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欧洲近现代史论文

2019-02-18 13页 doc 31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338

暂无简介

举报
欧洲近现代史论文19c德国教育改革与工业现代化 摘要:19c,德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改革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德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摘要:19世纪的德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完成了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前期和中后期分两个阶段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前一个阶段主要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机制进行了调整,后一个阶段强...
欧洲近现代史论文
19c德国教育改革与工业现代化 摘要:19c,德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改革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德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摘要:19世纪的德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完成了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前期和中后期分两个阶段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前一个阶段主要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机制进行了调整,后一个阶段强调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些改革为德国带来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最终推进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 关键字:德国教育改革工业现代化 一、德国教育改革 (一)19c以前教育发展情况 中世纪前期充当教育机构的是僧院学校、教区和教团学校。当时的教育体系无不具有宗教和教会的性质,是为教会服务的。德意志最初的教育组织出现在七世纪。①显然,当时德国的教育组织也是为宗教服务的。世俗群众没有自己的教育机构,只能接受僧侣规定的有关教义和教规的课程。世俗群众从来没有为自己特设的学校;直到中世纪末期,这类学校才开始设立。②十三世纪大学的设立标志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这时期新设立的大学逐渐有了相应的自治权。旧德意志帝国境内也相继出现了许多大学,如布拉格大学、汉堡等。德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随着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宗教对教育的控制逐渐减弱,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非宗教大学。宗教改革时期,以梅兰希顿为代的新教教育组织者在世俗政权的领导之下建立了新大学和新学校,这些新的学校实现了新教教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③到了17、18世纪,德国教育为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形成包括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骑士学院、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国家政权对教育控制的加强,学制、课程的变革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④此时的德国尽管在政治、经济方面落后于英国、法国,但是在教育方面并不落后于这两个国家,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并在1694年建立了“现代大学的先驱”—哈勒大学。 (二)19世纪前半期德国教育改革 19世纪前期的德国,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经济上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仍落后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和法国。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肆意进犯欧洲各国,遭受拿破仑侵略最严重的莫过于普鲁士。特别是1806年耶拿战役,普鲁士大败,与法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合约》,丧失大片领土。这次惨败使普鲁士遭受了奇耻大辱,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普遍要求进行改革以改变现状。随后,普鲁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被给予最大希望的就是教育方面的改革。就连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都曾表示:“国家所有从物质力量失去的, 必须从精神力量补回,”“正因为贫穷, 所以要办教 ①【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②【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③【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④腾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育,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① 在施泰因—哈登贝格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教育改革也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的主持者是当时德国的教育和文化大臣威廉·冯·洪堡。洪堡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有义务使人民接受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自我陶冶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洪堡的思想中还闪耀着民主的光辉。他提出,每个人甚至最穷的人,必须接受一项教育,使其成为人。②洪堡还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的理念,并努力通过国家的力量从事教育改革。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健全教育行政机构 德国在以前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立法和教育行政机构。比如,1810 年成立了教育和宗教事务司, 属内政部。1817 年该司改为部, 部长由国王任命, 部长担任内阁成员, 部下设三个司, 分管大、中学校和艺校教育。③ 2.建立了相互区别的三级教育体制 洪堡将学制严格的改为三部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在裴斯泰洛奇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改革;中等教育则以新人文主义为指导;高等教育则以哲学观念为主。 (1)初等教育 初级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一,在小学已逐步认真的开始推行裴斯泰洛奇的教学。其二,与此相联系的师范教育的发展。④普鲁士教育当局选派大批青年和教师直接向裴斯泰洛奇学习。国家为了发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和教师的作用,相继建立一些师范学校,到1840时,已经有三十多所。许多教师在这些师范学校里开展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人才。 (2)中等教育 洪堡的中等教育改革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将一部分先前的文法学校改为大学预科,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准备。洪堡十分注重教师的素质,为了保证教师质量,教育部门在高级中学制定了专门的教师考核制度。自此以后,学校不得录用未经过考核的教师。除此之外,高级学校在原来拉丁文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新的课程,比如数学、科学、哲学、历史等。最后,洪堡还设立了一种六年制的专门高中,称为“高级市立学校”。这种类型的高中是专门为中产阶级的男孩设立的。课程和普通的高中相同,只是不学习希腊文。