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2012-07-29 49页 pdf 6MB 2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3860

暂无简介

举报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1 外国古代建筑史 所有划线并打星号的建筑实例要求能够默写画出基本的图形(大致准确、反映其基本特点即可) 序 一、建筑的定义 人类需要的固化,一切艺术的艺术,人与自然的中介,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二、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需要,技术,文化,气候,社会。 四、外国建筑史分期 两河流域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神秘幽暗 古代希腊的建筑——细腻灿烂 古代罗马的建筑——豪放奢华 中世纪欧洲建筑 文艺复兴时代的...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1 外国古代建筑史 所有划线并打星号的建筑实例要求能够默写画出基本的图形(大致准确、反映其基本特点即可) 序 一、建筑的定义 人类需要的固化,一切艺术的艺术,人与自然的中介,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二、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需要,技术,文化,气候,社会。 四、外国建筑史分期 两河流域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神秘幽暗 古代希腊的建筑——细腻灿烂 古代罗马的建筑——豪放奢华 中世纪欧洲建筑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建筑 17-18 世纪欧洲建筑(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洛可可建筑,英 中式园林) 一.古代西亚建筑: 要点:粘土技术和彩色饰面的运用 1 历史背景 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土地肥沃。人和自然的不断斗争产生了最早的科学文明。 民族构成: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古巴比伦(前 19 世纪-前 1595),亚述(前 2500-前 621),新巴比伦(前 626-前 539),波斯。 宗教:多神教,重现世,轻来世,无陵墓。是以后世界几大宗教的源头。 商业:灌溉农业使人们有利剩余产品。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多种文化的交流。 法律: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法律的出现。 2 建筑特色 建筑类型:世俗性的公共建筑为主体,宗教性质的建筑次之。 城市、宫殿、民居、神殿、山岳台为代表。 生土技术:两河流域相对缺少木材和石头,主要的建筑是粘土。 彩色饰面:陶钉、贝壳、琉璃。 建筑特点:以宫室和神庙为主;主要建筑材料是土坯砖;晚期琉璃砖得到大量应用(BC6 世纪),颜色主要是蓝底、黄白色浮雕。 3 建筑成就 大规模的建筑群,巨大的个体建筑,从功能需要演变而来的建筑装饰,高度发展的土坯 砖建造技术。 二.古代埃及建筑: 要点:1.金字塔的演变(模仿住宅的“马斯塔巴”-台阶状的昭赛尔金字塔-成熟和典型 2 的库富金字塔) 2.吉萨金字塔群的平面及其特点 要点扩展: 吉萨金字塔群的特点: 1.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Giza)造了 3 座相邻的大金字塔,形成 了一个完整的群体,它们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2.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形锥体,形 式极其单纯,塔很高大,而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相对很小,塔的形体因此不受障碍的充 分表现了出来。塔及所有的厅堂和围墙等附属建筑采用了完全适合石材的简洁的几何形,方 正平直,交接简洁,风格统一。纪念性建筑的典型风格形成了,艺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 的矛盾也克服了。石建筑终于抛弃了对木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3.入口处里 的构思大大发展。从门厅到厅堂,密闭;进入厅后的院子,完全开敞。强烈的宗教气氛。4. 金字塔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外部形象。三座塔都是正方位的,互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 参差的轮廓。狮身人面像的浑圆与金字塔的方锥形对比强烈,使整个建筑群富有变化,也更 完整了。5.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氏族制的原始拜物教被利用来宣 扬皇帝为自然神,通过审美,将自然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宏大、单纯。 1 古代埃及社会 中央集权(东方文明因治理两河所必备的集中力量所决定) 社会阶层:祭司阶层在埃及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有来生,有陵墓。 自然环境:尼罗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有限的面积,气候优越,干燥高爽。 2 历史分期: 公元前 4000 年时已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3000 年形成统一国家。埃及的建筑历 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时期: 1, 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 3000 纪, 主要建筑遗迹为金字塔。 2, 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 21-18 世 纪。这一时期中,出现了有经济意义的城市, 主要的建筑遗迹为峡谷陵墓。 3,新王国时期,公元前 16-11 世 纪。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遗迹是神庙。 3 建筑特色 建筑材料:粘土与石材 施工技术:善于组织大规模施工,水平 精良 ,几何测量发达。 建筑体量巨大,庄严恢弘;建筑雕刻精 美;柱子多以当地植物形象为摹本。 建筑特点:充分表现了纪念性内容;开 始用建筑空间序列渲染环境气氛;规模、体 量巨大;建筑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权 力)。 4 实例:吉萨金字塔群 5 建筑成就 1.石材的广泛运用与高超的建造技术 3 2.以金字塔、神庙为代表的庄严的纪念性建筑 3.内外空间塑造成熟 三.古希腊建筑: 要点:1 三种柱式的基本特点:多立克(Doric)* 爱奥尼(Ionic)* 科林斯(Corinthian) * 2 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帕提农神庙立面* 3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及其宗教,政治,艺术追求等 要点扩展: 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 1.