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_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

2011-03-31 6页 pdf 50KB 4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1620

暂无简介

举报
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_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 一、疑难案件的疑难点 杨树明系山西省阳泉市矿山公安分局管辖的马 加坪、桥头区域内系列扎刀案及杀人虐尸案的主犯。 根据已经查明的情况看,从第一起扎刀案发生(1992 年 3月 2日)至他落网前的最后一起(2004年 11月 24日),在近13年时间内,他先后实施扎刀案11起、 杀人碎尸案2起。此案历经十多年时间,从侦查到抓 获犯罪嫌疑人其过程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犯罪人 的心理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这是一起破案几乎无线索、无证据依靠的 系列案件。犯罪人大多趁着夜黑路歧实施犯罪,其中 7起案件的被害人在没...
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_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
一、疑难案件的疑难点 杨树明系山西省阳泉市矿山公安分局管辖的马 加坪、桥头区域内系列扎刀案及杀人虐尸案的主犯。 根据已经查明的情况看,从第一起扎刀案发生(1992 年 3月 2日)至他落网前的最后一起(2004年 11月 24日),在近13年时间内,他先后实施扎刀案11起、 杀人碎尸案2起。此案历经十多年时间,从侦查到抓 获犯罪嫌疑人其过程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犯罪人 的心理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这是一起破案几乎无线索、无证据依靠的 系列案件。犯罪人大多趁着夜黑路歧实施犯罪,其中 7起案件的被害人在没明白怎么回事时就已经遇害; 而另外4起的被害人由于事发突然又受重伤,基本 没看清作案人的长相。作案人杨树明也强调:他不对 认识的人下手,每次作案都是先看好前后无人、配好 脚步的节奏才动手,因而“命中率”很高,不死必伤。 所以,被害人即使侥幸生还也无法在事后进行有效 的辨别并提供证词。此外,本案的特殊性还在于,作 案方式简单,犯罪手段熟练,犯罪人基本不在犯罪现 场(多数现为动态的现场)留下或丢弃有效的物证 (如作案工具、随身物品等),也几乎不在现场留下有 效的物质痕迹(如指纹等)。所以,犯罪人在13年内 断断续续的作案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用来准确 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物质证据(暂称其为“硬证据”)。 侦查人员只有通过大量的相关迹象、可能性、心理分 析等(暂称其为“软证据”)来排查犯罪嫌疑人。对侦 查人员来说,惟一可以掌握或凭借的就是犯罪分子 行为痕迹,如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被害人攻击 的凶器类型、扎刀的位置和伤口的状况等。此外,这 13年中,小小的案发地区还间歇地发生过3起针对 女性的杀害并带有虐尸、性变态特点的案件。同样蹊 跷的是,这类案件也难以找出犯罪的物证,没有可供 排查、比对与认证的物质证据,以致刑侦人员无法确 定这几起杀人碎尸-虐尸案件与扎刀案能否串并?是 否由1人所为?当然,本案也有一点破案的希望:那 就是10多年中所有的案件其发生的地域不超出 0.8 公里。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就一直生活在侦查人员视 线范围内。这一案情的独特性也给本案的侦破提供 了一线希望。 其次,犯罪人作案中呈现出的特点是只针对女 性,只扎、只杀、不抢、不奸,这些特点令人不禁怀疑 到 “他是否具有生理缺陷或因女性而受到过伤害”? 譬如我们能想到的:生活中曾有继母的虐待、母亲对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硕士生 导师,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 本刊“专家方阵”专家。 