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03-28 3页 doc 431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Sky

暂无简介

举报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耕社会,手工艺在长期劳动中产生,实用性是手工艺得以存在并延续的最基本特性。手工艺依附于传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仅为审美而创作。正是因为手工艺脱胎于日常生活需求,本身是一种生产实践,所以手工艺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完成,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耕社会,手工艺在长期劳动中产生,实用性是手工艺得以存在并延续的最基本特性。手工艺依附于传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仅为审美而创作。正是因为手工艺脱胎于日常生活需求,本身是一种生产实践,所以手工艺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完成,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手工艺的“技”不堪一击,远远无法跟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和高效率相比。人们转向消费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接踵而来的是手工艺所赖以存在的实用价值完全被取代,整个行业进入衰败期。传统生活空间的逐渐消亡使得手工艺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基础,手工艺逐渐被工业文明边缘化,变成农耕文化的遗存。可以说,在现代工业的大环境下,手工艺的“技”早已失去了价值有效性,唯有“艺”所包含的审美性还昭示着其潜在的存在价值。 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应运而生。处境日益艰难的手工艺被拉入“非遗”的视野中,作为非遗的重点保护对象,开始重现生机。然而脱离了生存土壤的手工艺并不能真正实现重生,不可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工业社会建立在效率和规模生产的基础之上,手工艺无法满足人们逐日增长的物资需要,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回到手工艺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手工艺的审美价值也随着实用价值的消亡而逝去。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尚未得到深入有效的挖掘。这既跟手工艺本身的发展受限有关,又与缺乏具有手工艺审美鉴赏眼光的群体有关。只有具备对手工艺品的鉴赏能力才能感悟到手工艺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乡下老太太的眼中,剪纸不过是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的小玩意儿,在专业民俗研究者那里剪纸是集聚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符号性存在。 为了凸显手工艺的审美价值,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并愿意投身于手工艺的现代发展中,需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等手段,培育手工艺的审美鉴赏人群。由此,手工艺的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普遍性的认可与理解,手工艺才有希望出现新的发展契机与转型,而不至于被彻底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摘编自张娜、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耕文明中的手工艺品大都具有实用价值,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 B. 工业生产规模大、效率高,其产品相对于手工艺品来说,价钱便宜、质量好。 C. 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手工艺缺乏生存土壤,这导致了手工艺的衰落。 D. “非遗”对手工艺采取保护措施,其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立足当下问题,回顾手工艺历史演变,展望未来趋势,逻辑清晰。 B. 作者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维度论述了手工艺的源起和兴衰演变。 C. 文章用乡下老太太和专业民俗研究者的例子,阐明了剪纸的文化属性。 D. 作者分析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尚待挖掘,旨在为手工艺的未来寻找出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创造经济奇迹时,可能造成一批传统文化的丢失或濒临消亡。 B. 手工艺品在当下时代受到冷遇,是因为许多手工艺品已不适宜生活生产需要。 C. 未来社会,手工艺的实用价值会消亡,而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得以保留。 D. 只有大力培育手工艺的审美鉴赏人群,才能让手工艺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依据第一段“实用性是手工艺得以存在并延续的最基本特性”,可以得出“农耕文明中的手工艺品大都具有实用价值”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手工艺依附于传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仅为审美而创作”这句话表明手工艺创作的目的只有少数是专为审美的,但这不表明不为审美创作的手工艺品就没有审美价值,故A项不正确。B项,第二段“…远远无法跟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和高效率相比”表明“工业生产规摸大、效率高”,“人们转向消费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表明“工业产品相对于手工艺品来说,价钱便宜、质量好”,故而选项表述是正确的。C项,依据原文第三段“脱离了生存土壤的手工艺品并不能真正实现重生,不可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可以判断其说法是成立的。D项,依据第三段“处境日益艰难的手工艺被拉入非遗的视野中,作为非遗的重点保护对象”表明手工艺在当下遭遇困境,需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依据“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应运而生”,可以判断“非遗”的目目的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综合来看,选项的转述是正确的。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老太太看不到而专家看得到剪纸的文化属性本身是作为例子使用的,其目的在于阐明“只有具有对手工艺品的鉴赏能力才能感悟到手工艺的独特审美价值”这一观点,进而论证培养具有手工艺审美鉴赏眼光的群体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阐明“剪纸的文化属性”。