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数的产生与发展

数的产生与发展

2019-01-13 6页 doc 21KB 2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7316

暂无简介

举报
数的产生与发展数的产生与发展 刘安华 14B13422 摘要: 人类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历经曲折,终于初步完成了认识数的发展过程:自然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 数的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基础的基础。从数的起源,到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再到高斯把数理论置于科学之巅,在当下,到未来,数,也是一个挖掘不尽,认识不清的神秘世界,她还有许多问号,等待我们的答案! 重点词语:  数  记数  数系  负数  无理数  虚数  复数 从数学诞生之日起,数学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数”。伯兰特?罗素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
数的产生与发展
数的产生与发展 刘安华 14B13422 摘要: 人类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历经曲折,终于初步完成了认识数的发展过程:自然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 数的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基础的基础。从数的起源,到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再到高斯把数理论置于科学之巅,在当下,到未来,数,也是一个挖掘不尽,认识不清的神秘世界,她还有许多问号,等待我们的! 重点词语:  数  记数  数系  负数  无理数  虚数  复数 从数学诞生之日起,数学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数”。伯兰特?罗素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 数字的产生 如同古代世界的许多伟人一样,数学史上的先驱人物们也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然而,数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亿万多年前居住在岩洞里的原始人就有了数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事物中间增加或取出几个同样的事物,他们能分辨出多寡(不少动物也具有这类意识)。渐渐地,人类就有了数的概念:1,2,3,……正如部落的头领需要知道有多少成员,牧羊人也需要知道自己拥有多少只绵羊。在有文字记载以前,记数和简单的算术就发展起来了。打猎的人知道,把两枚箭矢和3枚箭矢放在一起就有了5枚箭矢。当数羊的时候,每有一只羊就扳一个手指头。后来,衍生出石子记数(小木棍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在土坯、木头、石块或兽骨上),这样不仅可以记录较大的数字,也便于累记和保存。 从刻痕记数出现,经过极其缓慢的发展,终于出现了书写记数和相应的数系。可能是受手指表达数的影响,最早表示1,2,3,4的书写符号大多是相应数目的竖或横的堆积。前者有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中国的纵式筹码数字和玛雅数字,后者有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和横式筹码数字以及印度的婆罗门数字(数4例外)。 有趣的是,以上提到的受手指影响用竖或横来表达1,2,3,4,的数系不约而同地采用了10进制,而巴比伦的用一个个锐利的小等腰三角形来表示的楔形文字,采用了60进制,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玛雅数字采用了20进制。但最终,阿拉伯数系因其简洁、使用方便传遍了全世界,成为迄今各国通用的记数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把零作为数引入运算,是印度人的一个伟大贡献,所以阿拉伯数系也被称为印度--阿拉伯数系。 印度人很早就懂得位值制的道理。很早以前,他们采用sunya(意思是空)表示零或用空格表示零,如今天的606表示成“6 6”。诞生这种表示容易发生误解,如“6006”也可以表示成“6 6”,那么“6 6”中间应空多长?为了避免误会,聪明的印度人在月公元3、4世纪之际,在两数之间加上小点“·”代替空,形式变了,读法未变。公元876年,印度瓜缪尔的一块碑上出现用小圆圈“ο”表示零。公元8、9世纪,印度的一种叫德温那格利的数码中,出现了呈扁圆形的零号“0”。一个伟大的零号从此诞生了,它屹立在印度数码中,后来冲破国界,成为全世界通用的零号。顺便一提,印度扁圆“0”与中国圆“○”是不同的。我国零号绝不是由印度零号来的,中国零号是自己独立发明的,是地道的国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0比任何一个数的内容都丰富!究竟什么是0呢?有种种说法:“小于任何给定的量的量”,“消失了的量的鬼魂”,“每有数的数”,“无形的有,有形的无”,“无穷小量的根限”……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最后恩格斯在书中给0精辟定义,成为初等数学颠扑不灭的真理:“0是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    负数的产生与使用并行 世界上谁最早发现并使用负数?是中国人。战国时李悝在《法经》中已写下应用负数的实例:“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栗百五十石……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这里出现了“不足”二字,用现代观点来看旧式有了负数的概念。 