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武当山

2017-10-19 50页 doc 1M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武当山武当山 百科名片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 “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 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 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 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目录[隐藏] 简介 历史简介 道教起源 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始末 风景名胜 旅游信息 民间传说 简介 [1][2...
武当山
武当山 百科名片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 “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 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 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 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目录[隐藏] 简介 历史简介 道教起源 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始末 风景名胜 旅游信息 民间传说 简介 [1][2] 武当山,经度:111.004 纬度:32.400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 空中鸟瞰武当山太和宫就像一只龟 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9年,武当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道教第一山。 武当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飞狐外传》写到了武当派的威名,武当为内家拳剑之主。《倚天屠龙记》中,少年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门派,最后成为中国 武术史上的不世奇才,金庸把这一回题拟为武当山顶松柏长,就是比喻张三丰开创的武当基业。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编辑本段] 历史简介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 南岩 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 (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 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 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 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 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山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中国武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 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心荡神迷,令神仙留连忘返…… [编辑本段] 道教起源 [3] 在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已有之。《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 南北朝时(386-582)郦道元(,-527)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 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编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 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后汉书》、《水经注》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图志》, 都没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编《太平御览》卷四十三「武当山」条,引用的资料有《武当山记》、《南雍州记》、《阴君内传》,《甄异传》,记载历代在武当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戴生、谢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迹。 乐史(925-1002)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 此可以作为北宋初期人们尚未把武当山与玄武牵上关系的左证。 武当山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出现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紫霄宫祭祀玄武, 可能是武当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 天柱峰金殿 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 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 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 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 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万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宋元交兵之际,均州也遭兵灾, 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杳无人迹。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燕京。1269年冬天,有龟蛇出现在燕京西郊高梁河,众人以为是玄武显灵,象征元王朝国运兴隆, 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应宫以祭祀玄武。 道士汪贞常入武当山,于1275年率领徒众鲁大宥等人重建五龙观。 1278年以道法术数著名于世的道士赵守节,领其徒重修武当佑圣观。 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充任武当山都提点,并屡降御香至武当山祝愿祈福。 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飞升之后,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 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 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 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唐太宗(627-649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 南宋末,王象之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 成书稍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神仙传记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仙界。 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 道教徒之所以选择武当山为玄武修道的圣地,乃由于武当山在唐末五代以来,已成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当山的名字与玄武都有「武」字,便附会玄武曾修炼于武当山。 刘道明所说武当山一名的由来乃是因为玄武的缘故,显然不是事实,然而却得到普遍的认同。 元代武当山的风物大量附会为玄武的遗迹,一方面表现了地方风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传,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 [编辑本段] 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编号: 200-013 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15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 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 况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今天见到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 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 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 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 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 武当山古建筑群 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 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 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 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 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太和宫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 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 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 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6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 申遗始末 一、机遇 1990年11月,李瑞环同志视察武当山。李瑞环对武当山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十分感慨,他指示要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管理好祖先遗留给今人这笔财富,管理好这批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临走时又念念不忘地说:“回京后,一定要让国家文物局局长,也来感受感受。” 1991年4月2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视察了武当山。张局长观后惊讶地说:“万万没想到武当山还保存着这么好的皇家建筑。”“武当山不仅是—座艺术宝库,而且古代建筑还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他回京后不久,武当山玉虚宫被作为全国首批省级重点文物抢救项目,下拨了专项资金。国家文物专家黄经略、马自树等分别考察了武当山。专家们认为:武当山经历了五百多年,仍保持了明初的风格,为明初国家政治、经济和中国宗教发展的实物见证,应积极采取有效地保护,抢救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考虑到地方财力有限,没有中央的支持是难以进行的,专家们又联名上书中央。在李瑞环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专家们的呼吁声中,国务院决 武当山游览图 定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 1992年5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李 瑞环同志代表国务院在大会上作了,同时决定全国每 年递增8000万元的文物保护经费。 二、争取 为了争取国家对武当山的重点扶持即资金的倾斜,丹 江口市文化局武当山文物管理所抓住机遇,积极准备材料。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组织了大量的汇报材料、图片资料等。几经赴省赴京,要求将武当山列入“九.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胡美洲同志接到报告后,认为应该借抢救遗产的东风,把武当山古建筑群推向世界,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安排下,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要求武当山文管所双管齐下,一方面向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请求,通过政府渠道提出申请;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完整全面的资料转呈省文化厅。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很快于1992年9月正式向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书面申请,与此同时,省文化厅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要求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请示》报告。 国家文物局接到材料后,为了慎重起见,再次派出世界(国际)遗产专家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刘毅等组成的武当山文物考察专家组,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再次进行了实地勘察。专家组以国际标准对武当山进行了细致地考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建议。10月,全国人大执法组,对武当山落实文物保护法规等进行了验收考察。执法组严厉批评了形成违章建筑的根源,即“自然环境和文物建筑破坏严重”,特别提出人文景观应与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他们要求丹江口市和郧阳地区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治理。武当山文物保护,从法律角度从而得到确认,地方政府可以大胆地依法行使政府的行政权力。 1993年5月7日,丹江口市人民政府、为了征得国务院向联合国申请立项,先后赴京两次,赴省8次;省文化厅赴京汇报、争取11次,经过不懈的努力。8月19日,国家文物局通知:“拟将武当山等五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要求将遗产材料上报,争取联合国立项。” 在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全市申报组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文字材料组、音像组、摄影组、制图组、后勤组以拼搏精神努力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把一套文字材料、一套音像资料、一套摄影及幻灯资料送达国务院文物局。于10月10日晚,完成了申报所要求的文字资料、幻灯资料、录相、航拍资料、声像、解说资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古建筑分布图纸(正、立、断面)数份、中英文对照资料等,及时、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所要求的全部材料。 1994年1月7日,国家文物局发来电文:“武当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已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审议,并在世界遗产中心注册,编号为705号”,并确定了验收、考察的准备时间; 三、整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确定5月到武当山考察、验收。 为了给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吸取了外地申报成功的先进经验,把泰山、黄山、兵马俑等地的成功经验搜集起来,包括伸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知》、标准、原则、方法等材料以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复印数份,装订成册,分寄到省、地、市各级有关领导手中,首先让领导们从“感性认识”上,逐步加深理解,同时广泛宣传申报成功后的意义。然后又将所形成的文字材料细致化,把设想和建议再次分别呈报到有关领导手中。