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媒体与国际关系整理

2011-12-15 36页 pdf 827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178

暂无简介

举报
媒体与国际关系整理 目录 1.导论 ...................................................................................................... 1 2.新闻媒介作为一种权力 ....................................................................... 2 3.新闻媒介的社会政治功能与舆论效果 ...........................................
媒体与国际关系整理
目录 1.导论 ...................................................................................................... 1 2.新闻媒介作为一种权力 ....................................................................... 2 3.新闻媒介的社会政治功能与舆论效果 ............................................... 4 4.新闻传播作为政治理念 ....................................................................... 6 5.新闻的产生 .......................................................................................... 9 6.媒体制约和操控 ................................................................................ 11 7.新闻媒体与对外政策 ......................................................................... 18 8.国际新闻的流动和秩序 ..................................................................... 20 9.西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 ................................................................. 22 10.国际传播和中国的形象 ................................................................... 25 11.中国的对外传播 .............................................................................. 28 12.互联网与国际关系 .......................................................................... 31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 1.导论 (1)新闻传播与政治 传播——政治 政治与说服:主要载体是新闻媒体,如朝鲜核问题,日本美国大选;集权 下的单一信息和民主下的多样化信息 传播与政治参与:传播方式改变影响政治生活,例如古希腊的口头传播方式: 决定了其受众有限;现代影响:民主政治、欧洲印刷术(古登堡)推动政治;互 联网便于表达而电视广播反馈有限。 传播与政治权力的取得和运用 政治——传播 政治观念对传播的推动:新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一部分 政治利益分化与传媒多样化:一前一后,反映不同利益集团 政治环境对传媒的制约:适应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2)国际传播 传播:个人之间和人群之间交换新闻、事实、意见和消息的过程。 国际传播:1. 一个国家以上的个人、群体或政府官员的跨越被承认的地理性政 治界的各种传播 2. 国际传播是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不包括人际之间的交流或非 大众的交流 3. 国际传播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尤指以其他国家为对象的传播 活动。可以通过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但以大众传播为主。 国际传播的政治:从政治学的角度而非新闻学的角度理解国际传播活动。对象: 新闻传播 方法:政治视角 (3)“媒化世界”(通过媒体认识世界) 拟态环境:现实世界 vs. 虚拟世界(拷贝世界) 媒体作为人的延伸:媒体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 作为事件构件的媒体:媒体不只“反映”世界,影响世界的真实性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拟态环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观念的 vs. 物质的 部分的 vs. 整体的 虚假的 vs. 真实的 拟态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是相对的,差别是绝对的。因为媒介造就的拟态 环境各不相同,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有不同的感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行 为,或被拟态环境驱动。 媒化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除了直接经验以外,主要是依靠媒介获得的.我们感知的 是被新闻媒体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媒介的报道是对现实世界片段的再现或者重 构. 一个政治的角度 传播学不回答的问题:传播学的 5 个 w,who、what、whom、which channel、 what effect 政治的角度 权力: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和思考的能力 价值:价值观念和道德。