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2017-09-19 7页 doc 24KB 1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5022

暂无简介

举报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子,又叫联语,联句。有题刻在壁柱上的,也有仅传于书本和口头的。对联是我国的特产。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雅俗共赏,是体制短小、文字精练的一种文学形式。可谓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许多原因,同今人大多对于格律诗不求甚解一样,对于对联也一知半解。笔者大约职业病之故,于是忍不住说点儿闲话,以求教于方家。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刘勰的在讲对偶的《文心雕龙·丽辞》里提出“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刘知几的《史通·叙事篇》说要:“编字不织,捶句皆双,修...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子,又叫联语,联句。有题刻在壁柱上的,也有仅传于书本和口头的。对联是我国的特产。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雅俗共赏,是体制短小、文字精练的一种文学形式。可谓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许多原因,同今人大多对于格律诗不求甚解一样,对于对联也一知半解。笔者大约职业病之故,于是忍不住说点儿闲话,以求教于方家。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刘勰的在讲对偶的《文心雕龙·丽辞》里提出“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刘知几的《史通·叙事篇》说要:“编字不织,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对联是单独使用的对仗句,其特点就表现在上下两句之间。   一、 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   对联常见的上下各一句,字数可四、三、二字,也可五、六、七字。三句以上,而每句字数较多,可称长联。对联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是相等的,这是对联的起码要求。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无一例外。笔者近年来在不少单位大门上看到把一句话分写在大门两边,字数相差两三个,说是对联,真是笑煞人。而且,对联的每一联内容、上下联之间、尤其是其中对应的地方,不用重复的字。     二、 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相联、相关,语意连贯。只有语意连贯,才能浑成一体。有的对联,有明显的拼凑痕迹,甚至同一联的字也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读起来费解,就是在这上头出了毛病。上下联内容相关又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   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佚名):   照耀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评包公,评得热情,评得冷静,颂而不媚,文字平稳,无耸人听闻之笔,却传达出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反对,指上下联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如《岳坟前铁槛对联》(清·松江女史):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通过“青山有幸”与“白铁无辜”,“忠骨”与“佞臣”的对照、比拟,表达出忠贞的爱国英雄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而奸佞小人永远受到人民的唾骂的真理。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如下面这副相传为清书法家何绍基写的对联:   东安寺死个和尚;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是佛教发祥地,“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和尚”变成为佛祖,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境界。   假若对联上下联不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各说各的就叫“对开”,此乃作对联一忌。例如:   江山壮丽;   桃李芬芳。   此联出句写江山雄伟壮丽,对句则写春景或是写老师培养了很多学生,两联意思脱节。   但是,对联上下两联如果意思完全相同,就叫“合掌”。“合掌”为诗词所忌讳,也为对联所忌讳。即使只有部分同义也不好,因为一副对联,本来字就较少,若有一部分是同义的,内容就贫乏了。如: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此联中“云泽”即“洞庭”的古称,“清光”也是指月色,“满”和“深”都表示月光就足。上下联意思完全一样,是副典型的合掌联。   三、 出句与对句彼此对仗   这里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须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等。对联中的词类是按照古人的认识划分的,可分为九类:名词、 动词 、形容词、颜色词、方位词、数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还可以分小类,如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更可细分为天文类、时令类、地理类、历史类、文学类等。动词中不及物动词,常与形容词相对。“之”、“其”等代词归入虚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对联中工对要求词类对应工整,须分小类相对,以《声律启蒙》中一节为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睛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对联中的宽对只要求词类大类相同,不必分小类。   二是结构相应。即联合式对联合式,偏正式对偏正式,支配式对支配式,补充式对补充式,陈述式对陈述式等。   三是上下联的节奏(即句式)要一致。上联在何处稍作停顿,下联也应在相应位置稍作停顿,如上联是“四──三”,下联也要“四──三”。   举明人解缙的一副名联为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但是,若再深一层看,“芦苇”是个联合结构,“竹笋”却是个偏正结构,对得也还不十分严格。不过,上下两联能对到这个程度,已很好了。从结构上看,上联是陈述式,下联同样是陈述式。上联主语部分“墙上芦苇”是包含一个方位结构“墙上”的偏正式,下联主语部分“山间竹笋”也是包含一个方位结构“山间”的偏正式。上联谓语部分“头重脚轻根底浅”是由三个陈述式“头重”、“脚轻”、“根底浅”组成的联合式,下联谓语部分“嘴尖皮厚腹中空”照样是由三个陈述式“嘴尖”、“皮厚”、“腹中空”组成的联合式。从节奏上看,上联是“四──二──二──三”式,下联也是“四──二──二──三”式:   墙上芦苇 头重 脚轻 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 皮厚 腹中空   出句与对句对仗工稳的,叫工对;稍有出格的,叫宽对。有时,工对还讲究自对与借对。所谓自对,是指同一联内的词语彼此相对,如“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句中自对,加之上下相对,自然就工整不过了。所谓借对,是指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语相对。     四、 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   平仄,是律师方面的术语,对联是讲究平仄的。“平”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普通话里,由于没有入声,吴方言、粤方言等保存入声,古汉语的一些入声字(约200多字)在普通话里已变为平声,因此,平仄不能简单地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别。如“黑”在普通话里读第一声,但它本是一个入声字,论平仄就不能视为平声而应归入仄声。