凡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行政手段的,由政府直接,发布实施,缩短环节(调解环节),文物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先后出台了三个五项决定。省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也向省委、政府提交了全国人大检查武当山文物保护执法情况和对武当山违章建筑提出的明确要求,希望通过政府手段切实整改,确保申报成功。省委决定由副省长韩南鹏主抓。在韩副省长的主持下,武当山治理工作进展迅速,“武当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治理整顿专家组”也亲临武当山指导治理。省专家组以国际标准对武当山提出了“一线八点”的整改意见。 3月21日,省委、省政府审查通过了专家组的“”,并责成郧地行署、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立即实施“方案”。 至此,武当山环境治理整顿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994年1月,市委、市政府按申报要求,着手准备三套中英文对照的申报材料,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查。同时,丹江口市成立 “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对风景名胜区创“四山”(文化山、文明山、安全山、卫生山)的标准进行有效治理。“武当山申报遗产指挥部”在景区现场开展工作,对景区环境、卫生、市场经营、交通安全、违章建筑等逐项落实整顿措施。市财政及时拨出专项经费,确保整顿顺利进行。核心景区的农户安排移徙、拆除乱搭滥建的商业摊点及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1755间3.8万平方米。拆除其它建筑610多处,整修宫观庙宇27处,清除玉虚宫等文物遗址土石方 4.5万立方米。全山所涉及到中央、省、地、市、镇直各单位有548家,上至中央铁道部、二汽,下至村民个体户等,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支持。武当山景区治理整顿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游客面前。各宫观庙宇的游览和参展内容都得到充实,朝天宫举办了“历代帝王与武当山”实物展,榔梅祠举办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武当山”图片展及“武当乐舞”展演,展示了武当山丰富的文化蕴涵。 四、验收 联合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遗产专家,顺利结束了对中国第四批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考察。 1994年5月25至26日,联合国世界界遗产专家考斯拉先生、苏敏塔迦先生来到武当山,对玉虚宫、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金殿等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的考察,5月27日,考察官在验收座谈会上宣布:“武当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美景。” 此次考察的成功,对武当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起到了决定性的代用。 1994年8月10日,全国人大教科文秘书处三处,接到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十八届会议最后的报告:“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符合文化遗产(?)、(?)、(?);主席团注意到I-COMOS的评估,希望中国当局提供有关遗产管理计划的详细材料,并就武当山较偏远地区庙宇保护措施的实施做出保证。”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立即向湖北省文化厅发出传真,要求“提供详细的遗产管理计划,省文化厅以紧急通知电传至丹江口,并规定在8月19日前将上述材料完成。 时间紧迫,只有7天,既要及时完成上述任务,又要完整、细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使联合国专家满意。文化局副局长朱道琼同志,再次赶赴武当山,大家群策群力,经过紧张地勘察、绘图、撰写、合成,又是几个不眠之夜,再次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武当山文物遗址、景点的分布及其偏远山区28个景点的保护计划、措施、机构、人员、职责、辐射等,包括各点文物网络的环境保护图,修缮规划图等详尽材料。 1994年12月15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举行隆重的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武当山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证书。该证书现保存在丹江口市人民政府。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 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gd 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 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 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 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山古神道: 武当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 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 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 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 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 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 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茂密的原始森林、清纯的小河流水,古朴天成,深受游客青睐,在这里能得到身心的最大放松,真正体会到世外桃源所带来的乐趣。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 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编辑本段] 旅游信息 武当山东线交通示意图 图片介绍 东线:武当山镇——磨针井——八仙观——琼台 ——金顶。(实线指乘车,虚线指步行) 最佳旅游时间 武当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气温 随海拔高度递减,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 全山分3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气温12?;底层,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则在15.9?左右。 门票信息 [4] 山门: 210元 /人(包括,140元的门票和70元的景区内车票) 金顶: 20元/人; 紫霄宫: 15元/人; 特色餐饮 武当山所属地区以鄂菜和川菜为主,均属中国七大菜系之一;而武当山特有的道家斋菜也颇具独到之处,它取佛道两家素菜烹饪的精髓,注重本色,口味鲜醇,在紫霄宫和太和宫中都可品尝到。 另外如果要吃武当山当地的小吃,可以去玉虚宫一带的“永乐盛世”仿古街,那里的小吃店鳞次栉比。 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道教斋 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 足植物生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长所需 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 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武当山的紫霄宫斋饭分宴度(200元/席)和流水席(10元/人)两种,太和宫斋饭为宴(200~300元/席)。武当山地区餐馆和饭店则以川味为主。 购物 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大家总忘不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回家,到了武当山你也不会空手而归的。武当山之旅沿线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华猕猴桃、蜜桔、茶叶等,另外烙画工艺品和玉雕工艺品亦很有收藏价值。 特产推荐——道教用品 镇宅之宝 100元 护身符 15元 八卦铜铃 18元 老子像 6元 镇宅龟蛇裱轴 120元 本命神金卡 190元 本命神银卡 120元 道乐音带 15元 (产品有不同,价位也有所不同) 特色活动 老均州(今丹江口)的节庆,除传统节日外,本地的主要节庆有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和一年一度的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山镇每年举办的武当武术交流活动,使武当山镇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同时,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旅游风光图片展、书画展、根雕奇石展、武当文物展、旅游产品展示会和经贸洽谈等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1、进入道观后不要以手指点神像,无论其造型多么令人惊叹;也不要背对着神像;进殿时不要踏在门坎上,也不要高声喧哗。 2、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长寿,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入道门的原因很多,如果没有深交,也不要问其身世。 3、进山朝贡步入武当神道后,就要静默清心,不说污秽不净的话。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红艳花及鸡、犬等,不吃雁、鳗、龟、鳖、牛、犬、猪肉及生葱、韭、蒜、姜等荤腥刺激食物,不饮酒。这些都是武当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讳的。 4、武当山上许多地段都没有人烟,如果你对地形不熟悉,或没有足够的准备,请勿贸然进入。最好请个当地向导。 交通信息 陆路:经由汉十高速,在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收费站下高速即可。 福银高速十堰至西安段2009年10月17日全线正式贯通~西安到武当山仅需3小时~ 福银高速十堰至西安段包括位于湖北境内的十漫高速公路和位于陕西境内商漫段、蓝商高速公路、蓝西高速公路,全长约300公里。十漫高速公路涉及我市四个县(区),,个乡镇,,个村,,,个组。开通后,驱车从千年圣山武当山到千年古都西安只需三小时,比到省会武汉近100公里以上。 铁路:由于武康二线的建设需要,撤销原武当山火车站。原武当山火车站于2009年搬迁到毗邻的原六里坪火车站,原六里坪火车站改为现武当山站。现武当山站距原武当山站的士约15分钟。乘火车前往武当山的游客,可先乘至十堰站,从十堰乘旅游巴士,半小时即可到达武当山。截止到2009年,经由武康二线、襄渝线的列车全部双向停靠十堰站,列车通达全国大部分重点城市。需换乘的旅客,可经由武昌站转乘D5204/5205(武昌——十堰)动车组或者T672(武昌——十堰)特快列车前往。 [编辑本段] 民间传说 1真武修仙 2第一山 3烧炮岭 4金童和玉女 5武当日出 6灵官爷 7龟驮碑 8金殿的来历 9龟蛇二将 10好汉坡 11武当拳 12响铃衫和木鱼 13玉石院子 14皇榜桥 15神上神 16日池与五色鱼 17螃蟹河 18宝金蛙 19宝珠峰 20王羲之题字 21凤凰山 22牡丹台 23威烈观 24王长月拜斗姆 25仙人峰 26龙头香 27试心石 28永乐皇帝塑神像 29清平山 30金仙洞 31乌鸦岭 32卧龙台和天仙洞 33金沙坪 34小武当 35七星树 36丰和桥 37南天门 38凤凰池 39金华洞 40引仙岩 41父母桥 42朝天宫 43财神庙 44笛子州 45太子睡龙床 46关门山 47赛公桥 48金殿上的小黑马 49吊钟台与掉钟潭 50雷神洞和石门洞 51梳妆台和飞升崖 [编辑本段] 武当诗词 登武当 民国 李品仙 为寻胜景武当游,步步崎岖兴不休。 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 游天柱峰 民国 方振武 万丈雄山势欲奔,峰高五岳接天门。 秦皇汉武封禅日,不爱虚荣亦自尊。 太和途中遇雪 清 赵松云 云生足底雪沾衣,顷刻梨花遍翠微。 群蟑争翻银立浪,老松欲化玉龙飞。 登太和山 清 乐醒 嵯峨众派独??,应是昆仑第一峰。 四大名山皆拱极,五方仙岳共朝宗。 鸟啼隐隐闻天语,鹤影翩翩度晚钟。 我正欲寻招隐地,桃源洞口白云封。 武当山天门道中 清 杜大宾 亿万金钱耗费时,人间构出洞天奇。 而今半付颓垣草,空使苔荒永乐碑。 答永乐皇帝 明 张三丰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太和山 元 虞集 雪树生香佩满巾,紫霄最上集仙真。 苔荒鹤还浑无路,柳暗笙声不见人。 瑶圃月寒通白晓,丹台云暖驻长春。 莫叫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问津。 题太和山 唐 吕洞宾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 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 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 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 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关。 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 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 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原来日月闲。 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来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天津桥 明 方升 平桥通九渡,仙迹想群贤。 旆动烟云外,兵连草水间。 宁辞将命辱,共得入仙便。 回忆田横客,空思向海边。 晓登天柱绝顶 明 徐中行 万丈奇峰展翠屏,千寻飞阁俯明庭。 金容日映扶桑赤,仙掌云开太华青。 已见祠坛封玉检,堪从石室问丹经。 尘中漫道无仙骨,不妄元曾署岁星。 玉虚岩 明 胡泼 竹杖芒鞋洞府游,玉虚仙景更清幽。 自从混沌初分后,明月清风几万秋。 入南岩岩下 明 章焕 误入武当路,频疑别有天 深洞千仞落,飞阁一巢悬。 鸣泉当窗急,长松拂幛眠。 此中能避世,箕坐已忘年。 题梅武当榔梅 明 魏良辅 冻梅偷暖着枯芽,石径云封第几家, 雪色风香尤会意,青鸾衔出过墙花。 [编辑本段] 道教流派之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 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 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 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编辑本段] 广东三水南武当 广东三水芦苞古镇物华天宝,聚天地之灵气,集古今 之大成。虽遭兵劫天灾,秀丽风光犹存,“南武当”是镶嵌在这座素有“小广州”之称的文化古镇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历史绵长,信士众多。据史志记载,“南武当”这里上古就有文明,历代有诸多高道来此传道,并修北帝庙、武帝庙、镇都庙、洪圣庙、华帝庙、关帝庙、将军庙、成公庙、晏宫、天后庙、龙王庙、北城候庙、元帝庙、忠烈庙、李候祠、逍遥宫、龙母庙、十八奶娘庙、金花庙、天后庙、十几座斋堂、龙坡 社学、武当码头、武当庙道、武当行宫。据传说张三丰祖师也曾来过武当行宫,并在北帝庙左右建有观音庙、文昌庙。 武当行宫其地理位置十分显赫,座落在华山西坡,华山山势峻美,渊谷流丹,紫气萦绕,气脉连绵,实乃仙境物阜、天造地设之道场,历代大德高道,俱此拜祖而结茅为庵,行医制丹,济世利民,已是闻名遐迩,兼有名人韵士,聚此揽胜、泼墨挥毫、叙怀作赋,更有北洋政府总理梁士诒为武当行宫内的武帝庙题写门联,为道场凭添几分灵秀,故重光“南武当”、弘扬道教历史文化成为了每个武当弟子之神圣职责与使命。 据当地史料记载武当行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08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周边老鸦岗、老虎屈乃“南武当”金顶所在地,方圆百里皆有遗迹。武当行宫建筑呈清代建筑风格、其技术之精细、造塑之优美,可算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故向来蜚声海外,闻名省内外,每年来此进香,游览观光的香客、游人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 武当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从北宋开始,由于历代皇帝的推崇,真武信仰高潮迭起,武当山成为五岳之冠。按照道教五行理论,在武当大文化圈内,历史上早就形成了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东、南、西、北、中五个武当分布全国的格局。