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

2017-11-27 31页 doc 531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 教育城: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着重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同时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突出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抓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
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 教育城: 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着重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同时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突出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抓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改革的局限性;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因果联系。 【三年高考】 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 4((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 【解析】: (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等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2)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角度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答题。 (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 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1年全国卷文综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答案】:A 【解析】:1964—1982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是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的最大缺点是仍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2((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 3((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答案】:B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在于“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定要对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解析】:题中关键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无粮不 稳,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前困境。A项表述因果关系错误,C、D两项在时间上远在新经 济政策之后。 2((2010年北京卷文综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思路一:虽然不用市场调节取代计划的主导作用,但却承认商品货币关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即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思路二: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3((2010年重庆卷文综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答案】:D 【解析】:这是二战期间的苏联,ABC三项都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没有依赖、没有完成、少受冲击)。 4((2010年江苏卷历史23)(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 (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两年模拟】 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联考历史)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1921年列宁所说的“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是指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措施。 2((福建省厦门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答案】:B 【解析】:提炼关键信息“掌握并利用商业”即新经济政策在商业(流通)方面的措施。[来源:12edu.cn] 3((河北省衡水市普高2012届高三质监历史)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4((江苏省常州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曾提出这样的预见和论断:一旦在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生产将会消失,从而与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价格、货币、市场等也同时消失。对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苏俄政府的态度是 A(始终允许 B(始终不允许 C(从不允许到允许 D(从允许到不允许 【答案】:C 【解析】: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商业(流通)的措施即可答题。 5((山东省聊城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A(?? B(??? C(?? D(??? 【答案】:A 【解析】:??符合题中特点描述;?项是勃列日涅夫的行为;?项错在“彻底突破”。 6((广东省汕头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文综)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答案】:D 【解析】:题中“剪刀差”是更多地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国家工业化增加资金积累。 7((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五调历史)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记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合物”所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此“化合物”在当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D(它严重地挫伤了苏俄人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按劳分配”,应该是实物配给制;ABD三项都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正确表述。 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2012届高三三次月考历史)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 B(?? C(?? D(??[来源:教-育-城] 【答案】:A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属于这一政策;?的结论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所以排除??。 9((河北省保定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调研文综)(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則的尝试已经失敗了《我们的新经济玫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跨,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 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笫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来源:Z。xx。k.Com]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11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状态”的,(8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6分) 【答案】: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解析】: (1)答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即是具体体现。可分别从新经济政策的策略(方式)、目的、实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不完美模式”指改革前的经济体制弊端。本题的“体现”是指两国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3)从经济调整手段和适时调整政策等角度归纳问题与启示。 二(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一)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答案】:C 【解析】:从20世纪20年代,“织补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等关键信息判断。 2((福建省朋口中学2011届高三文综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文中所描述的苏俄(联)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的政策 【答案】:D 【解析】:从题中关键句“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判断。 3((山东省济南市2011届第一次调研文综)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来源:学。科。网]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答案】:A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解析】:题中所述苏联重工业迅速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就是A项。 4((2011年广州市高三调研文综)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D 【解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是指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戈尔巴乔夫。 5((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四)有人评价赫鲁晓大“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赫鲁晓夫“跨进新时代”是指他领导下的苏联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 6((浙江省台州市2011届高三调考文综)(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图18) 图18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4分)并分析共同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 【答案】: 【解析】: (1)“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可从体制、政策、建设热情、技术水平、有利时机等多角度归纳。 (2)从图18中归纳体制中、苏两国特定时段农业发展的走势,得出相应阶段两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从经济体制和指导方针角度寻找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图18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走势,准确指出变化趋势,并结合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分析原因。 【一年原创】 1(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答案】:A 【解析】: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目的即可选A,它也符合本题材料主旨。 2(“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B项对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和实质表述最准确。 3(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思想 A(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 C(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这是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A项符合史实;B项定性错误;C项与题干无因果联系;D项表述太片面。 4(受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哈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苏维埃推行市场经济模式 D(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外国资本主义可以到苏俄租赁、开办工厂,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5(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A(摆脱了斯大林体系的束缚 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 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 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答案】:B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是肯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改革的成果,B项表述最准确。 6(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这是一则关于苏联经济建设的笑话: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通通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已摇动身体,做出火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请回答: (1)列宁的号召体现了苏俄的什么经济政策(1分),其特征是什么(2分), (2)斯大林的命令反映了苏联哪种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1分),它有什么经济特征(2分),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人的“馊主意”说明了苏联经济改革的什么局限性,(2分) (4)请简要说明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2分)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答案】: 【解析】: (1)从“星期六义务劳动”、“直通共产主义”判断这一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简要回 【考点预测】 纵观2010—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这一专题,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作用、赫勃戈三人改革的递进关系等的复习与练习。 【高考母题】 1(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在夺权后进行的“实验”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建立计划经济 A(?? B(??? C。??? D(?? 【答案】:D 【解析】:题中的“实验”是指苏俄的经济政策,只有??两项。 2(普京曾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你认为“死胡同”主要指 A(社会主义道路 B(斯大林体制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军事化 【答案】:B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解析】:题中“死胡同”是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B项。 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危险、困难的下山路”是指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力,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选C项。 4(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注意“消灭商品经济、交换”,即可判断这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充分肯定计划手段的作用(政府干预、调控经济的作用)。 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3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0分)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美国原因: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苏联原因: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分) (2)问题:哈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3分)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理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2分)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 (4)启示: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分)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教育城: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教育城高考网讨论群108725151
/
本文档为【专题16 苏联建设经济教训 【考点定位】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