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9-04-01 29页 doc 91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 “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2011年7月 目  录 前  言    2 第一章  现状评价    3 一、发展成就    3 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 第二章  形势及需求    11 一、发展形势及要求    11 二、沿海港口运输需求预测    18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24 一、指导思想    24 二、基本原则    24 三、发展目标    26 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28 一、主要任务    28 二、规划及发展重点   ...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 “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2011年7月 目  录 前  言    2 第一章  现状评价    3 一、发展成就    3 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 第二章  形势及需求    11 一、发展形势及要求    11 二、沿海港口运输需求预测    18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24 一、指导思想    24 二、基本原则    24 三、发展目标    26 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28 一、主要任务    28 二、规划及发展重点    32 三、用地、用海规模    38 第五章  政策措施    38 前  言 福建港口是国家规划的五大港口群之一—东南沿海港口群,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以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给福建港口带来战略发展机遇,沿海港口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显著发展成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给福建带来难得历史性发展机遇,也为海峡西岸港口群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是福建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快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交通建设发展,加快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福建港口的地位将日益提高,作用将更加突显,将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为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科学指导“十二五”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和发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 “三通”需要,我厅组织编制了全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本规划研究主要回顾总结了我省“十一五”期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判断 “十二五”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十二五”港口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  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一)沿海港口 “十一五”期,我省沿海港口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实施的“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交通建设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沿海港口大建设、大发展,沿海港口规划、建设、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 1、港口规划不断完善,港口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全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各港总体规划相继完成,明确了各沿海港口、港区、作业区功能定位和主要货种运输系统布局,为沿海港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较大范围的重要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了港口规划区内建设项目预审,使得沿海港口规划得到较严格执行,港口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港口投资大幅度增长,大型深水泊位不足状况等到有效缓解,港口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重点港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港航建设投资332亿元,较规划总投资300亿元多10%,是“十五”总投资64亿元的5.2倍;新增生产性泊位1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743万标箱,五年新增吞吐能力超过超过以前总能力的总和。沿海港口具备停靠15万吨级集装箱船、30万吨级油轮、15万吨级干散货船、14万总吨大型邮轮以及两万吨级滚装船的设施条件。厦门湾、湄洲湾、罗源湾、兴化湾(江阴港区)等重要港湾相应建成了10~30万吨级深水航道。 3、港口生产平稳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5年的1.98亿吨增长至2010年的3.27亿吨,年平均增长10.5%;集装箱吞吐量从2005年的493万标箱增长至2010年的867.2万标箱,年平均增长12.0%;港口货物吞吐量中矿建材料等低附加值货物比重从2005年的41.8%下降至2010年的30%,呈逐年下降趋势,港口生产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煤炭、石油和金属矿石等大宗散货吞吐量增长均超过一倍,厦门港吞吐量率先于2009年突破亿吨;全省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厦门港继2008年突破500万标箱,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575万标箱,福州、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突破100万标箱,2010年分别再创147万标箱和137万标箱历史最好成绩。 4、腹地范围逐步扩大,江西等周边省份从福建港口进出的货物量快速增长,沿海港口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作用已初步显现。2010年,全省共为外省中转大宗散货826.44万吨,同比增长78.5%,其中厦门港中转大宗散货572.63万吨,同比增长29.4%;福州港中转133.81万吨,同比增长551%;湄洲湾中转煤炭120万吨。厦门港海铁联运到外省的集装箱共2.15万TEU,同比增长49.8%;厦门港国际集装箱中转量约33.88万TEU,同比增长93.7%,约占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6%。 5、对台客运设施条件加快改善,闽台“三通”快速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品牌”对台客运站的要求,全面完成了福州、厦门、泉州、湄洲岛等对台码头设施改造和提升,极大改善了对台客运软硬件设施条件。继2008年福州、厦门、泉州港启动与台湾本岛货运直航后,2009年宁德、秀屿、肖厝也先后实现与台湾本岛货运直航。2009年,厦门港开通了厦门至台中海上定期客货滚装班轮航线,成为两岸首条海上常态化客滚航线;福州港也实现了客滚轮从马尾首航台湾基隆港。2010年,我省沿海主要港口共开通对台集装箱班轮航线23条,是2009年的3倍多;全省沿海港口共完成对台货物吞吐量1856.58万吨,其中集装箱万标箱6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7%;完成对台客运量149.33万人次,同比增长8%。 