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1-12-17 4页 pdf 28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4049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专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徐大丰 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根据碳排放的主流算法,本文估算 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 域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 高于中西部地 区;农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工业、建筑业、运输 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相 当明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立足于东部地 区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升级和 转型,实施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专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徐大丰 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根据碳排放的主流算法,本文估算 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 域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分析的结果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 高于中西部地 区;农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工业、建筑业、运输 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相 当明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立足于东部地 区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升级和 转型,实施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区域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4—0079—04 徐大丰(1973一),男,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上海 201620)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环境约束下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批准号: 07ejy033)的阶段性成果。 l8世纪的工业革命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 新篇章,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随着传 统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以化石 (煤、石油、天然气 等)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弊端愈发明显,经济的发 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制约。工业革命以来,人类 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据联合 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2007年的 研究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 的280ppmv上升到 2005年的379ppmv。IPCC指 出,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发展,2050年,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 450ppmv这一科学界公认 的地球二氧化碳承浓度承载极限。降低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 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做 出了实质性承诺:到 2020年,我国单位 GDP的 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比2005年降低50%左右。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 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众多研究人员 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出发,从碳预算 、节能技术的使用、非化石能源的研 发等角度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这些研究无疑对我 国低碳经济道路的选择富有启发性,但是笔者认 为,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还是低碳 经济的科技政策安排都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我 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实施差异化的低 江西社会科学 2010.4 碳经济区域政策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着重估 算了我国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和各区域行业的 碳排放总量,分析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和行业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对于碳排放,我国并没有正式的官方统计。学 界所使用的碳排放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得到的。目 前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了估 算。马忠海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估算不同能源的 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进行测算。⋯张德英、王雪 娜则重点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各要素间的互动机 制,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碳排放 系统进行模拟,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徐国泉 等建立了关于碳排放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 权重 Disvisia分解法,对我国的碳排放量进行了 测算 ]。毛玉如提出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通过碳 足迹的追踪,来测算碳排放量I5】。 上述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思路是相 似的:都是通过能源与碳排放之问的关联对碳排 放进行估算。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 国主要能源,只要估算出这三种基础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结合能源的消费统计数 据,就可以对碳排放进行估算。本文沿袭 谭丹、黄贤金的做法 ,用式(1)对碳排放 进行估算。 TC=6cVc+6oVo+6QVQ⋯⋯⋯⋯(I) 其中,TC表示碳排放总量,Vc、Vo、VQ 分别表示煤类、石油类和天然气类能源的 消费量,6 6叭8。分别表示这些能源的碳 排放系数。 0.478和0.389;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对这些系数 的测算结果为0.756、0.586和0.449。中国科委气 候变化项目课题组测算的结果为0.726、0.583和 0.409;而学者徐国泉测算的结果则为0.7476、 0.5825和0.4435。尽管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碳排放 系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相差并不太大。本文取 上述关于基础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平均值(即煤 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329、 0.5574和0.4226),利用各区域能源消费数据,用 公式(1)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二、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一)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 根据区域的传统界定,笔者将我国划分为东 部、中部与西部三大经济区域①。将各大区域内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与天 然气)数据汇总后,根据能源与碳排放的转换系 数,计算出各大区域碳排放的情况。样本期为 1986年一2O07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能源 消费数据来 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我国三大区域碳 排放总量的具体情况见图 1。 在估算碳排放总量时,主要能源的消费数据 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直接获得,而各能源的碳排放 系数,需要测算。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这些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的测算是不同的。根据谭丹、黄贤 金的综述,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测算结果表明,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02、 图 1 我国三大区域 的碳排放 从图1可以发现,1986年~2007年间,在能源 消费的推动下,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 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2000年之前 ,各大区域碳排放量的增长比较缓 慢;2000年以后,各大区域碳排放量的增长明显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大致 相同,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最快。