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

2018-02-03 30页 doc 6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 士专业 全 国优 秀教 育硕 士专 业学位 论文 推 荐表单位 名称 : 上海 师范 大 学 填表 日 期:2011 年 11 月 7 日 论文题目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颜苏勤 2009年 5月 12日 教育管理 《从学生心理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 , 《大众心理学》 , 2006 年 9月。 攻 社会影响:为中职家长讲座,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 士专业 全 国优 秀教 育硕 士专 业学位 论文 推 荐表单位 名称 : 上海 师范 大 学 填表 日 期:2011 年 11 月 7 日 论文题目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颜苏勤 2009年 5月 12日 教育管理 《从学生心理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 , 《大众心理学》 , 2006 年 9月。 攻 社会影响:为中职家长讲座,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硕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众心理学》 ,2009年 2月 期 发表学 社会影响: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讲座,提升师生、家长积极互动关系。 间 术论文 《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实证研究》, 《上海商业》 ,2009年第 9月 及 题目, 社会影响:在全国和全市中职校会议上交流,获得反响。 获 刊名, 时 《对不良认知中职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 ,2010年 第 3月 社会影响:对教师讲座,提升对中职生心理辅导的能力。 得 间, 社会 《中职生网络过渡使用与情绪行为特点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 6月 硕 影响 社会影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上交流。 士 《中等职校师生关系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 《江苏教育》 ,2010年 7 月 学 社会影响:对教师讲座,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关系。 位 论文所 学位论文的主题部分《以积极的家校互动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实证 后 研究》已被作者所在学校采纳并运用到学校的家校管理改革中,对学校 产生的 一 建立中职生良好支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已建立对全体中 实际影 职生抗逆力的提升和对问题中职生的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以保 年 响对作 证每个中职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更好的起到引领和推广效果,学校专 内 者工作 门成立了颜苏勤心理健康工作室。同时,作者也被聘为上海市中职技术 获 及所在 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客座教授,在上海市多所中职校做了以论文为主要内 得 单位工 容的讲座,并在 2009年 9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作主题 与 学术交流,进一步被邀请到全国中职德育实验校年会上做专题发言,收 作 硕 到与会者热烈反响,其成果被中国职教学会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 士 《中职生心理健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月第一版。 出版专 学 著 名 上海市教委《心灵导航》网络课程,2008年 1月 29日教委教研室评审 1 通过,在市教委职成教网站面向全市中职生的公共选修课。 位 称、 出版 论 社、 出版 文 时间 有 《从学生心理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获“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06年 6月。 关 《从学生心理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获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 的 获奖项 委员会一等奖,2007年 12 月。成 目 名 《以积极的家校互动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实证研究》获中国职教学会德 果 育工作委员会一等奖,2009年 10 月。 称、 等级 《以积极的家校互动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实证研究》获中国职教学会科 及时间) 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 11月。 《中职生网络过渡使用与情绪行为的特点研究》获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 作委员会论文一等奖,2010年 10 月。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笔者在以往调查中发现中职生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些 消极倾向:在逆境中往往丧失信心;在逆境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在逆境中 中文论 缺乏意志力;在逆境中缺少乐观态度。中职生在上述心理特点方面呈现出的 文摘要 消极倾向正是心理学家所认为的“抗逆力” (挫折承受力)弱的一些具体表 现。 论文选 由于“青少年期充满着生机、活力,又充满着矛盾,面临着挑战与挫折”,而 题的意 中职生又是青少年群体中被认为是学习失败的群体,他们的挫折感 高于同龄 人。因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激发中职生面对压力或挫折时的内在潜能,提 义, 论文 升中职生的抗逆力,帮助他们在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困难、 运用的 挫折、失败等逆境)时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保持健康、正常 主要研 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究方法, 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 主要研 在中职生身处逆境时,学校与家庭的积极互动能促进中职生抗逆力的提升, 究成果, 增强中职生的抗逆力支持系统。基于此,本论文以“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 升的实证研究”作为课题,从家庭、学校以及家校互动等各个角度综合研究 主要参 中职生的抗逆力现状,探索提升抗逆力的有效途径。 考文献 二、 主 要研 究方 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料中心和图书馆,检索国内外已 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动态,重视理论成果和 实践经验的借鉴,该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的研究。2 2. 