建于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位于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独立的山岗上,较平坦。高于平 地 70-80m。 2.卫城是市民集拢定期举行节庆的地方,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 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而由庙宇统率全局。既照顾到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要 照顾内部各个位置的观赏。在进入圣地的道路上,第一眼就能看到庙宇的最佳角度,并同时 呈现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3.突破了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原来分别流行于大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多 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适应于雅典作为全希腊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两种柱式的建筑共 处,丰富了建筑群,且基本格局一致。 4.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照顾山上山 下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庙帕提农(Parfhenon)重 建时移到南部并垫高了地坪。 5.山势陡峭,只有西端一个孔道可以上下。 6.游行队伍先在山门前绕一个小弯,上山后又几乎穿过卫城全部。人们在每一段路程中 都能看到优美的建筑景观,它们相继出现,前后呼应,构图作大幅度的变化。建筑物和雕刻 交替成为画面的中心。建筑物有形制、形式和大小的变化,两种柱式交替。雕刻的材料、体 裁、构图和位置都不一样。画面不对称,但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很完整。为了构成这些画 面,建筑物朝向不死板,而向游行队伍显示最好的角度。同时,建筑群因为帕提农的统率作 用而成整体。它位置最高、体积最大、形制最庄严、雕刻最丰富、色彩最华丽、风格最雄伟。 其他的建筑物,装饰性强于纪念性,起着陪衬烘托的作用。建筑群的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 构图原则。 古希腊庙宇的特点: 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保护墙面形成了柱廊式庙宇。因为圣地的活动都在露 天进行,庙宇处在活动的中心,所以外观很重要。在长期实践过程这,庙宇外一圈柱廊的艺 术作用被认识到了: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在建筑群中的位置的要求;它造 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沉闷之感;它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 谐,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世俗节庆活动。 三种柱式的基本特点: 1. 多立克。刚劲雄健;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 立的圆锥台,外廊上举;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 基面上拔地而起;柱子收分和卷杀都比较明显;极少线脚;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 而且中央高,四角低,微有隆起;装饰雕刻是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 2. 爱奥尼。清秀柔美;柱子比例修长,开间比较宽;檐部比例比较轻;柱头是精巧柔 和的涡卷,外廊下垂;柱身凹槽棱上有一小段圆面;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 4 收分和卷杀都不很显著;线脚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线脚上串着雕饰,最典型的母 题是盾剑饰、桂叶和忍冬草叶;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没有隆起;装饰雕 刻用薄浮雕,强调线条。 1 社会: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多神宗教;经济平等;生活相对贫乏;对世界本质的探求; 人本主义。 2 自然环境:亲海,多山,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多岛屿。 3 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形制的演进,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和柱式的诞 生。 4 希腊盛期的建筑 这一时期建筑的特点:结构形式单一,空间关系简单,追求比例完美,造型精致。 主要的建筑类型包括:神庙,剧场,运动场,市场。 三种柱式: 多立克 Doric(比较成熟、简单,受埃及两河影响,既有埃及的纪念性又 有亚述的丰富装饰), 爱奥尼 Ionic, 科林斯 Corinthian。 多立克充满男性的阳刚之气;爱奥尼代表成熟女性比例;科斯林则是少女形象,装饰复 杂,不合希腊“万事皆应有节”的信条。 建筑特点:主要建筑材料为大理石;适宜室外活动(大挑檐、柱廊);保留着木结构的痕迹 (因为早期为木结构);城市的中心——雅典卫城是公民活动的场所;完美比例的柱式(建 筑整体比例关系);建筑发展越来越纤细、活泼;把建筑当作雕刻。 5 主要成就: 1. 以神庙为代表的石构纪念性建筑,体现人本主义光辉。 5 2. 建筑与雕塑艺术达到完美境界,探求美的规律,对空间和功能的要求相对较弱—— 重视精神的表达而非使用。 3. 形成 3 种柱式,垂范后世。 4.建筑类型反映社会生活。单纯、简单、规律、永恒。 四.古罗马建筑: 要点:1.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历史意义(系统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奠定了欧 洲建筑科学体系;确定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按希腊传统把理 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提出若干艺术原 理;等) 2.罗马万神庙的艺术成就(穹顶技术,内外空间塑造),立面* 3.大竞技场的立面柱式变化(4 层分别使用不同柱式形式) 4. 古罗马建筑的总体成就及其社会基础 要点扩展: 古罗马建筑繁荣的原因: 1. 统一了地中海沿岸最先进、富饶的地区。这地区里本来就有一些文化和建筑相当 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分布于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地的各个希腊化国 家。这个广大的地区统一于罗马之后,它们的文化和建筑交流融合,促进了新的 高涨。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是这个地区人民共同的成果。 2. 从公元前 2世纪到公元 2 世纪,是这个区域里奴隶制度的极盛时期,生产力达到 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经济发达,技术空前进步。古罗马建筑的成就凭借着强大 的生产力,特别是凭借着古代世界最光辉的建筑技术,券拱结构。由于券拱结构 的发展,使古罗马建筑与古代任何其他国家的建筑,包括希腊化国家的建筑,都 大异其趣。