在洪堡教育理论的指引下, 德国中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截至1896 年, 整个帝国境内的中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则1885 年的24 万多人增至1911 年的66.4 万多人。⑤ (3)大学教育 洪堡认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就在于建立新式大学。柏林大学就是新型大学的最早代表。柏林大学是1810年在洪堡的提议下建立的,它揭开了大学教育的新篇章。柏林大学是在德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建立的,但普鲁士政府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柏林大学,目的在于使它发展成为德国科学与艺术的中心,成为普鲁士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来源。柏林大学倡导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学术自由。一方面,洪堡反对政府过多的干涉学校,大学无论是在学校的事务管理方面,还是在研究和行政方面,都应该享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可以自由的选择研究的课题内容,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也有学习的自由, 以及择课、择师和转学的自由。此外,柏林大学还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学校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成绩的学者必然也会是优秀的教师,所以,学校会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来担任学校的教师。洪堡的改革使柏林大 ①吴友法, 黄正柏.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②腾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页。 ③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91页。 ④腾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⑤转引自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 学成为当时新型大学的显著代表。后来的许多大学,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都是都是仿照柏林大学建立的。 (三)19世纪后半期的教育改革 德国统一之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19世纪上半期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1.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些有关教育的立法。帝国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到了70年代已经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德意志民族的素质大大提高。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为5.25%,1881年为2.38%,1895年降至0.33%①。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质大为改善。 2.中学不断发展壮大 19世纪初期,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科中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鲁士在1859年批准了《实科学校课程编制》。该法令明确指出了要另设新型学校来实施较高水平的教育。于是便设立了半古典的、面向现实的实科中学和非古典的、学习现代学科的实科学校。实科中学和实科学校主要培养实际工作人才,学生毕业后不能升入大学。后来,实科学校和实科中学同古典文科中学一样获得了大学的入学资格。 3.出现高等技术大学 德国统一后,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出现了电力、化工等新兴行业,为了满足这些新兴行业的需要,德国新建了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到19世纪末,德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高等技术大学,比如柏林,慕尼黑等。高等技术学校为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开设化学、冶金、机械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工业经济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除此之外,高等技术学校大都建立了研究室,如慕尼黑大学就建立了机械实验室和光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大都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极大的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1. 4.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统一后,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872 年, 俾斯麦政府颁发的《学校基本法》指出: 德国正在向工业国转变, 需要学校训练工人, 应鼓励开办职业学校和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到1900 年, 整个普鲁士共有工业学校1070 所, 在校生152900 人。②除此之外,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就开始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旧的职业教育最典型的形式是手工业中的学徒学习。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这种旧式的职业教育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领域中对专门化人才的迫切需要。于是,到19世纪末,德国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三种职业教育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手工业学徒方式;另一种是在企业的徒工实习车间和学校中进行封闭性培训;最后一种是厂校,学徒除了在实习车间接受实践性培训外,还要在厂校接受理论培训。 ③新的职业教育形式能加快了理论转化为工人生产技术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能力。二、教育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适应性调整 19世纪,是德国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快速发展的工业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德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是各类学校的人数都有所增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于是,各类学校的人数都有所增加。小学方面,德国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大大增加 ①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②郭福仙科佩尔平森. 《德国近现代史) ) ) 它的历史和文化( 上) ③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3页。 了小学的入学率。德国的文盲率一直在下降,19世纪末期,德国的的文盲率已经降到1%以下。①中学方面,随着实科中学和实科学校的设立以及同古典文科中学一样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后,中学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人数也呈不断上涨趋势。工业化过程中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大学的规模也不断扩展。一方面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高等技术学校,柏林、慕尼黑等城市都相继建立了高等技术学校。另一方面是高校的学生人数的增加。1872年大学生总人数为17954人,到1891年大学生人数增至33992人,增幅加了约90%。② 另一变化就是原有学校中的课程和专业做了相应的调整。就中学而言,文科中学在学习传统的的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各种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侧重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实科中学和实科学校越来越受重视。实科中学和实科学校较少的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化学、生物等实用性课程上。