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楞严经表解

2011-04-24 25页 pdf 584KB 19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4081

暂无简介

举报
楞严经表解 楞 严 经 表 解 1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古德云:“开慧楞严,成佛法华。”时值末法,邪说横流,鱼目混珠,大法陵夷久矣!故于今日,欲得不失菩提涅槃道路,当首推 楞严。良以众生性定难明,真妄莫辨,认识为心,不能悟解,如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当年佛欲阿难,销惑除疑,抉择分明,舍识用根,心悟实相,令获如来无余涅槃,故说此经。夫真如 实相,天然本妙,近具根中,远赅万法,迷悟一念,如隔千山,是故楞严慧解之重要,岂费口舌哉? ...
楞严经表解
楞 严 经 表 解 1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古德云:“开慧楞严,成佛法华。”时值末法,邪说横流,鱼目混珠,大法陵夷久矣!故于今日,欲得不失菩提涅槃道路,当首推 楞严。良以众生性定难明,真妄莫辨,认识为心,不能悟解,如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当年佛欲阿难,销惑除疑,抉择分明,舍识用根,心悟实相,令获如来无余涅槃,故说此经。夫真如 实相,天然本妙,近具根中,远赅万法,迷悟一念,如隔千山,是故楞严慧解之重要,岂费口舌哉? 楞严虽佳,其奈今时难得明师指导,纵有明师现前,凡夫肉眼,亦不知亲近。是故有心研读者,每每不得其门而入,退而求诸楞严 注疏,古来不下百种,但以末法众生,闻烦则厌,复以古文用词艰涩,苟非文学造诣有素,颇难入门。今幸得此楞严表解,观其内容,纯 以表解解析经文,令人见之,一目了然,茅塞顿开,而其用词,不深不浅,烦简适中,诚稀有难得之宝典,堪为入道之助缘,是以如获珍 璧,自喜沾沾。 此佛顶经表解为二十年前,白圣长老于台北十普寺三藏佛学院讲解楞严经时所编,今余幸于南普陀佛学院同学藏书中,获得恭阅, 惟原稿乃钢版手刻,复以当时政府迁台不久,一切科技不如现在,故油印文件亦欠佳,是以字迹模糊,线条不清,表解不明,甚或全部脱 落,如是东阙西漏,残体斑斑,致令阅读困难,伤神花眼,难解难入,今承亲教师上广下化老法师之鼓励,复蒙彰化安澜念佛会之鼎力支 持,因缘成熟,遂发心完成此项校对重印工作。 厘定业务,重重连琐,层层复杂,进行缓慢,前后历修正笔误,填补阙漏,标清纲目,遣送打字,划线制表,重绘楞严坛图等等, 为克尽厥责,力求明确,复作最后校对,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恐有少误,贻害众生,因果昭彰,罪过无量。是以自始至终, 谨慎从事,丝毫不敢苟且。 余,年事尚轻,涉历不广,复以障深慧浅,根器陋劣,自愧佛法熏习太浅,惟其真理幽微,难可思议,苟非大开圆解,难得体用彰 明,即事即理,圆融无碍。是故谨遵近代高僧圆瑛法师所著,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作为修残补漏之依据,而令宣畅流通,发扬光大,上 报佛恩,下资含识,苟能增益行人,庶几不负大悲佛陀 度生之本怀,慧律但求无过,曷敢居功。今既校订重印有成,如复出现纲目不宜, 楞 严 经 表 解 2 制表不当,乃慧律之过,咎不敢辞。若以脉络分明,析理精详,易读易入,堪作参考,此皆出于白公长老之所赐,非余障深凡夫之所能。 尚祈 十方缁素大德,慈悲鉴核,若见有错误之处,敬乞不吝赐教,是所至祷! 学僧 释慧律谨序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于南普陀佛学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表解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表解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表解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表解 一、总释经题一、总释经题一、总释经题一、总释经题 今遵贤首以十门表解此经(次序稍别): ——具足一 单三 双三 七、人法喻得名:如大方广 佛华严经 四、人法得名:如地藏菩萨本愿经 五、人喻得名:如狮子吼经 六、法喻得名:如妙法莲花经 一、单人得名:如佛说阿弥陀经 二、单喻得名:如梵纲经 三、单法得名:如大涅槃经 题目 得名 三体 七类 此经 以人 法喻 为题 ①喻——大佛顶 ②理法 如来 密因 果人 修证 了义 ③教法 诸 菩萨 万行 ④行法 因人 ⑤果法-----首楞严 十 门 一、总释经题 二、起教因缘 三、藏乘摄属 四、义理浅深 五、能诠教体 六、所被机宜 七、宗趣通别 八、说时前后 九、传释时人 十、别解文义 来 如①本觉 ②始觉 ③究竟觉 又佛有 合 ①自觉 ②觉他 ③觉满 佛者觉也 觉有三义 修 证 了义 有 二 ①用根不用识 ②称性不著相 ①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 ②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 ③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 ④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理。 ⑤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 ⑥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 ⑦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 此经 诸菩 萨有 五十 五位 ①贯——贯串义理。 ②摄——摄受根机。 ③常——三世不易。 ④法——十方尊轨。 经 具 四 义 楞 严 经 表 解 3 ①布施 ②持戒 ③忍辱 ④精进 ⑤禅定 ⑥智慧 六度万行万行 首 楞 严 三摩 ②(有三卷半文在四卷中 74 页 5 行) 奢摩 开解 照了 悟理 ①如来 密因 从根 解结 起修 ③修证 了义 ④(有三卷少在七卷末 146 页 9 行) ⑥(有半卷多在 8卷前半卷 158页 2行) ⑤诸菩 萨万行 万行 禅那得证 历位 修证 楞严 经题 目总 释表 大 佛 顶 佛---称赞 之词 大——称 赞之词 经 ①妙定 众生 本具 法法 皆是 ③圆定 ②大定 迷悟 不动 究竟 果觉 密因 遣 五 人 过 ①凡夫 ②外道 ③权教 ④小乘 ⑴密遣 ⑵因遣——狂慧 菩 萨 ⑶约俱利 之有情。 已经觉悟 我法二空 ⑴约自利此云 觉有 情有 三义 ⑵约利他——能觉法界无量诸有情。 ①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②运悲:下度有情以利他。 此 经 四 义 ①贯串三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所应知之义。 ②摄受亲因:度脱阿难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 ③三世修道: ④圆通法门:首楞严圆妙大定。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 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 依如是法十方三世共遵不易。 梵语:修多罗 经 此云:契经 谓 ①上契诸佛 之理。 ②下契众生之机。 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 二、起教因缘二、起教因缘二、起教因缘二、起教因缘 法不孤起,遇缘则兴,佛法因缘,有总有别。 ㈠ 总 据法华经 所云有四 ⑴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佛知见乃众生六根之性,人人本具佛性——————如开矿 ⑵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佛指寻常日用中,眼根见色……指六根中性———如指金 ⑶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依理起行,回光返照,悟明本性是佛,生佛平等—如知金 ⑷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反观内照,始觉智照本觉理,修证入佛知见道——如得金 注:注:注:注:xūn xí熏习(熏熏习(熏熏习(熏熏习(熏習))))熏陶染习。什麽叫薰习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现的善恶行为,其“气分” 留於第八识中,就叫做薰习。也 可以说,第八识把我人行为经验的痕迹保留下来,这经验痕迹就就是种子,亦名气分,也叫习气。《大乘起信论》 曰 :“薰习义者,如世间 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而薰习故,则有香气。”【熏习四义】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 名为真 如。二者、一切染因 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 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 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楞 严 经 表 解 4 ㈡ 别 约本经 因缘惟六 ⑴恃多闻忽定力:于闻思修,偏重闻慧,少思修,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为恃多闻,忽定力,说此经。 ⑵警狂慧破邪思:自恃天真,玩留恶习,不依佛方便之门,屈于欲魔,大定为破欲军,故佛为说此经。 ⑶指真心显根性:二次征心,三番破识,十番显见,佛意欲修大定,须以真心为本修因,显真心,即大定全体。 ⑸销倒想除细惑:迷心在身内,认法居心外,固执因缘,谬执自然,满慈二疑:①疑万法生续之由;②疑五大圆融 之故。佛逐答除细惑,故说此经。 ①平等门:一心万法,本原无差,平等一相,心为大总相法门体,离心无有一法可得。 ②方便门:明知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巧从方便门,拣择真妄,知真本有,达妄本空。 ⑹明二门利今后: 三、藏乘摄属 ①经藏—诠定学 ②律藏—诠戒学 ③论藏—诠慧学 ⑷示性定劝实证:凡外权小,全取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所修入住出定,非究竟坚固性定,佛令悟自性本定, 修真常定,证圆通。 藏有三 此经 ①正诠定学 ②兼明戒慧 中乘—缘觉 (独觉) 小乘—声觉 此经属大乘所摄(乃同教一乘)三乘 ——菩萨—— ①自行化他 ②勇猛精进 ③但求利己 ④独善其身 ⑴大乘 ⑵小乘 (二乘) 乘有二 四、义理浅深四、义理浅深四、义理浅深四、义理浅深 ⑴义:文之实——义以析之,义者相也,虽有多相,归本则理无差别。 ⑵理:事之主——理者体也,本惟一体,随机则义有浅深。 义理 兹依 贤首 光明 五教 ☆说诸法皆空,即空宗,有遮无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 ☆亦名分教:广谈法相,少说法性,即相宗,有成佛不成佛之分,故名分教。 ⑤圆教——☆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身毛尘刹,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故名为圆。 ①小教——☆惟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②始教 ③终教 ④顿教 ☆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 ☆亦名实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以称实教。 ☆不依地位渐次,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 性)皆空。八识、二无我(我法)俱遣。呵教离念绝 相泯心,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故名为顿。 ☆满慈究竟万法生续之因,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又十二类生,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二乘回心,皆 当作佛。(四卷) 正属终(实教)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四卷)又: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 弹指超无学。(五卷)顿教 此经 楞 严 经 表 解 5 圆教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 , 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四相)。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乃至事事无碍。(四卷) 兼明 依宗判教—若以五教摄经,后终顿圆三教摄此;若以经摄教,亦可全该。以不废小乘,果法戒品兼存始教。八识三空故也。 