除南武当外,其它四个早已找到并确认,因此,寻找南武当成了武当道教界的一件大事,三丰自然派第十四代传人公孙清高道长受恩师(中国道协副会长、湖北省道协会长、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之命,寻找南武当,在三水芦苞发现了武当行宫、武当码头和武当庙道石碑等,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经专家考证:一、芦苞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翰林谢兰生述之“海潮弥漫,至胥江而不复能上江海于此交接;水之汇也,气之关也,乃全省命脉之源也”;芦苞旧有“小广州”之誉,不是大城市,又不是穷乡僻壤,是理想的宗教发展区域);二、规模宏大,与皇室联系紧密(有皇帝亲赐匾牌,建有龙真堂——皇室会客之用,规模宏大,且做工精美。这里过去有庙宇近三十座:华山寺,地藏庵,北帝庙,文昌庙,观音庙,在龙坡山,北城候庙在石头岗,晏宫庙在西洲,鲁班庙在芦江酒店处,天后庙在谭基,关帝庙在青云路三号,洪圣庙在蒋岸,龙王庙在林场,财神庙在西洲,金花庙在谭基,十八奶娘庙在谭基,文昌庙在谭基,奎星阁在谭基,龙母庙在造船厂,李候祠在海边街,华岩寺在老鸦岗,湛碧亭在船厂,关夫子庙在谭基。有道馆十三所,分设在麦街,立新街,沿江街,范街。有菜园地斋堂,会龙街斋堂,集善堂。还有会龙街炮会联英堂,水上居民炮会同庆堂,鸡巷社会炮会同庆堂,商店居民炮会合福堂等。这些记载勾绘出了一幅芦苞宗教历史的壮观蓝图。);三、经纬度吻合(中武当是东经110?,北武当是东经113?,南武当应在112?左右,而芦苞是112?5,′);四、考古物证有力(武当行宫竖匾,武当码头遗址,禹门牌坊,武当庙道石碑等。特别是行宫竖匾,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帝亲赐不可直书,武当码头更是全国少有。);五、民间记载清晰可见(胡氏族谱记载“胥江祖庙始建自大宋嘉定四年三月初三日因吉旦而建造此庙也后各人诚心往武当山接此行宫迎回而安在此庙也地胜神灵名闻外洋矣”。1808年真武庙二进对联写到“肆水钟灵金沙浩瀚流金阙,众星环拱玉镜玲珑照玉虚”,1888年北帝庙大门石柱对联写到“五马环回玉镜水通金井水,三峰鼎峙龙坡山接 武当山”。足见神同、影映、水通、山接非同一般。);六、文化信仰一脉相存(武当道教的特点是:崇祀真武大帝;主张三教合一;重视修炼内丹);七、众多名称与武当相仿(武当山叫黑虎沟、乌鸦岭、禹迹池、万法归宗;这里叫老虎屈、老鸦岗、禹门、万派朝宗等);八、是早期道教走出国门的重要窗口之一(道人麦清扬将道教从这里传向东南亚等地);九、很多武当高道曾到这里传道,当地也有道人从武当山学成归来(李仙在这里飞升,葛抱朴,张三丰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足迹,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甚多)。 二00二年六月十七至十九日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广东省民宗委、广东省道教协会、武汉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考证,认定三水芦苞的胥江祖庙是中国“南武当”主体建筑。同年七月十四日,武当山道教协会批复同意授予“南武当”匾牌。同时认可专家、学者认定的结论。二00四年一月五日,三府办复[2004]1号文批复同意恢复南武当胥江祖庙为宗教活动场所。 [编辑本段] 河北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邢台沙河市西部山区,主峰海拔1437.3米,距市区60公里,是河北省重点风 景名胜区。山上有真武庙,供奉„武当老爷?,故俗称老爷山,明代《顺德府志》记载:北武当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玄天上帝庙。清代《沙河县志》记载;北武当山,亦曰小武当,俗名小金顶,去县西百二十里,有天帝庙,其左右为青龙、白虎二山。 该山气势雄伟,植被繁茂。山顶有真武大帝庙,相传为道教护法大神真武大帝当年修行悟道之福地。另外还有菩萨殿、碧霞殿、药王殿等。据《道藏》和当地民间传说,当年真武曾在沙河北武当山出家修道,得到正果后辗转到湖北等地传经布道,这个过程便是民间传说“修道于北方,布道于南方”的起因。之后于明代,道家真人张三丰也曾寻着真武的仙迹,莅临北武当山讲经传道。据传说,张三丰当年收徒传道的地方就在沙河市北武当山脚下大欠村南的道庄。 乘车路线:从邢台沙河市区乘车西行到大欠站下车南行即到北武当山景区。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丹江口水库,背依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倾向天柱,蔚为奇观。自古以来,武当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筑遍及全山,规模宏伟,相传上古时玄武在此得道飞升。 武当山图片集欣赏 “山不封不名”,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武当山的声名日盛,明成祖时期一度曾位列五岳之上,有“大岳”之称。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 武当山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 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 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 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 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 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 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 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 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 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旅游景点介绍列表 金殿 太子坡 朝天宫 太和宫 凌虚岩 清微宫 太子岩 玄岳门 元和观 回龙观 泰常观 逍遥谷 仁威观 龙头香 紫霄宫 五龙宫 黄龙洞 磨针井 琼台三观 天柱峰 玉虚宫 冲虚庵 榔梅祠 天津桥 豆腐沟 武当山门 南岩宫 老君岩 遇真宫 老营镇 南天门 三道天门 五龙三元 玉虚岩 华阳岩 雷神洞 五龙岩 飞升崖 隐仙岩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风景兼泰山之伟、黄山之奇、雁荡之幽,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之誉为“天下第一山”,虽有夸张之嫌,却也可见得这里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武当山概述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 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 标志。 金顶景区包括中观、黄龙洞、朝天宫、古神道上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太和宫的金殿、皇经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铜殿等古代建筑。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 珍品。这些都是中 国古代建筑和铸造 工艺的灿烂明珠, 是中华民族智慧和 古代科技水平的历 史见证,是无价之 宝。 在金殿前,极 目四方,八百里武 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 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还能领略到很多奇异的自然天象奇观和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可以说,武当山金顶无论是对游人还是对香客都有着强列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来武当山 金顶的游客连年递增。站在金顶,会有一种无形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朝圣门 从武当山古神道攀援而上,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艰苦跋涉,只见金顶紫金城高大的城墙就在身边,雄伟的天门傲视群山,金殿即将跃入眼帘„„ 这时,抬眼望去,威严壮丽的朝圣门横亘在面前。 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门和朝圣门均为明永乐十年在元代旧址上敕建,气势恢宏,依次屹立在数千级饰栏 石阶之 间。天 门设置 颇具匠 心,可 以说是 神来之 笔。它 巧妙运用了环境空间和宗教理义,制造出使人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氛围,是古人智慧的具体体现。 天门的高大稳固烘托渲染着天界的神圣庄严,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灵上的敬仰肃穆之情。同时,攀登金顶的神道虽有石阶护栏,仍陡峭崎岖,攀行艰辛。朝拜者在艰难行进中,猛然发现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门,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力量倍增。这种体验是审美情趣的升华。朝山进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门,则欢呼雀跃,万山回应,经久不息„„ 黄龙洞 黄龙洞 位于通往武当金 顶的古神道上。 在武当山,黄 龙洞是和武当道 教医药联系在一 起的。历史上以黄龙洞眼药、八定紫金锭等药物而驰名。在黄龙洞亭的上方,有四块匾额,其中两块写着“天下驰名”是在说武当山研制作的药物天下有名;而另外两块则写着驰名天下的黄龙洞的药如何服用、治什么病等等。 武当道人们还利用这个神奇的地方为人治病疗疾,而且方法奇特:他们用一根绳子与黄龙洞下面的亭子相连接,绳子上系有小筐,人若买药,只须将钱放入筐内拉动铃铛,洞内便有人将小筐拉上去,然后把药再用小筐送下来。 黄龙洞中最大的特色是“洞中有洞”,在洞中有泉水四季常流,清冽甘甜。传说有一条黄龙在此得道升天,黄龙为谢此地的养育之恩,留下一颗仙丹,仙丹使这里的水能治愈百病。人们为感谢黄龙,就在此设殿造像,以示崇敬。 黄龙洞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岩洞,它面对层林叠嶂的千峰万壑,空气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四季清幽凉爽。据记载,宋代之前就有许多高道在这此修行。古时信士登山朝谒,认为能进入黄龙洞,就是“三生有缘”。经历代修炼之士的修建增补,就有了黄龙殿、真武阁、药王殿、神泉亭等建筑,使之更具有神秘和深幽的色彩。 朝拜殿 太和宫大殿在明代 称朝圣殿,匾额上书 “大岳太 和宫”。前面建有无墙阁,梁 栋上彩绘各种图案纹饰,精美 绚丽。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钟 楼里悬挂一口明永乐十三年铸 造的巨大铜钟,高1.57米,口 径1.435米,是武当山现存体 量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口钟,敲 击后发出像雷声一样的钟声, 回音不绝。太和宫大殿为砖石 结构,琉璃瓦屋面,墙体的下 部为精美的石雕。大殿内供奉 着真武、金童、玉女等十几尊神像,形象逼真,其中既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可以说是明清艺术荟萃一堂。 朝拜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清康熙以后称为太和宫大殿。在明代,来金顶朝山进香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到金殿的,只能在这里朝拜真武大帝,高高在上的金殿他们只能在远处望上一眼,由此体现着等级的森严和皇权的神圣。 朝天门 上武当山金顶的 人,在走过黄龙洞后,将开 始越攀越高的路程。虽然这 段路林荫蔽日,景致奇特, 仍不免让人感到登临的艰 难。但也就在这时,人们会 发现一片醒目的红墙碧瓦隐 在树丛中,这就是建在武当 神道上的朝天宫。 传说,朝天宫是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古时朝山进香的人走到这里,就认为是走进了天界,因此,他们都要在这里先礼拜后再继续登金顶。武当道教认为,这里是神仙云游观视人间的最低界线,也是凡人登临的最高境地。 朝天宫主殿内供奉玉皇、真武等神像。现在,宫内设有“历代皇帝与武当山”的专题展览,荟萃了历代皇帝为武当山所下的圣旨、题字等文物,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武当道教在历代皇室扶持下逐步走向鼎盛的武当道教历史。游人在此歇息,顺便观赏浏览,可以大概了解武当历史,看出武当山在各个朝代的地位。 此外,朝天宫还有供奉真武神系中其它神仙的东配殿和西配殿的殿堂,以及朝天宫主要神灵区庙堂的朝天宫道院等。 皇经堂 金顶皇经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29年重建, 装饰精美,富丽堂皇。 皇经堂又名诵经堂,是道人诵经习课的场所。每日清晨 和黄昏诵颂经文真诰,是武当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 课,被视为升仙者的阶梯。每次诵唱时间约一个小时,其目 的是陶淑性情、虔诚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皇经堂殿内正中悬挂金匾一块,匾书“生天立地”四个 大字,是清代道光皇帝御赐。大殿的阑额、木制隔扇上浮雕 着众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异兽,图案精美,雕刻技艺精 湛,反映出清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皇经堂内设有左右神龛、中神龛和上神龛,分别供奉着 真武大帝、三清、玉皇等道教神像。 金殿 金殿是武当山的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 向鼎盛高峰的标志。 在金殿前,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 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 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金殿是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规制,高5、45米,殿顶 翼角飞举,上饰龙凤、海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金 殿整体为铜铸,外饰鎏金,结构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鳞、 窗棂、门槛等诸形毕备。各铸件之间严丝合缝,浑然天成。金殿历经近600年的风雨雷电、严寒酷暑,至今仍然金光夺目、辉煌如初,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堪称国宝。 这里,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集成,是美和艺术的展览。金殿内壁上浅雕流云纹饰,线条柔和而流畅;紫色地墁,洗磨光洁,色调和谐柔润;金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等神像,均为铜铸鎏金,刻画细腻,性格鲜明,生动传神。 在金殿的前面还有金钟、玉磬两座保存完好的铜铸亭子,两侧有朝山进香的信士抽签、盖神印的签房 和印房,后面是父母殿,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父母。 转运殿 武当山金顶有一山峰,美如莲 花,婷婷竞秀,名叫“小莲峰”。 小莲峰顶上坐落有一元代的铜殿,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铸造于十四世 纪初。元代曾置放在天柱峰顶,当时亦被 称为金殿。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 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 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同时建一座砖石殿加以保护。因为这座铜殿是从天柱峰上转运下来的,所以这座殿房被称为转运殿。 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砖殿和铜殿之间仅能通过一人的间隙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元代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脊高2、44米,面阔、进深均为2、165米,悬山顶式,仿木结构,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还缕刻有铭文,是研究元代武当山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灵宫殿 进入紫金城南 天门拾级而上,是金顶灵 官殿长廊。这里幽暗阴森, 石冷袭人。灵官,在道教 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 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 间纠察之职。设置在登临 金殿之前的灵官殿,对朝 拜者进行最后的精神洗 礼,具有特殊意义。 由于山貌地型的限制,灵官殿只是依岩建置的小石殿。石殿内安放一座明代制造的锡制小殿,这座仿木结构的殿堂式建筑,通体用锡金属制作,是中国十五世纪应用锡金属的见证,其冶炼铸技术十分成熟,艺术造型同样值得称道,是武当山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锡制文物,非常珍贵。 