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建筑史

2019-11-18 59页 ppt 6M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建筑史第一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理气候  地形地貌   地方材料  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条件。其结构系统及形式派别,是受材料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各派,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是胚胎,初具规模,随后发展,最后成熟起来。其建筑活动受气候、物资材料的供给、各地的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同时代的艺术、建筑技巧,知识发明的影响。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逐步演变,是民族文化兴衰的映影;一...
中国古建筑史
第一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理气候  地形地貌   地方材料  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条件。其结构系统及形式派别,是受材料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各派,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是胚胎,初具规模,随后发展,最后成熟起来。其建筑活动受气候、物资材料的供给、各地的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同时代的艺术、建筑技巧,知识发明的影响。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逐步演变,是民族文化兴衰的映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建筑是一支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其他各族接触,但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则变化缓慢,几乎未受其它建筑的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的迹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的木构系统,随我国足迹所在,为我国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等服务。中国建筑的个性与我国民族的性格相近,都比较温和。 2、社会因素:宗教经济 第二节古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 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是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祭坛和神庙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社会文化遗迹中被发现。其中有浙江的瑶山和汇观山祭坛都是用土筑成的长方坛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畏之心,创造出了一种超常规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建筑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这一变化,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二、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但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未能脱离原始状态。奴隶社会中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歧山凤雏村。它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三、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直到今天,这些方面仍可供我们创造现代化而又民族化的社会主义建筑参考和借鉴。 (一)战国与秦朝时期的建筑特点:1、建筑规模比较大2、防御设施较多,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于战国时期就开始分段建设。(始皇因各国长城之旧,使蒙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3、宫殿布局丰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孝公时代商鞅所营咸阳宫庭翼阙为核心而扩大增益之。“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4、建筑艺术有较大发展。5、夯土台与高台建筑盛行。 (二)汉代的建筑特点:1、高楼建筑有较大发展。2、出现了制砖技术和拱券技术。3、木结构建筑成熟,有了楼阁建筑。4、石建筑有了较大发展。 石阙: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均为后汉物。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 (三)隋朝代表性建筑为安济桥,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 (四)唐: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体量大面积的技术问。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五)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 (六)明清:1、砖的应用普遍。2、琉璃面砖、瓦的质量提高了。3、木结构定型化。4、建筑群布置更趋成熟。5、私家园林建筑盛行。6、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喇嘛教建筑盛行。8、民居建筑丰富。9、单体简化,群体水平提高。全国现存古塔达三千多座,而其中最高者当属河北省定州料敌塔。料敌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一○○一年,落成于至和二年(公元一○五五年),历时五十五年。相传有“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树,修成定州塔”之说,可见当年建塔工程之浩大和繁重。料敌塔通高八十四点二米,分十一层,塔基外围周长达一百二十八米。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塔为砖砌,加有少量木质材料。塔的下九层东、西、南、北四个正面设券门,其余四个隅面辟棂窗(假窗),窗为大方砖雕琢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为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券顶上饰有桃尖形的香火烟气,逐层向上,线条渐增,象征着“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山西应县一座佛宫寺内的释迦塔高达67.3米,除低层的砖墙与屋面的瓦以外,全部由木材筑成,这是我国境内留存下来最古老和最高的一座木结构佛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中,木塔经受过多次地震的袭击,但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木结构建筑抗震的能力.  木结构优点之二是从采伐到施工都比较便利.砍伐树木比起开山取石、制坯烧砖自然简便一些,用木材做柱子、梁枋比起用砖、石做立柱,用发券的方法做房顶要便利的多,木门窗、木雕刻要比砖石雕刻简洁得多。 木结构的优点之三是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木结构的缺点:寿命短防火差防腐差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形体硕大,而且还是曲面的,有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 二、建筑艺术: (一)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的造型、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材料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艺术的统一。 (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宫殿、坛庙多以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 (三)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随着起居习惯、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展变化。 (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第二讲 城市建设  发展概况 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 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一、规划思想 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 2、规划思想:都城布局以保证帝王的使用与安全为目的。战国间流传的技术记录书《考工记》载有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但目前资料显示,还没有发现一处都城是按这种布局建造的。 二、1、城市的制度与布局:为了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历朝都有一套监管制度。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即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来,有专人看守,早启晚闭,傍晚街鼓一停,居民就不得在街上行走。北宋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行街坊制,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控制城市居民。 2、娱乐设施: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市,包括各种技艺:小唱、杂剧、木偶戏、杂耍、讲史、小说、猜谜、散乐、影戏等等,名目繁多。 3、道路系统:大多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4、绿地系统: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有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5、城市排水:汉长安时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时在道路两侧挖土成明沟。明时,设有沟渠以排泄雨水。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 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物:含元殿、宣政殿、紫寰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了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这种平面,唐代用于官署,叫“轴心舍”。 元代宫殿,往往为前后殿宇中间连以穿廊的工字殿形式,这是继承宋、金的传统。元代宫殿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他们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和喇嘛教、西亚建筑的特点,产生了许多新异手法,如使用许多色彩的琉璃,使用高级木料;喜用金红色妆饰等。 明代宫殿,明成祖主持建造的北京宫殿,今称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周朝的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 二、故宫 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的,但现存北京故宫经过明代后期的增改和清朝的重建,已有很多变化。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成为后寝或后宫;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他们是皇帝在重大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午门是整座宫城的大门,位于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台上,中央有一座九开间的大典,在他的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在这殿屋两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这种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大殿用的是庑殿重檐式屋顶 它作为紫禁城的大门,同时又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和战士战后凯旋向皇帝献俘的地方。午门城台下有三个门洞,左右城台各有一个掖门,正面中央的门洞是皇帝专用的门道,百官上朝,文武官员进出东门,王公宗室进出西门,各个门洞有鲜明的等级制度。 太和殿面阔11开间,共宽63.93米,进深37.17米,高26.92米,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屋顶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台基有三层,三大殿共用这座大台基.太和殿用于最高级最隆重的仪式;登极、元日、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不仅殿前有宽阔的月台,而且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容万人聚集和陈列各色仪仗陈设。月台上还置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铜龟、铜鹤、石嘉量等。 太和门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一个临时停留场所,为三开间方形殿,单檐攒间,体量很小。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次于太和殿一级,为重檐歇山九间殿。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于中轴线上。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尺度比太和殿小很多,但接近人体尺度,增加生活气氛。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坤宁宫为皇后寝宫,明初,二者以长廊相连,呈工字型殿,嘉靖时,改建为交泰殿,但地位局促很不相称。 总起来看,故宫建筑成就表现在多方面: (一)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二)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三)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四)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五)技术设施 第二节 坛庙 一、沿革 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一些祭祀建筑。祭祀天地既是朝廷重要的政治活动,还是帝王的专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而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还规定“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祭,淫祭无福”,所以,非帝王而祭了天地非但属于越礼的行为,还无效应。为了祭祀仪式的隆重与方便,都在祭祀场所的中心,自地面上堆筑起一个高出地面的土丘作为特定的祭祀地,这就是祭祀用的“坛”。 二、天坛 在对天、地、日、月的祭祀中,祭天最为隆重,所以天坛在诸坛中规模最大,建筑也最讲究。天坛创于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雩祭的祈谷坛(后改名为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祈年殿 原是天地合祭时的大祀殿: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檐12根,是古代最隆重的祭祀建筑——明堂,12应一周之数。明嘉靖是实行天地分祭,降大祀殿为祈谷坛,另建圜丘于其南;但祈年殿仍然是天坛最突出的主要建筑,它 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成功的优秀典范之一。祈年殿位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到清乾隆时将三层瓦顶均改为青色琉璃瓦。 圜丘 是祭祀天的场所,是一切祭祀中最高一级。是一座露天的圆形坛,明永乐初建,清乾隆时该为三层石筑台坛,加大了圆坛的直径。祭天大典在每年的冬至的黎明前举行,皇帝亲自主祭。 圜丘之北,是平日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宇.这是一组精美小巧的建筑,周围由直径63米圆平面高垣墙包绕,皇穹宇位于院内中心偏北,单檐圆攒尖顶,体型比例合适.色彩上为青琉璃瓦,中为朱红柃隔柱枋,下为白色石雕台基栏杆;内檐彩画十分精致.有回音效果,表明了施工的几何精度. 第三节陵墓 一、沿革说起古代陵墓,人们会想到西安的兵马俑。兵马俑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秦始皇陵墓的守陵卫队,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王朝的皇帝。