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二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打印稿

2020-04-27 10页 doc 158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土旺

教育工作者

举报
第二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打印稿智慧就是力量领先就是优势第二届(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五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项目成员一、项目小组组长:汪向东、杨冰之副组长:姜奇平、郑爱军数据采集与报告编写人员:俞萍、姜德峰、李凯、刘丹、黄成祥、李林杰、齐瑞瑞、马亚楠、闫晓辉、金婧、孟晓丽、王飞飞、吕作奎、陈奇、阳和军、邓北美二、联系方式联系:(姜德峰、刘丹)邮箱:jia、网址:www.im2m.com.cn微博:特别申明:本报告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专业团队独家...
第二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打印稿
智慧就是力量领先就是优势第二届(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五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项目成员一、项目小组组长:汪向东、杨冰之副组长:姜奇平、郑爱军数据采集与报告编写人员:俞萍、姜德峰、李凯、刘丹、黄成祥、李林杰、齐瑞瑞、马亚楠、闫晓辉、金婧、孟晓丽、王飞飞、吕作奎、陈奇、阳和军、邓北美二、联系方式联系:(姜德峰、刘丹)邮箱:jia、网址:www.im2m.com.cn微博:特别申明:本报告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专业团队独家完成,坚持独立、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负责对报告解释。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可能存在数据采集不全、信息不完整、指标存在瑕疵,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结果仅供相关城市和研究机构参考。目录目录 -3-图表目录 -5-总体结论 -8-一、评估背景与意义 -11-(一)智慧城市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11-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 -1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 -12-(二)智慧城市评价是引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向标 -14-1、国内外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4-2、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8-(三)国脉互联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主要贡献 -19-1、主要研究方法 -19-2、主要研究内容 -20-(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24-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8-二、评估情况说明 -34-(一)样本筛选 -34-(二)评估范围 -34-(三)评估日志 -35-(四)评估方法 -35-(五)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定义 -36-三、数据采集及处理结果 -39-(一)数据处理方法 -39-(二)综合评价方法 -43-(三)整体评价结果 -45-1、总体得分分析 -45-2、发展阶段分析 -49-3、离散程度分析 -50-(四)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51-1、一级指标整体得分分析 -51-2、一级分项指标得分分析 -52-(五)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57-1、光纤与宽带覆盖率 -57-2、电脑终端普及率 -60-3、云平台 -61-4、典型应用项目 -63-5、产业发展水平 -65-6、政府服务能力 -68-7、规划 -70-8、组织体系 -72-9、资金投入 -73-10、宣传推广 -74-四、总体建议 -76-五、智慧城市评估获奖单位及获奖理由 -78-(一)【智慧城市建设领先奖】 -78-1、无锡市 -78-2、浦东新区 -79-3、佛山市 -79-(二)【智慧城市最佳组织奖】 -80-1、扬州市 -80-2、宁波市 -81-(三)【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奖】 -81-1、广州市——智慧交通 -81-2、北京市——云平台 -82-3、杭州市——智慧旅游 -83-4、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 -83-5、深圳市——电子政务建设 -84-结束语 -85-附件1第二届(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排名表 -86-附件2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89-附件3国脉简介 -97-图表目录图表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12-图表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13-图表3:国外信息化评估体系内容 -15-图表4: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内容 -18-图表5:智慧城市模型图 -21-图表6: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流程图 -27-图表7:国脉互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29-图表8:第二届(201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2-图表9:智慧城市起步阶段评价等级界定表 -44-图表10:智慧城市评估对象 -34-图表11: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评估日志表 -35-图表12:智慧城市不同阶段特征 -37-图表13:智慧城市评估各类指标得分结果 -46-图表14: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排名前十名分析 -48-图表15: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排名后十名分析 -49-图表16: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划分表 -49-图表17:智慧城市评估阶段分布图 -50-图表18:智慧城市各项指标得分离散程度分析图 -51-图表19:2012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一级指标得分分析图 -52-图表20:智慧基础设施各评估要点得分情况分析表 -53-图表21:智慧应用各评估要点得分情况分析表 -54-图表22:智慧产业各评估要点得分情况分析表 -55-图表23:智慧治理各评估要点得分情况分析表 -56-图表24:智慧保障能力各评估要点得分情况分析表 -57-图表25:光纤与宽带覆盖率评估结果 -58-图表26:电脑终端普及率评估结果 -60-图表27:云平台评估结果 -62-图表28:典型应用项目评估结果 -63-图表29:产业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66-图表30:政府服务能力评估结果 -68-图表31:规划方案评估结果 -71-图表32:组织体系评估结果 -72-图表33:资金投入评估结果 -74-图表34:宣传推广评估结果 -75-前言“智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应用,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道奇葩,从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信息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三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各类试点遍地开放。本次评估旨在摸清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状况,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城市“智慧化”程度,明确城市智慧化所处的位置,找出与发达国家、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总体结论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7月,国内共有15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发布智慧城市规划、行动方案或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已达50多家。本次评估筛选出50家代表性的城市及城区作为评估对象。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目标、建设模式、运营规律、投资策略、建设重点等都在努力实践探索中。