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2018-01-09 12页 doc 29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 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英雄岂止在战场术 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张远波 军I}呈大学理学院,涮武汉430033) 摘要: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相比,以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和《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为代表的新革命历 史小说,把表现革命英雄人物的领域从战场拓展到了人物生活的各个层面."英雄岂止在战场"的英雄书写方式, 是新革命历史小说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全面超越和全新突破,它带来了英雄形象,英雄观念,英雄内...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 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英雄岂止在战场术 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张远波 军I}呈大学理学院,涮武汉430033) 摘要: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相比,以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和《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为代的新革命历 史小说,把表现革命英雄人物的领域从战场拓展到了人物生活的各个层面."英雄岂止在战场"的英雄写方式, 是新革命历史小说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全面超越和全新突破,它带来了英雄形象,英雄观念,英雄内涵等 一 系列根本变化.在这些优秀作品的启示和带动之下.革命历史小说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局面. 关键词:新革命历史小说:"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6-0126-0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一般指1949年建国前 的那段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当代小说长盛不衰的题材,这 种题材的小说被批评家,作家和读者几乎毫无争议地一致 称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这个概念最晚在上个世纪50年 代就开始出现了.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干脆称之为 "革命历史小说",指出它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 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m的一 类小说作品.建国后的"十七年"(1949---1966)是革命历史 小说最为繁荣的时期.刚刚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作家 们,真诚地,发自内心地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欢呼,为革命英 雄们树碑立传,英雄书写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由于作家们是刚刚过去的战争,革命的"亲历者",是革 命英雄人物的"见证人",所以刚开始时,革命英雄人物的塑 造极具有生活真实性.也有极强的感染力.反过来,刚刚当 家作主的人民.也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得到极大的鼓舞,英 雄人物成为人们继续干革命,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 辉榜样和强大动力.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就有力地参与了中 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强大的,无所不在 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革命历史小说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承担 了某种意识形态功能.在意识形态的和指导下,这种功 能不断强化,以致到后来,"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 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 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 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日成为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这直接 造成英雄人物的"净化"——只能写英雄人物光辉,革命的 一 面.不能写与革命无关的生活.甚至在写英雄人物的革命 生活时,也只能写其斗争的勇敢,坚定,顽强,而不能表现与 这些不一致的方面,如恐惧,动摇的情绪,更不能写爱情,享 受等等.