输送通道--隔离灾害等作用与功能。 2 公园绿地与广场空间防灾机能 公园绿地及广场空间在防御灾害、村镇内部避灾与物资储备和发放场地提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防御灾害机能:成网络的防风林建设要有效削弱大风天气对农作物及房屋的损害,同时减少沙尘天气; 2)村镇内部避灾场地机能:要作为村镇内部的主要避灾场地,为村镇内部房屋受到损坏的居民提供暂时的生活空间,同时为村镇恢复建设提供支持据点; 3)物资储备及发放场地机能:公园绿地及广场是村镇内部较为开敞的空间,便于建立临时简易房屋,适合作为物资的集中储备与发放场地,可保证灾后物资救援与补给工作的有序进行。 3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防灾机能 雪灾冻害也可能会造成村镇地区房屋及设施受损,因此避灾空间的选取一定要包括室内空间,保证雪灾冻害或受天气影响的灾害的避难场地。室内避灾场地可选择如下公共服务设施: 1)中小学院校:中小学院校应具备较为齐全的生活设施,能够满足避灾人群一般的生活需求,其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能够容纳较大的人口规模。 2)村镇政府:村镇政府要成为村镇地区避灾据点的主要场所,不但要具备较全的生活设施与工具库藏,而且每个村庄与镇区的村镇政府要形成避灾空间网络,利于相互之间灾民的转移与物资的配备。 3)文化活动室防灾机能:镇区或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空间较大,可以容纳部分避灾人群,但限于其生活设施配置条件有限,只适合作为暂时安置灾民的场地。 4)卫生院防灾机能:村镇卫生院主要承担对于受伤灾民的急救工作,不能作为灾民或受伤人员长期滞留场地,在灾害发生时需保证卫生院的秩序性,以伤情严重者为优先的原则占用卫生院场地,另外在其他避难场地建立临时医疗处,对伤情较轻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工作。 8.7.2 避灾空间选址要求 根据严寒地区村镇主要灾害类型,避灾空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紧急避灾场所、固定避灾场所及中心避灾场所。 1 紧急避灾场所 紧急避灾场所可分为用于躲避瞬时爆发的大风灾害或大型雪灾的过渡性避难场地与人口小于600人的村庄的临时避难场所。临时躲避灾害的过渡性场所要以防风安全台、安全围埝等形式分布在居民点内部,临时性的避难场所主要为房屋受损的村民提供临时住宿生活条件,位于村庄村委会或公共建筑中。 2 固定避灾场所 固定避灾场所的功能主要是救助灾害发生时房屋倒塌的住户或者是灾害发生后灾民短期躲避灾害等待救援的过渡性场地,应优先选择在各个村庄的政府或广场等公共空间来建设。 3 中心避灾场所 中心避灾场地是灾民集中的避灾场地,在发生等级较高的灾害时,可较长时间安置 灾民,能够满足灾民生活需求,稳定灾民情绪,为灾后重建提供后方支持,优先选择镇 区中小学校及公园绿地等场地。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景观风貌 规划设计标准 目次 一 总 则 .........................................................................................................................50 二 术 语 .........................................................................................................................51 三 公共空间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52 3.1设计原则 .....................................................................................................................52 3.2景观格局 .....................................................................................................................52 3.3景观节点 .....................................................................................................................52 3.4景观标志、标识物、小品............................................................................................52 四 建筑与聚落景观风貌规划设计...................................................................................54 4.1建筑景观 .....................................................................................................................54 4.2聚落景观 .....................................................................................................................54 五 道路景观风貌规划设计..............................................................................................55 5.1道路形态景观 ..............................................................................................................55 5.2道路设施景观 ..............................................................................................................55 5.3道路工程景观 ..............................................................................................................55 六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设计..............................................................................................56 6.1四旁绿地景观 ..............................................................................................................56 6.2道路绿地景观 ..............................................................................................................56 6.3河道水系绿地景观.......................................................................................................56 6.4生态园绿地景观 ..........................................................................................................56 6.5生态林绿地景观 ..........................................................................................................56 6.6植物配置与选择 ..........................................................................................................57 一 总 则 .........................................................................................................................59 二 术 语 .........................................................................................................................61 三 公共空间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62 3.1设计原则 .....................................................................................................................62 3.2景观格局 .....................................................................................................................62 3.3景观节点 .....................................................................................................................63 3.4景观标志、标识物、小品............................................................................................66 四 建筑与聚落景观风貌规划设计...................................................................................69 4.1建筑景观 .....................................................................................................................69 4.2聚落景观 .....................................................................................................................69 五 道路景观风貌规划设计..............................................................................................70 5.1道路形态景观 ..............................................................................................................70 5.2道路设施景观 ..............................................................................................................70 5.3道路工程景观 ..............................................................................................................70 六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设计..............................................................................................71 6.1四旁绿地景观 ..............................................................................................................71 6.2道路绿地景观 ..............................................................................................................71 6.3河道水系绿地景观.......................................................................................................72 6.4生态园绿地景观 ..........................................................................................................72 6.5生态林绿地景观 ..........................................................................................................73 6.6植物配置与选择 ..........................................................................................................73 一 总 则 1.0.1 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严寒地区村镇景观及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指导,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严寒地区村镇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作与景观管理。 1.0.3 本标准须符合上位规划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符合场地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1.0.4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约发展,节能节资;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1.0.5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标准:实现村镇景观森林化、林荫化、花果化、人性化、风景化、林网化;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观环境。 1.0.6 合理配置用地,合理安排景观层次,合理设置景观设施,运用设计手法,营造景观空间意境及地域特色风貌。 