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土保持规划

2017-10-01 45页 doc 114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 第六章 水土保持规划 第一节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作用和意义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根据规划的区域范围大小,可分为大面积总体规划和小面积实施规划两类。 ...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 第六章 水土保持规划 第一节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作用和意义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根据规划的区域范围大小,可分为大面积总体规划和小面积实施规划两类。 大面积总体规划是指大、中流域或省、地、县级的规划,面积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公里。其主要任务是在水土流失综合调查基础上,按照水土保持区划原则划分出若干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类型区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情况和优势,分别拟定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方向及模式,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治理进度,作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预测。 小面积实施规划是指小流域或乡、村级的规划,面积几个到几十平方公里。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大面积总体规划提出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具体地确定农林牧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置,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出各项措施的技术要求,分析各项措施所需的劳工、物资和经费,在规划期内安排好治理进度,预测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提出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 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也是农业生产区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了指导水土保持实践,使控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进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我国一些山地丘陵区,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十分普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明确生产发展方向,对原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恰当地安排农林牧业生产用地比例,变广种薄收、单一经营为少种高产多收的农林牧副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在许多地广人稀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目标。 2、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是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开展时间较长,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而且各项措施、多种因素相互关系复杂,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计算、预测、评价。因此,要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没有规划,凭主观意愿去指挥,造成盲目性、随意性,结果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可确定需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如梯田、坝库、林草、沟垄种植等的科学布局、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特别要处理好治坡与治沟的关系,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工程、林草、农业耕作三大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的配套、治理和管护。多年来不少地方由于处理不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治理效果却不显著。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顺利地向前发展。 3、制定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通过规划,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采取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等有效措施,在解决群众温饱问的基础上,再逐步加以改变。 4、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规划中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和机械设备,把一切能用上的力量全部都使出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协调各项措施的关系,包括施工季节和年进度安排,使各项措施相互促进。 5、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山丘区贫穷落后面貌,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如在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后,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现金收入,改变群众贫困面貌等方面能达到什么程度。用这些能达到的美好前景教育群众,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土保持防洪、减沙效益的估算,可为大中河流的开发治理和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意义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建设方针、国家规定的水土保持发展目标、各方面对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规划范围内的条件和特点,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提出一定时期内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的方向和任务,以及需要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和分期实施步骤,据此来安排水土保持计划,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做好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只有搞好规划,才能科学地指导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使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用较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在资源利用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流域的水土资源,并进行综合配置,以保持系统具有持续、稳定的生产力;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改善、提高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整体上保持流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充分发挥流域系统的功能,使流域系统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因此需要努力认真地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真正成为水土保持工作中展望未来的蓝图。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 1、水土保持规划应符合我国经济建设总的战略部署,与当地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为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服务。 2、规划应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服务。既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当地的生产条件,又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把群众脱贫致富的要求作为规划重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首先解决粮食、燃料、饲料、肥料、现金收入等问题,有的地方还要解决人畜用水困难。通过水土保持,逐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开拓脱贫致富的道路。一些严重侵蚀地区开创的“开发性治理”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协调发展服务,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在充分分析和调查生态环境和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地增加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值和净产值。为此,应在规划中搞好经济核算,计算各项措施的投入与产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选出最佳的土地利用与措施布局方案。 4、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论证水土流失与低产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及逐步实施的步骤。 5、突出水土保持的特殊性,重视水土保持与全社会工矿、交通、文教、卫生、商业等发展 的相互依存性。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条: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无论生产建设方向的确定,治理措施的布局,治理进度的安排,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都应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2、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认真研究各地区、各流域的具体情况,在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和经济技术指标等,使之形成多层次良性循环体系。 3、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必须做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造林种草与封禁治理相结合,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相结合。