优秀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日》(1957年)就因为在人 物刻画方面写了一些个性化的生活内容,如团长刘胜的所 谓感情用事(即缺乏自制而容易冲动,某种"游击习气"等), 又如连长石东根的卤莽任性之类.就受到了当时主流意识 形态的"批评",如称转移途中"战士思想不通,连长不高兴, 团长也闹情绪,甚至讲怪话,这不能不使人怀疑:毛主席的 战略思想是否深入了部队",认为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消极 面似乎太多了一点……Yt0芷这些批评的"帮助"之下,作家 们不得不乖巧起来.他们笔下的革命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单 纯"起来,以至走向"高大全"式的典型,革命历史小说创作 也变成"以'共产主义战士'为蓝本的或跟着某些现成概念 行走的公式化创作了YYO[41 作家们几乎一致地发现,要塑造这种"高大全"式的典 型.置人物于你死我活的对敌斗争的战场是最有效也最受 欢迎的一种方法——胜利后的人们.谁不愿意再次回顾属 于己方的胜利历史呢?于是,我们就见到了革命英雄叙事的 "经典模式":以苦大仇深遭受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或革命处 于低潮,失败为起点,中经残酷,不懈,曲折的革命斗争,最 后以敌人被打倒,主人公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或革命取 得胜利为结局(这种结局类似于西方童话的结尾:公主和王 基金项目:海军工程大学2oo6.2O0r7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3代军旅文学与民 族精神"研究成果之一. 子结婚了,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英雄人物似乎整 天都在与敌人拼杀,日思夜想的只是革命,斗争,很多现实 生活内容被抽掉了,英雄人物变成了图解某种政治思想的 "革命典型".这种革命英雄人物书写到十年文革期间发展 到了极端,英雄人物不仅极度"纯化",而且神圣化了,成了 超拔于现实生活的"神".由于缺乏实在的生活内容,再;~ti3z "审美疲劳",到文革结束,历史进入8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 的松动,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开始沉寂下来,代之而起的是 一 浪高过一浪的新的题材的探索: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寻根文学等等.革命历史小说及其中的英雄人物也 不苒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 时间的车轮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进入了 西方学者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由 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五彩缤纷"起来. 没有了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 的梦想中似乎一下子找不着北:物质财富增加了,精神却变 得空落落的,生活失去了伟大感,崇高感,多元化的社会表 演也显得平庸,琐碎起来.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那段革命历 史,怀念失去的光辉岁月,一股普遍的怀旧情绪在社会上弥 漫开来."怀旧是一种既古老又崭新,既令我们感到熟悉叉 使我们觉得陌生的文化景观.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尤 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151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一个 显着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搜寻过去的"老照片",回忆起 30年代大上海的灯红酒绿.想起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文 革岁月,当然,也把目光投向了解放前那段既充满艰难困苦 也包含伟大崇高的革命历史.? 和这股潮流的兴起相适应.一批军旅作家也把目光投 向了这个一度曾被抛弃被冷落的领域.这批作家没有参加 过当年的革命斗争,他们是站在世纪末的时间点上回头看 那些属于他们父辈的革命战争.他们没有前辈作家因袭的 意识形态重担,他们更多的是用现在的眼光(价值标准)来 重新审视"昨天"的革命,战争和英雄人物.他们无意于否定 这段革命历史.而是试图拂去蒙在那上面过多的意识形态 的遮蔽,注入更多的当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思考.从一定的 意义上说,他们创作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小说是恢复对于"革 命历史"正面叙事,这类作品往往激情满溢地追述"文革"之 后一度黯淡的"红色记忆",并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 小说形成一种宏观的对话关系.批评家们称这类小说为"新 革命历史小说". 这类小说自发端始,佳作就接踵问世,蔚为大观.代表 性的作品有《走出硝烟的女神》(姜安着),《英雄无语》(项小 米着),《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徐贵祥着),《亮剑》 (都梁着),《父亲进城》,《父亲和他的警卫员》,《父亲和他的 儿女们》,《军歌嘹亮》(石钟山着),《我在天堂等你》(裘山山 着),《我是太阳》一光着),《楚河汉界》(马晓丽着)等等.