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

2017-10-08 50页 doc 234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 1、相关定义 1.1、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协同效应被金融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公司并购的现象。 在金融与投资专业词典中将协同效应认定为是企业收购和兼并所要实现的目标, 企业合并后其所能达到的经营目标的表现超过原企业作为独立的分散的个体的 经营目标表现之和,即实现 “1+1〉2”的效果。1998 年安索夫在其出版的《新 公司战略》中提出的协同效应认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 价值大于各个部分价值的总和,或者说企业取得有形利益或者无形利益的潜在机 会以及企业取得...
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
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 1、相关定义 1.1、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协同效应被金融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公司并购的现象。 在金融与投资专业词典中将协同效应认定为是企业收购和兼并所要实现的目标, 企业合并后其所能达到的经营目标的表现超过原企业作为独立的分散的个体的 经营目标表现之和,即实现 “1+1〉2”的效果。1998 年安索夫在其出版的《新 公司战略》中提出的协同效应认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 价值大于各个部分价值的总和,或者说企业取得有形利益或者无形利益的潜在机 会以及企业取得这种潜在机会与企业自身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6。后来的学者在 研究中不断丰富发展协同效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协同效应主要由财务协同、经营协同,管理协同组成。其中财务协同是协同 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财务协同是协同效应的基础和核心。一个企业在 并购后若要实现并购战略意图的有效贯彻的目标,必要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管理 方式统一、拥有健全的财务运行体制,较强的财务运作能力,只有这样收购公司 才能对目标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购协同才能很好的实现,并且良好的财务协 同效应能够促使协同效应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财务协同效应的效果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了协同效应的实现情况。并购协同效应的效果很大程度通过增强企业财 务方面的效应来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指标的变化。因此追求财务协同 效应成为近年来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它决定 着并购的方式和并购对象,同时作 为并购行为和并购活动的原动力指引其朝着既定的方向和预期目标进行,本文正 是从财务协同效应的角度展开研究。 财务协同效应这一概念是有 Weston 和 Williamson 提出来的。其相关文献 发生在六十年代,那时在纯粹混合并购中管理协同效应假说的使用性产生怀疑。 在这种背景下,财务协同理论认为并购两企业的互补性不一定仅存在于是管理能 10 力和组织能力方面。并购两企业的互补性可能存在于内部现金流量和投资机会方 面,这种互补性就是财务协同效应。前期很多学者将财务协同效应仅仅定义为会 计、税收方面的效应。后来的学者将这个定义逐步拓展,将财务协同效应和财务 管理联系起来,财务协同效应更强调并购后的财务管理能力,那么财务协同效应 也就应该贯穿于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资金分配这四个财务基本功 能之中。通过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可以使并购双方达到资本成本降低、偿债能力 提高、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增加投资机会,提高盈利能力等。因此笔者认为所谓 财务协同效应即并购给财务方面带来的效应,不仅表现为税法、证券交易带来的 金钱收益,更强调企业并购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达到协调整合财务资源,增强关 联企业财务能力,提高财务运营效率,进而使企业的价值增加。财务协同效应的 实现与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体现。 1.2、IPO 效应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IPO 效应的概念2.1 IPO 效应的概念 IPO 前后业绩变化情况 及影响因素是财务学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之一[13]。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般是因为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需要进行融资来提高资信 等级、改善资本结构、增强财务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 以公司 IPO 后的经营目标应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相匹配甚至更高。同时,上市后公司的 权益资本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并影响到公司的持续融 资能力,因而上市公司在 IPO 后有强烈动机利用会计准则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包装, 以达到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从而保持其融资能力的目的[7],因而理论上,上市公司在 IPO 后的三至五年内,经营业绩应逐年提高。然而国内外大量的学者研究表明,上市公司 IPO 当年的经营业绩普遍低于 IPO 之前的一年,在 IPO 之后的三至五年内呈持续下降的趋 势[3][8],并普遍低于同行类似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6],本文将这种 IPO 前后业绩变动的 现象定义为”IPO 效应”。这种 IPO 后经营业绩的理论预期与实际结果的背离的现象, 已成为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3、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在国外,财务重述也称为”财务报告重新表述”,在我国,国内的学者更习惯于 称财务重述为”年报补丁”,随时间的发展,国内学者也接受了”财务重述”这一说 法。2002 年 10 月,美国会计总署对财务重述做了这样的界定: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 司在其自愿或者审计师、监管当局要求下,对之前公布的市场公开报告进行重新表述 的行为。美国财 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审计变更》中也指出: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 司发现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并对其进行更正的同时也进行重新表述的行为[26]。 王毅辉(2008)把财务重述定义为对历史报告中存在的错误信息或误导投资者的 信息进行重新表述的补救行为[27]。高丽芳(2009)对上市公司的补充更正公告首先 从对象范围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补充更正公告(或者说一般的补充更正公 告),仅指财务报告发布之后短期内(下次同类型的定期报告编报以前)直接针对此报 告的补充更正公告,即俗称的”打补丁”;而广义的补充更正公告则还包含对以前年 度会计差错的追溯调整。一般补充更正与追溯调整的区别很明显:前者对错报对象的 更正较为及时,上市公司主动更正的比例较大,错误性质也不太严重;后者对错报对 象的更正滞后时间很长,上市公司被动更正的比例高,错报性质较严重[2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重述的定义虽然在说法上不是绝对的一致,但对其 实质的定义都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财务重述是对已发布过的年报中关于计量、记 录或确认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内容或遗漏事项进行修正、补充。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学者 对财务重述的在言辞上的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认为财务重述 9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对以前所发布的财务报告中错误内容或遗漏事项的一种补救行为。 1.4、效应及明星效应的相关定义 1 《辞海》中有”效应”这一词条,并作出了相关的解释: 物质或劳务 本身所具有的 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是物质或劳务的客观属性,并阐述了效应在庸俗经济学中的定义: 指人们在消费物质或劳务时所感受的满足,认为它的大小决定于各人的主观评价。由中 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2005 年增补本《现代汉 语词典》在对”效应”的解释中以”明星效应”一词作为例证。该词典认为”效应”是 指:l)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2)泛指 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明星效应。陈志坚、 刘国涛在《”姚明效应”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中,认为效应是一件事物或一 个人对社会造成的一定后果或影响,对”姚明效应”的解释是:姚明作为一名篮球运动 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从深度和广度上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和后果。张家治在《说名人效应》中认为”名人效应”就是名人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陈甲标在《人才社会化中的名人效应》中认为”名人效应”是指借名人之名所产生的社 会效果,它的机制是马太效应与晕轮效应的综合作用。我们知道”名人效应”与”明星 效应”概念相近却不能等同,总之,有关书籍和文献尚没有对”明星效应”一词给出非 常明确的定义。 1.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的研究,首先需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 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对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的内涵为基础,对其内涵的把握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的 因素的总和,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而创设 的具体小环境。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系统,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的全过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一个广泛复杂的动态性、开放性体系, 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隐性环境与显性环境双向作用的有机统一。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这是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区别于其他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作用的发挥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为前提条件的,每一次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都有与之相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目前,学界还未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的内涵进行界定。本文依据环 境效应的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的内涵给予界定。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环境效应的内涵 关于环境效应的内涵,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界定。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效 应(environmental effect)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 起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环 境的不利影响。在心理学中, 环境效应是指”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反应。?这一概念比较笼统,缺 乏中心词。基于上述环境效应的内涵,本文认为环境效应是指环境对某一事物产 生的作用和效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的内涵 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形成,其效应也应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 生的。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是一个多方面的作用效果。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环境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一个环境系统,其构成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效应,如积极效应、消极效应等等。 1.6、-2-2 效应信息作为概念对本体的填充 根据已有的本体库结构,可分析出需要从效应文本中抽取出的效应信息由以下部分组成:操作、输 入流、输出流和流属性(分为输入流属性和输出流属性),本课题将信息中的名词归为 4 类,为 A1,A2, P1,P2,分别代表输入流,输出流,输入流属性和输出流属性。在本课题中,是以谓词为中心进行信息 的提取的,这与效应本体库中的以操作为中心相对应,下表是所提取信息与效应本体库中概念的对应情 况: 表 4.5 提取信息与效应本体库对应概念 Table 4.5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with EKB concept 类别 概念 EKB_name 效应 Operational 操作 A1 输入流 A2 输出流 P1 输入流属性 P2 输出流属性 向效应本体中添加概念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概念的定位,即对于待添加的概念从属于已有的本体结构 中的哪一类进行判断。在概念的定位中,我们使用了中文 WordNet 词典对概念进行扩充,将扩充之后的 词集在效应本体中进行检索,搜索与其匹配的父类或同类,之后在该类别下创建此概念的实例,整体流 程如下: 24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始 读取中间结果数据库的 Analyse表 所有字段是否 提取完毕 N 逐一提取各个字段 对字段内容进行WordNet 扩展 检索本体库中的概念类 别 Y 是否存在匹配节点N在默认节点下创建概念 实例 Y 在该匹配节点下创建概 念实例 概念导入 完毕 图 4.6 概念填充流程 Fig 4.6 process of concepts filling (1)、读取分析后的效应的各个字段的信息; (2)、在本体库中检索与此名称相同的概念,若检索到已经存在此概念,转至(8),若未检索到此 概念,跳转至步骤(3); (3)、对字段信息进行中文 WordNet 的扩展,获得该概念的同类和父类集合; (4)、在本体库中对概念的同类和父类集合进行检索; (5)、判定是否已存在匹配的类型节点,如果已存在执行步骤(6),未能检索到匹配的类型节点执 行步骤(7); (6)、在检索到的匹配类型节点下创建此概念的实例; (7)、在默认类别下创建此概念的实例; (8)、概念导入完毕。 1.7、VPN的定义 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虚拟专 用网的定义目前是多种多样的,它随着其在逻辑网络上功能实现的差异而变化。 每个 产品制造厂商都认为各自的产品可以支持真正的VPN,并由此产生了他们自己 的VPN定义。如:”建立在实际网络(或物理网络)基础上的一种功能性网络”,”是 通过公用网络实现远程用户或远程LAN之间互连,但仍具有专网优点的一种技术”, “在工nternet上实现的一个专用网”等等。VPN通俗一点说就是使用加密的IP隧 道,实现私有IP包,和其他网络协议(IPX,NetBEUI等)包在Ineternet上的传输, 从而实现位于WAN上的不同LAN的各种协议虚拟连接,即虚拟的局域网.VPN拥有 成本低、开销少、灵活度高等优点VPN有以下几大功能:可以替换现有的专用网 网段或子网;通过把特定应用分离出来满足相应需求,为专用网络提供有益的补 充;在不影响现有专用网的情况下,处理新应用;增加新位置,特别是国际性网 站。 为了对虚拟专用网的定义有一个全面的考虑,我们可以从”虚拟专用网”本 身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虚拟专用网络可以把它理解成是虚拟出来的企业内部专 线,在这条线上的设备都可以使用企业局域网的私有地址,具有和企业内部网相 同的权限。”虚拟”指的就是它可以通过特殊的加密通讯协议,使得连接在工nternet 上的位于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讯线路,就好 比是架设了一条专线一样,但是它并不需要真正的去铺设光缆之类的物理线路, VPN上的网络节点在逻辑上是处于内网中的网络节点。”专用”其实也是一种虚拟 产生的功能性的专用,因为它可以实现不同网络的组件和资源之间的相互连接, 能够利用工nternet或其它公共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为用户创建隧道,并提供与专 用网络一样的安全和功能保障。 vPN最直接和严格的定 义是:VPN是一个通信环境,其中访问被控制在只允许 规定团体中的对等实体之间建立连接,它的构建是通过对公共的底层通信媒体进 行某些形式的划分实现,它是底层通信媒体在非独占的基础上对网络提供服务。 简而言之,虚拟专用网VPN指的就是依靠ISP(工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它 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VPN虽然 不是真正的专用网络,但却能够实现专用网络的功能。在虚拟专用网中,任意两 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利用某种公众 网的资源动态组成的。工ETF草案对基于IP的VPN理解为:”使用IP机制仿真出一 个私有的广域网”,它是通过私有的隧道技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仿真一条点到点的 电信财务、资金管控系统网络平台VPN设计与实现 专线技术,用户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网络。(如图2.1)虚拟专 用网的核心就是利用公网的物理构架建立逻辑上的专线网络。 ... ... ... ... }}}1} }} }}}:l ll 拐拐舀石 石 1111一一l ll }}}}}}}}}}}{} }} ... ... ... 图2.1 VPN的逻辑网络结构 2.2隧道技术 1.8、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节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绩效 关于绩效( Performance)的界定,理论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所谓绩效,也称效绩、业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 成绩或成果1。 2、所谓绩 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层含义2。这两 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均认为绩效包涵行为结果(即业绩)在内,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除行为结果外,绩效还包括行为过程。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绩效评价无一不 是从人们行为活动的各个过程设置、选取评价指标,从而对行为结果做出中肯评价。 换言之,绩效包括两个层面:耗费与成果,即在比较耗费与成果的基础上反映所取得 的收益。 3、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绩效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完成某种任务或者达到某个目 标的行为,通常是有功能性或有效能的表现。可见,绩效实质上是一个多维概念, 不能简单等同于某一个方面。绩效有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体绩效三个层面。 员工绩效研究一直以理性模型为基础,即认为评估的目的就是对被评估者的绩效进 行准确测量。团队绩效是指团队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及其结果。组织 绩效是指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3。因此有学者将绩效界定为:绩效是人们行为的效果 和效率,即将行为过程中的耗费与行为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反映人们从事该行为所 取得的各种收益。 1 王雪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中南大学,2007 年:27-34 2 马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3 年 3 月:8 3 徐丽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年 6 月:32-38 10 4、绩效(Performance),顾名思义,就是组织活动的”绩”与”效”之和,即”做 了什么样的事情”和”获得什么样的效用”。绩效是在特定情境下组织实现其目标的 相对表现水平,这个相对水平量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描述。绩效可从包括竞争、时间、 质量、创新、效率、效果等维度认识。 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 的整体运营效果做出的概括性评价,以揭示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 对社会的贡献,为管理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为改善组织绩效提供指南。 所以,近来一些研究者认为绩效评估是一种管理过程,评估的目的才是影响评估准确 性的更重要的因素 1 。 (二)评价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认为,评价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比较 统一的、采取规定的方法,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简单的说,评 价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全面判断的过程 2 。 而对于绩效评价,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绩效评价指用组织使命和整体战略把组织管理过程各要素整合起来, 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系列计划、管理、监测和检查程序。它包括了目标设定、目标达 成以及结果评估的系统过程,代表了一个组织(政府)整合各种资源以接近目标的行 为和程度 3 。 也有人认为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对组织的有关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汇 总、计算和说明,进一步揭示财务状况、盈利水平、经营状况的一种分析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的载体,通过指标显示绩效 水平;评价标准是对客体进行分析评价的基准,是确定绩效好坏的参照系统 4 。 (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鉴于对绩效与财务绩效评价概念的不同表述,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并选取认同的概 念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界定如下: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 1 胡文燕.关于构建我国民办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探[J].高校讲坛, 2008 年第 26 期:200-202 2 王 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年 12 月:33-87 4 张国玉.高校绩效评估量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 6 月:16-24 11 运用现行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采 用特定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 的过程,通过定性定量的对比分析,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即投入一定的 教育资金而产生的能用数量表示的结果、效率和效益。它包括:效果,即高校最终有 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 况[8]。)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排 序和分析的一种财务统计分析方法 1 。 1.9、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定义 3.1.1 电力稽查3.1.1 电力稽查 电力稽查是电力监管主体对的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电力辅助性业务单 位和电力用户违反电力监管法规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根据情节轻重提出处以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吊销电力业务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意见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等工作的总 称。其主要职责是:对电力市场及与参与电力市场各环节运营的各电力主体进行例行 的行政执法检查,组织调查电力市场违法违规案例并提出处理意见,执行电力监管机 构的处理决定 [3] 。 1.10、并购融资的定义 并购融资是在并购中一个企业为了购买另一个企业而获取的资金。它可以采取内部 融资也可以采取外部融资。其实质就是利用各种融资工具,从各种可能的融资来源,以 最低的融资成本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的经济活动。[16] 笔者认为,并购融资是指并购企业为顺利完成并购,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制订正 确的融资决策,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支持并购的完成和并购完成后企业 的运作、重组及发展的活动。 1.11、并购的定义 并购的内涵比较广泛,一般是指合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下面首先 从合并的定义展开全文。 (1)合并的含义 合并指两家或多家独立的公司、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一般由一个占优势的公司吸 收一家或者几家公司。 公司法中,合并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吸收合并(Merger),或称兼并,是指合并方(或购买方)通过合并取得被合并 方(或被购买方)的所有净资产,并购完成后注销被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法人资格, 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原来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在合并完成后成为合并方(或购买方) 的资产和负债。吸收合并的具体方法是由合并企业用现金、债券、发行股票或签发出资 证明等方式换取被并企业的净资产。吸收合并的结果是合并企业作为保存下来的单一经 济和法律主体处理其会计实务,接受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并承担其债 务,而已解散 的各被并企业的股东则成为合并企业的股东。 ?新设合并(Consolidation),或称创立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合并组成 一个新的企业,参与合并的原各企业均不复存在的合并类型。新设合并的方法是由参与 合并的诸家企业以其净资产换取新设企业的股份。新设企业是单一的经济和法律主体, 它拥有失去法人地位的各个被并企业的资产且承担债务,同时处理会计实务。 ?控股合并(Acquisition),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在合并时取得对被并方(或被 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完成后仍保持着独立的法人资格且继 5 续经营,合并方(或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对被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 控股合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合并,双方仍分别是独立的法人,但合并方拥有被并方的财务 与经营决策的控制权,所以二者事实上是一个经济整体。 (2)收购的定义 收购是一家企业以产权交易为方式来获得其他企业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它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方式之一,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法律意义。经济意义指一家企 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权易手,先前的投资者失去了经营管理控制权,取得控制权是其实质。 法律上的收购是指拥有一个上市公司在外发行的 30%股份,然后发出要约收购该公司股 票的行为。 为了方便起见,人们通常习惯把兼并、收购和合并统称为并购(M&A)。 2、相关背景 2.1、研究的背景 蒂格勒1曾经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 途径发展成 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企业并购是市场经 济发展的产物,在西方经历了五次越来越激烈的并购浪潮。它促进了社会资 本的集中,企业结构的变迁,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据有关专家在 研究中发现,世界级的 500 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 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即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并购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虽然并购呈现 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同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是 市场化程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我国企业兼并收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企业并购和产权转让活动从1984年最初兴起至今已有近二十多年的发展 历史,出现了三次并购的高峰: 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 年上半年):1988 年我国的企业并购在 前几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第一次高潮。由于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 大报告已明确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1988 年 3 月七 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把”鼓励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和”实行企业产 权有条件的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的两项重要措施。从此,企业并购开始进 入高层决策。为了规范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企业并购行为,1989 年 2 月 19 日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颁布了《关于 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业并购的行政法规。《暂行办 法》的出台,对企业并购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Adler, N.J. & Jetliner , M. (1986). Is “Organization Culture” Culture Bou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ring, Vol. 25. No. 1: 73-90 2 该 阶段并购呈现以下特点:企业并购形式由一对一的单个并购向一对多 的复合并购方向发展;企业并购的范围由本地区、本行业内的企业间的并购, 向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方向发展;企业并购的目标由单纯的消灭亏损企业向 自觉优化经济结构方向发展,被并购企业已经不全是亏损企业;企业并购方 式除承担债务式,出资购买式和无偿划转式以外,还出现了控股式和参股式; 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使产权转让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 年——1995 年):1992 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 改革方向,产权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交易和产权交易市 场的培育和发展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企业并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 都有了新的突破,企业并购的高潮又一次来临。1993 年,上海、武汉、成都 等 16 个城市有 2900 多家企业被并购,转移存量资产 60 多亿元,重新安置职 工40多万人。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并购伴随着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育, 企业并购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了上市公司并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以及中国 企业跨国并购的现象。 第三次并购高潮(1996 年——现在):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围绕上市 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如果说从 1993 年到 1995 年上市公司并购还只是一种少 数零星现象的话,那么,从 1996 年开始在沪市上海本地股资产重组的带动下,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并且呈现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势头。 对 1993 至 2004 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数量的统计如表 1-1。 表 1-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数量统计 年 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数 量 1 6 1 9 33 70 84 103 119 168 172 160 由上表可见,进入 2000 年后,我国处在了国内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之中。 这无疑为正在努力寻求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尽快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 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支持。 2.2、美的电器并购小天鹅的背景 5.1.1 小天鹅转让股权背景5.1.1 小天鹅转让股权背景 小天鹅 A、B 股于 1996、1997 年相继发行并挂牌上市,小天鹅集团成为第一 大股东,2003 年,斯威特集团和西安通邮合伙持有小天鹅集团 52%股权而成为小 天鹅股份的实际控股人。在斯威特和西安通邮控股期间,占用小天鹅集团包括其 下属公司巨额资金,造成整个小天鹅集团资金链紧张,融资受阻,内部管理失控, 导致小天鹅无法继续经营管理。2007 年无锡仲裁委员会收回斯威特和通邮持有的 小天鹅股份,将小天鹅 A 股 24.01%转给国联集团。此后,国联集团成为小天鹅股 份第一大股东。 小天鹅股权回归国资委以后,公司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都出现大的改善。但是, 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大批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小天鹅集团生产成本加 大,资金链受阻,小天鹅这样的家电行业发展空间受到打压,很难出现短时间好 转迹象,对于小天鹅股份来说,现有的条件已经不能带动小天鹅未来发展。在这 种白色家电行业龙头集中,行业加速整合的趋势下,小天鹅凭借本身的经营状况 仅属于二线品牌,完全不具备做大做强的优势。 在这样的现状下,同行业之间的并购整合可以给小天鹅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像小天鹅这种二 线品牌,通过并购整合,可以获取规模效益,增强市场份额,拓 展销售渠道,一线企业充裕的自由现金流弥补了小天鹅集团资金紧张的情况,实 现了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无锡国资委的同意,国联集 团将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24.01%的股份以公开征集的方式转让出去,这就给广东 省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2.3、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次一次涌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蔕格 勒曾说,在美国很多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企业在选择发展壮大战略时,并购是其 经常选择的方式。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并购的态势更加迅猛,第五次并 购浪潮,规模十分巨大,深深的影响着并购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资金 实力较为雄厚,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财务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强, 在这种世界范围内并购热潮的大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在境内开始采用并购方式 谋求发展扩张。中国经济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资本环境也在逐步的改 进,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清科数据研 究中心推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中分析说明在其研究的范围 内:2005-2009 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交易达 565 起,并购金额 1,171.80 亿元。2008-2009 年间虽然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但是并购市 场并未受到牵连,2008 年并购金额 648.98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09 年在国家 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并购交易数达到 2005 年的 5 倍。而且近年来并购交易涉及 的行业也非常广 泛。虽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把并购作为其快 速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并购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如何才能 更好的发挥并购的作用,有待我们去研究,可见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研究 符合时代的潮流。 并购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谋求发展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获取财务协同 效应是很多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财务协同效应是协同效应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显著的体现着企业资本运作外向型战略的实现效果,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技术。财 务造假在经济市场中实有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追求财务协同效应的推动剂。 追求财务协同效应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并购动因之一,是衡量并购成功与否很关 键的因素。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购事件逐渐增多, 我国也逐步完善并购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并购失败和成功的事件均乏其例。近 年来一些学者对并购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较多采用案列分析,很少针对财务协 同效应专门进行研究。财务协同效应显著,微妙地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要 1 想使其能动性充分发挥必须对其进行研究、考察和分析。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并 购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并购达到理想的效果,财务协同充分 发挥,使企业并购战略有效实施,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处于不败之地。 2.4、研究背景 发展的有利武器之一。企业发展可通过自身积累和兼并重 组两种路径,前者在方式上较为稳健,但受客观条件影响,存在固有的增速上 限。 而后者能在短时间内扩大企业的规模,其缺点是存在相应较高的风险。在西方国 家的五次并购浪潮无一不是遵循着其经济发展规律,并与其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密不可分。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业的基础,既与普通企业并购有着相似的规律, 又有其特殊之处。