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2017-11-12 11页 doc 25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方剂学 34讲 龙胆泻肝汤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上次课讨论了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病机归纳, 临床应用?辨证要点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写法有些教材都不一样,应该说可以概括,实火上炎和湿热下注两个方面。但由于是两个方面,往往把这个使用基本的依据,放在肝经有热上,所以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一般是基本的肝胆有热的表现。至于它具体运用可以侧重在实火上炎;那包括,如果肝胆实火上炎引起阳亢,像高...
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方剂学 34讲 龙胆泻肝汤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上次课讨论了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病机归纳, 临床应用?辨证要点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写法有些教材都不一样,应该说可以概括,实火上炎和湿热下注两个方面。但由于是两个方面,往往把这个使用基本的依据,放在肝经有热上,所以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一般是基本的肝胆有热的表现。至于它具体运用可以侧重在实火上炎;那包括,如果肝胆实火上炎引起阳亢,像高血压一类的,这个方也可以用。当然这要其它的方面,体质还是壮实为使用的根据。五官科方面的,这个方,在实火上炎引起的,刚才说耳朵方面的,有些包括鼻渊方面的。像四川成都中医学院,原来有一个成药鼻渊舒,基本就是龙胆泻肝汤。也是五官科常用的。龙胆泻肝汤在眼科,肝开窍于目,眼科实热证候有时也可以用。所以作用在实火上炎的方面很多。 湿热下注刚才提到了,涉及到妇科,泌尿科,也很多病种。所以龙胆泻肝汤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的代表方、常用方。 运用?加减变化 ? 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 出血: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血证宜从肝治) ?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 __生疮,阴囊肿痛,便毒__: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种,相对的辨病也要加一些药 ,或者病机有所变化要有加减、加味。这是举一些例子。 左金丸 《丹溪心法》 左金丸是清肝经之热,清肝泻火的。我们定为二类方。 主治与病机分析 ? 肝郁化火 ? 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肝火犯胃 ? 嘈杂吞酸,呕吐。 既要把握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基本病机,同时通过这个方的学习,了解黄连、吴茱萸配伍使用的一些规律。因为黄连、吴茱萸相配这种方法,已经超出了左金丸使用范围。很多时候这两个从炮制方面,已经成为中医常用的一种配伍组合。 病机,肝火犯胃也是一种肝胃不和的反应。偏热证,犯胃,偏于肝胃之气上逆,所以从表现来看,由两部份构成。 ? 肝郁化火可以有情志郁结,这个在临床上多一点,可以有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从[临床看到左金丸证来讲,肝郁化热化火,造成胁痛、口苦为特征,跟龙胆泻肝汤比的话,龙胆泻肝汤肝郁化火,以循经上炎为主要特点,左金丸肝郁化火,以肝火犯胃为主要特点,肝胃同病为主要特点。所以在有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的表现,特别是吞酸。肝胃不和以后,不管寒证热证造成的,往往都会有吞酸的特点。古人说,木郁曲直,曲直作酸。这个因为是肝火犯胃,偏热证,既有嘈杂,有吞酸,同时往往有胃腑的热像。提到肝胃不和,多以胃气上逆的呕吐常见。相对我们提到肝脾不和,那都是以脾不升清,泄泻、腹痛这为特点。左金丸证,它是有一组肝郁化火,胁痛口苦,和肝火犯胃,嘈杂吞酸,胃气上逆呕吐为主要表现。 由于是肝火引起,舌红,苔黄,脉弦数,是常见的舌脉左证。 治法 清泻肝火,(和胃)降逆止呕。 方解 药味 作用 君 黄连 清心火 清胃热 臣(佐使) 吴茱萸 疏肝 降逆 这个方由两味药构成。