上 述小说往往以其较大的发行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 是其中部分作品诸如《父亲进城》,《父亲和他的警卫员》, 《父亲和他的儿女们》,《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因为被拍成 电视剧走进荧屏更是流行一时,其中的主人公石光荣,李云 龙,粱大牙(电视剧里改为姜大牙)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 物.新革命历史小说也因此成为世纪之交文坛上一道最亮 丽的风景线. 就重建"革命历史"认同的价值取向而言,新革命历史 小说无疑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具有类似的文化姿态, 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后者的历史继承人.可是更为重要的 是,因为身处由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之中,并 从总体上认同这一过程的历史合理性,使新革命历史小说 无可避免地置历史叙事于现代性价值的视野之中.与"十七 年"革命历史小说追求意识形态价值不同,新革命历史小说 淡化乃至抹去阶级斗争的印痕,更多地突出民族精神和人 文向度.这必然导致了刻画英雄人物手法上的种种差异,其 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刻画英雄人物时不再把人物局限 于对敌斗争的战场上,人物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也就有了更 多的展示空间,凑者也就能看到英雄人物的更多侧面.这 样,所塑造人物就突破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僵化,呆 板乃至模式化,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历史的天空》的作 者徐贵祥在谈到他笔下的人物时,这样说:"事实证明我塑 造的梁大牙等人物形象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我把原本模 式化的人物还原为真实的具有丰富性的多面性的人物."目这恰恰是这种突破的直接效果. 总的说来,新革命历史小说在写战场外的英雄人物 时,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把表现英雄人物的时间拉长(把 时间延伸到解放后的和平年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从此过 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个点上,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干脆 以1950年作起点);二是把表现英雄人物的领域拓宽(从爱 情婚姻到家庭再到友情等).当然,这二者不是分裂,对立的 两面.而是时有交叉时有重叠的统一体. 第一,浓墨重彩叙写爱情婚姻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 说相比,新革命历史小说在英雄的爱情婚姻问题上不再是 避而不谈或三言两语轻轻带过,而是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这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要塑造"高 大全"的英雄典型,英雄的革命事业都干不完,哪有时间谈 情说爱,享受家庭生活呢?《红日》里面有关我军高级军官的 爱情描写(只占很小的篇幅)就被冯牧批评为:"这正如同在 一 曲雄伟动听的交响乐之中,突然杂人了几声刺耳的不和 谐音.使人不禁感到一丝不快和遗憾."哝"左"的意识形态 的批评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对英雄人物的爱情写得 很少,要么不写,要么只写一些概念化的表面的东西,很少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每天固定播一些关于这段革命 历史的回忆,称之为"永远的丰碑"和"红色记忆". 一 l27— 一…砌蛳期 正面,详细表现."爱情关系在军事题材的红色小说中是一 个不断被'延迟'的人际关系","爱情的力量,在红色小说中 也从未上升为左右军事格局的叙事动力",月爱情成了有它 嫌多,没它不少的无用的东西.新革命历史小说则对这种旧 的,不合时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爱情,婚姻成 为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成为叙事的强大动力.石钟 山的《父亲进城》,石光荣与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叙事的 主线和正面表现对象,没有这些,后来的石光荣与他的儿女 们的故事就无从谈起.可以说,晚年石光荣的一切描述都是 从这生发出来的.《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本来无意参 加八路军(他想投奔"国军"吃皇粮),却因为看到了美丽的 女八路东方闻音而决定留下来,因为对东方闻音的爱,他接 受东方闻音的批评,帮助,迅速成长起来.尽管在梁大牙的 成长过程中,上级杨庭辉,王兰田的教育,帮助是主要的,但 东方闻音仍是不可或缺的.而后来,梁大牙,东方闻音也演 绎了一场毫不逊色于任何经典爱情的爱情故事,更因东方 闻音的牺牲而呈现出一种有力的悲剧美.《亮剑》里的李云 龙,爱上医院漂亮的女护士田雨,以军人的英雄气,男人的 阳刚气征服了田雨.他俩的结合不是完成,而是小说后来对 文革进行反思的重要铺垫(因为由田雨牵出了她的父亲田 墨轩,以及后来成为李云龙好友赵刚妻子的冯楠,他们都是 作者设置的,对文革进行超越当时历史环境思考的重要人 物).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是建国后李云龙展现性格的重要一 环. 第二,细致入微刻画同志友情.新革命历史小说在表 现英雄人物时,还特别细致地展现这些英雄与他周围的人 的关系,如《父亲和他的警卫员》中的石光荣和小伍子,《亮 剑》中的李云龙和赵刚,《历史的天空》里的梁大牙和张普 景.