贤首 五教 ⒈始—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通教—当体即空,身心世界,犹如空华梦境— ⒉分—若约广谈诸法差别论—别教——三谛攸分,十界具足②始教 ③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圆教—双照义——— ④顿教————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绝相泯心,一切寂灭———圆教—双遮义——— ⑤圆教————性相圆融,体即法界,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圆教—遮照同时义— 天台四教 ①小教————但说人空,不说法空—藏教——贪著小乘三藏学者,但证我空之理— ①如牛出乳———华严时———————日光先照时— ②如乳出酪———阿含时————初转 ③如酪成生酥——方等时————中转 ④如生酥成熟酥—般若时————后转 ⑤如熟酥成醍醐— 天 台 宗 五 味 日升转照时 贤首三时教 上为贤台教会合表(之 1、2) 五、能诠教体五、能诠教体五、能诠教体五、能诠教体 今依贤首略作四门,以明教体: 教体 ⑴如来教法所依之体,文殊答佛问: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⑵据此:则知释迦以音声而作佛事,是以音声为教体。 四 门 ㈠随相门 以声名句文四法 摄 假 从 实 方成教体—今纸墨之教,是名句文以体从用,亦 得成教体。 ㈡唯识门 唯遮外境 识表内心 此按万法唯识之旨 即一切教法亦不离识 即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 而现文义之相为己所缘 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何法得 度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 从净现起如石 印石上之文字 托彼所成如石 印所印之文字 ⑴本质教 ⑵影像教 二皆不离识,故 以唯识为教体。 ㈢归性门——性即真如——以上识心无体,唯是真如,又四科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法,皆以归性为教体。 ㈣无碍门 心境无碍 理事无碍 三门为一无碍门 即前三门心境事理圆融无碍一尘剖出大 千百卷一念圆含百界千如故以无碍为教 体。 ①属 境 ②属 心 ③属 事 ④属 理 ⑴随相门(①③⑤) ⑵唯识门(②③⑥) ⑶归性门(④)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法华、涅槃时————日没还照时— 楞 严 经 表 解 6 ⑤随相不碍唯识 ⑥唯识不碍随相 事事无碍 注 :在“无碍门”处因不方便划线 , 故把①~⑥在前面做了标注。 六、所被机宜六、所被机宜六、所被机宜六、所被机宜 ①回心声闻——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②并为缘觉—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闻无上乘妙修行路。 ③兼及有学—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④兼为定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护一乘,寂灭场地。 所被之机有四 ①认识为心—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 ②恃闻忽定—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③求他加被—常自思维,恃佛威神,勿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 ④恃性忘修—知真本有,达妄本空 证真—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 断妄—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 七、宗趣通别 贤首云:当部所崇曰守,宗之所归曰趣,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约本经: 局 通 二 门 通—一代时教—有二 以悟明心地为宗。 证入果地为趣。 权乘——多重修成动张因果—因即宗、果即趣 圆实——多重性具首明悟入—悟即宗、入即趣 此经若就通中 圆实以取宗趣 依交光法师 据本经六对 局 约本经 有二 总意 别意 ㈠圆定为宗 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 世尊示 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 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㈡极果为趣 即性具圆融大定。 即十方佛究竟极果 ㈠破显对 ⑴徵破识心为宗——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非心,无体) ⑵显发根性为趣—十番显见,令其舍识用根。 ㈡偏全对 虽偏就眼根,以明见精圆妙 一根如是,根根皆然。 无非藏性⑴偏指根性为宗——所显根性 ①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②七大——地水火风空见(眼根)识(六识) ③三续—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为不空藏 ⑵全彰三藏为趣 由偏及全 为空藏 楞 严 经 表 解 7 ②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 时,照有三转: ①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华严,梵 网会也。 ③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即法华、涅槃会也 。 三 时 ⑴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今彼凡外,转凡成圣,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即提胃阿含会也。 ⑵中转时—☆为中根众生,转三乘法轮,名引摄教,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即方等深密会也。 ⑶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法轮,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普照大地,即妙智般若会也。 三 转 ④四义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为空不空藏 ㈢悟入对 ①圆悟华屋为宗 ②求门深入为趣 ☆此亦蹑前所彰藏性,喻如华屋,必得其门而入, 即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也。 ①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 ②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 ⑴证圆通体为宗——一门深入 即证圆通体 ①获二胜—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 ②发三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⑵发自在用为趣 即发自在用 ㈣体用对 ①运圆定行为宗——即无作妙行也,能利众生,能取佛果。 ②历圆因位为趣——圆因五十五位,而趣妙庄严海。 ①分证诸位为宗——蹑前圆因之位,必经历分证。 ②圆满菩提为趣——觉行圆满,始证大圆满觉,成无上菩提。 ㈤行位对 ㈥分满对 八、说时前后八、说时前后八、说时前后八、说时前后 此经说时,诸家不一,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 审定说时有三 ㈠据弹斥经义应属方等会—经云 ⑴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⑵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㈡据匿王年龄,应属般若会—匿王与佛同年,匿王自述于今六十又过于二,佛六十二岁,正般若之中。 ㈢据耶输受记,应在法华会——或将出缠,或蒙受记。 依据以上三义,此经不能别判一时,须知说有前后,结集为一类耳。 楞 严 经 表 解 8 ① 释名 ③⑤ 辨体 ⑦ 明宗 ②⑥ 论用 ④⑧ 判教 化仪八教 如来五时言教 化法四教 顿——————华严兼 渐 秘密 不定 非顿 非渐 显露 决定 中 权 实 真 藏 通 别 圆 初————阿含但 中————方等对 后————般若对 贤台教会合表(附三) 贤 首 十 门 分 别 ① 总释经题 ② 起教因缘 ③ 藏乘摄属 ④ 教理浅深 ⑤ 能诠教体 ⑥ 所被机宜 ⑦ 宗趣通别 ⑧ 说时前后 ⑨ 传译时人 ⑩ 别解文义 天 台 五 重 玄 义 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 法华纯 追说 追泯九、传译时人 ⑴罗浮山——广东惠州增城县。 ⑵南楼寺—山中之寺也。 ⑶怀迪—迪者进也,以此师常怀精进之意。 ⑷证译—以师精通经论兼谙梵语,故请作证也。 证译人 又有四种沙门 主 译 人 ⑴唐—中国唐朝:则天罢政,中宗嗣位,神龙元年,5 月 23 日事(开始译经)。 ⑵中天竺—此云“月邦”即今印度(五区之中)译主出生地也。 ⑷般剌密谛—此云“极量”智慧辩才,极尽无量也。 ⑸译—翻梵字为华文也。 ⑶沙门—此云“勤息”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⑴胜道——修行证果者。 ⑵说道—宏法利生者。 ⑶活道—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 ⑷污道—不修戒律,败坏佛门者。 译 语 人 ⑴乌苌国——此云“苑”。 ⑵沙门—(同前)。 ①即阿输迦王之苑囿。 ②旧称乌场,在北天竺。 ⑶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以能降伏内外魔障。 ⑷译语—即翻音,将梵音变成华语(定言词成章句)。 润 文 人 ①梵网戒本有十重十八轻,通一切人受 ②另有六重二十八轻,但在家人受 ⑴菩萨戒 两种皆曰菩萨戒。 ⑵弟子—以菩萨为兄,以佛为父,故自称弟子也。 ⑶前正议大夫—☆前者先也,正议,史称正谏,乃言官之名,大夫者,大正风化,扶树人才有维持世道,举荐贤能之责。 ①同者兼也。 楞 严 经 表 解 9 序 分 通 序 经后序 Ⅰ证信序 Ⅱ发起序 ㈠先明五义 ㈡广列听众 ⑴声闻 ⑵缘觉 ⑶菩萨 ①自恣先集众 ②闻音后至众。 ⒈据迹标数。 ⒉显本叹德。 ⒊列上首名。 别 序 经前序 ㈠王臣设供 ㈡佛僧起请 ㈢阿难示堕 ㈣如来垂教 ⑴将堕之由 ⑵正堕之事 ⑴速归说咒 ⑵遣往救脱 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中书门下——二俱内省左右相府之名 中书省—多掌王言。 门下省—多出政事。 ③平章事 ⒈平均—平章百姓,即均理政务。 ⒉章显—显彰法度。事,即政务法度之事 。 乃权两相也。 ⑸清河房融 ⒈清河—地名,今河北之清县,房相梓里也 。 ⒉房融—姓房名融。 ⑹笔受——秉笔确定文字,润色精细也。 十、别解文义 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 流通分。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 于亲光菩萨佛地论,亦有三分之意: 一、起教因缘;二、圣教所说分;三、 信受奉行分,与道安法师全同,故后 代法师皆依之。 道安法师分经为三分 ⑴序分——如人之首(在一页五行一字)。 ⑵正宗分—如人之身(在三页五行十字)。 ⑶流通分—如人之足(在二一三页三行十二字)。 三 有 闻 Ⅰ耳闻 Ⅱ识闻 Ⅲ性闻 如 是 Ⅰ信顺之词 Ⅱ指法之词 Ⅲ印证之义 Ⅰ凡夫妄执有我 Ⅱ外道邪计有我 Ⅲ菩萨随世假我 Ⅳ如来法身真我 我有四种 Ⅰ信——如是 Ⅱ闻——我闻 Ⅲ时——一时 Ⅳ主——佛 Ⅴ处——在…精舍 先 明 五 义 六种成就 (经后序) Ⅵ众—与大比丘……上首 ①广列 ②听众 序 分 Ⅰ证信序 Ⅱ发起序 通 序 经后序 ㈠先明五义 ㈡广列听众 ⑴声闻 ⑵缘觉 ⑶菩萨 ①自恣先集众 ②闻音后至众。 ⒈据迹标数。 ⒉显本叹德。 ⒊列上首名。 ⑴将堕之由 ⑵正堕之事 ⑴速归说咒 ⑵遣往救脱 ㈠王臣设供 ㈡佛僧起请 ㈢阿难示堕 ㈣如来垂教 别 序 经前序 序分 ⑴疑佛再来 ⑵疑阿难成佛 ⑶疑他方佛来 Ⅰ断众疑——阿难集经时,相好 同佛,众起三疑 ⑴依四念处住 ⑵以戒为师 ⑶经首安如是我闻 ⑷对恶性比丘默摈 ①观身不净 ②观受是苦 ③观心无常 ④观法无我 Ⅱ秉佛嘱——佛答阿难四问 Ⅲ息诤论——阿难初果,四果罗汉不服,以此四字,诤论自息 。 Ⅳ异外道—外道经首,皆字“欧阿”(有无)二字,佛经首安此四字异外道也 。 如是我闻 楞 严 经 表 解 10 佛有三身 ⑴法身——法性理体 ⑵报身——相好庄严 ⑶化身——随类化现 室罗筏城(此云丰德城)有四义 ⑴五欲 ⑵财宝 ⑶多闻 ⑷解脱 丰 德 成就威仪 (四有) ⑴行如风 ⑵立如松 ⑶坐如钟 ⑷卧如弓 释 迦 佛 ⑴夜睹明星——自觉 ⑵说法50年——觉他 ⑶双林入灭——觉行圆满 ④十力迦叶 ⑤  陈那 共 1250人 ①马胜 ②小贤 ③摩诃南 ⑵优楼迦叶五百人 ⑶伽耶迦叶三百人 ⑷那提迦叶二百人 ⑸舍利弗一百人 ⑹目连一百人 ⑺耶舍等五十人 ⑴  陈那五人——五比丘 父族 千 二 百 五 十 人 俱 母族 祇桓精舍 ⑴祇——祇陀,此云“战胜”→匿王之太子 ⑵桓——园也。 ⑶精舍——精进修道之舍也。 毘尼 ⑴此言善治 ⑵戒之总名 辟支迦罗(此云) ①缘觉 ②独觉 无 漏 (漏有三) ⑴欲漏——欲界烦恼 ⑵有漏——上二界烦恼 ⑶无明漏——三界无明 ( 即即即即 六六六六 和和和和 敬敬敬敬 ) ①身和同住 ②口和无诤 ③观心无常 ④见和同解 ⑤戒和同修 ⑥利和同均 ⑴理和—同证择 灭无为之理。 Ⅰ大(俱三义) 大 比 丘 ⑴大——拣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 ⑵多——拣非寡解,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 。 ⑶胜——拣非劣器,超出 96种外道故。 ① 外乞衣食以养色身性命。 ②内乞佛法以养法身慧命。 ⑴乞士 Ⅱ比丘 (有三义) ⑵破魔——破身口七支之德。 ⑶怖魔——受具足戒魔王恐怖。 Ⅲ众(和合众) 有二 ⑵事和(有六) Ⅰ应供 Ⅱ杀贼 Ⅲ无生 ④即比丘破魔果 ③杀见思烦恼贼 ①愿受人天供养 ②即比丘乞士果 ⑴小乘——止于天上人间 ⑵大乘——则通世出世间 ⑥即比丘怖魔果⑹大乘—变易生死亦将垂 尽 ⑸小乘—但出界内分段生 死 ⑶小乘——只断见思烦恼 ⑷大乘—界外无明亦得分 断 ⑤亲证无生真理 ( 含 三 义 ) 大 阿 罗 汉 ⑴喻佛法能摧碾 ⑵众生粗细烦恼 ⑶喻佛法能运载众生 ⑷速出昏衢直登觉地 Ⅱ运载 之义 Ⅰ摧碾 之义从佛转轮 (轮有二义) 弟 子 上 首 ⑴大智舍利弗—此言“鹙子” ⑵摩诃目连—此言“大采蔋氏” ⑶摩诃拘絺罗—此言“大膝” ⑷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言“满愿慈女子” ⑸须菩提—此言“空生”(或“善现”“善吉”) ⑹优婆尼沙陀—此言“尘性” 越诸尘累 Ⅰ尘即尘沙烦恼 Ⅱ累即累堕生死 ⑴诸未来众生,陷于烦恼污泥之中。 ⑵须拔之令出,而置菩提正路。 ⑶谓未来众生,堕于生死苦海之中。 ⑷必济之令度而登涅槃彼岸。 拔济未来 钦奉——是钦承奉事,敬顺无违之义,乃表菩萨之心。 慈严——是慈悲严肃,恩威并用之称,而未形于口也。 楞 严 经 表 解 11 讳 日 ((((有二)))) ①忌讳——现丧之日,俗谓忌辰,忌举吉事,哀切不胜。 ②隐讳——人子于是日,隐讳而不言,言之即恸故。 波斯匿—此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其父王见诸光明, 不知是佛和祥瑞,谓是太子福力,命名月光胜军。 休 夏 ⑴佛制比丘结夏 ⑵安居九旬禁足 ⑶解夏 ⑷解制 Ⅱ休夏—亦云 Ⅰ结夏—亦名坐腊 ③为九旬限满 ②为护生避嫌 ④结夏休止之时 ①为结制办道 ㈡佛制 7月 15日解制 ㈠自 4 月 16 日起 ⒈四洲人 ⒉四恶趣 ⒊六欲天 ⒌六欲天 ⒍六欲天 ①14有 ②1 有⒋梵 天 ③4 有 ⑤4 有 ④2 有 计 二 十 五 有 Ⅰ欲有 Ⅱ色有 Ⅲ无色有 三有 九 有 25有 ⑴五趣杂居地 ⑵离生喜乐地 ⑶定生喜乐地 ⑷离喜妙乐地 ⑸舍念清净地 ⑹空无边处地 ⑺识无边处地 ⑻无所有处地 ⑼非非想处地 三 界 诸 有 世 尊 ①六凡有情世间 ②三乘正觉世间 ③九法界之所尊敬 世尊 迦陵频伽——此云“妙声”,又云:“仙音”,鸟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或云“妙吉祥”。 ①居家修道之士。 ②守道居正,身处尘劳,心恒清净之士。 居士 宫掖——王宫左右掖庭也。 郭门—护城之门也。 幻术—虚幻咒术也。 长 者 ②具十德——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 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①道高德长之人也。 阿难示堕 ㈠阿难——此云“喜庆”乃佛堂弟,白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 ⑴以多闻第一,力不胜邪,可证闻不足恃,必宜从闻思修 ⑵以是佛堂弟,修不能代,亦见佛不足恃,必宜自己深修 ㈡示堕 (有二意) ①大权示现,引发大教也。 ②正劝多闻者,策力大定。 又谓 自 恣 位 负 Ⅱ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7月 14、15、16日)自恣者 Ⅰ谓解制时,作自恣法,考劾九旬德业。 ① 自知己过,自行陈说 ②自不知过,恣任僧举 宣示深奥 (有二) Ⅰ谓宣扬指示幽深隐奥之法,即羯磨作法,以除三乘圣贤之见闻疑罪也。 Ⅱ既曰宣示深奥,当有一部类似此经之大法也。如法华前之无量义经也。 城隍—城处之濠堑也,无水为隍。 匿王供佛 (有六种敬意) ⑴其处则内 ⑵其迎则亲 ⑶其设则广 ⑷其馐则珍 ⑸其味则妙 ⑹其伴则同 ⑷授经—乃至四句偈者 ⑶羯磨—受戒白四羯磨 ⑵教授—受具教令乞戒 ⑴出家—授沙弥十戒法 ⑸依止——乃至一夜者 阿闍 黎 ( 此 云:规范师) ⑵五家 ⑴不食之由 小乘五 家不食 酒 ①避嫌 ②避受境所转 ①官—做官 ②唱—唱技 ③屠——屠宰 ④沽——沽 ⑤淫——卖淫 ⒈买 ⒉卖 淫躬——登伽之身体也。 四姓外最恶者。旃陀罗 ①此云“屠者”或“杀者”亦云“严帜” ②谓屠杀为业,不许与良民共处 应器——梵语“钵多罗”,此云“应法器” ①体—铁瓦二种 ②色—竹烟杏仁哄如鸠鸽之色 ③量—应己食量多少而为 上 座 (四有) ⑴生年 ⑵戒腊 ⑶福德 ⑷法性 楞 严 经 表 解 12 遭堕之由 (有六) ①先受别请—自恣在迩,不应远请。 ②远游示还—纵然受远请,自恣之时当还。 ③无伴独归——僧远出,当伴二师。 ④次等循乞—小乘乞食,向拣五家。 ⑤方行等慈—小果未证,妄拟大乘。 ⑥阿难已知下—举事作证,当钦佛旨。 ① 从顶—表依理起智 ②从面门—表诸智将开。 ③从  字—表因心显见。 ④从诸佛顶——一多无碍。 ⑤从五体——表耳根圆通,总摄诸根。 本经: (共有五次放光) ①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 ②心离贪慢,慈无偏利。 ③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媱女家。 ④息凡夫猜疑。 ⑤破二乘分别。 等心乞食 (有五义) 刹利尊姓 (印度四姓之一) 四姓 ①刹帝利—王种(田主) ②婆罗门—净裔 ③毘舍—商人 ④首陀—农夫 不平乞食 ①须菩提——此云(“空生”)此人乞食,舍贫乞富,即遭谤。 ②迦叶—(此云“饮光”)此人乞食,舍富乞贫即遭疑。 三番羯磨 ① 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②此是第二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于虚空中,如云如盖,覆汝顶上。 ③此是第三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是为戒体。 娑毘迦罗 ①此云“金头”或云“黄发” ②即黄发外道 摩登伽女 ①摩登伽—此云“小家种”(母名) ②女名—钵吉蹄,此云“本性” 依母 彰 名 也。先梵天咒 ①黄发外道,伪云:过去先梵天所授也,彼传与摩登伽。 ②此咒谓能移日月堕地,能咒梵天使下:迷惑于人,令人失性,其咒力也。 正正正正 宗宗宗宗 分分分分 摩登伽女——摩登伽—此云“小家种”(母名)女名—钵吉蹄,此云“本性”依母彰名也。 戒体——受戒时(登坛)白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无作戒体也。 檀越 ①檀—梵语“檀那”,此云“布施” ②越—是华言谓超过也 梵华并举,谓能行布施超越贫穷苦海故。 现瑞说咒 (表法) ①顶—(肉髻顶相)表如来藏本觉理体。 ②光明—表始觉妙智。 ③光具无畏——表慈悲解脱德之摄受众生。 ④光具无畏—表威得神通之力,折伏众生。 ⑤从顶放光—表由本觉理体,起始觉智用。 ⑥光出千叶宝—表由始觉智用,广修万修万行因心。 ⑦化佛坐莲华中——表由因心而证果觉。 ⑧宣说神咒—表由果觉起大用化度众生。 