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2017-11-17 23页 doc 152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焦克勤, 沈永平 ( )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30000 ( 摘 要 : 自中更新世以来 ,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 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和) () ( ) 末次错冰期和 2 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 () 早期 0180,0160 Ma B 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 当时的 ( )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18 倍 ; 倒...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焦克勤, 沈永平 ( )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30000 ( 摘 要 : 自中更新世以来 ,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 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和) () ( ) 末次错冰期和 2 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 () 早期 0180,0160 Ma B 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 当时的 ( )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18 倍 ;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0130,01135 Ma B P, 比现 ( ) 代冰川大 13,15 倍 ;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 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 7510,5810 kaB P和晚 () 冰阶 3210,1510 ka B P , 2310 ka B P 时达到极盛,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 () 遗迹 , 因此 , 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 L M G进行了探讨 . L M G 时 ,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 倍 ; 新冰 14 () 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 , 冰碛物的C 测年为 3 540 ?160a B P ,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 小冰期 发生在 15,19 世纪 ,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 .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 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 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关键词 : 唐古拉山 ; 第四纪冰川作用 ; 冰川特征 中图分类号 : P512文献标识码 : A 外考察研究.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提出 1 前言 本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次数 、规模和冰川演化特征 , 与大家共同研讨.唐古拉山山脉横亘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之 间 , 它是太平洋与印度洋流域的重要分水岭. 山脉 2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年代判 走向大致为北西西向 , 从西端的赤布张湖开始 , 东 识 ( ) 延至西藏丁青附近的强拉日 布加岗日, 长约 500 在第四纪期间唐古拉山随着青藏高原一道上 km. 与其南面毗邻的念青唐古拉山相比 , 不同的是 升 . 这种上升是在总 的 断 块 运 动 中 叠 加 着 波 形 运 唐古拉山保存有较完整的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两 动 , 唐古拉山脉正好是波峰之一 , 因而现为明显 级夷平面 , 这和它接近高原腹地 、侵蚀相对微弱是 的拱曲隆起 , 夷平面的变形充分揭示了这一点. 但 分不开的. 这些夷平面和座落在其上的古蚀余残山 是 , 尽管唐古拉山在高原上属于隆起地带 , 但迄今 还未找到可靠的早更新世冰川作用的遗迹 . 2143 就成为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赖以发育的基础. 据 Ma B P 的曲果河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孢粉 中国冰川编目 , 唐古拉山有现代冰川1 530条 , 总面 2 表明 , 在早更新世初 期 曾 存 在 一 个 短 暂 的 降 温 过 积2 313 . 00 km. 由于唐古拉山深居高原腹部 , 受 程 . 但这次降温在唐古拉山地区并未引起冰川的发 自然条件的限制 , 对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育 , 其原因是当时的山地高度未能超出雪线. 曲果 研究均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 , 不仅是考察研究较晚 的地区 , 而且以区域性考察研究为主 . 在 80 年代 , 河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孢粉组合的更替说明 , 早更 新世初期短暂的降温后 , 紧接着是一个漫长时间的 笔者既参与了唐古拉山地区的现代冰川编目 , 也参 加了唐古拉山中 、西段的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野 收稿日期 : 2002204216 ; 修订日期 : 2002210209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CACX210017 ; CACX210091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 ) KZCX1210206资助 ( ) 作者简介 : 焦克勤 1954 —, 男 , 甘肃会宁人 , 副研究员 , 1978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 现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E2mail : kqjiao @ns. lzb. ac . cn 温暖湿润阶段 , 其孢粉组合为阔叶林 —针叶林 —阔, 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和储量已分别减少日地区 1 叶林. 