罗马人所创造的,它所贡献于人类建筑宝库的,远远超过了它所继承 的。 古罗马建筑对欧洲建筑影响深远的原因: 1. 罗马建筑主要是为世俗现实生活服务的,而罗马的世俗生活又很发达,因此,建 筑创作的领域很广,建筑类型多;功能推敲得相当深入,形制很特化、很成熟。 2. 罗马建筑的结构技术十分杰出,获得了很宽广的、很灵活的内部空间,因此使建 筑物有可能满足各种复杂的要求,适应性很强。而且已经有了同券拱结构相应的 艺术手法。 3. 艺术手法丰富,从处理各种形式的空间和他们复杂的组合直至装饰吸结合于雕 刻、绘画的综合。 此三点都是由于罗马拥有古代世界最高的生产力,以致它能够在几个世纪的长时期里, 以极大的规模进行建筑活动的结果。大量的实践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古罗马成为世界建筑 史最有创造力的时代之一。 罗马万神庙: 罗马城的万神庙(Pantheon,120-124 年),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的代表, 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门廊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万神庙内部的 艺术处理非常成功。因为用连续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但它十分完整, 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象宇宙本身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穹顶上的凹格划分了半球面, 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顶中央大孔洞射进来的光线作用下,鲜明地 呈现出穹顶饱满的半球形状。凹格和墙面的划分形成水平的环,很安定。四周的构图连续, 不分前后主次,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感,浑成统一。墙面的分划、地面的图案、装饰的壁柱和 6 壁龛,都是尺度正常,所以建筑虽大,却不使人感到受压抑。地面中央略凸,向边缘逐渐低 下,形成一个弧面,象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 1 古代罗马社会: 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公民。爱国主义,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勇敢、荣誉、自 我克制,对神和祖先表达虔诚。 2 古代罗马建筑类型: 议事厅(巴西利卡 Bacilica),凯旋门,广场,纪念柱,浴场,陵墓,角斗场,市场, 剧场,酒吧,神庙(壁柱),学校,住宅,妓院。——大量公共建筑,空间丰富。 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312 年) 3 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 罗马柱式:多立克(比希腊粗糙、细瘦,无凹槽,有基座),塔斯干(是多立克的简化), 爱奥尼(和希腊相似,雕刻更多),科林斯(倍受青睐,装饰更加复杂),混合柱式(将爱奥 尼的涡卷加在科林斯上,使它更丰富)。出现券柱式(柱式失去原有的结构,成为装饰)。 券拱技术:筒形拱-十字拱(摆脱承重墙)-拱顶体系(一列十字拱串连)-早期肋架拱 (区分承重和围护部分) 柱式同券拱结构的矛盾:券柱式或连续券组合 7 混凝土技术 4 古代罗马的建筑成就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以前欧洲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书;第一部分涉及建筑 师的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建筑师的任务——建造房屋,建筑——实用、坚固、美 观;第二部分讲建筑材料;第三部分讲如何建造神庙;第四书讲多立克和科斯林柱式的比例 和神庙的平面;第五书讲公共建筑;第六书讲住宅及其后对建筑的影响;第七书讲室内装饰; 第八书讲排给水;第九书讲天文学;第十书讲机械) 建筑空间处理趋于成熟 大跨度建筑技术的发展 关注建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建筑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 综上:(1)建筑观念的变化:重视功能、空间;《建筑十书》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 的建筑原则。(2)建筑技术的进步:拱券——大跨度;混凝土。(3)建筑艺术的发展:不如 希腊精美,但回到了建筑的本源,不再把建筑作为雕塑,柱式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保留下 来大量壁画;拼花的马赛克地面。(4)建筑科学的发展:涉及建筑物理、声学、光学等;建 筑考虑到人的健康。(5)建筑师具有一定的地位,不再和雕塑家混为一谈。(6)建筑类型多 为世俗性建筑,世俗生活发达(因此多种功能)。 五.拜占庭建筑: 要点:1.帆拱技术的基本原理 2.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成就 要点扩展: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532-537 年),它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 碑。集中式。外形直接反映内部空间,没有独立的艺术处理,比较杂乱臃肿——早期拜占庭 教堂的一般特点。成就: 1. 结构体系。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2. 内部空间。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 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 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层层涌起,突出中央的统帅 地位,集中统一。延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 间来,是结构上的大进步。但万神庙内部的单纯完整、明确简练、庄严肃穆, 却远胜过圣索菲亚教堂的多少一点神秘、一占昏冥、一点恍惚迷离。显见得基 督教文化远不如古典文化理性的人文精神。但圣索菲亚教堂各种不同方向的、 不同大小的、不同层次的发券,常常一簇簇组成很优美的景观,这也是万神庙 所没有的。 3. 灿烂的色彩。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世俗的、感性的、现实的美。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1)公元 285 年,古罗马帝国分治。公元 4 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一度统一帝国,在欧 亚大陆交接处建立首都君士坦丁堡。 (2)395 年(4 世纪末),东西罗马完全分裂,东罗马帝国正式建立, 8 (3)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5-6 世纪,拜占庭成为强大帝国,版图很大,文化盛期。 (4)7-15 世纪,不断分裂,逐步衰落,1453 年灭亡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地理环境:环地中海,包括巴尔干半岛(原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土耳其一带)、西亚 (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埃及)。 社会形态: (1)信奉东正教,教堂成为代表性建筑。