在道教神系中,灵官是护法监坛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金顶灵官殿长廊上悬有木质横匾,楷书“圣恩普沛”。在这里,“圣恩普沛”有双重含义,一是说当朝皇帝的恩典广布人间,赞美当朝盛世;另一重含义是赞美真武大帝的恩惠像阳光雨露一样,大公无私地照耀滋润天下,使普天之下获得旺盛的生机。 妙华岩 妙华岩位于武当山逍遥峰的山腰 间,虽然很少有人到这个地方,但它在武当 道教历史上却地位显著。 妙华岩环境十分清幽雅致,林木荫密, 鸟语花香,又称妙花岩。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就有隐士在这儿修炼。元代,这里道教建筑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岩庙。妙华岩在元代很有作为,许多高隐之士在此习练道法,撰写刊行清微道法等经典书籍,并一度成为中国道学中心。 妙华岩外部建筑早年损毁,岩洞内现存有三座石雕丹床,体量硕大,雕刻别致,据说是道人们修静功的丹床。 妙华岩正中丹床的背后,有一小门洞,通往里面有人工开凿的方型水池。传说明代大修武当时,这个水池里一个劲地朝外冒油,食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当年大修武当的三十万军民炒菜用油不再成为问题。 南天门 在中国的传说中,南 天门是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 门,也是帝王宫殿大门,庄严 而神圣。武当山金顶的南天门 建有三孔门洞,分别为神门、 鬼门、人门。鬼门是象征性的 门,自打建造的那天起就是封 闭的——祭祀神灵的方不许鬼 怪出没;神门则常年关闭,只有皇亲国戚来时才能打开;而人门是常年开启,供朝拜真武大帝的人们通行。 连接南天门的城墙叫紫金城。城墙由重达千斤巨大条石依悬崖走向砌垒,城墙基础厚2、4米,墙顶厚1、26米,其厚重牢固,充分体现了明永乐皇帝朱棣圣旨中“„„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要求。 明永乐十四年,武当山天柱峰绝顶上建成了金殿。而那时,天柱峰四周并没有城墙。到1419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修建天柱峰的紫金城。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工,用巨型条石砌筑的城墙,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 重,令人叹为观止。 在明永乐年间,出入紫金城是 很严格的。在当时,有种说法,叫 “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 见,当时武当山金顶的地位相当于 北京的皇宫了。 清微宫 清微宫是明大修武当时 构建的九宫之一,在武当山古建筑 群中居重要地位,位于武当金顶以西约1、5公里处,其地向阳,群峰环列,冬暖夏凉,环境清虚悠静。 清微宫在武当山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这里曾经高道云集,是武当道教重要的讲学传道的场所,也是游方道士和金顶太和宫养老道士清修的地方。在元代,这里是清微道法向北传播的中心。那时的武当山道士文学素养较高,他们编纂刊行了清微道法等许多道书和经典,从而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据考证,清微宫初创于唐宋,元代这里的建筑就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门、廊庑等31间,赐额“清微天宫”。明嘉靖年间再次扩建,殿宇道房达300余间。后因年代久远,一些建筑逐渐毁废,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年清微宫的遗址,范围近千亩,由此可见它当年的盛况。 太和宫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俗 称金顶。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的顶 端。天柱峰海拔1613米,众峰拱拥、直插云 霄,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 胜境。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 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到了武当山。 距今600年前,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 和宫,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了 这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并嘉封武当山为“大 岳太和山”。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在中国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殿堂道房多达520间。 太和宫整体建筑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达到了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有着神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太和宫建筑思想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高度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来过武当山的世界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无不为之惊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 中观 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 山修道升天,被玉皇大帝册封为 北极玄天上帝时就在琼台举行的 隆重仪式。因此,武当道教认为 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 加崇拜。 琼台观的建筑规模是宏大而 奇妙的,分为琼台上观、中观和 下观三个建筑单元,是武当山36观中最大的道观之一。琼台三观各有非常好听的名字,上观叫“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 现在整个琼台观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中观了。有中观西配殿、中观龙虎殿、 中观东配殿、中观大殿和中观道院等。 南岩,又名“紫霄岩”,因为朝向南方,所以又叫南岩。这里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有武当山36岩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建筑群。 南岩的古建筑,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 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使其与环境风 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工匠们巧借地 势,依山傍岩,使个体精致小巧的建筑形 成了大起大落、错落有致、颇具气势的建 筑群。 南岩景观多而独特,变幻无穷,步移景异。有一峰兀起,景色秀美的飞升崖;有伸出绝壁的龙头香;有建在危崖上的古石殿„„是武当山主要的旅游区,游人到此,无不交口称绝~ 飞升崖 飞升崖一峰突起,三面绝壁,山脊上一条小径直达峰巅, 跃顶眺望,胜景尽收眼底,被古人誉为武当山的第一仙境。 飞升崖是真武大帝升天的地方。相传,真武大帝年轻时就在此修 炼,他面壁数十年,静如古井,坐如盘松,甚至连鸟儿在头上筑巢他 都纹丝不动。三月初三的那一天,真武大帝大道将成,他师傅紫气元 君下凡来考验他,化作一位美女为真武梳妆,真武逃避到绝壁的一块 岩石上,美女羞愧情急,跳下万丈深渊,真武见状也纵身跳下救人。 这时,峡谷中五条龙腾空而起,捧拥着真武升天而去„„ 升崖上的梳妆台,是依据真武大帝在此修炼和飞升的传说而修建 的。站在梳妆台上,眺望南岩美丽的风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梳 妆台围栏外,有一块伸出岩壁的巨石,叫“试心石”,相传真武就是 从这块巨石上跳下而升天的。巨石下临万丈深渊,十分危险,如果您 到此游玩,勿请注意,不要涉足在这块巨石上。 榔梅祠 榔梅祠位于 乌鸦岭通往金顶的路 上,明永乐十年敕建, 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 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 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 房、山门、宫墙等。 榔梅祠与真武大帝 修炼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意志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继续修炼,经过此处时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树上,说:“吾若道成,花开结果。”后来,他修炼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树上也插栽成活,并开花结果。 武当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誉,是武当山的稀有植物。明永乐年间,武当道士李素希多次将榔梅果上贡朝庭,得到朝庭封赐,并敕建了这座榔梅祠。榔梅不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寿,皇帝还下旨对榔梅树进行保护,将果实作为贡品和禁果,由武当道士每年进献。皇帝还经常用榔梅果奖赏有功大臣,所以朝廷大臣都把能得一枚榔梅果做为政治荣誉而终身荣幸。后来,武当山的榔梅树就完全绝迹,许多人遍访武当寻找榔梅,都是扫兴而归,武当榔梅成为待后人破解的千古之迷。 现在,榔梅祠殿内供奉着武当拳的创始人真武、玉皇大帝、文武灵官等神像。 雷神洞 据史料记载,雷 神洞开凿于元代的元统年 间,是武当山著名道人张 守清修炼清徵雷法和祈雨 的场所。 雷神洞是武当山唯一 单独供奉雷神的地方,石殿里供奉的雷神为明代泥塑,彩绘饰金,人们称之为邓天君,是武当山最大的雷神像。这尊雷神造型奇特,相貌十分威严,人身鸟面,鹰嘴鹞眼,三目园睁,人足鹰爪,栩栩生动的形象,给我们展示出十五世纪中国雷神的风采。 雷神信仰,源于远古人对雷电现象的自然崇拜。雷神只长一只脚, “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这里的记载,可能就是雷鸣闪电的自然现象。 道教认为雷霆可以为天代言,“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在武当道教传说中,真武大帝修炼升天后曾任雷部总管,他出外巡行时,“驱之有雷公电母,御之有风伯雨师”。所以在武当山,传说中的雷部的大小神仙的塑像很多,而且神态各异,从他们手中拿的法器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职责,在他们的最早的行云布雨的职能上也更多地担起了惩罚恶人和劣行的责任„„ 雷神洞石殿内还有击恶、司查、香案等像器。石殿后面有一天然水池,泉水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甘甜可口,被称为灵池。 两仪殿 在南岩,古代建筑设 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建 了这座父母殿,体现出建设者 的高超构思。在这里,“两仪” 的主要意思是指“父母”,也 可延伸为“天地”、“阴阳” 等。武当道教一个鲜明的特征 是要求出家人忠孝信诚。在武 当各宫观主殿的后面都建有父母殿,虽说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的生身父母,但也是在教诫每位信徒香客,孝敬父母是修行人生的一大要义,也是武当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之一。 两仪殿内供奉有圣父、圣母像。圣父、圣母是道教对真武神父母的尊称。武当道教崇奉圣父、圣母,体现着中国的忠孝伦理观,已融合于武当道教的教义之中。 两仪殿内还供奉众多的道教神仙像,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可谓神工鬼斧,精美绝伦,很多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艺术精品。 龙头香 在南岩,一座伸出悬崖的石雕,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座石雕叫龙首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头香”。龙头香面对 金顶,若朝拜之状,长3米,宽0.55米,是古代工匠采用圆雕、 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的浑为一体的两条龙。龙头上置有一 小香炉,下临陡峭的绝壁。这种建在悬崖上的石构建筑具有很高 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传说这两条龙是真武大帝的御骑,真武大帝经常骑着它们到 处巡视。 正因为龙头香的神秘和其地位,从前,许多信士香客为表虔 诚,每次来朝武当,都要冒险烧“龙头香”。由于下临万丈深渊, 烧龙头香的人要跪着从窄窄的龙身上爬到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 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就会坠崖殉命,粉身碎骨。龙头香自打 明朝建成以来,从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计其数,以致到清康熙年间不得不设栏加锁,明令禁止烧龙头香。 南天门 嵌入连绵起伏的峰峦上的南天门,是武当山古建 筑巧妙运用空间环境的杰作之一。这座南天门是单檐歇山 顶式建筑,饰以红墙绿瓦,建于明永乐十一年,是进入南 岩宫的必经之路,同时连接着祈雨台、泰常观和雷神洞等 庙宇。 南天门利用地形巧妙布局,虽说小巧别致,但充分体 现了皇家建筑的规格。紧连山门的是巨大的御碑亭,御碑 亭是武当山明代建筑特有的,象征宫殿等级的标志。亭中 巨龟驮负御碑,不仅有长久保存之意,而且展示着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只有巨龟才有资格向天下传达重要命令的做法。 在武当道教建筑中,宫观的山门是非常重要的,走进山门就意味着走进了神灵区。传说中南天门是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所以人们一提到南天门,马上就能联想到天宫仙境。那么我们的古代先人在这里建造一座南天门,目的就是要营造出道教追崇的天阙仙宫的意境。 南岩宫大殿 沿绿荫蔽日的神道进入龙虎殿,两扇高大厚实的木门开合有声,悦耳动听,宛如金鸡凤凰的鸣叫声,这是南岩闻名的一景。 穿过龙虎殿,是一个方石铺就的院落,这就是南岩宫道院。院中有一口六角饰栏的水井,叫甘露井,深不可测,井水清凉甘洌。据说,从古至今,从未干涸,被道教视为圣水。相传,饮此水可以祛病御疾。 从院落登上层层台阶,是南岩宫大殿遗址,36座精雕石柱上有石雕流云琼花图案,仍然可见当年宏伟规模。 当您踏神道走过南岩大殿,会觉眼前豁然开朗,脚下黑虎涧幽深不测,左前方独阳岩万丈削壁,右前方飞升岩飞翼垂天,正前方天柱峰众山拱拥,满目青山,云雾缭绕,琳宫琼阁,丹墙翠瓦,让人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太常观 泰常观所处的位置经常是霞雾环绕,历史上也曾被叫做“云霞观”。相传武当山曾有一位医术高明的道人,叫泰常。他曾医好皇太后的疾病而不接受赏赐。皇帝就下令在武当山建此庙观,按这位道人的名号赐封为“泰常观”,以示后人铭记。另一种说法是,泰常为十二天神之一,泰常观就是祭祀天神的地方,所以泰常观里供奉着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圣像。 太上老君像,通高1.96米,贴金彩绘,神态严肃而慈祥,象在讲经说法,又似在沉思冥想。此像品位极高,无论造型还是神态,均完美地表现出古代传统文化对老子思想的认知水平,惟妙惟肖地展示出那种"清静无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既是珍贵文物,又是精美艺术品。观此圣像,不能不为古代艺术巨 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 泰常观内还供奉斗姆神像。这尊造像造型为三目、四首、左右各有四臂,手持日、月、弓、箭等器械,通体纸胎丝编彩绘而成,十分珍贵。 天乙真庆宫 在南岩,最负盛名的建筑是一座石殿,叫“天乙真庆宫”。传说,真武大帝修炼升天后,在天上的住所就叫“天乙真庆宫”。显然,这座石殿就是信徒们在人间为真武大帝而建造的。天乙真庆宫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绝世之作,是中国古代石建筑的代表。 天乙真庆宫为石砌仿木结构,殿梁、柱、枋、门窗、斗拱、吻饰等等,全部是用青石雕凿成构件,然后榫卯拼装而成。整个石殿设计精确,结构精巧,刻工精细,是中国的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并建于悬崖之上,其工程之大,难度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 天乙真庆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建了二十多年才竣工。它的建造者是武当著名道人张守清。张守清三十岁入武当山,率徒众数千人,垦田种地,开凿崖谷,为后人留下了这座独冠武当的“天下奇观”。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紫霄宫,坐落在武当山展旗峰下。这里群峰山岭环绕,松林翠柏幽深,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历来被视为“紫霄福地”。 紫霄宫是利用特殊地貌开展建筑的典范,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中轴线上分布五级,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逐次升高,两侧设置配房等建筑。