在治理工作中,各项措施、各个部位同步进行,或者做到从上游到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易后难,要使各措施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防护作用,要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 4、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水土保持要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原动力,坚持以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保护经济效益的良循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水土保持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不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也缺乏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内在活力;相反,没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会使水土保持走向急功近利的极端,从而丧失生产后劲,乃至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规划中要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要做到经济上合理,各项措施符合设计要求,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 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和详简程度,要按照规划区的大小、年限的长短、实施的要求等情况综合确定。一般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规划、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投入和效益的计算、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等。其中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是规划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坡耕地治理、荒坡治理、侵蚀沟治理分别提出治理措施,规划出应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工作量,再根据投资能力和经济要求,规划出开展的先后步骤及其进度指标,同时也要对已成措施的管理养护、经营运用做出规划安排,以保证措施能充分发挥作用。投入的计算,包括人力、物资、财力。效益估算,主要是蓄水保土效益、增产粮食、木材、燃料、饲料的效益等。保证措施主要是制定开展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也包括组织领导、技术队伍、宣传教育等。这些措施一定要具体、能落实,只有保证措施落实了,整个水土保持规划才能实现。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 (1)组织综合性规划小组。由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涉及的部门多,综合性强,要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综合、平衡、对比定案。因此需要组织一个具有农、林、牧、水利、水保等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和领导参加的规划小组。 (2)制定。明确规划的任务、工作量、要求;制订规划工作进度、方法、步骤, 人员组成与分工;并做好物质准备、经费预算及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 (3)制定规划提纲。根据规划的任务、要求,制定规划提纲,包括水土保持综合调查提纲和相应的调查表格。一般水土保持规划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说明规划任务来源、目的、要求等; 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 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和水土流失的成因; 治理的现状:包括治理的过程,治理的效益、经验、问题和教训; 系统分析:包括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等; 治理规划: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措施规划与设计,其他规划等; 实施计划:包括进度的安排,实施规划的措施等; 投资和效益估算:包括劳力、资金、物质的投入,可能获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培训技术人员。在规划工作开始之前,应对参加规划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规划的有关文件和技术,明确规划的任务和对本专业的要求,统一和规范。 此外,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除要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仪器装备准备和技术培训外,大量的工作是资料方面的准备。要根据规划范围大小收集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图、土壤侵蚀图、坡度图等;收集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土壤、植被、主要河流特征及现状;收集有关社会经济、水土流失及治理的资料等。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认真分析整理,不足的要进行补充调查。 2、进行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调查分析规划范围内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四个主要方面;以及调查总结水土保持工作成就与经验,包括开展水土保持的过程,治理现状(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效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经验和组织领导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等。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条件调查,着重调查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四项主要因素,以及温度、风、霜等其他农业气象。自然资源调查,着重调查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等。社会经济调查,着重调查人口、劳力、土地利用、农村各业生产、粮食与经济收入(总量和人均量)、燃料、饲料、肥料情况、群众生活、人畜饮水情况等。水土流失情况调查,着重调查各类水土流失形态的分布、数量(面积)、程度(侵蚀量)、危害(对当地和对下游)、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水土保持现状调查,着重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效益、开展水土保持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 3、进行水土保持区划 在大面积总体规划中,必须有此项内容和程序。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划分若干不同的类型区,各区分别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防治措施布局。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资源评价,考虑人口发展情况与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商品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研究确定农村各业(农、林、牧、副、渔)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作为部署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 5、进行防治措施规划 要根据不同利用土地上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对林地、草地等流失轻微但有流失潜在危险(坡度在15?以上)的,采取“预防为主”的保护措施;在大面积规划中对大片林区、草原和在大规模开矿、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地区,应分别列为重点防护区与重点监督区,加强预防保护工作,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2)对有轻度以上土壤侵蚀的坡耕地、荒地、沟壑和风沙区,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控制水土流失,并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 (3)小面积规划中各项防治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部署,各类土地利用和相应的防治措施,都应落实到地块上,以利实施。 (4)大面积的规划应有以下要求:?提出各个不同类型地区不同的防治措施配置。?在每一类型区内至少有一条典型小流域规划或实施效果,以论证此类型区措施配置的合理性。典型小流域的条件是: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土流失、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等,在本类型区有代表性,同时水土保持实施效果较好。?根据工作需要,还应提出重点治理地区与重点治理项目。 6、分析技术经济指标 包括投入指标、进度指标、效益指标三方面。三项指标相互关联,根据投入确定进度,根据进度确定效益。 7、规划成果整理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报告、附表、附图、附件等四项。大面积总体规划与小面积实施规划的成果整理大部分有共同要求,但也有所差异。 (1)规划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基本情况: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概况;?规划布局: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水土保持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措施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 (2)附表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表;?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表;?农、林、牧等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表;?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措施现状与规划表;?水土保持土石方工程量表;?水土保持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表; ?水土保持效益现状与预测表。 (3)附图:大面积规划附图主要有:?行政区划图;?水系分布图;?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分布图;?重点治理小流域与治理骨干工程分布图; ?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图; ?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现状与规划图。小面积规划附图主要有:?水土流失现状图;?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规划图。 (4)附件包括以下内容:?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对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以上水库等重点工程根据有关技术规范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并将其规划设计报告和图纸作为水土保持规划的附件。?大面积规划中不同类型区的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及其有关图表。?大面积规划中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的专项规划及其有关图表。?