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 ———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外貌老实本分、敦厚谦和、恋爱顺利、家庭健全,具有常态生活并表现人格正常的杨树明却在持续 13年间先后作案13起,残忍杀害和重伤十多名女性。其犯罪行为的异常及掩饰的人格异常在案发后才被揭示 出来。解析可见,双重人格源于他心理的多种冲突,其中无能与自尊、压抑与欲望,闲极无聊与生活压力均成为 他人格双重表现的背景;而认知偏执则成为他人格偏差的重要原因,从而使他无法自我调整,越陷越深。 关键词:双重人格;人格异常;犯罪心理;杀人犯罪;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杨树明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31(2007)2-0010-06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百期纪念 PublicSecurityScienceJournal———JournalofZhejiangPoliceCollege Commemorationof100thIssue 2007年第2期 总第100期 Apr.,2007 No.2Ser.No.100 10· · 家庭的背叛、青春期受过女孩的嘲笑、初恋的失败、 婚姻遭受挫折、或者因嫖娼染上难以根治的性病,等 等。问在于,排查嫌疑对象时此人恰恰不具备上述 假设的任何一条。案件破获后,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犯 罪事实并交待了大量犯罪情节,但他的犯罪动机仍 然令侦查人员费解。笔者在访谈中,曾给他留下思考 题,让他思考后回答我:为什么要伤害女性?为何只 扎女性?女性哪里对不起他?他在思考了一天之后告 诉笔者,他第一次外出扎人是因为心里烦,并非为女 人;第一次外出杀人虐尸是因为喝了酒,好像也没有 女人对不起他的事;而在家杀人碎尸是因为那个女 人总穿戴整齐,还打一把小洋伞从他家门口过⋯⋯ 如果再追究下去,他给出的理由可以总结这样几条: “这个社会不好⋯⋯”;“我是学生,警察是老师,我就 给老师出道题”;“我得不到的,我就把她毁掉⋯⋯”。 这些就是他给出的作案理由。这是没有逻辑关系的 理由,让人费解的理由。 如此艰难的一个案件,阳泉市公安局专案组的 刑警们尽其全部智慧与能力,对0.8公里的区域运用 了可使用的各种手段,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 后终于寻找到突破口:从其中一起白天中午失踪后 被碎尸的女性被害案入手。因为此案具有行为分析 的切入条件:通过被害人回家的时间段与空间线路 的交叉点的排列,对所有在交叉点上、在这段线路上 的居民户排列,然后一家一家地入室观察访谈、分析 可能的作案空间条件、作案微观条件,落实每家人员 情况、寻找可能的作案疑点和蛛丝马迹,终于将嫌疑 人的范围缩小。由于本案的特殊难点,最后他们开始 尝试着向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方面寻找帮助。 结果,犯罪心理分析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虽有倾 向性,但仍有不确定性。如犯罪心理分析的意见是, 嫌犯的性格、年龄、兴趣与爱好、其职业挫折等特点 都接近作案人特点,但有一点难以解释:一位“曾经 自己亲自照顾女儿7年的人如何在女儿上学后一个 多月就在家残忍地将另一名女性碎尸并虐待?”心理 测试也同样,对这位重点嫌疑人连续测试 5遍都未 通过,然而,他又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反应不明显。最 后,如何判断?如何拍板?难题还是留给了阳泉市公 安局的同志们。结果,阳泉市的警方硬是啃下了这块 骨头。 通过对此案侦破过程的了解,通过对犯罪嫌疑 人的了解,笔者对此案的总结可以概括为这样六句 话:命案必破是动因;领导重视是关键;专案专办是 保证;行为分析是方法;调查走访是落实,侦查讯问 是突破。此案的经典之处恰如现任阳泉市公安局局 长李柏所言:只有没做完的工作,没有破不了的案 件。 二、貌似正常的异常犯罪分子 实事求是地说:本案主犯杨树明是笔者在研究 犯罪心理多年中遇到的一个“疑难杂症”。他外貌老 实,甚至给人以敦厚的印象,但事实上他心计极细, 一点事情都要琢磨很久;他平时白天除外出干活很 少出门,但夜间却像幽灵般地外出作案;他每天在家 看黄片,甚至偷窃性用品商店的性用品在家试用,但 他从无婚外性行为,即使对女性实施系列侵害案,也 从无一起案件伴有性满足的行为⋯⋯。