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

2017-10-13 7页 doc 21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记得到处还是在读书,还没毕业,当初真的为他具有这种献身精神感到钦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花朵,也许不能这么形容,但是如果不是可爱,谁又会放弃在城市的生活(虽然活得也是很累)跑到一毛不拔的贵州,穷僻的山村去教书~因为我来自农村,我知道生活的辛苦~贫穷的可怕,没见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农村的的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考上大学,多么不容易~即使考上了,又有多少人读不起大学呢,因为交不起,整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够大学一年的学费,使这种事情我亲眼见过...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记得到处还是在读,还没毕业,当初真的为他具有这种献身精神感到钦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花朵,也许不能这么形容,但是如果不是可爱,谁又会放弃在城市的生活(虽然活得也是很累)跑到一毛不拔的贵州,穷僻的山村去教书~因为我来自农村,我知道生活的辛苦~贫穷的可怕,没见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农村的的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考上大学,多么不容易~即使考上了,又有多少人读不起大学呢,因为交不起,整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够大学一年的学费,使这种事情我亲眼见过,生活就是那么无奈。面上社会一片繁华,稳定,但是又有多少农民工的辛酸泪~ 看了徐本禹的事迹我的感触颇深。从前一直有听说关于某某支教的感人事迹,但却没有认真地去关注过。而今,那些照片上“三条腿”的倬组,衣裳破旧的孩子,天真的笑容,简陋的教室„„„„都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我想支教真是一件伟大的事。身边常有同学说想去支教。但我总持着怀疑的态度。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真的可以吗,毕竟是说的人多,去的人少。城镇的教师岗位趋于饱和,而这些落后的小乡村太缺少老师了,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太需要老师了。 支教需要放弃的太多。虽然它得到的也很多:灵魂的丰满,精神的满足。但不是人人都会以追求灵魂和精神的充实为奋斗的目标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人是稀少的,这样的人 是难能可贵的。 也许这样几张图并不能让我真正了解支教的艰辛,毕竟我从未体验过那样的生活。我深切同情那些正穷苦中挣扎着生活学习的孩子们,也深深地敬佩那些在穷苦乡村支教的人民教师。也许我的感受太过浅薄,但是我了解到我必须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2003年~志愿者徐本禹来到贫困山区支教,2004年~他的事迹不胫而走~感动中国,2007年~党代表徐本禹带着思索~来到北京……徐本禹的青春之歌~跳动着当代青年责任和使命的音符 徐本禹是个“80后”。1999年上大学,2003年考上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当大家为他祝贺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放弃读研,去支教。 旁人眼中的惊人之举,却是他自然而然的选择。大三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对贵州山区贫困小学的报道,就利用暑假赶去实地调研。当时,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明净大眼睛,深深刺痛了这个大男孩的心,也埋下了志愿精神的种子。 当年8月,徐本禹来到贵州省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不通电、不通车,没有校舍、没有工资,7个同伴先后离开,徐本禹坚持了下来。 第二年2月,支教半年后,徐本禹回到学校给大家介绍情况,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孤独,很寂寞,曾经有两次在睡梦中醒来, 泪水打湿了枕巾。但我不会放弃,也不会退缩,我会坚持到底,直到奇迹发生。” “奇迹”真的发生了。由于网上一篇介绍他事迹的帖子,徐本禹和青年志愿者的情况为更多人所知,各地爱心人士将款物源源不断地捐往为民小学。2004年10月,为民小学的学生们告别了岩洞,搬进了新校舍。 大学生“名人”:爱心传递 2004年,徐本禹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流传开来,成了“名人”。 2005年8月,徐本禹两年的支教生涯即将结束之前,接替他的4名新志愿者已经赶到了大石小学。但徐本禹仍有些担心:“这4名志愿者离开后,接力棒还能不能传递下去,支教者的力量有限,需要社会力量、需要的支持。” 对于徐本禹的担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处长侯宝森给了明确的答复:“用制度延续爱心。”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悄然启动,5年来,已经选派5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西部的500多个县的乡镇志愿服务。 更让徐本禹兴奋的是,2006年开始,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爱心的传递、制度的保证、政策的支持,在这个大时代里,徐本禹充满力量,不断前行。 今年3月,徐本禹去了津巴布韦,主要的工作是汉语培训。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志愿精神带到非洲,把中国青年的风采带向世界。 年轻党代表:勇担责任 2005年,徐本禹当选全国十大公益之星时,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那时,我就对自己说,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多为这个社会做点贡献,当上党代表、人民代表,再来这里。” 现在,徐本禹愿望成真。9月中旬回国后,为参加十七大做准备,成为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他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就“志愿服务”等征求网民意见,准备带上党代会。“反映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呼声,是我的责任。”徐本禹说。 贵州大方县沙厂乡仓上村民办小学代课老师杨忠让徐本禹感受颇深。去年,杨忠得了食管瘘,家境贫困,无钱治疗。尽管病重到在讲台上口吐鲜血,杨忠还是一边找“土郎中”打针吃药,一边坚持上课。这让徐本禹深受感动。今年1月,徐本禹在出国前 治病。面临“清退”的杨忠在接受手术后马上回把杨忠接到武汉 到学校,来不及休养就加紧给学生补课,连捐赠给他的3000元营养费,也被他隔三差五送给了困难学生…… 徐本禹说:“我认为不应清退代课教师。一定要给优秀的代课教师尽量提供培训、提高和„转正?机会。”徐本禹说这句话时,语气格外凝重,“改善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师资是关键。” “另外,现在农村小学、初中生上学不交费,但高中学费仍提前把一些农村孩子挡在大学校门之外,对他们公平吗,”徐本禹还关注着高中教育,他认为可以参照大学生资助的模式,由国家实行一些奖、助、补、减免的政策。 徐本禹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的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现在,毕业了,也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的,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一个青年志愿者的 阳光承诺。 