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况及家长和教师的 教育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通过问卷、深度访谈等手段,了解现有中职生抗 逆力状况。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两 个班级的中职生做进一步实证研究,实验结束后做第二次问卷调查。 3.比较研究法:对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比较高中学生与中职生抗逆力是否存在差异,以此看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 况是否符合上海市同龄学生的总体水平。 4.案例研究法:对12位问题中职生进行抗逆力个案干预研究,通过相关 辅导和训练,以及后测和前测的量化比较,检验干预效果。 5.现场实验法: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抗逆力相关 指标的干预,并进行前测后测,检验对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相关策略的作用。 三、主要研究成果 1.揭示了中职生的抗逆力现状; 2.揭示了导致抗逆力不足的家校原因; 3.探索了提升抗逆力的有效干预方法:通过“两信两会” 、“师生牵手” 等一系列活动,以家校结合为抓手,积极从团体、个体两个方面干预,实现了 三个转变??家庭教育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学校教育从平均发展转向个 性化发展;家校互动从单变到多边,使中职生在抗逆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中职生抗逆力相对较低的现状和家校成因, 提出了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家校结合的提升抗逆力的操作模式。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4.卢家楣.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美]塞尔斯.如何对待问题青少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 10.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 [J]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 (1) 1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4) 12.蔡元云.新一代的解构与重建:香港经验[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7) 13.蔡元云等.炮制少年不倒翁?家校抗逆手册[M],香港:香港突破出版社, 3 2003年版 14.从学生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6年(9) 15.颜苏勤.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大众心理学,2009年(2) 1.抗逆力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该论文选题能联系 工作实际,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紧扣中职生抗逆力现状进行研究,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体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导向。 2.该论文运用了调查问卷及科学统计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揭示中职生 抗逆力现状以及抗逆力不足的家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提升抗逆力的 有效干预方法:通过“两信两会” 、 “师生牵手”等活动,以家校结合为抓 手, 从团体和个体两方面提升中职生在抗逆力,研究方法科学,所得结论可信。 3.该论文提出了“三个转变”(家庭教育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学 校教育从平均发展转向个性化发展;家校互动从单变到多边)新理念,进而 探索家校结合的提升抗逆力的操作模式,具有创新性。 专家推 4.全文 4万 6千字,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数据和图表翔实, 荐理由 文献资料丰富,语言通顺流畅,格式,且完成花费的工作量很大。 5.最后要指出,作者在攻硕期间和之后,一直围绕该课题学习、实践、 探究,先后发表 6 篇论文。其成果被学校采纳,学校还为此成立颜苏勤心理 健康工作室;其成果又产生社会辐射效果,获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 一等奖和中国职教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作者本人还被聘为上海市中职技术 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客座教授,同时被推选为上海市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会秘书长。 鉴此,我竭力推荐该论文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专家签字: 单位推荐 学位 评 定委 员会 分 会主 席( 签 章 ) : 单位 公 章 年月日4 学校代 码:10270学号 :052300041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专业 教育硕士 研 究 方 向 教育管理研究生姓名 颜苏勤指 导 教 师 卢家楣教授完 成 日 期 2009 年3 月1 日 5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上海师范大学硕(博)士学位 论文质量要求。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工作单位、职称):委员: 导师:6 论文 独 创性 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 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 使 用授 权声 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 7 论文题目: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学科专业: 教育管理 学位申请人:颜苏勤 指导教师: 卢家楣 论文摘要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选择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法和应对 策略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适应 环境的结果。对抗逆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笔者在以往调查中发现中职生在抗逆力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家庭、学校以及 两者之间的互动状态与中职生的抗逆力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迫切需要深入地调 查中职生抗逆力的现状,探索如何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积极互动促进中职生抗逆力 的提升。