1.0.7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 术 语 2.0.1 景观 Landscape 本标准中景观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 2.0.2 风貌 Scene 本标准中风貌是指某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 2.0.3 风貌设计 Scene Design 本标准中风貌设计是指涉及空间构成、土地利用、景观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文脉以及社区生活模式的多维空间设计,是培育村镇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 51 三 公共空间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3.1设计原则 3.1.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3.1.2 建立生态绿网。 3.1.3 设计景观软化界面。 3.1.4 营造尺度亲切的景观环境。 3.2景观格局 3.2.1 合理组织空间,构建连续性景观轴线。 3.2.2 设计畅通可视的景观通廊,提高冬季景观舒适性。 3.2.3 利用山水、村庄等自然要素,营造村镇空间自然景观。 3.2.4 结合地形地势,设计符合严寒地区村镇特点的竖向空间景观。 3.2.4 结合景观结构,丰富和突出山际轮廓线、建筑轮廓和水际轮廓线,强化层次感,形成立体化的夜景效果。 3.3景观节点 3.3.1 公园节点设计应优先生态环境维护,适应严寒地区气候条件,配合区域整体环境,塑造地方特色,并维护既有的纪念建筑物、构造物、遗址,保护既有良好水体、植被物种及其他特殊地貌。 3.3.2 广场节点设计注重与村镇居民生活相结合,确定适宜的空间尺度,协调冬季室内外空间,营造冬季友好的景观环境,设计环境协调的广场铺装。 3.3.3 入口节点设计突出风貌特征,符合冬季行人需求,利用景观要素烘托人文氛围,设置识别性强的节点照明景观。 3.3.4 滨水空间采用生态设计手法,维持水系原有形态,亲水设施设计应符合严寒地区滨水空间的安全性,同时满足冬季冰雪活动需要,营造严寒地区特色滨水冬季景观。采取生态化水岸工程施工方式,采用生态木材石材等材质,突出水岸空间的原生性。 3.4景观标志、标识物、小品 3.4.1 保留村镇范围内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 3.4.2 设置制高点视觉通廊,并提出保护措施。 3.4.3 冬季应就地取材,选择冰灯、冰雕、雪雕等景观小品。 3.4.4 设计符合严寒气候特征的景观小品及满足服务要求的生活设施,景观设施要素应 52 突出地方特色。 53 四 建筑与聚落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4.1建筑景观 4.1.1 村镇建筑的形式应反映地域文化及地域风貌特色。 4.1.2 营造居住建筑景观风貌,在建筑形态、风格、高度、材质、色彩等方面突出寒地特色。 4.1.3 重视建筑节能,应用绿色技术,满足严寒地区建筑采光保暖需求。 4.1.4 利用严寒气候降雪特征,设计特色建筑形态。 4.2聚落景观 4.2.1 合理布局景观结构,优化景观空间环境,塑造冬季友好的景观场所。 4.2.2 协调周边环境,布置景观设施,选择适宜材质,提高设施利用率。 4.2.3 设计符合严寒地区村镇特殊要求的室外景观照明,突出照明系统的辨别性、安全度和氛围感。 54 五 道路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5.1道路形态景观 5.1.1 提炼道路空间组织形式,保护村镇特色道路格局。 5.1.2 合理确定符合严寒气候要求的道路断面尺寸,满足村镇道路的生活功能,维护村镇生态环境及原有的村镇空间肌理。 5.1.3 临街建筑应具有延续性和韵律感。 5.2道路设施景观 5.2.1 展现村镇地方风貌特色,布置适合严寒地区冬季利用率高的景观设施。 5.2.2 以冬季出行抗冻防滑等因素确定铺装材质。 5.2.3 满足车行照明、人行照明的功能要求,严寒地区冬季日照时长较短,设计道路照明景观。 5.3道路工程景观 5.3.1 道路,肩排水边沟符合生态功能及解决冬季道路积雪问题。 5.3.2 采取生态方法稳定边坡,满足严寒地区道路景观安全性要求。 55 六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6.1四旁绿地景观 6.1.1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符合乡村化设计。 6.1.2 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本地习俗。 6.1.3 优选抗寒抗风乔木,应对严寒气候特性。 6.1.4 乔灌木采用自然式配置,围合友好景观环境。 6.1.5 以宿根和多年生地被植物覆盖裸地。 6.1.6 重视宅旁绿地景观通达性、可视性及观赏性。 6.1.7 发展庭园经济,满足林产品需求。 6.2道路绿地景观 6.2.1 选择连续性乔木林,避免过多平面形式。 6.2.2 不同道路形成不同林带景观。 6.2.3 选择耐水、抗寒、根深等特点的树种。 6.2.4 不宜进行场地改造,开设灌沟渠解决冬季道路积雪。 6.3河道水系绿地景观 6.3.1 河道水系绿地景观设计应兼顾保土、固坡、净化、美化、休闲、生产等作用,突 出净化和美化功能。 6.3.2 优选树形姿态优美的树种,营造冬季“雾凇”景观。 6.3.3 发挥沿河绿化带生物廊道功能。 6.3.4 采用保土、固坡、耐湿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丰富滨水植物和水生植物种类。 6.4生态园绿地景观 6.4.1 重视绿色理念、生态理念和环保理念。 6.4.2 设计室内外相结合的绿地景观及活动空间。 6.4.3 创造景观多元及季相丰富的游憩空间。 6.4.4 兼顾周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6.5生态林绿地景观 6.5.1 提高本区域林木覆盖率,结合自然条件建设。 6.5.2 顺应场地条件,满足植物生长。 56 6.5.3 突出生态与经济价值,通过混合种植发挥林木价值。 6.6植物配置与选择 6.6.1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以乡土树种为主。 6.6.2 提出相应的植物配置原则、种类和配置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及选择方案. 6.6.3 植物选取应突出树形优美,凸显自然姿态。重视冬季安全,选择抗风大的乔木。 6.6.4 创造具有四季变化及地方特色的景观与空间氛围。 6.6.5 科学合理栽植与养护,增进区域植物生态多样性。 57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景观风貌 规划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58 一 总 则 1.0.1 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寒地村镇景观及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指导,规范寒地景观风貌设计技术标准,实现适应寒冷气候条件村镇景观营造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辖区内的县以下建制镇、乡、行政村和自然村以及村内集中居民点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作与景观管理。 1.0.3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1.0.4 设计原则 1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人本角度出发,构建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地景观格局。突出绿地景观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作用,发挥绿化、净化和美化的功能,体现严寒地区村镇绿地景观特色。 2 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强调景观结构要素,构建绿地景观格局框架,有效发挥绿地景观生态职能。选择“点线面” 相结合的绿地景观模式。“点”主要指村镇居民住宅庭院、社区、公共场所和民俗景点及相关绿地景观;“线”主要指村道、公路、河渠、环林带等;“面”主要指村镇周边的片林、山区的工程造林、平原的农田林网等。 3 集约发展、节能节资 遵循节能、节水、节电及节约资源、资金和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的原则,科学指导树种选用、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等技术手段。 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根据严寒气候特征,依据村镇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选择树种,优选苗木。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发挥其生长稳定及抗逆性的优势。培养驯化适合严寒地区自然条件的引进树种,丰富严寒地区植物多样性。 1.0.5 规划设计标准 1 实现严寒地区村镇周边森林化、村镇内部道路林荫化、居民庭院花果化、公共绿地人性化、河渠公路风景化、基本农田林网化。 2 加强村委会、学校、医院、文化站、养老院和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建设“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观。 59 3 预计到规划远期实现严寒地区村域林木绿化率达到25%。 1.0.6 依据村镇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配套设施,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营造严寒地区村镇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1.0.7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60 二 术 语 2.0.1 景观 Landscape 本标准中景观是指某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一致的整体,是指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 2.0.2 风貌 Scene 本标准中风貌是指某地区民俗民风、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地理特征的融合,是依托村镇物质形态而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的结合,是地域文化在人居环境上的展现。 2.0.3 风貌设计 Scene Design 本标准中风貌设计是指涉及空间构成、土地利用、景观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文脉以及社区生活模式的多维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环境氛围和高度的识别性和标识性,是培育村镇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 61 三 公共空间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3.1设计原则 3.1.1 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永续共生原则 生态资源及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及使用要顾及环境生态的永续性,加强造林及自然林地维护,并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及原生性材料,从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永续共生的角度进行景观资源的维护管理,以达到注重村镇自然生命的延续和人类发展的长期共生。 3.1.2 建立生态绿网 以整体性的空间架构为视角,加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生态网络融合,营造水系统与绿生态廊带,并加强其与乡村生活的有效联系。 3.1.3 设计景观软化界面 道路及水域周边的景观营造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生态性,应在适当位置设置人行步道及自行车道空间,并以植栽、花草来柔化界面,形成一个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3.1.4 营造尺度亲切的景观环境 营造小而美的公共广场及社区活动空间。目前村镇内一切尺度宏大且大量铺设硬铺面的公共空间应予以功能分区,并进行适当绿化,以小而美及生态设计的原则进行环境改造。居民经常活动的社区角落空间及小广场应予以保存维护,以维持村镇既有的空间纹理及集体生活记忆。 3.2景观格局 3.2.1 景观轴线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考虑道路、水体、绿地、建筑或地形的走势选线,合理有效组织重要建构筑物和开敞空间,并保证景观轴线的连续性。 3.2.2 景观通廊 考虑寒冷气候条件及冬季季风方向,明确景观通廊的位置、范围和控制方法,保证景观通廊的畅通性、可视性以及冬季舒适性。 3.2.3 山水景观 1 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池塘,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并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和植被培育。 2 突出山水自然风貌特色,通过顺应山体轮廓线的建筑造型和展现水流动感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达到村镇风貌和山水环境的有机结合。 3 提出护岸、栏杆、亲水平台等滨水构筑物和服务设施,亲水平台应考虑 62 寒冷时节的友好性。选择溪流附近平坦区域,搭建简易“隐形”休憩平台,使游客与环境充分互动融合。跨越溪流可选择人工栈桥的形式或水面汀步的方式。栈桥采用钢结构防腐木搭建,水面汀步选择尺寸足够的自然石块,根据步幅宽度置于河底。 3.2.4 竖向景观 竖向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包括不同用地地坪、挡土墙、护坡、堡坎和梯道等竖向构筑物的立体设计。充分考虑严寒地区冬季结冰滑坡等特殊性,进行场地竖向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挡土墙、护坡、堡坎、梯道等竖向构筑物的设计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设计尺度,结构可根据地势合理安排。 2 应多采用场地分台,少采用高挡土墙,以减少寒冷时节积雪及积雪融化冰冻的不利影响。结合场地的排水坡向科学设计,满足保护和纵向联系等功能。 3 合理利用地形,避免深挖高填。 