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

2017-12-29 6页 doc 18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摘 要: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 生命 敬畏 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成大《重九日行...
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
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摘 要: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 生命 敬畏 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蔑视生命的社会现象,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疑问,我们可以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从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中找到。笔者就这三篇文章的特点作一些比较。 一、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1.文章都思考了在宇宙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的特殊意义。《生命的意义》一文认为在宇宙中众多的生命之中,人类的生命之所以有特殊意义,“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认识的价值”,可以扩大经验范围,超越一定的空间时间限制;人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的人格,并且是“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的“好的人格”;以及人能够在有 限的生命中做出“永不磨灭的事业”。《谈生命》一文认为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敬畏生命》指出只有人作为生命的最高价值,也就是人类的生命之所以是“最高的生命”,就在于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这实际也是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2.文章都达了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在文章结尾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在世,不应该苟且偷生,而是应该“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对人格能维持其一贯性;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地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文章论及到宇宙间生命的产生到消亡,重在强调生命的积极一面,即:人要有所为,积极入世。 《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腾的春水,比喻成一颗不断壮大的小树,“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江水的东流与生命的流动相对应,而小树的壮大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比喻堪称贴切,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里,生命像江水,峭岩让江水激荡,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夹岸有红花朵朵;挫折让生命苦涩,而风雨之后是彩虹,天际有灿烂云霞。生命又像小树,小树离不开雨露 阳光,而生命也需培育成长;小树长大后为大地洒下绿阴,而人长大成人后也应为社会作出贡献。生命既像江水又像小树,江水终将归复大海,小树终将叶落黄昏,人生终将走到尽头,但入海的江水可化作甘露,老树的落叶可变作春泥,那么,奉献的一生,留给世界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敬畏生命》一文认为“敬畏生命”与“你们的灵魂有关”。只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为一个有德性的真正的人,在作者看来,自然对生命的过错在于制造了残忍的利己主义,它当然也教导生物以爱和帮助,但是人类并没有给以珍惜,从而不能和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摆脱无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阿尔贝特?施韦泽看来,敬畏一切生命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然、普遍而又绝对的伦理原则。只有敬畏一切生命才能够对人类自己的生命心存敬畏和珍爱,才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对个体的生命负责。只有在珍爱别的生命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善待自己,并且推广到一切生命。只有在这样的和谐与统一中,人类自身才能够和谐地运转,才能够达到和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因此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可贵的,都是应当被人类所珍视的;任何蔑视生命的行为都会导致自我的轻视,最终导致的就是自我的毁灭。阿尔贝特?施韦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是由于非洲丛林、河水间蓬勃的生命带给了他生命的启迪;一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和人类进入二 十世纪后巨大生存问题带给了他不小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印度和中国古代的智慧带给了他反思。在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学术著作中不仅强烈地批判了欧洲近代的世界观,更对东方传统的价值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在他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一句佛家格言“绝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代表文化进步本身,而只不过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而已。科学知识的异化加剧了“人?自然”与“人?社会”关系的紧张;消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只有以“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作为科学知识的航船之舵,才能使科技非理性主义理性化、科学知识人性化、科学进步伦理化和科学知识的潜在威胁虚无化。一句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向度才是克服“科学知识异化”的正确途径。 3.三篇文章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从“对人生的意义不明了”到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有价值。《谈生命》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并且指明“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阐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从个体的生命,推及到宇宙的大生命,最后谈到人类要“感谢生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敬畏生命》一文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 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作者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三篇文章从揭示生命的意义、本质,到因此要“感谢生命”,最后扩展到“敬畏生命”,让我们对人类生命思考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尽管《生命的意义》一文特别强调人类生命特殊性的局限,但仍然提到了“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谈生命》一文也阐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敬畏生命》一文中更加拓展了这种观点:“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显示了作家们深远的精神魅力,在生态危机、环境恶化急速加剧的今天,认真解读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一文,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通,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1.文体不同。《生命的意义》一文是议论文,提出论点,准确举例,严密论证;《谈生命》虽然文章题目类似说理文,但实际内容则更接近于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诗;《敬畏生命》是一篇说理文,论点鲜明,论述清晰,有层次感,思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2.语言风格不同。《生命的意义》语言朴实敦厚,如“我们从此得 到了三个认识,就是:生命是无数的,生命是变动的,生命是容易过去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谈生命》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如“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这样的语句,充满哲理,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敬畏生命》语言质朴,作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提出个人的观点。如“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直接指明“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善于运用连续的疑问句,对作者的观点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等,整段都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层层推进,论说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重要性。文章还有一些语言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上帝是一切产生的力量”等。 3.写法不同。《生命的意义》行文时吸取各种意见,慎重比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文章开篇举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即极端悲观主义和绝对享乐主义,但作者对这两种态度持否定的态度,因此提出了本文的主题: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并且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恰当引用,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说理明快。《谈生命》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同时也融合了说理,情与理、思与诗融为一体,意境醇厚而深远。《敬畏生命》列举确凿的例证,说理清晰,思路 严谨,但在理性的思辨中又不时穿插形象生动的情景描写,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感性特点。 这三篇文章尽管各有异同,但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妄生,而应让自己的生命肩负一种责任,“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种独到的见解和详细的解说让我们认识深刻,受益匪浅。《谈生命》发表于1947年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主要报道铁路新闻,探讨铁路修建,兼及时事经济,文艺只是点缀。所以冰心的这篇散文长期湮没,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不为人知,直到1999年才被发现其价值。“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厚重深沉,充满哲理。《敬畏生命》的作者阿尔贝特?施韦泽,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从而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
本文档为【盛年不再来_一日难再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