主要结论如下:一、智慧城市发展备受重视,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已成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更为高级的城市发展阶段,国内各大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从去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范围确定中可以看出,2011年7月国内共有55个城市提出或智慧城市建设,集中可以采集到数据的城市有28个,而今年共有150多个城市开展,集中可以采集的城市增加到50个,可见中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响应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对比2011年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得分率由去年的48.99%提升到今年的51.77%,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二、各个城市之间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领先明显从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划分为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的得分情况看,各个城市之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起步早、速度快、成绩领先。在评估的50个城市中,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65-100分)10个,创建智慧城市追赶者(50-65分)16个,创建智慧城市准备者(0-50分)24个,比例分别为20%、32%和48%,大部分网站处于准备者和追赶者状态;其中,排名前十位基本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有,第一名无锡(71.2分)与最后一名呼和浩特(31.3分)得分差距达2倍以上,有36个城市总得分未达到及格水平(60分),及格率仅为28%。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数据离散度非常显着。三、智慧治理基础扎实、成绩较好,智慧产业与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从智慧城市各类指标体系得分情况来看,中国智慧城市的智慧治理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智慧治理指标总得分率达到了71.71%,其次是智慧产业(得分率52.80%)与智慧基础设施(得分率50.40%);智慧产业方面,人均用水量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指标得分均达到了及格水平,得分率分别为64.60%、63.80%;智慧基础设施方面,在网民数量、无线覆盖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无线宽带和网民数量指标得分率分别为61.40%、62.21%。四、政府服务能力较为突出,但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本次评估结果显示,二级指标中政府服务能力得分较高表现突出,其中政府信息公开完整度、在线服务能力、信息资源利用等指标的得分率分别达到了81.22%、73.21%、72.40%,在所有被评指标中,单项指标得分率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四;近年来智慧政务的发展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各城市在智慧政务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电子政务、政府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等领域能力不断提升。但智慧保障能力(44.70%)和智慧应用(39.25%)整体得分率较低,尤其是应用领域和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成绩较差,得分率仅为23.20%、21.60%,在本次所有评估指标中得分率最低,需引起各地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高度重视。第二届(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总排名 名称 总分 排名 名称 总分 排名 名称 总分 排名 无锡 71.2 1 天津 56.0 18 济南 44.2 35 广州 69.5 2 大连 56.0 18 合肥 44.2 35 浦东新区 68.9 3 丽水 54.9 20 重庆 42.7 37 扬州 68.6 4 成都 53.7 21 哈尔滨 42.0 38 宁波 68.4 5 舟山 53.7 21 西安 41.6 39 佛山 68.4 5 长春 53.0 23 烟台 41.6 39 北京 68.1 7 珠海 51.5 24 昆明 40.7 41 杭州 67.6 8 东莞 51.1 25 南宁 40.6 43 上海 67.4 9 厦门 50.9 26 泉州 40.2 44 深圳 65.0 10 江门 47.9 27 兰州 39.9 45 苏州 64.7 11 南昌 46.4 28 沈阳 38.5 46 南京 63.7 12 株洲 46.3 29 贵阳 37.1 47 福州 61.3 13 长沙 46.2 30 石家庄 36.0 48 武汉 60.2 14 郑州 45.6 31 唐山 31.4 49 常州 59.7 15 太原 45.5 32 呼和浩特 31.3 50 青岛 57.3 16 海口 45.3 33 嘉兴 57.0 17 宜昌 44.8 34 一、评估背景与意义(一)智慧城市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根据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在纽约总部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到2050年人口总数为97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达到64亿,中国的城市人口可望超过70%。全球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可逃避的问题,如城市人口拥挤、工业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种种城市病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城市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的滞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许多国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已经在全球成为一种趋势。自新加坡在1992年提出建设智慧岛后,欧洲、美洲、亚洲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军”,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全球开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建设发展期(见图表1)。图表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城镇化和信息化仍是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智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应用,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道奇葩,从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三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各类试点遍地开放。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详见图表2:图表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二)智慧城市评价是引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向标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其信息化程度将更加完善,城市化综合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当前,随着对智慧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关于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及机构在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的脉络下开始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但总体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现对国内外关于城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总结。1、国内外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城市信息化测评就是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算、评估,以揭示和勾勒城市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并指导管理决策部门从制约因素入手安排、规划现实工作。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信息化为核心的,是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研究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非常有帮助和必要的。自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展开了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工作,涵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展开了实际的测度工作,具体内容如图表3所示:图表3:国外信息化评估体系内容 序号 评估体系 评估对象 提出时间 体系特点和优势 体系架构 1 马克卢普法 国家 1962 首次系统的提出信息化测算方法,并开创了马克卢普信息经济理论。 