4 竖向构筑物的设计可结合垂直绿化、浮雕、壁画等艺术处理,加强视觉亲和力,同时注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2.5 照明景观 1 照明设施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布局,在选用时应考虑本地实际和节能要求,选择与自然环境和建筑形态风格统一的设施。照明设施的色彩、形式、造型应能表现当地文化内涵。 2 照明灯具与灯杆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反映建筑个性及地区整体环境特色,并采用柔和暖色的低光源照具。照明系统可与周边指示系统、街道家具、标志等共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照明系统设计应避免造成地区的光污染,并使用可再生能源与现有电力并置的灯具,以减少电力成本。招牌的亮度与照度以不影响周边交通信号灯、公共设施照明、邻近店家与住家的生活作息为原则。 3 乡村重要活动廊带与节点可利用光照效果、灯具造型和色温来营造地区夜间景观特性。广场、街角空地、公园、运动场、公共地标建筑前,可设置公共艺术照明设施,以营造夜间景观节点。街道家具、水景、公共艺术品可搭配夜间灯光设计,并与行人步道照明系统整合,营造夜间空间气氛。 4 招牌照明设计应以均匀、稳定照度的光源为原则,避免强烈闪光。 3.3景观节点 3.3.1 公园节点 1 配合周边的开放空间、水岸空间、重要公共建筑物、商业和文化活动节点,并提供满足不同年龄层使用者需求的,创造符合严寒地区安全、舒适、方便的多样性活动空 63 间。 2 引入生物多样性理念,充分考虑地形、降雨及微气候特征,避免大量挖填方或改变地形,并同时考虑地区水循环系统、二氧化碳与氧循环系统、有机物循环系统的功能与运作。 3 1公顷以上的公园应尽量提供至少一处的景观生态水池,以作为暴雨时滞洪之用,并提供生物栖息的场所,生态水池应采用软性边缘的设计,并应有维持水量稳定与利用自然降水的设计,以落实海绵生态村镇的理念。同时作为冬季冰上活动场所。 4 公园主要人行步道宽度,不得小于2.5m,并以提供无障碍通行为原则。 5 在适当地点设置休憩座椅,或利用适当尺度的地形、阶梯、花台设计,提供休憩及观景空间。其配置以配合园区动线、景观植栽、园区活动等特性为原则。 6 为避免暴雨时公园径流水溢流,公园的地坪或铺面应尽量使用透水性材质,且在适当地点设置生态草沟及雨水储留设施以延滞地面径流水,解决严寒地区春季冰雪融化时的排水排污问题。 7 为塑造特殊夜间照明效果,在植栽旁设置投射照明灯具时,应考虑整体美观,并避免干扰周边生物的活动。 3.3.2 广场节点 1 广场风貌设计应注重使用功能和空间形态的统一,传承地域文化,尊重自然环境,并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 2 广场风貌设计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方特色,合理确定广场的空间尺度比例。 3 空间组织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要求,考虑严寒地区冬季户外活动时长较短,应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适度考虑室内广场的布置。村镇类的公共广场应有围合性,其范围大小应与周围的建筑物相配合,避免因建筑量体过大或过高而对广场空间造成压迫感。 4 铺装设计的色彩、图案应与广场上的建筑,尤其是主要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物相协调,起到引导、衬托作用,考虑严寒气候条件,铺装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内容宜生动活泼。社区公共广场或运动场应减少水泥化的环境及设施,水泥铺面或硬质铺面应部分改为透水性材质或予以绿化。 5 广场内或周边应提供植栽绿化及休憩座椅,村镇特殊的大型老树周边应营造成尺度亲切的公共广场。休憩座椅应尽,采用高可达性以及高舒适性的设计,并尽量使用当地或回收再利用的建材。 6 休憩空间及休憩设施应尽,面向广场活动,且与主要流线保持适当的距离(约3m以上),以达到休憩时的舒适感。 64 7 广场应有视觉焦点的设计,如喷水池、雕塑品、活动舞台、坐台等,以创造丰富有趣的视觉焦点。 8 休憩空间应考虑残障者的使用,为模式,有阶梯或高差处须留设坡道,并在个人单位休憩范围内,,设至少1.5m×1.5m的开放空间,以方,残障者可自由的进,休憩活动。 9 广场照明应采用向下照明方式,灯具应有艺术性。 3.3.3 入口节点 1 入口节点设计应突出村镇的典型风貌特征。 2 入口节点设计应从功能和景观两方面考虑,既要为车行提供安全的视距,又要为行人提供舒适的环境,重点考虑冬季行人需求。 3 入口节点设计应从展现历史环境和氛围出发,把历史文化通过雕塑、文字、影像等多种方式精练表达。 4 入口节点的标识设计可以石材为材料,体现了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 5 入口节点设计应考虑夜晚的可识别性,采用泛光照明方式,对环境进行渲染和照明。 3.3.4 滨水节点 1 维持河道原有的蜿蜒特性,减少槽化的护岸构造。 2 采用以生态方法为主的设计,创造多孔隙的生物栖息空间,避免过多水泥式的硬质护岸。 3 河道整治须考虑冲淤平衡,以确保河道结构的安全。 4 考虑严寒地区冰雪滑坡等条件,护岸坡,,宜过陡,应维持河道护岸的平缓化。 5 水域及周边原有湿地应避免开挖、填土或其他人为的改变。 6 水域周边原有的栖地应尽可能保留,并维护自然形成的栖地。 7 尽量减少河道的阻碍物,溢洪堰、拦河坝、拦砂坝等构造物,如非必要应减少建造,如确有需要,此类阻碍河川的构造物应低矮化。 8 河道整治须考虑如何改善河川污染问题及维持河川基本流量,使河川生物能可持续的生存。 9 维持或营造多样化水体,配合水生动植物的生活及栖息条件,使水体具有多样的环境。 10 水域及河道景观应考虑枯水期及冬季结冰时的景观视觉美,并加强水域与两侧土地使用的连结。 11 水岸景观工程的施工应避免在水域主要生物的生育期间施作。工程开挖的表土需予以保留,并用于回填,以利于生态环境维护。 65 12 生态护岸的施工应加强质量监控,对其迭砌方式、石缝接榫、砌墙稳定度、基础铺设、必要的固着、孔隙深浅等,进行营造监控。 13 水岸工程需强化沿岸的绿化处理,并考虑岸边植栽的耐水性。水岸工程需利用重力砌石或生态工法,营造多孔隙的水岸环境。 14 护岸结构形式及材,的选择,应依河川水,特性,尽量使用植物、木材、石材等多孔隙材,,并运用筐、笼、抛石等孔隙结构,以创造多样性的孔隙构造,以利于生物栖息并维持地下水补充。 木材以选用高纬度、寒带地区的原生树种以及硬度及耐用度较高者。石材选用应以比重大、硬度高的岩材为主,并适度搭配硬度较低之软岩及土壤,来营造接近自然的状态。 3.4景观标志、标识物、小品 严寒地区村镇公共设施应体现自然淳朴的田园风格,具体表现为结构简单、形式简朴、方便实用、维护便捷,避免城市化的设计语言。 3.4.1 保留村镇范围内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避免在制高点,俯瞰点上进行景观用途之外的建设。 3.4.2 设置制高点视觉通廊,并提出保护措施。控制村镇范围内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地形地物周边的建(构)筑物的高度和体量,对于破坏视觉的建(构)筑物,应考虑将其拆除。寒地平原与丘陵交错的景观地貌,使景观视域开阔而深远。设计瞭望塔不仅可以提供变化的景观视线,也可成为区域的地标性设施。其瞭望功能在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也是塑造村镇风貌的景观元素。瞭望塔的选址需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契合,避免因缺乏联系而显得孤立呆板。 3.4.3 冬季可特别选择冰灯、冰雕、雪雕等景观小品,体现当地人文精神,总体格调要统一,内容应选取反应本地风土民情的题材,其材质应就地取材,给村镇居民地域归属感。 3.4.4 选择适合严寒地区的景观设施,确定设施的位置、数量、规模、形式等,应符合相关规划规范要求,并满足设施服务半径要求。材质、形式、尺度和色彩上应与环境对立统一,即在统一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发挥材料特性,创造独特的地方风格。 1 围墙、围篱、绿篱 乡村内的老旧围墙应进行围墙立面改善及绿化,或更新为绿篱围墙,以维持良好的视觉景观。乡村围墙改建及新建时应降低围墙高度,并增加视觉的穿透性,例如降低砖墙高度或使用低矮的木质绿篱。围墙应避免过度单调的造型,围墙的材料应以自然、简洁为主,并使用与当地色彩相近的颜色为原则,以营造整体环境的基调。围篱绿化应选 66 用适应当地气候且具地域性环境特色的原生植物,并可加强诱鸟诱蝶植物的使用。若是作为界定不同空间范围的边界,不一定要设置实体的围墙,可以用水道、植栽或公共艺术品等替代。 2 休憩座椅 广场、公交站牌、公共运动场、公园、沿街人行道以及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休憩座椅。休憩座椅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基调相配合,使用自然、地方性的材质或是回收再利用的建材,以营造特殊的地域场所感。座椅的设计与施工须考虑舒适性、经济性、耐久性及单元的可替换性等原则,并考虑后续维护管理的成本。座椅应自人行步道或活动路径退缩至少60?以上设置,以便有足够的腿部伸展空间。 3 公共艺术艺术品 公共环境艺术是提升与创造地区场所感的重要设计工具,应妥善运用具有地区历史与文化意义的造型元素,透过意念转换的设计手法,重新梳理地区的空间氛围及环境意象,以提升地区的标志性。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需与周边环境融合,反映地区风貌特色,并为一般民众可亲近、触碰、体验、互动的艺术品。公共环境艺术的设置地点、创作或设置过程,以及后续的维护管理应加强公众参与,施工前的最终设计图稿应事先公告与展示。公共环境艺术使用的材质需有耐久性,并有完善的维护管理计划,以易于后续维护管理,十年内维管成本以不超出原先设置成本的30,为原则。 4 展示物与指示系统 街角广场、公园及重要街道可设置信息告示牌、解说牌或经整体设计的指示系统,内容可包括该区重要活动、简易地图、特色景点介绍,部分版面可作为商业广告,但不宜全部为商业广告。告示牌、解说牌及指示系统的造型设计与色彩应符合该地区的环境基调并考虑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展示物与指示系统的设置不得影响街道行人、车辆及自行车的通行,并不得妨碍无障碍设施的使用。 5 硬质铺面设计与材料 硬质铺面包括广场、自行车及车辆使用路面、人行步道、基地内部路、中庭、运动场等的铺面。为塑造独特的地方风格,铺面的材质及色彩的采用应与当地环境基调以及地方建材具有整体协调感。人行步道的铺面应该顺平,避免明显的高差。广场、中庭及人行步道的铺面应具有以下的材质特性:表面质地足够粗糙以防止滑倒,但避免太粗而产生绊倒。易于维修保养,耐污、易清洗、不易褪色、不易破损。 6 树穴盖板与排水沟盖板 广场及人行步道的植栽树穴的设置,应与人行道铺面平整。树穴盖板及排水沟装饰盖板的颜色以黑色或深褐色为原则,但若为配合地方环境基调或特定设计主题可有不同颜色。排水沟盖装饰盖板应避免设置在人行道上,若必须设在人行道上,盖板孔隙不宜 67 过大,以免影响人行舒适性及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树穴盖板的材料如选用铸铁制,厚度不得小于2cm。 7 招牌及屋顶设施 村镇主要活动轴线或商业街的立面招牌如需采用突出式招牌,其尺寸以不超过一公尺见方为原则。广告招牌如设置在地面,应以不影响行人通行及无障碍环境设计为原则。悬吊式或凸出式招牌离地面应至少保证2.8m的净高,以利人车通行。地标建筑或历史性建筑周边视域范围之内,为维护整体天际线的美观,不得设置屋顶广告塔。 68 四 建筑与聚落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4.1建筑景观 4.1.1 乡村建筑的形式需反映地域文化及地域风貌特色,避免大量复制外来的设计语汇或城市化地区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符合严寒地区村镇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4.1.2 为加强建筑节能,房屋的朝向应以南北向为主,并尽量避免东西朝向的建筑配置。考虑到寒地采光及通风,一般较适宜的建筑长宽比以1: 2或1: 3的南北向建筑为宜。为加强建筑自然采光,建筑净深不宜过深,以避免增加人工照明的负荷。建物应有适当的开口,配合建筑朝向,应尽量避免东西向开口,除配合防灾、通风的设计要求外,东西向开口率不应超过35%。当建筑开口位置只能面向西晒面时,应在西晒面的开口外侧设置水平或垂直遮阳板或遮阳导风板,并加大西晒面外墙的厚度,外墙净厚度需至少30?以上。 4.1.3 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及村镇空间格局确定建筑高度,选择节能性、耐久性、安全性的建筑材质。建筑色彩选择暖色系作为主色调,以满足严寒地区居民心理需求,并在主色调系列的基础上富于变化,协调色彩搭配,突出景观空间层次关系。为加强寒地建筑保暖及降低建筑物的空调耗能,建筑体量应尽量采用较集中的方形或长方形,避免过于零碎的建筑量体造型。建筑修缮、改建及增建应采用绿色建筑及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手法,如自然通风、雨水收集、太阳能BIPV、地热利用等。 4.1.4 为方便降雪处理,住宅及进深较浅的公共建筑应尽量采用斜屋顶,屋顶斜度及材质应有利于排雪。建筑物附属机电、通信、视讯、给水、空调、垃圾贮存等设施应配合建筑物整体设计,并给予适当的遮蔽美化。 4.2聚落景观 4.2.1 依据居住庭院建筑形态,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村镇居住空间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4.2.2 维护村镇的特色街区特殊的空间尺度及肌理,应对区内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或建筑周边的土地开发进行管控,就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及墙面线位置拟定规范,具有特色的广场或公共空间的亲切空间尺度也应予以保存维护。严寒地区村镇庭院景观设施设计应考虑寒冷冬季设施利用率,选择防滑耐久性强的材质。协调与周边环境物质如生产类大型农用设施之间的布局关系。 4.2.3 严寒地区村镇庭院室外景观照明需强调4个方面:增强对物体的辨别性;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保证村镇居民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营造乡村田野环境氛围。 69 五 道路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5.1道路形态景观 5.1.1 明确严寒地区村镇道路结构形态和肌理特征,提炼道路空间组织形式,保护村镇特色道路格局。依据道路层级与属性可区分为:乡村联外道路、村镇内主要干道、乡村内部生活型道路,对其路面设计、道路两侧接口设计及道路两侧设施与景观进行相关的景观管控与环境管理。 5.1.2 合理确定道路断面尺寸,综合考虑车行和人行寒冷气候条件下要求,满足村镇道路的生活功能,适当增加人行道宽度。除乡村外联道路及村镇内主要干道之外,乡村内部的道路兴建时要考虑道路面积减量的原则,在满足车辆使用所需道,面积的基本需求下,减少乡村内部不必要的道路面积或道路拓宽,以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及原有的村镇空间肌理。 5.1.3 村镇道路临街建筑突显出道路景观的延续性和韵律感。 