即位后,在咸阳大建宫室,同时也开始了帝陵的建设,帝王一级山陵,是从秦汉开始的词。 1、组成: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 2、型制、羡道。(1)商周时期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各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奴隶。还有些在地面上建造祭祀性建筑。实例:殷墟“妇好”墓复原图。 (2)陵墓中空前绝后的作品当属始皇郦山陵,外观上为一方锥形夯土台,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陵体内的状况,至今还没有发掘。 (3)西汉同样以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向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型对称的布局。在陵体的上面,有祭祀建筑,这是继承战国时代的部分。商朝的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秦始皇陵 (4)唐宋时期,受到西汉四向对称的陵区布局,都采用以陵体为中心,周围以正方的神墙,四向辟神门的制度。所不同的,唐宋的南向有一套入口和引导部分:阙、神道、南神门等。宋代是陵制的转折期,至孝陵而形成明清陵墓的定制。 (5)明陵,明代迁都以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墓区,称为“十三陵”, 神道 陵恩殿 明楼第四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教与佛教建筑   一、佛教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信奉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译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官寺,僧人受到礼遇,使中国佛教不仅自身得到发展,而且还传向朝鲜、日本和越南。以后佛教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佛教建筑的布局与类型 1、佛寺与殿堂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是大量的佛教寺庙.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谴吏赴西域取法,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时,住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建的住所定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寺建筑。从此以后,原来作为中国官署的名称寺,逐渐变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了。由于刚开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为佛教提供了活动场所 于是,这种合院式建筑组群便成了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外观 天津蓟县独乐寺 蓟县观音阁外观 大同善化寺 等都是这样的布局 类型:汉传佛教寺庙: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藏传佛教寺庙:布达拉宫(西藏)北京雍和宫(汉式)承德普宁寺(藏汉结合)    南传佛教寺庙:无明显的庭院和轴线           以塔式释迦牟尼像为主,殿堂相配           形式受干阑式建筑影响布达拉宫北京雍和宫承德普宁寺 四合院的组群适应了佛教的要求,组群中的建筑同样也满足了供奉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需要,所以,中国传统的殿堂建筑也成了佛寺殿堂的形式。如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2、佛塔是佛教专门的建筑。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活到80岁高龄,在传道的路上得重病死在树林中的吊床上。他的弟子将佛的遗体火化,烧出了许多晶莹带光泽的硬珠子,称为“舍利”。众弟子将舍利埋入地下,上面堆起一座圆形土堆,在印度梵文称为“浮图”,成中文称“塔婆”,以后就简称为塔。塔实际上是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它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顶礼膜拜。 (一)阁楼式塔是仿造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架构建筑的,它出现的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塔中的主流.这种佛塔结构严谨,造型宏伟,但最怕火,尤其是高塔木构更容易遭受天上雷击而毁于火.所以到了唐朝佛事盛行时,木塔很多都被砖塔所代替. 应县木塔苏州报恩寺塔 (二)、密檐塔底层较高,将上面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部分。河南嵩岳塔西安小雁塔(三)单层塔多做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塔 (四)喇嘛塔在藏传佛教地区盛行的一种塔。造型是下部为须弥座,座上是平面为圆形的塔身,再上是多层相轮,最上为塔顶。北京妙应寺白塔 (五)金刚宝座塔也是源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塔形式。其形式是塔下面有一巨大宝座,座上建有五座小塔,供奉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3、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冬温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五章住宅 第一节发展概况 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住宅的类型.历史上形成了不同地域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不高大。中国的建筑形式不靠单体建筑的平面和形体,而是依靠他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和满足功能的要求,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体现在建筑群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汉朝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群体。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从前面的大门进院落穿过中间的房屋再到后面的主要堂屋;右面是附属部分,这里有厨房、水井、还有一座高起的楼台,是为了望之用,这座住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保持了古老的居住形式,迄今未改。如云南、傣族的干阑式住房,蒙古、哈萨克族的蒙古包,黄河流域的窑洞住房 等类型很多。即使木结构的汉族住房,从南到北,变化也很大,主要是适应气候条件的差别。一般来讲,北方墙厚,屋顶厚,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于通风而避免强烈阳光辐射,因而强调风向而忽略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住宅最为紧密结合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特点最为突出;而且往往比较灵活自由,富创造性,是我国建筑遗产中非常丰富的一部分。 第二节实例 (一)徽州明代民居 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露明柱,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 (二)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住宅的代表,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很大,按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宜于反映主次明确、长幼有序地生活方式;房屋为木构抬梁式屋架,砖墙为维护结构,不承重;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入口对面是影壁,向西进入前院;南边的倒座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和男仆住房;从前院经垂花门(悬山与卷棚相连)进入内院,对面是正房三间,两山有耳房用作套间,两侧配厢房(三间),以长廊相联;在院内种植 花木摆设盆景,以造成开敞、自然的生活环境;正房左右耳房可附小跨院;正房后亦可建一排罩房,布置厨房、杂屋和厕所。大型住宅可沿轴线综深方向建两个以上的四合院,为进院;亦可向左右建跨院。更大的住宅在其左右或后面建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模型
/
本文档为【中国古建筑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