实科中学和实科学校为技术高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在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都进入专门领域工作,推进了工业的发展。大学也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相应的做出了院系的调整。比如,神学系的规模不断缩小,而包含人文和自然科学各们专业的哲学学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立了自然学科和经济学科。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化,以使教育更好的为工业发展服务。 三、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1.德国教育为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经过19世纪的教育改革,德国已经形成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三级教育体系。三级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德国人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德国的高等教育,更是为德国培养了许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德国在19世纪后期新建了许多高等技术大学,像柏林工科大学、汉洛威工科大学,这些高等技术大学为工业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专门化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技术学校大都建立了研究室,大批科学家在研究室里潜心研究,发明了一些新设备和仪器,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速了工业化的过程。例如,西门子毕业于柏林炮兵学校,通过在学校学习物理学知识,最后发明了发电机,带动了德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李比希在大学潜心研究化学,并培养出了霍夫曼这样优秀的人才;霍夫曼在化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带动了整个化学产业的发展。电力产业和化学产业正是19世纪末德国完成工业现代化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产业。德国教育为工业培养了充足的专业人才、科学家和师,正是这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努力,使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科佩尔·S·平森也曾指出,德国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对德国经济和工业的惊人进步以及德国超过英法这两个老的头等工业国的内在原因的最光辉而同时又是最令人满意的解释。”③ 2.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 德国在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视教育和科研相结合并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改革时,洪堡就曾指出教育要同科学研究相统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就越需要教育和科研相结合并且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德意志国家对大学提供大量财政援助,目的在于鼓励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家的鼓励下,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室:哥廷根大学专门建了机械实验室;慕尼黑大学建立了机械实验室和光学实验室等。此外,国家还组建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如国立化工研究所和国立机械研究所。除此之外,一些大型公司也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 ①转引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3页。 ②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根据第517页数据计算所得。 ③【德】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18页。 研究机构。大批优秀的人才在研究室进行艰苦科学研究,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发明。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共计202 项, 远远超出英、法两国之和。这些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被迅速投入工业生产当中,如发电机可以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于是就被广泛的用于电力工业之中;煤焦油也被用于化学工业之中,大大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正是这些科研新技术的发明和快速采用,使德国在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连平森也表示,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生产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 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技术国家,从而谱写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① 一、结论 19世纪是德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德国不仅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就是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德国的教育改革不仅为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还重视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大加深了工业化的进程,为德国的工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腾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邢来顺: 略论19 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1) []邢来顺吴友法: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郑万忠: 十九世纪德国发展工业的一个诀窍---德国发展教育的历史作用[J].沈阳大学学学报,1993(3) []杨兰英: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良性互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7) []蔡颖:试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吴铁稳陈晓彤: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教育的视角[J].法制与经①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济,2012(4) 我感觉你的三大块需要做一下调整:纯粹个人意见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19世纪以前的教育状况,(最好分点写)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具体 <一>19世纪前半期的改革 1 2 3 <二>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 1 2 3 <三>教育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适应性调整 三、教育改革与德国工业化 四、结语 还有各个层次的序号是这样的: 一、 <一> 1 还有各个段落字数尽量保持差不多,不要分太多段落,显的很乱,段与段之间最好能有一点链接。 为什么没有史学综述? 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尽量是整段话的中心。每一大块开始或结束尽量有一个小结。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课程论文 题目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世界史 年级2013级 学生姓名刘巧月 学号2013111329 指导教师罗爱林 二○一四年六月
/
本文档为【欧洲近现代史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