5.2道路设施景观 5.2.1 指示性标志、街景小品和道路公用设施等道路附属设施的设置,以展现村镇地方风貌特色为原则,根据设施服务半径确定数量、位置、规模等其他要求,布置适合严寒地区冬季利用高的景观设施。 5.2.2 村镇道路的铺装以突出村镇特色为主来确定铺装的形式、色彩,以考虑冬季出行抗冻防滑为主来确定铺装材质。车道及人,道,路面应尽量使用透水材,或透水性铺装,使雨水能直接渗透至地下土壤。 5.2.3 村镇道路照明设计应选取亮度、高度适宜灯具,要满足车行照明、人行照明的功能要求,并考虑严寒地区冬季日照时长较短的特点来确定照明时间安排。在,影响基本,车安全的前提下,应就灯具位置、密,及照明范围予以整体规划设计,以避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5.3道路工程景观 5.3.1 道路,肩排水边沟除满足基本排水功能外,应加强其生态功能,在,影响人车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以天然材,或生态草沟来代替混凝土排水系统,同时解决冬季道路积雪影响。 5.3.2 高程变化较大的地点,应采取生态方法稳定边坡。道路边坡应减少混凝土使用,以免加重大地负荷,如非紧急保护,应避免采用混凝土坡面保护工程。 70 六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严寒地区绿地景观主要包括四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河道水系绿地景观、生态园景观、生态林景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有效提高绿地生态及经济价值,提高村镇景观质量,解决严寒气候下村镇景观营造难点,使村镇各项绿地构成完整绿色景观空间网络。 6.1四旁绿地景观 四旁绿地景观即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的绿地景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要求具有美化乡村及农家庭院,供村民游憩使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提供林副产品。严寒气候下改善村镇微气候环境,保护乡村生态环境,适度延长冬季绿地景观周期,提高景观舒适性。 6.1.1 充分尊重现场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考虑严寒气候下场地、建筑、道路以及水体实际所允许的绿化条件,忌城市化设计。 6.1.2 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应尊重农村风俗习惯。村旁宅旁乔木树种应以落叶树为主,灌木树种多使用花果类,避免有毒有刺和多病虫等植物。 6.1.3 考虑严寒气候下冰冻及强风的不利因素,机耕路、生产性道路和水旁绿化应选择抗寒和抗风性强的乔木树种。 6.1.4 除道路绿化外,植物种植形式上应以乔灌木自然式配置为主,围合形成寒冷时节微气候友好的景观环境。 6.1.5 不得使用模纹色块和草坪,裸地应以宿根和多年生地被植物覆盖。 6.1.6 宅旁绿地景观应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考虑建筑物的朝向,以利冬季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在建筑物的西面及北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以抵御冬季寒冷季风。 6.1.7 倡导绿色家庭理念,可结合适宜生长的食用果树,发展庭园经济,满足村民对林产品的需求。 6.2道路绿地景观 以提高绿化覆盖面积和空间绿量,形成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廊道为目的。通过不同等级道路绿廊的构建,充分发挥植物综合生态功能,优化农村环境面貌。 6.2.1 考虑严寒地区气候条件,道路绿地景观以连续乔木林为主要特征,避免过多平面形式,不得普遍使用模纹色带。 6.2.2 同一道路乔木林带树种不宜过多变化,不同道路可采用不同乔木树种,形成各自景观特色。乔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既耐水又抗寒,树体高大的深根性树种。 71 6.2.3 严寒地区道路绿地景观场地不进行地形改造,不堆土造型,林带外边缘需开设排灌沟渠,以解决冬季积雪对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 6.2.4 在乡村街道空间充分的条件下,传统的排水明沟可用植被浅沟替代。夏季,利用自然的生态本底,对雨水进行收集、截流、净化与渗透。冬季,浅沟可成为街道降雪的汇集地,保证清雪的便利与道路的整洁。 6.3河道水系绿地景观 发挥绿地景观在河流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水土保持和景观美化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冬季友好的水岸环境,维护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6.3.1 考虑严寒地区气候条件,在符合防汛、航运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统筹兼顾保土、固坡、净化、美化、休闲、生产作用,突出绿地景观净化和美化功能。 6.3.2 突出严寒地区气候特性,优选树形姿态优美树种,营造“雾凇”等地方特色景观。 6.3.3 布局应尽可能实现沿河绿化带的连续,以发挥其生物廊道功能,从水域到陆域应构建完整的植物群落梯度,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水生态修复和吸收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陆域部分应用乔木林为主要形式;基调和骨干植物选择应以保土、固坡、耐湿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为主;尽可能提高滨水植物和水生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6.3.4 自然式水系周边建设构筑物应在不破坏原始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做最小的人为干预。用木材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搭接,便能形成功能与形式均适用于自然环境的构筑物。排水渠两侧护岸尽量采用生态手法,石笼挡墙结合草坡与湿生植被,将生硬的排水渠改造成为自然的溪流河道。 6.4生态园绿地景观 6.4.1 以绿色、生态、环保为设计原则,为游人营造休闲度假及体验的场所。 6.4.2 设计应符合严寒地区村镇特色的室内外相结合的绿地景观,丰富冬季人为活动空间。选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林果产品等,满足花期、采收期的观光采摘活动。 6.4.3 休闲区、餐饮区及其它配套区应采用园林式设计思路,乔灌木合理配置,创造出布局灵活,景观多元,季相丰富的游憩空间。 6.4.4 生态园设计时应兼顾周边环境,地形改造时不得破坏周边水系沟渠,内部污水处理应自成体系,经营活动产生垃圾应循环利用,不得污染自然水体。生态园、生态田野景观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应根据不同节气中的景观变化,设计相应的景观设施。农业温室作为寒地作物反季节生长的必要设施,应朝向正确、布局合理。温室入口设计应与村落建筑群协调一致,避免单调。 72 6.5生态林绿地景观 以成片造林为主要形式提高本区域林木覆盖率,充分发挥植物生态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严寒地区抗风林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合理引导经济产出。 6.5.1 结合滩涂湿地、未利用土地、废弃地和闲置地实施建设,也可以一定范围内结合道路、河道绿化实施建设,但不得大面积侵占农业用地。 6.5.2 不宜安排大规模地形改造,土方应就地平衡,沟渠水系设置以满足排灌需要为目标,场地处理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6.5.3 不宜采取单纯林形式,提倡不同树种带状或块状混交。结合花草、药草、小家禽、菌菇、果蔬等不同形式的混栽,发挥林木经济的特色效果。林地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应保留原有的自然群落结构,尊重原生地的生态系统,避免人工设施对自然景观的干扰和破坏。道路等必要的景观设施应尽量消隐在自然植被之中,保留水岸与林地的完整性与天然性。 6.6植物配置与选择 6.6.1 植物种类选择时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用外地树种。应优先考虑使用本土植物,并尽量以复层式植栽方式进行绿化。同一区段的植栽绿化应以循环栽植或交替栽植的原则进,环境绿化美化。 6.6.2 对于不同性质的绿地应提出相应的植物配置原则、种类和配置方式。应配合植栽的生长习性,老树应予以就地保存,如确有移植必要者,应提出具体可行的移植培育计划。维持植物生长的最小土层厚度,乔木应为150cm以上,灌木及草花应为60cm以上,地被植物应为30cm以上。 6.6.3 选择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充分挖掘树木的自然形态。考虑冬季安全性,大乔木应选择深根性、枝干强韧且根系垂直的树种,以减少根系破坏铺面或枝干折损以致发生危险的现象。 6.6.4 考虑冬季景观效果选择季相形态不同的树种。考虑季节变化,选择能反映季节特征的乔灌木植栽组合,以创造具有四季变化及地方特色的景观与空间氛围。 6.6.5 栽植树木花草应结合绿地功能选择适于本地生长的品种,并应根据其根系、高度、生长特点等,确定与建筑物、工程设施以及地面上下管线间的栽植距离。应避免破坏现有已形成的植栽绿化区块,基地内原有的大型乔木应配合基地环境整体规划,尽量予以保存维护,新栽植的植物应配合既有植栽予以整体规划设计。 73 表6.6 严寒地区村镇绿地景观植物一览表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荫性树;喜凉润气候及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 沙冷 好的酸性土壤,耐寒,耐湿,抗烟尘能力差。浅树形端庄优美,是良杉(沙 根性树种,幼苗期生长缓慢,10余年后生长加好的园林绿化树种。 松) 快;寿命长。抗病虫能力强。 红松阳性树;幼树较耐荫;耐寒性强;喜生于深厚肥树形雄伟高大,宜作(果沃排水良好适当湿润的微酸性土壤。25年生的北方森林风景区树种松) 人工林平均高达11.6m,胸径16.8cm 或植于庭院中观赏 较耐荫;喜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 红皮树姿优美,可作为独 壤,耐寒。耐湿,也耐干旱。浅根性,侧根发达, 云杉 赏树、风景林树种。 生长较快,年高生长60-80cm 树干通直,姿态美观, 强阳性树;极耐寒,适应干冷气候和瘠薄土壤。 樟子适宜于各类园林绿地 乔木 松科 深根性,抗风沙。生长较快,在10-40年生期间 松 应用,也可作防护林 高生长最旺。 树种 行道树、庭荫树和风 强阳性树。适干冷气候,耐寒;耐干旱瘠薄土壤, 景区绿化树种。独植、油松 不耐盐碱。10-30年生几件生长最快,年高生长 丛植、纯林群植和混 可达1m,寿命数百年。 交种植。 兴安强阳性;喜温凉湿润气候,极耐寒;对土壤要求树形优美,季相明显,落叶不严,较耐湿,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在10-15宜做城市绿化和风景松 年旺盛生长期间,每年高生长60-150cm 林树种 长白强阳性;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能适应pH6-8树形优美,季相明显,落叶的范围,有一定的耐旱。耐水湿能力。浅根性,宜做城市绿化和风景松 生长较快,抗二氧化硫。 林树种 74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树形端直,枝叶浓 东北密,色泽苍翠,秋日红豆红豆红果在绿叶丛中辉 极耐荫,耐寒 杉科 杉(紫映。以在较荫的环境 杉) 中孤植、丛植。矮生 品种可做绿篱。 丛植、列植,装饰建 筑,点缀广场和草坪,柏科 杜松 强阳性,有一定耐荫性;喜冷凉气候 可植于公园、建筑前, 也可作绿篱 胡桃 胡桃喜光,耐寒,生长速度中等,20年生树高达 楸(核庭荫树、行道树 科 10-14m。寿命250年。 桃楸) 行道树、庭荫树、四 小叶喜光,耐寒耐旱,抗风力强。生长较快,20年 旁绿化树,厂矿区绿 杨 生树高达15m,胸径22cm 化树,秋季树叶变黄。 山杨 强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 风景林,防护林 杨柳钻天风景树,行道树,防 喜光,耐寒,耐干旱,生长快,寿命短 科 杨 护林 喜光,较耐寒,抗二氧化硫,生长快,14年生行道树,庭荫树,四 加杨 树高达15m,胸径18cm 旁树,防护林 风景树、庭荫树。行 旱柳 喜光,较耐寒,生长较快,15年生胸径约22cm 道树、固堤护岸林 桦木强喜光,耐干旱贫瘠,耐水湿严寒,生长速度中片植或小型群植。不 白桦 科 等,30年生树高达12m,胸径16cm 宜散植或者孤植 75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板栗 适于在公园草坪及坡 (栗喜光,北方品种较耐寒 地孤植或群植观赏 子) 山毛 绿化观赏树种,与其榉科 蒙古喜光及凉爽气候,耐干旱贫瘠,耐寒性强,能耐他树混交可营造风景 栎 -40?的低温。树皮厚,抗火性强 林,用于森林公园和 风景区 榆树 生长快,行道树、庭 (白 喜光、耐寒、抗旱 荫树、防护林及四旁 榆、家 绿化 榆) 榆科 冠大荫浓,绿化观赏 裂叶树种,行道树、庭荫 喜光,耐寒,耐干旱,耐贫瘠 榆 树,农田防护林和荒 山造林树种 花叶均美,入秋红果 喜湿润、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较耐荫。常生于海累累,可做庭院树种, 花楸 拔900~2500m的山沟或沟谷杂木林中。 也可用于风景林栽蔷薇 植。 科 花序长而美丽,秋叶 喜光,幼树耐荫,较耐寒,喜肥沃、湿润、排水 稠李 黄红色,是良好的观 良好的沙壤土。忌积水,不耐干旱贫瘠。 赏树种。 可作园景树,也可作 山皂喜光,稍耐荫,耐旱,耐轻盐碱,适应性强,在 豆科 行道树。因有枝刺, 荚 酸性、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长。深根性。 栽培地点远离儿童。 76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怀槐 喜光,稍耐荫,耐寒,喜生于肥沃、湿润的土壤在园林绿化中宜作园 (山 上。萌芽力强。 景树和行道树。 槐) 树冠宽阔,秋叶黄色, 喜光,不耐荫,耐寒,5年生以下幼树的枝梢有 芸 可植为庭荫树或成片 时有枯梢现象;喜适当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 香 黄檗 栽植。在自然风景区 微酸性壤土,在黏土及贫瘠土地上生长不良,喜 科 中可与红松、兴安落 肥喜湿。生长速度中等,寿命约300年。 叶松、花曲柳等混交。 秋叶变红色或亮黄 色,常与其他秋色叶 弱阳性,稍耐荫,耐严寒,喜湿凉湿润气候及土 五角树或常绿树配植,可 层深厚的山林地。生长速度中等,耐修剪,适应 槭 作庭荫树、行道树及 性强,病虫害少。 风景林树种,可修剪槭 成树球。 