同时运用砌筑高大台阶的方法,将紫霄宫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远远望去威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 历史上,因紫霄宫是武当道教为皇家祈福之地的特殊地位,所以布局庄重,陈设考究,各殿堂内道教崇奉的神、仙济济一堂,加上神案、供器、法器等,构成了神秘玄虚的神仙世界。这一尊尊按照道教传说塑造的神和仙的祀像,造型生动逼真,神态各异。在这里,人们似乎可以看出他们的地位的尊卑、神职的大小,以至他们的职能、性格和心态„„ 宋、元、明、清各朝代皇帝经常下旨在这里设坛建醮,为祖宗在天之灵祈福颂德,同时也求得神助以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实际上,这是一种与神沟通的仪式。道教认为,祈福消灾、求仙延寿等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都能通过这种形式求得神的威力而得以实现。 现在,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协会所在地,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此访问,更是各地道教社团寻根探源的目的地。 父母殿 紫霄大殿后的高大崇台上,建有父母殿。这里古树参天、清山如黛,高敞清幽,是武当山最佳胜境之一。紫霄宫父母殿为三层砖木结构。殿内设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上供奉真武大帝生身父母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的造像,道士信徒尊称为圣父圣母。 据考证,父母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早年毁废,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遗存有清代的建筑风格。武当山各大宫观都设有父母殿,是武当山皇家庙观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里体现有武当山道教提倡“三教合一”的宗教特征。 明代,皇帝把道教总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以炼养为主的诸派归统于全真派,以符篆为主的各派统归于正一派。由于道教全真派自兴创时就提倡三教合一,其门徒皆遵从始祖王重阳“儒门释户道相遇,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办道原则,改变“出家人六亲不认”的旧章,宣扬孝道。于是,父母殿便成为敬奉父母的殿堂,用以教化世人。因此,武当山道教亦有“三教合一”的说法。 剑河桥 剑河桥,又名天津桥,是武当山古神道上重要通道。剑河桥虽位于深山旷野,但这里古树参天,河水清幽,加上龙泉观和照壁两处建筑,让人有身在庭院的感觉。 明永乐年间,在天津桥一端建有龙泉观,另一端建一座照壁,挡在酷似龙头的山峰前。这座三孔石桥,始建于元代,中孔跨度9.6米,边孔跨度6.7米。数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山洪冲击,仍安然无恙。 这里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真武年轻时入武当山修炼,他的母亲善胜皇后带五百官兵追到这里,劝他回宫。见真武无心归返,母亲就抓住他的衣袍不放,真武抽出宝剑,割断衣袍,又顺手用剑在地上一划,立即涌出一条剑河,将母子隔在两岸。母子俩流泪分手,真武朝山上走十八步,成为武当山的上十八盘,母亲一步一回头地朝回走了十八步,成为蜿延曲折的下十八盘。 如今,人们行走在上、下十八盘的古道上,在古老的天津桥上看着流淌不息的剑河水,会因着这美丽动人的传说而感动,也为古人造物的智慧而赞叹。 龙虎殿 穿过金水桥,沿石阶而上,便是龙虎殿。紫霄宫龙虎殿建在高大台基上,悬山顶砖木结构,绿色玻璃瓦屋面。殿外为八字墙,墙上饰以琉璃琼花、孔雀等图案。殿内阴森恐怖,正中供奉王灵官,披甲执鞭,面容威严,两侧分别是青龙和白虎泥塑神像,高大威武,形象生动传神,使人望而生畏。据考证,这两尊神像为元代著名塑像家刘元一派的传世作品,是武当山泥塑艺术珍品。 武当山各主要宫殿均建有龙虎殿,供奉青龙白虎,以渲染朝拜真武的临前威仪。在传统道家文化中,青龙白虎与修身养性方法有着密切联系。青龙在阴阳二气中属阳,而白虎在阴阳二气中属阴。把青龙白虎置于一殿,喻含有中国道家修养生术的方法,即调养肝、肺之气,可以达到阴阳相济之效。当然,也具有斩除邪念,正本清源之功用。 山门 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高等级宫观的山门建筑,都采用八字墙布局,并使用琉璃作法标志皇家建筑的等级。它不仅具有皇权的威严,庄重和威仪,也是古代信仰和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 紫霄宫山门八字墙由三部分组成,即须弥座、墙体和瓦顶。墙中央及边框四角镶嵌有浮雕图案的琉璃构件,形象逼真的琼花和祥瑞珍禽,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表现出当时极高的陶制工艺水平 十方堂 登上紫霄宫第三级阶地,到达第二座殿堂——朝拜殿。这里原是十方丛林,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香客信士只能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上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称为朝拜殿。紫霄宫朝拜殿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道教内部十方丛林道士挂单的地方,所以又叫十方堂。 十方堂建于明永乐年十年。殿堂两侧建有八字墙,墙上饰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像。 据记载,武当山在明朝成为全国的道教中心,全国各地道士游方挂丹者络绎不绝,因此设立十方堂,专门安排接待来往道士。历史上,道教全真派有“千里不拿粮,万里不拿柴”的规矩。只要在同派庙宇挂上丹,便可长期安排食宿。但挂丹的程序较为严格,怎样抬脚起步,如何施礼以及谈话有什么内容等等都有一套规矩。这些规矩相当于现在的考试,用以分辨真伪。 站在十方堂前,御碑亭、龙虎殿、宝珠峰、赐剑台尽收眼底,古柏、蹬道、流水、青山,更是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皇家建筑的气魄和神妙,会使你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太子洞 紫霄宫后的展旗 峰,松杉翠柏挺拔,景致怡 人。沿着丛林中的古神道的 石级上攀,一座山门掩映在 绿荫中,这就是太子岩。 太子岩始建于元代初 期。这里环境恬静清幽,气 候宜人,远离世俗,是修炼 悟道的佳境,目前故存有三清岩、七星岩、炼丹岩等古代隐士高人留下遗迹。 进太子岩山门,拾级而上,经过太子亭遗址,便到达太子洞。太子洞是一天然洞穴,相传是净乐国太子,即真武少年时在武当山修炼的地方。 太子洞洞口处有元代建的仿木结构的石殿,结构精巧,玲珑雅致。殿房还置有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的“太子岩”石刻一方,是考察洞室开凿年代的佐证。 玉虚岩 玉虚岩,是武当山三 十六岩中规模最大也是最 险的岩庙。位于刀劈一般 的万仞绝壁之上,这一巨 大的岩洞,最高处18米, 最宽处11.5米,分上下两 层,总面积约2000平方 米。建有山门、斋房、道 房和大殿。进入岩洞,随处可见当年庙房的遗址、摩崖石刻和泥塑彩绘的神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传神。 在唐朝以前,武当山“历代多隐居者”,那些高隐之士往往是“恨山不高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多数是居住在人迹罕至的石室中。显然,玉虚岩是当年他们隐居修道的极好场所。 据考证,玉虚岩内的岩庙始建于宋代,元泰定元年重建,明永乐十年又敕建殿宇。传说,真武入武当山也曾在此修炼过,真武有“玉虚师相”的封号,故这里得名玉虚岩。 通往玉虚岩的路实际上是在条峡谷之中,行走其间需穿溪流、过吊桥、走栈道、攀石阶。峡谷中林荫浓密,景致怡人,美不胜收。穿行其间,大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之感。 御碑亭 紫霄宫中对称耸立着两座御碑亭,为明永乐十年敕建,坐落在高大石台之上。亭呈方形,四方各开拱门。亭内置巨龟驮御碑,都是用整块青石雕凿而成。雕刻精细,造型逼真,形体完美,是世界罕见的石雕艺术品,极为珍贵。 御碑亭,是武当山各大宫观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两座碑亭分别置放两通御碑,一是圣旨碑,颁布明成祖对武当山的管理规章;一是纪成碑,记述着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修武当山及其过程。 御碑亭是武当山明代建筑特有的,象征高等级宫殿的重要标志。据考证,御碑亭代表着中国铭文形式的重要的阶段,亭中巨龟驮负御碑的雕塑,是由上古时的龟甲铭文形式演进而来,古人认为,只有巨龟才有资格向天下传达重要命令。 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为紫霄宫的正殿,是武当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 独具风貌。同时,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沉积有历代工匠的技术 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建 筑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观赏 和科研价值。 最让人眼花缭乱和赞不绝口 的是大殿内部,整座大殿雕梁画 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 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 庄重考究。大殿内设神龛五座, 供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大多 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种神 像和供器,造型各异,生动逼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正中神龛供奉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高4.8米,是武当山尚存最大的泥塑像。这里还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纸糊贴金神像,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纸糊神像,它集聚了中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对研究中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大殿屋脊由六条三彩琉璃飞龙组成,中间有一宝瓶,闪闪发光。因为宝瓶沉重高大,由四根铁索牵制,铁索的另一头系在四个儿童手中。传说,这四个小孩护着宝瓶,无论严寒酷暑和风雨雷电,他们都坚守岗位,确保宝瓶不动摇。因为所在位置比殿里供奉的主神还高,所以叫他们“神上神”。而老百姓看他们常 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则叫他们苦孩儿。 紫霄大殿自明永乐年间重建后,历代对其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维修,才得以保持往日的风采。1994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武当山时深有感叹:“在这里,看到了按传统方法修缮古代建筑的例证”。 太子坡景区包括回龙观、磨针井(纯阳宫)、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这一景区虽然路线较长,但大都紧依上山旅游的公路,所以交通非常方便。 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进入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迭、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太子坡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协调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武当“太和剪影”的奇观。 这一景区的主要胜景,有磨针井造型玲珑剔透的井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直角石”、“真武修真”壁画;太子坡有一泻百丈的天池瀑布、滴泪池、五云楼中的一柱十二梁、桂花树、九曲黄河墙;有如彩带飘扬的上下十八盘故道,有九渡涧中的千姿百态的怪石,有陡险奇绝的玉虚岩等等。 八仙观 八仙观,位于去武当山中观的 路上,这里地势深幽平整,聚气藏风, 冬暖夏凉。相传因吕洞宾等八仙在这里 相聚,因而后人在此建庙并得名。 据记载,元代这里就建有庙宇,明 永乐十年又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 方丈,斋堂、仓库等,清代又进行了重 建。八仙观的第一重殿是龙虎殿,穿过龙虎殿为一院落,两侧是配房,正中为正殿,正殿原供奉有真武和八仙造像,因年代久远,这些造像现已不知去向。 武当山的八仙观、财神庙、关帝庙、泰山庙等建筑,形成武当山皇家庙观的兼容性和全局性特征。明朝,皇家在开辟武当山真武道场的同时,也为历史上在道教和民间影响较大的神仙建筑庙观,使善男信女的各种祈求心愿得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当山古建筑群更具有道教文化上的研究价值。 复真观大殿 复真观大殿,又 名“祖师殿”,是复真观 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 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 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 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 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 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 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 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 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未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仍灿美如新。 皇经堂 皇经堂,是住庙 道士诵经拜神的场所。在 武当山,每在晨钟暮鼓的 时辰,道士们便集中在这 里,做“早坛”、“晚坛” 功课,每天如此,从无间 断。武当山大型庙观都专 门设有皇经堂,这里洁净, 清幽而神圣,一般人是不 可以随便进入的。这座皇经堂始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至今还保留有明清两代的许多建筑工艺和作法,具有历史和研究价值。 皇经堂神龛中供奉荡魔天尊造像,这是真武大帝的另一种型像,寄托着人们惩恶扬善,荡涤天下恶魔的愿望和企盼。 在皇经堂前,生长着一棵桂花树,已有400年树龄,每年仲秋桂花盛开,一片金黄,清香四溢,荡满山谷,数里外就能闻到桂花的幽香,被称为“十里桂花香”,是复真观独特的自然景观。 回龙观 回龙观位于武当山浩瀚坡上,这里地势较高,山上有井水泉流,冬夏不竭。浩瀚坡山势蜿蜒,犹如长龙,突起一峰,有回头之状。在这“龙首”上建造回龙观,可见古人造物充满智慧。 回龙观是依据真武传说故事中一个情节修建的。传说中,真武来武当山修炼之初,因意志动摇而返回,路上遇紫气元君化做一老太婆用铁杵磨针点化。真武起初不解其意,走到这里则大彻大悟,毅然返回继续修炼,终成大道。 九曲黄河墙 走进复真观的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来乍到的虔诚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老君岩 老君岩是武当山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石窟。 据记载,宋天圣九年,在这里创建了太玄观。宋末毁于兵火,元代重建,设有山门庵等建筑。至明永乐十年又敕建山门、廊庑、道房23间。到了清代,洞外建筑全部荒废,现仅存半圆形岩洞。 石窟正中凿刻老君像一尊。老君像座姿端庄,呈天盘修炼状。老君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太上老君,他的名字叫李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五千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圣典,他本人也被道教尊奉为始祖。 老君岩现存遗址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它当年所营造的是道教最高尊神居住的环境,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寓所,也被称为“三清境”。因此当年这里的设置十分考究,明朝皇帝派遣到武当山的第一任提点任自垣对此地大为赞叹,曾长时间在此居住,编纂《太和山志》并付梓成书。 在老君岩石窟的左边有一摩崖石刻群,上面有“太子初入武当”、“蓬莱九仙”等石刻,均为浅浮雕造像。蓬莱九仙都腾云驾雾,飘飘欲落,他们脚下是一条四爪龙。在武当山上有这样大面积的石窟及摩崖石刻,同时又汇集了宋、元、明、清四朝宗教祀典文字,这在研究武当山宗教及历史是难得的实物。 龙虎殿 复真观龙虎殿,是整座建筑群中轴线上布局的第一道大门,由此进入主要神灵区。 龙虎殿前有一祭坛,是专门为祭神活动而设立的高台。武当道教鼎盛时期,官府道教及民间长年都有祭祀活动。这座祭坛建于明初,至今保存完好。祭坛通体用石料雕凿,是全山唯一保存完好的祭坛实物。 武当山各重要宫观均设有龙虎殿建筑,供奉青龙、白虎的造像。它们的造像极富寓意,那神威的白虎 被塑得神态祥和,而柔顺的青龙则型态凶猛,可见二者归于本性则可调节滋养,中和二气,有道家修养的含意,即调养肺、肝之气。 此外,在复真观龙虎殿前还有焚香炉、龟碑、玉碑等。其中,玉碑于清咸丰十年立,通体汉白玉石质,两米多高,碑文是研究清朝官府民众思想状况的重要史料。 