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

2017-09-06 24页 doc 49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 一、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群:来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一部分是俄罗斯人与中国各民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其中主要是俄罗斯人与汉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 中国的俄罗斯人并非中国的土著,而是从俄罗斯迁移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最早移民中国是在元代。当时俄罗斯是元帝国的殖民地,作为元帝国首都的大都(今北京)就有俄罗斯人居住。《元史》中有两处有关俄罗斯人生活在大都的记载, [1](758)《元史》中“俄罗斯”这个词的汉字记音是“...
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
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 一、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群:来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一部分是俄罗斯人与中国各民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其中主要是俄罗斯人与汉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 中国的俄罗斯人并非中国的土著,而是从俄罗斯迁移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最早移民中国是在元代。当时俄罗斯是元帝国的殖民地,作为元帝国首都的大都(今北京)就有俄罗斯人居住。《元史》中有两处有关俄罗斯人生活在大都的记载, [1](758)《元史》中“俄罗斯”这个词的汉字记音是“斡罗思”。但是这部分移入中国的俄罗斯人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人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延续下来,而是融入到了汉族或蒙古族中。 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人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这一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即雅克萨战役。战争中中国军队共俘获了俄罗斯俘虏计3批99人。他们大部分被送往北京,并被编入八旗组织,为满州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东直门内的胡家园胡同,即今天 [2](180)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 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从而开辟了从北京,经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到伊尔库茨克的中俄贸易通道,因这条商道主要用于运送俄罗斯人和欧洲各国人所需的茶叶,所以称“茶叶之路”。此后在中、俄两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张家口开始出现俄罗斯常驻人口,而在茶叶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汉口也开始出现俄罗斯常驻人口。 历史上,俄罗斯人的一支——吉尔加克人因信仰东正教旧教受到东正教正统派的迫害而避居阿尔泰山北部的山林。18世纪末—19世纪初,吉尔加克人再一次面临东正教正统派的迫害。1830年(清道光十年),吉尔加克人派代表去见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台吉喀喇乌斯满,请求到当地避难。喀喇乌斯满准许他们在布尔津的两个地方定居,于是他们便移民到这两个地方。此后他们又 [3](11)开辟了两个村庄,并有少数人移居塔城和伊犁地区。 1851年,中、俄两国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两地设立贸易圈。此后,俄罗斯人除在贸易圈内经商外,也开始移民这两座城市以外的中国乡村。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82年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尽管依据该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该条约又准许俄 国在乌鲁木齐和喀什两地设立领事馆。此后俄国在乌鲁木齐设立了贸易圈,而俄 [3](12-14)国虽然未能在喀什设立贸易圈,但此后也有不少俄国商人及平民移居这里。 1882年,一位鄂伦春族猎人在黑龙江上游漠河一段右岸为母亲挖掘墓穴时无意中发现大量砂金,此后俄罗斯人大量进入中国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和黑龙江上游右岸开采金矿。此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闯关东”的高潮时期,很多来自中国山海关以南各省的单身男子被在这里开采金矿的俄罗斯资本家招为雇工。这些人后来一部分娶俄罗斯女子为妻,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中俄混血人。另有一些人越过中俄两国界河进入俄境,或从山东乘船直接抵达俄罗斯远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些进入俄罗斯的中国人有一部分后来亦娶俄罗斯女子为妻,所生子女亦为中俄混血人。 1897年贯穿中国东北全境的中东铁路开始修建,1903年该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此后俄罗斯人纷纷移民该铁路沿线各地,尤其是作为这条丁字形铁路中心枢纽城市的哈尔滨。 1917年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俄罗斯人掀起大规模移民中国的浪潮,除东北、新疆外,上海、天津等内地沿海城市也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俄国难民。“十月革命”后移民中国的俄罗斯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贫民,他们中的适龄女子后来有一部分选择与中国男子结婚,从而产生了第二批中俄混血人。而先前移民新疆的 [3](14-15)俄罗斯人“十月革命”后也有人选择与中国人通婚。此外一部分出生在俄罗斯的中俄混血人“十月革命”后随他们的汉族父亲和俄罗斯母亲移民中国。 “十月革命”后生活在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蒙古族的一支)和通古斯人(鄂温克族的一支)中的一部分也移民中国,随他们一同来中国的也有个别俄罗斯人。这些俄罗斯人后来均与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通婚,从而产生出另外两种中俄混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日本成为交战国,由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苏联政府对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人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于是这一时期有大批华人携带其俄罗斯妻子及中俄混血子女回到中国。