方义分析彼此的关系是重点。黄连擅长于清胃热,能够清心火。这里使用也可以照顾到肝郁化火,引起心火。但主要在这里有清胃热作用。有肝火要清肝,黄连,吴茱萸同用,吴茱萸有引黄连入肝经的作用。大剂量黄连和小剂量吴茱萸相配,吴萸饮黄连入肝经清肝火,所以既清胃,又清肝。 吴茱萸在方里,既看成是臣药,也可以看成是佐使药。因为从和胃降逆来讲,黄连没这个作用。针对肝胃不和,它起到加强对这个病机的治疗,仲要这个兼证,胃气上逆,起主要治疗作用。吴茱萸辛温,单用黄连过分苦寒,它使它凉而不瘀。又可以看作一个佐药,佐制药。它能引领黄连入肝经,又像使药。再加上吴茱萸能疏肝,所以吴茱萸配在这个方里,和黄连关系,吴茱萸体现了多方面的作用。既能疏肝,这个肝经有热化火,用苦寒黄连容易凉而使肝气机郁滞,肝脏喜条达恶抑郁,所以它带有疏肝特点。同时可以制约黄连过于苦寒,它可以和胃降逆,又可以引经,引领黄连入肝经,所以历来对吴茱萸分析,大概有这几个方面。它直接治疗作用是降逆止呕,所以在用量方面,为了保证这个方它是以清肝火为主,所以吴茱萸和黄连的比例是1比6。黄连量大。现在我们作为基础课学习,1比6可以使同学们了解,相差比较悬殊这个意义。保证整方是清肝火为主。实际运用当中,这是灵活的。当然用左金丸针对肝火犯胃,黄连量绝对要比吴茱萸多得多。 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比较 左金丸也有肝火,龙胆泻肝汤的主治的肝火上炎也是肝火,这两个都是清肝的常用方。相同点都有肝火为患,不管肝火上炎,或者肝火犯胃,所以区别点呢,龙胆泻肝汤可以用于湿热下注,也清利湿热的作用,左金丸呢,它不挟湿,本身左金丸证,但能和胃,又是它的特点,是肝胃同治的。这两个方不同。所以左金丸味什么不用龙胆草,胃气上逆,胃气受损伤了,不能用龙胆草苦寒,容易伤胃之品。 从功效特点,轻肝火力量,龙胆泻肝汤很强,它是凉肝猛降,又能清利湿热,左金丸清肝比较平和。清泻肝火比较平和,兼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是历来治疗吞酸、口苦这一类,是个基础方,基础结构。后来这两个药(黄连、吴茱萸)成为一个基本的配伍结构。一遇到有冒酸这两个药也可以相配。偏于虚寒型的,胃寒引起这类也可以用。胃寒引起作酸,人们也用吴茱萸、黄连,可以把用量倒过来,把它称作反左金丸。仍然是一种肝胃不和,偏寒证。可以呕吐,吞酸。还是肝胃同治,这个是灵活运用了。 左金丸这里面的吴茱萸过去我讲过,吴茱萸运用当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 用吴茱萸,哪怕是在,后面我们讲到吴茱萸汤,习惯上用了吴茱萸要用点黄连,小量加一点。能够使吴茱萸的副作用,眩晕、胸闷、恶心这类,可以得到一个控制。控制副作用、不良反应。 ? 有吴茱萸的方里,应该服药要温服,甚至于冷服,能够减轻副作用。吃了吴茱萸以后,应该是休息一下,平躺一下。一、二十分钟,一些反应才过去,反而药效发挥。因为吴茱萸本身治疗作用,是气机上逆,肝胃不和的,胸闷,恶心,头眩。 这是运用注意。所以后来用黄连都用吴茱萸炒了。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汤主治肺痈。实际上也反应了很多组合当中,配伍组合的一些基本结构。苇茎汤原来是 治疗一种风热疫毒侵犯肺脏,导致了肺脏气机壅滞,宣降失常,宣降失常以后津液凝聚不布,聚而为痰,而这风热疫毒还会搏结气血,造成气滞血瘀,加上津液凝聚,痰瘀结合,咳吐脓血,或者咳痰黄稠,所以这个肺痈证,外邪是风热疫毒,侵犯到肺脏,引起宣降失常,热邪搏结气血,津液有凝聚不布,痰瘀结合,这样造成咳吐脓血,腥臭脓痰。教材上这个字校对实没校好,写错了。不是单纯脓血,有的就咳吐,黄稠浓痰,可以伴有脓血。由于这种瘀血阻滞,痰瘀互结阻滞,造成可以有胸痛。 从舌像来看,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内有痰、瘀,这种左证,所以从肺痈形成,原书主治和后世一般认为风热犯肺,造成肺失宣降,痰瘀互结,形成咳吐腥臭脓痰,或者咳吐痰兼脓血。现在苇茎汤,基本组合也不一定是风热犯肺,咳吐脓痰,黄痰有些都可以用苇茎汤,一些基本结构。这是使用当中的一些变化。 功用 清肺化痰 清化痰热,它偏于痰热的方面,而且痰瘀互结成脓,它除了化痰,又要活血化瘀来排脓,所以实际上祛痰、化瘀、利湿,几方面结合。这种脓痰,都有痰,痰湿和瘀血结合而成,祛痰、活血、利湿。 这个小方子,刚才我们提到,也作为一种基本结构,配在那些咳吐黄稠脓痰的各类病证治疗当中,可以作为一个组合。 方义 苇茎是君药,它能清肺热,而且有利肺气的作用。过去解释,说它苇茎中空,能够通气。实际上在苇茎本身,清肺热示它的主要作用。也有排脓作用。现在一般不用苇茎,很多用芦根, 那主要是清肺热,生津了。 冬瓜子和苡仁,这两味药是利湿,利湿排脓常用,冬瓜子能利水,能够排脓,这在大黄牡丹汤里曾经提到过,苡仁也适渗湿利水,而且也有排脓作用,脓本身是痰瘀的结合。 桃仁是活血化瘀的,也是作为一种排脓的,通过化瘀排脓,同时化瘀之后也可以止痛。 苇茎汤反应了一些痰瘀结合,形成脓血的治疗的一些基本结构。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胸痛咳嗽、吐腥臭黄痰,或者脓血,苔黄腻,脉数。 