选文总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论述主要从实用价值和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维度展开,在探究手工艺兴衰演变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当下手工艺发展的问题,思考手工艺的未来。故而,A、B、D是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马 安庆 那一年秋后犁地,我们借了岳父家的马。套上马,我在前边牵着马的笼头;然而,这匹马很不配合,它好像认生,像是知道犁的不是它家的地,就有些使性。它呼呼地走几步就停下来,头一扬,尾巴一甩,让在后边扶犁的哥哥几次摔倒。后来它又尥蹶子,我新婚的妻子来牵它,它照样不看面子,照样走几步又尾巴一甩停下来,太阳老高了还没犁几垄地。我赌气地把马牵回家,拴在院里的一棵榆树上,我开始教训马,用鞭子抽马,满脸汗水地骂着马,我想让马屈服,然后服服帖帖地犁地。可是马恼了,马又拚命地尥起蹄子,发出愤怒的叫声,尾巴翘起老高。我越是整它越反抗,我恼火地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使劲地向马投去,我听见咚地一声,马颤抖了一下,接着它的一条腿颠了起来,马的屁股上浸出一层潮湿。唧唧——马无奈地叫着,我看见了马眼里的哀怨,凭我对动物的接触,我知道那是马最无奈的叫声。马在最痛苦的时候不是嘶鸣。当时我不知道马的那一条腿就这样完了,当我试图看看马的行走时,我失望了,我颤颤地去解开马的缰绳,马在走路时那条被我砸伤的腿稍一沾地就即刻弹起来,那条腿它再也没有放下来,四条腿的马现在要三条腿走路了。我心情沉重地把马再重新拴回。马残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向妻子交待,我知道我是无意的,但我在冲动的刹那害了一匹马。我听见了妻子的哭声,一边哭一边念叨:咋弄啊,好好的一匹马,牵来时好好的,怎么就站不起来了?怎么让我跟娘家交待啊。我忽然害怕起来,对着那匹马流出了眼泪,我想逃跑。我对家里人说,不犁了,我自己把地全剜了。我扛着铁锹在地里呼呼地剜地,有时就独自一个人坐在地头发呆。那匹马后来被一个屠宰场拉走了,在马被拉走时我的心针扎一样地疼,妻子躲在一个角落偷偷地看着马被拉走。一匹马在睁着眼时就被屠夫牵走太伤一匹马的心了,简直是一种残忍。我就这样成了一匹马的杀手。 站在村外的旷野是一个深夜,我忽然看见那匹马向我奔来,马鬃在夜风中抖动,它沉默地站在我的对面,好像是一次邂逅、又好像是一种等待一种示威。我站着,想向马诉说我的忏悔,可是黑马转眼间又消失在无边的旷野,我听见风的涌动。忽然感觉我的愧疚和一匹马的生命相比多么卑微。 我离开了家去一个城市流浪,我的打工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目标是用一年的工钱买回一匹膘肥体壮的大马,然后和妻子牵着送到岳父家。这也许可以使我的心少一分惭愧。那段时间我一闭上眼它齐刷刷的鬃毛、黑色的眼睛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的惭愧在夜的漆黑里惊醒。我更加拼命地干活,想尽快地还了我的心债。有一次我遇见了一个老乡,他说,你是不是司家小二?我说我是。他说,你们家里人到处找你。我吓了一跳,更加地愧疚。可是,我不想见他们,因为我还没有挣到马钱,我往邮筒里塞了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又换了一个工地。 我决定再远走他乡,去遥远的草原,义务地做一个牧人,喂养和放牧草原上的那些马,让我的心在放牧中找到安慰。和包工头结了几个月的工钱,我在一个夜晚肩起了行李。我先走上回家的路,想看看村外的河和我的叫瓦塘南街的村庄。我站到沧河桥上,你们想不到我看见了什么,我在沧河桥上看见了一个女人,瘦瘦的的身影很像我的妻子;太动人心魄了,我甚至听见了马的响鼻,就是黑马临走前那一声让我永远记挂的响鼻,在朦胧的夜色里我真看见了一匹马的夜影…… 是我的妻子。而且是岳父家的那匹黑马。 她在那个晚上告诉我,马的命是主贵的。它不会轻易离去,它在走向屠宰场的路上被一个老兽医救了。妻子说,真的,马真是命大,马在被拉走的途中碰到了老兽医,老兽医把马截住了,老兽医说这么好的马它不能死,当时就把它牵走了…… 后来每天的傍晚她都牵着马在沧河桥等我,和黑马一起在等我的回来。 可老兽医已经走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老兽医的坟地。当我跪下时,我听见扑通一声——马跪下了双腿。我又听见了马的响鼻。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从岳父家借来的马在犁地时的不听使唤,交代故事的缘起,而“我”误伤了它这一情节则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 “我”因莽撞葬祸害了黑马,于是远走他乡,到边塞做了一个牧人,既是想挣钱买马还给岳父,也是想平衡自己的内心。 C. 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多次写夜里邂近黑马,写出了“我”的不安与焦虑,以及“我”对黑马强烈的思念。 D. 小说写“我”回家时看到妻子瘦瘦的的身影,颇有古诗意境,极具感染力,妻子的等待之苦、思念之深可谓尽在其中。 5. 小说以“黑马”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以“我”和“黑马”下跪在老兽医的坟地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①以“黑马马”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更简明,结构更紧凑;②突显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黑马”的故事,暗示“我”愧疚、改过的因由。 6. ①使结尾耐人寻味,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揭示“我”从愧疚走向反省、忏悔,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深化了感恩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考查点是情节的作用。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的缘起为了秋后犁地,“我”特意从岳父家借来黑马,黑马可能是认生,不配合。正是黑马的不配合引出下文“我”驯马时误伤黑马以及黑马被拉到屠宰场,“我”由于自责和愧疚离家打工等情节,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本项的表述是正确的。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由于黑马是从岳父家借来的,黑马走向屠宰场的命运预示着黑马的死亡结局,“我”为自己一时莽撞祸害了一匹马而愧疚不已,于是决定远走他乡打工,到边塞做一个牧人,既是想挣钱买马还给岳父,也是想平衡自自己的内心,自我救赎。可见,本项的表述是正确的。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心理描写对人物的作用分析与鉴赏,“写出了‘我’对黑马强烈的思念”,这一分析不正确,这里写出了应该是“对黑马之事的愧疚与反省”。小说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说写“我”离家前“忽然看见那匹马向我奔来,马在夜风中抖动,它沉默地站在我的对面,好像是一次邂逅,又好像是一种等待,一种示威。我站着,想向马诉说我的忏悔,可是黑马转眼间又消失在无边的旷野,我听见风的涌动。忽然感觉我的愧疚和一匹马的生命相比多么卑微。”大段的心里独白是内心矛盾的煎熬,是愧疚后痛苦的反省,是痛定思痛的忏悔,其表明的是“我”对因自己的莽撞使黑马失去生命的自责与愧疚之情而非对黑马的思念的情感。在城市打工那段时间,“我一闭上眼它齐刷刷的鬃毛、黑色的眼睛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的惭愧在夜的漆黑里惊醒。”也是表达了时间的远逝,辛苦的劳作无法洗涤内心自贵与愧疚的心债。可见,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安排处理的艺术及对主题的丰富作用。男人离家一去经年,其中几多疾苦多少思念,最后都化为妻子矗立桥头的那个瘦瘦的身影。