2 信息化指数法 国家 1965 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后来的评估体系影响深远。 2级4/11项 3 波拉特法 国家 1977 波拉特发展了马克卢普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类系统,即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对信息产业经济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 4 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 国家 1995 简单实用,与当时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联系紧密,主要是针对西方七国的信息化发展进行测度,但其主要从基础设施方面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不能有效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2级6/12项 5 韩国:信息化指数评估体系 国家 1995 仅仅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的普及应用情况,评估内容比较单一。 2级4/4项 6 国际数据公司(IDC)ISI 国家 1996 IDC提出的信息建设指数法(亦称信息社会指数法,简称ISI),以评价各国收集信息、吸收信息及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着重于信息化基础环境评估,对信息化社会环境描述较少。 2级4/23项 7 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 国家 2002 该体系由政府制定,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其比较直观、可操作性强,但也存在一些指标设置不太合理的情况。 1级23项 8 英国:电子经济评估体系 国家 2002 由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企业共同完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且评估体系比较全面和科学,但指标设置太多,不利于测评工作的开展。 4级4/12/35/118项 9 俄罗斯联邦:各地区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国家或地区 2002 由政府和企业联合组织多方人士参与评估,比较全面, 3级5/31/106项 10 哈佛大学与世界经济论坛:NRI 国家 2002 网络化准备指数(NRI)是国际组织与学术机构合作提出的,评估全面、体系结构完善、整合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要素选择精炼。 4级2/8/10/105项然而,专门的城市信息化测评体系还比较少,更多仍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新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文献涉及地理、经济、规划、信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变化、信息技术与产业区位研究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信息化的内容。我国对城市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经济学界、地理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展开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城市信息化的理论与思路方面,如吴伟萍(2008)着《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一书,着重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等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讨,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分阶段的特征和目标进行分解;承继成和王浒(2000)对城市信息化的概念、框架、思路进行了研究;姜爱林(2003)认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城市信息化,并探讨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化,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原则、目标与认为等;承继成(2003)等又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工程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宋健(2009)对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目前,关于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估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既有对城市信息化总体现状的研究,也有一批对城市信息化各个分支的研究,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傅文彪(2002)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化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上海市互联网咨询研究中心(2003,2004)通过研究城市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魏诗礼(2005)以上海信息化测评为例,对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9】;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吴伟萍(2008)建立了一套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将广州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了做了详实、全面的比较,剖析了其中优势和劣势;陈淑英(2008)从一个通信运营商的立场,构建了城市信息化评估体系,对城市中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信息化应用主体的应用水平和需求进行评估,并对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权重赋值、数据采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王翠(2010)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及信息服务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主成份分析法、灰色系统建模方面等量化分析了城市信息化的现状水平等【11】。总的来看,国内外关于城市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城市地理或地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以及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体系结构和技术架构;一类是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探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的信息化应用与运行模式;还有一类是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出发,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带动作用,及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其中后一类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理论深度不够,同时作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城市信息化测评体系方面的研究明显有点滞后,且不系统,也不全面。2、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综述由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还很短,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愿景、建设规划、技术架构、应用体系及具体的解决方案等方面,针对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科学、系统的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的研究还极为鲜见。国外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是2007年以维也纳理工大学RudolfGiffinger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的欧洲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图表4所示,同时提出了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Z变换方法,以此对指标进行对比【12】。