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并购浪潮兴起于 19 世纪 90 年代。数 据显示,19 世纪 80 年代全球银行业并购数量仅为 1000 多件,总金额不过 500 亿 美元1,996 年至 1998 年这三年,国际银行业并购金额即从 1.34 万亿上升至 2.39 万亿美元,银行业并购在 1998 年当年的全球企业并购中占第一位,此次浪潮在 2000 年突破 5.44 万亿美元达到一个高潮。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经济进入周期的 低谷,并购总额下降,然而大宗的并购在萧条时期仍然闪亮,直至 2004 年经济 开始回升,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兴起至今。而其中欧美及日本大银行的并购在其中 最为醒目:从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并购案(1996 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 并购案(1997 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并购案(1998 年),法国兴业银行与巴 黎国民银行、巴黎巴银行并购案(1999 年),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 士银行并购案(2000 年),花旗银行和班那提银行并购案(2001 年),法国农业信 贷银行和里昂信贷银行并购案(2002 年),美洲银行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 (2003 年),J.P 摩根大通银行和第一银行并购案(2004 年),东京三菱银行和日 本联合银行并购案(2006 年)等一系列商业银行并购直到如今。 我国银行的并购业务在 1995 年之前几乎是空白,而 1995 年开始,城市商业 银行纷纷在原有的城市信用社基础上进行新设合并,由此成立了 80 余家地方性 商 业银行。之后,于 1998 年又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而更为一般意义的并购则 从 1997 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并购中国农业信 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到 1998 年中国光大银行收购中 国投资银行,2001 年浦东发展银行收购多家信用社。不过,在银行业并购早期 2 的这些交易无不带有很强烈的政府色彩。直到 1999 年 3 月,中国光大银行收购 中国投资银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并购行为出现。2001 年 4 月,福建兴业银行成功收购义乌市商城城市信用社,这是市场化原则下股份制商 业银行收购城市信用社的首例。随着我国加入 WTO,外资银行纷纷加大对我国银 行并购参股进程。2001 年 12 月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先 后以 6250 万美元,1.95 亿美元和 2500 万美元参股上海银行,各占的持股比例 为 8%,3%和 2%。2004 年 3 月,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GIC)及国际 金融公司投资入股福建兴业银行,占有兴业银行的股份比例分别为 15.98%,5%和 4%。为了应对国际银行巨鳄的挑战,我国银行不仅在国内银行市场进行并购,也 积极向海外市场进军,特别是近年来的国有大型银行以及效益较好的全国股份制 商业银行。2006 年,中行、工行、建行都进行了海外并购,其中不仅有同业并 购(工行并购印尼 Halim 银行,建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也有跨 行业并购(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公司)。2008 年,招商银行并购了 香港永隆银行,不仅是该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并购,而且是跨境并购, 同时也是国内银行第一次标的在 40 亿美元以上直接进行控股权的并 购。随着我 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银行业自身的发展,银行业的并购将迎来更美好的 明天。 2.5、财务重述的制度背景 在我国,随《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关于上市公司信 息披露的制度已经开始日趋完善。在条例中,国务院第一次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 出了明确的要求,自此我国各部委通过陆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上市公司信 息披露的行为。目前,我国主要由中国证监会、上海交易所以及深圳交易所对上市公 司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这些部门各有分工,上市公司披露的持续性信 息由证监会负责,证监会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不断检查,上市公司所发布的临时公告和 定期报告都由证券交易所来负责,中国证监会对证券交易所的审核工作进行指导和督 11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促,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有问题,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都有权利要求上 市公司发布财务重述的临时公告。财务重述发生的相关流程如图 2.2 所示。 证监会 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 巡回检查 专项核查持续监管 持续信息披露 定期报告 临时报告 财务重述 图 2.2 财务重述发生的流程图 Fig.2.2 Flow chart about financial restatement 2.6、研究的背景 计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 变 化与对会计信息质量认识的提高,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经过了一个不断 完善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两项准备阶段”、”四项准备阶段”、”八项准备 阶段”和”全面计提减值准备阶段”。 以 1992 年 1 月 1 日财政部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志,我国资产 减值会计处理规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该制度明确提出鼓励各行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 分比法,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各行业遵循的计提比例 各不相同。1992 年 7 月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允许在年度 终了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进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998 年 1 月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将”两项减值准备”扩大到”四项减值准备”, [2] 此制度中明确说明上市公司不仅要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且应该对存货、短期投 资和长期投资三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此时我国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还有很 大的随意性。直到 1999 年 10 月 26 日财政部出台了《 有关会 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减值的计提,并且允许对其他 应收款也进行减值的计提,从此四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成为强制性规定;2000 年 12 月财 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四项减值准备”扩大到”八项减值准备”, [3] 并规定 上市公司编制资产减值明细表,作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这四项新增的减值准备是:无 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为了更 好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是和国际接轨,《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会计 准则 委员会关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该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定期全面检查各项资产 状况,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合理地预计,并计提减值准备。然而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 只是散落在各个会计准则之中,没有统一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且关于资产减值的确 认、计量、披露等问题的规定也不够全面,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 [4] 为解决上述问题, 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CAS8),对比 《企业会计制度》,CAS8 详细的规定了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计量和相关会计信息的披 露,其主要突破是:?解决了个别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认的难题,通过引入”资产组” 的概念,将无法提供详细信息的单项资产归入有经济利益关系的资产组;?规定除六项 减值准备外其他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明确了确认 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方法,选择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 的净额两者中的较高者确定,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核性。 2 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根据我国原有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提出 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改善方法,对资产减值会计业务进行了重新规范,将资产减值的计提 范围扩大到全部资产,新资产减值作为一项专门准则,有助于规范我国会计操作,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至此,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体系。 2.7、背景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可预防死因,目前全世界吸烟者总人数超过10亿, 每年烟草 使用导致全球500多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稳步增长以及烟草企业的大力市 场营销措施,烟草使用人数持续增长?。我国有烟民约3.5亿人,占世界总吸烟者的1/4,烟 草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30.0%,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也是吸烟相关疾病的多发 国家[2]。烟草制品作为有争议的产品,烟草流行后果严重,成为中国人群健康的”第一大杀 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控制烟草工作,相继颁布的《烟草专卖法》、《广告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为烟草控制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3]。而我国烟草业是实行专卖制度的特殊行 业,烟草专卖的生存、发展比一般行业更依赖于国家、依赖于社会、依赖于消费者。 为遏制烟草的流行,我国政府于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简 称《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批准了《公约》,并于2006年1月生效,这是中 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达成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限制烟草 的全球性公约。《公约》对烟草业的部分营销策略,如烟草广告和烟草包装分别进行了限制。 《公约》对烟草广告和烟草包装的具体规定如下:第13条第2款规定,每一缔约方应根 据其宪法或宪法原则,在《公约》对其生效后的五年之内,”在广播、电视、印刷媒介和酌情 在其他媒体如因特网上广泛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公约》第11条规定,烟草包装上 的健康警示应占正面及背面主要可见部分的50%以上,但最低不应少于主要可见部分的30%。 同时还规定,健康警示应轮换使 用;应是大而明确、醒目和清晰的;2008年11月举行的第 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公约》第11条的国际实施准则,实施准则建议图形方式健康警示至 少应占包装面积的50%以上,并对内容、位置和大小都做了要求。 研究发现,吸烟率随着烟草广告的增加而增加[4],如果禁止烟草广告,吸烟率则会降低[5], 在不釆取其他烟草控制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可以将烟草消费量减少大约 7%[6]。102个国家烟草广告与烟草消费趋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那些全面禁止烟草广告 的国家,烟草消费呈现出急剧下降趋势17]。然而我国政府签著《公约》后,从2004年到2007 年,卷烟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增加了 14.3%[8]。通过广告进行烟草营销是烟草业的拓展市场的 重要途径。在《公约》的限制下,烟草业广告宣传并没有消失,销售点(POP)广告被看成 是仅次于报纸、电视、杂志、电台的第五大媒体,成为烟草商重要的烟草直接广告宣传策略。 同时,间接广告形式层出不穷,烟草业变相的广告、促销和赞助行为屡见不鲜,烟草业借助 载体间接宣传其品牌,提高烟草形象。包装是烟草营销的主要工具,烟草商一直把包装作为 强化品牌忠诚度和顾客形象认识的平台。大量研究显示,烟草业企图通过烟草包装作为提高 烟草业形象的有效措施因此,应该严格限制烟草广告和烟草包装的营销策略。 8 复曰.大学公共:H生学院2010级硕j:学位论文 前H 2008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控制烟草流行的MPOWER综合策略,M代表监测烟 草使用与预防政策,P代表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0代表提供戒烟帮助,W代表警示 烟草危害,E代表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R代表提高烟税。2010年,55% 的世界 人得到了至少一项MPOWER措施的保护[12]。其中,警示烟草危害和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 赞助则是针对烟草包装和烟草广告而提出的控烟策略。 1.世界各国烟草包装和烟草广告控烟策略实施现状: 烟草制品包装上的健康警示标识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烟草危害的必要信息。加拿大是世 界上第一个印制图片警示包装的国家,2009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为”烟草健康警示”,提出 了结合了文字和图形方式的健康警示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增加公众知晓烟草危害的方法之 一,并能够减少烟草的消费。截至2011年8月,有4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香港及台 湾)已经在烟草包装上印有大尺寸的图形健康警示,不仅仅是一些发达国家,也包括伊朗、 哈萨克斯坦、秘鲁、泰国、文莱等发展中国家。2006年3月,澳大利亚更换了带有图片的警 示包装,并且成为首个在烟草包装上印刷戒烟热线的国家,同年热线服务量提高了两倍。台 湾和香港地区警示烟包除了印制大幅警示图片外,其烟包顶端采用”政府忠告”之类有权威 性和说服力的字样,从政府层面引起公众的重视。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可以减少吸烟,改变烟草使用的社会风气。截止2010年,全 球123个国家颁布了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禁令,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对销售点(POP) 广告进行限制。然而,有4个高收入国家、9个中等收入国家和6个低收入国家禁止了一切 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广告112]。2006年,伊朗禁止了任何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烟草广告和市场营销 活动。2008年,巴拿马成为美洲地区第一个全面禁止所有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国家,禁 止发放衣物和其他带有烟草品牌标识的物品,禁止对体育 赛事和其他常有儿童参与的重大事 件的赞助活动,其他国家的媒体烟草广告也在该国被禁止。另外,还禁止发放免费的烟草产 品、促销降价和电视、电影节目中的烟草产品镜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POP广告也进 行了限制。2008年,约旦新法律增加了限制销售点营销活动的一些条款,包括禁止卷烟单支 销售和经自动贩卖机销售。马达加斯加通过立法,禁止一切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这一禁 令包括直接广告,也包括间接的市场营销活动,互联网营销也同样被禁。 2.我国烟草包装及广告控制现状及烟草业反控烟策略: 根据公约规定,2011年1月之前我国要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及相关促销赞助活动。而现有 的烟草广告形式多样。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禁止在五种 媒体(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上和四类公共场合(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 体育比赛场馆等)发布烟草广告。《烟草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在各类临时性广 告经营活动中,凡利用烟草经营者的名称、烟草制品商标为活动冠名、冠杯的,不得通过广 播、电视、电影、报刊、期刊发布带有冠名、冠杯内容的赛事、演出等广告。”烟草广告也不 9 复a人学公共丨彳生学院2010级硕士学位论文 前H 得出现吸烟形象、未成年人形象、鼓励或恐恿吸烟的内容。但烟草业依然在禁止的媒体上进 行烟草广告宣传。8.7%的人在我国法律完全禁止烟草广告的媒体上看到过烟草广告[13]。 而对警示包装,并没有强制规定要印制警示图片。2011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其官方 网站上转发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大卷烟包装警语标识力度的通知》,通知中说, 从2012年4 月1円起,我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卷烟一律将釆用新的卷烟包装标志。警语字号将 加大,并且撤销英文警语,警语字体与警语区背景的色差要足够明显、醒目。这次调整并没 有要求在烟盒上加印恐怖图片。必须承认,现行的烟草政企合一的体制导致我国的包装不会 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该由卫生部门主导制定,烟草企业以及和烟草企业利益相关方不应该参 与,才能制定明确传达健康风险,符合履约要求的烟草警示。 2010年初,我国履约5年绩效不佳,按百分制打分,我国控烟得分仅37.3分。同100多 个缔约国比较,各项政策执行情况都排在最后几名。说明我国控烟效果微弱,这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受到烟草业的强力干扰。对于烟草包装和烟草广告的控烟措施,烟草业利用法 律有限的空间都提出相应的反控烟策略。我国烟草业干扰控烟的相应手段例举如下: 1)拒绝在烟草制品包装上使用图形警示。我国烟草业始终反对图形警示上烟包,即便同属中 华文化的港澳台三地都采用了警示图形,他们也继续顽固阻烧将警示图片印上烟包,坚持把 烟包作为推销卷烟的”广告阵地”。”理由”是警示图形烟包会影响烟草业的利润。另一方面, 烟草业加大科技投入,制造”低焦油、低危害”和”中草药卷烟”的骗局,并且这些误导性 的词语也印制在烟包上,利用所谓的低焦油卷烟欺蒙公众、骗取国家科技奖和荣誉。多数人 不清楚”低焦油等于低危害”是早已被科学证明了的错误观点,而医生、教师等高教育水平 人群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其中医生达到5413].7%。 2)利用互联网、销售点(Point of Purchase,POP)广告、隐性广告或促销赞助等手段增加吸 烟的社会接纳度,促进烟草消费。我国烟草业以树立 企业形象、公益慈善为名,大做隐性广 告(影视剧吸烟镜头等)和品牌广告。有研究显示影视剧吸烟镜头能够诱导青少年开始吸烟 在影视剧作中看见烟草镜头最多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提高了 3倍[16]。 3)拉拢青少年亲近吸烟,引诱青少年吸烟。我国烟草业用”吸烟时成年人的选择”来松懈青 少年拒绝烟草的决心;他们用捐资助学等所谓的”善举”拉近青少年与烟草业的距离,以烟 草企业或企业集团冠名的间接烟草广告宣传效果非常明显,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对成年人影响 的3倍[17]; “禁止向18岁以下青少年销售卷烟”的法律没有落实和执行,2007年的一项调 査结果显示,青少年可以在一半以上的流动商贩和30%的杂货店里买到单支卷烟[I8];另外我 国有研究得出91%的学生其家庭周边200米内有售烟点,45%的学生其家庭附近售烟点高达 3个以上烟草业还建造多处”烟草博物馆”,在所谓”文化”与”趣味”的潜移默化中, 使青少年亲近烟草。 2012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世卫组织将”警惕烟草业干扰控烟”选定为世界无烟日 的主题。活动的重点放在揭穿及反击烟草业企图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进行肆无忌惮的攻 10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0级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击和不断加强的破坏上。因此,制定完善、执法得力的控烟法律开展政府控烟干预是必要的, 而且控烟法规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单一的控烟法规效果很小甚至起不到作用丨 3.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为防止我国烟草控制方面的公共卫生政策受烟草业和其他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与干扰, 本研究从烟草广告和烟草包装两个层面探讨烟草业利用法律的有限空间开展营销策略的效应 以及对公众造成的潜在影响, 为我国制定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控烟政策法规提供证 据支 持。 2.8、研究背景 历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足的资本来源是经济成长的基本 条 件之一,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发展中国家所以处于落后状况,其 根源在于缺乏 建设资本,即存在国内储蓄和外汇双缺口,而解决双缺 口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了大量外 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商对华投资设立的企业累 计超过 57 万家, 投入资金累计超过 6650 亿美元。自 1991 年起,我国已连续 15 年 位列 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第一位。目前中国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已 经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 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 800 家,480 多家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在中国有 投资。据联合国贸 发会议调查,2006 到 2008 年,我国仍是对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 家。 表 1-1 1979-2005 年我国利用外资情况 年份 利用外资总计 合 同项目数(项) 外资金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1979-1982 992 205.5 124.6 1983 690 34.3 19.8 1984 2438 47.9 27.1 1985 3145 98.7 46.5 1986 1551 117.4 72.6 1987 2289 121.4 84.5 1988 6063 160.0 102.3 1989 5909 114.8 100.6 1990 7371 120.9 102.9 1991 13086 195.8 115.5 1992 48858 694.4 192.0 1993 83595 1232.7 398.6 1994 47648 937.6 432.1 1995 37184 1032.1 481.3 1996 24646 815.1 421.4 1997 21001 551.9 523.9 1998 19846 549.4 479.2 1999 17101 436.39 421.69 2000 22532 641.88 420.90 2001 26140 711028 488.24 2002 34171 847.51 550.11 2003 41081 1169.01 561.40 2004 43664 1565.88 640.72 2005 44001 1926.93 638.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84-2006 年各期 2 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成本驱动 型外资为主,主要是缓解了资本和外汇短缺两个缺口,培育市场经济因素,启动”干中 学”过程;90 年代,尤其是 1995 年以后,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 市场,市场驱动型外资增长很快;21 世纪之初,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 管理网络、综合物流体系以及新兴服务业态大举进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全球化和 新型工业化进程。外资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 足,促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们始终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在我国引进外资过程中,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地区与东、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各地区利用外商投资规模和效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分 布明显呈”东高西低”的格局。1979 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 区,中部和西部相对较少,分布极不均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 WTO 后,外商 在华直接投资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向西部地区迅速推进,反而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 中,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日益成为理想的投资地区。截止 2005 年,外资 84.85% 分布在东部地区,8.87%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只有 4.37%。在利用外资的质量 上 西部地区也严重落后,东部地区在利用外资中,引进大项目、高科技、新兴产业项目已 成为发展趋势,这些项目多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如汽车、通讯、精细化 工、生物工程以及金融、贸易和信息服务等项目,而起步较晚、尚处于利用外资初期的 西部地区,在吸引大项目、消化国际先进技术、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大大落后 于东部地区,引进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大项目进入西 部很少。这一失衡状况反过来又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结构失调等问题 的加剧,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当代学者在研究我国外商投资时所致力解决的 重要问题。 2.9、选题背景 是对出口产品进行退免税,即先在国内对出口产品征收包 括增值税和消费税在内的各种间接税,然后再退还给出口企业或者直接免征这部 分的税赋。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使一国出口货物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的价格 不含该国国内的间接税,同时,针对跨国交易的货物,也可以避免不同国家国内 税的重复征收,从而最终有利于进出口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 争力的提高。在国际上,出口退税政策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利于推 动自由竞争。因此,得到了 WTO 等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成为各国普遍实施的一 项鼓励出口的政策。 出口退税之所以重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出口退税是间接税 转嫁特性的必然要求,间接税的征收对象是生产 和流通过程中的各企业,但其最 终的真正负担者却是消费者。间接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属地原则,因此各国消费 者只用承担在本国消费的纳税义务,而对销售对象为国外消费者的出口货物而 言,如果不实行出口退税,该税款的承担者将是国外消费者,明显与间接税征收 的属地原则相违背,且不利于维护国外消费者的权益。因此,为防止以上问题发 生,应退还一国出口货物在国内交纳的间接税。其次,出口退税是增强一国竞争 力的重要依据,从推动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分析,各国的货物在国际市场上 真正达到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是承担同等待遇的税赋负担。但是,由于各国都是 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税制,就使得货物有较大差距的含税成本,最终的结果是国际 市场价格差距大,公平竞争无法进行。因此,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退还或者免除 本国出口货物的税赋,缓解税收对贸易的扭曲效应,对增强本国货物在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力,实现公平竞争有重要意义。第三,出口退税是对国际税收进行协调 的重要方式之一。间接税与直接税一样,在各国间也存在重复征收的情况,如果 出口国不退还本国出口产品的税收,同时,进口国又对该国的进口商品征收税赋, 间接税的重复征收便出现了。因此要消除这一问题,就要进行间接税的国际协调。 间接税存在生产地原则和目的地原则两种管辖权。解决间接税双重征收问题,需 要各国实行相同的税收管辖权。王传纶通过研究在《国际税收》一书中指出,各 国都采用目的地原则会更利于对国内间接税进行国际协调 ? 。在这一情况下,各 ? 王传纶在《国际税收》中指出:”如果各国国内间接税法采用多种税率,并且对同一种商品各国规定的 税率差 异较大,那么统一实行目的地原则,则比较有利,可以使各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 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对本国进口产品按本国税制征收间接税。在统一实行 目的地原则下,出口退税便成了国家间接税协调的重要方式。 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始于 1985 年,并且该制度处于不断完善阶段,随着中 国加入 WTO,我国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在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国 内经济形势下,如何推动我国出口长效健康发展,发挥好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作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完善的出口退税政策,既真正做到 结合国情,又做到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外贸出口 的壮大,也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构建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作用。 2.10、研究背景 起与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 集团都意识到了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软实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建设,拥有强大的软实力是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前提。在构建企业集团软实力方面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审时度势,做了大量的 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其中财务集中管理因其扎根于牢固的网络架构,符合世界科 技发展主流方向,有利于降低内控风险,大幅度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而备受瞩目。 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企业更加深刻感受到国际化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 国企业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 的情况 大量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 结构的企业集团成为最具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企业集团也面临着 信息壁垒、决策滞后等一系列大企业综合症。于是,各大企业集团开始对集团管 理体制,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 在世界 500 强企业中,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已经达到了 80%。摩托罗拉将其 在亚太地区 14 个国家的财务服务,包括总账、应付应收账款的处理都集中在中 国天津开发区,实行车间式的流水作业,同时亚洲的财务中心为全球摩托罗拉提 供财务支付。我国政府对企业集中财务集中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 管理委员会在《关于做好中央企业 2005 年度财务决算和 2006 年度财务监管工作 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05]281 号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要结合内 部机构重组和扁平化管理的需要,积极推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加强财 务集中管理,积极探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强集团 公司资源配置和财务监控能力”。 2007 年 7 月,国资委在湖北三峡召开中央企业信息化与财务集中管理经验 交流会。会上,三峡总公司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专题报告,内容主要是公司为了 适应业务战略转变需要,根据公司集团化管理架构,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以 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以执行《新会计准则》为切入点,按照国资委 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的统一要求,构建”资金集中收付,会计分级核算,全面预 2 算管理,数据综合分析”的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体系,实现集团公司资金收付、 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的集中统一,提高集团公司的资金运营效 率和财务监管能力, 防范财务风险。无独有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也介绍了大型跨国石油 企业高效集中的资金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以及本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克服原有分 权体制弊端,为改革企业管理体制、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资本市场要求、实现 公司可持续发展、适应企业发展和资金管理业务迅速增长,实行资金全额集中、 收支两条线的做法。中国工商银行继 2005 年成功在城市分行和二级分行实现财 务集中后,该行又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现了将财务集中到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 实现了总行和一级分行(直属)对所辖机构全部财务事项的统一管理。从发展趋势 看,大型央企实行财务集中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移动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产权 关系、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外部审计、内部控 制、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 次的财务集中管理,即集中核算,得到了业内的高度重视。 2.11、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聚类研究背景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支持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 的基本条件。但从 2008 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上市公司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美国金融 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复杂的环境下,面临着很大程度的风 险和复杂性,处处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财务数据是反映公司发展水平的最真实的量化 指标,如果能从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中获得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 可使监管部 门更好地进行事前监控,对于那些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提出预警,实现事 前监管,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保资本市场有序运作。 所以进行我国能源上市的财务状况指标进行聚类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能 够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管理,对保持我国能源资本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稳 定和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问题背景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危机,这次危机 对美国本土、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的打击日益明显,美、欧、日经济已陷入衰退。国 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给不同类型的企业带来很大的震荡:外贸出 口下滑,订单减少;市场信心减弱,各项营业收入快速下滑;投资规模萎缩,流动资金 吃紧,偿债显急;货款回收迟缓,风险显现;大量企业倒闭。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为什么有的企业生存下去?有的企业举步维艰?面对一天一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尤 其财务战略是否正确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战略的制定周期在缩短,制定战略的准确 度需要提高。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抓住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等机遇发展壮大,如何 调整企业总体战略和财务战略,如何解决发展模式转变、融资策略、风险控制、企业并 购重组等问题已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一章 绪 论 3 实际上,在最近20余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信息技 术对企业流程的深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正不断发 生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早已 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 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 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 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外部环境与企业自 身的变化都要求财务体系改变原有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日趋激烈的竞争 环境要求企业以长远发展的视角制定公司财务战略,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 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战略财务这一新的思想观点。 3、研究意义 3.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次一次涌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蔕格 勒曾说,在美国很多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企业在选择发展壮大战略时,并购是其 经常选择的方式。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并购的态势更加迅猛,第五次并 购浪潮,规模十分巨大,深深的影响着并购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资金 实力较为雄厚,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财务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强, 在这种世界范围内并购热潮的大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在境内开始采用并购方式 谋求发展扩张。