6、港口资源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各项港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2008年先后对厦门湾、湄洲湾港口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解决了长期困扰港口发展“一湾两港”的体制问题,极大提升港口发展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的总体要求,2009年全面启动了沿海三大港口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8月31日厦门港、漳州港实现大整合,并经交通运输部批复公告。与此同时,港口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和经营市场不断规范,建设和生产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港航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二)陆岛交通 “十一五”期,全省共投资5.29亿元,建成陆岛交通码头58座,其中,海岛27座,大陆侧31座,基本解决人口在500人以上岛屿及其对应的大陆侧陆岛交通难的问题,实现了人口在5000人以上岛屿具备陆岛滚装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部分较大岛屿的陆岛交通条件,同时结合部分岛屿的旅游开发配套建设陆岛交通码头。 (三)内河水运 “十一五”期,我省加强了内河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一些成绩。2006年12月,《福建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加快进行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下跌问题和治理工程、闽江内河标准化船型课题以及闽江航道整治工程等研究;着力推进内河航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闽江南港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得到交通运输部的支持并于2010年开工建设。同时,内河船舶运力规模迅速增长,船舶运力由2005年的17.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63.2万吨,年平均增长29%,船舶平均吨位由2005年的96.5吨提高到2010年的228吨,翻了一番多。 (四)支持保障系统 “十一五”期,全省共投资2500多万元用于内河水上支持保障保障系统建设,比“十五”期增长近二十倍;地方海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福州内河交通管制监控中心已初步建成;同时地方海事执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共配置海事执法车75台,海事执法艇12艘;地方海事站点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内河水上应急范围基本覆盖闽江、金湖、九曲溪等重点通航水域,内河水上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强化,事故逐年下降,“十一五”期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十五”期降低约10%。 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海港口 经过“十一五”期快速发展,我省沿海港口能力和吞吐量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至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4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2个;泊位吞吐能力3.2亿吨,其中集装箱1282万标箱。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67万标箱。从沿海港口能力平衡情况分析,沿海港口码头总体能力与港口吞吐量基本相适应,货物吞吐能力和吞吐量比值达到1:1,大大高于“十五”末期的0.65:1,集装箱吞吐能力和吞吐量比值达到1.5:1,厦门港、福州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均超过实际吞吐量的50%以上;煤炭吞吐能力5800万吨与吞吐量水平总体基本平衡;油品等液体化工吞吐能力8200万吨已大大超过2000万吨的实际吞吐量;矿石吞吐能力和其它散杂货码头能力处于总体不足状态。沿海港口存在以下主要薄弱环节或问题: 一是沿海港口规模与港口资源大省地位还不相匹配,港口对国民经济支撑和带动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布局依然较为分散,港口集中度不足,形不成重点核心港区。除福州港江阴港区、厦门港外,其它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沿海港口运输系统布局尚未形成,码头泊位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区域码头通过能力不平衡,部分企业专用码头能力富裕,社会公用码头能力不足,没有 25万吨级以上矿石泊位,缺乏对台客货滚装码头,部分老港区、作业区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港口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薄弱,连接内陆省份的铁路少、运力低,多数港区(作业区)没有支线铁路,使得港口辐射范围和带动能力受到制约。同时,港口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较为缺乏,使得航道、口岸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陆岛交通 经过“八五”~“十一五”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省沿海岛屿陆岛交通经历了“恢复”和“普及”,“缓解”和“提高”的历史发展阶段,全省共有199座新建、扩建陆岛交通码头项目(其中海岛99座,大陆侧100座)纳入交通运输部陆岛交通建设计划。截止2010年底,沿海岛屿基本实现500人以上岛屿上有一座陆岛交通码头,在大陆侧有对应的交通码头,大部分5000人以上较大岛屿有两座以上码头并具备陆岛滚装运输条件,陆岛交通现状基本适应海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陆岛交通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陆岛交通码头规模小、等级低。部分较大岛屿虽建有陆岛交通码头,但由于码头规模小、等级低,对海岛经济促进和带动作用还较为有限。少数面向外海岛屿的码头,由于掩护条件差,人员、货物上下仍受潮水和风浪较大影响。 2、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县乡配套建设资金筹措普遍不足,导致大部分码头装卸设备、水电、候船室等相关配套设施无法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部分接线路等级标准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地影响陆岛交通码头功能的发挥。 3、人口在500人以下的少数岛屿仍然没有码头设施,进出岛船舶只能依靠简陋石砌驳岸或天然滩地搁浅作业,水上交通条件有待提高完善。 4、陆岛运输船舶等级低。陆岛间客货运输船舶主要以老、旧、小木质船舶和渔船为主,运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不高,部分较大岛屿存在运力不足的现象。 (三)内河水运 近十多年来,我省内河航运特别是闽江区间航运发展迅速,至2010年,全省内河港口生产性泊位86个,泊位吞吐能力546万吨,完成货物吞吐量289.5万吨,旅客307.6万人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内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航运与发电的关系未能处理好,在一些重要的通航河流上不建或缓建通航设施,制约了内河航运的进一步发展;受水口和沙溪口坝下水位下跌的影响,闽江干流无法正常通航,江海联运通道尚未形成,内河水运优势尚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支持保障系统 内河方面:“十一五”以来,内河船舶向大型化、自动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船舶数量、吨位逐年增长,内河通航密度不断加大,与之相比,我省地方海事监管和应急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内河救捞和海事装备不足,内河救援力量薄弱,发生事故时无法实施有效救援;二是内河水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尚不完善,对影响公众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相对较低;三是内河交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船舶登记、船员培训管理系统网络尚未完全建立。 