磨针井 磨针井建筑群居高临下,武当道教认为,每天太阳初升,这里首先接纳到纯一的阳气,故又把它叫做“纯阳宫”。磨针井是武当古建筑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灵珑,其建筑主体依据的是真武在武当山修真的故事。 相传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修道。在深山老林中修了几十年大道未成,心灰意冷,决意弃道还俗,走到这里,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太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使他悟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于是又返回深山修炼,终于得道升天。 走进磨针井大门,一组小巧精致的清代建筑映入眼帘,这组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中轴线布局,但也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别具匠心。 在磨针井大殿内的山墙上,现还存留着八幅壁画,画风古朴典雅,颇具民间风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武当山不可多得的文物品类。壁画以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传说中真武从出生到入山修炼到功成正果的全过程。“铁杵磨针”这个美丽的传说,其深刻的哲理赋予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成为武当文化中的一枝奇芭。 太子读书殿 在复 真观建筑群的 最高处,耸立着 明代建造的太 子殿,小巧精 致,又不失皇家 建筑的气魄。太 子读书殿里,布 置得独具匠心, 少年真武读书 的壁画、石案、笔墨、古籍等,所营造的刻苦读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当年幼年太子生活学习的艰辛、信心和恒心。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是武当山唯一求学祈福之地。游客至此,仔细观察太子读书像的神态,认真领悟 太子读书的专心,或许使自己对学习有新的启发和认识。 建太子读书殿,旨在突出幼年真武苦读经书的事迹。据传,莘莘学子来此瞻仰,可使学业有成。古往今来,有无数少年学子亲临观瞻,以建树学业的恒心和信心,现在,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常来此地,以求事如意愿,子女成材。 五云观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 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人文景观。 五龙宫景区在武当道教发展史上有 着重要地位,历史上被称为“灵应之地”。 中国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轨、马明生、 陈抟等,都在这里修道有成。据《太和山志》 记载,公元七世纪初的唐贞观年间,天下大 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太守姚简在这里祈 雨,求雨成功,解除了天下旱灾。于是,太宗下旨建造道教宫观,从此拉开了皇室在武当山建筑庙宇的序幕。 在这一景区十几公里神道上现存大量岩庙和古建筑遗址,从中可见其宏大规模和壮丽气势。 五龙宫景区的风景名胜非常多,现存五龙宫、华阳岩、隐仙岩、灵应岩、凌虚岩、仁威观等古建筑,和武当山目前保存的最大的泥塑神像和最大的铜铸真武大帝像。 景区内还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是非常值得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华阳岩 华阳岩位于五龙宫 的东面,它背负高崖,面临 深谷,是一天然岩洞。洞前 草木繁茂,飘垂的藤蔓犹如 锦屏翠帘,参差掩映,是修 身养性的好地方。据记载, 唐代有个叫杨华阳的道人曾 在这个岩洞里修行,享年百余岁,后人就称这里为“华阳岩”。 华阳岩历史悠久,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殿,是明代在元代建筑基础上建造的。在武当山,仙人隐士遗迹之处出现小品建筑,在武当山建筑体系中常见,华阳岩就是一例。 华阳岩保存有元代著名道士李明良(道号浩然子)的自画像石刻,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道人自画像。碑上刻有他的自题诗。李明良为元代中晚期武当山著名道士,特别是对五龙宫的修建具有重大贡献。此碑立于元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图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阳岩记》碑文说,武当名山历史悠久,是祈福消灾的灵应之山,山中天造地设的山岩可做房屋者不胜尽数,而华阳岩是这么多山岩中最秀美的一个„„ 中元 自五龙宫通往南岩宫 的古神道上,元明时建有上元、 中元、下元三处道教建筑。现 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房早已 荒废,找寻它们更多的只能靠 我们的想象了。 在中国,“三元”之说被广泛 应用,有许多种解释。如:天地人、天地水、日月星、头腹足等等。在武当古神道上完整展现上中下三元,而且物化为建筑的形式,究竟昭示什么内容呢,有专家认为,其主要用意有两个,一是在真武神话故事中体现真武神修真悟道的过程;二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在武当山中元建筑遗址里,供奉着一尊造型独特的造像——黑虎大元帅。古代武当山建有乌鸦神庙和黑虎神庙,这是根据真武修仙故事而建造的。传说,净乐国太子初到武当山修行时,有乌鸦为他引路,黑 虎为他巡山,成为幼年真武的贴身护卫。每有怪兽侵犯,乌鸦通报信息,黑虎则将其制服。这样才使在莽莽森林中修行的真武安然无恙。真武得道升天后,便晋封乌鸦为“灵鸦”,黑虎为巡山大元帅,得到后人供奉。 上元 自五龙宫通往南岩宫 的古神道上,元明时建有上元、 中元、下元三处道教建筑。现 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房早已 荒废,找寻它们更多的只能靠 我们的想象了。 在中国,“三元”之说被广泛 应用,有许多种解释。如:天 地人、天地水、日月星、头腹 足、头心肾等等。在武当古神道上完整展现上中下三元,而且物化为建筑的形式,究竟昭示什么内容呢,有专家认为,其主要用意有两个,一是在真武神话故事中体现真武神修真悟道的过程;二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在上元古建筑遗址,有左右两颗雕刻精美的龙头石,高昂着头颅,忠实顽强地展示着上元古建筑当年的辉煌,展示其建筑的高等级。实际上它只是排水道的出口而已,然而代表着历史和艺术,它鲜活地告诉人们,就连这不起眼的排水口也精心结构,并创造出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由此可见古代的能工巧匠建造武当时的严谨和技艺。 隐仙岩 隐仙岩,是武当 山36岩中的一座大型岩 洞。明永乐十年敕建砖殿 三座,供奉真武、邓天君、 吕洞宾等道教神仙。 据史料记载,古代有 许多高隐之士在这里得 道。有一位叫房长须的道 人,他在武当期间,不避 寒暑,终年在山上挖坑栽树,一日,他睡觉醒来,只见胡须长满胸前,自此不知去向。人们都说他成仙了。可见成仙并不难,只要你一生做好事,老百姓就认为你是神仙了。 隐仙岩正中石殿内,存有石刻造像,其造型粗犷、服饰独特。经考证,初步认为是道教信奉的太阳和月亮二神的造像。在道教神系中,有“太阳帝君”和“太阴元君”。其实,在古代文化中,有关太阳和月亮的传说以及各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太阳帝君和太阴元君在武当山隐仙岩同时出 现,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下元 自五龙宫通往 南岩宫的古神道上,元 明时建有上元、中元、 下元三处道教建筑。现 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 房早已荒废,找寻它们 更多的只能靠我们的想 象了。 在中国,“三元”之说被广泛应用,有许多种解释。如:天地人、天地水、日月星、头腹足、头心肾等等。在武当古神道上完整展现上中下三元,而且物化为建筑的形式,究竟昭示什么内容呢,有专家认为,其主要用意有两个,一是在真武神话故事中体现真武神修真悟道的过程;二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灵应岩 灵应岩,又称五龙岩,是 唐代均州太守奉旨祈雨的地方。因 此,灵应岩在武当山道教发展史上 实为功不可没。 武当山志记载,唐贞观年间, 天下大旱。均州太守姚简就来到这 里祈雨,结果天下果然下了一场透 雨。唐太宗就此诏令在武当山建五 龙祠,从而揭开了皇室在武当山建庙宇的序幕。 据传,自此以后至宋元明清,在这里祈雨都很灵验,每求必应。至今,岩中有保存完好的石殿一座,殿后岩壁有泉水长年滴涌。在这里祈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文祈”,一种叫“武祈”。文祈就是用祷告许愿的方式,这样下的雨,则细雨霏霏,比较温和;武祈就是朝洞内放枪或泼洒脏东西,这样下的雨就非常暴烈,常常是大雨倾盆。。 虚灵岩 凌虚岩是武当山36岩中 非常有名的岩洞,位于五龙宫西边 的桃源峰。从凌虚岩朝外看,满目 葱绿,遮天敝日;悬崖底下的泉水 声在山谷中回荡,像海浪又像雷声。 这里清丽幽深,与世隔绝,是一个 悟道修行的绝佳之处。来到这里, 你不能不叹服古代高隐之士的坚定 信念和不懈探寻的毅力。 凌虚岩内有一座仿木石殿。石 殿内有元始天尊、玄真武大帝,天 官等塑像。 从凌虚岩透过浓密的树林望去,隐隐可见一青石建筑,那就是武当山有名的诵经台。 凌虚岩在道教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那是因为我国著名道教学者、易学集大成者、诗人陈抟曾在这里修行并著书立说。陈抟,号扶摇子,今安徽亳县人。史书记载,他活了一百一十八岁。陈抟青少年时代就熟读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有经世之才。他五十岁时,“尽弃家业,遣散家仆„„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 陈抟长期隐居武当山,致力于内功的研究,练就了著名的睡功:五龙睡法。传说他一睡可百天不醒。陈抟讲他的睡和凡人的睡是不同的:世俗之人贪求名利声色,衣食享受,虽疲倦入睡后鼾声大作,但一晚上往往要醒几回,并无片刻安宁。 陈抟以睡仙见称于世,他的睡功丹法也因此流传于世,成为一种独特的养生健身法。 陈抟先后被几代皇帝赐“清虚处士”、“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之号。 陈抟在武当山二十多年后,移居到了华山。史书记载其原因,说当时陈抟声誉远著,造访者太多,倦于迎待,因而去了华山。 老营是武当山特区管委会所在地。 明朝大修武当山时,这里既是各类建筑物资的屯集地,也是修建武当的三十万军民工匠的集散地,更是皇帝派遣重要官员管理武当山的总部,是名副其实的大本营,故称为老营。 现在,老营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是武当山风景区的门户,也是国内外客人游武当的起始点。这里风秀优美,民风淳朴,宾馆林立,交通便利。 在老营景区,有武当山最大古建筑宫殿——玉虚宫,有历史上的武当道教监狱——元和观,有皇帝为武当武功创始人建造的宫殿——遇真宫,有中国最精美的石雕牌坊——玄岳门,还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水库。让你初入武当,就切身感受到武当山的神秘和壮观。 冲虚庵 冲虚庵位于玄岳门以北约1公里,座落在由山环绕而成的盆地中,背依终南山,面对丹江口水库,坐北朝南,地势向阳避风,环境常年清净幽雅。 历史上,武当道教的建筑群中有庵堂36座,冲虚庵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据记载,冲虚庵始建 于唐宋时期,是历史上武当道教建筑较 早的单元之一。明清又多次修建,形成 了现在的规模。现存祖师殿、皇经楼、 吕祖楼、三官阁等建筑和部分明清碑刻。 冲虚庵前有一口古井,井旁有棵古 柏,相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所植,高大 参天,枝叶茂盛。传说古时候有个疯道 人将一碗米饭泼洒在树上,变为金花, 从此每到夏季,满树开花,光彩夺目,所以叫作金花树,是武当山著名景观之一。 玄岳门 玄岳门,是登临武当山的第一道神门,被 称为仙界第一关,所以在武当山有“进了玄岳门, 性命交给神”的说法。意思是说,凡人进了这神门 仙界后,是生是死,是福是祸,就由不得自己了。 玄岳门在中国又称为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 一年(1552),高20米,宽12.8米,是三间四柱 五楼式仿木石构建筑。全部是用巨型青石雕凿成构 件后榫卯而成,古代工匠们采用多种手法,雕饰出仙鹤、瑞云、游龙、如意及八仙等图案,结构紧凑而舒展,给人以豪华大气之感,又有稳固磅礴之势。这座巨型石雕建筑,设计之高超,工艺之精湛,代表着当时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牌坊正中嵌有明朝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四个大字,笔势刚劲有力,意思是用武当道教和真武神来治理国家,反映了当朝皇帝对武当山和真武神极高的政治企望,也是当时武当山显赫地位的标志。 玉虚宫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 虚宫”,相传真武神得道升天后 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 师”,故而得名。 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 (公元1413年),明嘉靖年间又 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当年的玉 虚宫共有三城,即外乐城、里乐 城和紫金城,城中有城,规模与 中国北京故宫不相上下。各种建 筑多达2200多间,富丽堂皇,有帝宫威武庄严肃穆的气势,且规模宏大,放眼望去,了无边际。历史上,玉虚宫发生多次火灾和洪涝灾害,大片房屋又在战乱中被毁没,从现存的云堂、宫门、父母殿、碑亭,仍清晰看出当年宏大的规模和风采。 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宫。在明代,武当道教为皇室举办规模宏大、气氛庄严的斋醮活动常在这里举行。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祖师的圣诞日,武当山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三月三庙会”,那一天这里张灯结彩、鼓乐暄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遇真宫 遇真宫建于明永乐十年 至十五年(1412-1417),院落错 落有致,环境幽雅。由前至后有 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 廊庑、龙虎殿、真仙殿等古建筑。 遇真宫是皇帝专为一名武当 道士修建的,这名道士叫张三丰。 张三丰是中国道教史和武术 史上的一个神奇人物,他读书过 目不忘,通晓天文地理,才华横溢,且武艺高强,来无踪去无影,他在中国各名山大川云游传道,在民间影响很大,被奉为“真仙”。 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曾在此处结庵修练。他演创的武当拳,名振天下,后经历代宗师的不断演进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因张三丰被奉为武当武术的祖师,遇真宫亦被历代武当拳第子崇敬,并在此习练拳术。 张三丰在武当山时曾说,此山异日必大兴。几十年后,明成祖果然大修武当。后来,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去向。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下诏遣使求访张三丰其人。明成祖还在给张三丰的信中说:“„„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但事与愿违,谁也没能访到有“长生久视之术,超凡入世之功”的张三丰,这位武当高人亦成为神秘而让后人仰慕。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亲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至高无上的皇帝为武当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宫观,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遇真宫也因此成为武当道教浓重的一笔。 元和观 元和观是走进武当山 玄岳门后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 观。据道藏记载,真武大帝修 练得道后,曾掌管天上的“元 和迁校府”,故这座道观取名 “元和观”。 事实上,元和观是道教处 罚违犯清规戒律的道人的司法机构。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曾下达圣旨:“大岳太和山各宫观„„一应往来浮浪之人,并不许生事喧聒,扰其静功,妨其办道。违者,治以重罪”。皇帝的圣旨,给了武当道场以相对独立的司法权,元和观也成了武当道教监狱的别称。 元和观的建筑布局紧凑,院落迭进深重,窗高墙厚,处处体现出神权的威严和监狱的于世隔绝的森严。元和观的大殿建在高台之上,显得庄严肃穆。大殿内,两侧端立着六甲神像,他们都是真武大帝的护法灵官。正面坐着的是身着铠甲,手执金鞭的王灵官。王灵官赤面三目,相貌峥狞,被人们视为天上、人间的纠察之神。 道教的戒律多达上千条,对违反者的处罚也是按规量刑。轻的,处以跪香、杖革等。重的,则有逐出、烙眉、走火山、焚刑等。“清规道范,谓仙贤之准绳,天神不容失代,人间岂敢犯规”。元和观作为武当教团的执法机构,在武当道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武当文化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功用。 