树 叶、果供观赏,秋观科 白牛较耐荫,但是光找充足之地秋叶红艳,喜湿润凉 红叶更好,宜丛植、 槭 爽气候和土层深厚的山地 群植 喜光,喜冷凉气候,耐干冷,在东北地区生长良树冠广阔荫浓,在北 糖槭 好,较耐水湿,耐轻盐碱。根萌蘖性强,生长较方可作庭荫树、行道 快,耐烟尘。 树及防护林树种 树姿优美 叶形奇特 椴树 紫椴 喜光 稍耐荫较耐寒 秋季花序狭长 苞片科 变黄 木犀水曲树体高大,枝叶繁茂, 喜光 耐严寒 耐修剪 科 柳 优良绿化树种 77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叶性似柳而色灰绿 胡颓喜光 耐寒性强 耐干旱 耐水湿和盐碱 耐瘠薄 沙枣 叶下有银白色光泽 子科 根系发达 萌芽性强 具有多种抗性 枝叶繁茂,花艳果红,蔷薇喜光,稍耐荫,耐寒,耐旱,在湿润、排水良好是观花、观果树种, 山楂 科 的砂质壤土上生长最好。根系发达,萌芽性强。 可做庭荫树和园路 树,亦可做绿篱。 树冠大,叶形美,秋槭树拧筋叶呈红色,宜作行道小乔 喜光、喜湿润、肥沃土壤 木 科 槭 树及庭院、绿地的观 赏树种 椴树 蒙椴 较耐荫 树形较矮 科 木犀暴马 喜光 喜潮湿土壤 花期晚 科 丁香 春末夏初,串串黄花 东北垂于枝间,夏秋红果 喜光,稍耐荫,耐寒性强,怕热。多生于山坡或 茶藨也颇为美丽,颇富野虎耳山谷林下 子 趣。可在自然风景区草科 和庭园应用 灌木 喜光,极耐寒,喜排水良好而适当湿润的肥沃土 刺李 可做刺篱。 壤。常自然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溪流边。 花朵黄色、秋果红艳,小檗细叶适应性强。喜光,有一定的耐荫能力,耐寒,耐可栽培观赏,适于自科 小檗 修剪 然风景区和森林公园 内 78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柳叶 夏季开花,粉红色,绣线喜光,耐寒,喜肥沃土壤 可做基础种植 菊 树形开展,团状白色风箱花序,晚夏有膨大的 性强健,喜光,耐寒。喜湿,耐贫瘠土壤 果 红色果实,为观花、 观果树种 花期长,观花观叶均东北 喜光、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萌芽性强,可,可丛植,或自然珍珠 耐修剪,生长迅速。 式绿篱,可做基础种梅 植。 夏季白花朵朵,秋季 蔷薇红果累累,经久不凋, 科 水栒性强健,较喜光,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为优美的观赏树种,子 极耐干旱、瘠薄。耐修剪。 是良好的岩石园种植 材料。亦可做水土保 持树种。 山刺观花植物,可作绿篱, 阳性,耐荫,喜空气湿润,耐寒 玫 也适于庭院栽培 刺蔷阳性,耐荫,喜空气湿润,耐寒,常散生于针叶 庭园绿化或作绿篱。 薇 林、混交林内或林缘 花金黄色,花期较长, 为北方园林常见观赏黄刺 性强健,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 树种。适于草坪、林玫 缘及路边栽植,也可 作绿篱及基础种植。 79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山楂 喜光,耐寒性强,不耐水湿。生于海拔300~1500m可观花、观果,作绿 叶悬 的山坡灌丛或林缘中。 篱。 钩子 北方园林中重要观花 灌木,早春叶前开花, 榆叶花团锦簇,一派欣欣 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水涝,耐轻盐碱 梅 向荣的景象。栽植时 候注意与常绿树搭 配。 树锦宜植于庭园观赏或作 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土壤。 鸡儿 绿篱 花期长,为优良的夏、 秋季观花灌木,宜植豆科 胡枝于庭园、草坪、假山 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 子 等地。也是固沙护岸、 水土保持及造林树 种。 树干直而洁净,花有 清香,秋叶易变红色, 茶条喜光,耐半荫,耐寒,耐干旱,也耐水湿。深根 槭树翅果在成熟前也红颜 槭 性,萌蘖性强,抗风雪;生长快,耐修剪;适应 科 可爱,宜孤植、列植、 性强,耐烟尘。 群植或修剪成整形 树,也可作绿篱 鼠李枝叶繁密,叶色浓绿, 鼠李 喜光,耐荫,耐寒,耐瘠薄 科 入秋黑果累累 80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茎枝终年红色,秋叶山茱红瑞喜光 稍耐荫 极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强健,耐鲜红色,果实乳白色,萸科 木 修剪 观茎、观叶、观果树 种,冬景树种 照山 怕烈日暴晒 栽植花篱 布置花坛 白 蓝荆 杜鹃 子(迎 花科 花期早而美丽 可植 山红,强耐寒性,能在-27?低温下安全越冬。花灌木。 于庭院观赏 迎红 杜鹃) 枝条拱形开展 花色 喜光 稍耐荫 耐寒 耐干旱瘠薄 病虫害少易管金黄 早春先叶开放 连翘 理 北方常见的优良早春 观花树种 花篱 木犀 东北花色鲜黄 早春优良科 喜光 稍耐庇荫 连翘 观赏花灌木 紫丁 香 喜光 稍耐荫 耐寒 耐干旱 花期早 金银 木(金初夏花开芳香,秋季 耐寒,耐旱,喜光耐荫,性强健,病虫害少 银忍红果缀满枝头 忍冬 冬) 科 叶绿花白果红,春季 天目 喜光又耐荫,耐寒 观花秋季观果,秋叶 琼花 变红 81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锦带花期长达2个月 花篱 喜光 耐寒 生长迅速 萌芽力萌蘖力强 花 花丛配植 藤本 蔷薇可供攀缘,绿化栅架、 月季是月季的变种 科 门廊等。 类 叶片秀丽,花朵淡雅 五味五味耐寒性强,较耐荫,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而芳香,果实红艳, 子科 子 壤 是优良的垂直绿化材 料 全枝匍匐蔓延,覆盖 地面,为一种良好的 豆科 葛藤 喜光,较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土壤 水土保持和地被树 种。 藤本 入秋后叶色变红,鲜 卫矛南蛇 喜光,适应性强,耐半荫,耐寒 黄色的果实开裂后露 科 藤 出选红色的假种皮 爬山 葡萄虎(地喜光 较耐荫耐寒 喜湿 攀缘能力强 南北向墙枝蔓纵横,新叶嫩绿, 科 锦) 面均能生长 秋叶橙黄或砖红色 干枝虬曲生姿,翠叶 紫葳喜光 稍耐荫 有一定耐寒性 耐干旱 萌蘖力、萌团团如盖,花大色艳, 凌霄 科 芽力强。 花期甚长,理想的垂 直绿化材料 一、二全光、不择土壤;花从初夏到晚秋不断,不耐寒,花坛、花境、花带、 藿香 年生菊科 春播种子发芽适温21~22?,栽培中每天不少于岩石 蓟 花卉 4h的直射光照射。 园 82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金盏全光、肥沃含石灰质土壤;较耐寒,小苗能耐-9? 花坛、盆花、切花 菊 的低温,大苗容易遭到冻害。 全光、半荫;肥力中等、湿润的土壤;花期6~10 万寿花坛、花境、花丛、 月;喜温暖,也能耐早霜;喜阳光充足,抗性强, 菊 切花 较耐干旱。播种和扦插繁殖。花大色艳,花期长。 波斯全光;不择土壤;不耐寒;播种、扦插繁殖;花境、花篱、花丛、 菊 18~25?下播后6天发芽。 地被、切花 五色全光、排水好;喜阳光充足、略耐荫;喜温暖湿 模纹花坛 草类 润,畏寒;喜高燥的砂质土壤,不耐干旱和水涝。 苋科 鸡冠全光;肥沃、排水好;播种繁殖;发芽适温花坛、花境、盆花、 花 21~26?;不耐寒。 切花 大戟银边花坛、花境、丛植、 全光;不择土壤;不耐寒;播种或扦插繁殖。 科 翠 切花 凤仙凤仙全光;排水好、微酸性;不耐寒,怕霜冻;播种花坛、花境、花篱、花科 花 繁殖,春播,23~25?下发芽。 盆花 罂粟虞美全光;排水好;喜冷凉,忌高温,多作二年生栽花境、花丛、花群、科 人 培。生长发育适温5~25?。播种繁殖。 种植钵 全光,半荫;需求土壤肥沃、排水好。喜温暖, 矮牵花坛、种植钵、吊盆、茄科 不耐寒,干热的夏季开花繁茂。喜阳光充足,耐 牛 窗台、盆栽观赏 半荫。栽培品种极多。 全光、半荫;肥沃、湿润;不耐寒,多作一年生 唇形一串 栽培;播种或扦插繁殖。常用的红花种,花色极花坛、花境、盆栽 科 红 亮丽。 大花全光;需要土壤肥沃、排水好;喜冷凉,较耐寒, 堇菜花坛、种植钵、窗盒、 三色喜光,略耐半荫。播种繁殖。种子发芽适温 科 花径 堇 15~20?。性强健,栽培管理简单。 83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全光、半荫;需要肥沃土壤;性强健,耐寒。喜 锦葵 蜀葵 光,耐半荫。播种繁殖,也可进行分株和扦插繁花境、丛植 科 殖。花色丰富,花大色艳。 全光;喜排水好土壤。分株繁殖,也可播种繁殖。 射干 花丛、花境 生长健壮,花姿轻盈,可作基础栽植。 鸢尾喜全光、半荫;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或水 科 鸢尾边、水中、干旱贫瘠土壤、盐碱地。根茎类鸢尾专类园、丛植、花境、 类 耐寒性强,一些种类有积雪覆盖时可耐-40?的切花 低温。 全光;需要肥沃、排水好土壤。菊花有2000多 菊花 花坛、盆花、切花 宿根个品种,极具观赏性,花色变化丰富。 花卉 菊科 全光;不择土壤;性强健,耐寒。喜光。分株繁 金鸡 殖,栽培管理简单。花色亮黄,鲜艳,花叶疏散,花境、丛植、切花。 菊类 生长快。 萱草全光;喜半荫;不择土壤。耐寒性强;喜光。以 花境、花丛、花群 类 分株繁殖为主,也可播种或扦插繁殖。 百合 玉簪、科 喜半荫;喜湿润、排水好的土壤。性强健,耐寒。 紫萼花境、花丛、花群 忌强光直射。以分株繁殖为主,也可播种繁殖。 类 喜全光,花后有微荫;喜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 芍药 专类园、花境、花丛、 壤土。喜冷凉,忌高温多湿。以分株繁殖为主, 科 芍药 花群、切花 也可播种繁殖。花期4~5月。 84 续表6.6 类别 科属 名称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喜全光;喜湿润、排水好的土壤。性强健,耐寒; 宿根 花荵喜阳光充足;忌炎热多雨。以早春或秋季分株繁 福禄花坛、花境、切花 科 殖为主。也可春季扦插繁殖。开花紧密,花色鲜 考类 艳,是优良的园林夏季花卉。 不择土壤。耐寒性强,喜光照充足;要求通风良 景天景天 好;耐干旱贫瘠。春季分株或生长季扦插繁殖,花境、岩石园、地被 科 类 也可播种繁殖。管理粗放。 耐半荫;不择土壤。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分根 美人美人花坛、花境、花带、 茎或播种繁殖。花大色艳,茎叶繁茂,花期长。 蕉科 蕉类 盆栽 花期6~10月。 喜富含腐殖质、排水好的砂壤土。为短日照花卉, 在日照10~12h时迅速开花。每年需一段低温时 大丽花坛、花境、切花、菊科 间休眠。喜光,但阳光又不宜过强;喜凉爽,不 花 盆花 耐寒。播种、扦插、分株繁殖。花型多变,品种 丰富。 球根喜肥沃、排水好的砂质土壤。按花期分有早花和 鸢尾唐菖 花卉 夏花两类。早花较耐寒。长日照植物。以分球繁花境、切花 科 蒲 殖为主。 喜肥沃砂质壤土。百合种类多,分布广,所要求 百合百合的生态条件不同。大多数种类和品种喜半荫,有花坛、花境、专类园、科 类 些喜光强些,有些更耐荫。多数种类耐寒性较强,盆栽、切花 耐热性较差。 不择土壤。以分球繁殖为主。花期夏秋季。适应 石蒜石蒜林下地被、岩石园、 性强,耐寒力因产地不同而异。性强健,喜半荫, 科 类 花境、切花 耐荫。 85 续表6.6 主要习性 类别 科属 名称 应用范围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叶通常多数;生于湖泊、 泽泻本种花较大,花期较河湾、溪流、水塘的浅水带,沼泽、沟渠及低洼泽泻 草本科 长,用于花卉观赏。 湿地亦有生长。 地被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较粗壮,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泻植物 末端膨大或否。花葶直立,挺水。花果期5-10慈姑 泽、沟渠、水田等水科 月。 域。可作花卉观赏。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匍匐,长可达50cm,粗天南常于草甸、沼泽等浅 水芋 1-2cm;花期6-7月,果期8月。 星科 水域成片生长。 叶色美丽,景观效果 小叶别名紫苏, 多年生草本,北方多作一年生栽培。喜好,生长期长,覆地效唇形 彩叶光,不耐寒,较耐贫瘠,土壤保持湿润生长良好,易果好,适应性强,管理科 草 管理,耐修剪,生长 迅速。 粗放,可作大面积造景 材料或地被植物。 植株挺直,枝叶细密, 青翠嫩绿,绿期长, 管理粗放简单,一次 别名扫帚草,耐旱,耐盐碱,喜光,极耐贫瘠,栽植,多年受益,是藜科 地肤 生命力极强,可自播繁殖。耐修剪,易造型。 粗放型的地被植物。 二月兰是生命力很强花朵淡蓝紫色,花期为3月,5月。适应性较强, 十字二月对土质、水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可以自播繁殖,的两年生开花野生地 比较适合作为林下地被植物。 被植物。 花科 兰 86 续表6.6 主要习性 应用范围 类别 科属 名称 其适应性广,抗热抗 寒性强,有一定的观又名白三叶、白花三叶草、白三草等,多年生草白车赏价值,主要用于草豆科 本。 地建设,具有良好的轴草 生态及经济价值。 耐寒,也能耐夏季干 一年生或冬性禾草,秆直立或倾斜,质软,高燥炎热。绿期长,成早熟 为草地草坪的最主要7-30cm。 禾 草种。 大量应用于运动场草 坪和防护草坪。还可性喜寒冷潮湿、温暖的气候,在肥沃、潮湿、富与草地早熟禾和多年高羊含有机质、pH值为4.6,8.5的细壤土中生长良禾本生黑麦草等混播起到好。 茅 抗中等程度修剪的效科 果。 草坪及地被。观叶类。 可形成细致、植株密匐地潮湿地区或疏林下草坪。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度高、结构良好的毯 剪股耐热,耐瘠薄,耐低修剪,剪后再生力强。 状草坪,尤其是在冬颖 季。 87 ---------------------------------------------------------------范文最新推荐------------------------------------------------------ 财务部工作总结、分析及计划报告范文 [财务部工作总结、分析及计划报告范文]务部工作总结、分析及 计划报告范文 2009-12-10 10:25读者上传【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在上级财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以年初支公司提出的工作思路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成本治理和资金治理为重点,全面落实预算治理,强基础,抓规范,实现了全年业务制度规范化,经营治理科学化,企业效益最大化,有力地推动了支公司财务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了财务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财务部工作总结、分 析及计划报告范文。现将2009年公司财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固定费用:1-9月份累计完成##.5xxxx,完成进度计划的 117.2xxxx,同比增长27.4xxxx,增加支出2312627.8 xxxx。 2、三项费用:1-9月份累计完成##.5xxxx,完成进度计划的 136.3xxxx,同比降低10.5xxxx,减少支出171939.2 xxxx。 3、内部利润:1-9月份完成-##.1xxxx元,较计划进度-828.4xxxx 元增亏252.7xxxx元。 