因此,笔者将论文定位为“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揭示了中职生的抗 逆力现状以及导致抗逆力不足的家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提升抗逆力的有 效干预方法:通过“两信两会” 、 “师生牵手”等一系列活动,以家校结合为抓手, 积极从团体、个体两个方面干预,实现了三个转变——家庭教育从关注问题转向 关注优势;学校教育从平均发展转向个性化发展;家校互动从单变到多边,使中 职生在抗逆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中职生抗逆力相对较低的现状和家校成因,提出 了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家校结合的提升抗逆力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中职生抗逆力家校互动 对策 8 Abstract 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rationally making positive, constructive methods selection and strategies when an individual faces adversity. It is a good mental quality and it is also an adaptation environment product resulting from inte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Resilience research is a hotspot in th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rea at home and abroadI found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in my past investigation. Families, school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state between them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tat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explore how to promot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through positive school-family interaction. Therefore, I position this paper a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esilience And Its Promotion”I revealed the present stat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family school reason from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 surveys. On this basis, I explore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thods to promote resilience. Throug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such as “mutual trust and dual associations” “hand by han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school-family combination and positive intervention from the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spects, I implemented three changes: the focus of family intervention is shifted from concerning about problems to concerning about advantages; the focus of school intervention is from average development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chool-family interaction is from single intervention to multilateral intervention, and I achieved the effectThe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is that it reveals relatively low-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status in quo and school-family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chool-family combinative operation mode to promote resili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idea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resilience home-school interaction countermeasures9 目 录 第一章 引论?1 1.1研究背景1 1.2 问题提出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3.1 抗逆力的概念界定??3 1.3.2 抗逆力研究的历史沿革3 1.3.3 抗逆力的作用机制??5 1.3.4 抗逆力的培养?6 1.4 研究设计8 1.4.1研究思路 8 1.4.2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中职生抗逆力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10 2.1 中职生抗逆力的现状调查?10 2.1.1 目的??10 2.1.2 方法??10 2.1.3 结果??11 2.1.3.1中职生与高中生在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上的差异?11 2.1.3.2中职生与高中生在生活事件上的差异?14 2.1.4讨论??16 2.1.4.1关于中职生与高中生在抗逆力内外保护因子方面的差异??16 2.1.4.2关于中职生与高中生在生活事件方面的差异?17 2.2 家长和教师对中职生的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17 2.2.1目的??17 2.2.2方法??17 2.2.3结果??18 2.2.3.1 家长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18 2.2.3.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特征?19 2.2.4讨论? 2010 2.3中职生抗逆力 弱的家校原因分析?21 2.3.1家庭原因21 2.3.1.1家庭背景的影响?21 2.3.1.2家庭教育内容上的偏差?22 2.3.1.3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失当?22 2.3.2学校原因22 2.3.2.1 教师对中职生心理了解不够,教育缺乏有效性22 2.3.2.2 教师对中职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教育缺乏针对性?23 2.3.3家校结合上的原因??23 2.3.3.1 家长感到被动和无力?23 2.3.3.2 教师感到困惑与无奈??23 第三章 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干预研究??24 3.1干预研究前的理论思考??24 3.1.1家庭教育要确立“六为”理念24 3.1.2学校教育要确立个性化发展理念??25 3.1.3家校互动从单边到多边转变理念??26 3.2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团体干预研究27 3.2.1总体设想27 3.2.1.1干预流程?27 3.2.1.2干预?28 3.2.1.3干预时间?29 3.2.2家庭干预29 3.2.2.1干预目标?29 3.2.2.2干预形式和内容?29 3.2.2.3干预实例?30 3.2.3学校干预30 3.2.3.1干预目的?31 3.2.3.2干预形式和内容?31 3.2.3.3 干预实例 3111 3.2.4家校互动干 预?32 3.2.4.1干预目的?32 3.2.4.2干预形式和内容?32 3.2.4.3干预实例?33 3.2.5干预结果36 3.3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个体干预研究42 3.3.1干预对象42 3.3.2干预流程42 3.3.3干预的目标、形式和内容??42 3.3.4干预结果43 3.3.5典型案例45 3.3.5.1 问题缘起 46 3.3.5.2 干预过程 47 3.3.5.2案例启示?48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50 4.1结论?50 4.1.1中职生抗逆力相对较弱50 4.1.2中职生抗逆力弱与家校的影响密切相关? 