苦苦苦苦业业业业 惑惑惑惑 生死相续 ⑴妙奢摩他 ①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 ②会四科融七大为初方便 ③究三续穷五大为方便 ①道场诵咒为最初方便 ②从根解结为初方便 ③一门深入为方便 ①三渐次为最初方便 ②干慧地为初方便 ③五十五位为方便 ⑵妙三摩 ⑶妙禅那 为圆悟藏性 之方便也。 为证圆通体 之方便也。 为成菩提果 之方便也。 楞 严 经 表 解 13 三 十 二 相 1 2 3 4 5 6 7 8 9 ⒑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足 平 安 相 千 辐 轮 相 手 指 纤 长 相 手 足 柔 软 相 手 足 缦 网 相 足 跟 满 足 相 足 趺 高 好 相 腨 如 鹿 王 相 手 过 膝 相 马 阴 藏 相 身 纵 广 相 毛 光 生 青 色 相 身 毛 上 靡 相 身 金 色 相 常 光 一 丈 相 皮 肤 细 滑 相 七 处 平 满 相 两 腋 满 相 身 如 狮 子 相 身 端 直 相 肩 圆 满 相 四 十 齿 相 齿 白 齐 密 相 四 牙 白 净 相 颊 车 如 狮 子 相 咽中 津液 得上 味相 广 长 舌 相 梵 音 深 远 相 眼 色 如 绀 青 相 眼 睫 如 牛 王 相 眉 间 白 毫 相 顶 成 肉 髻 相 ㈠经中具示妙定始终正 宗 分 ⑴正说经 ⑵说经名 ⒈说总定—(首楞经)令得圆证,妙庄严果 。 ⒉说别定 ①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 ②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 ③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 Ⅰ阿难请定 Ⅱ如来答定 Ⅲ阿难证悟 ㈡经后别详初心紧要 Ⅰ精研七趣:警淹 Ⅱ详辨五魔:护堕 菩 提 ( 此 云 ﹕ 觉 道 ) 有 三 ⑴真性菩提—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理—————㈠证极此理,法身显现—Ⅰ法身德 ⑵实知菩提—真实之智——☆穷澈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㈡以真实智,照本觉理—Ⅱ般若德 ⑶方便菩提—权巧方便——☆自觉已满,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㈢种种示理,自在无碍—Ⅲ解脱德 楞严大定 总别名义 (与经题会合表) ⑵别定 ⑴总定—首楞严—证圆果,即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 ①妙奢摩他—悟圆理,即佛说“如来密因”藏性“理”法,而能“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依正因 佛性(如来藏性)略兼了因佛性(大开圆解),乃即定(圆理)之慧(圆悟),悟澈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 便。 ②妙三摩—起圆修,即佛说“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从根解结”,是名妙三摩。依正因佛 性(六根中性)略兼缘因佛性(称性起修),乃即慧(圆悟)之定(圆修),俱依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 ③禅那—得圆证,即佛说“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行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依正因佛 性(证圆通体)双兼缘了二因(起智运悲,上求下化),乃性具圆妙定慧中中流入果海,主菩提道之方便。 楞 严 经 表 解 14 赞佛之体也①胜—殊胜 ②净—清净 ③妙—微妙 ④明—光明 胜净妙 赞佛之相也 ①形—长短大小也。 ②体—百骸四肢也。 ③映彻—内映外照也。 ④琉璃 ⑴此云:青色宝。 ⑵乃内外明彻之物也。 形体映彻 四 尘 ①色 ②香 ③味 ④触 犹如琉璃 此云:细香棉。 极柔软色白如霜。 兜罗棉 贼媒——喻眼根(妄见) 贼伴——喻尘劳 讨贼喻 国王——喻常住真心 贼主——喻妄想心 发兵——喻定慧 始直心 终直心 中间无委曲相 ←———————→ 经历五十五位 发 心 感 果 直心 ①《起信论》云: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场) ②《净名经》云: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③《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 ①比丘 ②比丘尼 ③沙弥 ④沙弥尼 又出家四众 ①发起众 ②当机众 ③影响众 ④结缘众 四众 四缘生识 ①亲因缘 ②次第缘 ③所缘缘 ④增上缘 ①两手 ②两足 ③一头 五体 弥戾车(此云) ①恶知见 ②乐垢秽 阿难—喻心 门 见——喻眼见 门——喻眼 门不能见——喻眼不能见 室——喻身 见者是人——喻见者是心 ( 门 见 喻 ) 破 心 随 合 常住真心 ①常住—竖穷三际,不生不灭 ②真心—法界一相,无妄无伪 � � → � � � 山河 眼 � � ← � → � 心 � � ← � ← � 随不随意 ㈠心随眼见 ㈡心眼对立不成随 出家 ①出世俗家 ②出三界家 ③出无明家 出家四料拣 ①身出家心不出家 ②心出家身不出家 ③心身俱出家 ④心身俱不出家①胜—奇胜 ②妙—微妙 ③殊—殊特 ④绝—绝伦 胜妙 殊绝 赞叹佛相明显之谓 赞叹佛相超越之谓 ①恩深莫如父母 ②爱重莫如夫妻 深重恩爱 欲海粗浊 ①粗—腥臊交遘 ②浊—脓血杂乱 楞 严 经 表 解 15 六种震动 ①动 ②起⑴形 ⑵声 ③涌 ①震 ②吼 ③击 破心在根里 阿难计 如来破 ①心在眼根里(即眼根合心) ②如眼在琉璃里(即琉璃合眼) ⑴眼见山河,亦见琉璃 ⑵心见山河,亦应见眼 ⑶见则不成随,不见不在里 ⑴搏食—(又名段食)人畜之食也 ⑵触食—鬼神等触气而食也 ⑶思食—色界天等禅思为食也 ①空天等识存之食。 ②地狱等业识之食。 ⑷识食—业识而食 四种食 ㈢心无定体 ⑴约数 ⑵约量 ①一体—四支共一心体 ②多体—四支名有心体 ①遍体—一心不遍四支之体 ②不遍体—一心不遍于四支也 破心在内外 (救在内) ⑶阿难拟救——离外内对,反见身中。 闭眼所见暗境与眼对否 对则在外不在 ⑵如来破 ⑴阿难先计 ①开眼见明名见外 ②闭眼见暗名见内 ⑷如来破 ①闭眼能反见身中,开眼应反见汝面 ②不见面,则反见不成,见面则心在虚空☆正无而有,正有而无,有无一体。 真发明 性 (有二释) ①承上—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实发明自性者。(约经文) ②教诫—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必须真实发明自己本有不生不灭 之真性(根性)为因地心。 (约义理) 妄想 所执第六意识,妄想分别之心(见相思维:缘尘分别影事) 阐提(此云) ①信根不具 ②断善根 众 生①性—自性 ②净—清净 ③明—光明 ④体—本体 ⑵本体原自光明不昏,非磨治而后明也。 ⑴自性本来清净无染,非洗浣而后净也。 