这个身影,会让许多人读后怦然心动,妻了苦苦等待的故事,并非人生中惊天骇俗的情节,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为什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份平凡的美好符合人们审美的期待,拨动人们的柔软心弦,引人共鸣。平凡的家庭苦尽甘来的幸福荡涤人们的内心深处。小说对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肯定歌颂,是对社会中正能量的弘扬,小说的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的题,拓展小说的意境。因此,小说这一情节虽然看似简单普通,但其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可见,本项是正确的。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标题的作用分析。小说篇幅不长,故事普通,人物更是平凡,但它温馨动人,耐人寻味,这离不开作者构思上的独特新颖,其匠心之处不仅在以“黑马”来作为标题,更是以“黑马”作为线索来叙事写人,它在叙述情节,表现人物,揭示主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作品以“黑马”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更简明,结构更紧凑。以黑马与“我”之间的故事,表达了“我”自责愧疚的心理,杆悔是人性的反刍和复苏,年轻气盛的无心之过,知错改之普莫大焉,也是给人生旅途中的处亮色。心灵的自责,以做义工践行对黑马生命的忏悔,已经足见青年心性的健全成熟。 点睛: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 (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4)反映作者情感;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6)一语双关。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分析,与中长篇相比,小小说有许多的制约,但也有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特长与优势。“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对小小说而言,灵动性、巧妙性、深刻性、震撼力、回味力……许多都集中在结尾处体现出来。这篇《黑马》的结尾,写“第二天,我们去了老兽医的坟地,当我跪下时,我听见扑通一声一一马跪下了双腿。我又听见了马的响鼻”。作品结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在艺术结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思想内容诸多方面都是有用意的。艺术结构上,达到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耐人寻味,同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首尾圆融。在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他愧疚的心理,也揭示了“我”懂得反省、勇于忏悔的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在情感表现上,以“我”和“黑马”在老兽医的坟地下跪,深化了小说感恩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日上午,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北京市环保局、通州区政府联合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的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 1972年,联合国将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 (摘编自2017.06.05人民网《人与自然,相联相生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材料二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搖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十三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重点任务 (摘编自2017.01.13《人民日报》文章《我国出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材料四 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7年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先后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出台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系统的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连续开展环保法实施年活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方仍然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与民众期盼差距较大。 这位负贲人说,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中国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联合国环境署在确定6月5日为环境日主题之后,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 B. 材料显示,我国要在十三年内,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其中包括天然草原的改良和人工种草面积要达到的目标。 C.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整体上仍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 D. “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顾环境承载力,一味索取资源,无异于杀鸡取卵。 E. 只有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才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9. 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认识上,我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7. B 8. CD 9. ①最初只重视发展经济,过度开发索取资源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②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悉化的矛盾逐渐凸显,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是发展的根本,应该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时抓起来。③现在意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二者是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根据原文内容“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主题宗旨应为走进自然,了解价值,重在落实;而“体现全球倡议,重在行动落实”则是联合国驻华系统在世界环境日举办主题活动的宗旨。