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地理会考

高中地理会考

2017-10-21 4页 doc 18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高中地理会考 1.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
高中地理会考
高中地理会考 1.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冥(类木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 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 1?时间相差 4 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左北右赤无。 水平运动偏向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 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 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 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缣舾叨冉亲蕴糁鄙浯ξ扯认蚰媳绷讲嗟菁酢?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 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回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 ),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日全球昼夜平分。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 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 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 半球反之。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南半球反之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天文含义上的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反之。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 春秋是冬夏之过渡。 22.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 带。 23.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4. 水圈的特点 :连续、不规则 25. 生物圈的范围 :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 26. 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 : 地壳、地幔、地核 。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 地壳、地幔、 划分依据: 27.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面(地下约 33km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 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 2900km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 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8. 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 。 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 29. 地壳 :固态。 陆厚洋薄 ,岩石组成。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 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 30. 地幔 :呈固态。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 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 31. 地核 :可分外核、内核两圈层。内核为固态、外核接近液态。( 外“液”内固 ) 液 内固 32.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 70 — 150KM 厚。 33.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细小,多气 孔 34.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5.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36. 褶皱的基本形态: 背斜(核老翼新)和向斜(核新翼老) 褶皱的基本形态: 37. 背斜成谷的原因 :受到张力后的背斜顶部,岩层被破坏,物质易受侵蚀,反而成为谷 地。 38. 向斜成山的原因 :因受到挤压,向斜槽部的物质被挤压得结实,不易被侵蚀,当周围 岩层被侵蚀后,向斜部分反而成为凸出的山地。 39. 断层的组合 :两个断层线之间,与两侧岩块相比,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 地垒 , 如中国的庐山、泰山;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 地堑 。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40.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 地震的分类 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41.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 传来。 42.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 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43.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 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 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4.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45.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 非洲 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
/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会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