显然 , 唐古拉山地区是森林茂密 、湖盆宽 了 2317 %和 1511 % , 并且有 184 条长度大约为 016 6 7 广的环境 , 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 由于这一缘故 , 在 km 的小冰川已消失. 另据鲁安新等卫片解释 切割上新世夷平面而形成的宽大的早更新世谷地的 和航片判读 , 在西段的各拉丹冬地区 , 小冰期盛时 2 山坡上 , 凡属于灰岩分布的地方 , 大多有低矮的峰 的冰 川 面 积 为 949 km, 而 到 1969 年 冰 川 为 899 2 2 林地形出现. 而这种古岩溶的发育不仅说明气候曾 km, 2000 年为 884 km, 冰川变化在本区为最小. 经是温暖湿润的 , 其延续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 2 . 2 新冰期 早更新世晚期的强烈构造运动 , 把唐古拉山抬 在西段的各拉丹冬 , 新冰期形成的冰碛垄至少 1 有 3 列 , 其相隔间距较小 , 起伏变化不大 , 冰碛表 升到海拔3 000 m 以上. 因此当气候变冷时 , 唐 古拉山乃发生规模巨大的冰帽 —山麓冰川 , 其时代 面高山草甸覆盖 , 当时冰川延伸范围距现代冰川末 应为中更新世初期 , 相当于聂聂雄拉冰期. 自中更 端在 310,510 km 之间. 在岗加曲巴冰川右侧碛外 14 () 新世以来 , 唐古拉山 发 育 了 3 次 更 新 世 冰 川 作 用 侧 海拔5 320 m顶部以下 0175 m 处采样 , 经 C 8 () (测年为 3 540 ?160a B P. 在中段的唐古拉山垭 昆仑冰期即最大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冰 ) () 期, 以及两次全新世冰进 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口 , 新冰 期 终 碛 垄 距 现 代 冰 川 末 端 很 少 超 过 110 km. 虽然无直接测年数据 , 但在龙匣宰陇巴冰川前 自新到老分述如下. ( ) 2 . 1 小冰期端 110 km 处 ,找到一天然露头剖面 图 2. 新冰期 14 ( 的冰 碛 盖 在 末 次 冰 期 冰 盛 期 的 冰 碛 C 测 年 小冰期是距今最近一次冰川频繁波动的时期 , () ) 在中 国 西 部 现 代 冰 川 区 普 遍 表 现 为 3 , 4 列 终 碛16 100 ?305a B P之上 , 二者之间夹有一沼泽泥 2 ,4 炭层 , 此沼泽泥炭层在唐古拉山垭口地区发育很普 垄.唐古拉山小冰期的冰川遗迹 , 以纳钦曲的 14 ( ) ( ( ) 遍 , 经C 测年为 5 805 ?175a B P. 这表明末次 姜古迪如南北冰流 西段、布曲的门甲日冰川 中 ) () (段和热曲坡戈冰川 东段的的终碛垄最为典型 图冰期冰盛期后 , 唐古拉山地区普遍经历过一个沼泽 5 ) 化过程 , 其时代应为全新世高温期 . 因此 , 可以认 1. 小 冰 期 最 盛 时 的 冰 川 比 现 代 冰 川 长 015 , () 210 km , 冰川面积大 8 %,12 % , 雪线降低 20,65 为该区新冰期的时代晚于 5 805 ?175a B P , 而与 m. 其延伸距离 、面积增大和雪线降低 , 以东段最 西段乃至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的时代相当 , 即 410,310 ka B P. 大 , 中段次之 , 西段最小 .例如 , 在东段的布加岗 () ( ) () 图 1 门甲日 a、坡戈 b冰川及其沉积剖面 据文献 5 () ( ) Fig. 1 Sketch of Menjiari aand Poge bGlaciers and a glacial sedimentary sectio n 图 2 龙匣宰陇巴冰川前端 110 km 处天然剖面 Fig. 2 A Sectio n 110 km in Fro nt of t he Lo ngxiazailo ngba Glacier 2 . 3 末次冰期 图 3 L M G 以来冬克玛底冰川沉积剖面 ( ) 末次冰期可分为早冰阶 7510,5810 ka B P和 Fig. 3 The Sedimentary Sectio n of t he Do ngkemadi ( 晚冰阶 3210 , 1510 ka B P , 2310 ka B P 时达到极 Glacier since L M G 9 , 10) 盛 .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实地考察 东段的强拉日地区 , 由于这里冰川补给条件较 , 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末次冰期早冰阶的冰和研究中 中 、西段优越 , 冰川的活动性很强 , 从而塑造出典 川遗迹. 因此 , 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末次冰期型的过量下蚀的槽谷和冰斗等冰蚀地形 , 并出现大 ( Glacial Maximum , 晚冰阶即末次冰期冰盛期 L ast 量的冰蚀湖和冰斗湖. 当时的坡戈冰川和足学会冰 ) 简称 L M G.川沿着各自的槽谷下伸至约岗通以下汇合 , 但这种 2 . 3 . 1 L M G 汇合并未融为一体 , 而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 足 西段的各拉丹冬地区 , 纳钦曲的冰川北延至纳 学会冰川入拥曲后并未占据整个谷地 , 特别是冰舌( ) 钦曲谷口处 海拔5 100 m. 当时的姜古迪如冰川 前端两侧与谷坡还有很大的空间. 由于这一缘故 , 比现在长 2010 km , 形成的终碛垄有四列 , 宽度达冰川乃为自身筑成一高的冰碛台地 , 由一系列平行 310 km 多 , 高度由老到新递增 , 最内一列高 60 ,垄岗组成 , 颇似洗衣板上的棱脊 , 终至于海拔4 120 11 70 m , 纳钦曲下切 L M G 终碛垄并形成峡谷. 同 m 的地方 , 仅比现代冰舌末端低 80 m 而已. 尽管 样情况也见于卧美通东曲和拉东曲 , 最外一道终碛 冰舌末端下降很少 , 冰川面积却有可观的扩张 . 当 垄位于卧美通东曲和拉东曲谷口处 , 终止的现代地 时的 足 学 会 冰 川 比 现 代 长 810 km , 冰 川 面 积 大面高程为5 100,5 140 m. 当时的冰川比现代冰川 57 % , 雪线降低值为 410 m ; 而北坡种马弄和碑加 长 910,2310 km , 冰川面积大 216,510 倍 , 雪线 13 冰川雪线降低值为 420 m. 这与刘时银等获得的 降低值为 300 , 350 m. 对巴勒曲沟口处冰碛垄外 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末次冰期冰盛期雪线下降14 缘 表 层 下 0170 m 处 采 样 , 经 C 年 代 测 定 为 420 m 的结论一致.8 () 18 010 ?386a B P.根据上述 , L M G 的时代起始于 3210 ka B P 左 中段的唐古拉山垭口地区 , 茸玛曲的龙匣宰陇 右 , 结束于 1510 ka B P 左右 , 而于 2310 ka B P 左右 巴冰川下伸到海拔5 060 m 处 , 保存的终碛垄采样 达 到 极 盛. 这 个 时 段 唐 古 拉 山 的 冰 川 规 模 达 14 () 经C 年代测定为 16 100 ?305a B P ; 冬克玛底冰 2 14 23 200 . 