二、以资金治理为契机,不断增强全员的预算治理意识 近年来,随着企业精细化治理水平的不断强化,对财务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契机,根据财务治理的特点以及 88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财务治理的需要,及时出台了支公司《固定费用治理办法》、《资金预算治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从而使每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在费用控制方面,一是采取定额包干的方式,将手机费、电话费、班站所办公费、车辆油料费、维修费、线路巡视费等定额控制,节约归已、超支自负,培养了职工的节约意识。二是采取预算审批的方式,对定额以外的费用,必须先层层审批,没有审批发生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在现金预算方面,为提高现金预算的准确性,在实际支付时做到,没有现金预算项目的不予支付,超预算支付标准的不予支付,中国电力资料网从而提高了现金预算意识。在职工借款还款方面,规定了借款必须于发生当月还款,确实起到了降低借款数额,减少资金占用,避免呆帐发生的积极作用。通过预算治理这一有效的治理手段,职工的规范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力地带动了财务其他 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以培训为动力,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进行工作总结,吸取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 的提供财务信息。 89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最近几年,分公司一直把人员培训视为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突破口,财务治理工作同样迫切需要素质较高的会计从业人员,因此我们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结合支公司学分制考核,年初就制定了培训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并且于5月份开始每周三全员定时参加分公司财务处举办的新会计准则培训,在6月份、9月份还分别参加了省公司和国网公司举办的新会计准则培训班,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公司的各项治理制度,懂得了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要求,如何中国电力资料网更好地做好基层财务工作等,进一步激发了干好财务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也为明年年初即将实施的新准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考核为手段,促进财务基础治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企业治理的进一步深入,财务的治理职能逐渐增强,工作总结《财务部工作总结、分析及计划报告范文》。今年,支公司为加大责任制考核力度,保证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制定了双文明考核办法,细化了各项指标和日常工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加大了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签字齐全、印章保管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分公司有关通知精神,我们又成立了资金风险安全检查领导组,具体制定了《资金治理办法》、《货币资金治理办法》、《工资资金治理办法》、《工程资金治理办法》等,将内控与内审相结合,每月都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了 90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支公司的财务治理体系。 在今年的财务治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支公司的考核体系,采取了工作质量与方针目标的考核机制,将治理的要求与重点,纳入工作质量与方针目标考核。将费用预算通过月份考核与工资挂钩,全面提高了财务核算质量,实事求是的体现财务经营成果,做诚信纳税单位。并顺利通过每年一次的所得税汇算 检查以及国家税务总局今年开展了电力专项检查。 五、积极参与企业经营治理,搞好公司财产物资的清查与盘点 随着财务治理职能的日益显现,财务治理参与到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材料物资的采购和废旧物资的处理等。为加强对基层站所各项财产物资的治理,通过现场清查和新领用登记,各班站所建立了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以及安全工器具登记台帐。今年5月份,财务科材料治理人员加班加点对库存物资情况进行了核查,规范了材料治理基础工作,确保了库存物资的帐帐、帐实相符,提高了材料物资的利用效能,顺利通过了公司供给站的检查。下一步,随着新库房的整合投运,以及对二级库房的清理,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材料物资的监督治理,以求全面 提升财务治理水平。 六、加强资金治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近年来,为加强对资金的统一归口治理,规范运作,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预算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规避资金风 91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险,通过银行账户的清理归并,建立了与国网公司相适应的银行帐户治理体制。今年为进一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今年重点对现金流量、未达帐项、应收应付款项、流动资产周转率等一些项目加大了考核力度,并且通过一年的运行发现现金流量明显提高,资金周转率显著加快。三是建立了统一的财务预算治理制度。通过建立覆盖支公司所有层次以及业务范围内的资金预算,确保了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安全、有效。四是严格执行现金治理制度,实行财务制约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更加有效地减少了资金的占用,降低了财务费用,提高了企业经济 效益。 七、2010年财务工作计划 为全面搞好2010年全面预算治理与财务治理工作,我们计划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指导意见,进一步搞好预算治理工作。预算治理作为财务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与全面做好财务工作息息相关。在明年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室、站所的费用预算指导与预算治理,认真做好预算的分析、分解与落实工作,使全面预算治理真正成为全员预算治理,让预算真正发挥其 应有的作用。 (二)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当好领导的参谋,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随着公司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经营质量不 92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断提高,企业资产得到进一步净化与整合。结合绩效考核治理,本着"严、深、细、实"的原则,全面强化责任制的制定与落实,在售电收入增收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研究节支,力争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同时,围绕盘活资产,对现有闲臵的资产进行盘点,加大电费回收力度,保证每月电费回收真正结零,减少 资金占用率,提高企业资产周转速度。 根据上级公司物资采购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物资比价采购制 度。 (三)继续开展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搞好财会基础工作,提高治理水平。企业越发展进步,财务治理的作用就越突出。所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财务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继续开展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中国电力资料网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在提高会计人员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检查督促与指导,搞好会计的基础治理工作, 为更好的参与企业的经营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今年财务科的工作在各位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各科室和基层站所的配合下,按照支公司的总体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来年的任务会更重,压力会更大,我们财务科全体成员将变压力为动力,做好2010年工作计划,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财务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 核心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3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责任编辑:zoe上一篇: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引文来源财务部工作总结、分析及计划报告范文 财务部半年度工作总结 [财务部半年度工作总结]财务部半年度工作总结一、上半年度主要财 务工作开展情况 上半年度,财务部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上年度财务决算、所得税清算、本年度财务预算安排和在建工程资金运营管理等方面,重点做 了以下几项工作: 1、运用公司本部信用优势,发挥资金中心调控作用,保障公司整 体经营秩序的稳定,财务部半年度工作总结。 由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公司总体经营规模的快速膨胀,公司直营项目及所属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在公司领导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财务部利用多年来所积聚的信用优势和资金中心的调控平 台,有效缓解紧张的资金供给链。 在资金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大公司直营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力度和速度,除外三项目略有节余外,其他工程均按技经原则和资金预算,及时分配和支付工程预收款和进度款;二是,采取委贷和担保等方式,解决上电二公司、上电机械厂和上电建筑公司等单位贷款到期偿付和续借工作;三是,追加和新增综合授信额度,为华东送变电公司、上电一公司等子公司提供综合授信担保,减少子公司各类保函出具的资金占用量;四是,统筹考虑上电二公司、上电 94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一公司等单位大型施工机具增臵的资金需求;五是,为上电建筑公司等单位提供贷款担保,适度扩大短期借款规模,补充经营活动现金流 入量;六是,缓收上级管理费,减轻所属子公司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这些财务手段的实施,基本保障了公司及所属单位经营秩序的稳定。但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货币紧缩政策对业主履行约定的正常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也产生影响,各单位应收账款有所增长,而下游的劳务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赊销工作难度加大,接下来的 资金管理工作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2、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制定和下达年度财务预算,持续推进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根据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下发《预算编制模型说明》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年度总体经营目标,财务部组织所属子公司编制了财务预算,并行文下达了年度 主要财务预算考核指标。 3、持续改进和提高资产质量,协同解决大型施工机具增臵资金需 求,做好产权登记管理工作。 上半年度,财务部根据公司施工机械落实会议的决议,按照年初新增固定资产的预算安排,组织实施和拨付了3000万元专款购臵大型施工机械的款项,并协调解决已交付使用超重设备的尾款,进一步增强和改善所属企业的施工能力和资产质量。此外,在产权管理中,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做好产权登记工作。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有 95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别于以往年度,一是,国家电网公司递延资本级次,直接审定上海电建及所属企业的产权资料;二是,产权信息资料要求十分详荆目前,该项工作已经通过国网公司的审核,但仍有包括建筑公司下属的宏程公司、上电二公司的闵行分公司等单位的基础信息和产权关系需要进 一步清理和明确,工作总结《财务部半年度工作总结》。 4、组织的财务决算,做好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完善财务会 计信息系统资料。 