平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联中各字之间平仄的安排应是有地交替,不能连续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一般地说常常两个音节一转换;二是指上下联之间,对应位置上的音节,应该平仄相对。这样吟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语流流畅,和谐悦耳。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没有对对仗的要求严,逢单的字常可平可仄。但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得用平声。这已成了一种定例。例如:《安徽安庆大观楼联》: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中字外有边框的可平可仄,对联的平仄多采用律句的平仄,不仅是五言、七言律句,也包括合乎律句平仄格式的三言、四言、六言句。此例第一句是五字句,第二句去掉第一个领字,就是一个四字句,第三句是七字句。总的说来,一句之内平仄相谐,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五、 关于对联的领词   领词在对联中用得十分广泛。领词往往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领词有一个字的,两个字的,还有三个字的。如:《江西滕王阁题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其中“看”、“问”是两个领词,领起两个四字句。又看一个二字领词的,《成都望江楼吟诗楼下石刻联》:   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   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高歌。   其中“问他”、“对此”为两个字的领词。再看三个字的领词《成都望江楼濯锦楼联》:   杖策喜重来,看风涛滚滚,流不尽云影波光,天外更昂头,岂徒览南浦清江,西山白雪;   临轩空四顾,怅古今茫茫,历多少佳人才子,蜀中堪屈指,复何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其中“岂徒览”、“复何数”是三个字的领词,领起两个四字句。“看”、“怅”是一个字的领词。   常见的领词如下:   一字的:正、看、问、怅、爱、怕、想、料、算、待、凭、嗟、念、将、奈、对、叹、数、似、更、况、怎、若、方、已、应、尽、早、莫、渐、对、须,等等。   二字的:看他、对此、休说、那堪、问他、看来、何须、何况、况是、未省、只是、无怪、何必、将次,等等。   三字的:倒不如、消受得、最堪怜、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便怎的、复何数、岂徒览、讵怎料、莫辜负,等等。     对联的写作     对联的写作方式有三。   一为集句。集诗词文赋中的句子为联。如: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上联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原句。下联“地犹邹氏邑”,为唐玄宗《邹国》一诗原句;“万方多难此登临”,为杜甫《登楼》一诗原句。再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集李贺、石曼卿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集王维、李白句)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集王琚、杜甫句)   二为脱化。将有关诗词、文章、格言等,按新意略加改造,再作对联。例: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思。   此乃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略加改造而成的。又如“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一联,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三为创作。对联的创作,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写作对联,要有针对性,善写“眼睛”。所谓“眼睛”,是指万事万物的特征。比如对象是一尊弥勒佛塑像,就要抓住弥勒佛大肚子、笑呵呵这两个特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若对象是楼阁亭馆,就得从其历史状况、地理环境及其特异之处等方面进行考虑。孙髯所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典范之作。若要作喜联、寿联、挽联之类,就要洞悉对象的生平事迹和为人。   写作对联,要力求创新,出语不凡。文贵乎奇,构思立意不落俗套,遣词造句摈弃古旧平易,追求新颖奇崛。杜甫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主张“唯陈言之务去”,都是提倡创新的。亚里士多德曾从审美趣味上指出:“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打动。”对联写作与文章写作一样,要做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用别人未切入过的角度,未用过的话语去写。如同是题杜甫草堂:“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与“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两副对联立意、角度大不相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感兴绝不一样。   写作对联,要紧贴时代,反映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就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就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论断。   写作对联,要体现对联特点,遵守对联规则。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对联精美至极的话语审美熵值就荡然无存。可是,近些年来,对联的特点普遍被忽略了,就像写格律诗,消解了律诗、绝句、词、曲的音节、平仄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的严格,以至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些所谓的“对联”,仅求字数相等,更重要的对仗、平仄等,一概不加讲究,没有半点艺术性,纯属标语口号而已。   对联的艺术技巧,有双拟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回文对、嵌字、串组、谐音、切意、阙如、两兼、拆拼、顶针、同异、用典、反复、互文、歇后、隐喻、譬比、同韵叠字、同偏旁部首叠字、翻新等等手法。   对联可用文言写,也可用白话写。但白话作对并不比文言容易。蔡东藩先生说过:“白话属对,较文言尤难。但吾所见之白话对联,徒为白话文,而无对联之规律。”方树梅在《滇联丛录序》里说:“得一佳联,执笔凝思,往往有较成一五七言绝尤难,非个中人不能说其甘苦也。”实乃经验之谈。     注:本文参考余德泉《对联渊源概说》一文及《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五章·对联》写成,在此一并致谢。     附:历代传单对求偶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森森”有六个“木”,后六个字偏旁亦有六个“木”,要求续联同格。)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拼拆对,两个“夕”字拼成“多”,要求下联同此式。)   吾同子吃梧桐子; (前三字与后三字读音一样,且“吾同”加偏旁“木”得“梧桐”,要求下联同此格。)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难苏东坡对联。写对联那年,恰好年头年尾有两个“立春”,又闰八月。苏东坡未对出。)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前一“救火车”是专有名词,后一“救火车”为支配式。)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回文对,正读倒读均同是一联,且“自来水”为专有名词,要求下联同式)   麦浪无鱼,杨柳空垂下钓;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异字近音对,“西湖”、“锡壶”、“惜乎”近音,迭用而有绕口令之趣。)   冰比冰水冰。(金庸或古龙所出,无人能对之。)
/
本文档为【对联的特点与写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