0 km, 比现代冰川面积大 10 倍左右.( 川外围保存有数道终碛垄 , 对最外一道终碛垄 海 2 . 3 . 2 末次冰期早期14 ) 拔5 200 m的内 、外侧采样 , 经 C 年代测定分别 青藏高原已有的证据表明 , 末次冰期早冰阶冰(( ) ) 为 21 690 ?638a B P 和 22 653 ?850a B P , 而 在9 , 15 , 16 川作用是存在的 . 但截止目前 , 在唐古拉() 最内一道终碛垄 海拔5 220 m的内 、外侧采样 , 经 山地区还未找到末次冰期早冰阶冰川作用的遗迹.14 ( ) ( C 年 代 测 定 分 别 为 16 085 ?382 a B P 和 17 推测其原因有 :其一缺乏末次冰期早冰阶年代测定 ) () 089 ?756a B P 图 3; 陇尼亚麦岗纳楼冰川下 伸到资料 , 在冰期划分时 , 仍采用传统的划法 ; 其二唐 海拔5 040 m ; 唐古拉山垭口附近的冰川汇合 古拉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部 , 很可能末次冰期早12 后达于巴斯错之北岸 , 形成数道紧靠的终碛垄. 冰阶的冰川作用小于 L M G 的 , 其冰川遗迹被后期 L GM 时冰川比现代冰川长 310,1010 km , 冰川面 覆盖. 鉴于上述 , 我们认为唐古拉山地区末次冰期 早冰阶冰川作用 ,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尤其是 积大 115,415 倍 , 雪线降低值为 140,250 m. 应用现代新技术 、新方法进行年代测定 , 可能找到 与全球性乃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应的末次冰期早5 000 m 的情况推断 , 倒数第二次冰期的雪线应, 冰阶冰川作用的新证据.更要低些. 因此 , 倒数第二次冰期在这里的冰川范 2 . 4 倒数第二次冰期 围也是很广的 . 西段各拉丹冬由于海拔高和夷平面保留广而 上述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时代 , 20 世纪 80 年代 好 , 冰川拥有很大的规模. 根据冰川遗迹判断 , 当 以前的考察研究中均笼统地定为中更新世晚期 , 本 时姜古迪如冰川北流汇合两岸支流冰川占据了整个 地命名为扎加藏布冰期. 80 年代以后测年技术的 纳钦曲谷地 , 并向北流出距各拉丹冬峰达 3010 km 之远 , 虽小于最大冰期的冰川规模 , 但仍不失为大 发展和应用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 , 青藏高原冰期年 型的冰帽 —山麓冰川. 同样情况也见于尕尔曲 , 当 代数据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西昆仑山北坡布拉克 时的冰川比现代冰川长 3010,4010 km , 冰川面积 16 巴什较老冰碛平台的 TL 测年为 206 ka B P; 昆 大 10,15 倍 , 雪线降低值在 500,600 m. () ( 仑山垭口 垭口冰期的年代为 300,200 ka B P 相 在冰期极盛之后的阶段性冰川退缩中 , 纳钦曲 17 ) 当于 M IS8 和黄土沉积的 L ; 若尔盖盆地 RM3 谷地形成宽 710,810 km , 长 2210 km 的冰碛垄岗 18 带 , 其相对高度和海拔分别为 30,50 m 和4 900, 孔记录的这次冰期年代为 315 , 150 ka B P; 祁 () 连山 摆 浪 河 长 沟 寺 冰 碛 ESR 测 年 为 13513 ka 4 950 m. 冰碛垄岗带坡度和缓 仅 3,?4?, 显示出 19 ,21 曾经受过长期凌夷. 冰碛物受到一定程度的风化 , B P.综合上述材料 , 可以推论唐古拉山倒数 第二 次 冰 期 发 生 在 300 , 13513 ka B P , 即 M IS10 但远不及前期冰碛风化之深. () 8—6 阶段. 徐叔鹰恢复的这个时段整个唐古拉 中段唐古拉山垭口附近的冰川汇合并南北分 2 ( 山冰川规模为35 000 km, 比现代冰川大 17 倍 图 流 , 北冰流入布曲河谷 , 南冰流入扎加藏布谷地并 1 ) 4. 我们用李炳元等编制的《青藏高原第四纪冰 22 形成大面积冰碛丘陵 , 相对高度和海拔分别为 20, 川遗迹图》重新量算 , 并取一系数 , 作出估计 , 2 30 m 和4 950 , 5 100 m. 当时冰川长约 2010 km ,此期唐古拉山冰川规模为30 000 ,35 000 km, 比 ( 现代冰川大 13,15 倍 . 此值与小区域 纳钦曲和尕 与西段明显不同的是被局限于谷地之中. ) 尔曲量算结果基本一致. 东段强拉日的冰川在南坡面临怒江峡谷的地方 ()2 . 5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被限制在深谷之中 , 冰川规模仅比末次冰期稍大 . 在唐古拉山西段 , 当时各拉丹冬和尕恰迪如岗 但是 , 在北坡长江上 源 当 曲 和 澜 沧 江 上 游 扎 曲 一 两大冰川作用中心向四周伸出巨大的冰舌 , 并形成 带 , 由 于 地 形 宽 缓 平 坦 , 高 原 夷 平 面 未 受 强 烈 破 统一的巨型冰帽. 冰 帽 向 北 伸 出 的 冰 流 直 达 沱 沱 坏 , 大面积地区 目 前 的 高 度 在 4 900 , 5 000 m 以 河 , 冰舌异常宽大 , 长度可达 9010 km. 由此估计 , 上 .根据末次冰期古冰斗在本区大体维持在 4 900 ( ) 图 4 唐古拉山地区扎加藏布冰期冰川分布范围 据文献 1 1Fig. 4 Map Showing t he dist ributio n of glaciers in t he Zhajiazangbu Ice Age in t he Tanggula Range 当时的冰川可能伸至海拔4 800 m 左右. 而遗留的, 推论的青藏高原最大冰期 , 可能起始于 M IS20料 22 , 23 冰碛物还保留在高原盆地的低山顶上 , 但已无形态 或 18 阶段 , 而于 16 阶段达到鼎盛. 由此可 上的表现. 见 , 唐古拉山最大冰期的时代 , 应与青藏高原最大 在唐古拉山中段 , 此期的冰碛物广泛分布于山 冰期的时代一致 , 即 0180,0160 Ma B P. 当时唐古 ( )岭两侧海拔5 200,5 400 m 的夷平面上 . 而在唐古 拉山的冰川范围 , 据郑本兴不完全 只为中 、西段 2 24 拉山垭口青藏公路西侧支勒曲和克玛曲之间的分水 统计为24 500 km,比现代大 12 倍左右. 根据李 岭上尤为明显 , 冰碛物高出现代谷地 200,300 m. 炳元 等 编 制 的《青 藏 高 原 第 四 纪 冰 川 遗 迹 分 布 22 钻探揭露的冰碛层厚度南坡大于 30 m , 而在北坡 图》量算 , 并取一系数 , 作出估计 . 当时整个唐 2 布曲断陷谷地内可能超过 200 m. 当时在南起托纠 古拉山冰川面积在36 000 ,40 000 km之间 , 比现 () 山 、北至布曲河谷宽 8010,9010 km 的范围内形成 代冰川大 16,18 倍 图 5. 一个覆盖整个山地轴部的巨型冰帽 , 冰流沿着早更 3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和对比新世形成的宽谷溢流至山麓地带. 根据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 、地层接触 在唐古拉山东段 , 由于中更新世以后地形切割 关系 、孢粉组合 、古土壤发育和一些年龄资料等证 极强 , 相当于此期的冰碛物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据 , 不同学者一致认定唐古拉山地区最早冰期发生 但是 , 在高出于现代谷底 600 m 的夺错拉分水岭 在中更新世 , 而且冰川规模是历次冰期中最大的 . () 海拔4 736 m附近 , 仍有大量的花岗岩漂砾散布 ( 但在冰期次数划分上存在 3 分 即唐古拉冰期 、扎 1 , 8 ,11 ) ( 于缓丘垄岗之间. 