从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碳排放的区域结构上来看,2007年 ,东部地区的 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9.4%,几乎占全 国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20多年来 ,东部地区的 碳排放量一直是三大区域内最高的,碳排放的 东、中、西渐次递减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二)碳排放行业的 区域差异 对碳排放行业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需要我 国各省区(含 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业的能源消费 数据。然而,各省的分行业数据笔者不可得,因 此,笔者利用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8))各省能 源平衡表数据,对各省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汇 总,得到三大区域分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再利 用本文第二部分的碳排放转换系数,得到三大区 域碳排放的行业差异。能源平衡表各省区的行业 的分类为:农业(含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 餐饮业五大行业②。由于能源平衡表仅提供了 2007年度数据,因此,本文仅对 2007年数据进 行截面分析。五大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及在全国行 业碳排放总量的占比情况见表 1。 表 1 行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工业的碳排放方面,存在 明显的区域差异。而建筑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更 为明显,全国有近一半的运输业的碳排放源于东 部地区。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 排放占此行业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6%。而批 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从三大区域 来看,也是基本平衡的。 三、结论及启示 碳排放的结构决定了我国降低碳排放的空 间与方向。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我国应 该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在碳排放上的努力与效果; 碳排放的行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应该重点关注工 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高碳排放行业。 (一)降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 从碳排放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是碳排 放的主要来源,应该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点区 域。从理论上来看,东部地区降低碳排放存在两 种方式:一是通过高碳产业的转移降低碳排放, 二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碳排放。高碳产 业转移的方式降低碳排放见效快,而转变增长方 西部地区碳排放 中部地区碳排放 东部地区碳排放 行业 总量 占全国行业碳 总量 占全国行业碳 总量 占全国行业碳 (万吨) 排放总量之比 (万吨) 排放总量之比 (万吨) 排放总量之比 农业 1O21 36.4% 910 32.5% 872 31.1% 工业 l6653 24.8% 23344 34.8% Z7O50 40.3% 建筑业 3o6 25.6% 313 26.1% 579 48.3% 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 业 1887 26.O% 162】 22 3% 3746 51.6% 批发 、零售业和 住宿、餐饮业 65 34.3% 769 34.5% 697 31.3% 表1显示,从区域内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工业的碳排 放在所有行业中都是最高的。本文的这一结论与 谭丹、黄贤金的结论具有一致性。而建筑业的碳 排放在所有行业中是最少的。从三大区域的行业 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农业的碳排放稍高于东部和 中部,但是总体上来讲,三大区域的农业碳排放 基本平衡。在工业的碳排放方面,东部地区占全 国工业碳排放总量的40.3%,这一比例要明显高 式降低碳排放相对缓慢。从实际 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已经很高,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 束力日增,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 政府都有较强的迁出动机;而广 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 慢,各种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还 较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机的支配下,接纳产 业转移的愿望强烈。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2000 年以后,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间工业产业转 移。碳排放较高的企业在转移中占据了大部分。 虽然大量东部高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对 于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降低意义重大,但是并不会 降低全国的碳排放总量。因此,从促进全国低碳 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应该通过经济方式 的转变实现碳排放的降低。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应 该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平 面 , 江西社会科学 2010.4 衡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只有各 大区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达成共识,并共同行 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 (二)降低工业等行业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 经济 从我国碳排放的产业分布来看,工业的碳排 放是几大产业中最高的,因此,工业行业降低碳 排放的空间与潜力巨大。囿于数据获得的限制, 笔者并没有对工业内部细化的各行业的碳排放 的区域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谭丹、黄贤金的 研究,工业行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 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属于超高碳排放行业,因此,我国低碳经 济的发展应该立足于这些行业碳排放的降低。从 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对这些碳排放超高的 行业,执行最严格的环境,限制它们的产能, 降低这些行业的碳排放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笔者 认为,由于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关系密切,降低 这些行业的产量将影响其他行业的生产。因此, 要立足于这些碳排放超高的工业行业的升级与 转型,通过研发低碳的金属冶炼技术、非金属矿 物制造技术、石油加工及炼焦技术降低这些高碳 行业的碳排放。这些碳排放超高行业的升级与转 型对我国实现减排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发展低碳 经济 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见,我国的碳排放 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控制碳排放的角度 看,对三大区域有必要实施区别化的低碳经济发 展政策。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 快,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最快,碳排放量也最高。因 此对东部地区必须实施比中、西部地区更为严格 的碳排放预算;对东部地区的有关高碳排放产业 要实施带有强制性的产业升级。为了防止这些高 碳排放产业有区域内转移给全国降低碳排放带 来新的困难,笔者认为,对这些高碳排放行业要 实行产业区域转移的限制,通过这种限制倒逼这 些高碳排放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对东部地区而 言,要结合东部地区的地理特点,以提供基本生 活资料为主导,发展现代高产农业。对中、西东地 区而言,高碳排放的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要受到一 定的限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较少, 可以适当兼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 诉求。对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要结合中西部地 区的地理特征,以提供生产原料为主导,发展特 色农业、特色林业,通过林业的发展提升自然因 素对碳的吸收能力,积极利用自然的力量降低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注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 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 湖北、湖南8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 疆 12个省、自治 区。 ②由于能源平衡表中并无服务业的分类,因此本文 并未对服务业的碳排放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忠海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 系数 的比较评价研究 [D].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3.【2]张德英 .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方法 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5.【3]王雪娜 .我国 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 .2006.【4]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 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资源、人 口、环境 .2006,16(6).【5]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 .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 工,2008,(11).[6]谭丹,黄贤金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J】.中国资源、人 口、环境,2008,(3). 【责任编辑:薛 华】
/
本文档为【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