另有一些人被苏联政府强行迁到苏联中亚地区,其中有一部分通过伊犁、塔城两个口岸进入中国新疆。今天生活在新疆的俄罗斯族绝大多数都是这批人的后代。 根据中苏两国政府达成的有关,1954—1955两年,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大规模离开中国,回到俄罗斯,或移民某个西方国家。此后那些留在中国的俄侨也陆续离开中国,到1964年俄侨聚居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只剩下俄侨 [4](666-667)1户共5人(不包括那些嫁给中国男子的俄侨女子)。在50年代的迁侨 [3](12)运动中,生活在新疆的吉尔加克人大部分移民澳大利亚。此后生活在中国 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的主体不再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即俄侨,而是中俄混血人。 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一部分生活在中国的中俄混血人投靠亲友移民澳大利亚。而随着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很多俄罗斯商人开始长住中国,出现了新一代俄侨。 二、俄罗斯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过程,“俄罗斯族”族称的由来 俄罗斯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前提是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如果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仍拥有俄国国籍,或没有国籍,或拥有其他国家国籍,那么这个问便无从谈起。 我们知道,生活在中国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一部分是中俄混血人。对于中俄混血人不存在加入中国国籍的问题,因为出生在中国的中俄混血人本来就拥有中国国籍,而出生在俄罗斯的中俄混血人则是以华侨的身份移民中国的。因此这个问题只存在于那些纯血统的俄罗斯人身上,因为他们拥有俄罗斯国籍或没有国籍,是侨居中国的俄罗斯侨民。 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1924年。这一年的5月31日,苏联政府与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恢复正常外交 [5](299)关系”。中苏复交后,那些生活在中国的拥有沙皇俄国国籍的俄侨需要将其原有国籍变更为苏联国籍。8月15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拉基金发表布告,那些愿意加入苏联国籍的旧俄侨民于两日内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注册 [6](75)入籍,否则不承认其为苏联侨民。于是有一部分旧俄侨民加入了苏联国籍,另一部分人不愿加入苏籍,成为无国籍侨民。9月20日中国东三省自治政府代表与苏联全权代表在奉天(今沈阳)签订《奉俄协定》,中苏两国实现共同管理中东铁路。1925年4月9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伊凡诺夫发表第94号命令,决定停用中、苏两国以外的铁路员工。许多在中东铁路工作的无国籍侨民为保住 [6](75)工作此时不得不加入苏联国籍,另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加入中国国籍。那么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到底有多少,李兴耕等人撰著的《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和石方、刘爽、高凌撰著的《哈尔滨俄侨史》都没有提供相关的数字。 在新疆,1926年初,苏联设在新疆的5个领事馆1[?]开始办理将旧俄侨民 [7]的国籍变更为苏联国籍的事宜,于是有一部分俄侨加入了苏联国籍。对于那些 没有加入苏联国籍而成为无国籍的人,当时统治新疆的杨增新本着“无为而治”的思想,除让这些无国籍的白俄自选乡领(商总)外,并不为他们另设官吏,也 [3](21)不登记他们的户籍和向他们征收赋税。1928年杨增新被刺身亡,金树仁上台。金上台后命令生活在新疆的无国籍白俄或申请居留证,或办理“归化”手续。其中有一部分人办理了“归化”手续,取得了中国国籍。那些只申请居留证的白俄则仍然是无国籍侨民。据《新疆政府公报》记载:1930—1931一年,乌鲁木齐共有56户207人加入中国国籍,塔城共有90户288人加入中国国籍,伊犁共 [8](15)有130户500人加入中国国籍。 1933年,金树仁下台,盛世才上台。1934年盛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这次会议。1935年在新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上对新疆各民族的划分和称谓做了具体规定,并通过了 [3](22)相应的决议案,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获得正式的族称“归化族”。 [9](3—4,20—21)“民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语中是在19世纪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从1953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民族识别。所谓“民族识别就是对自报族称的、有自我认同的族体进行实地调查并做 [10](133)出科学的甄别,以确定单一民族(或民族支系)的法定地位和正式族称”。至1979年共识别出55个少数民族,加上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至此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形成,而“民族”这个词在汉语中也获得了全新的含义。应该说 1979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出来的,1953年中国56个民族都是在1953— 之前中国没有“民族”。那么作为56个民族中的一名成员,俄罗斯族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识别出来的呢,或者说“俄罗斯族”这个族称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确定为中国俄罗斯族的法定族称的呢, 1953年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自报登记的族称多达400余种。这一年 [11]在这些自报登记的族称中共确认了38个族称,这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族”。(148)那么“俄罗斯族”这个族称是怎么来的呢,黄光学主编的《中国的民族识别》一书中说:“在新疆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对新中国建立前强加于俄罗斯人带有侮 [11](148)蔑性的称呼‘归化族’,正名为俄罗斯族;„„”在同一本书中,作者又说:“‘归化族’原本是俄罗斯族。„„人民政府为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消除民 [11](259)族歧视,便恢复了他们的原来族名,改称俄罗斯族。” 