当地的基岩主要是板岩 、片岩和 加藏布冰期和巴斯冰期和 4 分 即拜多冰 25 , 26 ) 期 、布曲冰期 、扎加藏布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灰岩等 , 显然这些花岗岩块或漂砾是由冰川从远处 之说.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结合青藏高 的山体轴部搬运而来的. 原地区最新的 、系统的研究成果 . 可将唐古拉山地 ( 上述昆仑冰期即最大冰期 本地命名为唐古拉 ) 冰期的时代 , 施雅风综合青藏高原已有的研究资 )( 略作修改图 5 唐古拉山地区最大冰期冰川分布范围 据文献 22 , Fig. 5 Map Showing t he dist ributio n of glaciers in t he Maximum Glaciatio n in t he Tanggula range ( 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 3 次更新世冰期 昆仑, 当时为一巨型的冰帽 —山麓可以恢复其冰川规模 ) 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 冰川. 新冰期和小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依据此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不 期的冰碛分布范围 , 恢复当时的冰川规模 , 虽小于 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 而且也是本区冰川规模 最大冰期的冰川规模 , 但仍不失为大型的冰帽 —山 最大的一次冰期. 依据此期的冰碛分布范围 , 大致麓冰川. 表 1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期对比 Table 1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t he Tanggula Range and compared wit h t hose in Kunlun Pass and West Kunlun Mountains M IS 年代17 ]9 , 10 , 16 西昆仑山地区 冰期唐古拉山昆仑山垭口地区 阶段 / ka B P 1 ( ) 013 ka: 现代冰 小冰期 现代冰 川 外 围 3 , 4 列 终 碛3 列终碛垄 ; 古里雅冰芯记录现代冰川外围 ( ) 的降温 15,19 世纪小冰期垄 ,冰 碛 表 面 新 鲜 , 无 植 物 生川 前 的 终 碛 垄 , 冰 碛 新 长鲜 ,无植物生长0 . 5 14( ) ( ) 崇测冰进 ?的终碛 : C 2 720 ?85a B P 靠近 小 冰 期 冰 碛 的 不 完 整 终新冰期 3 ka B P:靠近小14 碛垄 ;岗加曲巴冰川的侧碛和 ( ) 冰期 冰 碛 的 几 道 不 完 整新冰期崇测冰进 ?的终碛 : C 3 522 ?117a B P1414 ( ) 终碛C 3 540 ?160a B P终碛垄( ) 崇测冰进 ?的终碛 : C 3 983 ?120a B P4 . 0 冰川强烈退缩 ; 形成广泛的沼14 冰川强烈退缩 ;形成土壤和古土壤 C711 , 14 ( ) 高温期泽泥炭层 C 5 805 ?173 a冰川强烈退缩416 ka B P B P 14 古里雅东冰流终碛垄 C813,811 ka B P 全新世( )( )? ? 早期冰进古里雅冰芯记录的降温 815,810 ka B P 10 14 ( ) 晚冰期 13 ka B P: 南侧C1111,1010 ka B P ; 古里雅东冰流终碛垄 ( )? 新仙女木期 3 列终碛垄最内一列冰芯记录降温 1212,1019 ka ,1110 ka 最低 冬克玛底冰川前 212 km 处终 2 末次冰期晚14 14 ( ) ( ) 碛 C213 , 116 ka B P. 南 坡 20 ka B P: 南末次最大 C2310,1510 ka B P; 冰芯记录 末次最大 冰阶或末次 降温 3210,1510 ka B P ,2310 ka B P 最低 布纽曲谷地海拔5 030,5 100北两侧的弧形终碛垄 冰期冰盛期 m 的终碛垄32 3 ( ) 3a 间冰阶30 . 0,40 . 0 ka B P甜水海 、郭扎错高湖面 3b 中冰阶 () 古里雅冰芯记录的降温 47 . 0,43 . 0 ka BP( )( )? ? 3c 间冰阶 ( )? ( ( )( TL 6普鲁砂山地层中风 成 砂 167 ?0133 末次 冰 期 早 期 60 , 40 ,有可能被后期缺乏年代测定 末次冰期) ( 4 ) ka B P; 冰 芯 记 录 的 降 温 7510 , 5810 ka ka B P:三岔河组地层中 早冰阶冰川前进时覆盖) B P 反映的冷湿特点75 垭口 冰 期 冰 碛 上 发 育 有 、5b 、5a ; 古里雅冰芯前期冰碛上发育灰褐色土壤层 前期 冰 碛 上 发 育 灰 褐 色 土 壤( 相当 于 S1 的 古 土 壤 灰末次间冰期5c 、5d 、5e ( ) 层记录的升温 12510,7510 ka B P) 褐土130 6 纳钦曲宽谷中宽 7 ,8 km , 长 青藏公路原 63 道班附近倒数第二次( 22 km 的冰碛垄岗 海拔4 900布拉克巴什冰川前冰水平原西侧较老冰碛( 冰期 可能的冰碛物 ;三岔河组的下( ) ,4 950 m; 布纽曲谷地中残台地 距 地 表 60 cm 深 处 的 冰 碛 砂 TL( 开始于 10 或风 成 砂 沉 积 300 , 200( ( ) ) 余的 大 面 积 冰 碛 丘 陵 海 拔206 . 0 ?17 . 0ka B P)) ka B P 8 阶段) 300 4 900,4 950 m ( 老冰碛平台上的红色砂砾层 距地表 80 cm( ) ( )?? 420 间冰期) 深处的红色冰碛砂 TL 33310,4610 ka B P 中梁赣冰期 ( )( )( )480 12 ? ? ? 13 、14 、 在南 北 坡 前 期 冰 期 形 成 的 冰 纳赤 台 组 泥 石 流 沉 积 与( ) ? 大间冰期碛上 发 育 了 棕 色 森 林 土 型 的15 三岔河组河流相沉积 古土壤600 在雀 莫 错 南 岸 和 沱 沱 河 流 入 ( 昆仑山主脊上 海拔4 900 、17 、16 祖尔 肯 乌 拉 山 处 的 东 岸 山 坡 ) 布拉克巴什河与玉龙喀什河回合口以下老 ,5 200 m的冰碛 , 含 有昆仑冰期18 、19 、 上残 留 的 冰 碛 , 其 海 拔 4 900 36( ) 最大冰期 大量的花岗岩漂砾 ; 冰碛冰碛平台 ;古里雅冰芯底部Cl0176 Ma B P ,5 000 m20 800 ESR0171 Ma BP Li J ijun , Zheng Benxing , Yang Xijing , et al . Glaciers of Xizang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 并分为早冰阶( ) Tibet C . Bei jing : Science Press , 1986 . 238 - 242 . 徐叔鹰. 和晚冰阶. 而早冰阶的冰川作用 , 前面已经提到还 唐古拉山古冰川遗迹 A . 李吉均 , 郑本兴 , 杨锡金 , 等. 西藏 冰川 C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6 . 238 - 242 . 未找到可靠的证据. 