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长沙岳麓书院

2017-09-20 4页 doc 1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长沙岳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自创办起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培养了大批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楚才。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
长沙岳麓书院
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自创办起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培养了大批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楚才。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书院还保存有大量的碑匾文物,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 大门: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二门: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 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教学斋\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藏书建筑 御书楼: 藏书楼是体现我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书院学规 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
本文档为【长沙岳麓书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