图表4: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智慧经济 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 经济形象与商标 生产力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国际融入性 (转型能力) 智慧人群 资格水平(如学历、专业资格水平等) 终身学习的偏好 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灵活性 创造力 开放性 公共生活参与度 智慧治理 决策的公众参与 公共及社会服务 透明治理 (政治策略和愿景) 智慧生活 文化设施 健康状况 个人安全 居住质量 教育设施 旅游吸引力 社会凝聚力 智慧流动 本地可达性 国内国际可达性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普及程度 可持续、创新、安全的交通系统 智慧环境 自然环境吸引力 污染度 环境保护 可持续资源管理(三)国脉互联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主要贡献1、主要研究方法1.1文献调查法:主要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文献做了细致的调查,提炼出重要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本次评估成果服务。本次文献调查主要是通过大型数据库、国脉物联网等网络、专家论坛、评审会等渠道获取大量的文献资料。1.2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本次评价的指标体系。1.3案例调查法:参与大量有关城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实地调研、研究、规划,具有大量一手的实际调查资料,如宁波、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武汉、扬州、株洲、佛山、舟山等城市的调研资料、规划方案等,为本次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1.4比较分析法:本研究课题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及国脉互联首届智慧城市评估成果等,并进行了比较研究,使得本评测成果更具前瞻性、引导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智慧城市的愿景、目标及体系架构,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六部分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系统的、生态的发展体系,如同一个智慧的人一样,具有感知、行动、思考能力及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基础设施如同人的双脚和腿一样,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智慧治理和智慧民生如同人的双手一样,是智慧城市运营的关键,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两只手要协调发展;智慧产业如同人的躯干一样,是支撑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运营的主体,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挥中枢,如同人的大脑一样;智慧环境是如同人的生存环境一样,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支撑。图表5:智慧城市模型图智慧城市充分汇聚人的智慧,利用信息技术赋予物以智能,加强城市治理与环境建设,同时大力加强民生服务及产业发展,为智慧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1)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及经过智能化转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中信息网络设施包括宽带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物联网与“三网融合”等;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中心、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政府数据中心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客观需要,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方面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2)智慧治理智慧治理包括智慧政府及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其中智慧政府主要是自身建设及对企业的公共服务,包括决策执行能力、管理服务透明度、业务协同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企业的公共服务等;公共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是增强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及社会参与管理意识,扩大管理主体,且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精准管理能力,实现城市智慧管理,使城市管理、运行监测、公共安全及应急处置等城市运行情况安全高效。(3)智慧民生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事情,其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更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智慧民生主要是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及社会公益服务水平,为公众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务,主要包括智慧社保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服务与其它公益服务等。(4)智慧产业智慧产业是直接或间接利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其中直接利用人的智慧,如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出版等;间接利用人的智慧主要指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制造、管理、销售及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升各环节的智慧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也是体现城市“智慧”的重要标准,智慧因素最终主要反应在投入产出比、资源消耗率及量化融合度等方面。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提高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更智慧、更健康、更有效率。(5)智慧人群智慧城市是“智”、“慧”协同发展的结果,要更突出人的因素、人文的因素,事实上,也只有人才有智慧,而物只有智能,也只有人的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智慧,这也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智能城市与数字城市的最主要特征。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所在,其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执行者,更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享用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实现更大的价值,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6)智慧环境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及软环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生活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内涵,把握未来城市发展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提高智慧城市与自身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加强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为实现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撑;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体现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实现全民享受智慧的重要体现;智慧产业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增强智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的主体,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者、运营者、管控者和享用者,智慧人群的培育是智慧城市良性运转的核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所在;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营养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六部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完整的、系统的有机整体,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精确高效、城市服务及时便捷、城市运行安全可靠、城市经济智能绿色、城市生活安全舒适的发展目标。