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音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 道乐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音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 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 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 琴、阮等弹拨乐。 道教宫观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 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 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及仁威观、回龙观、龙泉观、复真观、元和观等九宫八观,加之庵堂、亭台、桥榭等,在八百里武当山构建了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所,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之处,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庙宇通称为宫观。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宫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道教宫观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设置配殿供奉诸神。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道教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林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武当道教宫观还依山势地形,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图为武当山太和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 来设计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在《真武经》中, 真武的出生地为静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静乐宫; 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 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 观;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上下十 八盘、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真的神话有关。这 样,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使朝山香客一进入武 当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话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 了对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 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 80千米,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千米,西至白浪黑龙庙50 千米,东至界山寺35千米。在这些建筑线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制”、“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营建武当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从陕西、四川等地采买运来,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武当山的植被。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 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 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时隐时现、 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综观全山整个建筑,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 建筑法式,集中体现了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 的神奇玄妙,园林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 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风 格。现当代许多建筑专家考察武当山后称赞说: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 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古代规划、设计、建 筑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时,称武当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的体现了‘仙 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南线交通示意图 南线:金顶„„青徽宫„„豆腐庄„„油罐庄„„盐罐庄„„南神道„„新楼庄——官山吕家河。(实线 指乘车,虚线指步行) 武当山古建筑群 百科名片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遗产简介 道教名山 建筑特点 主要遗产 文化遗产价值 非物质文化改变的原因 主要特征 , , ,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市 所属洲: 亚洲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1994年,C(I)(II)(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 遗产简介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2)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 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武当山草药资源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800多种,且多为名贵药种,不愧拥有“天然药库”的美誉。 [编辑本段] 道教名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3) 武当不仅是风景胜地,还是道教名山。而且,武当的武术也非同小可,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 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4) 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中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在明朝,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众名山不可同日而语。几百年来,武当信徒不仅广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远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 [编辑本段] 建筑特点 建筑规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5)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6) 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 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建了不少道观,但到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各具特点又互相呼应。 以官方投资的方式在武当山兴建道观,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后各朝代不断延续。但如今,以8宫9观36庵堂72岩庙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多为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所建。 武当山建筑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主殿为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绘梁栋、天花藻井;遇真宫大殿和太和大殿皆为单檐歇山。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建筑目标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 [1]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设计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湖北省文物局专家祝建华研究员说,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所建,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山上紫霄宫中所供奉的为“玄天真武大帝”,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后又因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 1993年5月,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刘毅等应邀前往武当山,对全山的古建筑、文物、环境、地貌作了仔细的考察后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兴建,是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夺取政权后,大修文治的例证,从而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信仰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2]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神仙世界是帝王的心理需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 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是多么契合~真让人一唱三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皇帝敕修武当山还带有强烈的帝王封禅的色彩。武当山古建筑群要求高大坚固,是当时的国家标准建筑。中国古建筑虽然具有八千年历史,遗憾的是只留下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宋《营造法式》一个是清《工程做法》,明代国家标准也许随着《永乐大典》被毁而永远消失。所幸的是能够看到利用这个标准修建的建筑,也就是说,抖落历史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现代建筑奉为金科玉律的框架体系在当时已非常成熟。用这个体系对照《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不难发现两者的过渡和不少缺失。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杰作。然而,在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之前,《中国建筑史》极少提及武当山,偶尔提到也是语焉不详,毫不夸张地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中留存的智慧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比拟的温馨,留住这种智慧是我们生存发展需求,是当代人对历史和祖先的一种尊重,对后代子孙的一种责任。特别是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的负面影响中,我们的文化被淡化、被忽视、日益变得千篇一律,保护遗产更理所当然成为我们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和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明代帝王们经过二百多年建造的皇家庙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其政治和宗教成分日益褪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不失珍贵的民族自信,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中走得更稳、 [1]更远。 [编辑本段] 主要遗产 太和宫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7)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武当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方圆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名胜,它同时也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山中有很多宫观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当山金殿俗称“金顶”,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灵巧精美。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基为花岗岩砌筑的石台,周绕石雕栏杆,益显庄严凝重。殿内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铜铸的,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有金童、玉女,拘谨恭顺,素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威严勇猛,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 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长1.5公里,临崖面险,悬空熊峙,四门石阙巍然屹立,极其险峻。 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水库碧平如镜,俯瞰太和、南岩、五龙诸宫,层叠有致,布局严谨,美不胜收。晨观日出,晚看云海,游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当山的小莲峰有一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从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铜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铜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顶,也被称为金殿。在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 这座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铸造。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镂刻有铭文,记述化缘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资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这座元代古铜殿是因为是从天柱峰转运下来的,所以叫转运殿。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铜殿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许多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取自“紫气东来”,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见紫禁城除保护金殿外,还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顶位于天柱峰巅,无屏障,无靠山,更无左右砂山,为了聚气,风水先生沿峰峦建立这道城墙,用以“藏风聚气”。紫禁城有四道城门,只有南门是真门,其它均为虚设。在南门的一侧并列有神门、鬼门,供以告诫人们,“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高达数丈,周长344米多,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依岩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处,即从里向外看墙体向外斜,而从外朝里望墙体却向里倒,远看美如灿烂的光围绕金殿,十分玄妙壮观。