沿海方面:近几年随着我省沿海港口规模和码头数量逐步增大,进港船舶以及通航船舶逐步增多,海事、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各相关部门公务船艇数量也相应增加,而与之相配套的沿海港口支持保障系统缺乏统一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建设相对滞后,沿海港口综合服务能力较低。 第二章  形势及需求 一、发展形势及要求 2004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经过几年来建设,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57.12亿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为福建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9年7月29日,省委八届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主要发展目标为:到2012年,《意见》提出的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到2020年,《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其中,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 (一)沿海港口 《实施意见》要求: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积极整合港湾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群,将福州港建设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将湄洲湾港建设成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将厦门港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形成面向世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港口群。 “十二五”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沿海港口发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沿海港口发挥运输的基础保障作用。福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呈现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未来几年,我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将有力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和产成品外运需求总量的急剧膨胀。同时,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将使得钢材、水泥、建材等建筑材料的港口运输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沿海港口进一步加快大型码头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提高港口整体运输能力,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输保障。 2、对外贸易日益扩大,要求沿海港口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我省处于沿海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是外向型经济较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对外贸易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向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方向发展,我省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依托优良港口资源,承接新一轮国际和台湾等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推动国际化大生产、大流通,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沿海港口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3、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要求沿海港口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港口作为水路运输的起点和终点, 是连接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重要节点,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枢纽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省正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港口枢纽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4、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要求沿海港口发挥内引外联的门户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的经济区域。未来几年,随着我省对外运输通道的逐步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福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将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将有大量的客流和物流需要从福建口岸进出,这要求沿海港口发挥内引外联的门户作用,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5、国际海运船舶日益大型化和专业化,要求沿海港口适应国际海运市场发展变化。当今世界,船舶大型化、港口深水化,航线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国际航运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大航运公司普遍采用运量大、单位造价和运输成本低的大型船舶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此相适应,世界范围内港口布局和航线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枢纽港地位更加突出,运输网络更加完善,世界各地港口都在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否则,将逐步被国际航运市场淘汰出局。这就要求海西港口适应国际港口和海运市场的发展变化。 6、两岸直接“三通”不断发展,要求沿海港口成为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深入推进,福建将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一是加强产业、金融、旅游、农业等领域对接合作,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三是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两岸直接三通不断发展,客货运输需求将日益增长,要求沿海港口加强对台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台前沿平台作用。 7、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要求沿海港口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港口是一个对土地、海域、岸线资源占用多和能源消耗大的行业,随着沿海港口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压力也将随之加大。