孔子:政者,正也;冷战中共产主义与民主自 由的价值体系的对抗 秩序:服务于行政管理 2.新闻媒介作为一种权力 媒介的权力属性 媒介权力 新闻媒介的权力来源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3 媒介权力的重要性 (1)媒介的权力属性 权力的概念 影响和支配他者的意志和行为的能力。 权力与力量 权力的源泉 暴力 财富 知识 软权力(通过吸引、劝服而非胁迫地产生影响力) (2)媒介作为一种权力 知识权力依赖传播渠道 媒介是一种可以施加影响的传播渠道 (暴力招致反抗;财富产生的权力缺少效忠,不稳定;知识、信息产生的权力是 自为的,代价低而且可靠) (3)媒介权力 媒介权力 是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占有、选择、解译,实现对大众的引导和劝服,影响公 众议程,乃至政治决策的能力。“事件”因媒介得以发生,媒介影响事件如何发 生,界定问题并对问题提供解释,由此塑造公众意见。 事件因媒介得以发生:媒介制约人们所见所闻 现实世界 vs.媒体世界 媒介参与事件的发生:兼具旁观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 媒介决定公共议程和解释框架:如对于计划生育的人权或发展的不同观点 媒介是塑造舆论的主要因素之一: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社论、专栏) (4)新闻媒介的权力来源 特性赋予:单向;适众;迅捷;选择(抢新闻、抢时间效应,电视新闻注重时间, 报纸则注重版面)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4 公众赋予:整体托付论;部分托付论(代表部分公众,其以利益集团为表现形式) 强权化身:自上而下的代表(如朝鲜) 政治发展过程:与争取政治自由的过程伴随 功能赋予:传播自身的功能 (5)媒介权力的重要性 新闻传媒影响力的上升 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权力向国家下层次的转移(过去权力集中于民族国家) 权力内涵的转化(硬权力转向软权力) 3.新闻媒介的社会政治功能与舆论效果 媒介功能的概念 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 新闻媒介的政治功能 制约媒介功能的环境因素 (1)媒介功能的概念 新闻媒介的功能是指其通过完成报道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作用或者功用。 新闻媒介的功能和效果: 效果:对社会整体或个体产生的实际影响 两者比较:功能着眼于达成传播者的目的 效果着眼于受传者的反应 (2)媒体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关于媒介的基本功能:监测、守望;解释;教化、社会化;信息捕捉与 发布;记录历史;娱乐消遣;知识传播;意识整合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5 媒体的经济功能: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就业、衍生产业);媒介的经济润滑 媒体的负面作用:过度娱乐化、网瘾、社会风气 口传社会和大众传播社会 部分社会功能承载比较 (3)媒介的政治功能 政治监督 政治表达、沟通和协调 政治控制,政治分解(裂) 政治宣传:动员和蒙蔽 政策评估 政治斗争的平台 (4)制约媒介功能的环境因素 环境决定媒介功能发挥 社会政治的发展和需要制约媒介功能发挥 (5)新闻舆论的效力 新闻舆论与公众舆论的形成 公众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新闻舆论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6 累积模式 冲击模式 枪弹论(注射论) 有限效果论 分级传播模式 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使用满足论) 新强效论: 沉默螺旋的概念 半传播与负传播 半传播: 中途丢失(文化 技术 政策) 负传播:事与愿违 4.新闻传播作为政治理念 西方的传播理念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传播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观念 中西新闻观念比较 (1)集权主义的新闻理念 集权主义传播思想的发展(基督教:原罪——纯洁灵魂,苏格拉底、柏拉图、奥 古斯都) 贵族哲人传播权力论; 神圣传播权力论 国家安全、主权传播权力论; 法西斯传播权力论等 集权主义传播思想的基本依据 1.普通人是无知、无能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2.个人意志要服从家族的、教派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 3.真理是相对的,传播和舆论是权力的应变量; 4.政府了解人们的最大利益,因而新闻传播应唤起对政府的支持;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7 5.新闻传播需要检查、限制和引导 (2)自由主义的传播理念 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发生发展(言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 希罗多德等—弥尔顿---孟德斯鸠/卢梭等—密尔等 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基本原则 1.人是理性的,受众有能力明辨是非、作出选择; 2.人本身就是目的,文明只能靠个人的决心、力量和财富 推动,精英也是以个人为要素的组织中的成员; 3.媒体应该是多样和独立的,应该存在一个”观点市场”; 4.政府不是万能的,并应该接受舆论监督;国家和社会的 目的应该是成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5.