紫禁城四方设四座石质精雕石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进入南天门,就是灵官殿长廊,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登上一段石级,是一块小平场,上有锡铸的灵官殿,玲珑古朴,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数通,殿前置碗口粗钢鞭数根。相传,凡是不虔诚的朝山进香者,到此都要受到灵官的严厉惩罚, 上不了金殿。这一传说,竟把一些人吓得心惊肉麻,两腿发软,甚至昏厥倒地。出灵官殿长廊,手拉铁索,攀登“九连蹬”,九转而登一百数十级饰栏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扬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8)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宫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太玄紫霄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扩建,共有庙宇806间。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势,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层层递进,逐次升高,形成三进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气派。 紫霄宫是武当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宫殿,其主体建筑至今已历590余年。进宫第一座殿堂为龙虎殿,殿内两侧供奉的青龙、白虎塑像,高达丈余,塑造手法细腻,技艺高超,有元代遗风。出龙虎殿,拾级而上,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后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为该宫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然。大殿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顶,孔雀蓝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着道教神仙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活动中心,每逢道教传统节日,都在这里设坛建礁,祈福禳灾。 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 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9)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南岩宫坐落在武当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绝壁之上,上接碧霄,下临绝壑,周围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处。南岩宫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较大规模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扩建,共有殿宇640余间。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现存山门、龙虎殿、大殿、东西配殿、两仪殿、皇经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筑90余间,其主体建筑玄帝殿民国十五年毁于火灾,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修复后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墙碧瓦,崇台高举,巍峨壮观,宛如天宫。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水质清洌甘甜,犹如甘露。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长廊,遍布摩崖石刻,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四字。两仪殿前有一石雕龙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面对金顶,下临深涧,顶端置一香炉,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过藏经楼,即为建于元代的“天乙真庆宫”石殿,整体为石作仿木结构。南岩西侧一峰突兀,名梳妆岩,上建“梳妆台”,相传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飞升之处。 南岩宫周围还有滴水岩、仙侣岩、黑虎岩、洪钧洞、雷神洞等景观,移步换景,变幻无穷,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其间,流连往返。 磨阵井 磨阵井又名纯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结构紧凑,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筑52间,大殿内壁画《真武修真图》形象地叙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画风古朴。院内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铁杵,传说当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哲理点化,最终修道成仙。 磨针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炼,最后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说:净乐国太子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启示,到武当山学道修炼,但意志不坚,欲下山还俗。走到这里,遇见紫元君变成的一姥姆在井边磨铁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问道:“磨铁杵做什么,”姥姆回答:“磨针。”太子惊问道:“那不太难了吗,”姥姆偏过头,笑容慈祥地点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太子闻言顿时大悟,遂转身回山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磨针井,并修建了磨针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针井”。从武当山镇(老营)乘车南行7.5公里,紧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这便是磨针井。它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竹铺凉云,梅送暗香,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 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宫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计有庙房52间。其主体建筑祖师殿,为三开间殿堂,殿内原供有真武青年时塑像。四壁绘《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色彩陈淡苍然,山水云树有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画风,生动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的铁针,乌黑光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铁杵。殿旁栏台高举,拱拥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飞,婷婷秀立,轻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内有一眼井泉,水质清洌,甘甜如饴,据说品尝后,能增智开慧。其上神龛内置铁饰金姥姆磨针像,据说这尊像是供奉的紫气元君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相当高的艺术造型,渲染了这个道教故事。离磨针井不远的山巅上建有关帝庙,从前供奉关公像,现仅存一把铜制青龙偃月大刀,重达30多公斤,明万历年间造,亦为历史文物。 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 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29间。明嘉 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公元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师们顺依山势的回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谐调而完美,充分体现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武当“太和剪影”的奇观。数百年间,复真观的人文景观被世人广为赞颂。 太子坡景区包括回龙观、磨针井(纯阳宫)、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这一景区虽然路线较长,但大都紧依上山旅游的公路,所以交通非常方便。 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进入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太子坡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协调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武当“太和剪影”的奇观。 这一景区的主要胜景,有磨针井造型玲珑剔透的井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直角石”、“真武修真”壁画;太子坡有一泻百丈的天池瀑布、滴泪池、五云楼中的一柱十二梁、桂花树、九曲黄河墙;有如彩带飘扬的上下十八盘故道,有九渡涧中的千姿百态的怪石,有陡险奇绝的玉虚岩等等。 走进复真观的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来乍到的虔诚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末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仍灿美如新。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 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观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太子读书殿里,布置得独具匠心,少年真武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古籍等,所营造的刻苦读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当年幼年太子生活学习的艰辛、信心和恒心。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是武当山唯一求学祈福之地。游客至此,仔细观察太子读书像的神态,认真领悟太子读书的专心,或许使自己对学习有新的启发和认识。 建太子读书殿,旨在突出幼年真武苦读经书的事迹。据传,莘莘学子来此瞻仰,可使学业有成。古往今来,有无数少年学子亲临观瞻,以建树学业的恒心和信心,现在,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常来此地,以求事如意愿,子女成材。 “治世玄岳”牌坊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0)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整座牌坊非常壮观,牌坊的坊额、檐椽、栏柱上,刻有仙鹤游云、八仙祝寿等图案,坊下鳌鱼相对,卷尾支撑,坊顶有鸱吻吞脊的装饰,檐下坊间缀以各种花鸟图案,做工精细,堪称中国石雕艺术精品。1988年,国务院公布玄岳门石坊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 文化遗产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1)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 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在全山各宫观中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武当山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编辑本段] 非物质文化改变的原因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2) 武当山的非物质文化改变,据我考察所知大致有三种原因:历史 、文学、讹传。由于武当道教的兴起武当道教建筑随之宏丽甲天下,各个建筑都按道教供奉的主神或武当道教事迹命名,或皇帝敕名,也有因特殊地理风景命名。永乐十一年(1413年)八月二十五日敕赐名曰:“玄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大圣南岩宫。”这是皇封圣赐的古建筑群名称。随着时代的流逝取代了原来的土名。再如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流放武当山汉江北岸,故有屈原河,屈原河口,屈原滩等地名,今已改名(详见拙撰《屈原流放武当山》一文)。这就属于历史形成的,具有很高文化价值,应当保护,不能改变。明代礼部郎中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明日霁,始作玉真,五 龙之游。”这里的“玉真”显然是“遇真”。我生在武当,长在武当已六十余年,至今未见“玉真宫”。故称为文学之误。文学之误大都出自史学家或名人,很容易引人误解,应当更正。再如,草店码头向东一公里处有一个地名牌,上书“青灰铺”,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叫“青微铺”。这是讹传之误(后文有论述)。 非物质文化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荷载人类行为和文化信息的传承。众所周知没有文化的风景区没有前途的,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如果轻易改变,很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这对武当山风景区的发展影响很大。 [编辑本段] 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3)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4)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编辑本段] 入选世遗 入选信息 ?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武当山古建筑群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编辑本段] 保护情况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随着武当山玄武神(宋改称真武)传播和发展营建的产物,形成了庞大而宏丽的古建筑群,遍布方圆八百余里。据初步统计有572处,其中现存保存较好的有129处,殿宇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遗址187处,丹江口水库淹没256处。现存和遗址都是历史久远的,各方面都保存了各时代的原状,真实性很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存世。由于年代久远极需保护,自195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古建筑保护。特别是2004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现场办公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对武当山古建筑实施“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直接加强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武当山特区两委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6.17”的十六字方针,加大对保护的投入,从2004年至今已投入六千多万元直接保护武当山古建筑,保护力度是此前50年的一倍还多,使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空前的保护和发展,也促使武当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财政收入由原来年收入不足五百万元猛增至近亿元。可以说 “十六字方针”有效地促进武当山经济的快速增长。 [编辑本段] 诗词名句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 南岩雄奇紫霄丽,甘泉九成差可当。 ——[明]王世贞《武当歌》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明]洪翼圣《武当道中杂咏》
/
本文档为【武当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