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2021-12-03 4页 doc 52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dczly68

从事多年财务会计,税务工作的经验

举报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优选"学前教育学"〔X晓东版本〕知识重点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1、识记:〔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表达其学前教育思想;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表达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奉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认教育...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优选"学前教育学"〔X晓东版本〕知识重点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1、识记:〔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表达其学前教育思想;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表达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奉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认教育〞,主X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开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开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开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历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根本概念、根本命题、根本历史及根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局部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展改良;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外乡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XX起草"幼稚园课程",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X〞X雪门在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第二章儿童观1、识记:〔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2、领会:〔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在卢梭时代被大批先进的思想家所发现和认同。。〔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3〕儿童是成人之师: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第三章儿童与教育1、识记:〔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3〕儿童教育与儿童开展的辩证关系:1、开展决定着教育;2、教育又创造着开展;3、教育与开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4〕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在"学前教育与开展"中提出"儿童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2、领会:〔1〕"自然——使然〞问题:"自然〞是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的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常被复原为"先天——后天〞、"天赋——经历〞或"遗传——环境〞。儿童开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2〕园丁说的奉献与局限: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种子、花木、庄稼,取譬种植来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开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开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观念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根本观念。但这种类比有局限,实际不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共同的或共通的规律,人与植物毕竟也有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取譬种植谈论教育并不能提醒教育的全部内涵。〔3〕顺性而动。〔4〕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开展的自然速率: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正确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开展的一种客观规律。教育应当尊重这一自然速率。〔6〕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教学的两个极端: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展学习〞,维果斯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反响型教学,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大纲相比微缺乏道。学前教育应当更接近于自发型教学,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我〞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教学〞在表达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方案教学〞主X,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育的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响型的教学,真正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开展的大纲的一致性3、运用: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第四章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1、识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根底和起点。〔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安康开展的保证。〔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2、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A、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做好宣传、汇报工作;B、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展教育;C、发动广阔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3、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联系本、或书信往来〕和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历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4、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5、领会:〔1〕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相互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构造因素、家庭经济与物质条件因素、家长因素。〔2〕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1996年国这教育委员会下令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增加了社区工作局部。〔3〕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A、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B、发动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C、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D、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E、家前教育机构适当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赢得群众对幼托事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3、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做好托儿所、幼儿园家长接待工作的?第五章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1、识记: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的重要性〔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安康。〔3〕激发智力潜能。〔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5〕萌发保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园所基地的选择要求: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2、方便家长接送,防止交通干扰;3、日照充足,场地枯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2、领会:〔1〕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2〕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开展性:在设计建筑物时,应有一定的可持续开展的可能性,满足扩大招生、设专门功能室的需要。3、运用: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那么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1、实用和经济;2、卫生和平安,有助于安康;3、全面和多样;4、动态性和参与性;5、可持续开展性。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1、识记:〔1〕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2〕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外显要素:一、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二、施动行为与反响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三、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响行为的概括性特征: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为意图称为反响行为取向。内隐要素:1、场景界定;2、角色认知;3、行为期待。2、领会:〔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主体的建构;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根本观念有关。〔2〕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第一,对幼儿的控制: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第二,教师的自控: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和、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3〕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开展有什么意义〕、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案。3、运用:运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流程说明你的和儿童的一次互动过程〔178〕。第七章学前儿童体育1、识记:〔1〕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那么是指组织、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开展,后者表达质的变化。〔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由头至尾原那么、由近及远定律、生理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相关。〔3〕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包括学前儿童生活护理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4〕关于幼儿安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开展到达预期的安康水平。分为四个层面,即安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2、领会: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开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开展。第一,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开展时期;第二,早期经历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第三,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4〕学前儿童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根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根本动作的练习、根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两条原那么: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5〕幼儿安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幼儿安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安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开展现状与开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安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幼儿安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安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局部。安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安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安康教育的研究范围。3、运用:〔1〕你如何对待在幼儿园中进展"淬砺体育〞?