在出土的汉简上,出现了大量负数运算的宝贵资料,如“万岁侯长”有“负四算,得七算,相除得三算”相除即为相减“负”是欠人家的,其算法是7-4=3,实际应是7+(-4)=3 又如:“相除以负百二十算”“负二千二百四十五算”即今“-124 ,-2245”。 我国系统地揭示负数这颗璀璨明珠的精彩记载,是在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它建立了明确的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里说的“同名”、“异名”为“同号”、“异号”,“相益”、“相除”指两数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具有零的意思。公元3世纪,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率先给出了正负数的精辟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中国先辈采用筹算来表示正负数,但始终没有创用简明的负号,这是一个致命弱点,它阻碍了中国数学的大发展。 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勤学好问、爱动脑筋的青年,名叫希帕斯,他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附会。当他学习了勾股定理以后发现:正方形和它的对角线是没有公度的。即他们的比都不是整数或分数。他是这样思考的:一个正方形被对角线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设对角线长为d,两直角边长为1,根据勾股定理,有d2=12+12,即d2=2,那么d = ?他发现d 比1大,因为d2=2>1=12;而22=4>2,即d又比2小,所以d在1与2之间,显然d = 不是整数,他有多方推算发现, 也不是两个整数之比(分数),而是一个正整数与分数之外的新数,即今天的无理数。但希帕斯从此消失了。 无理数的发现,扩大了数系,推动了数学快速发展。发现者不但得不到殊荣和花环,反而冤沉海底,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历史的悲剧。 1737年,欧拉证明了e是无理数。 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π是无理数。 解开虚数神秘的面纱 美国数学家史莱茵说:“欧洲人还没有从无理数与负数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们又糊里糊涂地陷进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复数的泥沼之中。”虚数纯粹是为了解决数学本身解方程提出引入的,它是欧洲数学在吸收东方数学智慧后,以不解饿遏制的好奇心,艰苦求索而创造出的又以伟大成就。 第一个遇到虚数的是印度数学家婆什伽罗,他认为x2=﹣1这个式子没有意义,他说:“正数的平方是正数,负数的平方是负数,因此,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二:一正一负;负数没有平方根,因此它不是一个平方数。”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几何学》中说:“负数开平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编造了一个名字:“imaginary number”,意为虚幻之数。后来他改变了看法,正确地认识了虚数的存在。于是站出来替虚数说了公道话,第一次把”“虚幻之数”改为“虚数”,与“实数”相对应。“虚数”因此得名,沿用至今。1777年5月5日,欧拉在递交给彼得堡科学院的论文“微分公式”中,一改过去的态度,首次创用符号i来表示虚数。 伟大的科学发现,不一定马上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但只要是真正的科学,不管被视为“鬼火”,还是被贬为“萤火”,一旦接触到客观需要的干柴,就会染成熊熊烈火,蔚为壮观。 首先揭开虚数面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沃利斯,他在1685年出版的《代数学》中,认为直线上找不到虚数的几何意义,必须转到平面上去找。他在书中说明了怎样集合地表示二次方程的复数根,但他没有引入虚数的概念,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他的思想是复数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 后来,丹麦业余数学家、测绘员韦塞尔,瑞士业余数学家阿尔冈,德国数学家高斯等几乎同时发现了虚数的集合表示法。另外,高斯明确了复数平面。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之为“高斯平面”。 1806年英国的比耶在剑桥发表论文“论虚数”,成为最后一个揭开虚数神秘面纱的数学家。神秘的虚数,正是在以上科学家们不懈努力下,最终确立的。 现在,数学家的艰辛努力,复数运用到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电学、热学、理论物理等方面。因此,虚数不“虚”,它是来源于实践的一种新数。 成果 至此,人类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历经曲折,终于初步完成了认识数的发展过程:自然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 数的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基础的基础。从数的起源,到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再到高斯把数理论置于科学之巅,在当下,到未来,数,也是一个挖掘不尽,认识不清的神秘世界,她还有许多问号,等待我们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数学猜想与发现》 徐品方 陈宗荣/著  科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一版 2《数学文化》 方延明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2版 3《数学赏析》 向隆万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
/
本文档为【数的产生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