投入、进度、效益三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依据与计算过程。 第二节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综合调查主要成果应经过文字、图表的加工整理,纳入水土保持规划报告,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面积水土保持规划应通过综合调查进行区划,划分类型区;根据各区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 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前应制定统一的调查提纲和相应的调查表格,紧紧围绕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的需要,安排综合调查的项目和内容。调查时间较长、参加单位人员较多的,根据需要,调查前应先举办培训,使全体调查人员明确调查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一、自然条件调查 着重调查地貌、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植被、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等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有关的项目和内容。 (一)地貌调查 1、宏观地貌调查 首先从现有资料上了解地貌分区,再在调查范围内选几条主要路线进行普查,对分区的界线 和各区的范围进行验证。普查中携带海拔仪,对各区主要高程点进行验证。主要了解山地(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平原、阶地、沙漠等地形以及大面积的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作为大面积水土保持规划中划分类型区的主要依据之一。 2、微观地貌调查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地形测量,或利用现有的地形图进行有关项目的量算,并在上、中、下游各选有代表性的坡面和沟道、逐坡逐沟地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以下情况: (1)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海拔高程、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度。 (2)沟道情况调查:干沟长度、主要支沟长度;全流域平均(或分上、中、下游)沟壑密度;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上、中、下游干沟和有代表性主要支沟的比降;沟底宽度和沟谷坡度。 (3)坡面情况调查:着重调查坡面长度和地面坡度组成。 (二)土壤(地面组成物质)调查 1、宏观调查 在大面积规划中,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依据之一。根据现有地理、土壤等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作初步划分,然后到现场调查验证,了解其分布范围、面积和变化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根据山区地面组成物质中土与石占地面积的比例,划分石质山区、土质山区或土石山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岩石构成山体、基岩裸露面积大于70%者为石质山区;以各类土质构成山体、岩石裸露面积小于30%者为土质山区;介于二者之间为土石山区。着重了解裸岩面积的变化情况。对土层较薄、土地“石化”、“沙化”发展较严重的地方,需了解其土层厚度与每年冲蚀厚度,计算其侵蚀“危险程度”。 (2)根据丘陵或高原地面组成物质中大的土类进行划分。如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区、南方红壤区等。着重了解土层厚度的变化情况。 (3)根据地面覆盖明沙的程度,确定沙漠或沙地的范围。着重了解沙丘移动情况和规律、沙埋面积、厚度及沙化土地扩大情况。 2、微观调查 在小面积规划中,除进行与上述内容相同的调查外,还需具体调查坡、沟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土质情况,作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治理措施布局的依据。 (1)调查坡沟不同部位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孔隙率,取样分析氮、磷、钾、有机质含量,了解其对农、林、牧业的适应性,作为土地资源评价依据之一。 (2)对于需修梯田的坡耕地,重点调查其土层厚度是否能适应修建水平梯田。对于需造经济林或建果园的荒山荒坡,也应调查其土层厚度,以便规划中采取适应的树种和整地工程。 (3)对需要取土、取石作为修筑坝库建筑材料的地方,应作详细调查,了解土料、石料的位置、数量和质量。 (三)植被调查 1、宏观调查 在大面积规划中,作为不同类型区分区主要依据之一。根据自然地理、植物、林业、畜牧等部门的科研成果作初步划分,然后到现场调查验证,着重了解以下问题: (1)调查天然林区与草原的分布范围、面积、主要树种、林分、草类、群落组成。 (2)调查树木与草类的生长情况。 (3)林草植被覆盖度。 (4)调查森林和草原的历史演变情况。 (5)通过调查,应对需列为重点防护区或需采取封育措施的林地和草地提出建议,并明确其位置、范围和面积。 2、微观调查 在小面积规划中,对天然林草和人工林草都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的内容基本上与宏观调查一致,包括林草植被的分布、面积、种类、群落组成、郁闭度(或盖度)、生长情况和历史演变等。 (四)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的调查 1、宏观调查 在大面积规划中,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温度,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依据之一。调查中应收集气象、水文等部门的观测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应用。 (1)降雨。着重调查以下几方面: = 1 \* GB3 ?年降雨量 最大年、最小年、多年平均和丰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各占比例。根据年降雨量等值线,了解其地区分布。 = 2 \* GB3 ?年降雨量的季节分布 特别注意农作物播种、出苗与不同生长期的雨量、汛期与非汛期的雨量。 = 3 \* GB3 ?暴雨 出现季节、频次、雨量、强度(最大、一般)占年雨量比重。 (2)温度 = 1 \* GB3 ?年均气温、季节分布、最高、最低气温、?10?积温。 = 2 \* GB3 ?无霜期、早霜、晚霜起讫时间。 根据有关等值线了解其地区分布。 (3)蒸发 = 1 \* GB3 ?了解水面年蒸发量与陆面年蒸发量,根据有关等值线了解其地区分布。 = 2 \* GB3 ?调查中以年蒸发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为干燥度(d)。d值大于2.0的为干旱地区;d值小于1.5的为湿润地区;d值在1.5~2.0之间的为半干旱地区。以此为依据划分调查范围的气候分区。 (4)灾害性气候 着重调查霜冻、冰雹、干热风、风暴、风沙等分布的地区、范围与面积、出现的季节与规律、灾害程度等具体情况。 2、微观调查 小面积规划中,在上述各项宏观调查内容基础上,还需补充以下要求: (1)引用有关气象站、水文站或水土保持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时,该站与规划小流域必须属于同一个类型区,并且观测站位置与规划小流域之间没有高山阻隔等影响。 (2)在山区、丘陵区暴雨分布区域性很强的地方,调查中对小流域上、中、下游的暴雨分布应作补充了解,为坝库的规划、设计收集更准确的暴雨资料。 二、自然资源调查 (一)土地资源调查 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等。 1、土地类型调查 一般按土地所在位置及其地貌特征分类。宏观调查中,一般分山地、坡地、沟地、平地等几个大类;微观调查,在山地中又分山顶地、山腰地、山脚地,在坡地中又分缓坡(小于5?)、中坡(5?,15?)、陡坡(15?,25?)、急陡坡(大于25?),在沟地中又分沟坡地、沟台地、沟底地等。 2、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调查范围内各类土地的地貌与地面完整程度、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石砾含量、盐碱化程度,以及有无灌溉条件等指标,将各类土地分为六个等级,评价其对农、林、牧各业的适宜性。一般高等级的土地为宜农地,其次为果 园和经济林地,再次为牧草地和水土保持林地。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分类包括农地、林地(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草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果园与经济林、荒地、水域(水利工程或天然水面占地)、其他用地(村庄、道路等)、难利用地(沙漠、裸岩、石沟床等),分别调查其分布位置与面积、人均各类土地数量,结合土地资源评价,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和低产、贫困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方法:大面积规划中,收集土地管理部门和农、林、牧等部门的普查和区划成果,按上述三方面作基本了解,结合局部现场调查,并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具体调查,加以验证。小面积规划中,与当地农民和乡、村干部结合,用土地详查的办法,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一坡一沟地进行调查,着重了解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打好基础。 (二)水资源调查 以调查地面水为主,同时调查地下水。 大面积规划中,收集水利部门的水利区划成果和水文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局部现场调查验证,着重了解以下内容:年均径流深的地区分布。根据河川径流和地表径流等值线图,按不同年均径流深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径流带。提出各带分布范围与面积、人均水量(m3,人)和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水量(m3,hm2)。着重调查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分布范围、面积、涉及的县、乡、村与人口、牲畜数量、困难具体程度和解决的途径。不同类型地区地表径流的年际分布(最大、最小、一般)与年内季节分布(汛期洪水占年总径流的比重)。河川径流含沙量(kg,m3),河川径流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小面积规划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在上、中、下游干沟和主要支沟进行具体调查。调查非汛期的常水流量和汛期中的洪水流量、含沙量。调查常水流量,选有代表性的断面,用活动三角堰量水槽或当水量很小时用水桶、量杯、秒表等进行量算。调查洪水流量,选有代表性的断面,请了解历史情况的人指出洪水痕迹进行量算。对于不同频率的暴雨洪水,结合暴雨调查,查阅当地的水文手册,弄清各次洪水的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 (三)生物资源调查 着重调查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以植物资源为主。在植物资源中着重调查可供用材、果品、纤维、编织(含工艺品)、药用、油脂、淀粉、染料、调料、山货、观赏等方面开发利用的树种和草类。在动物资源中着重调查易于饲养、繁殖、肉皮毛绒等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畜、禽、鱼、虫和珍奇动物。 大面积规划中,从植物、动物、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经营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局部现场调查,进行验证。小面积规划中,除查阅有关资料外,着重现场调查和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访问。 (四)光热资源调查 大面积规划中,根据气象站、水文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农业气象,就光热资源的以下三项主要指标进行调查,作为不同类型区的分区依据之一。包括年均? 10ºC的积温,年均日照时数,年均辐射总量。小面积规划中,调查内容和方法与大面积规划相同。但引用资料的观测站(场)必须与规划小流域属于同一类型区,而且二者之间没有高山阻隔等影响。 (五)矿藏资源调查 大面积规划中,向各地各级计划委员会和地质、矿产部门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局部现场调查进行验证,着重了解煤、铁、铝、铜、石油、天然气等各类矿藏分布范围、蕴藏量、开发情况、矿业开发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的影响、发展前景等。小面积规划中,调查内容与大面积相同。调查方法除查阅有关资料外,应着重对规划范围内各类矿点逐 个进行具体调查。对因开矿造成水土流失的,应选有代表性的位置,得出具体年均新增土壤流失量。 三、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着重调查人口、劳力、农村各业生产、粮食与经济收入、燃料、饲料、肥料情况、群众生活、人畜饮水情况等项目和内容。 (一)人口劳力调查 人口调查中应着重调查现有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各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人口素质、文化水平。劳力调查中着重调查现有劳力总数、其中城镇劳力与农村劳力、农村劳力中男、女、全、半劳力,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生产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力中一年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可能用于水土保持的时间,在水土保持中使用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力的情况。各类劳力的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 大面积规划,主要从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和计划部门收集有关资料,按不同类型区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对各类型区劳力使用情况,应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调查。 小面积规划,主要从乡、村行政部门收集有关资料,按规划范围进行统计计算。如小流域内上、中、下游人口密度和劳力分布等情况不一样,应按上、中、下游分别统计。对其中劳力使用情况,需向群众进行访问,结合在某些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加以验证。 (二)农村各业生产调查 大面积规划侧重农村产业结构,根据规划范围内各地农村不同的产业结构,提出不同类型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小面积规划侧重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各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1、农村产业结构 了解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土地利用面积、使用劳力数量和年均产值和年均收入等各占农村总生产的比重。同时调查近年来拍卖“四荒”地(即未治理小流域,包括荒山、荒沟、荒滩、荒丘)使用权情况及其对农村各业生产与水土保持的影响。 2、农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各占农田面积、种植种类、耕作水平、不同年景的单产和总产。耕地中基本农田(梯田、坝地、小片水地等)所占比重、一般单产、修建进度、主要经验和问题。 3、林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不同林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园等)各占林地面积、主要树种、经营管理情况、生长情况、成活率与保存率、经济收入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4、牧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各类牲畜数量、品种、饲料(饲草)来源、天然牧场与人工草地情况(数量、质量)、载畜量情况、经营管理情况、存栏率与出栏率、经济收入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5、副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副业生产门路(种植、养殖、编织、加工、运输、建筑、采掘、第三产业等)占用劳力数量和时间、经营方式与水平、经济收入、主要经验和问题。 6、渔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养鱼水面的类型(水库、池塘或其他)、面积、经营管理情况、单产和总产、主要经验和问题。 7、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经济信息等情况和问题 大面积规划中,从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产、综合经营、土地管理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局部现场调查加以验证。 小面积规划中,除收集并查阅有关资料外,还应在小流域的上、中、下游,各选有代表性的乡、村、农户和农地、林地、牧地、鱼池和各类副业操作现场进行深入的典型调查或抽样调查。 (三)农村群众生活调查 调查内容以人均粮食和现金收入为重点,同时还应了解燃料、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供需情况。除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一般调查外,还应选择“好、中、差”三种不同经济情况的典型农户进行重点调查。实施规划后还应跟踪调查,了解其变化情况。 1、人均粮食和收入情况 根据当地的粮食总产和收入总量按调查时农村总人口平均计算。人均粮食需调查不同年景(丰年、平年、欠年)的情况,人均收入应了解收入来源组成。大面积规划中,对不同类型地区应分别统计,小流域规划中,如果上、中、下游收入有较大差异亦应分别统计,并说明其原因。 2、燃料、饲料、肥料缺乏问题 小面积规划中逐村进行具体调查,大面积规划中对不同类型地区分别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燃料、饲料、肥料各自缺乏的程度、有此问题的范围、面积、涉及的农户和人口。 3、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小面积规划中逐村进行具体调查,大面积规划中对不同类型地区分别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人畜饮水缺乏的程度、范围、面积、涉及的农户、人口和牲畜数量。划分人畜饮水困难的标准是:取水地点距农民住处垂直高差200m以上,水平距离500m以上。 四、水土流失调查 (一)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及其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 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中要特别注意细沟侵蚀的调查,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三方面。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 重力侵蚀主要在沟壑内,调查应包括崩塌、滑塌、泻溜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形成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其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数量和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大量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 风力侵蚀调查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扬起刮走和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其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移动情况。 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 大面积规划中的调查应注意到:收集有关部门对土壤侵蚀分区的研究成果,进行规划范围的水土流失分区。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情况的具体调查加以验证。 小面积规划的调查应结合自然条件中地貌的调查和土地资源中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评价等调查,逐坡逐沟地具体调查面蚀、沟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各种侵蚀类型的分布位置、面积及其侵蚀模数;根据各类侵蚀分布情况绘制土壤侵蚀分布图,用求积仪量算各类侵蚀的面积。侵蚀强度的调查,对某一具体位置可根据地中或地边的树木、墓碑等根部地面多年下降的情况加以量算;或根据地面的坡度、坡长、土质、植被等情况,引用同一类型区水土保 持站的观测资料。对各类土地的综合侵蚀强度,可根据沟中坝库拦泥量进行推算。 (二)水土流失危害调查 包括对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两方面。 1、对当地的危害 着重调查降低土壤肥力和破坏地面完整情况。降低土壤肥力,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和耕种多年的水平梯田田面,分别取土样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了解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壤含水量和氮、磷、钾、有机质等含量变低、孔隙率变小、容量增大等情况,同时相应地调查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增加了干旱威胁,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破坏地面完整,对侵蚀活跃的沟头,现场调查其近几十年来的前进速度(m,年),年均吞蚀土地的面积(hm2,年)。用若干年前的航片、卫片,与近年的航片、卫片对照,调查由于沟壑发展使沟壑密度(km,km2)和沟壑面积(km2)增加,相应地使可利用的土地减少。崩岗破坏地面的调查与此要求相同。 调查由于上述危害造成当地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经济落后,对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教育等各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对下游的危害 加剧洪涝灾害。调查几次较大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危害情况,包括冲毁的房屋、田地、伤亡的人畜等各类损失,并折合为货币(元)。 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调查在规划范围内被淤水库、塘坝、农田的数量(座、hm2)、损失的库容(m3),按建筑物造价每立方米库容折算为货币(元);被淤农田(或造成“落沙田”)每年损失的粮食产量(kg)折合为货币。 泥沙淤塞河道、湖泊、港口。向水利、航运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调查其在若干年前的航运里程,与目前航运里程对比(注意指出可能的其他因素),调查影响湖泊容量、面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调查影响港口深度、停泊船只数量、吨位等,并进行局部现场调查进行验证。 (三)水土流失成因调查 1、自然因素调查 结合规划范围内自然条件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大面积规划中,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划分各个类型区,由于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的显著差异,影响水土流失数量差异很大,可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四项主要自然因素及其不同的组合情况时水土流失的影响。 