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刘备不还荆州,错矣

刘备不还荆州,错矣

2017-09-26 5页 doc 16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刘备不还荆州,错矣刘备不还荆州,错矣 一、不顾外交道义,失去战略伙伴。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关羽死得真是不值,甚至有些冤,致使报仇心切的刘玄德也搭了上去,这就更加的不值~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小说,个中史实真假难定,当然就不能尽信。但是赤壁抗曹后刘备有没有向孙权借荆州呢,借了,《三国志?江表传》说,刘备屯军油江口(后称公安),他以刘表旧部所附日多、人多地少不足安民为由给孙权借了荆州所辖四郡(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孙权也算大方,一出手便借出四郡,可见孙权对孙刘联盟(未建蜀汉前,故这样称呼)的器重和信任。刘备倒好不但借了地,还有了“...
刘备不还荆州,错矣
刘备不还荆州,错矣 一、不顾外交道义,失去战略伙伴。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关羽死得真是不值,甚至有些冤,致使报仇心切的刘玄德也搭了上去,这就更加的不值~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小说,个中史实真假难定,当然就不能尽信。但是赤壁抗曹后刘备有没有向孙权借荆州呢,借了,《三国志?江表传》说,刘备屯军油江口(后称公安),他以刘表旧部所附日多、人多地少不足安民为由给孙权借了荆州所辖四郡(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孙权也算大方,一出手便借出四郡,可见孙权对孙刘联盟(未建蜀汉前,故这样称呼)的器重和信任。刘备倒好不但借了地,还有了“取西川建基业”的本儿,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遇“贵人”了,要不然何谓蜀汉,现在想想,其实并非孙权大方的视土地如垃圾,何况土地在那时是成就王霸之业的根本~因此笔者倒认为是孙权计高一筹,孙权自有谋虑:荆州直面曹军,我孙权顾淮南曹军就够呛的了,况且内乱(下文会提及)也是棘手,既然你刘备向我借地来了,我也驳不下情面,那好,借就借呗,既为我孙仲谋分了忧又给你刘备做了人情,何乐而不为,也叫你刘备去尝尝他曹某人的辣味儿。孙权这样做的确很高明,也实属江东国情:内忧有山越动乱,庐江太守李术反叛,这也就算了,刚接了其兄孙策的担子,其兄旧部众将臣大多处于观望期,也就是说:如孙权能耐就跟着干,不行则另谋明主;外患便是北方那头了。可以想象孙权当时的境地——说成“如履薄冰”实不为过。面对如此局势,有人自动上门借地,有远见的人都会这么做,再说刘备好歹也是孙权的盟友。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对“先主”的这一作风问题记载得就不够意思,甚至给人予美化“先主”之嫌。所以,吴国的史书记载就更为可信。哪成想他“刘皇叔”非但借了地,还把人家妹妹弄到手(“赔了夫人又折兵”典故),不但如此,得了便宜还卖乖,一门心思地赖着荆州不还,当人家孙仲谋傻子,利用人家。孙仲谋不急,不急才怪,于是吕蒙就接了这趟差事(先是陆逊接的任务)给设计夺了回来。 在那当口上,刘备不该抵赖,有了“西川”就该还,况且欠人家孙权那么大的人情。人家救你于危难之间(刘备未与孙权联盟时正在逃亡),哪能忘本,荆州既为战略要地,干嘛要在自己势力相较曹、孙弱的情况下来守呢,要就还呗,让曹、孙争去,自己好好的养精蓄锐。刘备既得益州(今成都)还了荆州又何妨,一方面巩固了孙、刘联盟,另一方面好好作“可图中原”的第三步战略的准备工作(下文有提)。不还给人家,反不利于刘备,其不利有四:一是断了孙、刘联盟的“统一战线”;二是让孙权看清了刘备是个不可信赖的“战略伙伴”;三是不至于发生关公被斩献于曹的事情,让自己兄弟死无全尸;四是诸葛亮第三步的战略思想更不至于在“阿斗”手中六出祁山而不成。由此可见,刘备确实错了,大大的错了。 二、为义所困,因小失大。 从《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的记载来看,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他不仅“仁德服人”,而且与关、张皆为“万人敌”,要不诸葛亮也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效忠于他。那么为什么当听到荆州被夺关羽被斩的消息后,他却忍不住要急于报仇呢,笔者认为,此时的刘备与常人并无二致,都是有私人感情的,一方面让他忆起“桃园结义”后三兄弟所经受的苦难喜乐,心里在隐隐作痛;另一方面,自己之所以能建蜀汉,是因为自己重信义(诸葛亮曾说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如不为弟雪恨报仇,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因此,夷陵之战大败说开了就是为关羽而战的,与蜀国国事无关。人讲信义本是优点,特别古时行走江湖信义重于生命,所以刘备也没错——在个人感情上,错的是刘备沉不住气,重信义而轻国事,拿国家的利益开了个大玩笑~要听了诸葛亮的劝,历史真的要改写。显然地刘备是被这个优点给害的,不 过人还是要讲信义的,怪只能怪刘备复仇心切,从而忘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古训。人家孙权派人来要地,大家都应显得大度些,孙权倒算大度,可刘备却耍起了心眼。据《三国志?程普传》说,孙权索要荆州时并未要求刘备全部归还,只要把荆州辖下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还了,剩下的就不要了。