对传播的调控应主要依据市场和法制 (3)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本质 滥用传媒自由的后果; 对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怀疑; 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和影响 自律性报业守则的出现; 哈钦斯报告(the Hutchins report): 《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 施拉姆(Wilbur Schramm): 《报刊的四种理论》 知晓权和阳光法案 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主张 道德责任 服务社会需要 政府的角色 社会责任理论面对的问题 (4)共产主义的传播思想及其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8 新闻出版自由;传媒作为社会权力; 报刊基本政治功能;办报规律 媒介功能和媒体管理 列宁的新闻传播思想 新闻言论自由;党性原则概念;工具论 中共的新闻传播思想以及变化 新闻自由;对报刊舆论和工具功能的认识; 党性、人民性;正面宣传为主; 对新闻经济价值、娱乐价值的再认识;舆论监督 (5)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思想 发展新闻学对媒介功能的发现 媒介对促进传统社会转变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发展性新闻 传播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实证研究: 发展中国家新闻思想归纳 媒体国有化; 媒体的积极功能; 新闻传播的主权管理 (6)中西新闻观念比较 关于媒介的性质:商品性 vs.阶级性 关于媒介的功能:信息性 vs.工具性 关于媒体与受众:告知 vs. 引导 关于媒体经营:企业家办报 vs.政治家办报 关于媒体与政府:对手论 vs.喉舌论(西方:监督政府;中国:政府监督) 关于新闻自由与责任:自由 vs.责任 (7)关于新闻和“宣传”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9 中西语言中的宣传:中国 偏向于正面意义;西方 控制、欺骗、压迫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形式交叉、本质不同) 四种模式:包容说;交叉说;重合说;并列说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消息 思想 事实(客观报导) 观念(主观灌输) 一次 多次 定量(强调事实的准确) 定性(强调观念准确) 隐性宣传 5.新闻的产生 操作环节 操作理念 外部环境 商业性和政治性 (1)操作环节 信息通达(information access) 原创性新闻 接受性新闻(新闻记者发出的报导大多依据他人的材料,媒介性事件做给媒 体看,多涉及人为事件的吸引性报导) 采集性新闻(地方、小型媒介报导国际新闻没有财力支持,需要购买) 新闻的选择: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 写作程式(故事性的、其他) 媒体内部把关人:制作 编辑 主持 老板等 (2)操作性理念 新闻价值(时新性 、重要性、接近性 、显著性、趣味性)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0 新闻价值的产生:市场条件下新闻媒体考虑受众的兴趣;是否符合党的标准、 政策、标准;消费倾向(可通过调查取得) 新闻价值标准:影响力、及时性、接近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性、人情 味 新闻价值适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定义:在法律范围内,新闻机构、个人具有获取、传播、发表信 息的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的相对性:政府、财产的制约、广告、社会习俗、教育、经济、利 益主体分化、社会自治和政治多元化 新闻自由的基本条件(体现阶级性):创办报刊;采访权、知晓权;发表、报 导权;保护新闻来源权;答辩、更正权;使用新闻媒介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客观报道 客观与真实 客观相对于新闻报道主体(机构)而言,意味着不偏不倚(平衡报导),没有掺 杂自己的主观因素 真实相对于被报道客体而言,意味着没有追究事件的另一侧面(真实、不客观)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报道 客观报道:整体真实和个体真实 提供观点;观点来源;分析、报导和评论分开 政治新闻的客观报道 (3)商业性与政治性 商业性 媒体商业化的过程 商业化的后果 政治独立性 庸俗化 通俗化(广告影响力增加)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1 政治性(市场经济下的影响) 政治倾向 政治文化:美英注重平衡性、日本为描述性、欧盟重事实 6.媒体制约和操控 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主要制约和操控因素 媒介公共关系 媒介和政府的关系 不同媒介体制 (1)媒介环境 政治制约 权力制约(和政府与政治的关系) 意识形态制约 政治制度因素 政治信仰/宗教 经济制约(钱从何来) 资本 广告 受众(商业化媒介认为受众即市场) 文化制约 文化认同 文化差异 语言 受众文化背景对理解有很大差异 (2)主要的调控手段 媒体调控是指国家\政府、政党、社会集团和行业组织等利用法律的、政策的、 物质的等手段,对新闻媒体进行的硬性或软性的管理和约束。 法律手段 新闻法或者广播电视法 民法、刑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2 紧急状态法、反煽动法/叛乱法、 淫秽产品管理法、反垄断法 行政手段(法规、方针、政策等) 非官方干预 自我检查(自律) 非政府组织和利益团体(黑手党 极端组织) (3)媒体公共关系 性质:公开与控制 目的:设置议题 设定解释框架 转移话题 减少形象损失 形式: 信息发布和信息控制 建立关系 制造新闻事件 技巧:时机、强度、频率和内容 媒体与信息源 竞争环境 媒介 vs. 