50 4.1.3团体干预是提高一般中职生抗逆力的有效途径??50 4.1.4 个体干预是提高问题中职生抗逆力的必要手段??50 4.1.5 干预可以缓解生活事件对中职生的压力??51 4.2对策建议??51 4.2.1提升中职生抗逆力必须建立积极家校互动的长效机制??51 4.2.2提升中职生抗逆力必须构建积极家校互动的网络平台??52 参考文献54 附录??57 后记??78 12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第一 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2002 年6 月笔者曾参与了对上海地区四所中职学校 42 个班级1505 名学 生 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有如下心理问题:(1)自卑。约有 20%的被调查学生有自卑问题,自卑感过重已影响到这些学生的精神面貌,已 有 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2)情绪稳定性差。约 25%的学 生情绪不稳定,10%的学生与家长、老师有对立情绪,5%左右的学生有暴力倾 向。 (3)学习障碍。20%的学生有学习能力或学习表现不佳的问题,30%的学生 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20%的学生为学习或考试感到焦虑,40%的学生有厌学情 绪和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15%的学生说自己学习习惯不好,而学习无性的 学生高达 60%左右。(4)对未来的担忧。16%的学生担心未来专业不能对口, 30%的学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这些学生普遍认为目前上海就业岗位 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中职生就更没有满意的工作 可做了。 2007 年6月,笔者组织策划的对上海市中职3744 名学生的《上海市中职生 心理状态调查》同样显示了中职生在上述方面的问题。 (1)在学习方面,超过六 成的中职生学习不够努力,一些学生无节制地把时间花在网络娱乐上,致使睡眠 严重不足,导致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或呼呼大睡,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 (2) 在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方面,一半以上的中职生负性情绪占主导地位。这具体反映 在47.8%学生 “表面平静,实际压抑很多愤怒或忧伤等复杂的情绪” , 10%学 生 “ 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在处于困惑、烦恼、痛苦时,40%的学 生选择了“喝酒、抽烟、大哭、大叫、打架、损坏东西、自虐、在心里憋着”的 方式来解决。 (3)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60.9%中职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 “父母等长辈” ,但在困惑、烦恼时,60.4%中职生选择的求助对象却是身边的 朋友”,选择父母的仅占8.4%,而选择找班主任的比例最低,仅占1.4%。这意 味着中职生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不够融洽。(4)在对未来的态度上, 62.4%中 职生认为自己将来处于社会地位的中下层,觉得进了职校就没有前途了,就低人 13 一等了,对中职毕业以后的生活信心不足。 1.2 问题提出 通过上述不同阶段的调查以及对中职生的访谈,发现中职生在逆境中表现出 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些消极倾向: ?在逆境中往往丧失信心。中职生大多是初中学习的失败者,学业不良状态 的长期积淀导致了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如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减弱,逃避学习、 情绪上悲观失望,毫无信心,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 因, 从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 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另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取得过自认为 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家长和班主任教师的表扬,长期 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信和降低了自尊,造成成就动机减弱,混世心态。 ?在逆境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大部分中职生负性情绪占主导地位,一些学 生不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行为比较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与家长、教 师、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较为极端的行为。有些同学以自残、自虐、 个别学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应对他们认为无法摆脱的困境。 ?在逆境中缺乏意志力。62.4%的中职生在对自己学习现状不满时采取的应 对方式是不作为和没方向,却把大量的时间化在上网玩游戏上,严重影响了正常 的学习生活。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为自己做主的能力,他们常常感到很迷茫也不 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求助。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不满演变为麻木,也就丧失了 改变现状的愿望。 ?在逆境中缺少乐观态度。失败的学习经历,学校、社会的评价尺度给中职 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定位近乎灰色的评价,虽 然他们不甘心被淘汰,但是与高中生相比又感到灰溜溜的。 中职生在上述心理特点方面呈现出的消极倾向正是心理学家所认为的“抗逆 力”(挫折承受力)弱的一些具体表现。由于“青少年期充满着生机、活力,又 ? 充满着矛盾,面临着挑战与挫折”, 而中职生又是青少年群体中被认为是学习 失败的群体,他们的挫折感高于同龄人。因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激发中职生面 ?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14 对压力或挫折时的内在潜能,提升中职生的抗逆力,帮助他们在面对来自家庭、 学校、社会的压力(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协调和适应 能力,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 职生身处逆境时,学校与家庭的积极互动能促进中职生抗逆力的提升,增强中职 生的抗逆力支持系统。