三、东北俄罗斯族的由来 由于“俄罗斯族”这个族称是由“归化族”改变而来的,而归化族又仅指新疆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那么当1953年俄罗斯族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时,她只分布在新疆,新疆以外的省区并无俄罗斯族,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1964年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开始有人将民族成分申报为俄罗斯族,但人数十分有限。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1966年共有俄罗斯族3人。其后,这3人中的一人去世,因此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 [4](107)旗仅有俄罗斯族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旗的俄罗斯族由 [4](107)2人攀升至2063人。1982年到1990年仅有8年的时间,俄罗斯族不可能依靠自然繁衍将其人口的基数由2提高到2063。 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是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人数分布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县市。据统计,新中国建立之初,额尔古纳右旗共有人口2470户,12350人。 [4](104)其中苏联侨民1613户,9491人,无国籍侨民212户,308人。苏联侨民和无国籍侨民加起来共1825户,9799人,占当时该旗总户数的近74,,总人口的79,多。其余645户2551人为中国人,占当时该旗总户数的26,多,总人口的近21,。而在这不足1,4的中国人中,中俄混血人又占了多数。然而在从1954年开始的迁离俄侨运动中,生活在额尔古纳右旗的绝大多数俄侨离开了中国。一部分俄侨于1954年先期离开了中国;1955年4—6月共有苏联侨民1171户6553 [4](104)[4](666)人离开了中国。到1959年总共有俄侨1363户8171人离开了中国。到1964年额尔古纳右旗只剩下俄侨1户5人(不包括那些已经与汉族或中俄混血人结婚的俄罗斯侨民女子)。1956年以后生活在额尔古纳右旗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的主体已由纯血统的俄侨转变为具有中国国籍的中俄混血人。由于当时没有对他们进行统计,因此笔者只能依据当下8000余人的数字向前推算,当时额尔古纳右旗中俄混血人约在4000人到6000人之间。然而在从1953年开始的民族识别运动中,当俄罗斯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时候,额尔古纳右旗的中俄混血人却被识别为汉族。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前,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尊重其成员正确表达其民族成分的自由,做好民族成分的填报工作,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和国家民委于1981年11月28日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处理原则的通知》(民政字第601号文件),指出:“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分,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分 [11](152—153)的,都应予以恢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经公安部同意,国家民委于 [11](156)1982年2月8日又发出《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问题的补充通知》。 然而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这两个文件在额尔古纳右旗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发布《关于重视华俄后裔生产生活问题的通知》(1985年第12号文件),允许中俄混血人自愿改报俄罗斯族。[12](266)额尔古纳右旗政府根据这个文件和上面两个文件的精神于当年颁布了“额 尔古纳右旗政府[85]12号文件”,动员和鼓励该旗的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 [13](235)汉族改为俄罗斯族。从1985年下半年起,额尔古纳右旗政府开始受理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的申请。仅1987年一年该旗就有300余位中俄混血人更改了民族成分。到这一年年底该旗的俄罗斯族已由原来的 [13](235)2人增加到1569人。 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在7012名中俄混血人 [4](127) 中已有2063人把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 这两个文件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也得到贯彻落实。逊克县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沿岸有不少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据统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全县拥有俄罗斯血统的人(主要是中俄混血人)共1500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其中中俄混血人人口最多的边疆村(小丁子村)拥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共计74户, [14]249人,占全村总户数的39.9%,总人口的30.5%。同额尔古纳右旗一样,此前逊克县所有中俄混血人的法定民族成分均为汉族。在落实关于恢复和改正民族成分的两个文件的过程中,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到1989年,全县已有100多人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其中边疆村俄罗斯族 [14]计13户,57人。 除了额尔古纳右旗和逊克县,在东北其他地区,包括额尔古纳右旗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其他旗市、黑龙江省的其他市县、吉林省、辽宁省,生活在当地的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在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已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人口已由1982年的53人增至4388人,黑龙江省俄罗斯族人口由1982年的79人增至322人。[12](31) 四、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客观理由 东北地区的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更改为俄罗斯族持续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前夕。 