中国经济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资本环境也在逐步的改 进,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清科数据研 究中心推 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中分析说明在其研究的范围 内:2005-2009 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交易达 565 起,并购金额 1,171.80 亿元。2008-2009 年间虽然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但是并购市 场并未受到牵连,2008 年并购金额 648.98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09 年在国家 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并购交易数达到 2005 年的 5 倍。而且近年来并购交易涉及 的行业也非常广泛。虽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把并购作为其快 速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并购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如何才能 更好的发挥并购的作用,有待我们去研究,可见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研究 符合时代的潮流。 并购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谋求发展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获取财务协同 效应是很多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财务协同效应是协同效应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显著的体现着企业资本运作外向型战略的实现效果,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技术。财 务造假在经济市场中实有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追求财务协同效应的推动剂。 追求财务协同效应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并购动因之一,是衡量并购成功与否很关 键的因素。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购事件逐渐增多, 我国也逐步完善并购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并购失败和成功的事件均乏其例。近 年来一些学者对并购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较多采用案列分析,很少针对财务协 同效应专门进行研究。财务协同效应显著,微妙地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要 1 想使其能动性充分发挥必须对其进行研究、考察和分析。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并 购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并购达到理 想的效果,财务协同充分 发挥,使企业并购战略有效实施,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处于不败之地。 3.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目前鲜见研究文献,仅有的文章亦是从 侧面或者相对狭隘视角展开分析,而论及中国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协同效应的 提升问题更少[14]。因此,论文选题期望对提升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并购整合运作 提供可供参考的框架思路。 (2)现实意义:选题着重研究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与协同效应提升的途径,对 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企业资金的效益是重要的完 善与补充。现阶段,我国企业仍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规模经济和经营多元化方面, 而在财务协同效应方面考虑较少是不科学的。这反映出我国企业并购行为还是停 留在规模扩大、迅速扩张的低级阶段,并未真正提升到资本经营与实现企业价值 的最大化的层面。因此,课题研究试图对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评价,并且辅以实证,期望对市场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纠正企业并购 中的偏差,使企业的财务运作更加科学合理。 3.3、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司层面的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资源的分配和 再分配过程。20 世纪末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其特征是企业并购规模不断扩 大,跨国并购案例增加。同时,中国企业并购也在繁荣发展,私募股权研 究机构—— 清科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清科 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内,2005 至 2009 年间,中国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为 565 起,涉 及的并购金额达到了 1,171.80 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起并购案的并购金额为 2.22 亿元。2010 年,在国际金融环境复苏的背景下和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带动下,中 国市场并购交易的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全年并购交易数量为 622 起,其中披露 价格的 501 起并购交易的总金额达到 348.03 亿美元。相较于 2009 年完成的 294 起并 购案例,2010 年的并购交易数量同比增长高达 111.6%。我国的并购虽然呈现蓬勃发 展的态势,但无论是市场化程度,还是并购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相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企业的并购还存着差距,并且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忽略了并购产生的 协同效应。因此,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并购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提高企业 并购协同效应,特别是财务协同效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企业并 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能源矿产行业的并购数量呈上升趋势,仅次于房地产行业。随着联合国 气候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国家出台的政策为能源矿产行业带来了重大利好,开发可 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计划将成为我国新一 轮的经济刺激方案,能源矿产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其投资和并购活动将进一步升级。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理论界对协同效应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 由于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协同效应评估模型的建立比较困难。同时 发现, 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整体的协同效应构成,对于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不够深 入,而有关财务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则更加稀少,并且目前没有学者对我国能源矿产 行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我国沪深两市的能源及矿产行业 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建议,以改善和 提高我国能源矿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3.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动因和金融意义等问题 上,更多地是从宏观和实证角度进行考虑,对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的系统研究未见 涉及。 1.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l)规避资本充足率管制 1992年世界清算银行(Bls)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1989年美国颁布的《金 融机构改革、复兴和执行法案》2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保持一定的风险资产的资本 充足率,其中贷款的风险权重较大,而证券的风险权重较小。Donahoo&shafer (1991)指出,存款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更容易满足资本充足 率的要求。资产证券化可将贷款进行表外处理,使得银行可以避免这些贷款所要求 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Schwarcz,2002)。’因此,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可放松资 本充足率的管制约束。 (2)产生财富效应 Larry J Lockwood等实证分析了实行资产证券化公司的财富变化情况,提出了 以下结论:资产证券化对公司财富的影响与公司的行业性质密不可分:银行资产证 券化对银行总体财富的影响与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之前的实际金融 状态有很大的正 相关性;资产证券化对公司财富的影响与用于证券化的资产性质无关4。 Hugh Thomas通过对1 991一19%年期间的236例非政府保证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研究,分析 了资产证券化对股东和债券持有人的财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对股东的 ,1 992年巴塞尔协议规定所有银行的核心资本对风险加权的资产的最低比率达到4%,普通股对风 险资产的最低比率也为4%,总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达到8% .1 9 98年新巴塞尔协议将总资产 时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提高到10y0. 21959年s月9日美国一FinaneiazlnstitutionsRerorm,Reeove卿andEn化rcementAetoflgsg,, (FIRREA),该法案重构了美国联邦保险储备制度,确定了金融机构新的资本标准.在这个法案 框架下,储蓄机构的新的资本标准不能低于国民银行的资本标准,二者具有相似的风险加权资本 要求. 3 Fra砍Fabozzi.Aeeessinge叩italMa改etsthroughseeuritization.FabozziAssoeiates,2001. 4 Lan,J切e加ood,助naldeRuther化rd,MartinJ.Herrera.wealtnEffectsofAssetseeurstszation. Joumal of Banking&Finanee,1996,20:151一164. 第一章绪论 财富增加效应是非常显著的,达到了每笔交易5%的幅度。此外,对其中二次抽样 出的137例进行调查之后发现,资产证券化没有对证券持有人的财富产生明显的损 害,而是有0.21%的微量增加5。Fabozzi认为,证券化让所有的市场参与方受益: 发起人由于能够不费力地出售资产以及增强资金提供能力而受益,而投资者则因获 得高收益、流动性强和多样化的证券而受益。” (3)破产判断证明 部分学者将资产证券化视作 一种企业遭遇破产的判断证明工具(j udgmeni Proofing),他们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在于公司与原有债权人之间存在外部效应, 如侵权行为的求偿权。由于真实销售?的要求使得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的破产资产中 移出,减少了原有债权人对这些资产的可利用性。另外,由于法院对持有证券化资 产的实体的漠视,资产证券化实现了重要的风险消除,因而被称为”杀死债务的银 弹”吕。 2.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促进社会分工,实现规模经济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众多的参与方各司其职,不同的机构专营于自己的优势领 域,从而在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实现规模扩大,通过杠杆机制扩大了他们现有 的服务能力,实现了规模经济。Bryan(1 994)指出:证券化的主要功能是在信用 功能的分解过程中,发挥了公司、投资者和银行各自的比较优势。9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资产证券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融资体系,它引起了金融的脱媒’”,关系融资在向 资本,11场转变,银于J”与公少l几一l了场l句的界I垠变得模糊(全玉irshleifer 2001)。”Sehwarez (2002)’2的研究也表明,资产证券化可使发起人摆脱对金融媒介(如银行)的依 赖,大大提高了市场的融资效率。 (3)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5 Hugh仆omas.APre一imin娜LookatoainsrromAssetseeuritization.Joumazofxntemational Fin胡eialM盯kets.Institutions曲d MoneV.1 999.9:321一333. 一rranK raDOZZI ACceSSIflg七aPltal MaIK成5 tnmUgn万ecUrltlzallon 全aDoZZIASsOCI歇es,名UUI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标准,”真实销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发起人必须放弃对证券化资产未来 经济利益的控制; 发起人必须有能力合理佑计出在附有追索权条款下它应承担的义务;除非附 有追索权条款,否则特设机构不得将证券化资产退还给发起人. 8EdwardM.IacobueeiandRalphAwinter.Assetseeu月tizationandA斗mmetrieln化rmation. University ofTOronto. Wbrking PaPer, 2003:15一16. 9于凤冲.《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2年.33. ,”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ties in eo印orate struetures. University ofCineinrati Law Review, Corporate Law SymPosium,2002,70.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 由于货币政策大多是直接通过银行体系发生作用的,而证券化改变了这个体系 结构(Feeney,1 995),”引起金融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另外,达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可能比达不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 联系更紧密。结果,由于证券化,货币政策对抵押贷款利率的影响,可能就一半取 决于其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一半取决于其对抵押贷款的放贷方的资金成本的直接 影响(Sellon Jr,2002)。’4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广泛探讨资产证券化始于1998年。 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对国外制度层面的介绍和对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 性的探讨。 1.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高保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我国金融市场在融资结构、组织结构和 监管结构等方面均出现了许多问题,建立结构均衡合理且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的金融 市场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支持证 券的发行、金融市场职能的分解、金融风险的合理再配置以及信用的多重 繁衍,有 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5张小蒂等认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住房抵押贷 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与资本充足率压力,有助于通过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6 2.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在试点启动以前,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所讨论的焦点,因为无 论资产证券化有多大的益处,都要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实施的条件和基 础,任何对作用及切入点的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王开国认为,从整个宏观的市场 角度来看,全国逐渐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面、完备的市场,资本的流动已极大的 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深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居民的高额储蓄资金在 提供需求来源上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外投资者的需求以及国外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也 使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有较为广阔的途径和市场。’7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的成功 雏形,也为我国全面启动资产证券化奠定了基础。李耀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 13 P.W. Feenev. Seeudtization:RedefininZ the Bank.Martin,5 Press.1995. “UorQon月.Jr.万ellon 1 ne七nangingU 万 护InanClal bystem:万0 lmPllcatlons tor tn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ehanism.Eeonomie RevieW, 2002,First Quarter. ,,高保中.资产证券化演进与金融市场效率.金融教学与研究,2 003,4:31一34 ,6张小蒂,韩爱华.我国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探析.财贸经济,2 002,12: 45一49. 17王开国.关于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1 999,6:”一36. 第一章绪论 指出目前宏观经济环境、需求方、供给方、法律环境和技术手段都初步具备。’” 3.我国开展资产证 券化的实施障碍 对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障碍的探讨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孙奉军通过 对当前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各项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的各项制度因素对 资产证券化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制约,其中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的约束,会计 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约束,外汇管理体制的障碍等,这些制度因素阻碍了国内资产证 券化的展开。”张广洲等人指出中介机构不规范是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认为日前评级机构设置不合理,统一的评估市场尚未形成,地域性强, 缺乏横向联系;评级方法混乱,缺乏对评级对象的跟踪监测,评级人才短缺。2”钱 建国从企融监管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困存在着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障碍,认为主要 与证券化交易相关的风险有关,包括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基础风险、再投资以 及管理风险等,而证券化的风险障碍集中体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上。2, 4.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选择 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选择,尽管在现在看来己不再是一个讨论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己经进入试点阶段,切入点即是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 券化,但是在己经实施了的情况下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理论探讨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大多数人认为,中 国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住房抵押贷款是 一种最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来看,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以 这种贷款为基础或者凭之提供所有者权益的证券在市场上比较容易被接受。持此观 点的代表人物有李耀、张虹、于凤坤、宾融、张小蒂 等人。也有人认为,中国资产 证券化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为切入点。理由是 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能够产生稳定收入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出口应收款,能够形 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代表人物如何小锋、王开国、刘少波、黄育华等人。还 有人认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无论是政府主管 部门,还是有关实际工作部门,最迫切希望证券化的资产莫过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 良资产。代表人物有于凤坤、陈云贤、何仕彬、李俊杰等,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经济 环境、法律框架、信用基础、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上都无法支持资产证券化近期在 国内大规模推进。因此,应该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运行。跨国资产证券化具有监管 ,”李喂.资产证券化一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1:131一1 38. 19孙奉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财经研究,2 001,9:43一51. 20张广洲,倪丽萍,龚一军.对我国实行信货资产证券化的思考.财贫经济,2 001,3:6。一63. 21钱建国.资产证券化:我国现存的两大障碍及对策,财经论丛,2 001,3: 53一57.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 规避性,最小成本性和外资利用性等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的经济和制度环境,持此 观点的有沈沛、阮青松、兰莹、李彬等人。从这部分的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很多时 候理论的探讨与先行对指导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尽管己转向资产证券化对公司绩效 影响的问题上,但这方面研究的实现需要有大量和长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这在我 国的环境下不具可 行性。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局限于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实施的 政策建议等较为表层的研究,或主要是从金融和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资产证 券化作为融资工具所产生的财务问题研究却少有人涉及,特别是站在发起人的角度 对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微观分析。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对资产证券化实施主 体的成本收益、产品定价、多种发展途径等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资产证券化 的财务效应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就是基于这方面所做的理论研究,意在探 索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2.实践意义 尽管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国内己经存在相当 的供给与需求,适逢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相关的政策、法律、会计制度陆续 出台,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创新在我国即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研究对于 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3.5、选题意义 a.将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财务治理结合起来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可以突 出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果。在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纠正一直强调股权融资而忽略债券融资 的财务治理功能这一问题,而且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的财务治理功能相比,前者更具有激励 与约束高层经理人的行为。 b.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和银行贷款的财务治理的影响进行比较,分 析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债券融资,进而突出债券融资的优势。与银行贷 款相比,公司债券对财务治理更具有正向作用。同时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 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进行检验,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更加证实了债券融资对公司价值 具有正向作用,能够更好的激励经营者,约束经营者的不当经营行为。 c.将债券融资与财务治理融合起来研究,并结合我国债券融资与财务治理的现行情况, 可以完善财务治理机制,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 他融资市场的发展,而债券融资是我国融资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债券市场在我 国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研究,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3.6、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商业银行并购前后财务特征的变化,分析并购的财务效应。通过资 本市场效应、投入产出效应和会计指标效应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并购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银行并购业务给银行带来的财务效应。 2、通过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具体实践,对我国银行业并购财务 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合理分析,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促进银行并购业务微观效应理论研究的进展。 银行作为企业的形式之一,其发展符合一定的企业发展规律。其并购也必然具有 一般企业并购的特点,例如追求规模经济,协同效应,或者减少交易费用等目的, 或者为了实现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图等。而我国银行并购是否遵守市场并 购原则, 是否真正把盈利作为发展的目的,是否实现了其企业战略规划,是否改 3 善了经营绩效,可以从财务会计效应以及投入产出效率这两方面加以分析并得出 相应的结论,不仅可以对其过去的实践存在的问题、独有的特点进行分析诊断, 更可以据此深刻挖掘其发展的规律与共性,对将来的并购操作进行理论与实务细 节上加以指导。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银行并购的宏观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银行不仅仅是企业,而且作为金融业的基础,其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产业层 面考虑,银行业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其发展承担着”输 血”的作用。对于广大居民也是财富储蓄增值的工具之一。我国银行业的并购发 展比较慢,不仅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由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而今天作为一个 经济发展迅猛的大国,我国金融业也亟需匹配的发展,由此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 发展,而面对 WTO 全世界金融巨头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 达国家的并购经验,纠正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动机和非市场 化行为。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银行并购,完善金融制度,强化市场功能,提 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紧迫问题。 4 第 2 章 文献综述 3.7、研究意义 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走上了市场化的基本路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 点,价格的形成和决定是一个制度问题,而制度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一旦走 上基本路径,就会在其他相应制度 及今后的发展中锁定,只有相关制度和条件的变化才 会将其引入新的轨道。在我国,作为汇率形成机制的相关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方向是不会动摇的。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市场化是必然选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不仅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降低中央银行的汇率维持成 本以及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2005 年 7 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所产生的实 际效应,进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8、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相应取消有关税费”。直至 2007 年,物业税已经先后在北京、辽宁、江苏、深圳、宁夏、 重庆、河南、安徽、福建、大连 10 个省市进行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2009 年 5 月 25 日, 国务院在《关于 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求各相关部门”深化 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开征物业税”。 关于房地产税制改革以及物业税的提出已经十年有余,其中物业税”空转”运行也有 4 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 5 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4 期。 6 丁成日:房地产税制的理论回顾[J],《财政研究》2007 年第 2 期。 3 数年,可是政府为何迟迟不予推出,笔者分析,由于房地产税改革牵涉广泛的利益体,影 响面宽,公共部门不得不认真权宜物业税改革前后相关利益体所受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是 否能够平稳运行。 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在系统地学习、研究前人学术成 果的基础上,认为物业税的出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既是调控行业经济发展、调节收入 公平的重要手段,又是”完善中国税收制度建设,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深 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7 等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的重要一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厘清人们对物业税于自身影响的认识,对于物业 税的出台给出基于市场机制的理性分析。”税法的变化总是带来问题,的确,有一句格言 说‘旧税是良税’” 8 。但物业税的改革满足税制改革的三个主要动力:”增加公平、提高效 率、减少复杂性”,所以此项改革是完善政府调控市场机制,规范行业发展,满足国家公 共财政改革和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物业税效应研究的意义 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明确改革对利益相关体的影响,以及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客观理性 的视角看待物业税的实施; 第二,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物业税效应研究为地方财政收支明确了权利与责任,实 现城市建设领域内的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为地方政府基础建设提供约束机制,倡导建设公 共服务型政府; 第三,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角度来说,物业税效应研究有利于规范现存的房地产开发环 节税费复杂、征收缺乏制度 约束、土地出让金比重大等不合理现象,建立适合房地产行业 健康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减少使用土地一次性成本,提高土地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从房地产消费者角度来说,物业税效应分析有利于明确住房保有者的成本,形 成房地产市场中的合理性需求,降低交易环节的税收,提高房地产资源流转效率。 3.9、数字电路微波效应研究意义 电磁脉冲辐射对计算机和数字电路扰乱与毁伤 效应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研究日益为广大学者所关注,电子系统的电磁干扰效应 成为微波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随着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字电路在人们 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电路在诸如军事安全、自动 控制、实时通信、信号处理等军用与民用商业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外 界可能的有意或无意的强电磁干扰脉冲可能经过各种耦合途径导致计算机在工作 过程中产生扰乱出错、重启、死机等短期失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有些硬件永久 性损坏。这些故障都会对整个电子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5],其后果可能会造成 2 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不稳定等灾难性后果,因此是要加以防护的。但有时这种 电磁效应却是我们要利用的,如在战争中利用这种效应来损坏敌方的电子设备从 而削弱对方力量。所以,有必要对这种微波效应机理规律进行研究。 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促进了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研究高功率微波对 电子系统的效应是 HPM 武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 HPM 武器电子系统 在高功率 微波环境威胁下的生存能力和加固的基础,而电子器件是电子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所以对电子器件的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显得尤其重要[6]。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级联 CMOS 反相器高功率微波效应。CMOS(互补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一种领先的创新技术,由于其具 有低功耗、大噪声容限以及易于设计等固有的优点,使得 CMOS 集成电路在微处 理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7]。在 CMOS 数字电路器件中,最典型的基本单元门电路为反相器,它是 CMOS 数字电路分析设计的基础。CMOS 基本逻辑门电路(如基本与非门,基本 异或门),包括 CMOS 反相器本身,构成了绝大多数数字逻辑器件的基础,对这种 元件的电磁干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UWB/EMP是怎样影响数字电路与系统的。 因此,对 CMOS 数字电路器件级微波扰乱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 CMOS 反相器 [5,8-9]。开展数字电路的 HPM 效应研究,对开展 HPM 对电子系统损伤机理研究具 有基石性意义。本工作就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开展的。 3.10、高校财务决策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高校,用于管理校园一卡通、学生费用收缴、学生奖助学生发放、教师科研经 费、教职工公积金、教职工工资等几大模块的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已经趋于常态化。决 策层需要通过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财务预算、以及与财务相关的 各类规划与决策。然而,这一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大量数据都是人工录入,各模块往 往相 互独立运行,无法实现数据库真正的互联互通,更不能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只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能力,无法对其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甚至提供直观指导 意见。在实际的业务流程中,往往对不同的财务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需 求。在本项目背景下,进行高校财务决策分析的对象是齐齐哈尔大学学生缴费系统和贫 困生信息系统。 3.11、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真正执行战略财务计划。从心 理学 的角度进行 分析 ,人具有满足 目前 需要的冲动,表现在财务方面,则倾向于当前利 益,特别是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未来计划。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 为起点编制预算,则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 避免战略财务计划成为空中楼阁的情况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现 实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战略的竞争,谁的战略正确,谁在商战中获胜的 把握就大。我国已经加入 WTO,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必须重视财务战略、战 略财务计划。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促使企业制定 发展 战略和战略财 务计划,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三是可弱化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从战略财 务计划开始编制预算,将经营者预算行为约束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框架下,可防止其为了 私利而突破战略财务计划,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能够某种程度地约束经营者的自利 行为。 3.12、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聚类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中坚力量,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较短,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我国的能源上市公 司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美国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复杂的 - 1 -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下,面临着很大程度的风险和复杂性,处处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聚类分析,作为数 据挖掘中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即是在数据库中对各式各样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并发 现更为有用的知识为人们所用[2]。