因此 , 本文主要讨论了 L M G. 2 Pu J ianchen , Yao Tando n g , Wang Ninglian , et al . Puruogangri ice 依据 L M G 的冰碛分布范围 , 当时的冰川规模明显 field and it s variatio ns since t he Lit tle Ice Age of t he No rt hern Ti2 减小. 西段以冰帽冰川为主 ; 中段以冰帽 —山谷冰 betan Plateau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2002 , 24 () 1: 87 - 92 . 蒲健辰 ,姚檀栋 , 王宁练 , 等.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 川为主 ; 东段以山谷冰川为主. ( ) 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J . 冰川冻土 , 2002 , 24 1: 87 - 92 . 新 冰 期 发 生 在 全 新 世 高 温 期 后 , 为 4 000 ,3 Liu Shi yin , Shen Yo ngping , Sun Wenxin , et al . Glacier variatio n 3 000 a B P. 当时的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 而 since t he maximum of t he Lit tle Ice Age in t he Western Qilian Mo untains , No rt hwest China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冰川类型与现代冰川相似 . ( ) Geocryology , 2002 , 24 3: 233 - 243 . 刘时银 ,沈永平 ,孙文新 , 小冰期发生在 15 , 19 世纪降温期 , 当时的冰 等. 祁连山 西 部 小 冰 期 以 来 的 冰 川 变 化 研 究 J .冰 川 冻 土 , 川规模和类型与现代冰川类似.( ) 2002 , 24 3: 233 - 243 .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期划分的不足之处在于 4 Su Zhen , Shi Yafen g. Respo nse of mo nsoo nal temperate glaciers in 缺乏测年资料 . 因此 , 在进行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 China to glo bal war ming since t he Lit tle Ice Age J . Jo urnal of ( )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2000 , 22 3: 223 - 229 . 苏珍 , 施 冰期划分和讨论时 , 只有与青藏高原第四冰川研究 雅风. 小冰期以来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 冰川冻土 , ( ) 较深入的地区 , 尤其是与邻近地区 昆仑山垭口等( ) 2000 , 22 3: 223 - 229 . () 进行比较 表 1, 才能作出有意义的 、合理的解释.5 Li J i jun . Existing glaciers in t he Tanggula Range A . Li J i jun , ( ) Zheng Benxing , Yang Xijing , et al . Glaciers of Xizang Tibet 4 结论C . Bei jing : Science Pree , 1986 . 149 - 155 . 李吉均. 唐古拉山 现代冰川A . 李吉均 , 郑本兴 , 杨锡金 , 等. 西藏冰川 C . 北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发生和发展与该区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6 . 149 - 155 . 山地上升幅度 、时间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 冰川 6 Wan g Ninglian , Ding Liangf u. St udy o n t he glacier variatio n in Bu2 jiagangri Sectio n of t he East Tanggula Range since t he Lit tle Ice Age 演化过程不完全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冰川演化相 ( )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2002 , 24 3 : 244 - 一致 , 冰期的次数也不尽相同. 自中更新世以来 ,252 . 王宁练 , 丁良福. 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 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和 2 次全 ( ) 的冰川变化研究J . 冰川冻土 , 2002 , 24 3: 244 - 252 . 7 L u Anxin , Yao Tando n g , Liu Shiyin , et al . Glacier change in t he ( ) 新世晚期冰进 :即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 Geladando ng area of t he Tibetan Plateau mo nito red by remote sens2 () 新世早期 0180,0160 Ma B 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 ) ing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2002 , 24 5: 559 一次冰期 ,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主 - 562 . 鲁安新 , 姚檀栋 , 刘时银 , 等.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 脊上发育的冰川连为一体向四周辐射 , 形成巨型的 ( ) 冰川变化的 遥 感 监 测 J .冰 川 冻 土 , 2002 , 24 5 : . 559 - 562 . 冰帽 —山麓冰川 ,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 8 Den g Xiaofeng , Zhang Wenjing. Evolutio n of Quaternary glaciers ,18 倍 ; 倒 数 第 二 次 冰 期 发 生 在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and enviro nment o n t he eastern side of t he Geladando ng Peak J . () 0130,01135 Ma B P, 虽然冰川规模小于前一期 ( ) Jo 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1992 , 14 2 : 153 - 160 . [ 邓晓峰 , 张文敬. 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东坡第四纪冰川与环境 的冰川规模 , 比现代冰川大 13,15 倍 , 但仍不失为 ( ) 演变 J . 