上半年度,财务部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和华东电网公司年度决算工作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财务决算,结合上年度经营目标,从整体上进行利益协同,并于六月份召开了决算总结表彰会,对年度决算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此外,按照财政部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规范和统一了本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做好新旧会计的衔接工作。在日常核算管理中,重点探讨针对公司陈家港项目、海外印尼项目等新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方法。在赋予承建单位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本部财务履行合同主体的责任义务,做好有效衔接工作,保障经营过程在控。同时,在完成决算工作后,完善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总经理办公会的要求,将2007年度信息资料加入OA系统中报表管理系统,预算类资料正在整理之中。 5、其他专项财务工作的进展情况 ?、税收管理方面:所得税清算工作已经完成,过程有点曲折,结果比较满意;12万元个人所得税申报工作,在规定申报时间内全部完 96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成;公司直营项目营业税代扣代缴证明出具,因税务属地化后月度申报额度限定等因素的制约,已积聚了一定的量,目前正与税收管理机 关沟通和协商之中。 ?、专项审计工作:国家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对上海电力行业项目投资审计,延伸到上海电建本部及所属部分企业。财务部和审计部门一起,做好相关的迎审接待和配合工作。目前,该审计小组已完成对公 司本部、上电一公司和上电二公司的审前调查工作。 ?、队伍建设工作:今年是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核算业务培训工作重心将由上年度的业务骨干重点培训,转到全部从业人员的普及教育上来。根据华东部财7号文的要求,抽调了27名同志参加华东电网组织的“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调考活动”的培训,做好和组织会计证复检的继续教育准备工作,将于7月 1日始实施。 二、三季度财务工作的安排 根据财务工作的特点和部分未尽事项的情况,三季度重点做好以下 几项工作: 1、开展年中经营工作盘点,做好经济活动分析工作。 三季度,财务部将根据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安排,对所属企业上半年度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各单位财务状况进行盘点,收集相关经营数据,开展上半年度的经济活动分析,客观评价各单位上半年的经营形势,找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实施 97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相关的财务手段。 2、编制三季度资金预算安排,并组织实施。 上半年度财务状况反映,公司下半年度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供求矛盾很难逆转,资金管理工作仍将面临严峻挑战。三季度财务部将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序时原则,合理安排资金预算,充分发挥好资金调控平台的作用,优先平衡公司直营项目的资金供给,综 合保障所属企业的经营秩序。 3、加强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解决相关事宜。 当前,公司异地施工项目增多,管理模式也有所变化,企业应税管理方面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三季度,财务部将进一步增强与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信项目所在地的税务部门沟通,解决和协调有关应税事 项,着手解决营业税代扣代缴证明出具问题。 4、加强政策研究,推进制度配套建设。 随着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公司实施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尚未形成。三季度,财务部将重点研讨和制定陈家港、浦田、印尼等项目的有关财务制度和核算方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财务 资源,保障经营过程的在控。 财务部二季度工作总结 [财务部二季度工作总结]财务部二季度工作总结1. 稳定员工队伍,进一步铺设正规的沟通渠道,改善员工福利和生活环境:酒店已完成宿 98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舍、员工饭堂的调整、每间房架设了电视信号线并逐步投入电视机、办公台,设立员工图书室、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签订、建立定量员工 访问制度、完善部门例会制度、多渠道建立员工投诉通路 2. 全面推行自主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和项目:响应董事长的全员销售政策、本月11号星期天开展《会员开发与客户数据库运用》培训、西餐、日本料理制作好精品小册子(以利于市民全面了解出品特色和服务)、拍摄酒店宣传片和效果图、营业部门做好第二季度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的促销措施,特别是端午节值得好好策划(去年“一品”端午粽卖到断货),财务部二季度工作总结。加强专业营销队伍的营销力度、多渠道开拓会议及各种团体客源、连接网络中央 预订系统、GDS全球预订中心和销售代理的发展签约。 3. 做好酒店基础培训学习工作:滚动式持续开展各项培训活动、 建立各级员工学习卡和培训档案、提升各项工作技能。 4. 细化管理,落实监督体系:利用部门职能监督部门(如保安部对各部门的纪律性指标监督、财务部对成本指标的监督等),制定各项 工作指标、逐步推行量化绩效考核体系。 5. 落实节约成本措施:做好夏季能源控制和宣导。 6. 多元化建立编内、编外人力资源招聘引入渠道:积极参与招聘 会、校企合作、广布网络等。 7. 落实安全责任制:履行每日安全复查和重点区域三级检查制度 (即自部门例查、保安部复查、总办抽查)。 99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8. 做好沐足、桑拿、日本料理的开业前各项准备工作。 9. 各部门仔细跟进工程,在工程队尚未完全验收之前完善工程不 足,避免后期增加酒店工程部的工作难度。 10. 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支持董事会营业滚动式投入环境改造和硬 件投入。 【扩展阅读篇】 工作总结格式一般分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四部分。 (1)标题。一般是根据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方向来定。同一事物因工作总结的方向——侧重点不同其标题也就不同。工作总结标题有单标题,也有双标题。字迹要醒目。单标题就是只有一个题目,如《我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一般说,工作总结的标题由工作总结的单位名称、工作总结的时间、工作总结的内容或种类三部分组成,工作总结《财务部二季度工作总结》。如“××市化工厂1995年度生产工作总结”“××市××研究所1995年度工作总结”也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如:“三季度工作总结”,省略了单位名称。毛泽东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其标题不仅省略了总结的单位名称,也省略了时限。双标题就是分正副标题。正标题往往是揭示主题——即所需工作总结提炼的东西,副标题往往指明工作总结的内容、单位、时间等。例如:辛勤拼搏结硕果 ——××县氮肥厂一九九五年工作总结—— (2)前言。即写在前面的话,工作总结起始的段落。其作用在于用简 100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炼的文字概括交代工作总结的问题;或者说明所要总结的问题、时间、地点、背景、事情的大致经过;或者将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概括的提示;或者将工作的过程、基本情况、突出的成绩作简洁的介绍。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工作总结的全貌有一个 概括的了解、为阅读、理解全篇打下基础。 (3)正文。正文是工作总结的主体,一篇工作总结是否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了成绩与问题,科学地总结出了经验与教训,文章是否中心突出,重点明确、阐述透彻、逻辑性强、使人信,全赖于主体部分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因此,一定要花大力气把立体部分的材料安排好、写好。正文的基本内容是做法和体会、成绩和缺点、经 验和教训。 1)成绩和经验这是工作总结的目的,是正文的关键部分,这部分材料如何安排很重要,一般写法有二。一是写出做法,成绩之后再写经验。即表述成绩、做法之后从分析成功的原因、主客观条件中得出经验教益。二是写做法、成绩的同时写出经验,“寓经验于做法之中”。也有在做法,成绩之后用“心得体会”的方式来介绍经验,这实际是前一种写法。成绩和经验是工作总结的中心和重点,是构成工作总结正文的支柱。所谓成绩是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所谓经验是指在工作中取得的优良成绩和成功的原因。在工作总结中,成绩表现为物质成果,一般运用一些准确的数字表现出来。精神成果则要用前后对比的典型事例来说明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精神境 101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界的高尚,使精神成果在工作总结中看得见、摸得着,才有感染力和 说明力。 2)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一般放在成绩与经验之后写。存在的问题虽不在每一篇工作总结中都写,但思想上一定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每篇工作总结都要坚持辩论法,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和枝节。这样才能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虚心 谨慎,继续前进。 写存在的问题与教训要中肯、恰当、实事求是。 (4)结尾一般写今后努力的方向,或者写今后的打算。这部分要精炼、 简洁。 (5)署名和日期。署名写在结尾的右下方,在署名下边写上工作总结的年、月、日,如为突出单位,把单位名称写在标题下边,则结尾只 落上日期即可。 简而言之: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 那么,工作总 结怎么写?个人工作总结的格式是怎样的?详情请看下文解析。 (一)基本情况 1.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 102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 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 清楚。 3. 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具体可以参考部分工作 总结范文。 (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 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 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 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 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另外,在结尾处也可以附上下一步个人工 作计划。 103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财务部工作流程图 [财务部工作流程图]财务部工作流程图财务部工作流程图 一、经费借款、报销业务: 受理单位:会计核算科 详见附表一:经费报销业务流程图 二、学生学杂费业务、办理离校手续等: 受理单位:综合管理科 1、“银校通”托收部分:每学年开始学生将学费存至银行卡进行 托收?“收费、工资核 算岗”打印学费收据?收据发至各个学院?发给学生 2、手工收费部分: 持成教部交费通知单?“收费、工资核算岗”核查、登记?开具学 费收据 3、学生办理离校手续: 持离校会签单?“收费、工资核算岗”核查学费缴纳情况?学费交 清,盖财务部章 ?学费未交清,盖欠费章 三、教工办理离校手续: 受理单位:会计核算科 持人事处通知单、资产部通知单?“审核岗”核查有无借支资金情 况?如有到现金出纳 104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处交纳款项?交清后加盖财务部公章 四、查阅会计档案或查账、取数(财务部保管的会计档案) 受理单位:综合管理科 说明原因?财务部部门领导审批?人员办理登记、查找 五、收据领用手续: 受理单位:综合管理科 填制“收据领用审批表” ?部门领导签字、盖章?财务部领导审 批同意?“档案管理岗” 办理领用?用完结帐后办理核销手续 六、工资核算 受理单位:综合管理科 工资发放:人事部提供每月工资变动情况?“收费、工资核算岗” 进行工资核算?人事部进行核对、确认?交银行代发 工资查询:登陆财务部部门网站?教工工资查询?输入部门、姓名、 密码(初始密码为1) ?进行查询. 【扩展阅读篇】 工作总结格式一般分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四部分,财 务部工作流程图。 (1)标题。一般是根据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方向来定。同一事物因工作总结的方向——侧重点不同其标题也就不同。工 105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作总结标题有单标题,也有双标题。字迹要醒目。单标题就是只有一个题目,如《我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一般说,工作总结的标题由工作总结的单位名称、工作总结的时间、工作总结的内容或种类三部分组成。如“××市化工厂1995年度生产工作总结”“××市××研究所1995年度工作总结”也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如:“三季度工作总结”,省略了单位名称。毛泽东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其标题不仅省略了总结的单位名称,也省略了时限。