皇权强大,世俗性强。 (2)联系欧亚大陆,东西方不同文化融合,建筑装饰受影响。 2 建筑特色 1.材料:以粘土砖为主,主要部位使用石材和少量天然混凝土 2.结构技术:帆拱(Pindintive)的运用(帆拱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盖圆穹顶的技术, 受力集中在方形四角,使空间的灵活使用成为可能,顶部更加丰富,对 12-14 世纪的哥特建 筑影响很大),穹顶的发展 3.集中式纪念建筑水平高超:希腊十字式平面 4.崇尚装饰,色彩富丽 3 实例分析: 圣索非亚大教堂:532 年动工,537 年完成。当时是拜占庭最兴盛的时候,空间变幻丰 富,打破了万神庙的单纯、封闭,但也失去了万神庙的庄严,立面杂乱。 9 4 主要成就: 1.发展出帆拱技术,推动穹顶结构的完善。 2.大型集中式纪念建筑的空间塑造高超。 3.精美的装饰艺术 六.罗马风建筑 要点:建筑主要特点(局部继承古罗马拱券技术和造型特点,巴西利卡式教堂,相对朴素)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1)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陷入漫长的黑暗时期。5-10 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探索, 又称“先罗马风时期”。 (2)10-12 世纪:罗马风时期(Romanesque,或译“似罗马”,“罗曼式”) 地域范围:以西欧为主要区域(主要在法国、意大利南部以及英国、爱尔兰),影响欧 洲北部以及东部。 社会形态: (1)封建制度,诸侯割据。商业萎缩。大型公共建筑极少,建筑规模普遍狭小。住宅 简陋,广场不发达。 (2)天主教成为社会精神支柱,教权与政权分开。重视教堂和修道院建设。Vs.城市教 堂。 (3)战争频繁,动荡不安。城堡林立。 2 建筑特色 规模较小,施工粗糙。形式上略带有古罗马的风格。 结构技术:主要继承古罗马的砖石拱券技术(筒拱和骨架券) 奠定了以巴西利卡为主的教堂基本形制。 较少装饰(精美的马赛克拼花,文艺复兴后改为画家绘制),风格相对朴素,压抑沉闷。 3 实例分析 城堡(强调军事防御功能),修道院,城市教堂(罗马圣约翰、圣保罗教堂)。 巴西利卡式平面,立面构图完整,具有防御 性。 4 主要成就 继承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和部分局部特征,奠 定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制,为哥特式的兴起 奠定基础。 10 七.哥特建筑 要点:1.哥特教堂的基本特点(拉丁十字平面,中厅与侧廊,室内基本布局,光线处理, 尖拱技术,西立面,外部造型特点) 2.巴黎圣母院主要特点(平面,立面*) 要点扩展: 哥特结构体系产生的原因: 1.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匠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很细,术业很精。 2. 从工匠中产生了类似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但仍和工匠保持密切的关系。突破了 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和单凭尝试得来的经验。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 1. 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减 薄,拱顶大为减轻。 2. 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 4 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 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 4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侧廊的拱顶不必 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 侧廊外墙也因为卸去荷载而窗子大开。 3. 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哥特教堂的内部处理: 中厅一般不宽,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造成强烈的宗教情绪。后来中厅越来越高,有很 强的升腾的动势。向上的动势,与其说是体现着对“天国”的向往,不如说是表现着工匠们 对精湛的技艺的自豪。巨大的窗子射进了阳光,暖融融的光线足以冲淡幽密和恍惚,使一切 都易于辨识,易于理解,因此冲淡了压抑忧郁的内省情绪。但宗教气氛仍占主导地位,市民 文化只不过对它进行着有力的冲击而已。 哥特教堂的外部处理: 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分为三部分。向上动势很强,轻灵的 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都是尖的。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12-15 世纪,法国、英国逐渐形成独立的王权民族国家,相对统一。 地域范围:西欧,法国为中心区域,英国、德国也是重要地区 社会形态:城市和王室 Vs.大封建领主,世俗文化 Vs,宗教神学。 (1)教会统治,神学禁锢。教堂仍是主要代表建筑。 (2)王权加强,与教会斗争,宫殿、府邸建筑发展。 (3)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进步 ,公共建筑发展。 (4)雕塑与绘画艺术取得很大发展,与建筑结合紧密。 2 建筑特色   精巧的石材加工技术。建筑师、工匠技艺提高。   高超的拱券结构技术   挺拔向上的建筑形象   内部空间卓越的光线处理 3 哥特式教堂 基本特征:区分中厅与侧廊,尖拱,飞扶壁。 室内光线来源:中厅高窗,侧廊窗,蜡烛。 11 立面:统一均衡的三段式构图。西立面为主立面(向东朝圣),主入口上方有玫瑰花窗。 门口一侧或两侧设钟塔。 哥特教堂修建的动力:天堂的感召,市民的自豪感,工匠的技术追求。 目的:荣耀上帝;表现市民的荣誉感;反映了理智的探索,高度的追求,导致了独特的 面貌。 实例:巴黎圣母院(1163-1345,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平面: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12 4 主要成就 1. 创造出以尖拱为特征的拱券技术。 2. 教堂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处理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 八.文艺复兴建筑 要点:1.文艺复兴兴起的社会基础(人文主义思想,科技发展,重新发现古典) 2.早期、盛期、晚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伯鲁乃列斯基(佛罗伦萨主教堂,巴齐礼拜堂) 伯拉孟特(坦比哀多平面,立面*) 米开朗琪罗(巨柱式建筑,卡比多山市政广场) 帕拉第奥(帕拉第奥母题*,维琴察圆厅别墅(平面,立面)*,维琴察巴西利卡) 维尼奥拉(教皇尤利亚三世别墅,耶稣会教堂) 3.圣彼得大教堂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4.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布局和主要特色(广场平面*) 5. 文艺复兴建筑的成就(建筑类型,理论,技术,等) 要点扩展: 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1. 阶级基础。