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平安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那么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2〕根据你的教学经历谈儿童体育如何实施?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识记:〔1〕儿童语言开展阶段学说:前构造阶段(0-2岁)、简单构造阶段〔2—4岁〕、合成构造阶段〔4—6岁〕、嵌置构造阶段〔4——6岁〕。〔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一是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二是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三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开展要以认知能力开展为根底;二战后出现了要、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语言的三大因素:语言的构造、语言的功能及语言的处理过程。语言的功能有七种: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根本观点:语言教育整合观: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完整语言教育观,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2、领会:〔1〕语言在儿童开展中的作用:儿童的语言开展、思维开展与社会性开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开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开展。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课文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开展趋势:一是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二是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三是重儿童的主动性;四是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家庭语言教育要防止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二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首先,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其次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第三刺激儿童学习兴趣。3、运用:如何在现实的儿童语言教育中遵循儿童语言教育的根本观点,落实语言获得理论的开展趋势。第九章学前儿童认知教育1、识记:〔1〕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开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开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开展存在一种"最正确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坚持儿童开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开展。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开展阶段,而应该附属于儿童的开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开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2〕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对儿童认识开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教育主X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开展。它对于学校教育,辞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2、领会:〔1〕关于人类认知的本质: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根底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2〕认知的个别差异:人类人个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开展的潜在差异。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开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上下的差异,开展速度的差异。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3〕智力开发与认知开展: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开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开展过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垢自发开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3、运用:如何运用儿童认知开展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儿童认知教育中的问题,如智力开展的好坏与快慢:〔P260〕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1、识记:〔1〕社会性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分两类:一是先赋社会性,二是后成社会性。〔2〕社会认知的内涵: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标准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包括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标准、规那么的认知。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的区别:一是稳定性与变动性,二是明显的外在特点和神秘的内在活动,三是自我中心的态度〔3〕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儿童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采择的开展阶段包括:3—6岁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阶段;6—8岁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在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的教育中,要努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一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时机,扩大其视野;二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三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四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五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到达相互考虑和承受对方的合理建议;六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4〕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应注意: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二是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三是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四是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五是严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5〕对社会标准与规那么的认知和教育:社会标准的类型有根本道德准那么、习俗规那么、慎重规那么、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那么。进展社会标准教育是要使规那么内化,其过程一般为: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那么要求;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那么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招待规那么和违反规那么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进展社会标准和规那么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开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那么体系;2、规那么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3、在执行规那么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那么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那么对集体生活的益处;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6〕社会性情感的开展:情感开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开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开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开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那么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开展的重要里程碑;母婴依恋开展的4个阶段:无分化期或称不分对象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低分化期或称导向一个对象的分化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或称运用运动或信号同已识别对象保持亲近阶段、伙伴关系开展期或称矫正目标的合作阶段。〔7〕移情与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移情又称"情感投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响。同情感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罪错感主要是自我评价〔8〕同伴间的游戏:2岁儿童一般从事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儿童主要从事平等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9〕亲社会性行为的概念: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2、领会:〔1〕社会性教育的意义。〔2〕同伴交往的开展:界限为2岁。〔3〕幼儿的友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XX趣、共同利益的根底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3、运用:〔1〕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开展的特点对其进展社会性情感的教育:1、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方案的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展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4、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1、提供更多的交往时机;2、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3、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无视儿〞进展家庭访问,了解其早期亲子交往经历,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4、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3〕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P295〕第十一章学前儿童道德教育1、识记:〔1〕杜威:儿童道德开展概况的经历的三种水平:前道德或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2〕皮亚杰:儿童道德开展有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1、从把规那么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那么是契约;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幼儿还处在前道德的或前习俗的道德开展水平。〔3〕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开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定向〕、习俗水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那么为定向〕。〔4〕儿童道德开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开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比照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2、领会:〔1〕个体的智慧性开展水平是其道德开展的前提条件:个体的道德开展水平是由智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的,智慧开展是道德开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两者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平行开展的趋势。儿童的道德开展除需要智慧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2〕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开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开展的具体实现:。〔3〕儿童道德开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开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比照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3、运用:如何对儿童进展道德教育。〔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防止成人化倾向。〔2〕开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1、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而言,道德就是知识2、智慧的开展是道德认知开展的必要条件(3)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进展道德传授时,教育者应注意:3、向儿童传授的规那么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4、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5、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6、进展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开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4)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开展自律道德:皮亚杰认为,开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科尔伯格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展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接着组织相邻阶段的学生进展讨论。