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不确切,应在“开展”前面加“在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与“联合国环境署”的概念替换。B项,“十三年内”错,应该是“五年内”或“‘十三五’期间”。E项,“只有……才……”所带的条件与结果颠倒。 9. 试题分析:题干问“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认识上,我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要求结合材料概括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要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里“绿水青山”指环境,“金山银山”指经济。作答时学生可以根据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 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 C. 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辅。 D. 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以勤不结党营私,为官正直。徐阶担任首辅期间,高拱刚刚被任用,朝中大臣各有依附,互相攻击之时,陈以勤持中立立场,不偏私某人,亦不诋毁他人。 B. 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的功劳,但陈以勤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些,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赠给陈以勤。 C. 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陈以勤在穆宗即位后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的建议,都得到皇帝嘉许。 D. 陈以勤洞察局势,辞官回乡。相互倾轧的高拱是旧僚、赵贞吉是同乡,加上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 (2)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当时,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在世宗闲居时被召见。 (2)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官中。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仔细观察几个句子的不同点,然后合文意,句式特点等来判断正误,可从容易断处开始。如“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这句中,有两个名词,两个动词,根据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应该是动宾式,所以应该是“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所以排除AC。再看BD两句的区别,“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中“曰”的主语应该是“世蕃”,所以之间不用断开,应该是“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故选D。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错误,不是“恭请”,就是一般的会见。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事件顺序出错,应是先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构衅”:构成衅隙、结怨;“素”:一向、向来;“燕见”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2)“修政”修明政教;“心动”古今异义词,内心触动;卒:最终;为……所:表被动;“中”指宫中。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耐,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金贿赂严世番,严世番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番常暗自怀疑,一天使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皇上父亲什么吗?”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严世番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赐给他。父丧期满服除,回来后仍担任侍讲学士,掌管翰林院。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他陈述收揽权利、听取谏言尤其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心诚恳。穆宗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为宫内的降旨获得厚恩。陈,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时政因循守旧的弊端,请求慎重提升任用。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厌恶陈以勤说的侵害自己的职分,停止了他的奏疏 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而已。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刚被任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击。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 人,直到徐阶和高拱离去,没有诋毁他的人。到高拱再次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 从中间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罔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揣度不能 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极力称痛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的儿子陈于陛担任编修侍奉皇上出行。之后两年,高拱 被驱逐,仓皇出国都城门,慨叹说:“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 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 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二)古代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 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的做铺垫。 C. 第五句写石涵村民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 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E. 