外在表现有 明显的矛盾性或双重性。他的作案动机也令我们在 接触他之前感到疑惑不解:他个人成长及生活状况 基本正常,父母健在,父亲当过兵,母亲一直在家操 持家务,用他自己的话讲,母亲勤俭持家,带大他们5 个子女。他上有兄姐,下有弟妹,在日常生活中,姐姐 给他帮助最多,尤其在他遇有经济困难时都是姐姐 帮助他渡过难关。他只谈过一次恋爱,时值22岁,恋 爱对象就是现在身边的妻子。他身高178公分,浓眉 大眼,是妻子先看上他,没有太大的恋爱挫折,只是 他家里经济条件差些,为此妻子家里曾有微词,但妻 子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妻子有稳定的职业,在国营 单位上班,而他一直无稳定的职业。也正因为此,他 有更多的时间在家照顾女儿。上述的这些经历找不 到让他憎恨女性、伤害女性的任何理由。此外,他从 不嫖娼,所以不会因染性病而憎恨女性;他也没有性 无能,不会因为做不成性事而攻击女性⋯⋯ 笔者与他接触时曾明显地感到他有极强的心理 防御机制。访谈开始阶段,他对所要填写的心理问卷 咬文嚼字地找茬儿,然后对于笔者的口头提问一开 始也是答非所问,用不少的时间与我们扯些无关的 事情。对于涉及他内心的问题或案件中某些敏感问 题时,他基本上是故意南辕北辙地回答。这些表现非 常符合心理治疗中常见的抗拒现象。对此,预审人员 都很困惑:他已经交待了罪行,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知 道他作案的心理?重的问题都交待了,为何轻的问题 反而不愿说呢?看管他的警察还告诉我们:这个杨树 明进了拘留所后,让他洗澡,他竟然死活不肯脱裤 衩,最后,竟是穿着裤衩洗了个澡⋯⋯。总之,他的人 格表现极矛盾,作案动机极隐晦。 但是,他并不是“天外来客”,他的心理问题也并 非不可理解,只是需要费些周折。如前所述,我们在 侦查阶段对他的性格、年龄、兴趣与爱好、职业挫折 等心理描述都还是接近他本人心理特征的。通过笔 者对他两次的访谈,他的心理问题非常适合用弗洛 11· · 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而且他之所以表现 得如此双重性,就在于他的心理具有多重矛盾性与 冲突性,由此造就了他的双重人格。 三、双重人格源于不曾化解的心理冲突 (一)无能与自尊的冲突。能力往往决定人的活 动水平,也间接地决定人的生活水平。能力强者大多 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或自己谋生,而能力弱者则 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在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是智能,除此外还有社会能力、技能等。以遗传为主 的智能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决定个人的学习、受教育 程度。这种能力一般从人到学校接受教育中的学习 成绩就可观察到。显然,杨树明在这方面能力较差, 他自己承认,从上中学起学习就不行,总在班里倒数 的范围内,“40人我考到30人之后”。由于他学习较 差,所以,毕业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职业。他 初中毕业后在短短的3年内先后在铸造厂、建筑队、 税务所干过短期工,后来又到当地的一家钢琴厂做 油漆工,做了5年。这5年是他较顺心的时期,他曾 到北京的钢琴厂培训过,同时,在钢琴厂与现在的妻 子认识并恋爱,这是1986到1990年之间的事。1990 年钢琴厂倒闭,他一下子失去稳定的工作,又回到铸 造厂,干着他不喜欢的工作。他自己讲,这段时间他 思想发生了转变(即 1990年以后),开始出现各种不 满,对社会不满,对管事的工头不满。同时,由于他已 经开始恋爱,面临结婚的压力,虽然女孩对他很好, 但女方的家庭因他没有稳定的工作而看不起他,这 是他出现心理压力与冲突的早期阶段。根据专案组 的调查:杨在这时间曾出现过对路边洗衣女性的攻 击行为,将人掀到沟下,导致他人受伤。至1992年3 月,他开始了第一次扎人作案。 他结婚后也试换过很多工作,但总是不稳定。问 题在于,杨树明不仅智力水平较低,而且他的社会能 力也较弱。他不善与人打交道,在工作中常与管他的 人发生冲突与争执,这也是他容易被淘汰、甚至被处 罚的原因之一。他妻子提到一件事:一次他承做的一 批活做坏了,他不得不赔偿,大约要赔三千多块钱。 杨树明竟然急得在路边等他妻子下班,当他见到妻 子时竟然跪下直哭。后来,还是在杨树明姐姐的帮助 下还的钱。