基于此,本论文以“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 作为课题,从家庭、学校以及家校互动等各个角度综合研究中职生的抗逆力 现状, 探索提升抗逆力的有效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抗逆力的概念界定 “Resilience”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我国学者对此有多种译法,比如台湾 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 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压弹”, 大陆学者则 译为“心理弹性”、“韧性”或“抗逆力”等等。本文采用“抗逆力”的中文译 法,并由此展开相关论述。 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选择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法和 应对策略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 适应环境的结果。抗逆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抗逆力是个体所具 有的一种能力。第二,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状况下产生的一种动态过程。 第三,抗逆力会导致个体产生朝向积极、正向的目标,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 的行为。 1.3.2 抗逆力研究的历史沿革 国内外有关抗逆力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中期??80 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指 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 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不良的早年生活经验等。 研究发现许多少年罪犯与上述危险因子有关,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并不因为具有上 述危险因子而成为少年罪犯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困扰。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心理学家 Anthony 挑选了二十四个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追 踪研究,结果发现24 个孩子中只有8 个像其父母一样出现精神疾病或相同的困 15 扰,另外 16 个孩子都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地成长,成年之后都很正常。 Anthony 把这些儿童称之为“适应良好的儿童” (Anthony,1974)。这一时期 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拥有某些特殊的能力并以之与不良的环境互动,有助于 个人抗拒压力,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快速自我调整,并出现良好的复原效果。 第二阶段:20 世纪80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后期。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指向 保护因子,抗逆力的概念逐渐获得重视和丰富。Garmezy 曾对伦敦六个贫民区家 庭进行了研究。尽管六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充满罪犯、毒品、精神疾病患者、家庭 暴力、拥挤的生活空间等,但 Garmezy 发现,由于这六个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 表现出弹性的管教与反应态度、注意子女的在校成绩、维持家庭良好的气氛,给 孩子灌输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价值观,使得这些家庭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Garmezy 将这些特质归纳为三项保护因子:(1)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2)家 庭支持系统的建立;(3)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Garmezy 进一步认为, 抗逆力会以三种形态出现:(1)克服困难的能力,即一个人凭借内在的自我系统 如信念、身体的免疫机能等,终于能化解危机;(2)克服压力的因应能力,即个 人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表现出或做出某些因应行为、而使压力事件不致对个人 造成影响;(3)创伤复原的能力, 具有这类能力的个体有可能因过去生活中的 成功经验,或因为在心理复原的过程中学习到或建构了成功的因应能力,终于能 化解压力的威胁而回复到心理健康(Garmezy,1985)。而抗逆力的形成方式也 是相当多元的,至少包括了三个可能的影响层面:一为先天的,二为个人早年的生 活和学习经验,三为危机事件后的个人学习经验。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 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指向抗逆力的提升策 略方面,强调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从个人特质的增进、家庭在抗逆力建构中 的角色、学校及其他社区提供的保护因子等几个方面入手,协助个体增进保护机 制、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提升个体的抗逆力。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对家庭抗逆 力尤为重视。家庭抗逆力不是强调家庭如何创造具有抗逆力的个人,而是从系统 的角度建构具有动力系统的家庭结构,即从家庭整体层面(family-level)的角 度,探讨如何从整体互动的角度建构健康的家庭。家庭抗逆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包 括:(1)平衡的人际互动,指家庭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容忍相互之间的人格差 异,能共同面对危机、能相互协助解决问题。(2)对家庭仪式的重视,比如重视 16 生日、结婚周年及其它家庭之中的重要日子和特殊事件,重视家庭聚会、共同晚 餐等仪式行为。(3)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经验等。 (4)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维持,既强调家庭的共同休闲,也尊重个人的个别 差 异。通过休闲活动促进家庭能量的再生、维持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5)健全 的财务管理,家庭成员对金钱的使用具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善于通过金钱 的使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出现满意、幸福的感觉。(沈之非,2008) 1.3.3 抗逆力的作用机制 Richardson 的过程模型图1认为,抗逆力是有意识地选择的一种结果, 比普通意义上的“复原”更丰富。 