1989年,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民委政字[1989]537号文件),决定暂停更改民族成分的工作。1990年5月10日,上述三部委又联合下发了“民委(政)字[1990]217号文件”,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分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分。这一条比较适用于中俄混血人,从而成为停止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将民 [12](262—263)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一个重要理由。 2003年中俄混血人聚居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政府通过呼伦贝尔市民委向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对当地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要求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请求进行了反映。2005年1月28日,内蒙古民委发布《关于额尔古纳市华俄后裔更改民族成分请示的答复》(内民委发[2005]3号文件),要求额 [12](263)尔古纳市政府继续执行三部委“民委(政)字[1990]217号文件”。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尽管仍有中俄混血人提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申请,但中国政府不再批准。于是一个统一的族群——中俄混血人在法律上却被分成了两个民族:汉族和俄罗斯族。比如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登记为俄罗斯族的共2063人,而尚未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具 [4](127)有俄罗斯血统的人为4949人。黑龙江省逊克县1989年共有俄罗斯族100余人,尚未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1400余人。在边疆村,俄罗斯族13户57人,尚未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 [14]58户188人。 这种情况即使是在一个村庄内部,甚至一个家庭内部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阳村是一个典型的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2006年8月全村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共65户160人,其中除1户2人为俄罗斯侨民外,其余64户158人均为中俄混血人。在这些中俄混血人中,法定民族成分为俄罗斯族的89人,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59人,法定民族成分为蒙古族的8人,法定民族成分为满族的2人。P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俄混血家族,该家族是1937年从另外一个村庄迁居阳村的,目前是该村最大的中俄混血家族。至2006年8月具有P氏家族血统的人已超过100人,其中居住在阳村的有50人。PLH和PXF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他们的父亲是第一代中俄混血人,而母亲都是俄罗斯侨民,他们都具有3/4的俄罗斯血统和1/4的汉族血统,但目前PXF和她的儿子的法定民族成分是俄罗斯族,而PLH一家的法定民族成分却是汉族。PXF的丈夫也是中俄混血人,具有1/2的俄罗斯血统,他的民族成分是汉族。这种情况,除了阳村,在整个额尔古纳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普遍性。 然而,中俄混血人无论是从体质特征和语言文化上看,还是从自我认同上看都是一个统一的族群。 首先,这个族群有一个统一的族称,即“混血人”。混血人是汉语北方方言华北—东北次方言东北再次方言中的一个词,是生活在东北的汉族对中俄混血人的称呼。由于这个词与其他有关中俄混血人的称谓相比不具有侮辱性,因此为中俄混血人所普遍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俄混血人的自称。俄语中有两个词与混血人相对应,翻译过来就是混血人的意思。一个词是“米吉斯”,但据说这是一个比较“文”的词。还有一个比较“民间”的词,按性别分,男子称“布洛郭维茨”,女子称“布洛郭罗夫卡”。 其次,由于中俄混血人乃汉族与俄罗斯人通婚的产物,因此与当地的纯血统的汉族人相比,具有较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的特点。中俄混血人在体质特征上的共同特点不仅使他们与当地汉族区别开来,也使他们产生独立的族群认同。当下,由于受到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已不会讲俄语,在文化的其他方面与汉族也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其身上具有较为突出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从而使其仍然认同于中俄混血人或俄罗斯族,而当地的汉族更由于其身上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而将其排除于己族群之外。 第三,中俄混血人具有共同的语言,除使用汉语外,也普通使用俄语,是典型的双语人。尽管由于受到汉语大环境的影响,中俄混血人现在已很少使用俄语,但大多数人都能听懂俄语并能用俄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四,抛开语言,中俄混血人在文化的其他方面,比如生计、饮食、服饰、民居、文学艺术,特别是宗教信仰都保留着自身的特点和统一性。在中俄混血人最为集中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原额尔古纳右旗),当地的中俄混血人普遍还保留着农牧业相结合的传统生计方式。他们普遍饲养奶牛,夏季在牧场上牧放奶牛,冬季则对其实施圈养,因而秋季需要为奶牛准备下足够越冬的饲料。秋季打草是当地中俄混血人最富特色的生产劳动,打草时使用数种最具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器械。在饮食上,中俄混血人普遍喜欢食用面包、果酱、牛奶、红茶等具有俄罗斯民族特征的食物。在服饰上,当下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俄罗斯民族装束。在额尔古纳市,中俄混血人聚族而居,他们的村庄一般位于该市北部靠近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有的就建在该河的岸边,比如吉拉林(室韦)、临江、七卡等。在这些村庄,中俄混血人普遍住在传统的俄式圆木结构的民居中。在村庄附近的山脚下均有他们单独的墓地。在宗教信仰上,中俄混血人普遍信奉东正教。尽管在“文革”中东正教遭受了灭顶之灾,很多“文革”期间出生的人因为没有洗礼从而成为正式的东正教徒,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东正教在中俄混血人中恢复得很快。当下在中国东正教已出现明显复兴的势头。 