(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为了使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准确、系统地评价其建设进程和发展水平,切实起到引领作用和决策作用,进而促进智慧城市愿景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则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及方法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1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这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要保证评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首先要明确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城市信息化发展及创新理论等,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愿景与目标,及发展规律等进行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其次,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逻辑,不能出现内容相容、划分指标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2)系统性原则智慧城市系统关系复杂,环境因素多、分布广,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按照系统论观点,把相关系统发展纳入整体,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具体行动和系统目标之间的关系,要能够全面、系统反映被调查对象的综合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应从各个层次、各角度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状况,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变化趋势,反映对象的发展动态,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及权值分配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意各个部分的关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3)导向性原则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智慧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角度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体系架构等核心要素,要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起到指导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世界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4)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利用其进行实证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是我们作此课题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5)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是设计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地区性横向比较,且可以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同时在指标选取时要注意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尽可能与国际通用的有关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1.2构建方法(1)构建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对评价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将评价的属性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具体流程如图表6所示:不可行目标分解归类合并专家权重调查实证研究试评可行图表6: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流程图▼目标分解:本研究课题首先研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架构,分析出构成目标的所有要素,并一一列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各项指标;其次是划分层次和模块,逐层逐模块研究;最后,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总体思想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指标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最终形成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归类合并:分解过程中,为防漏掉重要因素,尽量将有关重要指标全部列出,期间主要运用调查统计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初拟指标进行去重筛选,保持指标之间尽量做到互斥,并尽量保证同一评价体系内的各个指标的协调一致,以求从不同角度反映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试评检验: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试评,在评价过程中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等性态,并对指标体系进行重新加工和完善。▼专家论证:为进一步明确该体系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此阶段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该领域专家的权重评价结果,在此科学、专业的基础上确定权重。▼实证评价:将经过实践检验并经加工完善的指标体系投入推广到实证评价工作中,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设计思路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愿景及发展目标等,在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并参阅国内外有关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观点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文献研究、观点提炼、指标筛选”的研究思路,对影响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众多因子进行分析、梳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具体可以概述为: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观点、建设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研究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结合统计数据的可采集性,对筛选出来的指标进行调整、分类及汇总,形成一套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是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价,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所以,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2.1国脉互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与发展目标,国脉互联从智慧基础实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六个方面对智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此六部分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之上,分解出二级指标。智慧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智慧治理包括智慧政务和智慧公共管理;智慧民生主要从解决城市发展中人们最关心的事项考虑,主要包括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服务等;智慧产业从人均产值、投入产出比、万元GDP资源消耗率及两化融合等方面,旨在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智慧人群包括信息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才质量;智慧环境主要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考虑。