最后一联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15. 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14. AE 15. “惊”与“待”运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燕子归来、篱上桑叶生长的情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联点题而写,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接着诗人发出感慨,石涵村的风土人情诗人曾经是那么熟悉,自然就引起下面对石涵村的民俗民风进行描写。所以A项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近”是相似之意:而B项正确。颈联从物转为写人。前一句写石涵村民的劳动场面,他们在暖暖的春日来到山岭的北面采茶;后一句写石涵村民的生活场景,明月初上,村民到山溪的南边买酒,这一联展现村民的勤劳,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知足快乐的态度。所以C、D两项正确。尾联又回到当眼前,陵阳己到了深秋,而自自己越发想要回到茅山石涵。最后一句描写陵阳的秋景,经的红叶萧萧而下,落在碧绿潭水之上,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景图。诗人巧妙地将怀念思归的深情寄托在对白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所以E项“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有误,对景物情味赏析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颔联承接上一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石涵村春色的印象,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此联中的“惊”与“待”用字精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点睛: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久谪未归,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去以六月息者也 (4). 怀旧空吟闻笛赋 (5).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抟”“柯”。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互沟通、彼此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人人都以邻为壑,互相猜疑,互不信任,那么建立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②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汤显祖》应邀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演员们优美的唱腔和行云流水般的歌声征服了在场的观众。 ③人民网、人民日报及其旗下的报刊,正为它的近亿读者心劳日拙,时时刻刻更新着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报道与评论。 ④《幸福是什么》以探寻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为主旨,挖掘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具有发聋振聩之功。 ⑤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乐安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 ⑥2017年GDP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真是大快人心。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①句中的成语是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此处不合语境。第②句中的成语是“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等),用在该句恰当。第③句中的成语是“心劳日拙”,意思是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快,含有贬义色彩,用在此处不恰当。可改为“殚精竭虑”。第④句中的成语是“发聋振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也作振聋发聩,用在该句恰当,第⑤句中的成语是“钟灵毓秀”,其中“钟”汇聚,集中;“毓”孕育,产生,整个成语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用在该句恰当。第句中的成语是“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用在此处,对象不恰当。综上,本题正确的答案是D,,即①③⑥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ll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整个水利系统在古城西、北方向,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 B. 更多的青年人在互联网领域深耕,不仅有利于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助于实现创业梦想,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C. 去年以来,多部门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督促相关企业明示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并征求消费者的明确授权。 D. 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用改革推开机遇之门,将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兑现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十分重要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一个”后添上介词“由”。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有助于实现创业梦想,也有利于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D项,结构混乱。可去掉“是十分重要的”。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张俊研究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在省城找不到好的工作,打算暂时俯就一家小公司。 B. 新春茶话会上,陈涛对老王说:“不才才疏学浅,奉上大作一本,敬请批评指正。” C. 他对来宾说:“今天是家父八十寿辰,各位能够叨光今晚的宴席,我感到万分荣幸。” D. 陈老先生夸奖王杰德才兼备,王杰说:“承蒙先生谬赞,在下德薄才疏,实不敢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俯就”,敬辞,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用在此处不得体。B项,“大作”,敬词,称别人的作品。用在此处不得体。C项,“叨光”意为沾光,为受到对方好处表示谢意时用的客套话。