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7-11-15 8页 doc 2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杨 阳 王福帅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从继续完善导师制度、做到兼容并存与各有侧重相结合、实现课程体系建构与培养目标相协调、加强考核,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模式 培养 启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建设开始由研究生教...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杨 阳 王福帅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从继续完善导师制度、做到兼容并存与各有侧重相结合、实现课程体系建构与培养目标相协调、加强考核,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模式 培养 启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建设开始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 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早期高级学位教育时期。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硕士和博士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个构成部分,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两者都被视为大学教师的上岗资格证。当然,不同的学校在称谓上会有所差异,例如巴黎大学的教师是硕士,而波伦亚大学的教师则被称为博士。15世纪之后,伴随着大学教育科目的分化,硕士和博士也出现了功能上的差异。当时的教育科目主要包括艺科、神科、法科、医科,艺科是 基础性的科目,只有学完辩证法、天文、修辞等艺科的子科目并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去学习其他的科目,而通过艺科考试也就意味着成为硕士,在此基础之上读完神、法、医科后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由此看来,博士是硕士的更高一级,两者之间的地位出现差别。可以说,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间的区别逐渐明晰,各自所隐含的意义也出现了转变。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诞生。19世纪以前的大学一直秉承着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理念,以艺科(英国称为“文科”)、法科、神科和医科四个科目构成培养体系。受传统宗教神权、王权统治的影响,古典人文学科和绅士教育的思维已经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形成定式,他们反对一切大学倡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改革,这样的状况也使得大学教育强调对知识的传授而否定和排斥对知识的研究及创新。 1809年柏林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大学观的诞生,即“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理念,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大学只是传授已有知识的旧观念,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柏林大学积极推进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其通过研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学研究方面,柏林大学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开始通过实验、逻辑思考等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 自身,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诞生也因此成为现代意义上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现代研究生教育从模仿向多样化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诞生,给19世纪的英、美、日等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各个大学沿袭了德国模式的基本内容,设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本职的基本原则。由此,大学教师纷纷参与到各种科学研究的工作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定位在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之上。 在美国,曾留学德国并且推崇德式研究生教育的亨利?塔潘于1858年在密执安大学推出了全新的硕士学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课程考试并且提交学术论文,亨利?塔潘的新计划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耶鲁大学哲学与人文科学专业尝试进行了博士学位的授予,学生要获得博士学位不仅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考试和提交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在学习时间上有所规定,即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在校学习两年及以上的。至此,美国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开始发展起来。 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和体系基本上是应用了美国模式,与此同时,日本在借鉴德国和美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产官学”,企业、政府、大学三者之间通力合作,大大提升了日本的经济发展,而这种模式 要求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双结合,研究生教育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国外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先锋,德国开创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曾经是各国纷纷效仿的典型,对于美、英、日等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徒式”模式的核心在于导师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写作,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研究生入学的条件较为宽松。由于研究生入学的资格许可主要掌握在教授手中,因此不需要进行统一、严格的入学考试,学生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二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科研工作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对于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对第二文凭的教育来实现的。三是师生关系影响培养质量。从整体的培养过程来看,导师对学生进行直接地指导,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教学的实践工作之中,学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导师来开展。 “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是“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目标的双重性是其本质特点。研究生教育既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又要重视积极、有效的社会服务供给。受到 美国自身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为多数人所推崇,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教育工作中,研究生教育与农、工、商等各个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以行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即培养的人才既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与此同时,美国的研究生教学工作极为重视基础性课程。作为美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大学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也使得研究生能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实际应用能力。无疑,“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所倡导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和知识传授充分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性,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转变为学术产业型。 “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源于有“硅谷之父”之城的斯坦福大学,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以培养开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现高校间的校际合作、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应用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修读课程为主要目的和过程的学位获得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入学较易,毕业较难,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即导师组来展开工作的,导师团队为学位的获得进行了统一的标准设计;在学分制的框架下鼓励教学安排的弹性化,非常重视学生在研究 方法、实地调研等方面的训练,而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评价功能降低;积极推进学校同各个行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学式”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19世纪末,“产官学”和“工业实验室”成为日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各个学校在招生考试中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的质量以及入学后的表现会进行严格把关;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学校坚持以基础理论的传授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在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自我学习和研究能力;在管理方式上,主要是以研究室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管理,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 对于日本研究生教育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职业化人才,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工作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作为核心。与此同时,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是相分离的,研究生既可以是硕士课程毕业也可以是博士课程毕业,但学位的授予制度及其严格,学生毕业了并不等于获得了学位,只有具备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的才能获得学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状况 从培养目标上看。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习更多地知识、提高 学术能力不再是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唯一目标,为了寻找一份好的工作、为了职称、为了升职加薪等同样成为一部分人攻读研究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修整和重构。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导向的学术型人才,但是从社会需求来看,以应用、开发、创新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更受青睐,这就出现了需求与供给之的矛盾,使得既有的培养目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入学形式上看。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但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专业学位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方式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指标,依旧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灵活性不强、招生方式不够多样化,不能突出两种培养模式人才选拔的各自特色,影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质量。 从培养方式上看。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制,这种培养年限的设置适应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具体国情。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如何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个弹性化的合理培养年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外,在课程教学方面,研究生教学很大部分沿用了本科教学的方式,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是在考核方式上都能明显地看到本科教学的影子,而且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学位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够清晰,不利于培养工作的深化。为此,调整培养方式,在促进系统知识和基础理论传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从质量评价方面看。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质量评价是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基本形式的制度化考核和论文质量的浮动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对于质量评价的执行较为严格,这对提升研究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培养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招生专业、人数增加等客观情况的变化,传统的质量评价标准难以适应当前研究生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动态发展中探索合适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既是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继续完善导师制度。研究生培养主要依靠导师来完成,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甚至个人品质都与研究生培养的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继续完善导师制度同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审视我国目前的导师制度,可以发现一种“学徒式”传帮带的影子,这种形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多元化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对导师制度进行完善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因此,应该根据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严格、有效的导师甄选机制,确保导师的水平以及理念、行为的适时性,同时也可在借鉴美国的导师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导师、导师组、研究生院三级指导制度,在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综合性指导。 做到兼容并存与各有侧重相结合。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种主要类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做到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同时,我们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辩证的分析,要充分认识到两种培养类型并存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厘清两种培养类型的定位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做到各有侧重、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分类培养工作的有效性、性、灵活性,使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加有序。 实现课程体系建构与培养目标相协调。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发展重要后备力量,为此,重视研究生的学科基础与理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有效的教学则能够帮助研究生掌握更多学科基础与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在课堂上学生 和老师可以围绕一个议题展开相互讨论、相互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这样的形式也能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的知识积累以及对思考能力的训练。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应该各有偏重,前者的重点在于理论的前沿性,而后者则更需要实际应用性。 加强考核,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日本的“教学式”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设定一系列严格的学位授予制度以确保获得学位学生的质量。因此,我国的大学应积极实施课程考核制度,严格课程考核淘汰机制,这将对加强研究生管理和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积极地作用。在研究生培养年限的限制问题上,可适当放宽对研究生学习年限的限制。通过建立企事业单位、高校、院系、导师四方协调保障机制,充分开展学生的实践锻炼活动,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严把论文关,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从学、用两方面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国外的各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其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一样的,即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培养工作同样需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导师和研究生院应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前沿,使其研究形成连续的逻辑,为进一步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 为学生构建平台,通过参与、主持课题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激发其主动性和感,提升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 (本文系2012年贵州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内管理体制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
本文档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