意大利在中世纪就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到 14、15 世纪,在佛罗伦萨、热那亚、路加等城市里,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了,产 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2. 思想文化。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展开了建立新的 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斗争。新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生,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争取 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发展,称为人文主义。斗争的锋芒指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 上层建筑的核心:否定人生,否定现实的宗教神学。 3. 斗争武器。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唯物主义哲学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 为武器。古典文化面向现实人生,在新世界观的推动下,新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 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 4. 科技发展。在古罗马和哥特的基础上,拱券和穹顶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发明垂直 运输机械,施工水平更高。资产阶级建筑文化从市民建筑文化中分化出来,学习 古典柱式,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制,新的空间组合,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利用了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结构和施工上都有很大的进步,造成了西欧建筑史的新高 峰。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包括大广场和小广场两部分。大广场东西向,位子偏 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海口。 大广场是梯形的,东端是 11-15 世纪建造的圣马可主教堂,北侧是旧市政大厦 (1496-1517),南侧是新市政大厦,西端是连接两个市政大厦的二层建筑物。同大广场相垂 直的,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之间的小广场。小广场的中轴线大致重合于教堂的正立面。 小广场平面也是梯形的,较窄的南端向大运河敞开。小广场和主要广场相交的地方,有一座 方形的高塔,是广场的垂直轴线,外部的标志。 圣马可广场除了举行节日庆会之外,只供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广场华美 壮丽,却又洋溢着浓郁的亲切气氛。广场的空间变化很丰富。从城市各处,要经过曲折的幽 暗的小街陋巷才能到广场,一走进大广场,突然置身宽阔的空间。广场是半封闭的,但绕过 钟塔便是开敞的小广场,视线导向远方。而从小广场可以看到大广场建筑最好的面貌。教堂 13 和钟塔,既是两个广场的分隔,又是它们的联系,是它们之间的穿心轴。 广场四周的建筑及其连接体,都以发券为基本母题,作水平划分,有崭齐的天际线,长 长的横向展开。它们形成了相当单纯安定的背景。教堂和钟楼,成为广场上性格完全不同而 又互相依恋的主体,淋漓尽致的发展着自己的性格。 圣马可广场无愧于“欧洲最漂亮的客厅”。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它集中了 16 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 和施工的最高成就。100 多年间,罗马最优秀的建筑师大都曾经主持过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 和施工。 16 世纪初,教廷决定彻底改建旧的中世纪初年的圣彼得教堂,那是一个拉丁十字的巴 西利卡。经过竞赛选中了伯拉孟特的集中式的希腊十字的。后几经改动(拉斐尔曾改为 拉丁十字并在西部加巴西利卡),最终由米开朗琪罗基本恢复了伯拉孟特的平面,不过加大 了支承穹顶的 4 个墩子,简化了四角的布局,并在正立面设计了 9 开间的柱廊。集中式的形 制比拉丁十字式的完整得多,雄伟得多,纪念性强得多,体积构图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立面构 图。穹顶直径接近万神庙的,内部顶点高则是万神庙的 3倍。穹顶外部采光塔上的十字架尖 端成为罗马城的最高点。但在 17 世纪初年,教皇强令拆除正立面,在原来的集中式希腊十 字之前又加了一段 3 跨的巴西利卡式的大厅。于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完 整性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教堂前面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内不能完整的看到穹顶,穹顶的统率 作用没有了。新的立面用的是壁柱,构图比较杂乱。圣彼得大教堂的遭到损害,标志着意大 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结束。 尽管遭到损害,圣彼得大教堂还是空前的雄伟壮丽。走进它的大门,尤其是来到穹顶之 下,文艺复兴时代的创造力表现得酣畅淋漓。作为文艺复兴最后一个纪念物,圣彼得大教堂 带着下一个时期的色彩,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却鲜明的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性的 社会斗争,反映着这时代的巨人们在思想原则和技术原则上的坚定性。 1 历史背景 地域范围:以意大利(教会腐化,信仰动摇;十字军战争;经济发展;自由城市)为中 心区域,影响整个西欧。 历史沿革: (1)文艺复兴早期:15 世纪初,以共和制城邦佛罗伦萨为中心,商业发达,贵族、新 兴资产阶级支持,以公共建筑、教堂、府邸为代表。 (2)文艺复兴盛期:15 世纪中叶-16 世纪中,以罗马、威尼斯为中心,盛极一时。 罗马教廷支持艺术,以教堂和教会建筑(枢密院、府邸)为代表。威尼斯商业繁荣,以公共 建筑著称。 (3)文艺复兴晚期:16 世纪下半叶,仍以罗马为中心,更重形式,追求极端复古,或 者极端新奇,教堂和庄园府邸为代表。 社会形态: (1)资本主义萌芽,中央极权的民族国家不断强大,意大利出现城市共和国。 (2)教会统治动摇,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3)工商业非常繁荣,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航海发达。 (4)文化鼎盛,重新发现古典。产生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哲学、雕塑、绘画、音乐、 文学发达。 2 建筑特色 建筑发展基础:人文主义,透视学。 技术:在古罗马和哥特的基础上,拱券和穹顶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发明垂直运输机械, 14 施工水平更高。 重建古典形式和美学秩序。 建筑类型丰富,空间发达。 教堂建筑突破了巴西利卡;删繁就简的倾向;建筑师一人负责,整体统一;强调单一抽 象的主题,甚至墙的砌法也成为主题。