由此可见他在生活中的无能与懦弱。 如果仅仅因为个人能力较弱还不至于导致人去 犯罪,许多无能的人也是老实之人。然而,杨树明的 人格矛盾在于他有极强的自尊心,极要面子。办案的 同志告诉我们:他在预审交待中曾谈过:结婚后的第 一个春节,他陪妻子去女方亲戚家,因为他家里较困 难,所以没带什么像样的东西。尽管如此,亲戚没有 计较,还给了他和他妻子很多钱和物。就是这样,他 回到家仍然非常不高兴,对他妻子讲,以后不去了, 免得丢脸。以后每年春节杨树明都从不陪妻子去拜 访亲戚。另一调查也印证这一问题。当笔者问他你从 小到大,父亲、母亲教育你时讲的最多的话是什么 时,他认真地想了之后告诉笔者,父亲总说:“人活 脸、树活皮”,母亲常说的话是“不管干什么,别干丢 人败兴的事”。他还说,“父母都循规蹈矩,自尊心很 强,对我影响很深。”由此可见,他的自尊心既有因自 卑而起的自尊,也有家庭中父母在这方面过分强调 的因素。应该看到,后一因素是正面的。但是,人在生 活中的自尊是需要能力与实力支撑的。所以,对既无 能力又无实力的杨树明来说,过分的自尊与现实的 无能就形成他内心无法解开的一个冲突情结,这是 他双重人格的第一个心理背景。笔者认为,这是他早 期实施扎刀案的重要心理起因。 (二)欲望与观念的冲突。在对杨树明的访谈中, 有一点令人啼笑皆非。他在谈到人生中如何对待不轨 性行为时,居然是 “既讲道德、又讲原则,还有宽容 ⋯⋯”。首先,他对妓女很宽容,他认为:她们也不容易, “没什么本事”,“凭自己吃饭”,所以,他很理解她们。其 次,他从不嫖妓,他的理由是“还有个道德方面的事”。 最后,当他发现自己老婆有外遇时,这么一个残忍之人 竟然予以原谅。下面是他与笔者的一段对话。 李:你对于女性哪种事最不能容忍? 杨:我没有讨厌哪种人。 李:你比较喜欢哪种女人? 杨:比较温柔的、善良的,能持家的。 李:你对妓女怎么看? 杨:一个就是自身的原因;一个是社会的原因。 社会允许干,凭自己吃饭。365行都有人干,有人干主 席;有人干厂长,个人能力不一样。 李:你对她们持什么态度?好的?中性的?坏的? 杨:两种都持。好的、坏的都有。具体也不好选。 李:你跟她们有过接触吗?找过她们吗? 杨:聊过天,没找过她们,因为还有个道德方面 的事。我干活的地方就有(指妓女),也问过她们,她 们说也没什么本事,还有的年龄大了。 李:如果你结婚了,老婆虽然对你也不错,但有 一次外遇,你怎么看? 杨:有些事是不能做的,第一步不能原谅,第二 步分析原因,是她的错还是我的错?想个解决的办 法,是继续过还是离婚?继续过就分析原因。 李:你会不会也去找一个(指婚外情)? 杨:不会,我不会以暴制暴。我做人有原则。 12· · 李:是不是会让你心里不痛快? 杨:是。假如男的有外遇,女的也会不快乐。谁也 不会说遇到这种事情,会欢天喜地的。 李:你现实当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事情? 杨:有,2000年以后了。 李:会不会对你以后作案有影响? 杨:没有影响。有影响是思想变化,坏事不能做 了⋯⋯ 李:你知道这件事后对她(指他妻子)还好吗? 杨:好,她对我也好。感觉有点陌生,沟通以后就 没事了(大概)。 李:这个事你家里人知道吗? 杨:知道。我说的。我觉得就是个人生的插曲,坏 事也会变成好事,我们还是有感情基础的。 杨树明是这样说的,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从 结婚到被捕,扎了那么多女性,却没有一起案件伴有 现场的性猥亵或强奸之事 (他在两起碎尸案中的表 现另有分析)。他在发现妻子有外遇的情况下(2002 年)痛不欲生,他用皮带教训了背叛的妻子,从不写 日记的他竟然连着3天写日记,其中写到“我在她心 中已没有了一丁半点余地。⋯⋯我还在心里给她留 着‘整个’空间。试问我是不是‘傻到’极点。人家早已 ‘移情别恋’,自己还苦苦守着这一亩二分地不放”。 甚至他还认真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双方的父母,在双 方父母的干预下,在妻子惭悔后,他又写到:“重新找 回的感觉真好!⋯⋯”。可见他对家庭和妻子的认真 与维护。笔者在向她妻子调查时,她也证实了这一情 况,她说:杨当时曾气愤地对她(妻子)说:“我从来没 有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指从来没有与别的女性做 过性事)。的确,在这之前发生的在家中对女邻居的 杀人碎尸案中,杨也没有强奸被害人。“苦苦守着”, “留着整个空间”,杨为什么这么做? 笔者认为,这源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与他成长 的家庭。他的父亲曾当过兵,对他们子女管教还是比 较严的。