〔5〕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6〕提供交往时机,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开展。〔7〕与儿童平等对话〔8〕"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审美教育1、识记:〔1〕审美欣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其意味进展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2〕审美创造。〔3〕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准备阶段〔最初是审美态度〕、实现阶段〔审美感受阶段〕、效应阶段〔最后阶段,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变化〕。〔4〕学前儿童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心理过程三阶段:审美知觉阶段〔指审美器官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X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审美反思阶段〔包括了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方面〕、审美表达阶段〔儿童的审美表达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5〕审美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特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特性有二:一、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构造,最终到达人格的完善;二、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开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6〕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开展,第二层次是为将来学前儿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打下良好的根底,这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2、领会:〔1〕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开展的一局部,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总之在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方面相辅相成,起着相互促进作用。3、运用: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审美感受力的培养:1、用美包围儿童;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和、帮助儿童进展审美情感的积累;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的游戏1、识记:〔1〕游戏的概念: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展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那么的有序活动。〔2〕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3、游戏是一种有规那么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3〕儿童游戏的年龄开展阶段:一是认知开展: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规那么游戏阶段〔7-11岁〕;二是社会性开展:分为六种水平,偶然的行为、旁观行为、单独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4〕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沿认知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构造游戏、规那么游戏;按社会性分类主要根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根据儿童参与时的角色分为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那么游戏按实用性来分类: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5〕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2、领会:游戏对学前儿童开展的价值〔前四点〕〔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展。〔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开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5〕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6〕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中包含着学习,学习中也包含着游戏,让儿童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开展。〔7〕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开展价值;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历获得和能力的开展。〔8〕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首先,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尊重儿童的具体表达;其次,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能真正把儿童当作游戏的主人,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耍,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再次,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履行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行动表现。〔9〕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3、运用:〔1〕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2〕如何保护幼儿的游戏权利: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全民意识;其次,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游戏设施;最后,对儿童游戏权利实施保护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局部。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开展严密联系起来。3、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第十四章学前课程1、识记:〔1〕学前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指联系教育目标和实现儿童开展的具有一定构造和功能的中介,它反映了教师的有目的的方案及其展开过程。〔2〕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课程目标:在课程系统中起着统帅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了教育的总目标,是一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总目标是这个课程的最高层次的目标课程内容:学前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为儿童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包括:安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五条原那么是: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和均衡性。课程实施:也是一种组织过程,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它包括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途径有三个方面:教学、游戏和生活。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课程评价: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了解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说课程评价是课程系统运动的最终环节;二是了解课程本身是否适宜,是否需要改良以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说课程评价是使得课程进一步持续开展的根底,是新一轮课程系统运动的开场。2、领会:学前课程的理论根底。开展理论与课程:是制约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格赛尔遗传决定论桑代克环境决定论皮亚杰相互作用论A、儿童的开展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B、儿童是通过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获得开展的C、儿童各方面的开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D、每个儿童都是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结合体,在开展的水平、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哲学观点与课程:不同开展理论之间的争论,根本上都可归结为哲学价值观的争论。日本学者森昭分析了教育思潮的对立:教育目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目标的对立教育内容:主X教授适应儿童开展的内容的心理主义与主X教授注重文化遗产的体系的科学主义的对立教学方法:侧重儿童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儿童的开展观:尊重儿童自发开展的自然主义与强调形成有价值的人格的理想主义的对立学校论说:视学校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视学校为儿童生活、作业场所的定位社会要求与课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课程对于个体开展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幼儿园的课程,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反映当代社会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的趋势。文化选择与课程:文化选择指的是任何一个课程,都要适合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说,都要经过文化的筛选、选择和适应性改造。文化选择对课程的影响表现在:首先,文化价值观影响着课程的目标;其次,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第一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而进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根底的分科教学;第三次是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延续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针对我国长期据主导地位的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80年代,赵寄石首创综合教育课程,也有的课程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如"活动课程〞,还有的在保持分科课程模式的根底上,对原有的分科教学进展改革。除上述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外采用一种混合的课程模式。3、运用:结合学前课程的理论根底分析现实幼儿园的课程实践。第十五章学前教育研究方法1、识记:〔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感知与考察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或局外观察;按观察过程的构造特点:标准观察与非标准观察按观察的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观察法的运用包括观察设计与观察实施两个方面。观察设计阶段第一步是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第二是选择观察方式和观察策略,第三是制定观察卡片或表,第四,要对观察人员进展培训。〔2〕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依照事先规划的程序,给予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刺激,同时研究者要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干扰因素,之后再观察或测量实验刺激所产生的结果,以确定实验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测量;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或某种人为环境中所进展的实验,其情境特征是控制;现场实验法是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进展的实验研究。〔3〕调查法:指以语言为中介来收集间接资料,对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进展考察、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方法。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问卷设计。2、领会:为行动而研究:就是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展的研究,又称行动研究。主要特征有:自然性、行动性、多种角色统一性、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3、运用: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第十六章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1、领会: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1〕超前教育的误区。〔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超前识字的误区。〔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附录题型举例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小题20分〕1、社会性2、审美教育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小题20分〕1、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的是〔〕A、癸卯学制B、壬戌学制C、新学制D、癸丑学制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小题30分〕1、简述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小题20分〕1、结合课程的理论根底分析现实学校中的课程实践。
/
本文档为【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