冰川冻土 , 1992 , 14 2: 153 —160 . 大型的冰帽 ———山麓冰川 ;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 9 Yao Tando n g , Tho mp so n L G , Shi Yafeng , et al . A st udy of cli2 ( 世晚期 3210 , 1510 ka B P , 2310 ka B P 时达到极 matic variatio ns since L ast Interglaciatio n in t he Guliya Ice Co re J . ( ) (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7 , 27 5 : 447 - 452 . 姚檀栋 , ) 盛,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 倍 , 并以冰 Tho mp so n L G , 施雅风 , 等.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侯 14( 帽 —山谷冰川为主 ; 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 () ( ) 变化研究J . 中国科学 D 辑, 1997 , 27 5: 447 - 452 . 14 10 J iao Ke qin , Yao Tando ng , Li Shijie . Evolutio n of glaciers and en2 ( ) ) C 5 805 ?173 a B P后 , 冰 碛 物 的 C 测 年 为 viro nment in t he West Kunlun Mo untains during t he past 32 ka J . () 3 540 ?160a B P ,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 小 ( ) Jo 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2000 , 22 3 : 250 - 256 . 冰期发生在 15 , 19 世纪 ,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 [ 焦克勤 , 姚檀栋 , 李世杰 , 西昆仑山 32 ka 来的冰川与环境演 冰川.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 ( ) 变 , 冰川冻土 , 2000 , 22 3:250 - 256 . 11 Zhan g Linyuan . Glaciers at t he so urce regio n of Tuot uo River in 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 t he upper reaches of t he Changjiang and t heir evolutio n J . Jo urnal 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 冰川规模和雪线降低值一次 ( )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1981 , 3 1: 1 - 9 . 张林源. 长江 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上游沱沱河源头地区的冰川及其演变 J . 冰川冻土 , 1981 , 3 ( ) 1: 1 - 9 . 参考文献( Ref erences) :12 J iao Ke qin , Shuji Iwata . Glacial changes since t he L ast Glaciatio n ( )in Kunlun pass , Tanggula pass and So ut heastern Xizang Tibet 1 Xu Shuying.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 n in t he Taggula Range A . A . Glaciolo gical Climate and Enviro nment o n t he Qing - Zang 112 - 117 . Plateau C . Bei jing : Science Press , 1993 . 120 - 129 . 焦克勤 , et al . St udy of 19 Shi Zhen gtao , Zhang Shiqiang , Zho u Shangzhe , 岩田修二. 昆仑山垭口 、唐古拉山垭口和藏东南地区末次冰期 ESR dating of Quaternary mo raine , Qilian Mo untains J . Jo urnal 以来的冰川变化 A . 青藏高原冰川气候与环境 C . 北京 : 科 ( )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2000 , 22 4 : 353 - 357 . 史 正 学出版社 , 1993 . 120 - 129 . 涛 , 张世强 , 周尚哲 , 等. 祁连山第四纪冰碛物的 ESR 测年研究 13 Liu Shi yin , L u Anxin , Ding Yo ngjian , et al . Glacier fluct uatio ns ( ) J . 冰川冻土 , 2000 , 22 4: 353 - 357 .and t he inferred climate changes in A’Nyemaqen Mo untains in t he 20 Zho u Shan gzhe , Li J ijun , Zhang Shiqian , et al . Glacial geo mo r2 so urce area of t he Yellow River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p hology and ice ages in t he Bailang River Basin , Qilian Mo untains ( ) Geocryology , 2002 , 24 6: 701 - 707 . 刘时银 , 鲁安新 , 丁永 ( )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2001 , 23 2 : 131 - 建 , 等. 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J . 冰川 138 . 周尚哲 , 李吉均 , 张世强 , 等. 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 ( ) 冻土 , 2002 , 24 6: 701 - 707 . ( ) 地貌与冰期J . 冰川冻土 , 2001 , 23 2: 131 - 138 .14 Shi Yafen g , Zheng Benxing , Yao Tando ng. Glaciers and enviro n2 21 Shi Yafen g. A suggestio n to imp rove t he chro nology of Quaternary ( ) ment s during t he L ast Glacial Maximum L GM o n t he Tibetan Glaciatio ns in China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 ) Plateau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1997 , 19 2: ( ) 2002 ,24 6: 687 - 692 . 