这就要求沿海港口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拓展港口功能,积极推进港口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陆岛交通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省沿海岛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岛屿经济和社会逐步发展,人民群众已基本摆脱贫穷,实现温饱,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十二五”期,沿海岛屿将全面进入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岛屿发展对码头建设需求依然旺盛。 1、沿海岛屿作为福建对台的前沿桥头堡,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改善,促进对台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平潭岛、湄洲岛、南日岛等沿海万人以上较大岛屿将成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以及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的前沿地带和重要平台,对台客货运输大幅度增长,将有效带动码头建设需求。 2、福建沿海岛屿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许多久负盛名的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和疗养胜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需求将不断增长,海岛将成为民众旅游首选地之一。海岛旅游的发展将直接带来大量的旅客、车辆的运输需求,对海岛码头的适应性也提出更高要求。 3、沿海岛屿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对钢材、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生产材料和群众生活日用品需求量进一步增长,使得岛民出行将更加频繁,陆岛间、岛岛间货物和人员交往将更加密切,从而要求海岛码头提供运输保障。 4、部分受潮水和风浪影响较大的陆岛交通码头迫切需要改扩建,以提高码头使用率;人口在500人以下的少数岛屿以及陆路条件相对较差的沿海突出部也存在建设相应交通码头的要求。 (三)内河水运 内河水运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加快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对内河航运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全面振兴我省内河航运已迫在眉睫,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十二五”期,我省内河航运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闽江高等级航道作为我省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将成为内河航道建设重点。 (四)支持保障系统 内河方面:“十二五”期将是我省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内河航运优势更加凸显,内河航运将得到全面恢复。同时内陆库区、湖区旅游快速发展,漂流、水上降落伞等一些水上项目的兴起等都对内河水上监管和应急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内河水上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反映能力。 沿海方面:近几年,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持续稳定增长,沿海重点港湾进港船舶密度大幅提高,船舶通航环境日趋复杂,同时涉港相关部门对港口监管要求也相应提高,各类公务船艇数量也相应增加等等都对沿海支持保障系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沿海港口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水平。 二、沿海港口运输需求预测 (一)港口生产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港口吞吐量增长奠定了基础。按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确定的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的目标,预计“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至少应在12.8%以上;二是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量临港重化工项目实施;三是连接内陆省份以及港口的铁路、公路建成,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将增强福建港口的辐射能力和范围;四是港口资源整合成效和优势凸显,沿海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港口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不利因素:一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又好型社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传统的产能过剩的煤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宗散货的快速增长。二是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增速减缓,对集装箱吞吐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出口货物附加值的进一步提高也将使使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趋缓;三是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河砂限采政策和出口继续实施,将使以河沙为主的矿建材料港口吞吐量增长受限。 (二)港口吞吐量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十二五”港口生产的基本判断是:以河沙为主的矿建材料吞吐量不会有大的增长,将基本保持“十一五”末期水平;煤炭、矿石、石油等大宗散货吞吐量在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和连接内陆腹地通道形成的支持下,将成为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主要增长点;集装箱吞吐量受全省外贸进口总值继续增长和集装箱化率进一步提高的影响仍将较快增长,是沿海港口吞吐量另一增长点。 本规划主要采用弹性系数法和厂矿调研法对“十二五”港口运输需求进行分析,并由此调整最终预测结果。 1、弹性系数法 “十一五”期间,预计全省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为13.1%,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9.9%,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11.3%,弹性系数分别为0.7和0.86,随着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将有所降低,但考虑我省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还要进一步提升,预计“十二五”期间货物和集装箱对国民经济的弹性系数下降不大,分别下降0.1,为0.6和0.76。如果按照“十二五”国民经济年均15%增长速度考虑,则可计算出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吞吐量5.0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4%,吞吐量1487万TEU。 表1    福建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对GDP增长的弹性 时期 GDP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集装箱吞吐量 年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弹性系数 年均增长率(%) 弹性系数 2001-2005 10.75 24.37 2.26 25.71 2.39 2006-2010 13.1 9.9 0.7 11.3 0.86 2011-2015 15 9 0.6 11.4 0.76 2015年总量 5.08亿吨 1487万TEU             考虑到今后几年我省连接内陆腹地逐步形成,江西等周边省份通过福建港口进出货物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受通道能力限制以及企业运输习惯的影响,预计“十二五”江西等周边省份货物可达3000万吨,同时“十二五”期间,随着我省大型矿石码头建成,预计沿海港口有望为周边省份水水中转货物500万吨,此外,随着厦门港竞争能力提高,预计厦门港国际集装箱中转量可达到70万标箱。