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书院史

2018-05-31 53页 ppt 2MB 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旋律

几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财务主管一职!精通各种财务管理软件

举报
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史书院的历史演变书院制度的教育特点及意义第一部分:书院的历史演变一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唐)二书院的教育功能和制度的确立(两宋)三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元)四书院的繁荣与辉煌(明)五书院普及与流变(清)一、唐代: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一)兴起于唐代初年的原因:1.来自民间的文化教育需求(私人治学的书斋)石光山书院、瀛洲书院、李公书院、张说书院:士人读书治学之所松洲书院:服务范围有个人扩展到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2.源于官府的文化学术传统(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丽正、集贤书院的设置:官府...
中国书院史
中国书院史书院的历史演变书院制度的教育特点及意义第一部分:书院的历史演变一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唐)二书院的教育功能和制度的确立(两宋)三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元)四书院的繁荣与辉煌(明)五书院普及与流变(清)一、唐代: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一)兴起于唐代初年的原因:1.来自民间的文化教育需求(私人治学的书斋)石光山书院、瀛洲书院、李公书院、张说书院:士人读书治学之所松洲书院:服务范围有个人扩展到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2.源于官府的文化学术传统(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丽正、集贤书院的设置:官府的学术文化机构职责:聚藏群书、校理经集文化学术活动:出书、藏书、讲学、赋诗、顾问(二)书院的初期的功能形态1.唐代官方书院:征求图书、刊籍经集、收藏典籍、类分甲乙、讲论儒道、申表学术、撰辑文章、招贤论典、顾问应对2.唐代民间书院:藏书读书、宴游会友、吟诗作文、学术交流、教学授受、讨论政治、研究著述二、两宋时期:书院教育功能和制度的确定(一)北宋:名扬天下——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二)南宋:理想与规范——书院制度的确立(一)北宋:名扬天下——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1.北宋书院的特点:替代官学的角色,承担国家最主要的教育任务官学不兴,有责任感的中国士人分担教育职责,聚书山林,建院讲学教育功能的强化书院和科举相结合——下系于民,上通于官,即使民众的求学之所,也是官府的养士之场2.官学三兴与书院的流变兴办官学的原因:①经过休养生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具备发展关系的实力②对“不务耕而求获”的科举制度的不满(自隋唐以来学校和科举就成为封建社会取士和养士的正途,宋初无力兴学而大倡科举,扩大科举名额,而书院数量规模有限,导致士人贪图名利不务实学)三次兴学:①庆历新政:范仲淹发起,内容主要有,“精贡举”,整顿国子监,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②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在太学实施三舍法,以三舍进取替代科举考试。③蔡京兴学:建辟雍,增加州县学学生名额,加强国家队官学教育的行政指导。三次兴学对书院的影响:官学的普遍建立及其权威地位的确立,意味着书院替代官学作用的完成,在兴学运动过程中,办学成效显著的一些书院改变角色列入官学阵营,也有一些被废弃,停办或改作他用。但得力于以士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的支持,北宋后期书院人在继续发展并且数量不断增多,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例如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发展,理学兴起,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利用书院进行讲学,传播其学说,(程颢程颐于嵩阳书院讲学)为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二)南宋:理想与规范——书院制度的确立1.南宋书院的特点:南宋时书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确立。表征:①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②书院教育制度完全确立2.历史条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希望利用尊崇儒学的基本政策匡安人心,为书院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印刷术的发达,使书籍印刷成本降低,为乡村子弟提供读书机会,民间力量办学成为可能官学腐败与科举制弊端的显露3.南宋书院运动前期:理学家对于官学沦为名利场产生忧虑,希望寻求“山川环合,草木秀润”之地开辟教育新途径,从而掀起复兴书院运动,运动中心是争取官府对书院的支持,进而创办官方书院(张栻与岳麓书院;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高潮——孝宗朝廷新书院达63所庆元党禁,书院冷落:外戚与皇亲的争权斗争,却使理学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嘉定更化,书院建设走向新的高峰:嘉定更化标志着北宋以来理学大家以及理学道统正式得到官方认可,而书院也随着理学一同繁荣起来4.书院在南宋走向成熟的标志书院各项工作规范化书院的建筑格局基本相同;书院活动规范化(研究学术、讲学传道、收藏图书、复印图书、祭祀圣贤及经营学田);书院职事分工明确,组织管理队伍比较完备;制定了书院的规章制度(《丽泽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书院祭祀对象个性化除了儒家先贤,还祭祀能够象征本书院学术渊源与特色的人物书院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相互启发;开展不同层次的讲学活动两宋著名书院(1)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2)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北门外石鼓山。山似半岛耸立于蒸水与湘水汇合处,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宋至道三年(997)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1035),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睢阳书院、白鹿书院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讲学,使石鼓又空前为之一振。还有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军事家、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夫之等分别到紫游览或讲学,并吟成不朽的诗篇,镌出不可磨灭的碑记,详尽生动地描绘了石鼓的形胜。(3)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4.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位居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5.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三、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一)推动元书院发展的两只巨轮1.宋遗民栖身书院,讲学传道自己创建书院讲学;接受官方聘请讲学书院;栖身乡人或弟子创办的书院中2.元政府积极的书院政策中统二年,世祖下诏禁止侵扰书院。保护书院田舍,鼓励私人创办书院(二)元代书院的成长1.空间扩张——向北推广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书院遭到破坏,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着力引导理学北传,北方书院得以迅速发展2.官方深度介入实施严格繁琐的书院报批手续山长官学化,控制书院领导权介入学田,掌控书院的经济命脉政府直接创办官办书院,强化书院的官方色彩3.多民族共建书院(三)元代书院的两个缺陷1.与元朝辽阔疆域相比,元书院数量寥若晨星2.官方深度介入的本质是为了有效控制书院,让书院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书院独立品格和自由精神。