所以对我国能源上市的财务状况质量进行聚类研究, 正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1) 充实聚类应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的文献研究 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分别对聚类方法划分、聚类评价方法、不同数据 分布的聚类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预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用聚类的方法研究公 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的文献较少。在使用聚类方法研究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的有限文 献中,均集中于研究制造业企业或某个具体公司,研究全国能源企业的文献较为罕见, 其中分析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的研究更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充实这一领域的 文献理论研究。 (2)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通过有效的财务状况评价,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目前所处的财务状态,发现经营管 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及财务政策,避免财务困境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有利于企业 的生存和发展。 (3)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所实施的处理制度,实际上属于事后监管范畴,即当上市公司 的财务质量状况已经恶化才被处理,具有滞后性。有效地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可使监管 部门更好地进行事前监控,对于那些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给出提示或预警公 示,实现事前监管,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保资本市场有序 运作。 (4)有利于保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是企业中的佼佼者,是投资者等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是我国资本市场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指标进行聚类研究,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 财务状况,使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及财务政策,防患于未然,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和 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2 -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研究目的 4.1、选题的目的 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公布了 1999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在 47 个国家和 3 地区的排名中,美国和新加坡分列第一、第二名,而中国只居于第 29 位,属 于中游水平。因此,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一直在探讨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 力的有效途径。战略性并购作为当今经济环境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 方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全球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多的公司把 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战略并购方 式作为进入全球经济市 场、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主要战略。 4.2、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商业银行并购前后财务特征的变化,分析并购的财务效应。通过资 本市场效应、投入产出效应和会计指标效应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并购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银行并购业务给银行带来的财务效应。 2、通过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具体实践,对我国银行业并购财务 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合理分析,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促进银行并购业务微观效应理论研究的进展。 银行作为企业的形式之一,其发展符合一定的企业发展规律。其并购也必然具有 一般企业并购的特点,例如追求规模经济,协同效应,或者减少交易费用等目的, 或者为了实现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图等。而我国银行并购是否遵守市场并 购原则,是否真正把盈利作为发展的目的,是否实现了其企业战略规划,是否改 3 善了经营绩效,可以从财务会计效应以及投入产出效率这两方面加以分析并得出 相应的结论,不仅可以对其过去的实践存在的问题、独有的特点进行分析诊断, 更可以据此深刻挖掘其发展的规律与共性,对将来的并购操作进行理论与实务细 节上加以指导。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银行并购的宏观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银行不仅仅是企业,而且作为金融业的基础,其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产业层 面考虑,银行业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其发展承担着”输 血”的作用。对于广大居民也是财富储蓄增值的工具之 一。我国银行业的并购发 展比较慢,不仅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由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而今天作为一个 经济发展迅猛的大国,我国金融业也亟需匹配的发展,由此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 发展,而面对 WTO 全世界金融巨头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 达国家的并购经验,纠正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动机和非市场 化行为。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银行并购,完善金融制度,强化市场功能,提 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紧迫问题。 4 第 2 章 文献综述 4.3、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多元化经营效应问题一直是产业组织、战略管理、公司财务领域以 及企业实践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一直存在着极大争议的话题。多元化经营 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各学者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很多学者通过对 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经营问题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会损害企业绩效,会产生多元 化折价的现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有所不同。一些已有研究表明,在发 展中国家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存在着显著的多元化溢价现象,即实施多元化经营提 高了企业的绩效水平。但直到今日,学术界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到底会产生多元化 折价还是多元化溢价,并没有确切的结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经 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多元化经营的效应 具体划分为股权资本成本效应、财务效应和市场效应,从这三方面分别考察 多元化 经营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内外有关 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整理,从规范研究方面,详尽阐述多元化经营效 应的理论解释以及多元化经营和股权资本成本、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关系。 二是对多元化经营效应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详尽的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股 权资本成本效应、财务效应和市场效应,从而丰富与多元化经营效应相关的理论。 三是参考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我国企业 多元化经营的股权资本成本效应、财务效应、市场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企 业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对”是否开展多元化经营、如何选择多元化经营类型及多元化 经营程度”等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及实证依据,为企业多元化 1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马凯兹(C.C.Markides)在其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1990) 中率先提出了归核化概念,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基本思 想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分化亏损资产、回归主业保持适度相关多元化。 第 2 页,共 58 页 经营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4.4、研究目的 系的不合理性一直以来深受理论学术界的诟病,税收秩序混乱,地 方政府收费繁杂,税收负担过重,税收效率低,调节社会公平的作用发挥水平差。政府部 门深谙其中的症结是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不合理,但由于房地产市场涉及社会利益群体 范围广、影响大,以及技术手 段的不完善和信息处理的不完备,故而迟迟无法正式出台。 回顾我国房地产改革历史,我们会发现从过去的福利分房到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化,住 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现 代家庭结构的裂变, 1 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将面临着持续性的、大量的需求。除此之外,房地 产作为不动产自身所具有的稀缺性,使其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具有明显的保值增 值特性,吸引了中国一部分先富裕群体的投资需求。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均可居住 用地稀缺。故而,居民住房问题必将长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好住房问题 将是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行业产业链 长、国民生产总值贡献比例高,”如果没有相应制度支持,‘看不见的手’的运行将会比较 缓慢,且需支付高昂的费用”。 2 现阶段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不合理是导致房地产市场一系列 不合理现象(房价过快上涨,普通居民望房兴叹,”地王”频现等)的根源之一,如何规 范行业发展,避免房地产成为少数人逐利的工具,保障普通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物业税 的推出将为房地产市场的政府宏观调控寻找到新的解决思路。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物业税改革有助于房地产税收体系的合理化,从近期社会关 注的焦点来看,物业税改革有助于调节过度的投资需求,为房地产市场发展营造合理的税 收环境。 归纳我国房地产税收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税制完善方面来看,以房地产税收为代表的财产税作为现代国家税收体系之 一,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但我国目前存在房地产税收占整个税 收收入的比重低,税制设计 不合理,重交易轻保有,税负不公等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房地产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 重均超过 9%;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为 5%-7%;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ne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 4.1%。在转轨 国家中,如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比重为 2%-3%左右。 3 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 2008 年房地产税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共计 2034.67 亿元,占全国 1 单个家庭平均人口数量的减少。 2 Eirik G. Furubotn,Rudolf Richter: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20 页。 3 王玉康,董丽红,赵德培:OECD 国家财产税概括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税务》,1999 年第 2 期。 2 财政总收入的 2.31%,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 7.10%。 4 第二,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然而,随着经 济发展,房地产存量价值日益扩大,社会财富以不动产形式积累的比重愈来愈高。在这种 情况下,单纯依靠消费环节和交易环节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呈下降趋势,而且造成大 量稳定税源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过去发展的策略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效率为先,虽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现象。我 国基尼系数,2006 年、2007 年和 2008 年分别达到 0.54、0.56 5 和 0.47,并仍然保持在上升 通道,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具有调节贫富差距功能的税 收发 挥”公平”作用。 第三,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收现状是在城市居民保有房产方面缺位,导致保有房产的 “高利润、低成本”问题,刺激房产的投资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高涨,而合理的居住型需 求无法满足,缺乏有效措施调控。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较长时间里将会 有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这一趋势必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持续旺盛的需求。故而, 改变房地产税收”重流转、轻保有”的现状,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物业税改革从制度层面具有规范房地产税收制度、厘清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作 用;从经济发展来看,具有调控房地产市场合理供需,促进房地产产业理性发展,优化资 源配置的作用;从社会角度,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正如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不 可阻挡一样,物业税的改革和实施也将成为必然” 6 。 本文中,笔者以财产税收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评估思想对物 业税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选取房地产市场主要参与主体,即 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消费者,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切入点,对于改革前后的利益得失进 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现实中物业税研究与实施提供借鉴。 4.5、高校财务决策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高校,用于管理校园一卡通、学生费用收缴、学生奖助学生发放、教师科研经 费、教职工公积金、教职工工资等几大模块的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已经趋于常态化。决 策层需要通过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财务预算、以及与财务相关的 各类规划与 决策。然而,这一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大量数据都是人工录入,各模块往往相 互独立运行,无法实现数据库真正的互联互通,更不能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只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能力,无法对其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甚至提供直观指导 意见。在实际的业务流程中,往往对不同的财务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需 求。在本项目背景下,进行高校财务决策分析的对象是齐齐哈尔大学学生缴费系统和贫 困生信息系统。 4.6、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的与职能 3.3.1 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的3.3.1 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的 明确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的是监管机构开展价格与财务稽查工作的起点。从价格 与财务稽查在电力监管中所起的作用看,主要有监督、惩罚、教育等基本作用,即依 照《电力法》、《电力监管条例》及配套的法律规章,对稽查对象的价格与财务行为 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纠正并进行处罚,以教育当事人和其他 稽查对象,维持电力市场秩序。但这些作用并不是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的之所在 , 它们只是实现稽查目标的手段和实际结果,掩盖在这些作用背后共同指向的内容才是 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标。 对此,要从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存在的必要性和稽查与电力价格与财务监管的关 系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稽查存在的必要性看,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是基于稽查对 象在价格与财务行为方面客观地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而产生的,要掌握稽查对象的价 格与财务行为就必须监督、检 查。这在我国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尚未深入、电力市场存 在失灵问题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目前的状况下,电力价格与财务监管的职权 分散、相关法规还不够健全。电力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地位,监 管者和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稽查对象违反电力价格与财务法 规提供了条件。为了控制和减少价格与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需要进行电力价格 与财务稽查。因此,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标是促使稽查对象自觉地依法开展价格与财 务的各项活动。其次,从稽查与监管的关系看,电力价格与财务监管的目的是从保证 电力市场安全运行、公平、有效角度出发,在保持电力企业具有持续经营财务能力的 同时,防止电力企业获取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垄断利润,维护电力市场秩序,平衡电 力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利益。作为电力价格与财务监管的组成部分,稽查的目 标要服从于监管的目标,是实现监管目标的手段。 因此,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目标是促使稽查对象自觉地依法开展各项价格与财 务活动。在这一总体目标下,电力价格与财务稽查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是特殊预防 目标,是指通过查处价格与财务的违法违规案件,对稽查对象进行惩戒和教育,促使 其深刻认识和反省错误,达到防止以后再犯的目的。二是一般预防目标,是指通过对 17 电力价格、财务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和对案件当事人的惩戒,教育其他稽查对象,并 警示、震慑其他有类似违法违规企图的人,敦促其放弃违法念头,从而达到预防发生 电力价格与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目的。 要避免将监督与惩罚稽查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稽查目标的片面认识。表面上 来看,稽查 对象的价格与财务违法违规行为是造成电力市场混乱无序的直接原因之 一,需要通过稽查将其纠正。稽查力度越大,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越多,越能维护电 力市场的公平,保护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以监督与惩罚稽查对象的价格与财务 违法违规行为作为稽查目标是合理的。但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片面的,监督与惩罚稽查 对象的价格与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只是稽查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形成的外在结果和表现, 并不是目标本身。 4.7、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高校的财务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校的管理,其绩效好坏最终都会在财务指 标上反映出来,为了加强对高校资金使用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高等教育资源进 行优化配置,避免财务风险,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务和会计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 高等学校财力资源的运行状况,掌握学校财务的总体实力,分析和比较学校的办学效 益,检查和监测学校的财务风险,需要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系统,以便对这些问题 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和预报。 所以高校财务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按可以按照不同的分析法的思 想,选取不同的指标,运用的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财务评价系统来揭示高校财务运 行的状况。现今的财务评价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各种评价方法对高校的财务绩效的评价都存在着一 定的缺陷。 在本文中,建立以运行绩效和风险分析指标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指标为辅 助 的指标体系,通过不同的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方法,对江苏省 50 所高等院校 的财务数据进行筛选,对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用主成分分析和 层次分析方法分别得出各个高校的综合评分值,运用几何平均法对两种评分值进行几 何平均,从而得出 50 所高校的最终得分。最后对 50 所高校的得分进行排名。对不同 类型的高校及其得分进行分析,根据显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这种运用两种不同 的评价方法再进行几何平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完善评价系统理论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意义 通过对江苏省 50 所高校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可以直观的反映各个院校的财务 运行状况,从总体上起到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将两种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分值和几 何平均后得到的分值对比,从而体现本课题的财务评价的基本思想,对高校财务绩效 3 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通过分析高校的总体绩效和不同分类所形成的各 类院校的绩效水平可以进一步激励高校总结成绩,了解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发现问 题,找出薄弱环节,促使资金的合理配置,使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以更好的适应高校 发展的需要。 4.8、并购所达到的目的 通过本次重组并购,目标公司将现有持续盈利能力差的资产出售,并将或有 负债及担保全部剥离或解除,为吸收优质资产的注入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定向 增发收购优质资产,可以使公司向持续盈利能力强的行业发展,迅速扩大公司经 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公司未 来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也为公司未来的价值提升创造了崭新的机会。 4.9、并购目的和对并购方的影响 上汽集团在其收购上柴股份的报告中指出收购上柴股份时其发展商用车 业务的重要措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拥有自主品牌的发动机,与公司的现有产 品互补,满足商用车业务全面发展需要,有利于构建商用车领域的核心零部件 体系。同时,此次收购也有利于公司自主品牌商用车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快速 形成发动机研发能力,将上柴股份现有较完备的销售服务体系、零部件制造体 系和供应商网络整合进公司自主品牌商用车服务体系,提升公司在商用车领域 的竞争力。 4.10、按照并购的目的划分 ?协同性并购(Synergistic M&A)。主要是指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纵向 一体化的并购方式,节约交易成本实现税收优惠等。?惩戒性并购(Disciplinary M&A)。该种方式的并购主要是为了打击并驱逐被收购方的管理者的收购。 5、国内外研究现状 5.1、国内并购整合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财务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2000 年之后,下面我们对国内的 研究成果作个简单了解。 国内学者对于并购财务整合的研究 最早见于徐彬(1999)的《企业并购 后的整合与协同》一文。在此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并购财务整合的概念, 指出并购财务整合是指企业并购后,为了保证并购各方在财务上的稳定性及 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形象,并购双方在财务制度上互相连通,在资金管理和使 用上协调一致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节约财务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 作者还指出,从微观上讲,并购企业的整合包括组织整合、财务整合和文化 整合三个方面的内容。 陈重7(2000)对企业并购与管理整合进行了研究,提出整合理论显然是 依赖于管理核心要素的变化与支持的,但是管理整合理论是一个极具实践性 的理论课题,对整合效果的理论提炼是与纯经济理论中的推论有很大区别。 他认为企业并购整合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战略整合、财务整合、人力资 本整合、文化整合四个方面的整合,也是构成管理整合理论的框架,四个”支 点”的相互链接与配合,成为管理整合理论的基本内涵。 项保华8(2001)提出,公司并购后管理整合工作通常可从管理制度、经 营业务与组织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公司管理制度层面的整合是最基本的整合 工作,而是否进行经营业务和组织文化的整合,取决于自身组织文化的强弱 7陈重《企业重组与管理整合》:,经济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项保华,殷瑾《购并后整合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 年第 4 期,57 9 程度和企业间经营业务领域的相关程度,选择相适宜的并购后整合模式,是 企业实现并购后协同效应与预期经营业绩水平的关键。 在上述并购财务整合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程培先、胡书金9(2002)在合 著的《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一文中提出了财务整合的 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即: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制度体系整合、会计核算体系整合、存量 资产整合、业绩评估体系整合。并指出为保证财务整合的成功实行,必须做 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前并购企业财务的审查;二是整合后的财务控制 。 汤谷良10(2002)在研究了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并购中的财务与会计问 题后指出,并购后的整合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并且强调并购整合的逻 辑主线应该是以推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整合。 方祖一11(2002)的模型说明,企业并购后以何种方式实施整合主要取决 于并购双方的企业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的差异性,根据并购双方的经 济关系的强弱,将整合模型分为三大类型(不包括弱—弱情况),同时受企业 如何应对冲突方式及独立性需求等并购后发展战略影响,弱—弱情况又细分 为同化和强入两类。 2002 年,郭垒12、卢大新(2002)13在各自的论文中也对并购财务整合的 内容进行了阐述,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强调了并购财务整合内容中负 债的整合,以及对于财务人员的整合,并提出了财务整合的五项原则。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江14(2002)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并购后整合 管理模式,他认为并购后整合应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核心层次整合管理、要 素层次整合管理以及职能活动整合管理。 李建国15(200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整合的目标是”通过 规范财务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提高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和资产 质量”,并以此来实现财务的一体化管理,使并购双方企业财务资源优势互补,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回答如何实行财务整合时指出,必须做好整合 9程培先,胡书金:重组 公司的财务整合.经济论坛,2002(18),39 10汤谷良:《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 11方祖一《管理整合::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创新和管理苹命》,北京商学院学报.2002 第(2),5-8 12郭垒:《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发展,2002 年第 9 期 13卢大新:《试谈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16 卷第 4 期 14魏江:《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科学出版 2002,181 15李建国:《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广西财政,2003 年第 5 期 10 前期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财务调查和制定财务整合计划两个方面。并强调 了在整合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注重整合过程;二是要注 重财务整合的文化方面。 张晓峰、欧群芳16(2003)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比较全面的阐述 了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内容。指出:不同的并购企业,其财务整合的做法会 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到位,七项整合”。一 个中心: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三个到位:即对并购企业经营活动的 财务管理到位,对并购企业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到位,对并购企业融资活动 的财务管理到位;七项整合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 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存量资产的整合,业绩评估考核体系的 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被并购企业权责明晰的整合。 潘爱玲17(2004)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并购后 的财务整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内容繁多,而且需要与其 他方面的的整合密切配合。 马玉珍、许倩18(2004)在《企业重组后的财务整合问题 研究》中论述了 财务整合的含义、特征及内容,强调了企业重组后财务整合的总体框架,即: 第一方面,按照资产重组方案和企业具体经营目标的要求对重组后续工作进 行控制,包括成本控制、资产使用控制和效益控制等等。第二方面,按会计 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重组后企业经营规模和管理 特点建立财务会计规范体系,包括会计工作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与分工、 会计核算与考核、会计责任中心的建立等等。第三方面,按重组后企业经营 和管理特点建立内部管理会计系统,包括预测决策系统、责任控制与责任核 算体系、业绩评价与考核系统等,从而提高资产重组过程中决策与控制的科 学性。 李强、黄国良19(2004)在《论资产重组中的财务整合》中论述了财务整 合的必要性,系统的阐述了财务整合的内容,并提出了财务整合效果的评价 标准:一、是否有利于重组公司长期经营战略的实现。二、是否有利于重组 16张晓峰、欧群芳:《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商业研究,2003 年第 21 期 17潘爱玲、刘慧凤、张娜:《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山东大学学报,2004 年 3 月第 1 期 18马玉珍、许倩《企业重组后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3-35 19李强、黄国良《论资产重组中的财务整合》:,商业研究,2004(17),82-83 11 公司财务运营的一体化。三、是否有利于重组公司财务管理的创新。 以上国内的研究成果对财务整合的必要性、含义、内容等均进行了系统 的探讨,为我们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并为我们进一步 深入研究并购整合及财务整合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整合 问题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偏重于理论的研究,从企业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交易费用等理 论对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财务、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对财务整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财务整合的框架。 (3)对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内容已经有了深刻以及详尽的研 究。 (4)有关学者对财务整合的目标也进行了必要的诠释。 从我国学者对整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并购财务整合的过程牵涉到 大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有形和无形因素。这些因素的复杂性、无形性和交 叉性,加大了整合的难度,因此需要系统考虑企业各方面因素,以实现有效 整合。在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中也可以发现,财务整合不是某一理论视角所 能够解决的,而应从不同视角立体的、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并购整合问题。 但是,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可发现,他们研究的角度过于一致,都 侧重于财务整合的内容、目标、作用、框架等方面的理论,因而存在以下不 足:没有考虑并购整合的战略、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对财务整合的影响, 而财务整合问题应从不同视角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将财 务整合的模式与具体的并购行为和整合目标结合起来研究;没有详尽的研究 财务整合效应的分析模式与系统。 因此本文主要从战略并购的角度,研究了战略并购与财务整合的联系, 以及财务整合的模式、内容,框架,特别是对战略并购后财务整合效应的评 价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财务整合效应的评价体系。 12 5.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1.2.1 关于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了并购大潮中,而企业并购 后的财务整合问题自然日趋备受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相关问题,并建立起 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理论。 a. 国外研究:Langtiegb(1978)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配对检验)发现公司重组 的业绩没有显著提高,而 Magenhein and Muller(1988)的配对检验结果发现重组后的业绩有 所下降。Agrawal,Jaffe and Mandelker(1978)发现市场调整后公司的业绩反而有所下降。与 Agrawal 等人的研究不同,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 研究了 1979—1984 年间美国 50 家最大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的回报率有明显提高,他们进一步研究 还发现,回报率的提高不是来自解雇职工产生的人工成本的节约,而是源于公司管理效率的 提高。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资产重组与行业密切相关。Shrivastava(1986)的调查结果显 示,三分之一的并购失败都是由于并购后整合不力造成的,整合速度是影响并购成败的重要 因素。此后,MMC/BW(1995)研究中将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双方缺乏合理的尽职调查和强 制性策略,而过于乐观地估计可能发生的协同效应、企业文化冲突和并购后整合进程缓慢。 库珀斯―莱布兰会计咨询公司(1996)对 125 家公司兼并后的经营业绩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 兼并后整合的缓慢进程与兼并后公司收入、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erry Belcher(2000)指出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差异性,并认为实施 PMI ? 的文化整合 策略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b. 国内研究:冯子标(2000)认为,在许多企业并购中,忽视过渡阶段与整合阶段的管 理工作是造成企业并购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并购的现实要求我们重视并切实推进 企业的并购整合工作,通过制度、战略、组织、生产经营、技术、人力资源、文化等方面的 调整、匹配和融合,实现企业成功并购的目标。陈重(2001)的观点也比较一致,他认为, 整合的本质就是对己处在分离状态的事物或现状的一种重塑,并指出管理整合应包括以下几 方面:战略整合、财务整合、人力资本整合和文化整合。