信息源 国际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政府 专家 主流传媒 (4)媒体与政府关系:两种类型 所有的政府都想控制媒体 西方民主国家的隐性操控和间接操控 事后追溯 非民主国家的显性操控和直接控制 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非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媒介权力 消息源分散 消息源集中 媒介权力 政府最了解公众利益 媒体应该支持政府政策 新闻和娱乐应服从于社会效益 政府容易盲动、腐化 媒体应该对政府政策持怀疑和批评态度 新闻和娱乐迎合受众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3 事先预防 (5)政府干预理由 国家安全 如战时新闻管制 突发危害国家安全事件 国家利益 民族/宗教关系 文化认同 国家机密 社会利益 司法公正 社会稳定 公民权利 (6)直接行政干预方式 经济手段: 补贴 差别税率 政府 许可证或者准入制度 资源管理:频谱控制 纸张控制 卫星接受设备 新闻检查:删改 禁止报道 人事干预 (7)政府公共关系 显性公关 建立专门机构(英国战略传播处)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制度 战略传播: 信息的设计和传播 隐性公关 泄密(未经授权的发布透露信息;政府部门竞争;不同政府间) 幕后吹风(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信息及其发生的背景;小道消息) (小)布什政府的媒介操控 预制新闻 pre-made news 买通新闻评论员或专栏作家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4 新闻发布会上的代理人 planted agent 公关预算大笔增加 (8)西方媒体与政府 三种模式 古典模式: 公众耳目 政府精英模式: 精英喉舌(媒介精英和政府精英) 媒体民主模式:媒体专制(媒体作用大,成为公众生活重要方面,对政府决策影 响大) 对立的传媒? 为什么对立? 权力制衡:媒介是权力制衡的一部分,社会权力与政府权力平衡降低政府决策效 率,增强政府决策合法性基础,少犯错误) 思想自由:大部分记者是自由派 工作性质:媒体——挖掘和传播信息,找到对立面;政府——控制信息、保密, 掩盖分歧 两种批评意见 保守派:破坏性 左派: 制造同意(Noam Chomsky) (9)媒体与不同政府部门的关系 媒体与行政部门 等级制---垂直信息流 非选举官僚 较少透明度 (与媒体关系容易紧张) 媒体与国会 非等级制---水平信息流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5 选举和舆论 更大透明度 (与媒体较多合作) 几点理解 是否独立? 人事上 财务上 文化上 挑战什么? 作为人的政府和作为制度的政府 挑战本国政府与挑战外国政府 不同问题和不同机构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前者批评较多,后者批评相对较少) 行政机构和民意机构 (10)媒介体制 什么是媒介体制 媒介的所有和经营机制, 以及关于传媒的法律和 主要的媒介所有体制 国有媒体 国营(各政府控制) 公有媒体 公营(不受政府控制,依靠收听和收视 费而非广告收入,也有国会支付或政府支持) 党有媒体 (社会主义) 私有媒体 私营(西方资本主义) (以营业为目的,由家族、股份公司控制,通过广告赚取利润) (11)主要的媒介体制举例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国有国营制度 南斯拉夫的公有公营制度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6 中国的完全国有/有限商业运作模式 西方国家 日本:公私并举的双轨制(报刊以私营为主) 记者俱乐部制度 (缺点: 缺乏与新闻源的距离,损失独立性,排斥外国记者,损坏新闻自由和公平,产生 雷同新闻) 美国:商业性和地方性 软性调控 欧洲:公私并举的双轨制 公共广播电视 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 印度 转型中的俄罗斯新闻体制 垂直管理到平行管理: 金字塔式、垂直的--区域性的、横向的管理模式 从事业单位到商业机构 : 一种是国家所有 二是寡头、政党所有 三是自主经营者所有 印刷媒体唱主角到电子传媒唱主角 从马列主义到西方理论 (12)80 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广电体制 第一种,以美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私营台,也有政府和各社会团体扶植的公共 台。也就是以私营为主,国营为辅。 第二种,以日本、英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公营台 BBC、NHK、(在 80 年代以前 拥有 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也有私营台。也就是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第三种,以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为代表。在 80 年代以前,只有公营台,不允 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 第四种,以法国为代表。只有国营台,也不允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 80 年代以后的变化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7 私有化 法国在 1985 设立私营台,国有电视开始私有化; 德国在 1987 年联邦各州达成改组广播事业的, 公共台 和私营台并存; 意大利 1990 年由通过《公共和私人的广播电视体制之规定》 即 223 法,承认私人拥有从事广播电视的权利; 英国私营电视台——独立联盟(ITV)和 日本的四家私营电视台实力大大加强。 集中化 兼并、联合 国际化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东南亚的案例 商业体制主导: 菲律宾 政府控制:缅甸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文莱 商业加控制: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13)中国媒介体制的特点 国有国营,双重领导 法规指导,政策调控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管理制度和办法 批准登记挂靠制度 审读(审听、审看)制度 禁载规定 重大事件定调 行政级别与干部委派 设备专卖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8 7.