由于有痰湿,属于热证,所以苔黄腻,脉数,这也常见。如果这类肺痈时间长,过去有的书上还强调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可以有肌肤甲错等等情况。 随证加减 考虑脓未成,脓已成,依照咳嗽的状况,相应加减清热解毒,或者化痰散结这类药物。如果肺痈痰瘀阻滞,肺气宣降失常,加重了痰多,气急,还可以用泻肺。咳嗽时间长,既有脓血,又可以有肺燥,所以往往结合化痰止咳润燥的,枇杷叶,瓜蒌这一类。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证候分析 肺中伏火,肺热喘咳证 肺中伏热 渐伤阴分 伏热郁结 气喘咳嗽 肺失清肃 肺热外蒸皮毛 皮肤蒸热,日晡尤盛 肺热伤阴 舌红苔黄,脉细数 前面第一个是导赤散清心。第二个龙胆泻肝汤,第三个左金丸泻肝,苇茎汤它是清肺。清肺逐瘀排脓,泻白散也是清肺。但泻白散这类清肺热,又是一个类型。它也是出在《小儿药证 直诀》。出在《小儿药证直诀》,就要考虑到小儿的特点。如果不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这种特点,往往单读这个方,比较难理解它的主治。原书说这个方,泻白散治疗肺中伏火,我们后世归纳它,总的属于肺热咳喘的范围。不同的书对咳喘,有的强调喘,有的强调咳,临床用的时候看起来以咳为主。所以五版教材里提到的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严重的气急则像喘一样。那主要是咳。 因为我们治疗肺热咳喘的方子,前面还有个麻杏石甘汤,这也是。这泻白散原则上讲,也是治肺热咳喘,但两个方差别非常大的。我们先分析这个方,肺中伏火,这肺中伏火从《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所提来讲,它带有伏火,带有体质因素。小孩子至阳之体,容易热化。有时候内中积热,熏蒸华盖,容易导致内热发生。这种热,不是外来之热,麻杏石甘汤的热哪来呀,不管伤寒由太阳到阳明,或这温并从卫分到气分,都是由外邪入里化热的。这个讲伏火,是内生,内生由至阴至阳之体,或者有的人说纯阳之体,是体质因素。或者还有平时小孩子,调摄饮食方面失宜所产生的内热,熏蒸华盖。可以产生这种伏火、伏热。伏热郁结在肺,肺失清肃,可以气喘咳嗽,由肺热、肺和皮毛相表里,肺热外发,熏蒸皮毛,出现皮肤蒸热,日晡尤盛。 主治 这个在学习泻白散主治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而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人,有的时候更不好理解,原书讲,什么叫皮肤蒸热呢,“轻取即得,重按则无”。古人有时形容这种主治证候,他为了比较,把它说得差别很大。临床你很少摸到一个轻取皮毛上发热,重取,按一下一点热没有了。重按则无。这说得很绝对,重按没有热了。实际上这个形容,很多在临床体会是怎么样呢,用来区分邪入里所化的热。这种像气分之热,一摸上去热的,按下去里面透出热来,会加重。他这个仅仅是按上去热的,摸上去热,按起来不是加重,不明显的一种加重,还是差不多。你摸上去这种蒸热也比较浅。所以肺热实际上不重。你不能把它绝对想成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表面按上去,它热,像里按一下,不热。这个在临床实践上就不好指导。很多同学有点疑问,实际上区别在哪呢,就是一个轻取以及重按的时候,差别不大。因为它整个热,内中所谓叫伏火,就是伏热,并不重。同时是一种内生之热。 内生之热,过去有些讨论,这个热是不是阴虚发热呢,不是阴虚发热,内生伏火,内在的体质因素造成积热,内热一定程度会要伤阴,所以出现舌红苔黄,脉细数。有些也可以苔比较少,脉是细数的,反映出正气,特别是阴津有所影响,不足了。所以对泻白散主治里面的肺有伏火,表现皮肤蒸热,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这个要有正确的理解。 就像前面说抱导赤散,它阴虚不重,心经热也不重,叫水有点虚,阴有点虚,火不实,火又不旺,照顾到小儿体质,泻白散也有这个特点。小儿容易积热,由于内生这种积热,热又不重,可以缓慢消耗一点阴液,这个证有这个特点。所以临床表现上往往以咳嗽为主。过去像五版提到,“甚则气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这个是泻白散的主治。 麻杏石甘汤证和泻白散的病机、证候比较 麻杏石甘汤证基本是实证,没有伤正气的,病邪是外来的,所以肺热是较重的。咳喘是以喘为主的。所以治疗当中只清肺热,宣降肺气,清热力量很大。我们等一下方义分析看看,泻白散清热结合了一些养阴,清热力量不强。因为这种肺中伏火,肺热证,本身热就不重。泻白散证针对麻杏石甘汤证来讲,肺中伏火,热势较轻。所以体现出皮肤蒸热,按之不会很加重,透出热来。日晡尤盛是由于内热,内在产生的热,所以到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它可以因外来阳气之盛引起两阳相合,热证到这个时候发热有所明显,也只能说有所明显。