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早期大师: 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9-1446),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重新启 用古典柱式,发展了集中式穹顶,带来了新气象。主要作品: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文艺 复兴开始的标志(集中式形制倾向的歌坛上的大穹顶),佛罗伦萨育婴院,巴奇礼拜堂。 盛期大师: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主要作品:坦比哀多 (1502-1510)——饱满,内在力学,雕塑感,第一个成 熟的穹顶的外形——文艺复兴盛期开始的标志;梵蒂冈宫 改建;对圣彼得的设计,大穹顶,方形平面,不考虑宗教 仪式的功能需要,热衷于建造时代的纪念碑,最终方案被 否。 达·芬奇(1452-1519,Leonardo da Vinci), 包罗 万象、精湛无比的伟大天才,“巨人中的巨人”,大艺术 家、科学家、工程师,统一了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将 其表现出来。建筑上用大穹顶,抛弃十字形平面,直至影 响到圣彼得的设计。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代表作: 巨柱式建筑,劳仑齐阿纳图书馆门厅,卡比多山市政广场。 拉斐尔(1483-1520,Raphael Santi),画圣。主要 作品:潘道菲尼府邸,玛丹别墅。   龙巴都(1435-1515,Pioetro Lombardo),15 世纪威尼斯建筑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文 特拉米尼府邸(Palazzo Vendramin),圣马可学校( Scuola di S.Marco)。   珊索维诺(1536-1515,Jacopo Sansovino),16 世纪威尼 斯建筑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考乃尔府邸(Palazzo Corner ), 圣马可图书馆(Scuola di S.Marco)。 晚期大师: 维尼奥拉(1507-1573,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 晚期代表人物,影响后世。主要著作:《五种柱式规范》主要作 品:教皇尤利亚三世别墅(Villa di Papa Giulio),罗马耶稣 会教堂(IL Gesū)。 帕拉第奥(1507-1573,Andrea Palladio),古典学院派奠 基人。主要著作:《建筑四书》。主要作品:维琴察巴西利卡(帕 拉第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维琴察圆厅别墅(Villa Rotonda),奥林比克剧场(Teatro Olimpico)。 15 圆厅别墅平面与剖面 其他著名建筑师:   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论建筑》,也称《建筑十书》,盛 期思想,比较有创造性,比较全面,人文主义思想重一些,着重探讨基本理论。(晚期的趋 向于唯理论和教条化,偏重柱式构图,如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小桑伽洛(Antonio da San Gallo,1485-1546)   帕鲁齐(Baldassare Peruzzi,1481-1536)   阿利西(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 1500-1572) 5 理论研究: 重新认识《建筑十书》;达·芬奇的人体比例分析;阿尔伯蒂《论建筑》;帕拉第奥《建 筑四书》;维尼奥拉《五柱式》。 5 实例分析 16 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 6 主要成就 1. 突破中世纪的束缚,体现人文主义光辉,继承古典文化。 2. 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建筑类型、形式,强调个人风格。 3. 理论总结,启迪后世,成为重要里程碑。 7 影响和历史意义 推动了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打开了近代建筑的序幕。 强调世俗建筑,是对古罗马的又一次回归;建筑技术发展,可以建出饱满的穹顶;对古 代建筑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柱式的研究一直影响近代;个人风格的出现,此前建筑只表达集 体意识,丰富但没有总的风格,建筑表现情趣,情趣决定造型风格。 九.巴洛克建筑 要点:1.巴洛克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社会基础。 2.圣彼得广场 17 要点扩展: 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 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是十分复杂的,包含着尖锐的矛盾的倾向。 1. 外因。建筑风格的复杂反映着时代的复杂。这时候,法国、英国和尼德兰的资本 主义经济蒸蒸日上,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都有新的高涨,而西班牙则成了封 建反动势力的堡垒,掀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压制和扼杀新文化。这场进步和反动 的斗争,是全欧洲性的,相应地产生了两个强大的建筑潮流,同时发展,一个是 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在法国诞生的唯理主义的古典主义建筑,一个是在罗马诞 生的巴洛克建筑。两种潮流进行着斗争,并互有渗透。 2. 内因。但巴洛克建筑又并不可能这样简单。因为教会和宗教内部始终存在着固有 矛盾,彼岸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矛盾,随着封建主义制度在全欧洲的没落而越来越 尖锐了。第一,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教士和教皇也被世俗的世界观和文 化浸透了。所以巴洛克式教堂里,充满富丽堂皇,豪华气派甚至时时压倒神秘气 氛;第二,为了装饰反动的统治,教皇以文艺保护者自居,罗致全意大利的文学、 艺术和建筑人才。文艺复兴的富有创造力的、勇于进取的传统,由于人才的集中 而活跃起来。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创造,解放了建筑师的思想,不再墨守陈规。 但是 17 世纪的意大利,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建筑师仅仅能以“引起 惊讶”为自己的任务。因此,虽然巴洛克建筑里有新构思、新手法和新形式,但 不免过于炫奇,破坏了构造逻辑,或失之于堆砌;第三,宗教信仰动摇,自然科 学新发展,郁积激荡的心情反映为建筑中不安的动态,冲突的力量和奇幻的变化。 古遗址发掘出的一些使用曲线曲面的小建筑物,以及米开朗琪罗开创的、文艺复 兴晚期流行的追求新颖奇特的手法主义,对巴洛克的兴起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 总之,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新世界观,对现实生活的爱好,世俗美的 追求,以及敢于独辟蹊径、创造新事物的精神,在巴洛克建筑中有相当程度的表 现,因此,它包含着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思想、新手法、新样式、新局部,被广 泛使用在世俗建筑物中,长期流传下来。而它的非理性的、反常的、形式主义的 倾向,则受到古典主义的批判和抵制。 巴洛克建筑的基本特点: 1. 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装饰。 2. 追求新奇。技术上无大创新,强调形式上的创新。