而刘韬(2002)的观念比较新颖, ? PMI 指数是指采购经理指数,其英文全称是 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 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检测指标体 系,分为制造业 PMI、服务业 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 PMI。PMI 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 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当 PMI 大于 50%时,表明经济上升,反之则趋于下降。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 50%,表明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 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中国的 PMI 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 同合作完成,能够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与 GDP 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 2 他将财务整合划分为五种模式:内部调整式财务整合、资产剥离式财务整合、债务重组式财 务整合、融资注入式财务整合和并购公司的财务整合。汤谷良(2002)在研究了企业改组、 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后指出,重组后的整合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并且 强调重组整合的逻辑主线应该是以推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整合。卢大新(2002) 将财务整合内 容具体化,他认为,财务整合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财务人员的整合、财务制 度的整合、资产的整合、债务的整合、资金的统一管理。程培先、胡书金在合著的《重组公 司的财务整合》一文中提出了财务整合的五个内容: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制度体系 整合、会计核算体系整合、存量资产整合及业绩评估体系整合。刘军英、韩学亚(2008)在 《浅论企业并购的财务资源整合》中将跨国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内容总结为宏观上的企业财 务整合和微观上的企业财务整合。 5.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动因和金融意义等问题 上,更多地是从宏观和实证角度进行考虑,对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的系统研究未见 涉及。 1.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l)规避资本充足率管制 1992年世界清算银行(Bls)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1989年美国颁布的《金 融机构改革、复兴和执行法案》2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保持一定的风险资产的资本 充足率,其中贷款的风险权重较大,而证券的风险权重较小。Donahoo&shafer (1991)指出,存款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更容易满足资本充足 率的要求。资产证券化可将贷款进行表外处理,使得银行可以避免这些贷款所要求 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Schwarcz,2002)。’因此,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可放松资 本充足率的管制约束。 (2)产生财富效应 Larry J Lockwood等实证分析了实行资产证券化公司的财富变化情况,提出了 以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对公司财富的影响与公司的行业性质密不可分:银行资产证 券化对银行总体财富的影响与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之前的实际金融状态有很大的正 相关性;资产证券化对公司财富的影响与用于证券化的资产性质无关4。 Hugh Thomas通过对1 991一19%年期间的236例非政府保证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研究,分析 了资产证券化对股东和债券持有人的财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对股东的 ,1 992年巴塞尔协议规定所有银行的核心资本对风险加权的资产的最低比率达到4%,普通股对风 险资产的最低比率也为4%,总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达到8% .1 9 98年新巴塞尔协议将总资产 时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提高到10y0. 21959年s月9日美国一FinaneiazlnstitutionsRerorm,Reeove卿andEn化rcementAetoflgsg,, (FIRREA),该法案重构了美国联邦保险储备制度,确定了金融机构新的资本标准.在这个法案 框架下,储蓄机构的新的资本标准不能低于国民银行的资本标准,二者具有相似的风险加权资本 要求. 3 Fra砍Fabozzi.Aeeessinge叩italMa改etsthroughseeuritization.FabozziAssoeiates,2001. 4 Lan,J切e加ood,助naldeRuther化rd,MartinJ.Herrera.wealtnEffectsofAssetseeurstszation. Joumal of Banking&Finanee,1996,20:151一164. 第一章绪论 财富增加效应是非常显著的,达到了每笔交易5%的幅度。此外,对其中二次抽样 出的137例进行调查之后发现,资产证券化没有对证券持有人的财富产生明显的损 害,而是有0.21%的微量增加5。Fabozzi认为,证券化让所有的市场参与方受益: 发起人由于能够不费力地出售资产以及 增强资金提供能力而受益,而投资者则因获 得高收益、流动性强和多样化的证券而受益。” (3)破产判断证明 部分学者将资产证券化视作一种企业遭遇破产的判断证明工具(j udgmeni Proofing),他们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在于公司与原有债权人之间存在外部效应, 如侵权行为的求偿权。由于真实销售?的要求使得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的破产资产中 移出,减少了原有债权人对这些资产的可利用性。另外,由于法院对持有证券化资 产的实体的漠视,资产证券化实现了重要的风险消除,因而被称为”杀死债务的银 弹”吕。 2.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促进社会分工,实现规模经济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众多的参与方各司其职,不同的机构专营于自己的优势领 域,从而在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实现规模扩大,通过杠杆机制扩大了他们现有 的服务能力,实现了规模经济。Bryan(1 994)指出:证券化的主要功能是在信用 功能的分解过程中,发挥了公司、投资者和银行各自的比较优势。9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资产证券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融资体系,它引起了金融的脱媒’”,关系融资在向 资本,11场转变,银于J”与公少l几一l了场l句的界I垠变得模糊(全玉irshleifer 2001)。”Sehwarez (2002)’2的研究也表明,资产证券化可使发起人摆脱对金融媒介(如银行)的依 赖,大大提高了市场的融资效率。 (3)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5 Hugh仆omas.APre一imin娜LookatoainsrromAssetseeuritization.Joumazofxntemational Fin胡eialM盯kets.Institutions曲d MoneV.1 999.9:321一333. 一rranK raDOZZI ACceSSIflg七aPltal MaIK成5 tnmUgn万ecUrltlzallon 全 aDoZZIASsOCI歇es,名UUI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标准,”真实销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发起人必须放弃对证券化资产未来 经济利益的控制;发起人必须有能力合理佑计出在附有追索权条款下它应承担的义务;除非附 有追索权条款,否则特设机构不得将证券化资产退还给发起人. 8EdwardM.IacobueeiandRalphAwinter.Assetseeu月tizationandA斗mmetrieln化rmation. University ofTOronto. Wbrking PaPer, 2003:15一16. 9于凤冲.《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2年.33. ,”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 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使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姜缩. 1 1 David Hi汕leife.小e Bxurring ofBoundaries between Finaneial Institu+lons and Markets. Joumal of Finaneial Iniermediation,2001,7. 12 steven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可能比达不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 联系更紧密。结果,由于证券化,货币政策对抵押贷款利率的影响,可能就一半取 决于其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一半取决于其对抵押贷款的放贷方的资金成本的直接 影响(Sellon Jr,2002)。’4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广泛探讨资产证券化始于1998年。 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对国外制度层面的介绍和对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 性的探讨。 1.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高保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我国金融市场在融资结构、组织结构和 监管结构等方面均出现了许多问题,建立结构均衡合理且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的金融 市场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 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支持证 券的发行、金融市场职能的分解、金融风险的合理再配置以及信用的多重繁衍,有 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5张小蒂等认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住房抵押贷 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与资本充足率压力,有助于通过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6 2.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在试点启动以前,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所讨论的焦点,因为无 论资产证券化有多大的益处,都要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实施的条件和基 础,任何对作用及切入点的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王开国认为,从整个宏观的市场 角度来看,全国逐渐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面、完备的市场,资本的流动已极大的 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深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居民的高额储蓄资金在 提供需求来源上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外投资者的需求以及国外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也 使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有较为广阔的途径和市场。’7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的成功 雏形,也为我国全面启动资产证券化奠定了基础。李耀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 13 P.W. Feenev. Seeudtization:RedefininZ the Bank.Martin,5 Press.1995. “UorQon月.Jr.万ellon 1 ne七nangingU 万 护InanClal bystem:万0 lmPllcatlons tor tn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ehanism.Eeonomie RevieW, 2002,First Quarter. ,,高保中.资产证券化演进与金融市场效率.金融教学与研究,2 003,4:31一34 ,6张小蒂,韩爱华.我国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探析.财贸经济,2 002,12: 45一49. 17王开国.关于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1 999,6:”一36. 第一章绪论 指出目前宏 观经济环境、需求方、供给方、法律环境和技术手段都初步具备。’” 3.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实施障碍 对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障碍的探讨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孙奉军通过 对当前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各项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的各项制度因素对 资产证券化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制约,其中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的约束,会计 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约束,外汇管理体制的障碍等,这些制度因素阻碍了国内资产证 券化的展开。”张广洲等人指出中介机构不规范是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认为日前评级机构设置不合理,统一的评估市场尚未形成,地域性强, 缺乏横向联系;评级方法混乱,缺乏对评级对象的跟踪监测,评级人才短缺。2”钱 建国从企融监管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困存在着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障碍,认为主要 与证券化交易相关的风险有关,包括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基础风险、再投资以 及管理风险等,而证券化的风险障碍集中体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上。2, 4.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选择 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选择,尽管在现在看来己不再是一个讨论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己经进入试点阶段,切入点即是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 券化,但是在己经实施了的情况下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理论探讨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大多数人认为,中 国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住房抵押贷款是 一种最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来看,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以 这种贷款为基础或者凭之提供所有者权益的证券在市 场上比较容易被接受。持此观 点的代表人物有李耀、张虹、于凤坤、宾融、张小蒂等人。也有人认为,中国资产 证券化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为切入点。理由是 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能够产生稳定收入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出口应收款,能够形 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代表人物如何小锋、王开国、刘少波、黄育华等人。还 有人认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无论是政府主管 部门,还是有关实际工作部门,最迫切希望证券化的资产莫过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 良资产。代表人物有于凤坤、陈云贤、何仕彬、李俊杰等,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经济 环境、法律框架、信用基础、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上都无法支持资产证券化近期在 国内大规模推进。因此,应该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运行。跨国资产证券化具有监管 ,”李喂.资产证券化一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1:131一1 38. 19孙奉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财经研究,2 001,9:43一51. 20张广洲,倪丽萍,龚一军.对我国实行信货资产证券化的思考.财贫经济,2 001,3:6。一63. 21钱建国.资产证券化:我国现存的两大障碍及对策,财经论丛,2 001,3: 53 一57.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 规避性,最小成本性和外资利用性等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的经济和制度环境,持此 观点的有沈沛、阮青松、兰莹、李彬等人。从这部分的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很多时 候理论的探讨与先行对指导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尽管己转向资产证券化对公司绩效 影响的问题上,但这方面研究 的实现需要有大量和长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这在我 国的环境下不具可行性。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局限于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实施的 政策建议等较为表层的研究,或主要是从金融和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资产证 券化作为融资工具所产生的财务问题研究却少有人涉及,特别是站在发起人的角度 对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微观分析。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对资产证券化实施主 体的成本收益、产品定价、多种发展途径等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资产证券化 的财务效应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就是基于这方面所做的理论研究,意在探 索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2.实践意义 尽管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国内己经存在相当 的供给与需求,适逢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相关的政策、法律、会计制度陆续 出台,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创新在我国即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研究对于 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5.4、国内研究现状评论 谭中明(2002)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中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十 家商业银行及两家外资银行的效率。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相比于发达 国家的同行效率低了很多,而从自身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又比四家国有 控股商业银行的效率高,这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并没有体现出规模效应,甚至 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反而体现出了部分的规模不经济表现,而其他的股份制商 业银行在 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上就显得相对有效。 10 朱南、卓贤、董屹(2006)在”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与改革 策略” 中利用 DEA 方法评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产效率。并通过 DEA”超效率” 模型研究了 2000 年至 2001 年我国最大的 14 家商业银行的效率。从而发现,十 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大大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从具体的分类效率 即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体现出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比 拟的优势,其员工人数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尤其是规模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11 魏煜、王丽(2000)在”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中用数 据包络法(DEA)分析了1997年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 率,得出国有银行的无效率主要因为技术无效,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主要因为规 模无效。 12 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2004) 在”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中研究 了了 1995 年至 2001 年期间 22 家银行的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硬 预算约束和所有制结构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银行比非国有银行效 率低 11%至 18%,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本的银行比在硬预算约束下银行的 绩效差。 13 9 Boyd & Graham(1991)”Investigating the Banking Consolidation Tren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10谭中明(2002)”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11朱南、卓贤、董屹(2006)”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与改革策略” 12魏煜、王丽(2000)”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 13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2004)”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11 魏文军(2005)在”关于产权、 市场与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中从 生产效率和市场结构变化两方面实证研究1996至2002年商业银行的资本市场效 应,发现资本份额大小与银行市场效应同方向变动。同时,生产效率也有类似的 正效应却主要因为政府的救助。 14 段军山(2005)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中,通过整理相关,并用 DEA 法实证研究了 2003 年的 14 家商业银行效率,得出:从配置效率角度看,国 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较低。而从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角度看,股份制商业银行 也不具有优势。 15 常琨,贾守乔(2006)在”中国银行业 X 效率实证研究”中,研究了 1997 至 2002 年我国 14 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 X 效率。采用 DEA 计算个银 行的效率得分,再用 Bootstrap 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16 我国学者较多的采用了数据包络法,也有部分采用财务指标法,而利用事件 研究法的则较少,这可能与银行上市时间较短,因此可供分析事件的样本较少有 关。虽然研究方法并不绝对一致,研究成果也各有差异。不过股份制商业银行在 市场化操作下的并购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优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至少不会比 其更差。 14魏文军(2005)”关于产权、市场与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 15段军山(2005)”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16常琨,贾守乔(2006)”中国银行业 X 效率实证研究” 12 第 3 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5.5、国内外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农业补贴理论是在政府和 市场之间的关系的立场上。斯蒂格利茨(1981)等人,从理论上研究了市场和政府 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在某些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政 府监管能够纠正市场失灵,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西方国家将这些理论作为提高农 业生产力和保障农民收入的主导思想定位的理论支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 了提升政府控制性能,经济理论逐步有了控制成本 - 效益分析。施莱弗(2001) 就是利用控制成本-效益的研究方法,提出管制类政府兴起的理论,结论是认为可 以认为农业补贴政策不是最好的决策性政策,可是由于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比无序 导致的效率损失少,所以农业补贴政策一直是起作用的?。 国外的研究者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采用的是定量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农业政策支 持水平,而定量模拟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开始以及结果。比如说,农产品市场的扭 曲的大小和影响到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程度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这里的代表人 物是 Dimitris Dioesavvas(2002),他就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选取美国、欧盟和日 本的数据,采用这些定量的数据,把乌拉圭农业协议(URAA)的综合消费指数以及 经合组织的生产者支持估计(PSE)的指标相比,以此反映的农业支出政策的作用; Olga Melyukhina 在 2002 年著有《OECD 非成员国支出水平测定》,在这篇文章中, 他借由七个国家的生产者支持估计和消费者支出等值估计来测度这七个国家的农 3 业补贴水平。Timothy 和 Keith(1993)采用的是全世界经济模型来估计研究农业支 持的效果。他首先比较研究了在激进的土地改革中东欧和中欧采用的农业保护 政策 的,继而陈述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Harold 和 Thomas 研究 经济的增长是以储蓄率和投资的观点,从财政支出的方 面分析农业 补贴对于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说明经济要专注于生产能力的增加来源 于 投资增加,他的观点是农业补贴对于经济增长,增加投资的资本积 累起着至关重要 的影响效应。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1987)把资本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增长的数量,二是增长的投入质 量,他生产力的 37 部门的产出、投入和生产 增长速度等因素在 1945-1985 年这几年间的增长率,结果是,资本投资是最重要的 生产 要素。巴罗(1990)分析了对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外 部效应存在于为公共物品的生产的支出中,他建立了内生经济增 长模型是以政府拨 发资金为主要的,他的观点是公共服务由政府提 供有一个最佳的选择,理论上的最 佳规模的财政支出是存在的?。 5.6、国外关于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研究现状 美国州立宾汉姆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经济学博士 Kiril Tochkov(2005)在《过渡期间的财政下放 与区域稳定——以中国 为例》(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stabilization during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China)一文中认为:市场经 济体制的引进,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 区域性收入不平衡也 在扩大。(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reforms in China resulted in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in the widening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财政权 下放对中国区域性社会稳定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有悖于改革 开放的目的。由此可 以看出,在研究中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时, 理应将财政下放因素作为一个切 入点。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地缘政治学博士 Wu Xiaodi(2005) 在 《重回心脏地带? 中国地缘政治的转移和中亚重要性的恢复》(Back to the heartl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geopolitics and the “renewed” importance of Central Asia)一文中认为: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吉尔吉斯 斯坦共和国(The Kyrgyz Republic)、塔吉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和土库曼斯坦 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rkmenistan)5 国, 俄罗斯联邦(Russian Federation)均 为资源出口导向性经济结构,这与 中国的地理经济战略互有所需,不谋而合。 ? - 7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农业和应用 经济学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博士 Pishayasinee Mulapruk(2005) 在《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对东盟经济与贸易增长的启示》(Implications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for ASEA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中认为: 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的影响可能被劳动力丰富的东盟四国,包括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 国强烈的感受到,因为此四国占据着与 中国相似的贸易地位。东盟四国的贸易格 局由于中国的增长影响了 其人力资本积累而改变,它的相对的增长率决定经济的 动态比较优 势。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研究我国沿边地区对 外开放模式时将必不可少的被涉及到。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生态经济学博士 Lining He(2007)在 《中国的区域间交通,贸易,区域比较优势及发展》(Interregional Transportation, Trade, and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中认为:由于空间不平衡增长的结果,一些社会, 政治及经济问题,诸如 地区收入差距急剧,大规模的跨区域移民,紧张 的种族间关系及严重的社会不安 和社会动乱开始在中国出现。有关 资料显示,这些日益增长的尖锐问题,主要是 东、中、西三部地区之间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造成的,从短期来看,它挑战中国的 社会公平和政 治稳定;从长远来看,它也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发 展。 中亚高加索研究所和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高级研究员 Marlène Laruelle, Sébastien Peyrouse(They are Senior Research Fellows at the 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and Guest-editors of this special issue.2009)在 Cross-border Minorities as Cultural and Economic Mediator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中认 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大部分被新疆建设兵团和浙江的私营 企 业所垄断。维吾尔族,东干族及中国中亚的少数民族在贸易方面的份 额有限, 竞争力极弱。但这些跨境少数民族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 交流上起到了媒介作 用。虽然这种关系相对于整个中国-中亚关系而 言微不足道,但它构成了跨国家社 会战略的主要因素。 ? - 8 - 5.7、研究现状 3.1 国外发展状况 3.1.1 几个国家中学体育课程内容 1)英国 英国 于 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的 教学内容, 提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注重游戏、舞蹈、体操、竞赛和体现冒险精神的活动等内 容。英国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和理解以及学习广度两个部分组成。知识、 技能和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获得和发展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战术和思想、评 价和改进活动、体能和健康的知识和理解。学习广度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初中阶段的学 习内容是在舞蹈活动、游戏活动、体操活动、游泳活动和水上安全活动、运动活动、户 外和冒险活动中选择四项,其中游戏活动是必选的内容,舞蹈和体操活动至少有一项被 选择;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从上述活动中选择出来的两项。 2)美国 在美国,一般把发展体育看作是促进身体健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手段,强调体 育的社会学价值。因此,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使其适应高度竞 争的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体育教育还要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形成,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除了上述社会学 的目的任务外,美国也很重视发展学生的体力和身体素质,注意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体育教育课程标准,是由各州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包括健康与体育 课程合设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两种课程模式。美国加州采用后一种模式,将体育与健 康课程分设。2000 年加州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 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学习领域。 6 3)德国 为了确保竞技选手后继有人,德国非常重视从儿童开始培养和选拔竞技人才。德国 培养选手的途径主要通过中、小学的体育教育。 因此,他们在体育中非常注重运动技术 的培训,体育教育提出两个目标:一是,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准备劳动与保卫祖 国。二是,寻找有竞技才能的青少年,使他们的运动天才得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安 排,体现了低年级打基础,中高年级逐步提高运动技能,基本上已培养竞技能力和提高 运动水平为中心的特点;教材安排注意全面、重点突出。此外,还强调因地制宜,教师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项内容与一般内容的比重,不强求一致。 3.1.2 几个国家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共同趋势 1)以学习领域来划分体育课程内容 从各国的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表 达方式不再是具体的运动项目,而是内容所体现表达的目标价值,在体育课程中划分学 习领域是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20 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 所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都是以学习领域来划分体育课程内容 的。例如:美国加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 人发展、社会发展等三个学习领域;加拿大安大略省划分的学习领域分别为:(1-8 年级) 健康的生活、基本运动技能、积极的参与,(9-10 年级)身体活动、积极生活、健康生 活、生活技能;新西兰划分为健康与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技能、健 康团体和环境等四个学习领域。虽然各国的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 学习领域,但各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 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2)重视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内容 从国外的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的理解 来看,运动技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技 能,而不仅仅指传统的竞技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态度, 并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外都重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能 和运动技能的内容。美国加州在 2000 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 提出”学生将理解如何为个人在各种情景中运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动作技能”、 “学生将达到和保持有助于健康的体能水平”;英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提出”获得、 发展、选择和应用技能”、”获得体能和健康知识的理解”;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获得 终身参与身体基本活动的基本运动技能”。 3)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弹性和选择性趋势,适应个别差异 美国各州和各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强调根据本地条件制定相 应的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而且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纽约州规定,7-12 年级 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选择一项或两项运动项目作为其终身锻 炼项目。英国体育课程内容分为知识、技能和理解以及学习广度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 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在不同的关键阶段完成必 选内容后,可以自由选择其它内容学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7 4)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国外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运动技能 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 力。如美国中学《体育保健教科书》编选了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心理学、保健卫生 学的理论知识,并介绍了发展体能的理论与方法。