经过科学论证,最终确定19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筛选,我们综合考虑导向性、覆盖性、独立性、可采集性等原则,对指标进行认真筛选,从而确定最终的评价体系。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如图表7所示:图表7:国脉互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设施 宽带网络 三网融合 信息共享基础设施 公用云计算中心 信息安全服务 政务云 城市基础设施 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 智慧治理 智慧政务 决策能力 政务服务及透明度 业务协同水平 智慧公共管理 智慧交通 智慧城管 智慧管网 智慧安防 智慧食品药品管理 公众与社会参与度 智慧民生 智慧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建设水平 社保信息化服务水平 智慧健康保障 健康保障信息化服务水平 智慧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智慧社区服务 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智慧产业 人均产值 人均产值 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 万元GDP资源消耗率 万元GDP资源消耗率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环境 两化融合水平 两化融合效益 智慧人群 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产品的应用 信息资源的利用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知识创新能力 人才质量 高等教育状况 高级人才状况 人才引进情况 智慧环境 生态保护 环境建设水平 环保信息化水平 资源利用 资源节约水平 资源智能化应用 软环境建设 组织体系 规划政策 法规标准 评估考核 城市品牌2.22012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五项基本原则,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愿景及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并参阅国内外有关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观点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文献研究、观点提炼、指标筛选”的研究思路,对影响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众多因子进行分析、梳理。2011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规划方案、组织体系、资金投入、示范项目、信息基础设施等10个内在逻辑性较强、数据采集可行性高的评价指标。经过一年的发展与建设,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2012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整体设计遵循延续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可比性等原则,在延续和继承首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首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经验,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结合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观点、建设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等,根据我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遵循统计数据的可采集性,对首届评估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分类及汇总,并丰富评估考核要点,合理分配权重,使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更趋于科学合理。本套指标共涵盖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0个评价要点,具体情况见图表8:图表8:第二届(201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要点 评价说明 智慧基础设施 光纤与宽带覆盖率 光纤入户率 家庭光纤入户的比例 无线宽带覆盖率 各种无线传输网络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 电脑终端普及率 网民数量 网民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例 云平台 云计算中心建设或利用情况 是否计划或已行动建立(租用)云计算中心 智慧应用 典型应用项目 市民卡 市民卡的发卡比例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智能电表安装率 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表的比例 其他典型应用 其他典型在建或已经示范应用项目(如成果、旅游、安全、社区、环境等) 智慧产业 产业发展水平 人均产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用电量 城市居民人均耗电量 人均专利数量(万人) 城市万人专利授权量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智慧治理 政府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 是否建设市民网页、便民服务、办事大厅或面向企业的专业平台 政府信息公开完整度 政府信息在官方门户网站上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 在线服务能力 政府在线服务的广泛性及便捷性 信息资源利用 政府门户网站日均人均访问量 智慧保障能力 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或行动纲要 已制定智慧城市详细规划或行动纲要(5分),正在制定即将出台智慧城市规划或纲要(3分)已形成智慧城市总体发展思路及设想,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1分) 组织体系 专门领导机构或执行机构 城市市长/书记兼任领导机构领导职务(5分);城市副职以上兼任领导机构或执行机构领导计(3分);城市副职以下兼任领导机构或执行机构领导及其它情况(1分); 资金投入 专项资金预算 已出台明确的智慧城市专项资金预算(5分);由运营商或集成商投资建设智慧城市专项资金(3分) 宣传推广 多种宣传活动 举办过智慧城市相关培训、讲座、会议或论坛等,开设专题、网站和微博等。二、评估情况说明(一)样本筛选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一种趋势。自2009年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行列,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迅速兴起。不少城市已率先开展建设了一系列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及相应活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范围是从150多个已有初步行动计划的城市中,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地区分布和典型示范意义等角度,筛选了60个城市及城区,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由专家研究、讨论最终筛选出50个代表性城市及城区作为本次评估对象。(二)评估范围本次评估共选取50个被评城市,主要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率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中等规模城市和个别标志性城区。具体范围详见下图表9:图表9:智慧城市评估对象 类别 评估对象 智慧城市(50个)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南京、杭州、济南、青岛、厦门、宁波、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兰州、贵阳、唐山、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舟山、丽水、温州、烟台、泉州、株洲、宜昌、佛山、东莞、江门、珠海、昆明、海口、浦东新区(三)评估日志图表10: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评估日志表 实施日期 工作内容 8月15日-8月30日 制定《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方案》;同步启动对《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9月24日-9月29日 完成《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10月8日-10月19日 1.在国脉物联网制作评估专题,公开征求意见;2.收集归纳各方意见,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经过专家指导最终确定《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10月19日-11月16日 1.对各评估城市指标数据进行初步数据采集、打分处理;2.对部分数据采用模拟用户方式向相关部门通过“依申请公开”渠道获取。 11月19日-11月28日 1.查看依申请公开信件,对各城市进行数据审核、分析处理、加工归纳、再进行综合排名;2.撰写《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初稿)》。 