他们摆脱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写同志关系时的 那种"想当然"与简单化,抽象化——既然是革命同志,又在 战场上共同杀敌,那么理所当然地就应该紧密团结,齐心协 力干革命,有什么故事好讲呢?新革命历史小说改变了这种 被意识形态抽空了的人际关系,填充进更多的人性,情感内 涵.如石光荣和小伍子.一个是首长,一个是警卫员,上下级 关系明确.可石光荣是个不要命的指挥官.打起仗来老往前 沿阵地跑,小伍子可不依了,拦住不让去,甚至扛起石光荣 往回跑,因此救过石光荣的命;石光荣想独自上山劝降土 匪,还是把小伍子打败捆住才得以成行.小伍子亲手处决因 贪财杀死一名妓女的哥哥后对石光荣说,他从此后只有石 光荣一个亲人了.文革期间,小伍子遭受迫害,是石光荣救 了他.到了晚年,他们不与自己的孩子住,两个老头子却有 滋有味地住在一起.像当年一样,石光荣在前面走,小伍子 拿着刀和枪跟在后面.晚上,便喝酒回忆过去的岁月.他们 的生命似乎早已融为一体,他们的关系,岂止是简单的阶级 兄弟就可以涵盖? 再如李云龙和赵刚,一个是军事指挥官,一个是政治 委员,一管军事,一管党政,一个是大老粗,一个是文化人, 可历史偏偏把他们捆在一起,而且风风雨雨共同走过几十 年.作者都梁没有忽略他们的差异,而是颇带戏剧性地把他 们从对立争吵到慢慢熟悉再到沟通理解以致最后互相珍 惜的全过程写出来.文革时,赵刚作为知识分子坚守理想, 自杀前把孩子托付给李云龙,李云龙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关爱,保护.得到赵刚自杀的消息,李云龙觉得世界都塌了.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心心相通的生死之交?因为在差异很大 的表面下,他们都有一颗追求正义,热爱人民之心,都不是 贪图个人私利的伪共产主义者,而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梁大 牙和张普景非常类似李云龙和赵刚.个性,气质相差很大, 可他们身上秉持的正气压倒了这些差异,在漫长的岁月里, 他们争吵,斗争,也互相砥砺,终于成为彼此敬佩的畏友. 这些友情刻画,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人情味,弥漫 着浓浓的英雄气息,在它们面前,阶级,革命,战争都显得干 枯,渺小了. 第三,立体多向挖掘赤子情怀.建国以后,这些立下赫 赫战功的英雄们都做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革命的敌人没 有了.他们的赤子之心却没有停留在功劳簿上,而是在广阔 的社会层面进行多向投射,炫出一道一道夺目的光彩.首先 来看看石光荣的感恩深情.石光荣小时侯父母双亡,他是吃 靠山屯(《父亲和他的儿女们》改为蘑菇屯)的百家饭才长大 的.人老思乡,50岁的石光荣回到靠山屯,请乡亲们吃了三 天的猪肉炖粉条,一家一家的看望,并不因为是将军了就摆 架子.后来,乡亲们到城里来,他真心诚意的招待,同他们一 起坐在地板上"整酒整肉".对乡亲们是有求必应,因为把一 批军车批给家乡县搞经济建设还犯了错误,被勒令提前退 休(见《父亲进城》).在《父亲和他的儿女们》中,他帮助蘑菇 屯的晚辈们开了一家"蘑菇屯饭庄",生意不好就动员全家 人去吃.动员邻居们去吃.这种叫人感动的感恩情怀与乡土 情结.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信守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 相报","水是家乡甜"等文化传统非常一致地契合了,这不 能不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其次再来看英雄们的军旅情结.退休后的石光荣,依 然是军人本色.始终穿着那身军装,乐此不疲地在沙盘上演 兵.每天的生活也是军人做派:走路一阵风,吃军人食堂,早 晨起来和小伍子耍刀弄枪.在家里,也是"军事化"管理,他 是首长.老婆,孩子都得听他的.这种军旅情结最突出的表 现是在对子女职业选择的态度上.石光荣几乎是毫不犹豫 地认定,他的孩子就得当兵.结果是他的三个孩子都参了 军:大儿子林成为像他一样的军人;女儿晶尽管复员了,但 军人的刚性已经进入她的人格气质:小儿子海没当成合格 的军人但他想找个像姐姐那样的女朋友.也表明了他对军 人的肯定(晶在各方面都酷肖石光荣卜可以说,石光荣 的军旅情结已延伸到了下一代身上.李云龙,梁大牙,张普 景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被他们送到了部队. 最后我们谈谈特定历史环境中英雄经受的人性考验.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松动,以及历史的拉远,作 家们可以在作品里谈一些以前不能触及的话题了,这就使 英雄人物的塑造有了新的可能.新革命历史小说很好地利 一鸣砌期 用了这一有利条件.《亮剑》里涉及到了饿死不少百姓的三 年自然灾害和黑白颠倒的十年文革.李云龙自己和家人饿 得发昏,花自己钱买来的五千斤粮食却不留一斤地送到军 里的特种部队7tlUL去.田雨想为孩子们留下五十斤,却遭到 李云龙的痛骂.文革期间,为了所在城市不遭受造反派武斗 的毁灭,他不顾当时政治气候异常,毅然下令用武力夺回被 造反派攻占的泰山师总部.结果被戴上反对"文化大革命" 的罪名抓捕,遭受种种迫害.为了保持军人的尊严,他拒绝 了好友和部下的援救,最后开枪自杀.他到死都保持了军人 的铮铮铁骨.李云龙的亲密战友赵刚.在别人都噤若寒蝉的 情况下,大义凛然地反击错误的政治路线,痛斥为了自保而 彼此攻击的软骨头.最后与妻子一起自杀,用死来坚守"寻 求一种合理的政治"的理想.《历史的天空》也写到了文 革的考验,结果是有的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梁大牙,张 普景,陈墨涵等;也有曾身经百战的"革命英雄",如朱预道; 在这场考验面前倒下了,还有不得志的"革命者"的乘机报 复,兴风作浪,如江古碑.文革成了又一"战场",真正的英雄 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假英雄与小丑也再次显出自己的 原形 四 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这些非战场表述.