加拿大安 大略省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 育课程相结合,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在学习领域中设置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内 容,并强调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是两者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体育的教 学内容中融入健康知识内容,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健康的目的。 5)重视终身体育的内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几个国家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之一都是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各国 都重视选用与终身体育联系密切的体育课程内容。美国教授一些终身体育项目,如步行、 慢跑、自行车和游泳以及一些改造过的竞技体育项目;日本希望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选 修,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英国的体育课程内容 也有终身化的倾向。另外,各国十分关注体育课程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 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使体育学习的内容与现 实世界贴近,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 回到生活中去。课程内容不再是零散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学 到对以后的生活十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3.2 国内发展状况 “课程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研究课程的出发点。比较突出的是朱智 贤在 30 年代给课程所下的定义,他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校里规定的期 限内,循序继续得着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 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 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 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 同样也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 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又是理论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关于体育课程 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尚未取得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 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 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对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 准确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它 是指导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突出体育与健康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价值有:1)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获得有关健康与运动的知识及方法。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注重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4) 获得体育 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及安全防范和野外活动的基本生存技 能。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涵括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具有知识技能的复合性、实践 性、社会性和非阶梯等这些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性。所以,体育课与其它课如数学、语 8 文、英语等就不一样。体育术科所基本传授的是”操作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 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摸索、在身体练习中领悟、在自学自练的操作中养成; 体育与健康知识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 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鼓励开展多方面的社会体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因此, 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在课堂练习知识量的积累,更应该重视学生学法练习,在 教学中培养他们自学自练的能力,使之增值般 地转化到生活中去,感悟和体验体育与健 康与人的生活、生存乃至社会文明进步都息息相关这一真谛,并确立信念,从而促使体 育与健康行为习惯养成,使体育与健康成为人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9 5.8、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质量评价聚类研究背景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支持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 的基本条件。但从 2008 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上市公司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美国金融 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复杂的环境下,面临着很大程度的风 险和复杂性,处处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财务数据是反映公司发展水平的最真实的量化 指标,如果能从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中获得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可使监管部 门更好地进行事前监控,对于那些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提出预警,实现事 前监管,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保资本市场有序运作。 所以进行我国能源上市的财务状况指标进行聚类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能 够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管理,对保持我国能源资本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稳 定和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9、财务状况聚类研究现状 财务数据的数量惊人,如何从每日剧增的海量财务数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成为财 务分析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隐含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而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最成 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聚类的运用能够成 - 6 -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工具,它能使用大量财务报表数据中潜在的有用信息 来指导财务报表的分析。 单江锋(2005)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一个财务实时控制的实例,提出一种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与企业管理环境相协调的财务实时控制系统框架[43]。 翟剑虹(2007)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财务舞弊分析[44]。 研究对所选特征得到的特征子集使用 K 均值和 EM 期望最大化聚类算法进行聚类 探测,得出财务舞弊公司一般具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低于其他类均值、速动比率远 高于其他类均值、每股净资产高于其他类均值的特征。 马学阳(2007)构造了一个基于粒子群的临界控制聚类模型,通过了随机数据检 验后,将其应用到了上市公司的聚类中,发现该模型对上市公司 ST 企业有较强的 识别能力,这一应用无论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者、证券投资者还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都 将具有借鉴意义[45]。 张蕾(2008)分别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和传统方法对沪、深两市 18 家 A 股上 市公司 2005 年的财务数据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证明投影寻踪聚类分析的财务绩效评 价精度优于现有综合评价方法[46]。 和秀星(2010)运用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功能,使用 Borland Delphi7.0 和 MicrosoftSQL Server 2000 开发工具,设计了一个应用于当前审计工作 的通用审计系统[47]。通过提出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案,开发的审计系统可以应用于审 计工作实践,帮助审计人员分析企业海量的电子财务数据,查找和发现异常数据,提 高审计效率。 王艳华(2011)采用 2009 年、2010 年发生财务危机的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前 3 年的数据,运用模糊聚类的财务预警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预警研究,取得良好 的预测精度[48]。 冯征(2013)提出了从数据挖掘角度出发,应用支持向量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 模糊聚类算法和基于粗糙集的 K 均值聚类算法三种方法在选取财务指标、建立财务 预警模型等方面进行应用,可以对财务预警提供多方面的决策依据[49]。 殷欢欢(2014)选取房地产企业中具有代表性 70 家上市公司 2012 年财务数据 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聚类评价模型来评价其财务状况,以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 性,并给出防范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建议[50]。 - 7 -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财务状况聚类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研究范围较为分散,且研 究数据量较少,多采用 1 年或 2 年的数据。在能源行业的财务状况聚类研究较少,研 究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研究更为少见。 5.10、财务状况评价研究现状 财务状况是用价值形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在财 务方面的反映。 (1)国外研究 1900年,美国人托马斯 乌都洛在发表的《铁道财表分析》一书中,提出了财务报 表分析的基本概念。随后,亚历山大 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与《财务报表比率分 析》两本论著中指出在评价企业信用能力指数时要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33]。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杜邦公司发明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34](The Dupont Systerm), 将评价企业经营效率 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 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1968年,美国纽约大学爱德华 奥特曼 (Edward Altman)针对破产企业提出了Z评 分模型[35](Z-Score Model),该模型根据Z值的不同划分出不同区间,以此来判断公司 的信用等级。 - 5 -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2年,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Robert Kaplan)与诺顿(David Norton)提出平衡记 分卡[36]。该方法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 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 管理体系。 近年来,SAS、SPSS等商业统计软件越来越成熟,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使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财务状况分析研究中。 (2)国内研究 1999年国家财政部、经贸委、人事部和计委联合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进行了规范[37],重点 评价企业资本效益、资产经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葛文雷(1999)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38]中,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上 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王雷和胡维华(2000)在《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应 用研究》[39]中建立包含资产报酬率等5个一级指标和n个二级财务指标的财务体系,利用 层次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张新民(2003)[40]提出了资本结构质量、资产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和利润质量的概 念 ,并用上述不同研究方面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 刘斌(2007)在 《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绩效评价》[41]中,建立了中国港航企业业绩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开创了企业业绩评价的先河。 张文清(2012)在《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建设研究》[42]一文中,在平衡计分卡理论的 基础上,对企业原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善和丰富,加入属于外部指标体系的政 府监管机构环境、社区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财务分析起步虽晚,但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国外先进的绩 效评价理论,我国还较为落后。需进一步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紧密结合自身国情, 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财务分析体系。 6、研究方法、思路 6.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1.3.1 研究内容 本文在研究财务整合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效应的方法,并指出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整合效应的 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对财务整合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 究思路。 第二部分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内涵,包括财务整合的相关概念,整合目标原则及必要性, 以及财务整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协同理论、系统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坚实 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主要内容,主要从财务管理目标整合、财务管理制度整合、 会计核算体系整合、存量资产和债务整合以及业绩评估考核体系整合等方面进行阐述。在论 述内容的基础之 上分析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运作,主要论述企业在财务整合过程中需要对哪 些方面特别注意,才能使企业财务整合得以顺利进行。 第四部分是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效应的评价,在分析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评价标 准和影响因素基础之上,利用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和财务指标两种方法评价整合效应,其中利 用财务指标法评价整合效应时,并以医药类企业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得出的结论提出企业并购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整合 效应的建议,使企业在并购后更有效实施财务整合。 4 6.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1.4.1 研究方法 企业战略并购财务整合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空间上看,战 略并购财务整合涉及并购与被并购企业的资源;从实践上看,战略并购整合 涉及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从理论上看,对并购财务整合的研究需要运用多 学科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和消化这些需要作为战略并 购财务整合研究基础的理论,同时还要对其实践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认识, 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个别 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外,本文主要运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另外, 为了达到对战略并购的财务整合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在研究方法上也努力 体现自己的研究特色。 (1)规范研究 在规范分析上,以现代企业理论、并购理论、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并购 动机理论、整合理论、财务管理理论、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以并 购后 企业通过成功的财务资源整合,真正获得协同效应和各利益相关者价值 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归纳等规范研究方法,理清财务整合的 逻辑思路,构建财务整合的内容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2)案例研究 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时才具有价值,大部分理论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较理 想的状况,而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设想的状况并不能最终实 现,人们往往要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务实态度。因此,本文在研究战略并购 财务整合的相关问题时,既对理想模式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也注意了现实条 件所允许达到的程度,按照经验研究的思路,以一汽并购夏利为案例研究对 象,从提高企业通过成功整合进行战略并购的视角,对一汽并购夏利后的财 务整合所采用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能对我国企业战略并购后 进行财务整合的工作有一些借鉴作用。 13 6.3、研究方法 本文在写作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a. 规范和实证相结合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选取了 12 家医药 类企业为样本研究了财务整合效应的评价, b. 综合归纳法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管理问题,需要应用各种管理理论进行综合 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并购财务整合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帮助并购财务整合理论的体统集 成。 c.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财务整合的相关内容以定性分析为主,在进行整合效应评价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协同 效应和财务指标两个方面评价财务整合的效应。 5 6.4、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1.3.1 研究思路 文章主要是按照”理论分析一实证分析一现状揭示一政策建议”路线展开的。本文分为 五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就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作提纲挈领 式的说明,并且回顾和总结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并做评述。 第二部分:债务融资与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财务治理的内涵与其相关理论、资 本结构理论以及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理论的融合,最后引出债务融资财务治理效应的理论分 析。 第三部分:债券融资财务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从理论方面分析公司债券融资的财务治 理机制(股东的控制权问题、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经营者的不当行为、破产机制等问 题);并与银行贷款比较突出债券融资治理效应的优势。 第四部分:对债券融资财务治理效应的进行实证性检验。由第三部分理论分析引出研究 假设,设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 分析以检验债券融资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第五部分:债券融资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及建议。通过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理论与实证的 分析研究,找出我国现行的债券融资财务治理效力弱化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或优化债券融资 财务治理效应的对策及建议。 7 6.5、HPM 效应研究方法 随着 HPM 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对各类目标进行 HPM 脉冲干扰效应研究。 脉冲的各项参数作为 HPM 的重要参量,研究其对效应系统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可 以探讨各类电子系统受 HPM 作用后产生扰乱的物理本质,另一方面可以为 HPM 源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效应研究涉及的门类学科知识多,复杂性高,研究方法还未有统一标准,传 统的研究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获取效应阈值数据统计为目的的实验方法, 实际上大部分公开文献报道多数为实验研究与宏观规律总结,该途径是效应研究 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效应数据库,为 HPM 武器系统的 发展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 HPM 防护技术标准制定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二 是对一些简化特定的理想模型进行理论模拟与数值分析,以研究各种电磁计算方 法有效性为主要目的。两者都对 HPM 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前者以实验为基 础代价较高,缺乏相应的机理分析;后者研究模型过于简化,其研究结果应用范 围不够普遍[26]。 为此,本文以 BJTLNA 电路为基础,建立相关的效应机理仿真模型,结合 LNA 电路的具体电路形式,从器件等效电路层次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子学机理分 析对微波功率、脉宽、重频以及调制方式等参数影响下进行了 HPM 效应研究与分 析[26]。 6.6、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 的历程和现状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 述:第一部分为导 论,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之处。 接下来是第一章,阐释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内涵、组织形式,并对银行业对外 开放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二章分五个阶段详细回顾了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并具体阐述了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正面 和负面效应。第三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 并做了纵向——我国最近五年的比较,及横向——国外银行业对外开放度的比 较。第四章以新加坡银行业对外开放为例,分析出该国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我国未来继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 议。第五章作为文章的结尾,总结阐述本文得出的结论,并说明研究中存在的 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个例分析法, 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第一,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外资银行相比于中资 银行的优势进行阐述,并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第二, 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地度量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第三,运用个例分析法 对新加坡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开展银行业对外开放的 启示。 6.7、建设分期及时序效应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以武汉王家墩 CBD 为例 4.1 对王家墩地区规划前期研究的解读4.1 对王家墩地区规划前期研究的解读 为了准确把握王家墩旧机场地区的发展方向,武汉市做了长期的、严密的研究 和论证,并多次 组织国内知名的 CBD 建设专家与境内外知名的设计、咨询公司进行 顾问咨询。最终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划思路。 4.1.1 王家墩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通过对武汉市以及王家墩地区发展条件的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分析认为:武汉作为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毫无疑问应担当起带领中部城 市群走向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应该具有发展区域性商务中心区的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王家墩地区处在武汉三镇的交通咽喉位置,有利于发展成”连 接三镇的枢纽”。曾有人这样评价:”武汉建设中央商务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王家墩地区是武汉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可供高起点、大规模开发的用地”,这一地 区土地资源充足,地面拆迁压力小,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均通过该地区,提供较 好的开发条件。王家墩地区位于武汉市汉口的几何中心,处于汉口与武昌、汉阳的 连接中心点,紧邻汉口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汉西铁路货站、长途汽车站以及武 汉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并规划有二条轨道交通线通过该地区。这些优势的存在,恰 恰反映出在王家墩进行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市场选择性。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通过对城市整体发展趋势的研究认为,武汉市应利用王 家墩机场搬迁改造得契机进—步提升城市机能,建设金融、商贸、博览等功能用地, 形成武汉中部崛起的经济支点。 4.1.2 王家墩地区发展定位分析 旧机场用地规划的特点是用地和建设量大,建设功能集中,建设周期短,往往 38 在 5-10 年内形成”突变”式发展,对城市原有城市类似功能造成较大冲击。因此, 旧机场用地的功能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前期规划阶段,应重点对旧机场用 地功能定位、空间形 态以及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城市发展战略,明确 其发展目标、近期建设要点和远景发展轮廓。 王家墩商务区要形成一般老城区难以比拟的以服务生产性要素市场为主的功能 链。规划总体建设目标突出了商务和商贸的主导功能,在建设时序上近期立足华中 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努力吸引国内的一些大中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分部加 盟,并逐步形成以国内和区域商务办公为主的兼有国际商务活动的综合商务区。 6.8、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1.3.1 研究思路 根据电网建设企业现处的大背景、环境、发展趋势以及JXSBD建设公司企 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在广泛阅读和吸取国内、外以及行业系统内部优秀财务 管理经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JXSBD建设公司企业实际的战略管理规划和现 有的业务流程情况,在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相适应的财 务管理策略以及保障有效实施的措施,用于推动和帮助JXSBD建设公司提升整 体的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效益增收和价值创造的水平。 6.9、研究的框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框架和研究的思路1.2.1 研究的框架和研究的思路 随着竞争越发激烈,燃气企业为了追求发展,通过控股、投资等方式,扩大 经营范围,并发展其服务产业,形成裙带相连的供销结合的联盟。昆仑 燃气作为 一家集团公司,与单独个体的企业比较,管理结构较为复杂,下属子公司与总部 公司之间权利分配容易出现独立财权管理和集中财权管理不易选择的问题,使得 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上往往陷入实行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的两难选择。昆仑燃 气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仍没有完全达到一流企业的内控要求,财务管理模式滞后 于企业集团管理的要求,影响了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妨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集 3 权式、分权式、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 ,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来阐述公司的财务管理 模式,因此研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更具有很现实意义。 6.10、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1.4.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上市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增长 展开分析。同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定 量分析中引入可持续增长率模型进行计算,力求使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在 定量分析中,运用威尔科克森带符号的等级检验,将所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计算,验证 江西省上市公司样本是否实现了财务可持续增长。并从江西省总体上分析影响上市公司 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7、相关技术 7.1、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建模与仿真理论1.2.1 建模与仿真理论 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页 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 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 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 综合性技术,在机械系统、工程设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计算机集成等领域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5,8]。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不断发展,建模与仿真的对象也已经由一般的物理系统 发展到复杂大系统和开放的巨系统,伴随着也产生了大量新的建模技术,建模与 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 目前,对一般系统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机理分析法、直接相似法、量纲分析 法、比例法、概率统计法、回归分析法、集合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图解法、蒙 特卡洛法、模糊集论法、”隔舱”系统法、灰色系统法、想定法、计算机辅助法、 系统辨识法和神经网络法等。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在以上传统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已发展许多新的方法[5],比 较传统的方法有混合/组合建模、面向对象建模、基于 Petri 网的建模等等。近年来,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涌现了大量的复杂系统建模新方法,如基于智能技术的 MAS (muti-agent systems) 建模、基于分形理论的建模、基于云理论的建模、基于复杂 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on systems, CAS)、多分辨率建模、基于元模型的建模 等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的具体分类见图 1.2,由于篇幅所 限,仅列出部分 典型建模方法。 由各种武器系统仿真组成的体系对抗仿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仿真。其中,复 杂武器系统仿真,特别是高分辨率仿真一般需要较大的计算量,仿真数据产生的 代价高昂,当进行由大量复杂仿真系统组成的大规模体系对抗仿真时,仿真效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页 往往十分低下。基于元模型的建模方法能有效利用仿真系统产生的数据,支持复 杂系统分析以及高层仿真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系统仿真领域新兴的一个热点。在 军事应用领域中,元模型方法与探索性分析、多分辨率建模等技术相结合,在战 术、战役层次的体系对抗仿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9~13],但是目前其在雷达系统建模 仿真领域研究较少。 复杂系统建模 新兴建模方法 基于智能技术的MAS建模 基于分形理论的建模 基于云理论的建模 多分辨率建模方法 基于元模型的建模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建模 传统建模方法 混合/组合建模 面向对象建模 IDEF建模 基于Petri网的建模 图 1.2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分类体系 7.2、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概念 普遍,FDI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也得到学术界和 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引进FDI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主要研究FD工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主 要涉及技术创新理论、FDI技术溢出理论,本章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对相关理论与实证 研究成果进行回顾。 0.2.1技术、技术溢出与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的概念最早源于Diderot(1756),是指为 了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而组成的各种 工具和规则的体系,从目的性、共同协作性、工具性、规则性和知识体系等5个方面阐 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此后,Helleine’(1975))从专利的角度,Tihanyi和Roath,(2002) 从技术形态的范围出发,都对技术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本文采用马庆国、胡隆基和颜亮,(2005)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 包括可物化在产品和设备上的”硬技术”,还包括体现在组织、管理、决策、沟通、市 场等方面的”软技术”,并且由于技术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而要做到技术的完全排他 性比较困难,因此技术具有半公共物品的属性,由此导致了技术外溢的发生。 技术溢出又称为技术外溢,通常是指技术领先企业对行业内或行业间企业的非自愿 技术扩散,但又不能把收益内部化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由于一种技术往往包括了无法编 码的无形技术,因此技术溢出的发生还有赖于技术接收者的吸收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是由于技术溢出而对技术溢出接收者产生的影响,由于技术是一个广 义的概念,因此技术溢出效应包括了技术溢出接受者在生产、管理、市场、研发等方面 受到的影响。 0.2.2 FD工的技术溢出效应 针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1Helleiner:GK.TheRoleofMultinationa1Co甲orationinLessDevelopedCountriesTradeinTeehnolog》,.World DeveloPmen仁1975(3):161一189 2石han},i,Ro确,介比nology trans企r and iostitutional deve一opment in e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oumal ofwor一d Business,2002,37:188一198 3马庆国,胡隆基,颜亮.软技术概念的重新界定:科研管理,2005,26(6):99一105.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 caves’(1974)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由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产生,或者由于跨国公 司带来的竞争压力消除了东道国产业内原有的扭曲,由此产生准租金,这些准租金不能 完全被跨国公司所获取而产生的溢出。D~g(1993)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在东 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接触而获得的好处。Lall(1 996)认为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 伴随着原材料的交换和人才的流动而流出或者扩散形成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Bfomstrom和Ko狄。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 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种经济外部效应。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宏观经济的影 响,如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GDP、资本、就业、税收、进出口以及国际收支等方面 的影响。狭义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在行业与企业层面的影响,如对东道国的劳动生 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研发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 的影响,因此属于狭义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范围。 0 .3FD!