泻白散证由于内热,有一定伤阴,这是和麻杏石甘汤证又是不同的。 麻杏石甘汤 泻白散 病因 外邪入里化热 (可以兼表或不兼表) 内生之热(不是阴虚发热,而是肺中伏火) 热势 热咳都重 咳喘以喘为主 热咳皆较轻 治法特点 清宣(清肺热,宣降肺气) 清润(清热结合养阴) 泻白散内生之热,如寒温失调,饮食失调。体质因素造成肺中有伏热,伏火。 方义分析 君 桑白皮 有滋润的特点,既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热而不燥 臣 地骨皮 养阴,既针对肺热,又能补充肺热伤津的正虚 佐 粳米、甘草 培土生津来养肺 泻白散清热力量很平和,养阴力量也不大,针对小儿体质的特点,又有保护胃气,培土生津的特点。这是清泻肺热,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配伍特点 清肺为主(桑皮),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充分照顾正气,充分照顾小儿特点。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麻杏石甘汤),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阴不足而阳亢),而是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主要体现了小儿至阴之体,要标本兼顾,肺中一有积热,很容易伤阴,清泻肺中伏热,同时有一定的养阴。标本兼顾。从生理特点上,也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升力特点有关。所以既使是肺热证,从用药配伍来看,可以体会程钟灵所讲的,这像止嗽散里面讲,用药肺脏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当然止嗽散这个方证,它是偏肺热,既使清热,也要照顾到正气的情况,照顾它的用药和平。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不宜偏颇。 运用 辨证要点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咳嗽仅仅有点气急,一般应该以咳为主,皮肤蒸热,蒸热指的是甚么,热并不重。舌红苔黄,脉细数。是开始有一定的阴伤。 随证加减 ? 肺经热重:加黄芩、?(清热,光靠桑皮不够) ? 燥热咳嗽:加括蒌皮,川贝母(润肺的,润肺化痰止咳) ?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鳖甲(透虚热,阴虚发热反应有虚热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 ? 伤津口渴: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注意 泻白散一般用于伏火不重的,正气没损伤。如果虚得严重,或者不是肺热,当然不能用。一般是外邪入里,造成肺热咳喘,一般这个不用。 清胃散 《脾胃论》 主证分析 胃炎牙痛。 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谈到治胃火牙痛,怎么产生的,他很有意思,形容了胃火牙痛产生的几种情况。原书它用这治疗什么,有时候体现出原来产生这个方的意思。 1. 体质壮实的人,应该阳气比较旺盛,过食生冷之品,到宋、元这段时间,看来夏天吃冷饮的也多了,就像现在夏天吃冰糕之类生冷之品,郁遏胃中阳气,胃中阳气郁而化火上攻,循经上炎,化火上攻,而手足阳明经脉环绕上牙龈,下牙龈。胃中积热化火上攻,生冷之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导致了牙痛,与牙龈肿痛,牙宣出血等等。 2. 过食煎炒、炙炮之品,如瓜子花生,炒的,炸的肉(如现在的烤鸭类),他认为过食煎炒、炙炮之品,一定时间会形成胃中积热,胃中积热可以化火上攻。 3. 李东垣特别提出,有钱人,王公贵族,过服温补之品,有点像现在的吃药膳,没毛病你也多吃点,用点温热、温补的药物,逐渐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也造成胃中积热,因未吃下去直接是由胃承受了。胃中积热到一定时候化火上攻。 牙痛,牙齿出血,肿。他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提出来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有现实意义。牙痛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火或者肾虚牙痛;风火、胃火、肾虚三大类。这个方就成为治疗胃火牙痛的一张代表方。 清胃散的具体证候病机分析,和它的功效、方解,我们下次再讨论。
/
本文档为【方剂学 34讲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