用在此处不得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①___,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如果②___,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选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③___,而且民族本身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答案】 (1).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 (2). 如果)文化已经消亡 (3). 不仅民族政权覆灭 【解析】本题材料讲述的主要对象是民族文化。结合材料可知第一空所在语句可把握空格后标志“但……文化还在”来分析其他都不在,只要文化在就能复兴,可填写敌军入侵被占领。第二空前面有标志“如果”这是一个假设条件,后面是没有敌军入侵,可知前面对应的是文化消亡。第三空从“亡国”、“亡天下”的关系表述中可知亡国亡天下是政权的消亡,文化没有变化,空格前后表述的是亡国灭种,递进的关系,有标志词语“而且”,前面空格中应填写不仅政权覆灭。 点睛:对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改写另外两处有问题的语句。 如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共识。古村落保护对乡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为只要保护好古村落,就会引来游客和商机。有了游客和商机,就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因此,只有保护好古村落,才能实现乡村的持续发展。 ①因为保护好古村落就可能引来游客和商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了游客和商机,乡村的基础设施就有望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有望提高。 (2). 保护好古村落,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句的能力。文段中有一些语句说法太绝对,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考生要先找到有问题的句子,然后依照例句进行修改即可,只需把绝对的词换成有余地的词即可。如:因为只要保护好古村落,就会引来游客和商机。有了游客和商机,就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因此,只有保护好古村落,才能实现乡村的持续发展。这几句中的“只要……就、只有……才”说法太绝对了,忽略了存在的特殊性,所以可改为:有了游客和商机,乡村的基础设施就有望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有望提高。保护好古村落,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随着中国彩响力遍布世界,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汉语。中美习特会上,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在妈妈伊万卡的带领下,和弟弟约瑟夫一起为习近平主席夫妇献上了中文歌曲曲《苿莉花》,并背诵《三宇经》和唐诗。目前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 “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当代文化参与”主题学习活动的交流。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立足民族,眺望时代 一如罗素所言: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这是一个开放与融合并行的时代,中国摆出全新的开放姿态,曾经的改革开放,让文化百花齐放,令人耳目一新;现今广播文化种子,开花增彩,装点世界文化的花园。文化参与,惠及你我他。 当代国人文化参与,当弘扬优秀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丰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挖掘阐释其有益内涵,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当代文化参与,也少不了与世界文明的积极融合,少不了对外族文化的合理吸收,当中华传统文化在封建腐朽统治下日渐式微,甚至辛亥革命后,国人精神依然禁锢在腐朽文化的牢笼中,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干发起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高举新文化大旗,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民主等文化养料,哺有新时代华夏儿女的结神原野,让中华文化再次绽放有郁郁葱葱的生命力。 当代文化参与,更少不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并培有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进而荣世界文化,提高人类文明的品质。五百多年前的新航路开辟,促使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有传教士对儒学君子之风的推广,进而在西方引发个体行为规范的大讨论;有徐光启师从利玛学习西学,著成《农策全书》丰富发展了传统科技。 古有玄奘东渡扶桑,让华夏文化在异域枝繁叶茂,今有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使儒学经典在他乡深入人心“饺子”拼音进入《牛津字典》,“一带一路”深入欧亚大陆;《月光曲》《高山流水》在G20上琴筝和鸣,欧美文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宠。中国人正在文化交融的大道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中华文化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深度参与中大放光彩。 张载曾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身为骄做的中华儿女,自当担起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责,以开放之胸襟面向世界,立足民族,远眺时代,让文化参与成为造福生命的长效之举。 当然,媒介的变革为触摸汉语提供可能,而汉语背后的中国故事与深厚底蕴,却是一座更令人惊羡的矿藏。自先秦以降降,诸子百家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儒家纵“累累若丧家之犬”,仍完成延续千年的重任远道之使命;法家“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为法治建设提供恒远的借鉴:道家朴素的辩证法背后,是对人与自然、肉身与精神的有限及无限的上下求索……竹简、唐草纹纸,汉语描绘出庚续多年的瑰丽画卷,启迪着海内海外开启这神秘的文明密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旧的“共同体”基本瓦解之时,中国在腾飞,军事、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正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最强后盾。大国振兴,国民应许。八方云集,“汉语热”染的是文化,传递的是自信。千古以降,仁人志土所求,乃得之于途而应于心,遂有历史延续时代风光。中国以自信之姿,从亘古走来,向未来走去。 【解析】试题分析:一、问题式材料作文题型解说 二、材料分析 (一)材料信息内容概括 材料直接交代了“汉语热”原因:中国影响力遍布世界。 