高高的个头,方脸庞,戴着近视眼镜的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 1999 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 2003 年本科毕业,高分考取我校农业 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作为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义务支教。 徐本禹进校不久,便加入经济贸易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注册青年志愿者,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学校、社会也给予不同的帮助。感受到学校和社会关爱的徐本禹树立了一种为他人志愿服务的信念:要把自己的爱心向他人传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因此,他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走进社区”、结对帮扶、社会实践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同时,节衣缩食,长期用勤工助学的微薄收入和刻苦学习所得到的奖学金及学校发的特困补助先后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同学,并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从 2001 年到现在,他一直在资助湖北沙市一名叫许星星的孤儿(曾获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从未间断。 2002 年 7 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到 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 山洞里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一个月。这次志愿服务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 考上研究生后,他决定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 2003 年 7 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当时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尚未实施,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学校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自己每天因为吃玉米饭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天晚上长时间在蜡烛下学习工作使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他经常在漆黑的夜晚翻山越岭,摸黑走二三十里山路,做失学孩子父母的工作,并承诺学费由他资助。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 100 人增加到 250 多人。 今年 7 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我校获悉这一情况后,捐资 8 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 徐本禹现任大石小学名誉校长,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我校“杰出青年志愿者标兵”称号。 从 2001 年开始,媒体就开始报道徐本禹的事迹。支教期间他多次应邀在贵州和武汉高校作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今年 7 月,反映徐本禹支教事迹的图文报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 者》在网上发表,立即引起巨大轰动。 100 多家国内外网站转发, 30 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作了相关报道。其中, 9 月 10 日 教师节,人民网在首页头条位置突出报道了徐本禹的事迹。《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用整版篇幅作了长篇报道,《中国青年》杂志打破常规,将徐本禹的事迹用 10 个版面作为封面专题进行报道,被多家报纸转载。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都以专题或栏目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 11 月 20 日 ,徐本禹入选中央电视台“ 2004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东方之子》、《面对面》、《社会纪录》等栏目制作了徐本禹专题节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也将在近期进行报道。 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感动了广大青年学生。全国各地网友,以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纷纷发来电子邮件或在网上撰文,用真诚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徐本禹的赞誉,称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中华民族的脊梁”、“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同时,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爱心如潮。截至 11 月底,共收到要求捐款的电子邮件 2000 余封,实际收到捐款近 20 万元人民币,一举解决了大水乡 502 名贫困孩子本学期的学杂费;此外,还收到各界捐赠的衣物、文具、电脑、体育器材等折合人民币 25 万余元。在徐本禹的感召下,今年暑期先后有全国各地 40 多名大学生前往大水乡进行社会实践,现有 8 名社会人士到当地长期义务支教。 徐本禹的事迹引起了中共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 8 月 5 日 ,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就此做出批示,贵州省教育厅在大方县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将该校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匹配建校资金 28 万元,修建大石小学新校舍,并落实 2 名公办教师编制。当地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新学期该小学注册学生人数比上学期增加了近一倍。 现在,徐本禹想发挥志愿者的品牌效应,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在母校联系专家和技术,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高产农作物,他积极和商家企业洽谈,动员他们到大方县投资办厂,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招商引资,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给支教地带来新的观念和活力,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徐本禹,一名杰出青年志愿者,用他闪光的足迹、无悔的青春唱响了新时期志愿者的奉献之歌。
/
本文档为【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