用他自己的话讲:父亲话不多,但他们做得 不对时父亲就会惩罚他们。由于从小到现在,他就在 作案这块巴掌大的地方生活,接触的社会面并不大, 这一地区的保守及经济的不发达也使他学坏的时间 被推迟了。他在20岁之前只处于头脑简单的淘气状 态,并已经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观念。从1990年以 后(20岁以后),当他能看到电视、录像后才开始变 化。尤其是黄色录像,对他贫乏而枯燥的生活出现了 新异性的刺激,然而,他身边已经存在的妻子缓解并 满足了他性的欲望与冲动。同时,从小到大已经形成 的观念也对他多多少少地起着约束作用。再考虑到 前面已经分析的“他自尊心极强”,因此,对于这种丢 脸的事,他确实具有强烈的抗拒表现。包括他洗澡不 脱内裤,交待问题时怕人家说他性变态等都证实了 这一点。 但是,这种约束只在“意识”的范围内,他内心深 处他自己无法自知的部分却有着原始的、野性的、甚 至相当强烈的放纵欲望,这种欲望是因为他闲极无 事时只凭看黄片解闷的原因造成。他的另外两起杀 人碎尸案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他承认,这两起案件 都是在喝了许多酒的情况下实施的。喝酒后的两起 案件与不喝酒作的扎刀案有两点明显的不同:第一、 对女性出现了具有明显性欲指向的选择。980506案 件他选的是妓女;011013案件他选择的是“我得不到 就要把她毁了的”女人。第二、出现对女性性器官的 虐待行为。在前起案件中出现了扒开女性性部位的 衣服动作,使性器官暴露,然后割胸剖腹,甚至割走 了被害人的乳头。在后起案件中,则出现更多的对女 性身体、尤其是生殖器官的残害。不容置疑,酒对人 的心理影响是让人失去理性,让人更加容易露出本 相。 由此可见,表面老实、固守婚姻、重视家庭、不做 不道德婚外情的杨树明,内心深处充满着性的欲望, 具有强烈的性攻击倾向。这种欲望一旦在无人发现、 在酒精的催发作用下便会扭曲地暴发出来。这正是 他人格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闲极无聊与生活压力的矛盾。除上两种冲 突外,杨树明面临的心理冲突还有很多。譬如,一方 面他生活困窘,经济紧张,但另一方面他经常处于失 业状态,由此造成了“压力之下的空闲状态”。人闲本 身就是容易生事的原因,那么,在生活压力之下的空 闲更是可怕的动因。 国外有一门学科叫“闲暇社会学”,不要轻视这 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闲暇”。事实上,人的一生中回避 不开闲暇状态。闲暇不仅使人放松、休息,也会成为 人的某种活动的动因。且不说穷人的闲暇,就是极有 钱的人如果不处理好闲暇生活也会让其倾家荡产。 例如,有钱人因钱多得不用忙碌,闲下来开始赌博、 开始吸毒、开始嫖娼⋯⋯再观一些走火入魔的练功 者,其最初练功的原因有的也正是出自没事可做的 闲暇状态。那么,杨树明的闲暇则发生在结婚之前, 这正是人生最紧要的关头,结婚要解决房子问题,要 购置基本生活用品,还有办喜事的费用问题⋯⋯一 方面是日益迫近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是无能导致 的无事可做,所以,他在回答心理问卷中的“是否经 常感到无名的紧张和焦虑”时选择的是“经常有”;在 13· · 回答“是否经常想像着自己做成某件事情”时选择了 “经常想像”。如果一名成年人总处于“想像着做成某 件事”,他的心理就有不成熟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 其为心理发展的退缩或停滞,这是一种轻性的心理 障碍。 笔者认为,杨树明的第1起扎刀案之所以发生 在他热恋后至结婚前,正是这种心理冲突成为他作 案较直接的原因。他回忆第1起案件的经历:他当时 还与父母住在一起。当天晚上女友来过他家,相处得 很快乐,直到晚上将其送回家。但是回来后却不想 睡,睡不着,心很烦,于是想出去走走。因为是半夜里 出去,于是拿把刀揣在身上,当走到第1起案件的现 场时,这名女孩正迎面走来,然后走过去,他自己讲: “当时想都没想就转身给了她一刀,就一刀!”这样, 他“就从家猪变成了野猪”。他不知从哪本书上看到 这句话“从家猪变野猪容易,从野猪变家猪难”。他 说,从那天起他就再也变不回家猪了。 在 2001年的“10·13”案件中,即惟一在家里实 施的杀人碎尸案件也具有闲极无聊的背景。杨树明 自己讲:那天睡到 9点多钟起床,起来后没事可做, 于是开始喝酒,喝到中午他要负责给家里接水,他先 去了一趟,但水还没有来,这时,他靠在门口张望着 等水,恰在此时,被害人下班回来,从他眼前走过,那 把小洋伞、那气质⋯⋯,他一把扯她进了自己的房间 内⋯⋯ 从对他所作的许多案件过程中都可以看出:他 作案前没有预谋,大多为突发地实施。