最后,中俄混血人具有统一而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尽管这个问题很难用科学的术语和来介定,但中俄混血人普遍认为自己在性格上与汉族人不一样,具有一些汉族人所不具备的优点,而这一点恰恰是中俄混血人认同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由于中俄混血人具有独特的特质特征和上述独特而统一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在客观上成为一个统一而独立的族群,进而又使他们在主观上产生独立的族群认同。这种认同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中俄混血人自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族群;其次,中俄混血人认为自己有别于汉族。总之,中俄混血人是一个统一而独立的族群。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作 为一个统一的族群,中俄混血人当下却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法定民族:一个是汉族,一个是俄罗斯族。鉴于中俄混血人是一个统一而独立的族群,中俄混血人聚居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政府将那些民族成分为非俄罗斯族的中俄混血人,主要是汉族称做“华俄后裔”。 抛开东北,我们来看一看新疆。如前所述,1935年,当“归化族”正式成为新疆13个民族中的一族时,在它的名下应当是那些加入中国国籍的纯血统的俄罗斯人。然而到了30年代末,面对盛世才在新疆的恐怖统治,很多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向当地的苏联领事馆提出申请加入苏联国籍,这其中就包括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所谓的“归化族”。1944年三区革命时申请改 [7]为苏籍达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恢复旅居满洲的原俄罗斯国国民以及失去苏联国籍人员为苏联公民》的命令,并宣布此命令同样适用于新疆和上海。1946年1月20日,苏联政府再次分布相关命令,提出新疆恢复苏籍的工作可延长至1946年12月31日。新疆解放后,苏联继续在那里进行恢复苏籍的工作,并鼓动中国公民加入苏籍。 [7]1961年以后,发展苏侨的活动更加积极。 很显然苏联恢复苏籍和发展苏侨的活动是为了解决战后国内劳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早在40年代后期,当这两项工作还在进行的时候,苏联政府 [7]即开始将新疆的苏侨接运回国。1954年后,新疆苏侨回国的工作又融入到全国性的遗返俄侨运动中。 然而,就在“归化族”纷纷退出中国国籍之前,1932至1938年被苏联政府强行迁到中亚地区的华侨有许多人经伊犁、塔城两个口岸纷纷回到中国新疆。其中经伊犁回国的有9000余人,经塔城回国的有1万余人。这些归国华侨中除了具有纯汉族血统的中国男子外有相当一部分系中国男子的俄罗斯妻子以及他们共同的中俄混血子女。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俄罗斯女人及其中俄混血子女到新疆后是否加入到“归化族”的行列,而1953年当俄罗斯族被识别时,先前加入中国国籍的所谓“归化族”是否已全部恢复苏联国籍,“俄罗斯族”这个族称的名下是否包含这些中俄混血人,然而不论新疆的中俄混血人是这个时候成为俄罗斯族的,还是在以后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的,总之,当下新疆的中俄混血人无一例外都是俄罗斯族,并且除去极少数的纯血统的五旬教徒外,中俄混血人无疑已是新疆俄罗斯族的主体。据2003年8月笔者在乌鲁木齐市的调查,该市3千余俄罗斯族人中除去3位高龄的纯血统的俄罗斯妇女外,其余都是中俄混血人。更为有意的是,他们的祖籍除了两家为中国河北省外,其余各家都是“山东人”。原来他们的祖上都是从中国山东、河北两省闯关东进入到苏联远东地区,二战中又从远东地区被迁到中亚地区,又从中亚地区进入到中国新疆。伊宁市除去少数信仰五旬教的纯血统的俄罗斯人(3大家8小家),绝大多数俄罗斯族也 都是中俄混血人,当地唯一的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的法人代表戈利亚就是一位祖籍山东的第一代中俄混血人。 总之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在东北,俄罗斯族的主体都是中俄混血人,他们不但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起源和历史轨迹。 五、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主观理由 除了上面提到的客观原因外,将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改为俄罗斯族也是这部分中俄混血人的主观宿求。 2006年8月笔者在阳村调查时,除采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外,也采用了社会学的问卷法。问卷涉及有关中俄混血人的族群认同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你现在的法定民族成分是汉族或其他民族,你是否打算改为俄罗斯族,”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回答:“是”。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这种要求变更民族成分的主观宿求,在各地中俄混血人中都存在,包括除额尔古纳市以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黑龙江沿岸地区以及哈尔滨。 作为一个统一而独立的族群,中俄混血人之所以有上述变更民族成分的宿求,是与他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其族群认同发生的变迁息息相关的。 “混血人”作为一个族称,它的产生与存在,是与她的两个母族群,即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俄侨)和纯血统的汉族相关联的。如果没有这两个母族群的存在,“混血人”作为一个族称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世界范围内,以“混血人”为族称的族群很多,比如在菲律宾,华人与菲律宾人通婚的后代也称“混血人”。于是为了与其他以“混血人”为族称的族群相区分,笔者在这个词的前面加上了“中俄”两个字。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在中俄混血人聚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伴随着她的两个母族群——俄侨和汉族的存在。比如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该市共有50余个村庄,其中俄侨聚居的村庄有40余个,汉族聚居的村庄有3个,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有10个左右。当然在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也有部分俄侨和汉族居住,主要是作为中俄混血人父辈的俄锹母亲和汉族父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俄侨大规模撤离中国,上述族群结构被打破,结构中的一方离开,三足鼎立变成二元对立。在额尔古纳右旗,从1954年到1964 年,除1户俄侨5人外,当地共1824户9794名俄侨全部离开了中国。而在迁走俄侨的同时,国家有计划地从山东和内蒙古昭乌达盟等地迁来汉、回移民。其中 [4](104)1955年迁来782户,3422人,这其中包括从山东泰安、曹县、定陶、禹城 [4](134)和临沂等地迁来的回族419户,1909人。到1966年,汉族已由1947年的 [4](123)2902人上升至20089人,几乎增加了7倍。