综上分析,预计2015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可达5.43亿吨(含省外货物3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557万TEU(含厦门港国际集装箱量增长的70万标箱)。 2、厂矿调查法 主要按照矿建材料、其它散杂货、集装箱三大货类分析预测“十二五”各主要货类吞吐量。 (1)以河砂为主的矿建材料 “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将进一步增长,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谨慎,河砂限制出口政策很有可能继续实施,我省保护内河的限制开采政策仍将持续,以河砂为主的矿建材料将不可能有大的增长。2010年以河沙为主的矿建材料的7107万吨,维持现有吞吐量水平,预计“十二五”末该货类吞吐量为7000万吨左右。 (2)煤炭、石油和铁矿石等散杂货 “十二五”期间,海西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提速,临港产业将快速发展,将带动此类货物较快增长,预计至2015年煤炭、石油等其它散杂货的吞吐量将达到28660万吨。 ①煤炭:一是电煤:“十二五”我省将进一步调整电力结构,核电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将是发展重点,火电厂基本不会新建,仅仅对现有火电厂进行扩建,火电发电容量新增不会超过10%,至2015年电煤吞吐量约为3600万吨。二是新增临港产业用煤:新增临港产业主要是江阴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及煤基多联产项目和国投煤炭集散基地,两项目将新增煤炭吞吐量3000万吨左右。三是其他工业及民用煤:考虑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实施,许多工业企业将实施“煤改电”技术改造,预计至2015年民用煤也将不会有大的增长,用量维持在现有1000万吨水平。四是运往江西等周边省份的煤炭:“十二五”期间将有3500万吨的货物通过我省港口运输,其中分配给煤炭1750万吨。综合以上分析,“十二五”末,我省港口煤炭吞吐量将达到9350万吨。煤炭分析预测情况见表2。 表2    “十二五”末煤炭吞吐量预测表 货类 电煤 新增临港 产业用煤 通道 运煤 工业及 民用煤 总计 吞吐量 (万吨) 3600 3000 1750 1000 9350             ②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十二五”期间,福炼一体化项目在1200万吨炼油项目的基础上新增400万吨炼油能力,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计划2013年建成投产,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80万吨PX项目和150万吨PTA项目项目建成投产,1500万吨/年炼油装置、200万吨/年乙烯装置开工建设,中海油宁德500万吨原油储备、260万吨/年LNG接收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如果这些项目能够建成投产,将新增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约3000万吨,由于成品油通过管道运输的比例在逐渐上升,预计2015年成品油通过管道运输的能力将达到50%,通过港口运输的成品油将仅增长500万吨左右。综上分析,预计至2015年全省港口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的吞吐量将达到6000万吨。 ③金属矿石:我省金属矿石的吞吐量主要包括铁矿石和镍矿等。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型的炼钢厂很难建成投产,铁矿石的增长点将主要来自港口集疏运体系完善后运往周边省份的量和现有钢厂产能扩张需求量,预计运往周边省份的增长量约为1400万吨(1750万吨的运力减去今年运往江西350万吨),预计至2015年铁矿石的吞吐量可能达到2600万吨。“十二五”期间宁德市将有5个镍合金项目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累计年产镍合金175万吨,将新增镍矿500万吨。预计2015年金属矿石将达到3100万吨。 ④其他散杂货:该货类主要包括粮食、木材、钢铁等货物,2010年的吞吐量约为6340万吨,近年来这些货类总体上以18.6%的速度增长,随着集装箱化率提高,此类货物吞吐量增速将减缓,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增长速度将降至10%,至2015年此类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0210万吨。 (三)集装箱 2005~2010年,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493万箱、588万箱、686万箱、743万箱、716万箱、840万箱,年均增长11.3%,年平均增长70万标箱,2006~2010年每年集装箱增量为95万、98万、58万、-27万、124万,2006、2007年的集装箱增量均接近100万箱,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集装箱吞吐量出现了增速减缓和下滑,2010年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年净增124万标箱。 “十二五”期,随着我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以及货物集装箱程度的逐步提高,集装箱吞吐量每年平均增长120万标箱是可以实现的,预计至2015年全省集装箱吞吐量可达1500万标箱。 综上分析,采用厂矿调查法预测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50660万吨,其中矿建材料7000万吨,煤炭、石油等其它散杂货28660万吨,集装箱1500万标箱(折算1.5亿吨) 综合考虑以上两种分析预测方法的预测值,我们预测:至2015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约为5亿吨,年均增长8.7%,集装箱吞吐量为1500万标箱,年均增长11.6%。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市场为导向,港口规划为指导,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为主线,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港湾资源,完善港口布局,优化运输结构,推进沿海港口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群,将沿海港口建设成面向世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港口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沿海港口:一是适度超前。沿海港口通过能力满足并适度超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需要;二是完善布局。突出重点,加快形成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和对台运输通道,构建江海通达运输格局;三是优化结构。引导沿海港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航线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四是协调衔接。注重与临港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促进临港产业和港口良性互动发展。 2、陆岛交通:继续改善和提高部分千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条件,适应对台“三通”发展和岛屿开发需要;改善人口500人以下岛屿陆岛交通条件;解决部分沿海突出部间对渡交通难的问题;完善和提高陆岛码头接线路。 3、内河水运:一是以闽江高等级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内河通航条件,统筹协调内河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统筹处理内河航运与水利、水电等建设关系,做好内河航运与沿江地区的开发区、物流园区等发展相衔接,提高内河航运效益。