但是,共有的 作案背景是:闲极无聊,却有做些事的冲动。这既是 杨树明作案的特点,也是他的心理写照。 无聊的杨树明没有一个朋友,所以,他无机会向 人倾诉、渲泄自己的内心压力;无聊的他没有什么爱 好,体育他不喜欢,所以他多余的体力无处渲泄⋯⋯ 下棋他不喜欢,他不爱动脑筋;打牌他不喜欢,因为 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空闲他干些什么呢?早期 看黄片,后来黄片也不想看了;看乱七八糟的杂志, 杂志也没有意思了;于是做刀具、磨刀,这是他在家 经常做的事,也是他很爱做的一件事;他自己说,他 还爱写字、练字,所以他的字写得还算工整。再有就 是看中央台12频道。他妻子曾讲“一次全家都在家 时,因为他总看12频道,女儿都有意见了⋯⋯”。这 么一个人,复杂的事情做不了,简单的事情又很少, 一次 “家猪变野猪的行为”就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 路。 (四)认知偏执与人格偏差。与杨树明接触的最 初感觉就是他的思维有一定的问题,譬如,笔者已经 多次用过的犯罪心理调查问卷,很多犯罪嫌疑人在 10多分钟就能填完,但是他却用了一个多小时。他对 每一个问题都要具体化。如第1个问题问“你是否愿 意合群?”他就要问“什么是愿意合群”?尽管这种表 现有一种纠缠的感觉,但他对文字理解上的固执确 实有些独特,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偏执人格”的一 些特点,即感觉极度过敏,思维行动固执,过分拘泥 于细节等。讯问人员也介绍到:杨树明在每次讯问后 签名时,他都对的内容看得很慢并仔细,甚至还 评论记录人的错别字太多。这类表现都说明他的一 种思维特点,他思考问题总拘泥于具体的、有形的状 态,缺乏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与他的年龄是不一致 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能力应该越来越强。 抽象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正、反两个角度看待 问题,可使我们摆脱眼前的具体事物而认识将来。作 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不管其他方 面,不能只管眼前而不顾以后。只有在人的心理发展 不成熟时,如未成年人作案,才会有上述的“只管自 己不管别人、只顾眼前而不顾以后”的特点。从人格 上讲,具有这种不成熟思维特点的人必然不具有较 宽的心胸,必然出现容易偏执或固执的心理表现与 行为表现。杨树明恰恰具有这一思维缺陷,进而他的 人格缺陷也就一目了然了。 不仅如此,这种思维方式也使人无法有效地进 行自我心理的调控,尤其是情绪方面的调控。心理学 研究揭示:知与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认知完全可以 调整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的认识达不到一定 的高度,看不到问题的两个方面,看不到事情的发展 与未来变化,他做事就会只顾一点而不顾其他,只顾 眼前不顾以后。同时,他也就无法摆脱因具体事件的 刺激引发的情绪波动或情感反应。在这种背景下,一 个人很容易在某种一时的情绪之中做出不管不顾的 行为。杨树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应该看到,杨树明在作案十多年间,其犯罪心理 也有发展和转变过程,其中曾有过向好的方面转变 的迹象。他自己讲,从2000年以后,他似乎有时明白 一些,他在抱着自己的女儿时曾想,养大一个孩子不 容易,我在几分钟就让人家没了⋯⋯以至他后来经 常抱着女儿哭,说爸爸要走了。尽管他已经出现了这 种自我意识与反省,但他仍然没有停止作案,原因在 于他被另一种强化所吸引:如前所析,一个不被人重 视、几乎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当如此长的时间内作案 却从未被警察抓住过,从未遇到被害人的成功抵抗 的时候,作案的成功感在某种程度上使其体会到一 种他个人极少体验的满足,成为他惟一的成就感!正 14· · 是这种可怕的感受,使得杨树明在犯罪的道路上从 未停止脚步,在罪恶的深渊中越滑越深。正如杨树明 自己所说:“我是小学生,警察是老师,我给老师出道 题,你们破了题我才承认你们是老师⋯⋯”。这句话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他的一时的得意感,也正是这 句话和这种看法才使他在落网后能够较痛快地承认 自己的罪过。 