小面积规划中,结合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不同的土壤侵蚀强度,现场调查地形(坡度、坡长)、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根据同类型区内水土保持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验证,并将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暴雨情况下的水土流失量进行对比,了解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因素调查 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由于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貌和植被,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前后洪水泥沙变化情况,加以验证。同时调查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政策、土地利用经营方式和能源紧缺情况。 五、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一)水土保持发展过程调查 着重了解规划范围内开始搞水土保持的时间(年),其中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整个过程中实际开展治理的时间(年)。 (二)水土保持成绩和经验调查 水土保持成绩调查,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质量。在小流域调查中还应了解各项措施与工程的布局是否合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分布与作用。大面积调查中应了解重点治理小流域的分布与作用。各项治理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效益(保水、供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经验调查,包括治理措施经验和组织领导经验。在水土保持措施经验方面,着重了解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如何结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的具体作法。其中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营等全程配套的技术经验。在水土保持领导经验方面,着重了解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如何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参加水土保持,如何用政策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的具体经验。 (三)水土保持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着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向、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客观上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费困难、物资短缺、人员不足、坝库淤满需要加高、改建等问题。 (四)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的意见 根据规划区的客观条件,针对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开展水土保持的原则意见,供规划工作中参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业内部质与量的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优化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配合。 第三节 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配置及治理模式设计 一、综合防治措施配置 (一)综合防治措施配置的总体原则 配置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地貌部位、空间结构、措施类型以及治理与开发等问题,并要充分反映流域的生态和经济要求。配置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合理利用土地为前提 流域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应按照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明确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不同地类上,布置相应的措施。 2、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在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流域的地质、地貌、气候和水土流失特点各不相同,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应根据各流域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坡沟川、上下游、左右岸,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同时突出重点,合理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发挥综合防治措施的群体防护功能。 3、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流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林、牧、水等各部门,因此,防治时既要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又要加强技术措施的组合与互补,相辅相成。要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的紧密结合,合理布设,以工程养生物,以生物护工程,达到“土蓄水,水养林,林固土”。 4、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坡面治理要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沟道治理要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立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沟道工程防治体系。在沟道布设工程的基础上,造林种草,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5、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流域治理不仅要重视控制水土流失,而且要重视经济开发,增加群众收入。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以经济开发促进流域治理。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相结合。 6、以防为主,治管结合 在流域治理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的原则,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二)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发挥其群体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在流域内依据不同的自然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式,按照一定的结构,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其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1、坡面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主要包括山坡、塬坡、梁坡、峁坡和沟坡。按照坡度的大小可分为,25?坡面和,25?坡面,由于不同坡度的坡面水土流失特点不同,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也不尽相同,现分述如下。 (1),25?坡面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坡面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耕地和非耕地两大类。 ?坡耕地综合防治措施配置 坡耕地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要做到坡面径流最大限度地就地蓄渗、就地利用,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强农地的抗旱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平缓的坡耕地,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覆盖耕作、草田轮作、少耕和免耕等,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形粗糙度,拦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 在坡度较大的坡耕地,除了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之外,在地少人多的流域,应大力修筑梯田,使其变为高产农田,梯田修成以后,可种植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既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又能增加群众的收入。在梯田面积中,埂坎面积一般约占3,,20,,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土地并保护埂坎,应采用生物固埂措施。我国各地在梯田埂坎种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植物种类有乔、灌、果木和草本植物等(6,1)。 表6,1我国各地梯田埂坎植物种类 地 区 东北 西北 华北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热带 种 类 树核桃、杏、柿、杏、核桃、花红、李、柿、枣、梨、木 泡桐、文冠果、梨、文冠橘、油、桐、柑橘、龙山楂、栗榆 核桃、泡桐、果榆、杨树、杜果、枣、杉、香椿、眼、荔枝 香椿 树 仲 山楂、 山苍子 胡枝子、杞黄柳、杞白蜡条、紫穗红柳、柠条、麻桑、紫麻桑、夹灌柳、紫穗柳、紫穗槐、杞柳、金杞柳、紫穗槐、穗、槐、棕竹、箭麻、木 槐、花椒、槐、柠条、银花、桑条、枸杞、花椒 榈、茶 蒲葵、桃、 桑条 金银花 花条 黄花菜、苜蓿、红豆草、香茅、黄花黄花菜、苜红豆草、小冠白草、菅草、黄花菜、葛草苜蓿、小菜、木豆、蓿、沙打花、芨芨草、苜蓿、黄花藤、龙须类 冠花、芨山毛豆、坚旺、芨芨草 披碱草、沙打菜、芭茅 草、芭茅、 芨草、 尼草 旺 在地广人稀的流域,可直接利用缓坡耕地,或将坡耕地修成坡式梯田或隔坡式梯田,在垄上或梯田窄带上营造等高灌草带(也称生物埂),例如,我国东北和黄土丘陵区,沿等高线一条宽2-2.5m的反坡梯田带,条带上带植紫穗槐,沙柳、乌柳、沙棘、柠条、桑树、山楂、苜蓿、黄花菜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采用箭麻、火棘、马桑、桑条、山茶树等植物埂,这种方法不仅具有减轻土壤侵蚀,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些地区在坡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同时,沿等高线栽植松、杉、泡桐、杜仲等乔木树种和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木,如苹果、梨、杏、枣、柿子、花椒、茶等。实行短期林(果)粮间作形式在黄土高原和南方部分地区很受欢迎。 除此以外,坡面道路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途径之一,沟坡道路多为土质路面,坡度较大,暴雨产生的径流常沿路面形成股流。为分散径流,节节拦蓄,路面应修成拱形,在路边土崖崖根挖水槽,土崖脚每隔20,25m挖一蓄水窑窖,土崖上坡面修梯田或者挖一道壕沟,路肩和边坡种植草灌。当道路穿过梯田时,可将道路径流引入旁边的农田或果园。 南方坡耕地在修梯田的基础上,将梯田道路修成“之”字形,“之”字形的间距约100m,在每一个拐弯处打1,2个蓄水池,每弯长6,7m,一般一弯两梯比较合适。梯田排水一般在梯田角的一端,上下相邻的呈交错排列。 ?非坡耕地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在土石山区和黄土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或者土壤干旱瘠薄,造林立地质量较差,在坡面应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做到适地适树,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纯林、针阔混交林或乔灌混交林。 