四、明代:书院的繁荣与辉煌(一)明前期:在低谷中徘徊元、明朝代更替中书院受战火波及,玉石俱焚,陷入沉寂明朝前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理念,政策上抑制书院支持官学(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系统;朝廷从生活待遇上给政策,吸引学生入学;官学学生政治前途光明)(二)从压制到认可:明书院发展曙光重现1.背景:高度集权国家政权走向腐败,中央官学失去在国家教育中的价值,地方官学质量堪忧;学校教育目标功利化;科举制度弊端显露2.书院复兴:作为书院旗帜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得以修复朝廷对书院建设转向认可支持(诏令复建书院、给书院赐额)地方官成为这一时期书院建设的重要力量(三)高潮:辉煌与灾难并生1.王守仁的书院观对书院的定位:“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补救官学的流弊,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以书院作为宣讲、扩大自己学说的基地关注讲会,致力讲会制度建设2.足迹所至必建书院的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复兴书院会讲、讲会的传统,重悟性而轻积累,对宋元以程朱为代表的“道问学”的书院观多有批判3.王、湛后学与书院的辉煌王守仁和湛若水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有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王、湛及其后学在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历史百年,以联讲会、立书院的形式营造明代书院的辉煌局面4.明中期书院的新特点面向平民:城镇官府书院对平民开放,儒学诠释的平民化:王、湛学说平民化诠释新型书院出现:军事书院、社团书院、王府书院、仕学书院编修书院志,对书院历史文献资料综合整理5.三毁书院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湛讲学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张居正后,明王朝政治腐败,民间书院讲学之风日盛,讲学者多为被清洗的政治官员,是书院日渐变成具有社团性政治性的社会民间组织,被冠以“东林党”之名,定立《东林会约》作为书院规章三次禁毁书院一方面总体上完结了书院蓬勃发展的强势,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书院的社团性质并引生出其政治特色五、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流变(一)从顺治到乾隆:春风吹又生1.压制到初步恢复:明末多次禁毁书院伤痕累累,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顺治14年书院政策松动进入恢复期2.谨慎疏引:康熙通过对书院赐额、赐书,以示朝廷对书院的引导和支持3.诏建书院:雍正朝开始积极开放的书院政策4.控制与开放:乾隆朝继续开放的书院政策,同时控制书院的教学与研究方向(二)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乾嘉汉学的鼎盛乾嘉汉学: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全国性的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流派,这一学派出现和发展既是清廷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所推行高压政策的结果,又得到官方扶持,影响很快波及全国。诂经精舍与学海堂:均为阮元所修,“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创建后,直接扩大了乾嘉汉学的影响,是清代乾嘉汉学发展步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书院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三)嘉道咸:书院在变局中徘徊低谷嘉庆以后清朝统治危机四伏,国内政治腐败国势衰微,对西方殖民扩张毫无戒备,书院自身教学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四)同光中兴:书院登顶泰山最后的华章:平均年建书院多;书院与时俱进,开始于近代教育接轨客观条件: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同光中兴为书院改革提供难得机遇;多方力量共同将书院推向顶峰高潮谢幕:1901清政府新政,书院正式改为改为学堂,中国近代教育开始向近代转型。(五)书院制度的移植与教会书院的出现雍正年间,书院由外国传教士移植到意大利,由华侨一直到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由东洋而西洋而南洋的移至海外的态势西学东渐:教会书院马国贤的文华书院(最早),由中国外围向本土发展,鸦片战争后教会书院出现在中国本土。第二部分:书院制度的教学特点一、书院的教学特点二、书院的教育管理特点三、书院的影响一、书院的教学特点(一)自学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质疑问难(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会,开展争辩,书院中的学术讨论,辩论空气很浓,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朱熹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讲学,开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先例(三)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它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均可前来听讲,来者不拒,慕名师不远千里来听讲求教者书院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安排和照顾王守仁修濂溪书院讲学,四方学者前来听讲,讲堂都容纳不下(四)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书院最突出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书院教学的基础,书院的教学又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授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互相促进,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校主讲。(五)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知识为主宋代书院的主持者多为理学家,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是书院最基本的、必修的教材。除了儒家的知识外,书院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培养。二、书院的教育管理特点(一)书院的组织特点书院初创时,组织机构比较简单,主持人既是组织管理的负责人,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随着书院规模扩大,开始有了协助主持人管理和教学的辅助人员,组织机构也随着扩大,分工更细,责任更明确书院主持者有多种名称:山长、洞主、院长、教授等书院对管理人员采用专兼职结合,学生中的优秀者可以兼职管理工作,这是书院管理的一个特色(二)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依靠官府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考学田供给。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在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而在浙东一代的富庶地区,常有巨商赞助书院(三)书院制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规章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健全的标志之一,也是书院确立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南宋书院主要通过制定学规,来确定内部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主要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方法和道德行为规范;另一种以建康明道书院学规为代表,主要规定书院内部的管理条款和细则(四)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也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有相当深厚的感情,通过耐心的启发和积极地引导,是学生心悦诚服、自觉遵守。三、书院的历史意义从书院产生到清末改为学堂,书院经历了近1000年的历史,共2000余所,对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谢谢!
/
本文档为【中国书院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