主要创新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 实体和空间以动态;其次打破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界限,使它们互相渗透;再次是 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结合,让矛盾表现出来, 强调变化),取得反常的效果。 3. 趋向自然。郊外兴建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城里建造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 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4. 城市和建筑,都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然而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圣彼得广场: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贝尼尼设计。 广场以 1586 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是横向长圆形的。它和教堂之间再用一个梯形广 场相接。两个广场都被柱廊包围,柱廊有 4 排粗重的塔斯干式柱子,以与广场和教堂相称。 柱子间距小,密密层层,光影变化剧烈。长圆形广场上的长轴少年宫,方尖碑的两侧,各有 一个喷泉,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差强人意的欣赏大教堂的穹顶,多少 弥补了缺憾。 1 历史背景: 18 分期: (1)16 世纪末-17 世纪初:前期巴洛克,以耶稣会教堂为蓝本,确定巴洛克趋向。 (2)17 世纪 30 年代-17 世纪末:后期巴洛克,更加复杂,类型增多。 地域范围:意大利为中心,影响整个欧洲。 社会形态: (1)海外殖民事业兴盛,工商业发展,罗马教廷积累大量财富,推动教堂建设。 (2)天主教由禁欲走向纵欲,信仰动摇,充满矛盾,教会生活风气奢侈,世俗化倾向加 剧,讲究新奇,追求享受。城市广场,花园别墅盛行。 (3)文艺复兴的精神在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领域延续,寻求新的突破,试图打 破既有规则。 2 建筑特色 技术上无大的进步,主要强调形式上的创新。 炫耀财富,讲究装饰。 建筑造型富有力度,营造欢乐气氛。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促进广场和园林发展。 动态空间:建筑与雕刻、绘画进一步交融,戏剧化的空间效果,喜欢曲线,充满动感。 倾向于精神表现,表现动感,追求华丽,明暗对比表达错综复杂的空间,绘画美,重构 成(米开朗基罗)。 强调神的伟大,重修教堂,使它高贵、富丽,带有神秘感。 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相结合,让矛盾表现出来,强调变化。 3 传播原因: 表达了宗教要求;意大利艺术的魅力;封建领主对欢庆、热闹、节庆气氛的要求,对奢 侈豪华要求的需要;市民需要宗教作为精神支柱,需要形象崇拜;皇室显示皇家的威严,越 神秘越显得豪华。 4 代表建筑师 玛丹那(Maderna),表现动态,富有戏剧性,第一个把集中式教堂改建成巴西利卡(圣 彼得)。 贝尼尼(Bernini),罗马建筑与其同步成长。雕塑是有生命的(喷泉)。强调对比的和 谐。 波洛米尼,异端,戏剧性,把巴洛克推向顶峰,失掉尺度感。 5 实例分析 教堂 城市广场:罗马圣彼得广场设计图 6 主要成就 大胆创新的精神,对新的建筑造型手法的探求。 十.古典主义建筑 要点:1.古典主义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社会基础 2.卢浮宫东立面的特点。 3.凡尔赛宫的基本特点和成就。 要点扩展: 古典主义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社会基础。从 15 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建筑开始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起初是一些获得自治的城市里的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它们一方面保持着浓厚的 19 市民主义色彩,一方面趋向整饬和明快。但到 16 世纪中叶,城市的自治权完全 被国王取消。16 世纪中叶,宫廷建筑渐渐占了主导地位,倾向意大利的柱式建 筑,背离了民族的传统。代表着法国进步历史潮流的是代表着国家统一的王权。 先进的意大利文化首先由宫廷文化媒介传入法国。意大利建筑师同法国建筑师之 间的斗争,实质上反映着宫廷文化同市民文化之间的斗争。后来,法国迅速发展 壮大,不久超过了意大利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国家,于是法国文化终于没有完全意 大利化,却产生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化。建筑中,柱式建筑以及意大利 16-17 世纪的学院派建筑理论,在法国人手里发展成了古典主义建筑,反过来影响到意 大利。 2. 哲学基础。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笛卡尔)。 3. 政治任务。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法国的专制政体。 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论: 崇奉柱式,倡导理性,主张建筑的真实,反对表现情感和情绪。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 突出轴线、讲求配称,完全反映了封建等级制的政治观念。在创作中,经常用中央大厅统率 内部空间,用穹顶统率外部形体,使它成为全局的中心。政治需要优先于唯理主义哲学。 进步意义:1.相信存在着客观的、可以认识的美的规律,并对比例深入探讨,促进了对 建筑形式的美的研究;2.提出了真实性、逻辑性、易明性等一些理性原则,用简洁、和谐、 合理等对抗巴洛克的任意和堆砌。 局限性:1.只从中央集权的宫廷建筑立论,研究对象只是古罗马帝国的纪念性建筑,因 而十分片面,并且否定了一切民间的和民族的建筑传统,贬低中世纪哥特建筑的伟大成就。 2.对形式美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一方面没有看到形式内部包含着的固有的矛盾性,它的无 穷的变化;一方面脱离了历史、功能、技术和其他具体条件,没有看到审美的社会性,仅仅 把和谐的比例当作最高原则,而比例又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3.把抽象的教条看作超时代、 超地域、超民族的,反对创作中的个性,只着意于数的和谐。 卢浮宫东立面: 卢浮宫(Palais du Louvre,1543- )在现在的巴黎市中心,一个四合院,主体两层, 上有阁楼。17 世纪 60 年代初,卢浮宫的文艺复兴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新的思想文化潮流。 宫廷决定重建东立面。1667 年,否定了贝尼尼的巴洛克式风格,批准了由勒·伏、勒勃亨 和克·彼洛设计的方案,3 年后建成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作品,完整的体现了古典主义 的各项原则。 卢浮宫东立面上下照一个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分:底层是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 柱子,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儿墙。主体是由双柱形成的空柱廊,简洁洗练,层次丰富。