在能源缺乏的流域,靠近村庄应营造造护坡薪炭林,一般用燃烧性能好,再生力强的灌木,如沙棘、柠条、马桑、灌木桑等,也可将一些乔木树种灌木状经营,以解决农户生活用柴,并能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阳向坡面,可营造护坡经济林,选择的树种主要有杏、柿子、板栗、枣、核桃、漆树、杜仲和茶树等。 造林时应采用集流整地工程,如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和等高撩壕整地形式,以工程养林木,以林木护工程,林分郁闭后代替工程,达到坡面径流就地入渗拦蓄,发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防护功能。 (2),25?坡面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25?的陡坡面,面蚀强烈,一些流域的坡面已由面蚀发展成为浅沟、切沟侵蚀,崩塌、滑坡、泻溜等重力侵蚀严重。应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控制坡面径流,固坡保土,防止浅沟、切沟扩张,减少崩塌和滑坡的发生。为有效地控制强烈的侵蚀,应退耕还林还草,造林前在25?,35?坡面采用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和等高撩壕等集流整地工程,在支离破碎处和36?,45?的坡面,采用鱼鳞坑整地。在南方山地坡面除了造林整地工程之外,还应修水平沟、竹节沟、沉沙凼、蓄水池、引洪渠和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形成沟、渠、凼、池相通的坡面排水系统,使洪水安全下坡归沟。 陡坡坡面造林时,应选择根系发达,萌蘖性强,枝叶茂盛,固土作用大,耐旱耐瘠薄的树种。选择树种时要考虑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的水肥气热状况。黄土区阳坡光热条件好,水肥条件差,可栽植一些较喜光、耐旱、耐瘠薄的树种,如刺槐、侧柏、柠条等。阴坡光热条件较差,但水肥条件较好,应栽植一些耐旱耐瘠薄稍差的树种,如油松、榛子等。长江流域土壤瘠薄处栽植马尾松、柏木,在土壤肥沃处栽杉木、楠竹等。造林密度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和土壤侵蚀特点来确定,在凸形坡的中下部、凹形坡的中上部及凸凹坡交接处,侵蚀强烈,应加大造林密度,防止径流入沟。此外,除了营造纯林外,应大力营造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差的陡坡,应全部栽植灌木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45?的坡面,侵蚀十分严重,造林不便施工,幼树不易成活,应封坡育灌育草。 2、沟道防治措施的配置 沟道是水力、重力等侵蚀综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洪水、泥沙集中的通道,下切、侧蚀、崩塌、滑塌都很严重。但沟道水沙资源丰富,对于造林种草、淤地造田和蓄水灌溉十分有利。因此,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配置沟道综合防治体系,对于固沟护岸护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沟道综合防治措施配置时,要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主沟,从沟岸到沟底,层层设防,分类施治。通过削垫、筑、淤等改造消除破碎沟坡、陷穴暗洞和活动塌方,修筑沟边、沟头防护埂、蓄水池、小水库、淤地坝、排洪渠等拦、蓄、排相结合的沟道工程防治体系。以工程防治体系为基础,根据立地条件,本着乔灌草结合,1年生和多年生结合,水生和旱生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营造沟边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护岸护滩林,扩大防冲草地,建立生物防治体系,发挥群体优势,控制水土流失。 (1)沟边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沟边(沟岸)地带是坡度发生急剧转折的地段,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非常活跃,坡面径流由此处下泻入沟,常常造成陷穴和裂缝,并进一步发展成侵蚀凹地和栅状沟。因此,沟边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应根据集水面积的大小,沟坡沟岸的稳定程度以及土地利用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沟边线以上2m处,修高、宽各0.5m的沟边埂,并在埂内每隔15m设一道横档,以防水流集中冲毁土埂。土埂修好后,可在埂外侧栽植1,2行深根性的乔木,埂内侧栽植2,4行灌木,或者埂内外侧全部栽植灌木。 如果集水面积小,沟坡较缓,已形成自然安息角,沟岸比较稳定,可在沟边线以上1,1.5m处配置沟边埂和林带,林带宽度一般为3m。如果集水面积大,且沟坡陡峭,沟岸不稳定,则沿沟边坡稳定线以上1.5-2m处配置沟边埂和林带,林带宽度可加大至5m以上。当沟岸地带为农田,且沟岸稳定,为了少占耕地,沟边埂和林带的位置应靠近沟边,一般沿沟边线以上0.5-1m处配置,林带宽度可减少到1,1.5m。 (2)沟头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沟头是径流汇集入沟最为集中的地段,其上方多为进水浅凹地(沟掌地)。强烈的水力侵蚀和崩塌陷穴,使沟头不断前进,沟底不断下切,为了控制溯源侵蚀,应配置沟头防护工程和营造沟头防护林带。进水凹地(沟掌地)是沟水侵蚀最活跃的地方,可分为两部分,降雨时经常流水的地方为沟掌底,流水线两侧缓坡地为沟掌坡,沟头防护林应在沟掌底垂直流水线和沿沟掌坡等高线布设。 由于沟头侵蚀强烈,单纯采用生物措施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连环锁”,方能锁住沟头。沟头防护工程常采用:?蓄水沟头防护工程(北方应用较多),如埂墙涝池式(图6,1)、围埂蓄水沟式(图6,2)和多级坝埂式沟头防护工程(图6,3)。在埂墙、涝地、围埂、蓄水沟周围、胡同及沟头边,营造乔灌混交林及灌木林;?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如悬壁管(槽)排水式和台阶排水式,在集水渠两侧植树,渠底种植一些耐水湿的草本植物。 图6,1 埂墙涝池式沟头防护工程 图6,2 围埂蓄水沟式沟头防护工程 图6,3 多级坝埂式沟头防护工程 营造沟头防护林应选择根蘖性强、固土抗冲的树种。沟头防护林带的宽度主要根据沟掌地面积大小、径流量多少和侵蚀程度来确定。当沟掌地面积小,坡度陡,溯源侵蚀严重,土壤干旱瘠薄,不宜农作时,可全部造林。当沟掌地面积较大,坡度缓,侵蚀不十分严重,但沟头仍不稳定时,林带宽度可按沟深的1,2,2,3配置。 (3)沟底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 ?支毛沟道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为了固定的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扩张,拦蓄和调节径流泥沙,在流域的支毛沟,特别是发育旺盛的“V”形支毛沟中修建谷坊。谷坊的种类主要包括土谷坊、石谷坊和柳谷坊等。谷坊的密度应根据顶底相照的原则确定,使每座谷坊淤平后其淤泥面比降减小而不再产生冲刷。 在黄土区和土石山区流域,除了修建谷坊之外,支毛沟上游因冲刷下切强烈,沟底变动较大,可以进行全面造林,一般以插条为主。在较宽的支沟道块状林之间空出的地段,待条件变好以后,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 ?主干沟道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为固定河床、拦蓄泥沙、防止和减轻山洪,在干沟道中修筑淤地坝、小型水库和护岸工程等。 淤地坝工程及生物措施配置。淤地坝应按第三章要求配置。淤地坝建成以后,通过几年淤积,形成较为湿润的平坦地,可以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发展农林生产。在沟道的两侧可栽植2,8排杨柳,形成防护林带,坝体两侧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确保坝体的安全。 小型水库工程及生物措施的配置。位于流域中的水库一般有2种,一种是位于坝系中的水库,另一种是在沟道中的独立水库。前者与坝系工程相结合,主要用于拦蓄洪水或淤地坝下泄的水量,为周围农地和下游坝地提供灌溉水源,并参与坝系调洪防汛,提高坝系防洪安全和运用综合效益,常见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和沟壑区。后者一般为独立运用,具有蓄水 灌溉、防洪调洪、养殖供水和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常见于一般沟道中。 水库坝的修建参见第三章。为了防止高含沙量的径流入库和库岸坍塌,延长水库使用年限,在水库周围要营造环库林,环库林一般包括库岸防护林和进水道过滤林(挂淤林)。库岸防护林应配置在库岸下部易遭受冲蚀破坏的地段,一般从常水位开始向上布设,林带宽度应根据库岸部位、浸水深度、冲蚀程度而定,一般为10,20m。质地疏松的库岸部位和受风浪冲击强烈的迎风岸坡,应加大林带宽度和造林密度,如洪水位以上的集水区为荒坡,则可结合护坡林进行全面造林,以增加拦截径流泥沙的效能。在坡度缓、浸水浅、水蚀不十分严重的库岸地段,可造乔灌草结合的紧密结构林带。这种林带由乔灌带和草灌带组成,多沿岸边呈连续或不连续的带状分布。草灌带应种植在库岸下部靠近水边的地段,由于经常遭受风浪冲蚀和被水淹没,应采用抗冲和耐水湿的灌木和草木植物。紧靠常水位附近,可配置1,2m宽的芦苇、芭茅抗冲草带,其上密植几行灌木柳(如杞柳、乌柳、黄花柳等)。乔灌带布设在草灌带以上,造林树种可采用旱柳、垂柳、青杨、小叶杨、箭杆杨、柽柳、沙柳等,进行乔灌混交。进水道过滤林常配置在回水线以上水道两侧的缓坡地上,一般采用多带式紧密结构,林带宽度(顺水流方向)和长度(横沟方向)视集水区、滩地面积和进水量的大小而定。在集水面积小、滩地狭窄、进水量不大的沟道里,通常可营造数条草灌带,灌木带宽5,10m,带间距2,5m,灌木带间布设草带。当沟道很长时,可分段造林,由3,5个灌木带及带间种植草本植物组成一段,一般布设2,3段。灌木多采用耐水淹的杞柳、乌柳等,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喜湿性的芦苇和芭茅。 3、河道护岸治滩措施的配置 山区河道流经地势高峻和地形复杂的山谷中,河谷断面常呈“V”或“U”字形,两岸谷坡陡峭、河槽比较狭窄,多急弯跌水,纵坡较大,有时呈阶梯状,由于径流历时短,河水暴涨暴落,流速大,易造成山坡滑塌。因此,在河道中常布设护岸工程和整治建筑物,并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 (1)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一般分为护基(护脚)与护坡2种工种。护基工程应设置在枯水位以下,护坡工程布设在枯水位以上。 护基工程特点为:常潜没于水中,时刻都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因此,在建筑材料结构上要求具有抗御水流冲击和耐磨损能力;富有弹性,易于恢复和补充,以适应河床变形。常用的护基工程有抛石、石笼等。抛石护基工程常用石质坚硬的石灰岩、花岗岩块石,直径一般为20,40cm,并可掺合一定数量的小块石,以堵塞大块石之间的缝隙。为保证抛石护基的坡度稳定,块石体在水中的临界休止角可定为1:1.4-1:1.5。抛石的厚度一般规定为0.4-0.8m,相当于块石直径的2倍。在坡段紧接枯水处,为稳定边坡,加一顶宽为2,3m的平台,如果沟坡陡峻,需增加抛石厚度。石笼护基工程用铁丝、竹条、荆条等材料做成各种网络的笼状体,一般为箱形或圆柱形,内填块石、砾石或卵石,笼的网络大小以不漏失填充的石料为度,铺设度为0.4-0.5m。 护坡工程又称护岸堤,可采用砌石护坡,也可用生物护坡。砌石护岸堤分为单层干砌块石、双层干砌块石和浆砌石3种。对于山洪流向比较平顺,不受主流冲刷的防护地点,当流速为2,3m/s时,可采用单层干砌块石;当流速为3-4m/s时,可采用双层干砌块石,二者上端封土种草;当受到主流冲刷,山洪流速大于4,5m/s时,挟带物多,冲击力猛防护地带,则采用浆砌石。 (2)护岸护滩防护林配置 由于河水曲流的作用,使河床形成凹岸和凸岸。凹岸多设置丁坝,在坝上部及外端营造护岸林,也可在顶冲河段设置柳坝和石柳坝等工程,在工程之间设置柳箔护坡或柳盘头;或者沿岸修筑提防工程(顺坝)并在河堤内外坡植树种草。 在凸岸新淤沙滩营造护岸固滩挂淤林带,以缓流挂淤、抬高滩地,固定河床。护滩挂淤林带包括林草混交和乔灌混交等形式。林草混交挂淤林带主要是旱柳和芭茅混交,旱柳株行距为1m×2m,旱柳行间栽植4行草,组成草带,旱柳应按灌木经营,以利挂淤。乔灌混交挂淤林带是栽植旱柳和紫穗槐或杞柳混交林。在栽植挂淤林带时,无论乔、灌或草类,其栽植行方向应与水流方向呈30?,40?夹角,整个挂淤林宽度不应超过河道的治理线。造林的顺序应先从上游到下游,从靠近堤岸处逐渐向水边推进。 