新闻媒体与对外政策 信息传播与国家安全 对外政策利用传媒 媒体全球化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CNN 效应 (1)信息层面的国家安全 国家主权和综合国力 信息资源作为权力资源 传播权力作为综合国力 主权控制: 信息空间的安全--电波越境 舆论安全 本国的国际形象是否由于信息传播受到损害? 本国的政治价值/文化和制度是否由于外来传播而动摇\混乱? 本国的(对内对外)行为和秩序是否由于国际传播而受到道德约束? 国家经济安全 资本(外国资本) 市场(国外传媒) 技术(技术依赖) 人才 (2)对外政策利用新闻媒体 媒体的情报作用 公开情报作用(intelligence) 秘密情报作用:国际谍报 利用媒体传递对外行为讯号 释放外交讯号(signal) 制造信息烟幕 (disinformation) 通过媒体报道进行政策反馈评估 公共外交/国际宣传(public diplomacy) 树立本国形象 影响对象国政治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19 影响国际舆论 国际广播 宣传战/网络战(information warfare) (3)国际广播 国际广播的诞生 “一战 ”中的总体战 苏俄的广播和“莫斯科之声”(1929) 荷、法、比、英(加强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的附属关系,加强对殖民地的统 治) “二战”中的国际广播 40 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广播 美国之音的建立(1940) “东京玫瑰” 冷战和国际宣传 美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自由欧洲广播 美苏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播战 冷战后的对外广播 自由亚洲广播:针对中国? 马蒂广播电台/电视台 (4)媒体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媒体与外交事务公开化 媒体影响政策议程:认定问题和改变次序 媒体影响决策速度和等级(给官员带来压力;报导越多,卷入官员越多) 媒体设定框架,塑造决策环境 媒体影响介入决策进程:非政府参与、媒体外交 (5)“CNN 效应”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0 “CNN 效应” “CNN 效应”的有限性(媒体影响决策的条件) 政策阶段和类型:对于低度政治和冗长决策影响大 决策者的个性:对优柔寡断和缺少公众支持的决策者影响大 精英阶层共识度:对政治精英缺乏一致看法的议题影响大 公众的接受程度:对迎合公众情绪的问题影响大 8.国际新闻的流动和秩序 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平衡现象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 关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争论 寻求合理的国际新闻秩序 (1)国际传播不平衡 媒介占有的不平衡 access to the media——接受(人均拥有的媒介数量,理论上 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权享受信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媒体分布的不平衡 media distribution——生产(新闻机构发射装置) 信息流向的不平衡 information flow(国际上流动) 记者分布的不平衡 distribution of journalists(记者所在的区域) 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content bias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1 媒体分布的不平衡:媒体的分布此处指各国的拥有的各种媒体数,即拥有多少报 纸、多少电视台等, 即媒体的地区分布。 地域的偏差:传播内容地域的偏差和传播内容性质的偏差 (2)媒介帝国主义理论 传播和国家发展的三种理论 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国家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与百姓的沟通 “中心—外围”理论(依附论):文化侵略与文化霸权主义 “媒介帝国主义”与批判学派 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Herbert Schiller Boyd Barret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媒介帝国主义思想的现实反映 (3)“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西方为了重塑非西方的价值、行为、制度和认同,满 足自身利益,而对大众文化生活进行的有系统的渗透和支配。(帕特罗斯 Petras) 语言 地图 教育制度 政治制度 主流价值观等等 “媒介帝国主义” 一国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和传播内容受制于他 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强大影响力。(鲍依巴瑞 Boyd-Barret) 假定一个国家不能自己控制本国传播和媒介的主权、结构、分配和内容, 而得处处掣肘于别的国家,对方又无互惠的诚意,这便是被媒介帝国主义控制和 支配,对方则是媒介帝国主义。 传播体系/结构, 信息流向/节目内容 技术依赖等 (4)关于 NWICO 的争论(国际背景:冷战、信息产业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要求 70 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攻势:UNESCO 和不结盟运动 1978 年 UNESCO 《大众传媒宣言》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主张和努力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2 主权管理 优惠援助 政府干预 西方的强烈反对及其后果 塔瓦鲁尔(Talloires)宣言:传播无国界 英美退出 UNESCO(1984-85) 反对的原因: 政治的 经济的 冷战后的努力和挫折 (5)寻求合理的国际新闻传播秩序 西方内部的案例 加拿大和法国 内部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 “解决之道” 三种主张: 保守派:没有必要改变(新闻领域问题),乐于强调积极方面,不平衡流动是信 息的自然属性 改良派:自由而平衡的流动(改变、培养、增加发展性新闻、发展中国家的报导 控制根据实际的情况) 革命派:国家控制、另起炉灶、技术自主(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西方,目的是 为了维护政治经济的自主) 9.