材料列举了“汉语热”的现象,现象既有“面”上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汉语”“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现象又有“点”上的:特朗普的外孙唱中文歌、背中国经典,这些现象说明汉语流行的趋势和范围。 (二)明确问题性质,把握问题核心 问题性质:原因分析型问题; 问题:“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界定写作情景范围,确定潜在写作对象 界定写作情景范围:材料要求写作目的用于“当代文化参与”主题学习活动交流,这就要求考生审题时一定要结合“当代文化交流”的内涵,也就是在深入分析“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的基础上,思考面对汉语热勃兴的现实,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理解文化参与,从个体、国家,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从本国文化、从外国文化等层面去分析如何进行文化参与。确定潜在写作对象文章是用于主题学习活动的交流,这就隐含规定了“读者”是一起参加交流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倡议都要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这就是写作时在行文中的“读者意识”。 (四)围绕核心问题分解问题,追因溯源 核心问题1:“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核心问题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代文化参与”? 追因溯源,分解核心问题1 1、汉语有何特点? 文字美、记载着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全球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多人使用的语言等。 2、“汉语热”在历史中和现实中有何表现? 历史上,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学习、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学习、唐朝时期日本、朝鲜派出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等。 当代,中国以外,全球有近300家“孔子学院”、目前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中国有不下50万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3、“汉语热”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汉语自身、外国人、中国人、中国文化、国家发展,政治经济交流等 4、汉字自身有什么内在特色让各国热衷学习汉语? 汉字字形艺术美(书法);学习汉语可以认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等。 5、以汉字记载的中国文化有那些特点吸引外国人学习汉语? 中国五千年内容丰富的历史史实、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儒道佛学,心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茶道等;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君子文化、家国文化、治国文化等。 6、中国发展为何要主动促进世界各国学习汉语? 全球化不断加深,开放是必然的选择,中国不能成为世界发展浪潮中的孤岛;中国的不断发展需要让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认可中国,进而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7、外国人学习汉语用意是什么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商机是促进汉语热的根本动力、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兴趣、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的机遇、进一步了解深度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等。 8、汉语热对世界政治文化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有助于世界正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声音,让中华人文价值得到世界的认可,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9、“汉语热”是否存在问题? 汉语热并非全球都热,主要是美洲和东南亚热;汉语热,而汉文化并不热;汉语热呈现“外热内冷”等。核心问题1:“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汉语热”产生的原因,材料给出的理由“中国影响力”过于笼统,还应对原因做具体分析: A、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给每个国家和个体创造大量的发展机会。 B、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更深入参与世界秩序的建设,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C、汉语自身独特的魅力,中国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浩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更多人希望深入了解。 D、中国国政府主动创造平台促使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认可中国,进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E、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其发展与创新需要与其他文化深入交流,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 分解核心问题2,追因溯源 1、什么是“当代文化参与”? 各民族人们主动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主动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开拓视野,促进本国文化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参与”? 在全球化政治经济不断深化的当下,在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在各种文化观念不断冲突的现实下,不同民族在文化层面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会,实现良好沟通,共建和谐大同的地球村。 3、我们在“当代文化参与”上存在那些问题? (1)一些人崇洋媚外,不问优劣、不问文化背景,全盘照搬外国文化,甚至否定诋毁中华文化。如所谓网络大v公知等人的妖言惑众。 (2)一些人尊古薄今,泥古不化,偏执于传统文化,而不问其精华与糟粕,无视文化的与时俱进,沦为腐朽文化的卫道士,如当下盛行的所谓女德妇行辅导班, (3)一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停留在肤浅的认识,缺乏主动传承的意识,对本国文化没有热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4)一些人认可本民族文化,甚至引以为傲,但功利当头,心有余力不足,无法深入学习。