二是加强内河航运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内河航运综合运输服务能力,促进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4、支持保障系统:内河方面:一是加大地方海事执法装备建设,提升基层地方海事执法装备水平;二是健全完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提升内河水路交通应急能力;三是建立内河水路交通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地方海事信息化水平。沿海方面:进一步完善沿海港口支持保障系统,提升沿海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基本适应沿海港口水上交通运输发展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沿海港口: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沿海港口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扩大,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沿海港口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集装箱、煤炭、铁矿石、原油、粮食和对台运输运输系统基本形成,沿海港口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节能环保、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港口群,满足并适度超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需要。 主要指标为:到2015年,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力争达到5.5亿吨,形成3个吞吐量亿吨大港,厦门港率先成为2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1500万标箱,力争达到1700万标箱;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5亿吨,通过能力适应度达到1.1:1,其中集装箱1700万标箱,通过能力适应度达到1.1:1;深水泊位比例达到40%,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通过能力比例达到85%;沿海主要港口平均装卸千吨货在港停留时间下降15%;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单位长度码头通过能力提高10%。宁德三都澳溪南作业区、厦门港古雷作业区进港航道可乘潮通航30万吨级油轮,湄洲湾罗屿作业区进港航道可乘潮通航40万吨级矿石船舶,福州港江阴港区和厦门港进港航道可乘潮通航15万吨级集装箱船和散货船。 2、陆岛交通:5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沿海岛屿陆岛交通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部分陆路交通条件受制约的沿海突出部行政村以及人口500人以下岛屿建有一座交通码头;力争部分人口万人以上岛屿建成一座3000吨级以上客货码头;陆岛交通码头接线路全部实现硬化。 3、内河水运:恢复闽江干流外沙~南平航道正常通航,形成江海联运体系;内河标准化船型大力推广应用,内河船舶运力规模稳步增长,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净载重量达400吨;内河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内河水域应急到达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内河水上人命救助率超过93%。 4、支持保障系统 内河方面:成立一个省级内河水运搜救协调中心,筹建一家省级水上应急救助基地,组建一支省级水上应急救援队伍;水上交通应急范围有效覆盖全省主要内河通航水域(一溪两江三湖),水上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10%;水上应急到达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 沿海方面:建立覆盖全省沿海重点港湾应急保障体系和装备,合理配布基地码头和机动力量,形成全天候立体应急反应系统。 “十二五”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发展目标详见表3。 表3    福建省“十二五”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发展目标   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十二五增长 部规划发展目标 沿海港口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个数(个) 100 122 200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比例 19.5% 27.8% 40.0%     沿海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万吨) 13738 32000 55000     沿海港口货运通过能力适应度 0.65 1 1.1   1.1 集装箱通过能力适应度 1.0 1.6 1.2     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通过能力比例 45.5% 76.3% 85.0%     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比例       -8% -8% 沿海港口单位码头长度通过能力提高比例       10% 10% 沿海主要港口平均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比例       -15% -15% 陆岛交通码头接线路硬化率 60% 80% 100%     内河水运 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净载重量(吨) 186 320 400     大中型海事救助艇数量(个) 0 1 2     内河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小时) 6 3 2     内河水上人命救助率   85% ≥93%   ≥93%               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一)沿海港口 一是修编港口规划,奠定科学发展基础。以沿海港口资源整合为契机,抓紧修编《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资源整合后的三大港总体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全国发展大局,找准福建港口以及各港定位,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科学布局,形成沿海港口优势互补、功能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规划避免和防止出现港口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保证港口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设施规模。重点加快罗源湾、湄洲湾内25万吨级以上大型干散货码头建设,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重点推进与湄洲湾、漳洲古雷等石化项目配套的液体散货码头建设;适度把握福州港江阴港区、厦门港集装箱码头建设节奏;加强较大的临港工业园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配套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坚持新建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推进福州港台江、泉州港后渚、厦门港东渡等老港区(作业区)功能调整和结构优化,促进港口结构升级和港城协调发展;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客运、滚装码头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发展要求;继续加强大型深水航道建设,改善和提高沿海港口通航条件。 三是优化港口运输布局,着力构建科学的运输系统。在集装箱运输方面:巩固和提升厦门港集装箱干线港地位,着力培育发展福州港江阴港区集装箱干线运输,做大做强湄洲湾港(泉州-莆田)石湖港区内贸集装箱运输。