施雅风.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改进建 97 - 113 . 施雅风 , 郑本兴 , 姚檀栋.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期( ) 议 J . 冰川冻土 , 2002 , 24 6: 687 - 692 . ( ) 时的冰川与环境 J . 冰川冻土 , 1997 , 19 2: 97 - 113 .22 Li Bin gyuan , Li J ijun , Map of Dist ributio n of Quaternary Glacia2 ( ) 15 Shi Yafen g , Yao Tando ng. M IS 3b 54 ,44 ka B Pcold perio d tio n in Qinghai - Xizang Plateau M . Bei jing : Science Press , and glacial advance in middle and low latit udes J . Jo urnal of 1991 . 李炳元 , 李吉均.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 M .( )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2002 , 24 1 : 1 - 9 . 施 雅 风 , 姚 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1 .( ) 栋. 中低纬度 M IS 3b 54,44 ka B P冷期与冰川前进J . 冰川 23 Shi Yafen g. Evolutio n of t he cryo sp here in t he Tibetan Plateau , ( ) 冻土 , 2002 , 24 1: 1 - 9 . China , and it s relatio ns wit h t he glo bal change in t he Mid Quater2 16 Zhen g Benxing , J iao Keqin , Li Shijie , et al . New p rogress abo ut ( ) nary J . Jo 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yology , 1998 , 20 3 : chro nological st udies of Quaternary glaciatio n in Qinghai - Xizang 197 - 212 . 施雅风. 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演化及其与 ( ) Plateau J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1990 , 7: 533 - 537 . 郑 ( ) 全球变化的联系 J . 冰川冻土 , 1998 , 20 3: 197 - 212 .本兴 , 焦克勤 , 李世杰 , 等.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年代研究的新 24 Shi Yafen g , Zheng Benxing , Li Shijie , et al . St udies o n altit ude ( ) 进展 J . 科学通报 , 1990 , 7: 533 - 537 . and climatic enviro nment in t he Middle and East Part s of Tibetan 17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Maximum Glaciatio n J . Jo urnal of ( )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 1995 , 17 2: 97 - 112 . 施雅风 , 郑 et al . Reco rd of nat ural Cui Zhijiu , Wu Yo ngqiu , Liu Gengnian , 本兴 , 李世杰 , 等.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侯环 expo sures o n t he Kunlun Shan Pass of Qinghai - Xizang High road ( ( ) A . U plif t and Enviro nmental Changes of Qinghai - Xizang Ti2 境探讨 J . 冰川冻土 , 1995 , 17 2: 97 - 112 . 25 Pu Qin gyu , Wu Xihao , Qian Fang. The Quaternary geology p ro b2 ) betanPlat ueau in t he L ate Cenozoic C . Guan gzho u : Guangdo ng lem of t he Tanggula Mo untain regio n alo ng t he Qinghai - Xiz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1998 . 81 - 111 . 崔之久 , 伍永秋 , Highway A . Professio nal Pa per o n Geology St udies of Qinghai - 刘耕年 , 等. 青藏公路昆仑山垭口天然剖面记录 A . 青藏高原 ( ) Xizang Plateau 4C . Bei jing : Geology Press , 1982 . 19 - 33 . 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C .广州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8 . [ 蒲庆余 , 吴锡浩 , 钱 方. 青藏公路沿线唐古拉山地区的第四纪 81 - 111 . ( ) 地质问题 A .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4C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18 Wan g Suming , Xia Weilan , Qian J unlo ng , et al . Sedimentary 1982 . 19 - 33 .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 nic - climatic evolutio n of co re RM in Zoige Basin A . Annual re po rt o n t he st udy of t he fo r matio n , evolutio n , et al . St udies of Quater2 Duan Wanti , Wu Xihao , Pu Qingyu , 26 nary glaciatio n alo ng t he Qinghai - Xizang Highway J . Chinese enviro nmental variatio ns and eco system o n t he Qinghai - Tibetan ( ) Science Bulletin , 1979 , 10: 455 - 458 . 段万倜 , 吴锡浩 , 蒲庆 ( ) Plateau 1995C . Bei jing : Science Press , 1996 . 