四、杨树明的犯罪行为分析及侦查思考 笔者认为,本案是一起凭借行为分析、嫌疑摸排 查证而破案的经典案例。所谓行为分析,即通常所称 的侦查分析是指建立在犯罪现场勘查、法医检验等 刑事侦查基础上对各种犯罪行为痕迹或迹象的分 析。这种行为分析凭借的不是犯罪的物证,而是犯罪 的各种行为痕迹或迹象。如作案留下的时-空间的痕 迹,尸体上留下的工具痕迹,虐尸中表现的指向痕 迹,快速逃逸中留下的熟悉地形的心理迹象,被害人 大白天失踪的作案条件迹象,等等。通过对犯罪行为 痕迹和心理迹象的分析进而研究犯罪分子的行为方 式、行为特点,再进而研究作案人相关的心理背景和 相应的个人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可供侦查摸排时参 考的犯罪分子的主要特征。 不容置疑,本案中的嫌疑摸排是相当细致与艰 苦的。而在侦查人员摸排时,个人的素质与职业的敏 锐非常重要;同时,犯罪行为痕迹与犯罪心理迹象的 分析也非常重要。分析得出的准确信息越多就越有 利于这种摸排,从而找出嫌疑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无孔不入、无所不在, 犯罪分子也在随时关注着侦查领域的基本技术手 段,在犯罪中反侦查意识日益突出。他们可以破坏物 证,尽量不留物证,但他们的行为结果以及其中反映 出的行为信息却是无法抹去的。我们必须重视这种 行为信息的积累与分析。 美国联邦调查局早在上个世纪 50年代就成立 了“行为科学部”,他们将“行为”作为一种科学研究 的对象,并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此想到:首先,我们能 否在思想上接受,将行为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 次,我们是否同意行为分析也需要专职人员和专门 的机构? 笔者认为:在刑事侦查中,在物证分析的同时, 行为分析也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为侦查提供很 多的服务。问题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先期投入,并且 需要专业性的发展,即人员培养与队伍的建立,还有 机构与其他方面的保障。目前在公安系统的研究机 构中尚没有一家设置专门从事犯罪行为分析研究的 部门,多数情况是将其放在信息管理中。然而,行为 分析不仅需要指纹、DNA对比,还需要侦查、证据、法 医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过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 的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行为信息找出个人心理特征, 为侦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责任编辑:尤炜祥) 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浙江公安高等专科 学校名师培养对象胡望洋撰写的《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预案指南》一书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就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全面系统地 论述了对组织发展和创新的作用,内容涵 盖应急预案原理、管理和技巧、应急控制关键因素、 生存、保护和安全、应急通信与信息、应急恢 复、应急训练和演习等组织应急管理的重要领域。 此外,该书还从家庭应急预案的角度,向人们提出 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该书是中高级管理者、企业白领、管理专业教 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大众了解和学习应急管理知识、 进行组织培训、编制应急预案的首选读物。 (古 敏)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一书出版发行 书讯 15· ·
/
本文档为【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_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