性净明体 十 种 异 生 ①胎生 ②卵生 ③湿生 ④化生 ⑤有色 ⑥无色 ⑦非有色 ⑧非无色 ⑨非有想 ⑩非无想 ①心在身内,必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②如灯在室内必先照室内,后照室外。 ③既不能先见身内,当知此心不在身内。 ①此心在身外,见外不见内故。 ②如灯在室外,照外不照内故。 ①心在身外,眼见心应无别因彼此相外故。 ②如一人食饭,他人不饱故。 阿难自喻 在内之非 如来破 心在外 破心在外 阿难转计 心在身外 ③ ② ① ㈠ 十 八 界 ①眼…色 ②耳…声 ③鼻…香 ④舌…味 ⑤身…触 ⑥意…法 识 破 心 随 合 执心在内之反例 ①阿难身——例心 ②讲 堂——例身体 ③先见如来—例心肝脾胃 ④次观大众—例爪生发长 ⑤户牖开豁—例五根通外 ⑥外瞩林园—例外见色相 楞 严 经 表 解 16 心 法 互 生 ⑵约义释 ☆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 法无自性,二俱皆空也。 ⑴约教释 ㈠小乘教 ㈡大乘教 ①心—六 识—心生法生—由内心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 ②法—六 尘—法生心生—由外境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 ①心—第八识—心生法生—由业识妄动,妄现境界相故。 ②法—根器种—法生心生—生起七转识故。 ☆心生法生,以法不自生,从心而有 ☆法生心生,以心不自生,由法而现 ㈠无相之实相——空如来藏——真谛——如摩尼珠,体无一相。 ㈡无不相之实相——不空来藏——俗谛——能出一切相。 ㈢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空不空如来藏—中谛—正无而有,正有而无,有无一体。 实相 破中间 : 表 北 ↑ 南 西←东西→东 北 ↓ 南 ☆离根尘即无自体,从何说中。 ☆合则杂乱不成识,离则两立不成中。 根——体——有知 尘——物——无知 根——有知 尘——无知 兼 不兼 心识 九 缘 生 识 ⑴眼识九缘生①~⑨ ⑵耳识八缘生(除②外) ⑶鼻识七缘生(除①②外) ⑷舌识七缘生(除①②外) ⑸身识七缘生(除①②外) ⑹意识五缘生④⑤⑦⑧⑨ ⑺末那识三缘生⑤⑧⑨ ⑻阿赖耶(四缘)生④⑤⑦⑧ ①空 ②明 ③根 ④境 ⑤作意 ⑥分别 ⑦染净 ⑧种子 ⑨根本 偈曰: 眼识九缘生 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 后三五三四 ①眼根有坏,着一尘即不见,不及识心,卒难破 ②眼根有碍,隔一纸即不能见,不及识心,驰思千里也。 ③眼根有限,见前不能见后,不及识心,遍缘一切也。 眼根不及眼识 (有三) ①面门放光——表根性将现 ②如百千日——表诸智将发 ③六种震动——表六识将破 ④诸国开现——表覆蔽将开 ⑤诸界合一——表分隔将合 ⑥本国承听——表流转将息 表 现 破 显 诸 相 六 根 四 用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知 觉 见 闻 无行法忍——真智安住无生无灭法理而不动也。 恶叉聚 一蒂三果同聚而生 ☆此云—线贯珠 ☆西城果名 ①识—第八识 ②精—精 明 ③元—本 元 ④明—妙 明 识精元明 八识精明之体本是妙明真心 所谓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 此云:杀者—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故。 有三品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皆魔眷属 魔 罗 菩提 (有三) ㈠真性菩提—以理为道—即法身德 ㈡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即般若德 ㈢方便菩提—以透机施教为道—即解 脱德 涅槃 (有三) ㈠性净涅槃—诸妄灭尽故 ㈡圆净涅槃—随缘示现故 ㈢方便涅槃—自性清净故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有二释) 八识“能生”见相二分 八识“能生” 前七转识,有能缘之功 一切万法,为所缘之障 见分为能缘 相分为所缘 唯不能缘本生识海,故曰缘所遗也。 虽遍缘一切,不能反缘本识故曰缘所遗也。 楞 严 经 表 解 17 三支比量 宗 — — 身 是 有 法 , 无 常 为 宗 因 — — 念 念 迁 谢 � 新 新 不 住 喻 — — 同 喻 香 火 � 异 喻 金 刚 净明心 即上“妙明义” 清净 圆明 大用 此心之大用,乃有内观 外照之始觉智用也。 即前心住 ★妙微密 性净明心 曰妙 始本异称 迷悟一体 年 纪 代 名 ①十 岁为“幼” ②二十岁为“长” ③三十岁为“壮” ④四十岁为“强” ⑤五十岁为“艾” ⑥六十岁为“耆” ⑦七十岁为“衰” ⑧八十岁为“耋” ⑨九十岁为“耄” ⑩百岁为“期颐” ①有手有拳,无手无拳—喻 ②有眼有见,无眼无见—法 ①无眼不成见—喻 ②无手不成拳—法 ①无手拳毕灭—喻 ②无眼见非无—法 ① ② ③ ⑴灯能显色见者是眼—喻(能例) ⑵眼能显色见者是心—法(所例) ⑴无灯得灯灯不能见—喻 ⑵无眼得眼眼不能见—法 ⑴无眼得眼若名眼见—喻 ⑵无灯得灯应名灯见—法 ㈣ 如 来 定格破 ㈠佛反例 ㈡阿难答 ㈢如来破 显见是心 (表法) 兜罗( 此云 ) ⑴柔软 ⑵细香 末伽黎—此云“不见道” 阎浮檀—此云“胜”。 二 障 理障——障法空理故 障菩提—断障即证故 又名 (七识把八识的见分执为我,谓之法我执) 属根本无明—七识所执㈡所知障(法执) (“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碍正知见) ⑵俱生法执(法爱所知)—分别而起(细) 尘沙 无明 ⑴分别法执(取境所知)—任运而起(粗) 古释云殂落 魂 升 于 天 曰 殂 魄 落 于 地 曰 落 今取迁变之义 ㈠烦恼障(我执) ☆事障—障人天胜妙事故 ☆障涅槃—断障即证故 ⑴分别我执—粗乃作意分别之惑五利使为体—见惑 又名 ⑵俱生我执—细乃任运俱生之惑五钝使为体—思惑 属枝末无明—六识所执 乃心外取境, 不达外境唯心 乃自生法爱 不达修证性空 迦旃延(此云) “剪发种” 毘罗胝(此云) “不作” 二皆断见外道 四 谛 示相转 劝修转 作 证转 三转四谛 12121212行法轮 ⑴此是苦—逼迫性—汝应知—我已知 ⑵此是集—召感性—汝应断—我已断 ⑶此是灭—可证性—汝应证—我已证 ⑷此是道—可修性—汝应修—我已修 ⑴心—真—实—不生灭—常住 ⑵身—妄—虚——生灭—无住 性显出 楞 严 经 表 解 18 客 主 喻 ①行客——见惑 ②旅亭——分别境界 ③或宿——久缘 ④或食——暂缘 ⑤俶装前途—舍此趣彼 ⑥不遑安住—复缘他境 ⑦主人——偏真法性 ⑧无所住—常住不动故 客 尘 喻 ①新霁(落雨初晴)—破见惑境 ②清旸升天—见道之智日升于性天 ③光入隙中—有智能照隐微境界 ④发明空中诸尘—照到法性理中有微细思惑 ⑤尘质摇动—思惑起灭不停 ⑥虚空寂然—法性寂然不动 客尘烦恼 ㈠色法(11个)——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⑵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 位 百 法 ㈡心法(八个)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为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㈢心所法 (51 个) ㈣不相应(廿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 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此书无此“时”)、数、和合、不和合。 ㈤无为(六个)—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受想灭、真如。 ⑹四不定法—悔、眠、寻、伺。 ⑸二十随烦恼 ①十小——念、恨、覆、恼、嫉、悭、诳、谄、害、  ②二中——无惭、无愧。 ③八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⑴五遍行—作意、触、受、思、想。 ⑵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⑶十一善法—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⑷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妙 明 真 精 ①妙——离名绝相 ②明——虚灵洞彻 ③真——体无杂染 ④精——性无杂染 ①圆——圆满周遍 ②妙——妙寂常恒 ③明——明照不昧 ④心——心为性用 圆 妙 明 心 宝 明 妙 性 ①宝——宝体真精 ②明——明照虚灵 ③妙——妙湛不动 ④性——性为心体 旅 客 喻 ㈠行客—喻分别心 ㈡旅亭—喻法音 ㈢寄宿旅亭—喻分别法音 ㈣暂止便去—喻离尘无体 ㈤亭主无云—喻真心无还 阿那律——此云“无贫”。 庵摩罗果——如桃相似。 楞 严 经 表 解 19 外 道 六 师 皆 道 见 ㈠富兰迦叶——所说诸法皆不生不灭。 ㈡末伽黎,拘舍罗 ①此云“牛舍”乃“末伽黎”之母,有呼“拘舍离子”。 ㈢删阇耶毘胝子—所说众生任运,时熟得道,所谓八万劫满,自然得道。 ㈣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所说众生现当受苦报,后受涅槃乐。 ㈤迦楼鸠驮迦旃延—所说诸法,亦有亦无。 ㈥尼犍陀若提子—所说皆由业定,无可逃避。 ②所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所谓自然而然。 ㈡今显 ㈠昔教 ①客人不住(粗)喻见惑 ①主人常住—喻偏真法性 ②虚空寂然—喻法性不动 ①如来手有开合(客义—尘) ②阿难见无开合(主义—根 ) ②尘质动摇(细)喻思惑 ⑴烦恼 ⑵法性 ⑴ ⑵ ①阿难头有摇动(尘义) ②阿难见无摇动(空义) ⅱ离根也 显 见 不 动 主客对明 客空对明 ⅰ离尘也 迷 真 认 妄 ⑴认悟中迷—(一念不觉之妄心)—无明 ⑵晦昧为空—(将本有真空,变为顽空)—业相 ⑶空晦暗中—(将本有智光,变为能见)—转相 ⑷结暗为色—(于顽空中,结成四大色法)—现相 ⑸想相为身—(妄想与色法参杂,妄取四大以为身)—后二粗 ①取业相 ②业系苦相 ⑹内摇外逸—(妄心内缘法尘,外缘五尘)—前四粗 ①智相 ②相续相 ③执取相 ④计名字相 显见不失 ①例—手臂本无倒正,因垂竖而例倒正,众生迷生认倒,一迷也;执倒为正,又一迷也。 ②法—心体本无真妄,因迷悟而定真妄(正倒),众生遗真认妄,一迷也;执妄为真,又一迷也。 ③喻—海体本无大小,因瀛沤而判大小,众生弃瀛认沤,一迷也;执沤为瀛,又一迷也。 认悟中迷 不认真心,独认妄念,为认悟中一点迷执。 ①悟—万法唯心,心包万法—真心 ②迷—法在心外,心在身中—妄心 四 天 王 ①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 ②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 ③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 ④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 楞 严 经 表 解 20 指 月 喻 ☆心有觉知如明 ☆敢体非觉如暗 ①如人以手—(人喻佛,手喻声教)喻佛以声教,而作佛事。 ②指月示人—(月喻真心,人喻听教者)以声教指真心与众生。 ③彼人因指,当应看月—(人喻听教者)听者因教当应观心。 ④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⑤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何以故,以所示教,为真心故。 ⑥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岂惟亡教,亦复不了觉与非觉 ⑦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何以故,即以教体,为真心故。 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于是则觉与非觉二俱无所了知故。 ☆(以若复执教,以为心体者) ☆听者岂惟亡失其心,亦亡其教也。 ㈡十根 ①五知根—眼、耳、鼻、舌、身、意。(5 个) ②五作业根—口、手、足、男女、大遗。(5 个)二十五谛 Ⅰ自性(冥性⑴)—大⑵—我慢⑶(3 个) Ⅱ神我—受用二十三谛(25) ㈠五唯(喜性)—色、声、香、味、触。(5 个 ) ㈢心根—意根。 ㈣五大(暗性)—地、水、火、风、空。 外道二十五谛: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即精神原理)与自性(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之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一、自性,二、 大(体内觉知之机关),三、我慢,四、五唯(色声香味触),五、五大(地水火风空),六、五知根(眼耳鼻舌皮),七、五作业根(口、 手、足、男女根、肛门),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于此九位,开为二十五谛,以其为真实之理。此即从自性在神我的作用下生“觉” (又称大);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我慢生出五大。五大生等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 是为二十五谛。他们造〈金七十论〉述此理,后来天亲菩萨造〈七十真实论〉(胜义七十论),破彼外道,首尾瓦解,无有一句得立。 显见无还显见无还显见无还显见无还 五 眼 ①肉眼 ②天眼 ③慧眼 ④法眼 ⑤佛眼 月 喻 ㈠第一月—乃天上真月—喻无妄真心。 ㈡第二月—乃捏目所成—喻带妄见精。 ㈢第三月—乃水中月影—喻分别妄想。
/
本文档为【楞严经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