二、治理模式设计 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小流域治理模式设计,应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它的发展受自然、经济、技术诸条件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经济等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不同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模式设计时,要坚持区域性原则,作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全面规划总体协调的统一体。它的整体性不但表现在农业生产内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表现在小流域生态系统、加工系统和运销系统相互制约、相互补偿,而构成一个整体。因此,进行模式设计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做到考虑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横向发展,又注意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系。 (3)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处于一刻不停的变化之中。坚持动态开发性原则,就是在设计小流域生态经济模型时,不仅要考虑生态经济的需求和后果,而且要分析社会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4)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计时,要使有机废物得到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举例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设计。 (一)粮、林、草立体种植模式 在低产区实行粮、林、草立体种植(图6,4)。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充分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各种植物在水平、垂直结构和时间分配上合理配置,立体组合,集约经营,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经济总体效益。如发展以刺槐为主的薪炭林带,三年一平茬,轮回利用,不但提供燃料,而且保持水土,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树木枝叶、作物秸秆、优良牧草等发展养殖业;绿肥、粪便、草木灰的增加,提高了土壤有机质,从而促进了农作物高产。 枝叶 养殖业 牧草 薪材 绿肥 林地 农 田 草地 图6,4 粮、林、草立体种植模式 (二)桑基鱼塘模式 桑基鱼塘是我国广东农家行之有效的多目标生产措施,桑树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桑叶,桑叶饲蚕,生产蚕丝及蚕蛹,桑树脱落物及蚕沙施用到鱼塘,经过鱼塘内另一食物链过程,鱼的排泄物及其未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则经过底栖生物的分解又作为桑树肥料,返回桑基。此种交互补偿水陆物质的方式可广泛适用于沼泽及高温地区。该模式见图6,5。 太阳能 饲料 鱼塘 桑基 蚕 市场 塘泥 市场 农地 图6,5 桑基鱼塘模式 (三)种养加结合型模式 根据流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实际情况,生物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发展的方向,通过治理措施积极配置资源。规划农、林、牧等种植业的发展比例,以种植业来发展生物资源,为养殖业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种养加有机结合,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促进流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经营,发展流域经济。此种类型的联合生产有机整体,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图6,6)。 市场 土地 农产品 初加工 深加工 产品 残渣 居 民 下脚料 沼 气 饲 料 粪便 养殖业 产品 加 工 产品 图6,6 种养加结合型模式 (四)综合治理模式 综合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图6,7): 1、根据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发展立体经营,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生产、加工、运销配套的小流域工副业,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干鲜果品,发展罐头、饮料加工业;利用油料作物,发展油料加工业;利用水产品和畜产品,发展肉食加工业和副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深度加工和运输销售,使农产品多次增值。 3、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形成小流域的立体经营。立体经营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而加工业的发展为立体经营提供了资金。与此同时,各种生物种群共生互补,有机废物也得到循环利用。种、养、加良性循环既保证流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林 水保林、用材林、经济林 25?以上荒地 25?以下荒地 牧 牧草 农林 立体农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经营 水产 市场 渔 水产养殖 加工 水域 提供资金 品 图6,7 综合治理模式 第四节 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进度安排 (一)实施进度计算 1、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实施进度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各级重点治理地区与重点治理流域内,可根据流域内各项发展和人民生活发展水平的要求来安排治理进度,但各项措施投入应用各类投入的可能数量进行核算,因为国家投入、群众投资、投劳和物资供应在每一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物资、劳力在每年的各项措施应做到合理安排。 (1)以劳力为控制确定进度 ?根据人口发展和控制的目标,确定每年的劳力总数及劳力的净增率,考虑今后生产发展情况,估算规划时段内每年可能投入的劳力工日数。 ?定出规划时段内每年的初步完成治理措施数量的进度指标。 ?计算各项治理措施需用劳力,主要是根据各项措施的数量用工日,然后按新增措施的数量计算年需用工日。 ?计算管护养护需用劳力,根据原有各项措施数量及管理养护需用工定额,分别计算各类措施每年需用工日,累加求得每年总需管理养护工日。 ?完成进度指标需用劳力为每年新增治理措施需用劳力与原有措施需用劳力之和。 ?劳力平衡计算,将每年可能投入劳力与需用劳力比较,调整确定每年进度指标。 (2)以物资为控制确定进度 ?要求可能提供的物资能满足加快治理的需要。 ?各类物资的使用都应有严格的质量和时间要求。对可能提供的物资,不仅要求数量足够,而且要求质量、规格等都能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同时还要求每年不同施工季节,各类相应的需用物资都能及时运到施工现场。 (3)以经费为控制确定进度 ?根据经费的来源,计算每年可能投入的经费数量。 ?定出规划时段内每年完成治理措施数量的初步方案。 ?根据各项治理措施的经费概算定额及每年需完成新增治理措施的数量,计算每年所需的经费数量。 ?经费平衡计算,根据每年可能投入的经费数量和需用经费之间进行比较,调整确定每年进度指标。 2、根据投入可能确定实施进度 在经济条件较差或一般治理地区与流域,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专项经费补助的,应采用此法使规划的治理进度切实可行。 (1)用可能投入的劳工计算治理进度 ?在没有专项经费补助情况下,水土保持治理进度的计算,主要应按投入劳工的数量作为控制因素。 ?根据防治水土流失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将拟开展的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分别轻重缓急,排列实施顺序,根据实施期内可能投入水土保持的劳工,按排列的顺序,逐项满足,如不能满足,应将拟开展的某些措施减少实施数量;或者按照实施顺序的轻重缓急,将某些措施暂不开展。 (2)用可能投入的物资和经费计算实施进度 ?在经费短缺、水泥、钢材、油料等物资很难解决,且需用此物资的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可暂不安排。 ?树苗、草籽等物资不需大量经费,应自力更生建设苗圃与草籽基地解决。并按此要求计算造林、种草进度。 3、不同方案对比 有条件的地方应在规划中采取两种以上不同投入与不同进度的方案对比,分别论证其优缺点,供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以提高投入与进度计算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1)在不同方案对比中,应提出不同的投入和进度及其相应的不同效益供决策研究。 (2)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系统工程原理、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电算求解,进行方案比较选优,使投入与进度的计算成果在定量上更加精确。 (二)进度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各种情况,进度的安排应合理的利用经费和劳力,并且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各项管理措施进度安排的依据是:(1)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生产的需要,各项投入(劳力、物资、经费)的可能;(2)需要与可能二者兼顾,使治理进度安排既积极、又可靠。当投入的劳力、物资、经费不能满足各项管理措施同时开展时,应分类排队,选其中对控制水土流失和发展生产作用大的优先安排,特别是某项措施完成后能推动其他措施更好开展的,更应优先安排。进度的安排是一个时序的安排问题,尤其是各项治理措施本身对时间、季节还有一定的要求。如林草措施一般在春季或秋季,修梯田一般选择在春季解冻时,对于黄土部分地区而言,新修梯田可以种植秋作物;或者选在作物收割后至土壤冻结前这一段时间。对于其他工程措施应根据其要求而确定。此外,还要考虑治理措施效益发挥的时间,如先安排易见效益的,后安排那些效益发挥较长时间的。因此,进度的安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合理的进度安排可以省时、省劳、省资金。在进度的确定中,可能采用网络规划技术(PRET)方法来确定具体的进度指标。或者编制几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以便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进度。如小流域规划实施顺序安排时,一般情况下应先坡面,后沟底;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游,后下游。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先治理。 二、实施管理与调控 (一)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规划方案的审批 流域治理规划必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接到水保部门上报的规划后,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政府名义批准并公告,同时将批准的规划上报上一级政府水保主管部门备案。 2、规划的实施 要使规划顺利得到实施,当地政府应当把规划任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采取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措施来组织实施。 首先必须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要成立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以便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确保规划的实施;其次是要有实施规划的专业队伍,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从扶植、组织上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各种承包责任制,加强管理,推广先 进经验,提高治理水平。 3、实施过程的管理 (1)技术保障措施。