由于没有对中俄混血人进行单独统计,因此在这20089名汉族人中其实包含有一定数量的中俄混血人。但不管怎么说,至此额尔古纳右旗族群构成的整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的俄侨、中俄混血人和汉族三足鼎立变成了中俄混血人和汉族的二元对立。尽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回族也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重要族群,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回族很少参与当地族群的互动。 由于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俄侨的离开,中俄混血人身上那些来自其一个母族群——俄罗斯人的那些特征,包括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在汉族的衬托下便显露出来,并且在以后在与汉族的长期互动过程中,这些特征一再被强调。东北地区的中俄混血人之所以在50年代民族识别时被识别为汉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当地的俄侨——纯血统的俄罗斯人还没有离开中国。与俄侨相比,中俄混血人身上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并不明显,在汉族看来不能算是真正的俄罗斯人。50年代中期以后,中俄混血人身上的俄罗斯民族特征逐渐显露出来,并一再被强调。这种强调不仅来自主流族群汉族,也来自中俄混血人自身,于是中俄混血人的族群认同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即由原来认同“混血人”逐渐变化到认同“俄罗斯族”。当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俄侨离开以后,“混血人”这个族称便失去了区分族群的意义。当初这个族称之所以被创立以及被长期使用,一方面是为了与她的两个母族群——俄侨和汉族相区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调她与她的两个母族群的关系,她是源自她的两个母族群,是这两个族群通婚的产物,并长期介于这两个母族群之间。 中俄混血人由认同“混血人”到认同“俄罗斯族”的转变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民族”这个词语的内涵做了重新介定、民族识别以及对原有族群进行重新建构也有一定关系。其实,不仅仅是中俄混血人,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任何一个族群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要对自己原有的认同进行调整,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是民族识别的产物。然而56个民族格局中并没有“混血人”一族,“混血人”不是一个民族,中俄混血人要想在中国现有民族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必须对原有的族群认同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中国的民族整体格局。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中俄混血人身上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却为他们带来了太多的苦难。此时他们不但不敢强调自己身上的俄罗斯民族特点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回避,甚至隐藏和掩盖这些特点。但是作为二元族群结构中的另一方——汉族却一再强调 他们身上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并且将这些特点作为打击他们的理由,很多中俄混血人就是因为自身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包括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而被打成苏修特务和“里通外国分子”的。“文革”中,在中俄混血人身上发生过文化强迫变迁现象,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包括语言、饮食、服饰、娱乐方式和宗教信仰都曾被强迫改变。他们身上的俄罗斯民族体质特征虽然无法改变,但文化强迫变迁的一个结果是使他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直到现在还认为那些俄罗斯民族独有的体质特征不美。 然而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正常化,中俄混血人身上的民族意识在复苏,在觉醒,他们身上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重新被强调。 在中国更改民族成分往往出于某些实际利益的考虑,如子女升学、计划生育等等。因为中国对少数民族在这些方面有照顾,如少数民族上大学可以多加分,少数民族可以生二胎等等。不能否认,阳村那些想更改民族成分的中俄混血人也有这样实际的考虑,但民族意识的复苏与觉醒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上述那些想更改民族成分的中俄混血人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法定民族成分为蒙古族的儿童和少年,甚至他们的蒙古族母亲现在也希望将其子女的民族成分由蒙古族改为俄罗斯族。阳村有一个在恩和村读书的中俄混血少年,其母亲是第二代中俄混血人,有3,4的俄罗斯血统,是阳村这个年龄的人中俄语讲得最好的。受母亲影响,这位少年也会讲一些俄语。他的父亲是汉族,坚持将其民族成分申报为汉族。但这位少年一直想把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他的母亲对笔者说:“他(指儿子)就是喜欢俄罗斯。” 六、关于中俄混血人中的几个特殊部分的民族成分更改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俄罗斯人除与汉族发生婚姻关系外,也与其他民族发生了通婚,因此在中俄混血人这个群体中,除作为主体的汉俄混血人外,还有几个特殊的部分,或称亚族群。 清康熙年间,那些被送往北京的俄罗斯俘虏被编入满族八旗组织。由于这些人都是男性,于是康熙皇帝便将监狱中的一批女囚拨给他们与之婚配。这些女囚都是满族或被编入八旗组织的蒙古族。以后他们世代与满族妇女和蒙古族妇女通婚。在20世纪50年代那场民族识别运动中,他们被识别为满族。但他们直到现在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族群认同,他们仍延用其祖先所生活过的阿尔巴津城(即雅克萨)的名字,称自己为“阿尔巴津人”或“阿尔巴津人后裔”。 俄罗斯人与布里亚特人通婚产生的混血人与布里亚特人一道在50年代的民族识别运动中被识别为蒙古族。现在这部分中俄混血人与布里亚特人一道生活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两岸的草原上。 俄罗斯人与通古斯人通婚产生的混血人1957年与通古斯人一道被识别为鄂温克族。如今他们与通古斯人一道生活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北部的鄂温克民族苏木。现在这部分中俄混血人只有两户,这两户第一代的女方都是俄罗斯侨民。现在这二人都健在,其中一人已80余岁,另一人70余岁。他们除自身保持着俄罗斯民族的生活习俗,也将这些习俗传承给了她们的子女,包括东正教信仰。 中国的鄂温克族由3部分组成,除通古斯外,还有索伦和雅库特。其中雅库特人口最少,现在也不过200余人,因饲养驯鹿,一般称“驯鹿鄂温克人”。