在大宗散货运输方面:加快形成湄洲湾、罗源湾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中心,其它港区散货、通用泊位主要承担内贸运输和接转运输;粮食接卸转运以福州港松下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为主;液体散货以湄洲湾、漳洲古雷港区为主。对台滚装方面: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湄洲湾港三条对台滚装通道,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对台滚装运输体系。 四是完善港口公共配套设施,保障港口能力发挥。加快港口铁路、公路集疏运通道、供电、供水、通讯、环保、口岸联检设施、EDI信息平台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沿海港口公共配套设施整体水平和运行效率。重点加快湄洲湾南北岸、罗源湾南北岸、福州港江阴港区、泉州湾南北岸、厦门湾以及漳洲古雷作业区港口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在沿海港口形成几个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高、配套设施完善、口岸通关效率高服务优的港区或作业区,提升福建港口竞争力。 五是加快构建港口物流体系,促进港口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核心港口港区,构建集装箱、大宗货物和对台运输港口物流平台。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大力推进“无水港”“飞地港”建设,合理布局港口物流园区,完善保税港区服务功能,构建港口至临港产业聚集区、陆地港和内陆省份的货运快速通道,提升港口辐射范围和有效带动空间。加大国际航线拓展力度,做大做强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 六是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坚持以信息化作为提升港口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应用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全面加快港航及地方海事信息化“363”工程建设,即信息化建设三个基础设施、六大主题应用领域和三大支撑体系,整合现有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建立新建业务系统数据资源,逐步建成全省共享的港航数据中心,不断提升港口服务信息化水平。 七是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深化港口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按照建设福州、湄洲湾(泉州-莆田)、厦门三大港口的总体要求,健全完善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各港港政、航政、水路运政“三位一体”管理,以及统一名称、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等“六统一”。 (二)陆岛交通 继续完善和提高5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条件,改善岛屿生产生活条件,适应岛屿发展和开发需要,促进岛屿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口500人以下岛屿陆岛交通设施;解决部分沿海突出部间对渡交通问题。 (三)内河水运 努力实现闽江干流(外沙~南平)航道正常通航,形成江海联运体系,同时兼顾解决赛江、九龙江和部分重点库区航道通航安全问题,着力提升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 (四)支持保障系统 内河方面:加强内河水上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内河重点水域(一溪两江三湖)海事专用码头建设;加快全省内河水运搜救协调中心建设;加大内河搜救设备投入,配置多功能海事巡逻船艇;加快内河水上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合理布设水上应急搜救中心和站点,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 沿海方面:加强沿海重点港湾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高沿海港口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两”集“两”散重点港区工作船基地建设,加大沿海引航等设备投入,配置各类消托两用轮。 二、规划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全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总投资为450亿元,与“十一五”完成332亿相比,比增35.5%,其中沿海码头229亿,航道防波堤57亿,对台三通20亿,陆岛码头11亿,内河水运25亿,支持保障系统8亿,申请中央投资31亿元,其中航道防波堤项目15亿,对台三通1亿,陆岛码头5.5亿,内河水运9.5亿。 (一)沿海港口 全省沿海港口规划投资386亿元,其中码头项目229亿,航道防波堤项目57亿,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5亿元。建设码头泊位206个,其中深水泊位179个;新增码头泊位116个,其中深水泊位91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3亿吨(其中集装箱411万TEU)。建设航道防波堤项目21项,其中完工项目16项,改善沿海航道里程478公里。“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附表一、三。 1、福州港:规划投资133亿元,其中航道9亿元,港口码头124亿元。宁德市港区依托宁德湾坞工贸集中区,重点加快环三都澳城澳、白马作业区散杂货码头建设,适时启动沙埕湾内杨岐作业区通用码头建设;加快三都澳港区配套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建设。福州市港区重点推进罗源湾内可门作业区大型散货码头建设,形成区域性能源、大宗散货集散中心;重点推进江阴港区集装箱泊位建设,力争形成大型规模化集装箱专业港区;加快闽江口内港区功能调整和改造,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加快平潭综合试验区对台滚装、邮轮以及多用途码头建设,适当兼顾长乐滨海集中区、元洪投资区等工业集中区配套码头建设。主要建设项目有:宁德城澳作业区1-2#,白马作业区9-10#、12~14#泊位,福州港江阴港区6-9#泊位、罗源湾港区将军帽一期、可门作业区1~5#,8~9#泊位,以及三都澳一期30万吨级深水航道、江阴二期1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 2、湄洲湾港:规划投资148亿元,其中航道38亿元,码头110亿元;加快推进湄洲湾内肖厝、罗屿、莆头、东吴整体连片开发项目建设,初步形成罗屿作业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结合中化炼油、国投湄洲湾电厂等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建设配套深水码头;建设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改善和提高通航条件;建设湄洲湾对台滚装码头,着力推动对台滚装运输。着力加快泉州湾港区石湖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建设;积极推进泉州内港功能调整、整体搬迁,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适时启动兴化湾南岸港区开发建设。主要建设项目有:肖厝作业区5-10#、东吴作业区1-6#、东1#、东2#、罗屿作业区9-15#、石湖作业区5-6#、国投湄洲湾一期、泉州中化30万吨原油码头以及湄洲湾三期40万吨级深水航道、泉州湾二期10万吨级深水航道等。 3、厦门港:规划投资105亿元,其中航道10亿元,码头95亿元;积极探索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启动东渡港区等的功能整合和调整,完成部分泊位的改造,适应发展海峡邮轮和客货滚装运输需要;继续推进海沧、刘五店、招银港区建设,着力配套完善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和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厦门港集装箱服务能力和港口竞争力。漳州市港区重点依托古雷石化工业园区,加快园区配套以及公用码头、深水航道建设,适当兼顾其他临港工业项目配套码头建设。重点推进海沧港区14-19#、招银港区8-9#、刘五店港区通用散货泊位、古雷作业区南2#、南8-11#泊位以及厦门港三期10万吨级主航道、古雷二期1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 (二)对台运输 对台客运、滚装码头方面:规划投资20亿,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亿。