技术滋出的理论基础 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 的回报,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 获得利益,这种效应通常是非情愿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理论界阐述技术溢出效应的 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及阿罗、罗默、卢卡斯等人基于技术进步 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0.3.1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l)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在1960年由斯蒂芬 海默在其博士论 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创。一个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生产经营,必然导 致经营成本的增加。这些成本主要包括:通讯、运输成本;投资东道国对外资的歧视产 生的成本;文化、语言差异产生的成本;对当地法律、市场环境缺乏认知产生的成本。 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国外经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成功必然要求企业必须拥 4 CAvEs.枷ltin硕onaifinns,eo哪etitionandnrodu山vityinhosteountry明.Economiea.1974,(4l):176一193.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有超于东道国企业的垄断优势。这些垄断优势包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规模 经济、国际品牌声望、销售渠道等。一个企业必须可以生产出比东道国更有竞争优势的 新产品,才能开始或进行海外投资。 后来,英国学者尼尔 胡德和斯蒂芬 扬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归纳为以下五个方 面:一是技术优势,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产品创新能力、拥有比当地竞争对手优越的 组织和管理技能;二是工业组织优势,主要指规模经济、寡占市场结构和行为;三是管 理和创新能力优势;四是易于得到廉价资本和投资多样化的优势;五是易于得到特殊原 材料的优势。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这些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独有的垄断优势,才使跨国公 司的投资成功,使得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成为可能。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的理论是在1976由巴克利和卡森在《多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系统提出的,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在1981年出版的《剖析多国公司:内部市场的经济学》一书中进一 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对交易成本分析,他们的研究建立在三个前提 之下:?在不 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不变。?中间产 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则产生创造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的动力。?企业内部化行为 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影响企业做出市场内部化决策的因素有如下四个:?行 业特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异、社会心理等因素。?国别特定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政 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等。?企业特定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经 验、控制与协调能力等。如果企业实行较高程度的集权管理,管理技术先进,控制与协 调能力强,实行市场内部化后,就能较好地进行协调与控制,并保证其全球战略能得到 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5。 内部化理论认为特定的技术和知识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核心,也是其对外直接投 资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以及实现 市场的内部化,基于市场不完全和知识产品的特性,在跨国经营中实行内部化市场,将 有利于给知识产品的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因此技术优势仍然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但 知识产品的内部化,使跨国公司更乐于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提供稳定的巨额资金,使其永 远保持技术垄断,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先进技术转移到其在东道国的子公司或分支机 5苏丽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践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博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构,从而为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向东道国企业技术溢出创造了条件。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在1 977年由约翰 邓宁教授在《贸易、经 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 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的。该理论主张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活 动,强调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 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而投资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资产以及所有权,主要 包括:研究与开发、管理与技术水平、营销技巧、企业生产效率、规模经济、相对的市 场力量等。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选择海外合作伙伴时,必须考 虑的东道国或东道国公司所拥有的各种优势的体现。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丰富的 自然资源、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等。 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经营活动,将 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独资子公司,就可以在 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进行中间产品或技术的转移,而防止市场缺陷的冲击,从内部化中 获取高额利润。邓宁认为,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 方式或进入市场的方式。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质的企业,才 有条件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说明了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 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东道国企业获得技术溢出的前提,区位优势说明外商投 资对区域的选择很重视,这也暗示FDI技术溢出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拥有优势的区域内, 而内部化理论则强调外商如何将其技术内部化,最大限度的控制技术的溢出。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1 966年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国际 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如同人拥有生命一 样,每个产品也要拥有生命周期,经历产品研发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弗农 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 产品阶段,企业往往会选择在国内组织生产,大部分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贸 易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成熟产品阶段,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而此 时,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和运输成本超过国外生产的成本,使得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 国外更为有利。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企业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已消失,通过境外直接投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可以获得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 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上领先,就有可能推出新产品,并进 而发展产品的出口市场,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是,每个国家所能获得的这种技术创 新机会是很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只有最发达国家才能拥有这种机会和优势。.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揭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的动因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定 优势,而且取决于企业在东道国所能获得的区位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了外商对 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是随着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展开的,是由本国企业在不同时期的 相对技术优势所决定的,而这种相对技术优势正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源泉。 (5)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在1 978年由日本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一桥大学经济系教授小 岛清在《直接对外投 资:跨国经营的日本模式》中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国际分工的比较 优势原理,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并在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日本式对外直接 投资和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后,系统地提出的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该 理论的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本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一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 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按这一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增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社 会福利。对东道国而言,该投资会为东道国提供其所缺乏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 当地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扩大东道国优势产业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推动东道国 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投资国而言,把本国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 可以使投资国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 构。同时,通过这种投资,投资国会为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提供市场,东道国通 过出口会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从而为投资国的产品出口开拓更广阔的市 场。这种投资,不仅不会替代贸易,反而会促进贸易更加和谐地发展,使投资国和东道 国都能从按比较优势建立的国际分工中得到利益。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把分析的对象从企业转向了产业,从以跨国公司为主转向了投资 国母国。该理论着重强调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该是母国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反映了日本企业力图保持自身优势,防止先进技术外溢的意图。跨国公司作为最大的知 识与技术及管理创新主体,在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时,试图充分利用FDI来使其所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些述型鲤鲤 一__..一. _二_...一 权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因此拥有相对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 的知识技术溢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又称为”技术累积理论”,是在1990年由英国里丁大学教授 坎特威尔和他的博士生托兰惕诺在《技术积累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提出的。该理论 强调发展中国家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企业技术能力的稳步提高和扩大推动了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虽然发展中国家的 技术创新是依据有限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利用特有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实现对引进的 外国技术的掌握和开发,而并不像发达国家一样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发世界尖端技术,. 引导技术发展潮流。但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进行自主的技术创 新,这种技术创新优势又随着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得部分企业技术能力迅速提升,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 产和开发活动,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启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均强调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 接投资必须具备绝对的技术优势,同时强调技术优势的独占性,在投资过程中竭尽全力 防止技术的溢出,这也就决定了东道国获得技术溢出的有限性。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出发点是把国内已经失去技术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这些产业 并不是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这种低质技术的转移模式也就决定 了东道国技术上必然落后 于投资国的被动局面。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发 展中国家企业资金、技术实力有限,但通过对国外引进的技术的不断的吸收学习和自主 创新,其技术实力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增强,从而在某些高科技产业上实现技术的赶超。 0.3.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阿罗(1 962)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中的内在因素,解释了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提出了”干中学”的理论。阿罗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那些体现了新知识的 产品虽然可以通过专利等加以保护,但生产该产品的知识却不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保 护,不可避免地会外溢到其他生产者,溢出效应使社会的收益超过了个体的收益。罗默 (1 986)沿着阿罗的思路,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模 ‘气‘r沪,招书了 印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型表明边干边学和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199m指出研发不仅具有直接效应 和还具有间接效应。研发的直接效应是指研发的成果为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研发的间接 效应是指研发增加了知识存量,在没有获得任何补偿的情况下有可能被其他的企业所使 用,即研发具有溢出效应。罗默认为知识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因而知识的溢出不可避免。罗默的知识溢出效应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把知识 作为外生给定变量或因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而应由政府提供的观点,为FDI溢出理论 和技术创新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卢卡斯(l 988)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人 力资本具有对投资者本身的内部效应和对他人的外部效应—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溢 出效应 是通过个人向他人学习或个人间相互学习而产生的,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个 人对他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而其本人并不因此而获益。人力资本理论表明了投资 于人力资本是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取代了新古典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式, 从人力资本、知识积累等不同方面展开了对技术进步原因的分析,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 进步的源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但是其 关于”干中学”、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等理论与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过程并无 本质上的差异。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干中学”、”用中学”的论述与东道国对外 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也是类似的。 0.4FDI技术溢出的研究现状 0.4.1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FDI技术溢出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和认识。 (1) FDi技术溢出理论的研究现状 FDI技术溢出效应第一次被当作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在1 960年由 MacDousall6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MacDougall认为东道国可以从外资 企业获得更多的税收,同时那些受到外资企业竞争威胁而采取了有效方式的本国企业可 MACDOUGALL G D A.The ben比ts and eosts ofpri喊e investmentfromabords:atheoretiealaPProach[月.Eeonomie Reeord,1960,(3):13一3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哩兰丝些 _._. _ __. 以获得FDI技术溢出。caves7(1 974)第一次把FDI的技术扩散可能存在的外部性分为 三类:?外资打破东道国行业垄断使东道国的 资源配置得以改善;?面临外资企业的竞 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当地企业会更加有效的配置资源,改进技术;?外资企业的进入 会通过竞争和示范模仿加快技术的转移和扩散。w如g和Blomstrom”(1 992)构造了FDI 技术溢出的理论模型,他们认为由于内外资激烈竞争而使得FDI的技术溢出产生了动态 的提升。内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会促使本地企业学习性投资的增加,促进其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这使得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缩小,这时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 会从母公司转移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使得本地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空间进一步拓 展。Hymero(1976)把FDI的主要动机归结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专有知识和技 能来控制其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和营销。他认为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是他们进行对 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跨国公司在与当地企业进行频繁接触过程 中发生了技术的溢出。Findiaylo(l 978)研究了FDI与后进国家技术变化间的关系。他 认为落后地区的技术发展速度是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技术差异的增函数。对于给定数 量的外资存在,本地公司与外资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溢出效应越强烈。同时,他 还认为技术扩散和传染病的扩散类似,人员的接触越密切,技术创新的扩散就越有效率。 Das”(1987)用一个寡头垄断理论中的价格领先模型来分析外资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 之间的技术转移。模型假定本地公司从跨国公司学习到了技术,从而生产效率提高,并 且这种效率的提高被认为是外生的,没有成本。同时模型还假定本地企业的效率提升速 度与外资企业的活动程度正相关,外资企业的活动越频繁,本地企业获得学习 的机会越 大。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Das研究了外资企业应对由于 当地企业的”观察中学习” 所带来的成本的应对问题。结论认为尽管 在东道国存在知识泄漏,处于竞争中的东道国 企业获得了收益,然而 跨国公司还是可以从来自母公司的技术转移中获益,因此外资企 业 应该从母公司转移更好的技术。W如g’2(1 990)和v入nier‘3(1982) 建立了一个两国间 7 QwEs,枷l血ational五rms,eo哪 etitionandnroductivityinhosteountry[刀.Eeonomica.1974,(41):176一193. sJ,凶YEW如g,M人CNUs BLOMsTROM .Foreign investln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l simPle model[J]. European Eeonoechnolo 罗:asimPled”amicmodel [n .ou翻rterlv Journal ofEconomies.1978.(92):63 87. DAS.S.EXte功alities andtechnologytranst七rthroughmu]tinatlonaicorporations:atheoretICalan田ysls[JJ JOUmajol Intemationai Eeono而es,1987,123:788一206. 从叭NGJ’I人N.YE. 份。诚h,teChaology transfer and the long.run theory ofinternationaie即 ital movement[月.Jo帅al of 如ternationai Econo而es,1990,29:255 271. NELSON,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economiechange[M].TheBelknaPPressofH田,ard Uhiversity, 1982:56一84.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的动态模型来研究增长 和资本运动的相互作用。模型假设:两个国家间存在完全自由的 资本 流动;人力资本是决定资本回报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影响国际资本的流 动规模和方 向;FD工在欠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速度是当地外资数量 的增函数。模型预测发达国家与 欠发达国家间的收入差距会随着欠 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扩散的增加而缩小。 这表明来自发达国家的FDI通过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并因此使其收入增长的速度 加快。 (2) 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的现状 FD工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外溢和研发国际化实现的,大量学者 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这些研究的结论出发,可以将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分 为:支持正溢出效应的研究、支持负溢出效应的研究和溢出效应不确定的研究 ?支持正溢出效应的研究 CaveS(1 974)对FD工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分别进行了检验, 发现加拿大制造业当地企业的利润率、澳大利亚制造业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均与行业 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于是他得出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制造业中存在着FDI 的正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Liu’‘等(2000)利用英国1991~1995年的产业面板数据, Drimeld”(2 001) 利用英国1 989一1992年的产业截面数据进行研究,都得出了技术外溢 效应为正的结论。Blomstroem和Persson,”(2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 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 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10mstroem(1 986)仍然以墨西哥为样 本,选用1970~1975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重点考察了行业竞争和市场份额因素对溢 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并非是外资进入导致行业内的技术转移增 加,而是竞争加剧导致当地企业效率提高。Blomstroem和Wolffl7(1989)选用墨西哥在 1965一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由于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 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 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 ,4 LluxIAM取rdinvestmentintheUK阴.TheManehester Sehool,2001,(69):103一119. 16 BLoMATRoEMM,PERssoN H.Foreign investment and印sllover effieieney in an underdeveloped eeonomy:evidenee from the Mexiean manufaeturing industry[Jl.从勺rld Develooment.1983.(11、:493一501. 匕七Ul\’1。1入口七MM,WULrr七 Multlnatlonal Co甲oratlons anaProauctlvl乃,convergencelnMeXICo,]n月aurnol W,Ne]son R.,WblffE.eds:eonvergenee ofProduCtivity:eross一national studiesandhistorieale、,idenee[明.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21一134.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Ko球。”(1996)对乌拉圭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 认为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是由双方相互作用决定的,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 的生产力水平产生正面影响。 Sjoehofm,9(1999)在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竞 争激烈的行业里,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更明显。 ?支持负溢出效应的研究 BarryZ。等(2001)通过对爱尔兰制造业1990一1998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进行考察发 现FDI存在大量的负溢出效应,他们认为是由于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在劳动力市场 上的过度竞争造成的。功肛水。vZI和Hoekman(2000)考察了捷克制造业1993一1996年 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溢出效应与外资的形式有关,如果外资份额是由 独资企业和合 资企业两部分组成,则其溢出为负;如果外资份额是单 纯的独资企业,则溢出效应在统 计上不明显。Ko咖9522(2001)对保加 利亚和罗马尼亚、Zukows奴。铭elmannZ,(2000)对 波兰、 Bosco24(2001)对匈牙利考察的结果是FDI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溢 出效应不明显或不确定的研究 H而s和Robinso矿5(2004)选用1974 一1995英国制造业的企业面板数据,分别对行 业内存在外资、地域 内存在外资以及产业上下游存在外资的三种情况所导致的行业溢出 效应、集聚导致的溢出效应、行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这 三种溢出效应都不 明显。B而。:和strob126(2001)考察了西班牙制造 业1990一1994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 同样在总体上没有找到任何溢 出效应为正的证据。他们进一步研究以出口为主的当地企 业,发现存 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他们认为出口企业需要参与国际竞争,使用的技 术相 对比较先进,技术吸收能力也相应较强,因此能够从跨国公司获 得技术溢出效应。Konrad ,8 KOKKOA.TASINI民 ZEJANM.Localtechnologieale叩 abilityandproductivityspi1loversfromFDIintheurU四即an 功 anufaetUring Sector[刀.Journal ofDeve10PmentstUdies,1996,(32):602 611. 19 SJOEHOLM F.Technolo留g即,eomPetition and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investTnent:evidence加m establlstied d创区f刀.The Journal ofDeveloDmentS加dies,1999,(36):53一73. 20 BARRYF,GOERGH,STROBL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wagesind0mestlcnrms:ProductlvltysPllloversvs labor-mar:ket crowding out[J/ OLI.h 仰://scholar.gOogle.eoIn/scho1ar/ETSG200llPaPersl(2007). 21 nJANKOV,SI州[E ON and BERNARD H.Forei,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月.World Bank Eeono而e Review,2000,14(l):49一64. 22 KONINGSJ,仆 eeffectsofforei,directinvestmentondomestiefirms:evideneefrOmfirmlevelpaneldatainemersing econo而esf刀.Eeono而es ofTransitio几 2001,9(3):619一633. 23 zUKOWSKA.GAGEL州叭NNK.productiv彻 SPilloversfromforei,directinvestlnentinpoland[月 Economics Svste〔。 s,2000.24(3):223一56. 24B0SCO.M.qDoesFDIeontributetotechno1ogiealspilloversandgroWth?APaneldal透胡alysisofHungarian 五n卫s「刀.肠朋sn西onal CorDoTatlons.2001,(10):43一68. 25 HA川魁S凡RObinson C.Productivity imPacts and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ownershiP in the Unlted Klndom IJJ Nationai 玩stit认teEeono苗 ieRevieW,2004,(187):58一75. 肠BARj叮055,S跟OBL E.Forei,direct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evidenee加 m the spanish experienee[月. W匕ltwintsehaftliehes Archiv,2002,(138):459一81. FDI 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Pawh扩7(2 005)对波兰1 993一 2002年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讲行了分析,得出了外资的进 入对转型 经济国家技术溢一出效应不确定的结论。儿noshit扩8(2001)分析了 捷克制造业 1 995~1998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认为FD工的溢出效应 是不确定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R&D密集度很高的当地企业中存在 正溢出效应,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 力。 0.4.2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FDI技术溢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F盯技术溢出对于我国产业技 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内在机制研究方面。 尹静和平新乔气2003)分析了FD工对于中国三十个省、直辖市以及制造业行业之间 的技术外溢特点,发现地区间的技术外溢与该地区的发展阶段存在紧密联系,并通过回 归证实了地区(制造业行业)间的技术外溢会使该地区(制造业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上 升,专利申请数量上升。俞毅30(2003)认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许多投资项目都是我国产业 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提升了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水 平;跨国公司通过其在华投资生产链中所产生的前向、后向联动提高了与之相关的国内 上、下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江小涓’‘(2004)认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 进的技术,多数外资企业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 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王升气2007)等的研究发现: 东道国相关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FDI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根据他们所建立的博弈模 型来分析,东道国竞争企业的强大研发能力可以诱发外资企业倾向于开发周期较长的、 更具有战略竞争能力的新产品。 0.5论文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通过国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得知理论上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通 过与东道国企业的亲密接触和激烈竞争,可以对东道国的企业产生技术溢出。而从国内 27 KONRAD砂帖几IKE月飞 ctsofroreignpreseneeandaffi1iateeontrolontheproductivityofdomestieeom paniesina transition eeonomy:the case ofPolish manufaCtUring[EB/OL].b 林P二刀从,归从hha.dk/而b/emsdoes/帅/2 005/2 005一11.Pdf 2‘KINOsHI认YR and D and teehnolo罗spillovers through FDI:innovation and absorptive eaPaeity. CEpR Diseussion Papers 2775,C.E.P R.Diseussion PaPers匡B/OL].h仰://i deasrepeeorg币 /ePr/cePrdP/2775.htlnl. 29尹静,平新乔.中国地区(制造业行业)间的技 术溢出分析:2003年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22一35. 30俞毅.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2003(5):58一62. 3,江小涓.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 力提升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4(2):13一18. 32王升.FDI影响我国 企业模仿或自主创新机制分析[l]科学学研究;2007(12):492一499. 13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外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行 业的实证研究看来,外资有利于东道国技术进步是有条件 的,但这些 条件是否存在规律性是不确定的,因此,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正、 负、 不确定三种情况。并且大多数文献的注意力集中于外资是否产 生了技术溢出,对于技术 溢出的产生机制分析得不够深入。国内的实 证研究很薄弱,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逻辑 推理上,没有实证做支持。 因此,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FDI技术溢 出效应进行 理论分析,进一步从投资国和东道国角度分析了影响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并运用 博弈模型着重分析了市场竞争、吸收能 力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根据我国的实 际情况,从吸收能力 角度选取人力资本、内外资技术差距两个指标对FDI在我国的技术 溢出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促进FDI对我国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从FDI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入手,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 研究FDI技术溢出的动因,FDI技术溢出的阶段以及技术溢出的传导路径。 (2)从投资国和东道国角度分析了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市场 竞争、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根据我国1998年到2007年的数据,从吸收能力角度,选取人力资本、内外 资技术差距两项指标对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4)根据实证结果,从政府、企业二个层次上提出了促进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的对策建议。 论文基本框架如图0一1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溢出 动因分析 技术溢出 阶段分析 技术溢出 传导路径 溢出效应影 响因素分析 市场竞争对溢 出效应的影响 吸收能力对溢 出效应的影响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促进正向溢出效应的对策建议 政府层面 企业层面 图0一1论文技术路线图 0.6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0.6.1研究方法 (1)定量分析法 在汲取、借鉴其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 际情况,建立最优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对FDI在我国的溢出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2)博弈论分析法 通过博弈论方式,即构建外资企业之间,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博 弈模型,分 析了市场竞争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实证分析法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选取我国1998年到2007年的相关数据,从吸收能力角度,选取人力资本、内外资 技术差距两项指标,实证检验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状况。 