300多年前驯鹿鄂温克人从俄罗斯勒拿河上游迁居中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西北坡。新中国成立后驯鹿鄂温克人在位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奇乾村“定居”,建立了自己的民族乡。由于奇乾村是一个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因此从1949年到1965年先后有5位中俄混血妇女与驯鹿鄂温克男子结婚,于是又产生出中俄混血人中另外一个特殊群体。1965年这5位妇女及其子女随驯鹿鄂温克人一同迁居额尔古纳左旗(今根河市)。现在中俄混血人中的这个特殊部分的法定民族成分是鄂温克族。 鉴于中俄混血人中这4个特殊部分现在都是中国法定民族中的一族,又鉴于他们自身并没有提出更改民族成分的要求,笔者认为更改民族成分不应该包括中俄混血人中这4个特殊部分,而应局限于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 七、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中俄混血人的民族成分更改问题 尽管在上面的论述中,笔者一再强调中俄混血人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独立认同的族群,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俄混血人是介于俄罗斯人和汉族之间的一个边缘族群,历史上,除认同本族群外,对她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在族群认同上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但在这两个母族群之间,其认同又常常是漂移不定的,从而呈现出边缘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中俄混血人除分布于中国外,也分布于俄罗斯,但是在俄罗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俄混血人均被归入华人(汉族)。在民间,俄罗斯人认为中俄混血人就是华人;在俄罗斯官方的人口统计中,中俄混血人从来没有单独统计过,而是被统计在华人中。俄罗斯民间和官方的态度对中俄混血人的族群认同也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其两个母族群中倾向于认同华人。当然这一倾向也是中俄混血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生活在俄罗斯的华人携带 其俄罗斯妻子和中俄混血子女回到中国,其中中俄混血人与他们的父亲一样是以华侨的身份回到中国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这部分中俄混血人均以归国华侨的身份相对待,享受各种针对归国华侨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仍是各级归国华侨组织的成员和领导。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退休俄语教师王秀枝(伊丽娜,1943年生)1955年随继父(中俄混血人)和母亲(中俄混血人)以归国华侨的身份从苏联回到中国,她现在是额尔古纳市、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级侨联的副主席。 而在整个东北地区,历史上尽管民间把中俄混血人同俄罗斯侨民和汉族区分开来,但在官方的统计中,中俄混血人从来都是被统计在汉族中,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总之,作为一个典型的边缘族群,历史上中俄混血人对她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都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随主流族群和所在国官方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1998年8月笔者在额尔古纳市恩和村从事田野工作。有一天在一个中俄混血人的家中。那个人的汉语和俄语讲得都非常好,是一个典型的双语人,又有一定的文化,又曾长期担任村里的领导,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在俄罗斯为中俄贸易做翻译。这是他亲身的感受。他说:“在中国我们觉得自己(指中俄混血人)是俄国人,可是到了俄罗斯又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在俄罗斯做生意,只要遇到中国人,无论你是哪一个省的,山东人也好,河南人也好,生意先别做了,先把你请到家里喝上一顿。” 1998年,在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镇,一位中俄混血妇女对笔者说:“在中国,我们不被当成中国人,到了俄罗斯,我们反倒被当成中国人。” 1998年8月笔者在原中东铁路的西部起点边城满洲里偶然遇到一位从澳大利亚回国探亲的中俄混血老人弗拉基米尔?格罗莫夫。老人是1980年移民澳大利亚的。他说:“‘文革’结束后,我一天也不想在中国待了,于是最早一批办理了移民手续,到了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我们既参加了当地俄罗斯侨民的教会组织,也参加了当地的华人社团。” 这三个人的谈话给笔者以很大的启示,但他们的启示又有所不同。其中前两个人的启示是:中俄混血人在它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之间,其认同是漂移不定的;后者的启示是:中俄混血人对于它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华人(汉族)有着对等的认同,既认同于俄罗斯人,也认同于华人。但这种情况只有在俄罗斯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才有可能发生。 但是,正如笔者在前面指出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的依附性和边缘性已基本消退,独立而统一的民族意识已经成长起来。 对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的进一步探讨会发现这个问题常常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国家认同,而在中俄混血人的日常话语中,常常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俄语单词“нация”具有民族和国家双重含义。 2006年10月中秋节,笔者在阳村做田野调查,受一位中俄混血人之邀,笔者到他家做客。其间,他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这个人出生在大兴村,那是一个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俄罗斯侨民和汉族都很少。在这样一个村庄出生并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进而又步入青年,他的身上既有俄罗斯文化的特征,又有中国文化的特点。1957年他随家人移民阳村。阳村历史上是一个俄侨聚居的村庄,出生并生活在这里的中俄混血人较少中国文化的特点。他刚来阳村时,即因为其身上的中国文化特征而遭到阳村土著的中俄混血人的讥讽,说他是中国人。言外之意,他们不是中国人。 在东北地区,当人们使用“俄国人”这个称呼时,至少有三种所指:其一指纯血统的俄罗斯人;其二指拥有俄罗斯国籍的人,而不论其是否具有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其三还包括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 哈尔滨原有一位老俄侨,叫沃洛佳,他称自己是“正牌的俄罗斯人”。