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2017-10-14 5页 doc 16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用于退热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 但是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 异丁苯丙酸即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mg,高于39?时可用10mg,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6,8小时。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mg。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该药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两个月以下婴儿应遵医嘱使用。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多用于滴鼻。应使用20,溶液,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每侧鼻孔2,3滴。用于10个月以下婴儿,作用确切。5,6岁以上儿童一般不滴鼻给药。6个月以上的高热儿童可按每次每公斤体重10,20mg剂量肌内注射给药,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证安全。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视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使用地塞米松退热,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用药。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可造成误诊。该类药物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退热药品种很多,有单一成分的,也有复方制剂,但主要有效成分却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几种药品同时使用。 小儿退热药物的合理选用 小儿发热在儿科极为常见,而造成发热的原因极为复杂,然而一些家长在遇到小儿发热时因急于求成,往往给小儿服用大剂量的退热药,有时甚至超过成人的用量;还有的家长交替使用几种退热药,由此而引起许多不良后果。事实上,在小儿出现发热时,家长既不要惊慌,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先掌握小儿的体温,再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首先,家长要对小儿的体温变化有所了解。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是在一定的范围中波动。肛温为36.5?,37.5?,腋下温度为36?,37?,傍晚时体温较清晨时高,哭闹、饮食过多以及运动后都可影响体温使之稍有增高。尤其对于新生儿、小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未成熟,外界气温、哭闹、喂奶、衣服的厚薄等均能引起体温波动。当肛温超过37.8?或腋下温度超过37.4?时,方认为发热。其次,发热是许多疾 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外部现,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自卫性反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讲,它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使白细胞增多,促进抗体的生成及肝脏的解毒能力等,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从消极方面讲,发热能使小儿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烦躁、哭闹,容易导致3岁以下婴幼儿抽风;过高热(持续40?以上)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昏迷。因此,当小儿发热时,需要尽快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时,先进行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无效时再考虑用解热药。 目前,解热药品种繁多,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水杨酸类 1 常见的阿司匹林、APC、速克痛、阿苯片等属于此类。该类药物疗效确定,安全性较高,多作为小儿发热的首选药。儿童一般按每公斤体重计算用量,此类药每次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每间隔4小时用药一次。 这类药的副作用表现在:用量较大时易发生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胃出血。用量过大时可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视力听力减退等中毒症状,还可能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出现出血倾向。在小儿出水痘时,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的发病趋势。 2 乙酰苯胺类 此类药常见的有扑热息痛、泰诺、百服宁、一滴清等,也是较安全的解热药物,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过敏者可使用。用法为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10mg,15mg,一日3,4次。此类药不良反应较少,有报道,儿童每公斤体重用药量超过140mg,可能导致肝损伤,甚至肝坏死。 吡唑酮类 3 此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安乃近、诺静等,疗效较强,但不良反应也较严重,此类药物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应慎用。 4 芳基烷酸类 常用的有布洛芬(拔怒风),用量每次每公斤体重10mg,15mg,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不良反应少,其栓剂作为小儿解热药疗效较好且安全,不良反应是偶有胃肠不适,严重的胃肠溃疡者不宜服用。 除上述四类之外,还有吲哚类,如消炎痛等,在小儿解热时使用较少。 使用解热药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不属同一类的解热药一般不宜联合服用。 (2) 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服药时应注意与食物同时服用;有慢性出血性胃病的患儿,应尽量不用水杨酸类解热药。 (3) 注射给药除能迅速降低体温外,并无其他优点,还易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所以除非必需,凡能口服者均应口服给药,或使用栓剂。 (4) 应用解热药应以水杨酸类为首选,也可应用乙酰苯胺类、芳基烷酸类,疗程不超过一周,高热不退时也可考虑使用安乃近,但必须慎重。
/
本文档为【小儿退热药物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