双标题就是分正副标题。正标题往往是揭示主题——即所需工作总结提炼的东西,副标题往往指明工作总结的内容、单位、时间等。例如:辛勤拼搏结硕果——××县氮肥厂一九九五年工作总 结—— (2)前言。即写在前面的话,工作总结起始的段落。其作用在于用简炼的文字概括交代工作总结的问题;或者说明所要总结的问题、时间、地点、背景、事情的大致经过;或者将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概括的提示;或者将工作的过程、基本情况、突出的成绩作简洁的介绍,工作总结《财务部工作流程图》。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工作总结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阅读、理解全篇打 下基础。 (3)正文。正文是工作总结的主体,一篇工作总结是否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了成绩与问题,科学地总结出了经验与教训,文章是否中心突出,重点明确、阐述透彻、逻辑性强、使人信,全赖 106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于主体部分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因此,一定要花大力气把立体部分的材料安排好、写好。正文的基本内容是做法和体会、成绩和缺点、经 验和教训。 1)成绩和经验这是工作总结的目的,是正文的关键部分,这部分材料如何安排很重要,一般写法有二。一是写出做法,成绩之后再写经验。即表述成绩、做法之后从分析成功的原因、主客观条件中得出经验教益。二是写做法、成绩的同时写出经验,“寓经验于做法之中”。也有在做法,成绩之后用“心得体会”的方式来介绍经验,这实际是前一种写法。成绩和经验是工作总结的中心和重点,是构成工作总结正文的支柱。所谓成绩是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所谓经验是指在工作中取得的优良成绩和成功的原因。在工作总结中,成绩表现为物质成果,一般运用一些准确的数字表现出来。精神成果则要用前后对比的典型事例来说明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高尚,使精神成果在工作总结中看得见、摸得着,才有感染力和 说明力。 2)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一般放在成绩与经验之后写。存在的问题虽不在每一篇工作总结中都写,但思想上一定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每篇工作总结都要坚持辩论法,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和枝节。这样才能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虚心 谨慎,继续前进。 写存在的问题与教训要中肯、恰当、实事求是。 107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4)结尾一般写今后努力的方向,或者写今后的打算。这部分要精炼、 简洁。 (5)署名和日期。署名写在结尾的右下方,在署名下边写上工作总结的年、月、日,如为突出单位,把单位名称写在标题下边,则结尾只 落上日期即可。 简而言之: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 那么,工作总 结怎么写?个人工作总结的格式是怎样的?详情请看下文解析。 (一)基本情况 1.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 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 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 清楚。 3. 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108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具体可以参考部分工作 总结范文。 (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 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 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 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 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另外,在结尾处也可以附上下一步个人工 作计划。 部门负责人工作总结 [部门负责人工作总结]XX年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也是中国网通的;创新发展年,部门负责人工作总结。在XX年,我按照公司总体部署,结合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科学发展,全力支持营销单元工作,尽量克服竞合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合理利用我们现有网络资源,根据省公司的相关指导意见,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营销部门,充分调动客户经理、代理商和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切实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 109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一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促进公司和谐发展。现将XX年年年度工作完成情况以及09年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XX年度工作业绩总结与评价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全年完成工程立项36个,其中XX年项目32个,XX年结转项目4个。 2、完成小型工程勘线、施工164项,其中话吧工程67项、电缆线路工程72项、园区光缆及其他25项 ,二,XX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XX年我通过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1、狠抓落实,规范管理再上新台阶。 XX年,我始终以省公司计划建设部的客户工程管理办法为依据,利用pms\erp两个系统做好工程的阶段管理,不管是项目评估、现场管理、后期管理都能够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各项标准操作。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尤其是重点区域覆盖工作停止后积极开展项目清查工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树立全局意识,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虽然按照分工我是负责西北区的线路施工管理,但是公司或部门内有其他任务时,我总是以全局观提醒自己,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上半年协助装维管理岗位的同志完善了维护方面的相关档案、资料,做好了维护工作的衔接,完成了号线资料普查的后续工作,通过基础资料的 110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健全提高了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装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保证了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员工培训,夯实技术基础提高服务技能。 年初在积极推进号线资源清查的同时,我们客响中心对代维公司的员工情况进行了摸底,考虑到装维人员的实际情况,我参与组织了第二届装维人员技术比武,通过培训和比武,极大的激发了装维人员的学习热情为预约服务的全面展开做好了技术力量上的准备,同时也使我们核查后的技术资料发挥它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技术资料前清后乱的现象发生。 4、大力开展了安全月活动,工作总结《部门负责人工作总结》。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公司,文章来源于 ,下达的精神,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坚持月安全会议和单项工程开工前安全提醒制度,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科学防范意识,确保XX年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在工程施工中,严格要求职工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安全帽,按要求着工作服。 5、树立全局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年初当部门提出;做强客响、做细支撑、做优维护;的工作目标,我就围绕创新、发展、和谐的主题,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一年来我始终坚持定期与营销单元沟通,及时了解销售动态并将建设信息反馈给客户经理。尤其是竞合协议签订后,根据省公司的指导意见,我们多次与分局协商停缓建项目的解决办法,了解营销单元的业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使民航小区、警备区 111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家属院等一批项目及时发挥了作用。 二、经验总结、主要问题与不足分析 XX年,通过我和相关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 1、虽然大部分项目按照进度完工,但还个别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验收、提审,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上游环节的督促与沟通、协调。 2、规范管理虽初见成效,尚需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由于施工单位人员素质的差异,施工现场规范管理还存在时好时坏现象,安全教育还要常抓不懈。 3、对施工材料的采购供应环节把握不够理想,还存在因材料原因影响工程进度和业务开通的现象,今后还应加强与物流部门的沟通,及时向主管领导和销售部门反馈施工信息。 4、 信息报道不够及时。对工作的中的信息报道认识不够深刻,注重了工程管理中的指标完成,而忽略了相关信息的发送,使工作中的许多亮点没有报道,今后要加强信息报道工作。 三、09年工作思路与措施 09年要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公司全年责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进取,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高标准,实现更快的发展。09年工作思路如下: 112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1、坚定不移地落实全年目标责任制,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任务紧迫感,一切服从于责任目标,把任务细化到月,细化到周,认真工作,努力拼搏,以昂扬的斗志向着全年任务目标奋进。 2、加强信息沟通,提升过程管控能力。 09年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材料采购周期提前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确保工程按时完成,同时要根据未央路地铁施工等因素及时将光缆施工信息反馈给客户经理,提前给基础网络中心提出光缆施工计划,保证项目的按期开通。对于小型电缆施工争取采取;看客下菜;的模式即结合用户需求和库房现有材料情况制定施工方案,这样既可以及时完成分局下达的施工任务,又可以消耗一些库存物资,降低库存指标压力。 3、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虽然施工单位员工的培训责任在乙方,但是我认为施工人员的素质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事关西安网通的生存与发展,要建立制度督促他们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与自身修养,提升服务意识,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和工程试运行期间要装维人员的标准要求施工人员,全部以品牌为中心。 4、根据项目进展合理规划工期。根据线路专业的特点,对于随土建的项目要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施工周期和进度,做到工程现场需求和工程管理指标的合理兼顾。 5、坚持定期沟通,做好营销单元的支持。09年我要继续坚持定期 113 / 123 ---------------------------------------------------------------范文最新推荐------------------------------------------------------ 与营销单元的沟通,及时了解业务人员的需求,已达到客户需求、工程施工、业务收入的有机结合。 5、继续抓好安全工作。09年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意识,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切实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确保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6、完成公司、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回顾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09年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奋力拼搏,为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完成而努力奋斗, 114 / 123
/
本文档为【长沙市地方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