11月29日 向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请示汇报,听取杨部长对本报告的建议和意见。 11月30日-12月3日 根据杨部长指示,对本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12月5日 召开2012智慧城市年会,公布评估结果。(四)评估方法·专家研讨法:由权威的专家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现状,使评估结果更具权威性;·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智慧城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人工测评法:根据制定的指标体系,评估人员通过查看城市2011年统计公报、网站搜集数据、相关新闻报道、模拟用户进行依申请公开等对城市进行测试;·同一指标平行测试:每项指标由同一个人负责,并寻找同一时间段数据,确保每项指标评估标准和评分尺度相同;·加权分析法:主要是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进行重点划分,然后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再根据每一项指标项目权重进行评分。最终评估结果根据所有指标的综合得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专业软件测试法:主要考察网站的信息资源利用等技术指标。(五)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定义城市作为一个承载众多功能的综合体,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内涵不断丰富,赋予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多,这也促进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S型曲线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事实上,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充分反映了人类自身不断进步、追求幸福的过程。城市化本身意味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最终将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人类生命体。未来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将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如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以及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等。所以,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现根据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国脉互联将智慧城市的发展分为起步阶段、建设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成熟阶段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一步步积累的。为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智慧城市,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了准确把握智慧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国脉互联对智慧城市的五个阶段特征进行分别描述,具体内容如图表11所示:图表11:智慧城市不同阶段特征 阶段划分 特征 起步阶段 总体特征:领导重视、形成共识、规划到位,局部已开始推进实施,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准备工作:出台建设智慧城市的文件,制定相关智慧城市规划方案和行动纲要等;②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如信息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城市交通及管网的智能化建设等;③其它方面:智慧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及智慧产业的引进培育等也已开始。 建设阶段 总体特征: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首要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智慧城市各项建设全面展开,使智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包括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智慧治理工程、智慧民生工程、智慧产业发展工程、智慧人群增智工程、智慧资源环境建设工程等涵盖智慧城市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②支撑环境建设:如人才培育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及技术标准体系等建设工作全面展开;③其它方面: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监督落实、评价完善等工作贯穿始终。 发展阶段 总体特征:经过关键的建设阶段后,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站在新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与运营,使智慧城市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及一定的感知、认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化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智慧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更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运营初见成效;②智慧治理:智慧政府与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等;③智慧民生:民生工程不断落实,智能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④智慧产业:智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⑤智慧人群: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生活更便利、舒适;⑥智慧环境:生态保护初见成效,资源利用多元化,人文环境作用逐步显现,智慧城市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深化阶段 总体特征:经过快速的发展阶段后,智慧城市建设由外力推动变为内生需求、内力驱动,由量的积累变为质的飞跃,智慧城市各部分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运营高效安全、人们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①智慧城市各部分和谐统一: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智慧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智慧城市的作用和价值已经显现;②智慧城市系统内外互补互促:智慧城市的区域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成熟阶段 总体特征:经过不断的发展、深化,智慧城市的整体运营趋于合理、稳定,呈现出创新、高效、安全、和谐的一种状态,达到了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目标,实现了智慧城市的愿景。三、数据采集及处理结果(一)数据处理方法?本次评估,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对于第一类定性指标的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并根据专家讨论、评审等,直接进行计分;对于第二类定量指标,由于部分指标采集的原始数据来源、类型等都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且数据间的相差悬殊而难具可比性,因此对这部分数据采取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具有统一规范性、可比性和高保真性。具体数据处理模型公式如下:当指标数值越大反映智慧城市建设越先进,当指标数值越小反映智慧城市建设越先进时,其中,Si为指标数据标准化值?Ci为指标采集的原始数据;Cmax为所选取城市同类指标采集的数据最大值;Cmin为所选取城市同类指标采集的数据最小值。本次数据采集,范围广、难度大、计算复杂,尤其是一些无法通过网络、统计资料查询的数据,评估人员首先进行电话沟通、邮件发送再通过依申请公开渠道(如下图),对于其中一些数据个别城市无法采集得到的,可能由于被评城市没有及时透明公开或依申请公开渠道不畅通,导致查找困难和遗漏现象,只能作为0分或同行的平均分处理。相关依申请公开的回复内容摘列如下:图1:福州市依申请公开渠道答复图2:丽水市依申请公开渠道答复图3:江门市依申请公开渠道答复图4:杭州市依申请公开渠道答复图5:深圳市依申请公开渠道答复图6:温州市依申请公开渠道不畅通图7:武汉市统计公报获取数据(二)综合评价方法参照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分别确定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与
/
本文档为【第二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打印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