当时哈尔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位俄侨了。后来笔者在与他的进一步接触中发现,他所说的“正牌的俄罗斯人”不仅包括象他这样的纯血统的俄罗斯人,还包括两位中俄混血妇女:巴莎和玛赫丽娜。原因是这两个人虽然各自具有一半的汉族血统,却没有加入中国国籍,而依然拥有俄罗斯国籍。 在笔者对额尔古纳市中俄混血人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国家认同,有这样两个问题: ? 你的祖国是哪个国家, A中国,B俄罗斯,C没有祖国,D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我的祖国 在被提问的20多个人中,所有的人都选择了答案“A中国”。 ? 中国队和俄罗斯队踢足球~你希望哪个队赢, A中国队,B俄罗斯队,C无所谓,D两队都不赢 又所有的人都选择了答案“A中国队”。 从这20多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部分认同俄罗斯到认同中国的巨大转变。 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中俄混血人在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的依附性和边缘性已完全不存在了。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依附性和边缘性有可能再一次显现出来,而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族群对他们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初,为什么有大批中俄混血人移民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就是因为这些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受到主流族群——汉族的排济,其结果必然是将他们推向其另一个母族群——俄罗斯人一边。 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近些年俄罗斯加紧了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其中包括宗教渗透。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不断有中国人移民俄罗斯。在200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东正教会高级神职人员会议上,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对日益增长的中国移民表示出了担忧。在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同普京总统的专门会晤中,赤塔地区东正教主教耶夫斯塔菲抱怨说:中国人正在挤走俄罗斯人,正在抢走当地俄罗斯人的饭碗。“在所有的地方,到处都是中国人干着俄罗斯人本应该干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使俄罗斯人无法挣钱糊口。”普京则建议俄罗斯东正教会积极活动,吸收在俄罗斯的中国人信仰东正教。他说:“我想起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试过说服中国人来信奉东正教。对于俄罗斯东正教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行而且是很不错的活动方向。俄罗斯东正教会历 2来都是国际性的,种族问题在这里并不是主要问题。”[?] 在中国,中俄混血人这个边缘族群无疑成为他们渗透的主要对象,俄罗斯希望在中国永远存在一个亲俄的族群。但是中俄混血人毕竟不是历史上的俄侨,他们是汉、俄两个民族通婚的产物,现在中国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向中俄混血人说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俄罗斯族不是俄罗斯人向中国简单移民的结果,她是俄、汉通婚的产物。中国俄罗斯族的起源不应从俄罗斯人的起源追溯起,而应只追溯到19世纪中叶。而中俄混血人现在也的确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说:“我们不是俄罗斯人,我们是中国的俄罗斯族”。现在中国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法律上确认这一事实,即将那些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全部改为俄罗斯族。 另外,作为一个边缘族群,中俄混血人不但在认同上具有边缘性的特点,而且其分布也具有边缘性。中国中俄混血人的两大分布地——东北和新疆均位于与俄罗斯接壤的边疆地区,而且在东北,中俄混血人集中分布在作为中俄两国界河的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沿岸,而在新疆,中俄混血人也集中分布在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塔城地区和伊犁地区。因此中俄混血人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在此又多了一层关乎中国边疆地区稳定与安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濂等.元史[M].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张绥.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3]《俄罗斯族简史》编写组.俄罗斯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4] 额尔古纳右旗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额尔古纳右旗志[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 [5] 中苏建交的换文?中国外交总长照会[A] .薛衔天,黄纪连,李嘉谷,李玉贞等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 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 李丹慧.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J] .历史研究,2003,(3). [8] 邓波.俄罗斯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9] 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1985. [10] 胡鸿保主编.中国人类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 祁惠君,唐戈,时春丽.额尔古纳俄罗斯族现状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 额尔古纳右旗档案馆编.额尔古纳右旗年鉴(1988)[Z].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9. [14] 逊克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文件(逊族字[1989]9号):关于对全县及边疆村俄罗斯民族情况的调查报告[Z].
/
本文档为【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更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