112 - 117 . 王 余 , 等. 青藏公路沿线第四纪冰期的研究 J . 科学通报 , 1979 , 苏明 , 夏威岚 , 钱君龙 , 等. 若尔盖盆地 RM 孔的沉积特征与构 ( ) 10: 455 - 458 . 造 ———气候演化 A .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环境变迁与生态系 ( ) 统研究 , 学术论文年刊 1995 C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6 . The Quaternary Glac iat ions an d Glac ier Propert ies in the Tanggula Range J IAO Ke2qin , SH EN Yo ng2ping ( )Col d a n d A ri d Regions En v i ron ment al a n d En gi neeri n g Resea rch I nst i t ute , Chi nese A ca de m y of S ciences , L a nz hou Ga ns u 730000 , Chi na ( Abstract :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 ment of t he and t he lat ter ice age 3210,1510 ka B P , wit h t he Q uater nary glaciers in t he Tanggula Range was clo se2 ) largest scale of glaciers during 2310 , 1610 ka B P. ly related to t he amplit ude and time of mo untain up2 Up to now , however , t he glacial vestiges of t he earli2 lif t and climatic co nditio ns. The evolutio n p rocess of er ice age have not been fo und in field investigatio n t he glaciers in t he range did not co mpletely acco rd and in t he research of t he Q uater nary glaciers yet . wit h t hat in ot her regio ns of t he Tibetan Plateau , and Therefo re , t his paper discusses t he lat ter ice age of t he number of glaciatio ns was not co mpletely t he () t he L ast Ice Age i . e . , L ast Glacial Maximumo n2 same. Since t he mid2Pleistocene epoch , t hree Pleis2 ly. During t he lat ter ice age of t he L ast Ice Age , t he ( tocene glaciatio ns i . e . , t he Kunlun Ice Age , t he scale of glaciers , mainly in t he fo r m of ice cap and ) Penultimate Ice Age and L ast Ice Age and t wo valley glaciers , was 10 times larger t han t hat at p re2 (Holocene glaciatio ns i . e . , t he Neoglaciatio n and t he sent . The Neoglaciatio n occurred af ter t he high2tem2 14 ) Lit tle Ice Agehave occurred in t he Tanggula Range . ( perat ure perio d of t he Holocene epoch Cdating 14 The Kunlun Ice Age occurred in t he early mid2Pleis2 () ) ( 5 805 ?173a B P, w hen t he C age was 3 540 ( ) tocene epoch 0180 , 0160 Ma B P, w hich was not ) ?160 a B P , and t he scale of glaciers was slightly o nly t he earliest ice age , but also t he largest glaciatio n larger t han t hat at p resent . The Lit tle Ice Age oc2 in t his range . The glaciers developed over t he main curred during t he 1500πs , 1800πs , and t he scale of ridge co nnected toget her , fo r ming a huge ice cap wit h glaciers was clo se to t hat at p resent . piedmo nt glaciers , of w hich t he size was 16 , 18 The scale of glaciers in t he Tanggula Range has times larger t han t hat at p resent . The Penultimate beco me smaller and smaller since t he Kunlun Ice ( Ice Age occurred in t he late mid2Pleistocene 0130,Age , because of t he drying p rocess in t he hinterland ) 01135 Ma B P, w hen t he size of glaciers , still large of t he Tibetan Plateau due to t he uplif t of t he ice cap wit h piedmo nt glaciers , was smaller t han t hat plateau. The evolutio n co urse of glacial climate t ype in t he p receding ice age but was 13,15 times larger was mo nsoo n maritime ?t ransitio nal mo nsoo n mar2 t han t hat at p resent . The L ast Ice Age occurred in itime2co ntinental ?mo nsoo n co ntinental ?co ntinen2t he late perio d of t he late Pleistocene , w hich can be tal . ( )divided into t he earlier ice age 7510, 5810 ka B P Key words : Tanggula Range ; Q uater nary glaciatio n ; glacier feat ures
/
本文档为【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