0.6.2主要创新 (1)研究方法上。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外资企业间竞争和内外资企业间竞争对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吸收能力角度,选取人力资本、 内外资技术差距两项指标,对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2)研究对象上。本文选取了我国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对FDI在我国的技术溢 出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对我国在今后如何促进FDI技术正向溢出,从政府、企 业两个层次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FD工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FD}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1.1「DI技术溢出的动因分析 为什么外资企业的技术可以溢出?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后,其必然会面临东 道国市场上生产同类产品的外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需要同东道国 的原料供应商、中间商或者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技术溢出必 然发生。 1.1.1市场竞争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会面临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方面,处于相同行业,生产 同质产品的跨国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在某些产业,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当地企 业的技术是才吕对落后的,因此,这些行业产生的竞争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他们为 争夺东道国的市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会不断从母公司转移先进的技术,随着先进 技术在东道国市场上的不断更新,从而东道国企业就有机会不断获得技术溢出。另 一方 面,外资企业的进入必然会打破东道国原来的市场竞争态势,强化竞争。由于外资企业 技术往往比东道国的技术先进,先进的技术必然会被作为竞争对手的当地企业密切关注 和学习模仿。比如:当地企业会购买外资企业的产品,研究其各种特征,来跟踪外资企 业技术的变化。同时,当地企业还会密切观察外资企业的销售模式、销售广告、销售渠 道,售后服务等市场活动,并模仿学习。当地企业通过对外资企业的学习模仿,自身的 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强化同外资企业间的竞争。同时,外资企业为保持自身 的竞争优势,会不断从母公司引进新的技术,从而也就为东道国企业获得技术溢出增加 了可能性。 总之,由于同在东道国市场,当地企业可以非常方便并比较全面的获得外资企业 的技术溢出,双方在所有的经营环节上都有可以借鉴之处。但是,外资企业为保障自身 的垄断市场地位,会严格限制垄断技术的溢出,对先进技术严格保密。 1.1.2企业间合作 外资进入东道国后,除了带来激烈的竞争外,还会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作,这些合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当地企业为外资企业提供原料或中间产品;外资企业为当地企业 提供原料或中间产品;共同投资研发或项目合作。 生产型外资企业从东道国采购原料或中间产品,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当地企 业提出原料在质量、规格上的标准要求。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无法达到,外资企业往往 提供设备和相关信息,并会派遣技术人员加以指导,甚至会转让自身的技术,以使其当 地供应商的产品满足自身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企业会得到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外资企业为当地企业提供原料或中间 产品时,当地企业作为需求者,外资企业为推销自 己的产品,会给当地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技术和信息,如果外资企业的产品超出了当地 厂商的标准,则投入更好的设备,中间产品或原料就会直接改善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且 可能使得当地企业可以采用以前不能使用的新技术。一项技术创新或新产品的研发,投 入大,风险高,往往单独的一家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来从事,外资企业也不例外。 此时,外资企业可能会与当地的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联合研发。这种研发的合 作,可以充分共享信息,使东道国企业获得技术溢出。 1 .ZFD!技术溢出的阶段分析 FDI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按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技术的引进阶段、技术的 学习阶段、技术的应用阶段。 1.2.IFD工技术的引进阶段 只有引进了FDI,才能实现技术的溢出,因此FD工的引进阶段,是东道国获得技术 外溢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对FDI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源不同,决定了技术先 进程度的不同,同时也注定了东道国企业可能获取的技术溢出效果的不同。不同的企业, 由于目标不同,其对FD工技术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那些对技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拿来主 义阶段的企业,他们对于技术的选择会更侧重简单适用,更注重眼前利益的实现。而那 些具有深远发展眼光的企业,他们会更加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性。因此,东道国政 府应该制定详尽科学的引资政策,根据本国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对外资的来源国、技术、 规模等进行相应的限制,并对外资的国内流向进行合理的引导,为下阶段国内企业对 FDI技术溢出的学习模仿做好准备。 在此阶段,外资企业和东道国的合作者只是处在技术选择后的技术引进阶段,还 没 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有对技术进行学习和充分的接触,此时,东道国个业不会获得多少技术溢出收益。这个 阶段只是为后面的技术溢出阶段打基础,是获取FDI技术溢出的初级阶段。 7.3、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相关概念 2.2.1 信息化2.2.1 信息化 “信息化”的理念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Tadao Umesao在其《论信息产业(》1963) 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信息化是通讯方式的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70 年代后期经西方传至全球。信息化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信息技术高度运用,信息资源 高度共享,进而使得人与社会物质资源的潜能被深入发掘,个体的行为、组织决策行为 和社会运行状态不断趋于合理化。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各环节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之上的,其通过不断增强信息资源 管理、利用水平,带动全社会各种活动效率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刻 变革。 1997 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我国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为:”信息化 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 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10 7.4、税收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相关技术 5 第二章 税收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相关技术第二章 税收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相关技术 本章介绍了与财务管理系统开发相关的一些主要技术。首先介绍了 J2EE 平台 的设计模式及平台架构,接着介绍了 Struts2、Spring、Hibernate 的框架,最后对 整个技术做一个小结。 7.5、相关概念与技术分析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概念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概念 舞弊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政府或监管机构都对它进行了定义, 比如,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 委员会)将财务舞弊定义为”一 种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还是漏列,其结果是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 务报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 的考虑》的第六条对舞弊定义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 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中国立审计基本准则第 8 号》规定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另外,国内外的学者也对财务舞弊进行了定义, Zabihollah Rezaee(2002)把 财务舞弊定义为舞弊人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或违规手段来谋取自身利益,从而 损害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Albrecht(2004)认为财务舞弊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实 施的带有欺骗性的操纵。而秦江萍、段兴民(2005)则总结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财务舞弊是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针 对性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规章制度,最终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借鉴上述对财务 舞弊的定义,本文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公司管理层为了 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伪造、篡改、掩饰等欺骗手段实施 的故意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违法违规行为。财务舞弊类型主要包括违规购买股 票、虚构利润、虚列资产、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推迟披露、虚假陈述、出资违 规、重大遗漏、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操纵股价、欺诈上市、违规担保、 违规炒作等。 7.6、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2.2.1 B/S 模式和 C/S 模式2.2.1 B/S 模式和 C/S 模式 随着 Internet 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重点从数据管理转移到了数 据应用。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以业界标准为基础,同时为开发和部署信息社区应 用系统提供了一组完整的服务。Web 应用编程模型便是很典型的一项服务。在 这个模型中,Web 应用拓扑结构得到了定义和详尽论述,并且有使用框架服务 设计 Web 程序的应用实例。这个框架的基础是一些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是独立 于平台和提供商的,包括关于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网络、数据和包括系统安全 等内容的基础设施的标准。有了这些标准,用户无论何时,无论在网络的任何地 方都可以有效存取数据和获得服务。同时这些标准简化了系统开发,应用软件只 需要编写一次便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各种业务构件也达到了即插即用的效果。 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应用框架提供了一个高效、易应用的模型,网上应用建 9 第二章相关研究现状 设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应用这个模型来研究解决方案。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应用 框 架是以一个多层的分布环境为依托的。这个环境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大的效用,主 要是因为环境中的由应用逻辑被封装而成的各种构件。同时这些构件并不是孤立 的,而是通过网络进行相互通信。这个框架的形式通常被逻辑的分为三层,这三 层分别是 Browser、Application Server 和 Server。这个三层系统模型包括客户端、 Web 应用服务器和服务器。其中客户端通常指的是局域网、远程网等,Web 应用 服务器主要指的是 Web 服务器,服务器可以是数据库服务器,也可以是已有的 应用系统,很多应用元素存在于这三个逻辑层中,它们是通过业界标准的协议、 服务和软件连接器互相连接起来的。山东能源集团集中财务报告管理系统正是应 用的这种三层网络体系结构,通常称之为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在系统设 计中,通常用的有两种体系结构,一种是 B/S 结构,另一种是两层网络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C/S)。下面分别研究这两种体系结构的特点。 两层网络体系结构是属于 C/S 结构的,它的软件体系结构包括客户机/服务 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它的运行机制也很容易理解,即客户机端 接受用户请求并传达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根据所接收用户请求来进行相应运算 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客户端返回到用户。服务器主要是通过驻留在特定的 端口来实现监听客户要求[4][5]。 两层网络结构体系的工作原理如图 2.1 所示。访问数据库一般是通过客户端 发送 SQL 请求至数据库服务器端,数据库接收指令、执行指令,并把运行结果 返回到客户机中。接下来客户机再做其他操作。 图 2-1 两层网络体系结构 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中,有了浏览器的存在,用户便 可以更方便的访问服务 器端数据。也是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发送请求,获得服务器响应。这种模式具 有明显的简单性和便利性,于是使得 B/S 结构发展迅速。与之相比,两层的结 构模式就显示了其很多不足。 两层的结构模式和三层结构模式的区分是,除了最终客户和最终的数据库服 务器之外,还在中间增加了一层应用服务器,如图 2.2 所示。 10 第二章相关研究现状 图 2-2 三层网络体系结构 三层结构与两层结构相比,更容易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执行提 供良好的可扩展性保障。中间层服务器上运行绝大多数的服务代码,客户端只需 要提供一个用户界面。此外,通过创建一个抽象的服务层,以减少网络数据传输。 客户端不直接处理数据库服务器中的事情,但可以调用中间层服务的逻辑,为客 户端的程序访问数据库提供方法。而且,由于数据库服务不公开给客户,因此它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功能[6]。 C/S 模式与 B/S 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7]。C/S 模式的优势在于用交互性强、 网络通讯量低、有很强的实时处理能力、面向对象技术十分完善、数据的安全性 和完整性约束可靠性高和事务数据处理能力强等。C/S 结构也具有不足之处:开 发成本比较高、移植困难、用户界面风格不相同,使用比较麻烦,不利于推广、 维护复杂升级困难、信息和内容比较单调。 B/S 结构优点是简单的客户端使得 软件管理员工作量减少、界面丰富容易操作、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升级、不受操作 系统和浏览器的限制、各种标准统一。B/S 结构不足的地方在于效率比较低,不 适合庞大的数据处理、安全性能方面不高、复杂的业务和处理不容易实现、B/S 是 一个无序的集合、 系统扩展能力较差。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C/S 和 B/S 结构的优点和缺点,就整体而言,在系 统设计时应考虑到本系统的各方面需求,选择最合理的结构。C/S 结构交互性强; B/S 结构维护方便。因此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成见和偏见,在 C/S 和 B/S 技术优势分析中,生动地显示出来各自的具体问题,发挥在管理信 息系统的建设中。也可根据各个模块的不同,分别为系统的功能需求采用 C/S 结 构和 B/S 结构。通过上面的 C/S 结构和 B/S 结构的分析和比较,在选择哪种 方式,系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高安全性的要求,需要强有力的互动,需要处 理大量数据,一个频繁、高速互动应用的系统需求中,以及范围小,固定位置中 使用,应采用 C/S 模式;在不同的地点使用范围广灵活;功能频繁变化;安全 交互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应选 B/S 结构中的应用。由于该系统统涉及的用户群 体为集团全级次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用户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从系统的维护 性角度考虑,选择基于 B/S 结构的开发模式[8]。 11 第二章相关研究现状 8、应用 8.1、发挥的平台与XBRL应用平台 一个让所有的灯光都能在同一个时空内往一个方向共同发挥作用的平台是 重中之重。这个让他们能够同时共同发力的平台实际上是一种运行机制,是使 XBRL按照既定的规则顺利运行的制度。证监会于2009年推出该制度,起步阶段 必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是否设计出了完整制度体系,是否明确了监管责任、 惩罚机制等等问题还有 待进一步的考察与研究。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 息也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稀缺资源。市场经济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在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再加上XBRL已 经实施了相当的年份,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都显示XBRL在其市场上效果显著; 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有自身的特色,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将国外市场 经济体制下产生与发展成熟的XBRL制度直接应用于国内经济环境必然会有很 多的不适用性。那么证监会所推行的XBRL制度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国内的不 同特点,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也会影响到XBRL在中国市场的有效发挥。 18 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XBRL 披露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8.2、普及大量的应用实体 目前,国内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上交所以及深交所都要求其名下的上市的企业 在提交PDF格式的财务报表的同时,还说明可以用XBRL格式报送相同公司的财 务信息,目前深交所已经做到了全部都采用XBRL格式报送财务信息,但上交所 还有一部分未能实现,我国上市公司还没能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出台强制要求报 送XBRL报告的标准,而且,我国也没有对非上市公司提出任何相关要求,这些 非上市公司自愿采用XBRL技术标准来报送财务信息的积极性几乎没有,然而, XBRL技术尽然能成为一种先进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诞生在这个信息时代,它的 应用不仅关系到使用者自身,它更能从某种程度上给社会节约成本,它的推广及 应用绝对具有相当强的经济价值。本文认为 公司不采用XBRL技术披露其财务信 息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多数企业认为,XBRL技术只是一种标准的方法,本质上并不是一种 新的会计体系,XBRL不仅不会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而且由于XBRL技术是一 种可以将数据跨平台交换、传递以及分析的系统,很有可能泄露信息给自己的竞 争公司,是自己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这是大多数公司不愿采用XBRL披露财务信 息的一个主要原因。 (2)我国目前对于XBRL相关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外部,在理论研 究中表明公司应用XBRL技术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外部投资 者更及时更精确的获取目标公司的财务信息;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管等。大多数公 司高管由此就认为采用XBRL技术的最大收益者不是公司自身,却是外部的报表 使用者。出于成本效益的角度,公司为了追求最大收益自然就不会采用XBRL技 术来披露财务信息。 (3)对于绝大部分非上市公司来说,现有的财务报告系统已经满足了它们 对财务报告上的需求,而且,如果运用XBRL技术势必会产生大笔费用,这对于 34 硕士学位论文 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在上一章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了规 模大的公司更愿意应用XBRL格式来披露其财务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小公 司相对于大型公司来说,小型公司受到的社会各方的关注度远比不上大型公司, 应用XBRL技术不可能取得和大型公司相对等的收益。 通过上一章的实证检验发现规模大的公司在应用XBRL技术方面具有规模 效应,公司越大,越会采用这种先进的信息披露技术,这很好证明了之前信号传 递理论的推测,公司向通过采用XBRL政策向外界释放利好消息, 正名企业的实 力。因此,展开XBRL技术推广时,针对一些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公司,我们 可以逐步开展技术应用的试点,而对于另外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就可以考 虑将这个技术推广实行任务外包,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发展。这样,就很好的解 决了光源的问题。 8.3、足够数量的光源与XBRL应用实体 这里光源是指采用XBRL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XBRL是一种标准化的通用 语言,采用XBRL格式进行披露的信息可迅速实现传递与转换。少数公司采用 XBRL进行信息披露只能使信息使用者了解到支离的、片面的信息,未使用XBRL 格式进行披露的信息就不能通过这个制度有效地进行传递与转换,也就无法到达 信息使用者。XBRL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推广XBRL的主要是国内的政府部门, 国内有些企业虽然看到了XBRL给它们在处理数据上的好处,但它们基本只考虑 了其实施的成本和风险(其中包括各种隐性成本),很少去在意自己实施后能给 自己带来的收益,这极大的影响其积极性,而且在中国XBRL的研发链、应用链 和产业链尚未形成,再加上XBRL的普及度在中国还很不够,所以在中国市场上, 没有足够的”光源”。这里应该加大XBRL的教育普及度,最好能像ERP那样, 研发与XBRL有关的软件。 8.4、() 连网应用 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并在人与机、人与人之 间产生交互和 沟通的智能型多媒体课件。这一类型的课件往往由于包含大量的信息读写和分析,社区 式的虚拟空间管理,而需要较高的技术开发水平,并在设计策略上有别于单人用和群组 用的多媒体课件。 [图 1]我爱背单词 软件界面截图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12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有用于单机阅读的电子书式多媒体课 件[图 1];也有存储于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访问并使用的网络课件[图 2];有对教科书形 成补充的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图3];也有用于课堂或会议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图4](图 见下页)。容量也可多可少,一个大的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能够运行几十 个课时;小的课件只需要运行 10-30 分钟,也可能更少时间。 [图 1]《基督教的欧洲》——电子书式的多媒体课件 CDROM 单机版 包含图片、文字、影音、超链接,书签等复杂的交互功能 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开发 文稿写作:朱文申 设计统筹:陈端端 制作:邹迎燕,张静等 13 [图 2]《数学 基础版》——大型网络多媒体课件 包含图片、文字、影音、交互动画、程序、超链接,记录学习进度,考试与评分系统等 复杂的交互功能 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开发 文稿改编自《数学 基础版》 网站规划/设计统筹:陈端端 制作:杨志、孙燕等 14 [图 3]警察查缉战术教程——职业教育课本配套多媒体课件 CDROM 包含图片、文字、影音、超链接与交互等功能 中国公安部委托 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开发 设计统筹:陈端端 制作:杨志等 15 [图 4]庐山申报世界地质遗产的多媒体演示材料——用于会议演示的多媒体课件 CDROM 包含图片、文字、影音、超链接与简单交互等功能 庐 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委托 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开发 设计统筹:陈端端 制作:胡燕 16 多媒体课件在红外、智能跟踪技术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 的 MIT Sketching 课件,将技术的前沿研究应用于教学[图1]。很快,在 NDS(掌上 游戏机平台)就出现了类似的益智游戏,这说明新技术开发到普及应用阶段的期限 正在急速缩短。[图2] [图 1]MIT Sketching 图片说明: 这个视频展示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件多媒体交互课件设计。图中教师手持无墨的数位笔在投 影屏幕上绘写。监测仪将监测他的笔尖动作,在投影屏幕上极少延时的由程序生成图像。教师 先画出一个斜坡,加入一只两轮小车,最后画出一个向下箭头表示添加了重力,完成后点击演 示,小车便将模拟真实的重力效果滑下斜坡。该课件还可以被用来描述弹簧等其它力学现象。 [图 2]NDS 掌上游戏机平台的物理模拟自制软件《口袋物理学 v0.4》 17 8.5、实战要素效应分析与建模应用实例 基于前文研究的实战要素效应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元建模技术的效应建模实 现方法,构建了一个信号级对抗仿真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效应建模。下面将以 典型实战要素为例,详细介绍其实现过程,演示运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 全章结构安排如下:5.1 节对信号级雷达电子战仿真平台进行了分析设计;5.2 节以远距离支援干扰和连续地物杂波两种要素为例,从机理研究、环节性能分析、 性能指标聚合等方面进行了效应建模研究,给出了建模结果;5.3 节给出了敏感性 分析 的具体实现过程,并给出了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8.6、”明星效应”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史友宽的《从全国联赛看篮球市场》及史友宽,徐好建的《全国篮球联赛竞赛表演 市场影响因素分析》对联赛中明星的作用给以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联赛”明星效应”是 比赛中的热点,篮球明星选手在吸引观众和球迷到现场观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张雷的硕 士学位论文《CBA联赛中山东黄金男篮主场效应研究》中论述到在利用公共关系进行促 销时,应充分认识到明星的公关关系价值,明星是社会性个人,可以代表一个组织和企 业的形象,运用”明星效应”可以起到唤起公众注意,提高公众兴趣,激发公众购买欲 望,促进门票销售工作的开展。王强的《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初步分析与探讨》 客观 地分析了联赛发展中的一些不足,认为宣传力度不足、新闻点太少、”明星效应”发挥 不到位,使得联赛的吸引力不足,影响了联赛品牌影响力和球市的热度。彭光安的《我 国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进程中的困惑与对策研究》指出了提高联赛质量是职业排球的生命 力所在,认为培养自己的球星是提高比赛质量和比赛观赏性的重要环节,在引进外援球 星困难和球星转会市场不畅的情况下,加强优秀后备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加强与媒体的 合作,对于”明星效应”的开发和利用非常关键。通过有关我国篮球联赛的研究文献可 以发现,在明星的作用和”明星效应”对联赛的积极影响方面有了一定的论述,但缺乏 对联赛”明星效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关于明星效应对社会影响方面的文献较多,但是针对明星 效应对队友、日常训练与比赛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针对明星效应实证研究的文献还没 有。即便少数文章论述了明星效应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并未对明星效应 如何发挥其在队友之间、球队俱乐部及社会中发挥作用来进行提议,也无法将明星效应 应用与比赛项目建设或社会建设层面中。因此本人根据前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量研 究,针对马布里在技术示范、战术引领、对球队的凝聚作用、实战中对球队的稳定作用 方面以及马布里的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为最终对本人主题,马布里效应的实 证研究提供详细的论点和论据。 3 8.7、DBSCAN 算法应用 3.2.1 DBSCAN 算法实验步骤及环境3.2.1 DBSCAN 算法实验步骤及环境 本文在使用 DBSCAN 算法[53-56]将数据通过簇聚类,通过密度集合得到密度相连的 点的最大集合,将所要查询的数据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可在存在噪声和 空值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点。 实验目的是按学生欠费金额进行聚类,得到按不同欠费金额档次的聚类。决策者可 以通过这个分析结果,从整体上了解样本和参数对学生缴费预测情况的影响,以便在实 际挖掘时灵活设置。 本文选择学生缴费金额做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一部分做为训练样本,其余做为测 试数据。 DBSCAN 算法分析的流程如图 3.1 所示: - 20 - 数据准备 设定密度阀值minP和半径阀值e 假定第i 个样本A(排开已经完成聚类的点)为中心点,遍历原始 样本点,计算与A的距离minP Y 第j个聚类完成 是否所有样本点已聚类完结N Y 以第m个聚类Bm(排开最终已经确定为最大密 度的聚类)为基础,遍历其它所有聚类Bi N 其它聚类Bi是否与Bm存在交集 Y 将Bi中所有样本点加入Bm,删除聚类Bi N 是否所以聚类已确定最大密度聚类 Y 聚类完毕 图 3.1 DBSCAN 算法分析的流程 Fig 3.1 the process of DBSCAN algorithm analysis - 21 - DBSCAN 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给定两个参数,ξ 和 minp, 其中 ξ 可以理解为半径,算法将在这个半径内查找样本,minp 是一个以 ξ 为半径查找 到的样本个数 n 的限制条件,通过程序设计完成的流程简要介绍如下: (1) 只要 n>=minp,查找到的样本点就是核心点。 private int x; private int y; private boolean isKey; private boolean isClassed; (2) 将提取文本中的的所有点并存储在 pointsList 中。 (3) 检查给定点是不是核心点,确定以下变量: lst 存放点的链表 p 待测试的点 e 半径 minp 密度阈值 tmpList 暂时存放访问过的点 (4) 如果对象集 b 中指定的项在对象集 a 中不存在,则将其加入对象集 a 中。 boolean merge=false; for(int index=0; index 8.8、河南大学一卡通财务结算子系统方案应用特点 校园一卡通的资金结算业务是由一卡通财务结算系统完成的,该系统建立后, 将所有在校提供有偿服务机构的账户资金集中起来,有利 于学校调度这些闲散资 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 [22]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以卡代币、刷卡消费。 实现了真正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 如饭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 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有利于节 约成本和费用。 二、提高了财务管理手段,增强了学校对资金的调控能力。 利用校园卡收取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学杂费等。对所有校区、商户实现统一结 算和管理,实现了各校区的财务统管。有利于学校统一调度, 增强了学校对资金 的调控能力。 三、杜绝了高校各部门的”小金库”问题,对收支起到了有效的监督。 学校”小金库”屡禁不绝的根源在于各部门的利益动机和收支缺乏必要的监督。 一卡通应用后,使各部门的现金收入尤其是对学生的收费都通过金融处理系统来 划转,置于信息化系统的监督之下,有收费权的部门获取账外收入的空间被堵塞 了,小金库必然无法隐藏。 四、有利于规避财务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 财务管理中一直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没有财务一卡通,学校中各种服务收 费需要大量直接同现金打交道的人员,其中,票据的丢失和伪造,服务人员的素 质参差不齐,虚假报账,挪用公款等现象屡禁不绝,时有发生。采用一卡通管理 模式以后,就不再需要用现金直接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杜绝现金收付环节 上的各种漏洞,防止各种差错发生。 五、银行账户与电子钱包互通,银行卡、校园卡实现了有机地结合。 一卡通中的校园卡可以在校园内通用,同时银行借记卡也可以在社会上通用, 持卡人通过 它可以在校园外的地方进行电子货币结算。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第 41 页 8.9、应用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 20 多年,基本上经历 了两个发展阶段,即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 80 年代末至 今 “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1996 年由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是当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会计电算化是会 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要下大力量抓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体现了我国会计电算 化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到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国企、事业单位用电子计算机代 替了手工记账,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就国内的软件市场看来,本土的 品牌具有一定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国际会计软件 商的登陆抢滩,使得会计软件市场面临转型与调整。 2 8.10、对国外反并购策略应用扭曲 由于对国外成熟反并购策略理解欠缺,国内一些企业对其应用存在扭曲现象。例 如,兰州黄河就设计了所谓的”金色降落伞计划”,然而 2005 年兰州黄河高管年度报 酬税后总额为 81.47 万元,补偿十倍,总共也就 800 多万元人民币,一方面这对执意 并购中国各行业龙头公司的外资来说,狙击力量有限,另一方面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 股份 支付方式,而是采取年薪的数倍作为被并购公司高管的赔偿标准,难免让人有保 护管理层利益、变相瓜分企业资产的嫌疑。而且,国际上对高管的赔偿数额一般都是 不明示的,只是双方秘密洽谈,而兰州黄河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否在于反并购令人担忧 。 再比如,美国很多优质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为了反并购,就在公司章程中规定, 39 公司股票分为 A 级(创始人股)和 B 级(公众股),1 股创始人股拥有相当于公众股 10 倍或者 50 倍的投票权。这样,即使有人并购了公司大部分公众股,在决策经营上, 也不能实质性地控制公司。但该策略如应用于中国企业,大多将收效甚微。中国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是,董事会不是对公司拥有最大话语权的机构,许多上市公司都 是被大股东操纵的,或者是被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所起的决策作用十分有限。因此, 设计这样一个制度,争夺董事会席位,反并购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此方法的运用是 建立在良好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上的,当然,随着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此法的应用将适合于更多的企业。 另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反收购立法规则,在缺乏游戏规则的约束下, 收购与反收购的博弈双方缺少明确的预期与行为框架,实践中的反收购行为显得比较 混乱。另一方面,目前管理办法中对反收购行为做出了太多限制性的规定,多”堵”的 作用而缺”疏”的引导,这种规定实际上束缚了反收购企业的手脚,形成了事实上对反 收购企业的不公平,却也更容易引致擦边球的出现。可以说我国目前反收购制度的不 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反收购行为的发展。 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反并购活动不乏成功案例,防范意识也逐渐加强, 但是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一些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还或多或少存在误区,需要在 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并购办法。 40 8.11、我国反并购策略应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全流通进程的加快,部分上市公司反并购的意识有所加强,G 万科、G 美的、G 伊利、兰州黄河等几家公司,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规定分级分期董事制度, 或设置”金色降落伞计划”等,以提高并购者并购成本,实现反并购目的。可是在这 其中又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8.12、换股并购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4.1 上市公司换股并购非上市公司4.1 上市公司换股并购非上市公司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与国外多发生于上市公司之间不同,有其特定的历史 背景。我国有关地区在实现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以当地体改委(办)行文经有关主 管部门批准,发行了相当数量的定向募集股票(或认股权证)。 20 世纪 90 年代,为解决股份制改造中出现的企业产权交易问题,建立了一批 区域性的产权交易中心,具有场外交易的性质。这些产权交易中心在解决股票交 易或流通问题上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些交易中心在证券发行规则、交易规 则、监管规则等方面不尽相同,其中一些机构的管理相当混乱,甚至有一部分机 构从事了大量不规范交易活动,冲击了主板市场,增大了国家的监管难 度。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整顿金融秩序,1998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的通知》,鼓励上市公司与那些 行业相同或相近、资产质量较好、有发展前景的柜台挂牌企业实施吸收合并。这 一方面能够解决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流通、资产优化配置问题;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在政策的支持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优质资源,这也是他们乐于尝试 的。我国第一个换股合并案例即属此类:1999 年 6 月清华同方在政府的大力推动 下对鲁颖电子实施换股合并。随后的几例换股合并也基本上都是在上市公司与非 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的,如新潮实业换股合并山东新牟股份、正虹饲料换股合并湘 城实业、华光陶瓷换股合并山东汇宝、大众创科换股合并无锡大众出租、青岛双 星换股合并华青股份、龙电股份换股合并黑龙江华源电力、宁夏恒力换股合并山 东虎山粮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亚盛实业换股合并龙喜股份等。应该说,这些都 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上市公司换股并购。 29
/
本文档为【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效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