应激源 逆境 生活事件达到韧性的 重新整合 保护性因素 身心精神 回到初始 的平衡状 平衡状态的态 重新整合 伴随着丧失的重新整合 瓦解 重新整合功能混乱的重新整合 图1 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Richardson,2002) Csikszent mihalyi 则提出以流动理论来解释抗逆力对个体的心理复原起 作用的过程,该理论认为,抗逆力是从自我发展出来,自我以积极观点将困境视 为一种挑战,可以获得力量或复原。流动理论是建立在信息理论基础上的意识现 象模式,这个理论重视个体经验到什么以及如何解释这些经验,个人通过注意的 历程,去收集、储藏及更正信息,经过个人的意识加以检验,储存在自我里面, 自我将会通过个人意识并对个人所认同的信息加以组织,形成交互关联的目标阶 17 层。从流动理论看,学生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注意信息,收集信息,察觉 信息,经过体验与解释形成流动经验,再通过自我去组织自己的目标而采取行动, 提高抗逆力以增加面对挑战性任务的能力。 1.3.4 抗逆力的培养 抗逆力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 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相应地,通过干预来帮助人们减 少危险和提高抗逆力这两种模式,都能达到发展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的目的。 当前国内外有影响的有关如何培养抗逆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我是、我有、我能” 的国际抗逆力课题。我是(I am)即发现个人的内在 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有(I have)即发现我拥有的外在支持 与资源,帮助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能(I can)即发现和培养我的人 际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等。Henderson 和Milstein “六策略训练计划”。主要包括(1)为学生提供参 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如勇于提问、共同制定课程表)。(2)建立并保持对学 生的高期望(出色地完成作业)。(3)创造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如 建立信任,以学生为中心)。(4)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连结(如视教师为朋友, 在同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5)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如理解 行为后果,遵守规则)。(6)为他们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 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见图2)18 增加亲 提供机会 促进参与 社会连结 建立和沟 通高期望 建立清晰、 稳定的边界 提供关怀 教授生活 与支持 技能图2 抗逆力轮(Henderson & Milstein,2003) 成长的天空计划(小学)。香港教育统筹局2001 年开始的试验,发展出一 套全面的个人成长辅助计划,目的在于提升小学生的抗逆力,以面对社会急 剧的 变迁以及成长中的挑战。此项试验计划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突破机构等18 所先 导小学的校长、学生辅导主任、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鼎力协助及积极投入, 成功 发展了一套评估工具及综合课程,包括“发展课程”和“辅助课程”。成长的天 空计划小学是一个提升小学生的抗逆力的辅导计划,单就活动内容和程序是颇 为结构性和化的。这些结构性的活动程序,无论对学生如何有所裨益,只能 维持短暂的效果,要发挥成长的天空计划小学的长期效果,学校必须建构抗逆 文化,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透过成长的天空计划小学的得益 才会得到延续和深化。 此外,还有学者对抗逆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田国秀 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工作?? 解构问题:问题本身 不是问题;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 ? 非常规途径。” 。 ?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7 年(1)19 上海教科院沈之菲认为,“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 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 发和自我超越。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 存和 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 ? 大化。 ” 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蔡元云论述了香港教育署等机构在全港中学一年 级进行的八年多的长线研究的发现:(1) “下列因素的出现会增添青少年在逆境 中出现适应上的困难:父母患有长期疾病、居住于受资助家庭、父母亡故、低收 入家庭、父母有精神病、母亲患有抑郁症、慢性病/长期患病、单亲、早产、不 整全家庭、对学业无兴趣、父母抚养方式、多种危机因素、过于挤迫的居所。” (2) “下列个人素质或家庭及环境因素,有助青少年在逆境中顺利渡过:健康性 格、父母与子女有良好沟通、正面气质、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高于一般的IQ、 父母的鼓励性关系、社交能力、朋友及社会的认同、家庭状况。” (3) “抗逆力是 结合多种个人素质、效能及支持系统的状况出现的一种应变能力,一方面能够培 育一个人的抗逆力,另一方面,这是人类天生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 适 应和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包括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困难的 能力、发展独立自主性的能力、计划将来的能力及乐观盼望的态度。 ”(4)结合 抗逆力概念设计了 “训练课程,将少年人的外在资源与内在资源结合起来,辅 助少年人身处逆境时减低负面行为的出现。” (5) “制订香港学生数据表格,分别 由学生、家长及老师填写”,以便及时的识别危机学生并进行干预。 (6) “全体学 生接受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18%的学生需要接受“抗逆力”培训,约 ? 有10%的学生需要接受个人或家庭心理咨询服务。”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取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收集资料:包括文献搜索,即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背景,搜寻、查找与 抗逆力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相关成果;本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相关方面研究 ?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 ?蔡元云.新一代的解构与重建:香港经验[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7)20 个案、论文和调研结果。 ?编制问卷:编制的问卷包括《中职生生存和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家长 情况》问卷和《教师情况》问卷调查。