在实质上仍是一 种英雄书写,是把英雄人物的英雄气质和英雄人格放到不 同的环境中进行考察,在这种考察中丰富和发展英雄的内 赋予当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思考.与"十七年"革命历 涵,并 史小说相比.战场在塑造这些英雄人物的重要性上已经大 大降低,在石钟山的"父亲系列"里甚至只是作为一个回顾 的背景.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人物的英雄性格和优 秀品质是在与敌人的生死斗争中得以塑造和完成的,内涵 单一,透明,如勇敢,机智,忠于革命,富有牺牲精神等等.新 革命历史小说除写英雄与敌人的斗争外,还写到他们与爱 人,子女,战友乃至人民的种种关系,不是作为三言两语的 捎带,而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着意表现,这就使这些英雄 人物不仅具有优秀的革命品质,还有更为丰富的人性内涵: ,勇于 敢爱敢恨,有情有义,刚正不阿,爱国爱民,阳刚血性担责,大气霸气……,从而,他们就不是被抽空了的某种"符 号",而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典型,是真正血肉丰满的活生生 的形象. 这些多方面的刻画,其联系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和一 个主人公的串联,而是内在的"英雄气"的灌注.如《父亲进 城》中石光荣强娶琴,在今天看来是不对的,因为琴爱的是 枫.可与枫的软弱犹疑,优柔寡断相比,石光荣的"土匪式" 做法,就显得充满男性的霸气和阳刚之气.这也正是石光荣 "英雄气"的突出表现."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这无疑使 他们在历史的天空里显得十分另类.他们裹挟着从战争的 硝烟里带来的"英雄气",穿越了平淡岁月的洗刷,战胜了日 常生活的琐碎.把本来毫无趣味的地方搅得风生水起,波澜 壮阔.这恰好满足了世纪之交生活于平庸,琐碎中的人们的 怀旧情绪和寻找英雄的渴望,"对大多数人来说,怀旧是某 种朦胧暖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它不仅象征了 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 而且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翻战场之外 的英雄书写就是这样的一种"怀旧". 新革命历史小说呈现的"英雄观"蕴涵了很多当下的 人文精神和时代命题,如石光荣的感恩图报,赵刚自解放起 就有的对一些共产党领导干部变质腐化的警觉.李云龙在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对"为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这 么穷困还会饿死"的追问,梁必达(梁大牙后来的名字)ll,J当 上司令员就思考要退下来让年轻人上去搞科技强军.这些 与现在的道德重建,反腐倡廉,关注民生,干部年轻化,科技 强军等等时代潮流是十分吻合的.这就充分说明,李云龙, 梁必达是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当代英雄,是建立在今天 的价值观基础上的革命英雄.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具有 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他们是这个和平年代的产物, 这是新革命历史小说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非战场生活的根 本原因.另一方面,这也启示我们,革命历史仍是我们不能 忽略的写作资源.只要我们用新的观念去审视那些老故事 和旧人物,我们就能写出新意来.着名军旅文学批评家朱向 前在谈到《亮剑》等作品的创作启示时,说:"事实表明,我国 数千年博大浩瀚,丰富多彩的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战争文学资源富矿.''这确是明鉴之语. 英雄岂止在战场?正是这种生活层面的突破,才造成 了新革命历史小说在塑造英雄人物上对"十七年"革命历史 小说的全面超越和全新突破,也带来英雄形象,英雄观念, 英雄内涵等一系列的根本变化.石钟山,都梁,徐贵祥们的 成功,必然会引来更多的作家学习,仿效,我们期待革命历 史小说创作出现一个更加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子平.革命?历史叫,说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2]洪子诚冲国当代文学史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平凡.(红日>所体现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文学研究,1958,圆. [4]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O年I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圈周宪.文化现代性和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傅小平,徐贵祥谈(历史的天空).文,2o05—4_1n [7】冯牧.革命的战歌,英雄的颂歌.文艺报,1958_7-21. [8]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咽.上海:三联书店2004. 朱向前.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3003. 一 129一 责任编辑刘凤刚
/
本文档为【英雄岂止在战场——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突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