西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 西方传媒的全球化 西方主流传媒的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倾向性和偏见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 主要世界性传媒 (1)西方传媒业的变化趋向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3 私有化 欧洲 英国 (1980s) 法国(1985) 德国(1987) 意大利( 1990) 日本 (1980s)——新闻趋利性、不良新闻 古典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强调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干预) 所有制和新闻源的集中 并购的兴起 主要的国际新闻源 世界性:媒体摆脱国家和民族的属性 (2)新闻源的集中 西方国家的新闻集中 报刊数量减少 国际新闻 (3)西方传媒业变化趋向 传媒全球化 时效性 覆盖面 跨国性 推动媒体全球化的动力 技术动力:卫星\IT 技术 资本动力:并购 政策动力: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国家传播政策 环境动力:两极结构瓦解 西方媒体全球化的后果 加强了信息支配 改变“国际”新闻传播的对立(新闻传媒淡化国别属性,产生的问题,世界政治) 信息管控政策成本加大 (4)西方传媒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自我中心意识和民族主义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4 新闻的亲近性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欧洲关于欧共体政策的报导; 从媒体商业化淡化媒体) 政治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娱乐化 表演政治报道 专业政治报道 通俗政治报道(商业化条件下严肃的专业 新闻与利润挂钩,则利润下降,记者与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下降) 新闻多样化问题 新闻自由的问题 雷同 西方自我中心:国际新闻比例下降 (5)倾向性或偏见 偏见的产生 什么是偏见:媒体报导违背真实、客观、公平、平衡,而有意识地对某一种立场 持有系统性的支持或反对,有政党偏见、暗示性偏见、操作性偏见 预设立场(模式化) 操作失当 形成偏见的新闻手段 选择: 显要性选择 引用性选择 事实性选择 设定框架:比喻/历史事例 关键词 图片 时序变化 技术涵化 循环报道 主观偏见和客观偏见 记者和媒体受到的政治、文化限制 (6)对发达国家信息源的依赖 媒体保护和媒体开放 “文化例外”原则(各国根据本自身实际采取保护措施,信息文化产品方面 有文化例外;信息产品、文化产品承载着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其负面效应为对 政治稳定的颠覆,为此发展中国家采取一些措施,如控制信息产品,补贴,发展 自主的信息产业,限制西方文化,反对新闻无国界)及其依据(非歧视原则、贸 易自由化原则)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5 限制性保护和扶持性保护 等待被并购 面临的困难 政治压力 资金的限制 竞争环境 10.国际传播和中国的形象 西方对华报道的简要回顾 目前在华西方主流传媒及其报道 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 (1)历史回顾 晚清西方教会报业和中国 晚清教会报业作为中西权力关系的缩影 教会报业的舆论、政策作用 晚清教会报业和中国近代报业 西方媒体和民国时期的中国 专业记者成为主力 外国记者作为中国政治的参与者(不仅是观察者) 美国记者与国共之争 改革开放前的西方中国报道 竹幕后面的中国(没有西方记者,报导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中国报道作为国际关系和对华政策的应变量(跟随国际关系与对华政策的改 变) 西方中国报道作为西方社会思潮的反映 (2)90 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报道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6 “妖魔化”? 准确性和平衡性 缺乏对中国政治文化的了解 意识形态偏见 中国政府缺乏合作(媒介公共关系的失策;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政府过于介 入新闻报道,设定限制) 不是一个妖魔化所能概括 负面报道(西方媒体的习惯)与妖魔化 妖魔化判断的时效性 (3)在华新闻机构 (4)对华广播 对华广播的历史 日本 1937 美国 1941 英国 1941 澳大利亚 1956 德国 1965 法国 1989 加拿大 1989 目前西方的对华广播 发射台的布局 时数的增加 语种的增加 (5)综合分析 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特别是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几 个主要维度。塑造国家形象应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主要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总体均以客观报道为主,但在政治、人权、社会、环境 以及医疗卫生方面负面为主,对中国政府不友好,但总的来说难以得出妖魔化的 结论 具体来说, 政治上不够开明,经济上迅速发展(对外部影响利弊交织、利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7 大于弊),科技发达、文化丰富,人权社会、环境、公共卫生问题突出,对外关 系中合作和矛盾共存(尤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 自身的形象虽然离不开国际传播,但主要靠自己创造。 (6)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位置 发达国家要占到全球信息发布总数的 76%以上。中国所发布的消息在这总数 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就在这很少的比例当中,还有将近 80%的原始消息来自 发达国家。在整个互联网上中文的消息只占到了所有消息的 4%,这里还包括了 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作品上,我们和美国也有相当的逆差,中 美两国的输出输入比例大概是 1:14。 (7)中国报道的问题 中国报道的消息源 中国报道的解释框架 成见 内部制约和外部干预 (8)中国的对外传播机构 主要管理机构 中宣部(宣传的政治方面) 广播电影电视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国务院新闻办 主要执行机构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 国家外文出版局 中国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新闻社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8 (9)对外传播的问题 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化 领导人传播和舆论领袖 国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统一 宣传禁忌 报道的程式化和可信度 11.中国的对外传播 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 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位置 中国的主要对外(新闻)传播机构 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1)中国对外传播的对象和工具 对外传播:以境外人士为主要对象,主要借助于自主创办的媒体,以传播观念和 树立形象为主要目的的传播活动(如应对外国媒体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中国对外传播的对象 境外受众(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地区) 境内外国人 中国对外传播的工具 语言:外语(但包括中文) 渠道:自主新闻媒体但包括借助于外国新闻媒体进行的传播 (2)中共的早期对外传播活动 (3)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展开 对外新闻传播机构和规划 对外印刷传媒的系列化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29 对外广播迅速发展 新华社 中新社 1952 中央电视台 1958 主要内容: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朝鲜战争 亚非会议 支持亚非拉地 区的报道 大跃进 文革时期的对外宣传 从介绍中国到推动世界革命 对外新闻传播队伍受到冲击 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大大下降 对外新闻传播回归正确轨道 加强对外新闻传播的领导 1980 年 中央对外宣传小组 1986\1990 年 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 1991 年 成立国务院新闻办 对外新闻传播体系的形成 (4)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位置 发达国家要占到全球信息发布总数的 76%以上。中国所发布的消息在这总数 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就在这很少的比例当中,还有将近 80%的原始消息来自 发达国家。在整个互联网上中文的消息只占到了所有消息的 4%,这里还包括了 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作品上,我们和美国也有相当的逆差,中 美两国的输出输入比例大概是 1:14。 (5)中国的对外传播 管理机构:中宣部 新闻办 广电总局 文化部(外文局) 新闻总署 实施机构:文字传媒:中国日报 北京周报 新华社 中新社 电子传媒: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4\9 CRI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30 新华社 CRI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 CCTV (6)对外传播的问题 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化 领导人传播和舆论领袖 国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统一 关于内外有别 政治约束 1.国际问题报道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外交工作 的大局。我们的新闻媒体对国际问题报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国家外交政策、目 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 际舆论环境。国际问题报道在配合外交斗争中,绝不能出“杂音”,更不能唱反 调。 2.国际问题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维护国内社会稳定的大局。 所谓国际问题报道,我们通常是指报道发生在国际上、在不少情况下似乎与我无 直接关系的事件。如果由此认为国际问题报道与国内稳定没有关联,那在做国际 问题报道时就很可能忽略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忽略新闻媒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3.国际问题报道应更自觉、主动地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局服务。