其中,《中职生生存和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主要借鉴了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结合中 职生的实际作了一些修改后编制而成;《家长情况》问卷和《教师情况》问卷是 笔者针对家长、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而编制的。 ?实施调查:以上海市两所中职校和两所高中学校为基础,开展有关抗逆力 方面的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问卷调查;第二、访谈:编制访谈提纲, 分别召开学生、家长、教师座谈会,深度访谈。 ?材料分析:运用SPSS 和Excel 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进行统计和整 理,并归纳访谈结果,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中职生在抗逆力方面的薄弱环节 及其相关方面的原因。 ?进行干预:通过对两个班级中职生的团体干预、十二位学生的个别干预、 多种形式的积极家校互动,探索提升中职生抗逆力的有效策略,以减少不利于中 职生成长的消极因子,提升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因子。?检查实效:对实验 班和十二位学生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与前测比较,找 出其中的差异,检测实验的绩效,并筛选出有效策略加以推广,将影响中职生健 康成长的积极因子最大化,而将不利于中职生成长的消极因子最小化,以使更多 的中职学生受益。 1.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下五种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通过Internet 网络、资料中心和图书馆,检索国内外已有 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动态,重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 验的借鉴,该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的研究。 ?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况及家长和教师的教育 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通过问卷、深度访谈等手段,了解现有中职生抗逆力状况。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两个班级的中职生 做进一步实证研究,实验结束后做第二次问卷调查。 ?比较研究法:对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比较 21 高中学生与中职生抗逆力是否存在差异,以此看中职学校学生抗逆力状况是否符 合上海市同龄学生的总体水平。 ?案例研究法:对 12 位问题中职生进行抗逆力个案干预研究,通过相关辅 导和训练,以及后测和前测的量化比较,检验干预效果。 ?现场实验法: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抗逆力相关指标的干预, 并进行前测后测,检验对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相关策略的作用。 第二章 中 职生抗 逆力 的 现状 及 相 关因素 调查分析 2.1 中职生抗逆力的现状调查 2.1.1 目的 了解中职生抗逆力的现状以及与高中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2.1.2 方法 2.1.2.1 对象 2008 年1 月至 3 月期间,对两所中职学校二年级学生和两所高中学校二 年 级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共发放问卷750 份,收回问卷 740 份,问卷有效率为 98.7%。 其中,中职校374份,男生103 份,女生271份一所重点中专198 份,一所普 通职校176 份;高中 366 份,男生177 份,女生189 份(一所区重点学校167 份,一所普通中学199份)。同时分别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了五次访谈(其 中两次深度访谈)(附录1)。 2.1.2.2 工具 《中职生生存和发展情况调查问卷》(附录2)。 该问卷是在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基 础上,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问卷是 《中 职生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问卷》,主要是了解中职生的亲子关系、师生 关系互动中的外在支持和个体内在特质。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的关心、家庭 的期待、参加家庭有意义的活动(第1-8题);学校的关心、学校的期待、参加 学校有意义的活动(第9-17题)。内在保护因子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第18-19 题、同感第 24-26 题、问题解决能力第27-29 题,这三项指的是个体的社 22 会胜任力;自我效能第20-23题、自知力第 30-32 题,这两项指的是个体的 自尊和自主性;有目标和对生活的渴望第33-35 题,指的是个体的目标感和有 意义感。这部分以四级选项(不符合、 有点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 记分为1分、2 分、3 分、4 分。 第二部分问卷为《中职生生活事件问卷》。主要了解中职生在人际关系、学 习压力、家庭变故、受惩罚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共分六个维度:人际关系因子(第 1、2、4、13 题);学习压力因子(第3、9、19、22题);受惩罚因子(第17、 20、21 题;丧失因子(第11、12 题);健康适应因子(第5、7、10、23 题); 其他(第6、14、15、16、18、24 题)。这部分以五级选项(未发生过、发生 过 但对自己影响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依次记分为0分、0分、 1 分、2 分、3 分。 经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9;两星期后重测的 α 系数是0.93,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1.2.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的处理在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包和Excel上进行。 2.1.3 结果 2.1.3.1 中职生与高中生在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上的差异 从表 1 可见,中职生在外在保护因子总体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高中 生,二者在外在保护因子总体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4.85, p<0.001),在 家庭??关心的关系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19, p<0.05),在学校??有意 义的参与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4.07, p<0.001)。从表 2 可见,中职生 与高中生在内在保护因子各维度上的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在内在保护因素中的 合作与交流能力、目标感与有意义感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3.94,-6.
/
本文档为【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