中央和 两端各有凸出部分,将立面分为 5段。两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装饰,而中央部分用倚柱,有 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立面前有一道护濠保卫着,在大门前驾着桥。构图还运用了一些 简洁的几何结构,并造成了节奏的变化,使构图丰富。卢浮宫东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开小小 的门洞,徒有柱廊而仍然凌然不可亲,充分体现了宫廷建筑的性格。 左右分为 5段,上下分为 3 段,都以中央一段为主的立面构图,在卢浮宫东立面得到了 第一个最明确、最和谐的成果。这种构图反映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秩序。它 同时也是对立统一法则在构图中的成功运用。 古典主义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创作,影响十分深远。 1. 影响。法国不仅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是绝对君权制度的典范。陆续建立起 来的欧洲各民族国家,纷纷向法国学习。17 世纪后,欧洲各国先后都有建造宫 殿和大型公共建筑的高潮,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对它们的成就做出了贡献。 20 2. 成就。进一步总结和认识建筑美学的规律,把宫廷建筑和园林艺术推到新的高度。 古典主义建筑,用巨柱式控制整个构图。柱式精审完美(世代人们的劳动成果), 突出的将巨柱式作构图的主要手段,形成了一套程式。古典主义建筑的构图简洁, 几何性很强,轴线明确,主次有致,完整而统一。古典主义建筑创造了不少大型 纪念性建筑物的壮丽形象,积累了经验,探讨了规律。唯理主义的逻辑性、易明 性和纯净性,同它的宏伟的纪念性是一致的。 3. 局限。但古典主义建筑毕竟是依附于宫廷,主要在宫廷建筑中发展,因此作品大 多过于冷肃,傲气凌人,甚至夸张造作,乖谬情理。古典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 世界主义和形而上学起了消极的作用。 凡尔赛宫 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巴黎西南 23km 的凡尔赛宫(Versailles),它不仅是君 主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它巨大而傲视一切,用石头表现绝对君权的政治制度。为建 造它而动用了当时法国最杰出的艺术和技术力量。因此,它成了 17-18 世纪法国艺术和技术 成就的集中体现者。 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将古典主义的孚-勒-维贡府邸的建筑师勒·伏、室内装修家勒勃亨和 造园家勒·诺特调去,建造凡尔赛宫和它的花园。凡尔赛原来有一座国王路易十三的猎庄, 路易十四决定以它为中心建造大型宫殿,布局格式照孚-勒-维贡府邸。 17 世纪 60 年代初,由勒·诺特负责兴建大园林。范围很大,中轴线是府邸中轴的延长, 贯穿宫殿西面的几何形花坛水池、小园林和大园林三部分。有一条横轴和几条次轴。 1668 年开始,先后由勒·伏和他的学生道亥贝以及于·阿·孟萨在旧府邸的三合院及 周围改建新建,三合院立面改成大理石,向东延长南北两翼成御院,建成著名的镜廊,加建 南北伸展的两翼,及园林横轴北端的大特里阿农。 宫殿之东,以大理石院为中心,有三条林荫大道笔直的辐射出去,通向巴黎市区及另外 两座离宫。宫殿的轴线向东循中央林荫道穿过凡尔赛镇,成为镇的中轴,象征王权对城市的 统治;向西成为园林的中轴,象征对农村的统治。 由于在核心部位保留了旧的建筑物,并在长时间内陆续建造,凡尔赛宫建筑的整体性比 较差,缺点很多。但它毕竟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代表着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最权 威的国王,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欧洲影响很大,各国常常在较小规模上仿效它和它的 园林。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很有影响。 1 历史背景 1589 年,亨利四世建立了法国波旁王朝;1643-1715 年,路易十四在位, 建立绝对君权统 治。 地域范围:以法国为中心,影响欧洲其他地区。 社会形态: (1)自然科学发展,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思想盛行。 (2)实行君主专制,教会、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均从属于国王的统治。宫廷文化成为 主流,推动古典和皇家园林建设。 (3)提倡古典、理性的艺术形式。 2 建筑特色 以宫廷建筑和园林为代表,象征君权,体现宫廷审美趣味,强调宏伟的气势。 崇尚古典法则。 重视轴线和等级秩序。 建筑为了社交生活,一些人将家具、绘画、雕刻等一起完成(由宫廷传入民间)。 3 代表人物: 21 古典主义造园大师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皇家建筑师勒·伏(Louis le Vau), 皇家建筑师孟萨(Jules Hardouin-Mansart)。 4 实例分析: 卢浮宫( Louvre )东立面:横向五段,竖向三段,严整。 凡尔赛宫( Versailles ):绝对君权的最高纪念碑。勒·伏。 枫丹白露宫 Fontaineblea 4 主要成就 1.进一步总结和认识建筑美学的规律。 2.把宫廷建筑和园林艺术推到新的高度。 十一.洛可可建筑 要点:洛可可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 要点扩展: 洛可可建筑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1. 产生背景。17 世纪末,18 世纪初,法国的专制政体出现了危机,悠闲而慵散的 贵族对统治阶级的文化艺术发生了主导作用,这种充满卖弄风情、妖媚柔靡、逍 遥自在的生活趣味的文学艺术潮流称为“洛可可”,洛可可艺术的原则是逸乐。 在建筑中,巴黎的精致的私邸代替宫殿和教堂而成为潮流的领导者,形成了洛可 可建筑风格。 2. 特点。洛可可式的府邸不求无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方便和舒适,追求一种温 馨的气息。随着城市府邸成为主导性建筑,曾经设计过大量中小型府邸的帕拉第 奥成为崇拜的偶像,同时,功能问题受到了重视。小勃隆台说,建筑的主要矛盾 是功能布局同形式整饬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外表着重条理整饬而内 部着重功能,致使建筑物内部与外部脱节。 3. 装饰。在建筑上,洛可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柔媚、温软、细腻而琐碎 纤巧的风格,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洛可可在室内排 斥一切建筑母题;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爱用娇艳的颜色;喜爱闪烁的光泽; 避免直线,用多变的曲线,并常被装饰打断。总体上说,洛可可的装饰格调不高, 是贵族社会腐朽没落而不可自拔的反映。但建筑师和装饰家并不缺乏创造的才 能,他们创造了许多新颖别致、精细工巧的作品和富于生命力的手法。一些洛可 可的客厅和卧室,非常亲切温雅,宜于日常生活。因此,洛可可的装饰影响相当 22 久远。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18 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
本文档为【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