密切关注世 界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介绍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经济 合作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失败事例和教训、斗争策略和手法 4.国际问题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作不作报 道、评论不评论,什么时候报、什么时候评,怎样报、怎样评 宣传禁忌 谨慎报道 涉及敏感地区敏感国家的敏感问题, 一定要谨慎报道、一定要听中 央的招呼,按照要求做简单的客观报道, 或者根本不做报道 。必须服从党和国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31 家的对外政策, 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内稳定的大局。 不乱开口 国际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但有些事情不是能随便 妄加评说的。一面引火烧身,引来外交纠纷。 可信度问题 为了增进可信度 中国式的“自我中心” 以自己的历史偏见和传统思维模式来衡量他国的人和事,价值判断失误。 商业化的冲击 国内某些媒体对海外消息作庸俗化的报道,以迎合一些读者低级趣味的心理需求。 12.互联网与国际关系 互联网与民主 互联网与国家安全 网络外交 (1)网络与民主的关联 假设: 民主依赖信息的自由传播与意见的自由表达 民主和平论 知情的公众 观点市场 响应民意的政府 西方一直有一种舆论,相信互联网是威权政府难以克服的威胁,会导致自由、民 主 学者的研究表明,网络接入率与政治自由和民主化是呈正相关性的, 但无法确 认因果关系 网络对威权的挑战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32 信息控制的困难(成本) 表达多元化、情绪化(威权主义追求舆论一致,而网络推动表达的多元化, 情绪化,追求政权的安全) 被用于颠覆性目的(如伊朗大选) 威权政府可以通过主动性或者防御性措施消解传播技术带来的挑战: 限制使用 (access control) 不能登陆外网,停止网络 过滤内容 (content filtering) 网络警察 网络监控 (web monitoring) 舆论引导 (guidance and propaganda) 电子政务 (e-governance) 给予正当的政治参与的机会,而且较主动 网络经济 (internet economy) 网络战 (information warfare) 破坏颠覆性网络 (2)中国的网络新闻 第一阶段,1995-1996 年,起初的网络新闻多是传统报纸电子版、网络版。1995 年 1 月,中国首家上网的杂志「神州学人」,是中国第一个纸质媒体的网络版。 1995 年 10 月,「中国贸易报」跟进,成为中国首家上网的报纸。此阶段中国的 新闻网站数量少,设备不足,几乎都是单一文字的讯息,没有多媒体功能。 第二阶段,1997-1999 年,是中国新闻网站加速发展的时期。1997 年 1 月,中国 国务院创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网站,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综合平台。 1997 年 11 月,新华社成立了具有通讯功能的新华网。 1998 年下半年搜狐、新 浪出现。1999 年底,中国上网报纸共有 700 多家,到 1999 年底,绝大多数中央 新闻单位都有了网站。在此阶段,上网媒体数量迅速增加,新闻内容的更新频率 加快,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交互功能和查询功能被普遍使用。 第三阶段,从 2000 前开始,中国为了提高新闻网站的影响力,极力推动大型品 牌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新闻单位网站,企图以强势集群的力 量增加影响力,而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开始整合所属地区的新闻资源,集 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的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如千龙网、东方网等 媒体与国际关系讲义整理 33 以 2000 年 11 月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几个 管理规定为标志。核心的规定是新闻媒体网站有新闻发布权,商业公司网站有转 发新闻权。 其一是中央及省市新闻单位直属的依法所建立的新闻网站,简称为「新闻网 站」,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南方网、北京多家媒体组建的 千龙网等。 另一种,属于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新闻网站,简称「综合性非新闻 单位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雅虎中的新闻频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互联网 信息服务》,有关部门颁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3)互联网与国家安全 信息技术与权力再分配 新经济(互联网的出现带动经济发展) 跨国数字鸿沟(各国差距) 非 政府行为体(有利于非政府行为体参与到政治中去)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 网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 网络间谍 网络与个人安全 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战 由于有了电脑和网络,恐怖主义者可以重新调整计算机编程的军事装备,改变 导弹的目标,摧毁军事通讯系统;可以破坏城市的供水供电、扰乱机场的空中管制, 从银行把钱取走⋯⋯这些昔日很难做到的事情,今天一个人就可以在遥远的地方 完成 中国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容乐观,09 半年内有 1.95 亿网民在
/
本文档为【媒体与国际关系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