包括监理、监测、技术培训、新技术研究及推广等。 (2)投入保障措施。包括资金筹措、筹劳、进度等。在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上,一方面要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顺利、按时实施,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专款专用。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各种形式,如签订、股份制、滚动式等管理方式,调动群众治理的积极性,促进治理资金的良性循环。 (3)政策、法律保障措施。按照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4、验收工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有前期准备、中期实施与后期管理三个阶段,验收工作是项目实施阶段与其结束时的重要工作,验收起到治理的把关作用,验收成果是对治理措施和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验收包括验收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和质量、资金管理适用、治理效益、组织领导、项目建设管理和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等方面。 根据验收的时间和内容,检查验收工作可分为单项措施验收、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三类。单项措施验收是某一单项治理措施或大型单项工程的部分工程完成时,实施主持单位对施工承包单位施工的单项措施进行验收。阶段验收是在每年年终,治理实施主持单位按年度实施计划完成了治理任务时,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验收,并对年度治理成果做出评价。竣工验收是在治理期末,项目主管单位按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时,由项目提出部门组织全面的竣工验收,并评价治理成果等级。 (1)竣工验收的程序 ?流域治理到期或提前达到治理标准和规划要求时,先由治理主管机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查初验,并写出验收报告,填绘验收图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复验。 ?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吸收有关单位参加,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逐项审查和抽查复验,全面验收。 ?验收不合格的小流域,应做出继续治理计划,限期进行补充治理。 ?验收合格的流域,应签发验收合格证书,立标志碑。同时进一步制订完善、巩固、提高规划和管理的办法,安排好后续工作。 (2)验收方法 ?自查初验。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采取现场逐块验收。现场测量各项完成措施的数量、质量,要用万分之一的地图现场勾绘治理面积,如实反映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的结果。同时还要复核竣工表,决算和治理效益分析。 ?抽查复验。应在初验成果分布图上采取标号抽签的办法,选项查地块,逐项进行抽查,抽查面积不低于总治理面积的10%。 (3)验收评价标准 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不同治理程度、质量和效益,分为两个等级,作为成果评价的依据。 一级标准: ?按规划目标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各项治理措施符合验收质量要求,治理程度达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0%以上(经济林草面积占林草总面积的20%,50%),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有良好的管理,没有发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事件,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都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妥善处理了废土、弃石,基本上制止了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合理,工程与林草,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建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了保水、保土效益(保土效益中主要是减蚀,其次是拦泥,不能用拦泥代替减 蚀),实施期末与实施前比较,流域泥沙减少70%以上,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通过治理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做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比例合理,布局恰当,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成了能满足群众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果、牧、副等商品生产基地。土地利用率80%以上,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土地产出增长率50%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到实施期末人均粮食达到自给有余(400,500 kg),现金收人比当地平均增长水平高30%以上(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条件较好地区要求达到小康水平,走上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级标准: ?全面完成规划治理任务,各项治理措施符合质量标准治理程度达60%以上,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70%以上。 ?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合理,建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实施期末与实施前比较,流域泥沙减少60%以上(保土减沙效益中应以减蚀作用为主)。 ?合理利用土地,建成满足群众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解决群众所需燃料、饲料、肥料,增加经济收人的林、果、饲草基地。到实施期末达到人均粮食 400 kg左右,现金收入比实施前提高 30%以上。制止了恶性循环,开始走上良性循环。 列人国家重点和各级重点治理的小流域,都应达到一级标准;一般治理小流域,都应达到二级标准,达不到的为不合格。 (二)动态调控 在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后,需要对流域系统进行动态调控。通过人与环境、系统与外界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断反馈作用,能动地调节和控制系统的各个要素,保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永续地向着满足人类需求方向流动,使系统在相应的时间序列上结构最优、功能最强、波动性最小。 1、调控的内容 (1)对系统动态平衡的调控 ?确定系统状态变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即确定目标的途径; ?用调节的方法,即通过控制变量的值,使系统在发展方向上稳步前进,最终达到目标。 (2)对系统动态演化的调整 系统动态演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其控制方式是间断的变化的临界性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影响系统达到自身目标所需要的目标。 ?影响系统结构形成和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借以间接地使系统的结构和目标趋向控制者的要求。 2、调控的途径 流域系统的调控途径在于,一是对生产过程的调控,以获得所需要的生产力;二是从需求角度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及消费进行调控。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控,从而维持和调节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演化。 (1)流域生产过程的调控 从一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互相耦合,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构成流域资源的生产能力,根据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特点,其调控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调节资源的时间配置结构; ?对资源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调控,或调节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调控资源生产的环境; ?灾变情况下的调控。 (2)人口及人口需求的调控 ?对人口数量的调控,如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对人口质量的调控,如普及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 ?人口消费水平的调控。 (3)人口需求与资源供求关系的调控 ?技术调控:包括对环境、生物及系统综合关系的调控等。 ?市场导向和价格调节:正确的市场导向可以完善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量比关系,增强系统的稳态机制。 ?政策调控:包括通过财政、信贷税收及法律手段和行政干预等手段进行调控。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焦居仁主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第二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3]水利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主编.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4]水利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主编.水土保持试验规范.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5]陈炯新主编.小流域水利规划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6]陈发扬编.水土保持规划.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7]罗毓玺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述评.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8,(4) [8]孙立达等著.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9]Jan de Graaff. Soi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Royal Tropical Institute Amsterdam,1993 [10]李怀甫.小流域治理理论与方法.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11]辛树帜、蒋德麟主编.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2]于增彦编.小流域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13]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4]张金池主编.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1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
本文档为【水土保持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