建设泊位13个,其中深水泊位7个。新增泊位13个,其中深水泊位7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80万吨,客426万人次,车50万辆次。重点加快平潭澳前对台滚装码头、平潭金井对台滚装码头、泉州秀涂2万吨级滚装码头、厦门邮轮中心客运码头和五通客运码头二期扩建,以及湄洲湾2万吨级对台滚装码头等,力争通过“十二五”期建设,福州、湄洲湾、厦门港对台客滚码头均具备靠泊2万吨级以上滚装船舶条件。“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附表二。 对台客运、货运方面:积极拓展对台客运服务,继续巩固厦门至台中、高雄客货滚装运输航线常态化,积极引导和推进福州平潭、湄洲湾至台湾本岛滚装运输航线,推动开通厦门至台湾本岛邮轮客运航线;搭建闽台港口企业层面合作平台,加强闽台各港口间的交流合作,培育和拓展集装箱支线运输业务,积极构建两岸集装箱干支联运网络,逐步吸引台湾及周边港口货物到厦门港中转。 (三)陆岛交通 规划投资1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5.5亿元,建设陆岛交通项目52个码头61座,新增陆岛交通码头泊位61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323万吨,客321万人次,车21万辆次。重点提高宁德市嵛山岛、福州市平潭岛、莆田市南日岛、湄洲岛等居民在5000人以上岛屿和大陆侧对渡陆岛交通码头等级,解决宁德市冬瓜屿、漳州市大霜岛等500人以下岛屿没有陆岛交通码头和大陆突出部居民出行困难问题。“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附表四。 1、宁德市 规划投资4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20个码头23座,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98万吨,旅客87万人次。重点提升嵛山岛等5000人以上岛屿及和大陆侧对渡陆岛交通码头的等级,解决冬瓜屿等居民在500人以下岛屿没有陆岛交通码头和部分大陆突出部居民出行难问题。 2、福州市 规划投资3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13个码头16座,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75万吨,旅客64万人次,车3万辆。重点提升平潭岛和大陆侧对渡陆岛交通码头的等级,解决福清赤表村等大陆突出部居民出行难问题。 3、莆田市 规划投资2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8个码头9座,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66万吨,旅客86万人次,车5万辆。重点提升南日岛、湄洲岛和大陆侧对渡陆岛交通码头的等级。 4、泉州市 规划投资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0.5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3个码头3座,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32万吨,旅客17万人次。重点解决大陆突出部对外交流和居民出行难问题。 5、厦门市 规划投资0.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0.1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1个码头2座,预计新增旅客通过能力16万人次。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大、小嶝岛居民出行难问题。 6、漳州市 规划投资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0.5亿元,规划建设陆岛交通码头项目7个码头9座,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52万吨,旅客51万人次,车13万辆。重点解决东山岛和古雷半岛间对渡以及东山湾内对面屿等有人居住岛屿与大陆对渡问题。 (三)内河水运 规划投资24.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9.6亿元,建设内河水运项目11项,其中完工项目5项,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30公里。重点实施闽江流域的闽江水口坝下水位抬高工程、闽江通海航道三期工程和沙溪口坝下整治工程等内河航道项目,启动大金湖、闽湖等旅游码头及航道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表五。 (四)支持保障系统 内河方面:规划投资1.2亿元,建设内河水上应急救助基地8家,配置各类内河海巡艇15艘。重点加快全省内河水上交通应急协调中心以及福州、南平、三明、龙岩分中心建设,加强闽江、漳州九龙江流域海事专用码头以及武夷山、大金湖、翠屏湖等旅游景点水上应急救助基地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附表六。沿海方面:规划投资6.4亿元,建设沿海港口工作船基地7家,购置各类拖轮12艘。重点加快湄洲湾、罗源湾、漳州古雷、厦门刘五店等工作船基地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详见附表七。 三、用地、用海规模 “十二五”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用地规模为31200亩,其中沿海港口30500亩,陆岛码头320亩,内河水运100亩,支持保障系统280亩;用海规模为24500亩,其中沿海港口24000亩,陆岛码头280亩,支持保障系统220亩。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综合指导海西港口建设发展工作的职能,要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和解决港口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继续实施港口投资和经营多元化政策。鼓励和吸引实力强的国内外各种经济成分企业在闽依法按照港口规划,独资、合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大力支持省、市政府主导的港口资源规模化开发,推动港区(作业区)连片发展;支持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港口开发和经营;支持有实力的内陆企业和台资企业来闽投资建设码头。 (三)大力推进公用码头建设,严格控制商贸码头等企业专用码头建设,提高港口公共服务能力,企业自身货物吞吐量没有达到80%以上的,不提供专用泊位。重点支持大型临港工业项目配套码头建设。 (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研究、制定并出台相应的省级资金补助政策,明确补助范围、对象和标准、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共同投入的建设资金筹措机制,稳定建设和养护资金来源。加强对重点港区港口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和闽江航道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完善港口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内河航运条件。 (五)积极研究并提请省政府在港口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税收、收费、开发模式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港口发展政策措施,促进我省港口跨越式发展。 (六)加大水上安全监管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地方海事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水上安全监督机制,整合辖区内水上安全监管和搜救力量,提高影响公众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七)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服务型港口管理部门。强化港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完善港口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港口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
/
本文档为【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