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近代史资料

2021-01-13 3页 doc 35KB 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果果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学老师

举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一、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4...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一、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5)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6)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一种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角度高度概括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不一定表现在这个矛盾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如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二,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但也是有具体区别,国家不同,矛盾程度往往不一样。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我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而并非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虽同我们仍然有矛盾,但我们还要一定程度上争取他们的援助。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2.落后是要挨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中国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以弱胜强的好例子。但是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会失败,近代清政府领导的几次反侵略战争就是明证。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们群众的自发反抗,导致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2.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地民族意识开始普遍开始觉醒,中国人的时空观发生变更。(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介绍西方情况。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康有为1898:“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针对甲午战争后的局面)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消灭百万清军,打击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思想文化。有力的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痛击外国侵略者。提出了反应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资政新篇》。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借师助剿”)。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正确的对待儒学;(形式反封无学理批判)盲目崇拜上帝会;帝封联手又怀疑西方3、直观原因是洪秀全的错误(1)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2)太平天国后期,用人唯亲。(3)洪秀全晚年,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五、洋务运动的兴办(一)性质:内忧外患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二)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抵御侵略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三)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四):近代企业(军用工业、民用企业)、新式海陆军、新式学堂六、洋务运动历史作用与评价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但又有妥协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又没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分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缩小中西差距;为反侵略奠定物质基础;刺激中国资本主义某种程度地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发生变更;启蒙作用(重商、师能、价值观变化)。洋务运动的局限具体表现为: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顽固守旧势力反对);活动内容的限制;活动规则的碰撞;动机效果之间的冲突;工商业的脱节;决策的失误;阶级局限;洋务派自身缺乏现代理念;忽视现代的引进。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不愿意中国真正富强。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如同文馆招生、修铁路、派留学生)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依附性和腐朽性。中体西用用指导思想的局限。企图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七、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辨析)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飞跃。辛亥革命猛烈的冲击了封建思想,给人们来了一次思想上得到大解放。辛亥革命推进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史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辛亥革命不仅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变革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建立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科学的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在依靠对象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其领导集团始终处于思想混乱、四分五裂的状态。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5.局限性:(1)在思想武器上批判孔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2)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3)在思想方法上,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4)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是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2)是真正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原因)(5)是为党的创立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4.对五四运动的评价:(1)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遍及全国,而且斗争的方式是崭新的。(2)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3)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对“彻底性”的理解: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必要性(1)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需要新的理论指导。(2)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急需新的理论体系来补充。宣传民主科学要求新理论符合其价值导向。(3)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理论来指导自己革命。(4)十月革命形成的两大阵营对立使得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可行性(1)十月革命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是促使中国革命力量的态度转变,把当时的俄国看作真正的朋友。间接影响是导致中国革命的方式变化,用新的革命方法,依靠工农大众,遵循社会主义理论,争取解放之路。(2)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为人类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服务。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现实(1)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引发选择的必然转向。(2)各种学说的交锋,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中马克思主义获得胜利。(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努力。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搔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九、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据是什么?开创这条道路的基本依据——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实行这条道路的基本条件——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实现这条道路的基本途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第二,大革命影响的存在。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第一,从中国社会的性质看,中国革命要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第二,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三,从敌我力量对比与分布来看,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他们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的乡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2)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是什么?第一,这一理论是中国长期革命战争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独创性的新经验、新结论,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三,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来的,带有强烈的求实、实践精神和敢于冲破理论禁区、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十、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作战发动百团大战独立自主建设根据地2、敌后战场的开辟防御阶段:敌后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1937.9,首战告捷,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1河北阜平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政治上保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持久战。结果上使抗战都得以坚持,取得最后胜利。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原则----独立自主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4、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战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派分子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减租减息经济建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十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一)中国抗日战争不是单纯的民族自卫战争,它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世界战略,牵制和限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国际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援助)国内因素: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民族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会战,消灭大量日军;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③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决定作用。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日,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已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2)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3)从战略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4)从战争的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
本文档为【中国近代史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