例如当下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被边缘化,英语热的过度勃兴都体现这一现实。 核心间题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代文化参与”? A、理性看待“汉语热”,不盲目尊崇,不妄自菲薄,主动查找自身问题,促进“汉语热”持续健康发展。 B、正视传统文化的优与劣,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更加健康的汉语文化。 C、知行合一,不能单做“传承传统文化人人有责”的认识者,更要做汉文化推广的实践者。 D、文化参与不能只是满足自身文化的传承,还要善于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完善传统文化的建设,促进本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基于问题原因分析之上的审题立意 (一)审题立意方法说明:本则材料作文属于原因分析加上具体语境任务,所以,提出观点时应先基于“汉语热”原因分析,思考当下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或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行动等角度进行立意。即:起于原因,立于情景,得出判断。 (二)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示例一 1、“汉语热”的原因:汉语自身独特的魅力,汉语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浩瀚瀚的中华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养料吸引着更多外国人希望深入学习。 2、在“汉语热”的现实中,当下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当下中学生虽然认可本民族文化,甚至引以为做,但功利当头,心有余力不足,无法深入学习,对自身文化停留在肤浅认识,对传统文化缺乏传承意识,导致“汉语热”呈现“外热内冷”的现实,这不利于“汉语热”的健康发展。 3、基于特殊语境对问题的理解判断:要让汉语文化真正成为形响世界的文化源泉,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当下学生有责任传承好汉语文化,需要摒弃着眼一时得失的短视与浮躁的功利之心,需要培养学生对汉文化的热爱之心,让汉语文化真正扎根于每一代人心中,让汉语热有着丰厚的生长沃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汉语热”。 4、观点拟设 (1)个体扎实传承汉语文化,方能让“汉语热”热力不减: (2)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培育汉语文化发展的沃土,方可让“汉语热”常绿不衰 (3)让每一代对汉语文化的热爱成为“汉语热”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4)社会应拒绝“学习传统文化无助于考试成绩提高”的短视观念,国民教育要积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审题立意示例二 1、“汉语热”的原因: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给每个国家和个体创造大量的发展机会,外国人希望通过掌握汉语,学习中华文化,以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更深入参与世界秩序的建设,世界需要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2、当下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些人祟洋媚外,不问外来文化的优劣、不问文化背景,全盘照搬外国文化,甚至否定诋毁中华文化。如所谓网络大v公知等人的妖言惑众,中学生哈韩、哈日、追捧西方节日,淡化中国传统节日等。一些人尊古薄今,泥古不化,偏执于传统文化,而不问其精华与糟粕,无视文化的与时俱进,沦为腐朽文化的卫道士,如当下盛行的所谓女德妇行辅导班。一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停留在肤浅的认识,缺乏主动传承的意识,对本国文化没有热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3、基于特殊语境对问题的理解判断:“汉语热”背景下,每个个体都将担负起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责任,每个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都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同时,每个中国人对待自身中华文化的态度与能力对外国入理解中华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的掌握水平,增强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是中华文化能否真正被外国人理解尊重,能否让“汉语热”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4、观点拟设 (1)讲好中国故事,当好中华文化的东道主,让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正能量。 (2)在传承与创新中引领“汉语热”的积极健康发展 (3)自信弘扬传统文化,虚心汲取其他文化精华,让“汉语热”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4)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精华,让“汉语热”成为外国学习者提升精神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 审题立意示例三: 1、“汉语热”的原因:中国发展需要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认可中国,进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发展的中国也有责任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贡献,因此,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主动搭建文化推广平台,是中国政府将中华文化精华展现给全世界的结果。 2、当下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存在的具体间题:一些人无视汉语热的时代背景,漠视个人的发展与家国使命的关系,更缺乏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中去的意识,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食古不化偏执保守,或崇洋媚外,盲从跟风。 3、基于特殊语境对问题的理解判断:文化的参与需要个体积极主动的态度,还需要个体紧跟时代潮流,响应国家发展的号召的认识,更需要有弘扬华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4、观点拟设 (1)牢记使使命,积极参参与,让个体价值在时代潮流中大放异彩。 (2)常存家国情怀,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让华夏文明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3)理解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文化推广的践行者。 - 26 -
/
本文档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