刘备却说:待取了凉州再还。然而凉州也取了,还不还,装不知道,当人家孙权“孙子”;再等,取了益州总该还了吧,此时刘备已有了西川,即第二步战略实现了。人家来要,啊哈——刘备不认账,还派关羽率军至益阳,准备开战。作为吴国首领的孙权忍无可忍,要打就打吧,我孙权对得住你刘备这个盟友,你都不仁了,那休怪我无义。恰好此时曹操打入汉中,刘备怕益州有闪失,方才选择了求和。仗是没打成,可两家已伤了和气,再联盟怕是有些困难了,看来吴蜀间迟早要有仗打,于是有了关羽被斩,玄德雪恨报仇病亡的下场。 三、死守教条,不识时务。 刘备不还荆州与诸葛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可诸葛亮并没阻碍过刘备还不还荆州,而是刘备犯了奉《隆中对》如圣经的错误,用时下的话说就是:没有认真学习和贯彻《隆中对》的重要思想。其实《隆中对》中“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然后可图中原”的战略思想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诸葛亮对“取荆州为家”后该不该还荆州这一问题作过明确表态,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也非万全之策,可惜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发觉这个错误,但终归还是它成就了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刘备之所以奉《隆中对》若圣经,是因为“三步走战略”已实现了两步,并且相当的成功,可想而知这篇时局论文在当时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没有它,那么刘备的处境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继续逃窜,待日后东山再起;要么就是一个字:死。所以作为领导者,刘备不信奉《隆中对》也难了。关于《隆中对》历来的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颇有微辞。毛泽东就曾谈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其实,蜀军在拥有益州就应该把地还给人家,而不是如《隆中对》说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其岩阻”应该只是益州。毛泽东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若还了荆州,一可减少军费开支;二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三可专事于北方曹军,不至于两面受敌。三国已形成鼎立之势,作为战略要地的荆州让吴国守是相对合适的,吴上有魏强,下有蜀弱(只要吴蜀联盟没有破裂,吴守荆州至少暂时对蜀构不成威胁),既不伤吴蜀和气,又可抵挡魏国的攻击(起码能暂时抵挡)。此时刘备的蜀汉政权应保持国家安稳且不宜用兵,并以民休养生息才为上策。说关羽守与不守都会失荆州当然也是有依据的,《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此处也是战略失策,刘备虽是“帝室之胄”,但在笔者看来百姓未必会“迎将军”,这里不是百姓敢与不敢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迎到将军:既然荆州、益州相望千里,那么若真的“天下有变,”刘备按诸葛亮所说分两路军马从荆、益出发北伐魏国,也许会败得更惨~为什么呢,缘由有三:一是古时通讯手段极其艰难,让相望千里的军马互通信息是极不现实的;二是若魏军知道蜀军的动向从而截断两军联络,然后再派两个强将率军设伏,那下场肯定是个大悲剧,那荆州的得失也就不言而喻了;三是关羽没守住荆州他是没有错的,况且这本来就是吴国的地盘`,冤的是一“万人敌”就那么轻松地被人给害了。所以,关羽守不守荆州都会失掉,只不过失荆州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如此看来蜀国的“中央决策”就必然存在失误,所以关羽只是一个奉命守城的将军而已,也就没有错了。关羽受命在荆州守城,很显然他就是“天下有变”后“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上将”。这就难怪连标榜“仁德服人”的刘玄德也会干赖账的勾当。荆州对蜀国真的就那么重要吗,笔者认为未必:一是只要“结好孙权”,荆州让吴国守也无关两国紧要,既然无关紧要就应当还人家。自己集中兵力待“天下有变”后从益州率军攻魏就行,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最 好的例证吗,吴国也未见得对蜀有何大动作嘛;二是荆州既为《隆中对》中的“用武之国”,其守城军队必然多于除益州外的其他府郡,于国库开支就占了相当部分的财力,这劳命伤财的活儿只有“刘皇叔”会干~与其如此费事,还不如用这些财力装备精锐,岂不更善,所以《隆中对》在此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历来的战略要地总是潜伏危机的,何况战机瞬息万变。蜀国的“中央决策”没有从自身国情出发,而是一味照搬《隆中对》的策略,太过于看重一座城池的得失,忽视了对蜀国的综合实力和全局观的把握,即没有实事求是地对自身现状作出正确认识和评估,却寄“兴复汉室”的希望于一篇时局论文,以致霸业难成。 参考文献:陈寿著《三国志》; 诸葛亮《隆中对》、《出师表》; 冷成金著《毛泽东读史有学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本文档为【刘备不还荆州,错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