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练习]中国教育优点

2017-12-10 34页 doc 7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练习]中国教育优点[练习]中国教育优点 知识传授比较系统,对孩子们的智力开发的较好,多年度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集体和责任意识,纪律性较强。 优点: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比较好,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们学习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 量,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 1中国人重视教育这个主要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西方人相对来讲有的重视的是体育(以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国家为主如一些移民国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而有的国家重视礼仪(以绅士教育的国家为主如英国\法国) 2中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思想上比较自由.不像犹太人...
[练习]中国教育优点
[练习]中国教育优点 知识传授比较系统,对孩子们的智力开发的较好,多年度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集体和责任意识,纪律性较强。 优点: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比较好,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们学习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 量,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 1中国人重视教育这个主要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西方人相对来讲有的重视的是体育(以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国家为主如一些移民国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而有的国家重视礼仪(以绅士教育的国家为主如英国\法国) 2中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思想上比较自由.不像犹太人的宗教教育.也不像欧洲国家的基督教义的教育(其实这不是什么好事) 周济:中国的教育最大优点,质量比较高 来源: 新华网 (2004-01-06 10:43:11)新华 网 [CNN记者] 第一,在散发的文字材料中提到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中国的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4,,为什么要花这样几年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既然教育对中国政府来说是这么重要的。第二,您在中国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您觉得在中国受过这样的教育有哪些好处,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 [周济] 我去年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教育大会,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各国的教育部长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有一点大家是共同的,就是教育投入是不足的,希望教育投入更多一些。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他们也希望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更多一些。 [周济] 这一点,不管是教育部长也好,还是教育界的同行们也好,还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好,都希望教育投入能够更多一些。中国的教育投入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从2.55,到3.41,,在短短5年时间里面,增长很快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本身就很快,我们的比例也不断增加,但是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老百姓的需要来说,我认为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还是希望教育投入能够增长的很快。 [周济] 政府有一个基本的考虑,正如温家宝总理提出来的,教育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教育的投入将会不断的增加。《教育法》规定三个高于,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要高于本届政府财政支出的速度。如果 按照《教育法》这个规定执行,经过若干年之后,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投入将会达到4,,这4,是我们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的一个目标,但还是不够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和千家万户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同意对教育的投入更多一些。 [周济]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国内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还接受了部分的研究生教育,后来又到国外接受研究生教育。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过教师,当过教授,当过校长。访问过几十个国家的大学,应该说对教育有着深切的感情。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有着最大的优点,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比较好,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们学习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量,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 [周济] 我给大家讲两个亲身感受得事情。我在武汉市当市长期间,做了很多招商引资工作,大家知道现在很多外国企业家到中国开办工厂,我问他们为什么愿意到中国投资,他们说除了种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相对是比较高的。除了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劳、勇敢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了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对于现在的劳动力素质来说,他们认为是很重要的。 [周济] 另外我也接触过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大学校长,他们认为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和硕士生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当然我们的博士生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任重道远,除了继续扩大规模以外,还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这个质量当中要特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的教育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就能够满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李开复谈家庭教育:给中国父母的四个建议(组图)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与人交往、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长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自信是孩子自立、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基础。我在和美国小孩接触的过程中,就在观察他们和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美国孩子表现:遇事积极乐观、好奇欲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 我国的孩子表现: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 什么原因呢,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而我们往往是过分的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我们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 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眼吃亏在眼前。”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代一切。第四:家长语言的作用。“真笨,这你都不会。”“你看谁家的孩子就比你强。”“告诉你多少遍了,就是记不住。”“念书去,别的都本管”。“我们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这些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常挂在嘴边的话,影响甚至摧毁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 一提家庭教育,我们就知道是家庭中的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父母是家长,具有威严的、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得多,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当代年轻的父母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婴幼儿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婴幼儿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父母就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培养孩子自信要注意哪些细节,妈妈做启蒙老师的资料~ 一个人的自信并非遗传而来,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在培养孩子的自信时,要关注易被常人所忽略的一些生活细节。 *注重培养宝宝拥有一颗“平常心”。要知道,如果一个孩子有了太多的“好胜心”,那么他就可能难以抗击波折或痛苦,甚至每每遇上失败或挫折便一蹶不振。 *为宝宝多多提供成功的机会。要保证孩子经常获得“成功”,便应该多多向他们提供种种他们“力所能及”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任务”。 *表扬要及时、真诚、中肯、具体。有的孩子十分敏感,特别是对来自大人的表扬容易起疑,怀疑大人仅仅是“说着玩”。明智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孩子展现出他们“聪明能干”的每个实例及时作出具体的肯定。如说孩子“你画的花儿真美”,就比空洞地赞美“你是个出色的小画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给宝宝更多的关爱。儿童心理矫正专家早就发现,被包围在关爱氛围中的孩子,往往 比那些缺乏关爱的孩子更具自信心。这是因为亲人的爱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 *自己为宝宝树立样板。想让孩子充满自信,父母自己首先也须有自信。 *引导孩子认可自己的长相。如可告诉他,他的个子虽矮,但动作灵活、形体健美同样值得称道。其实,孩子的许多不自信可能来自对自己长相的疑虑。 *耐心地听宝宝讲故事,宝宝唱歌时予以应和,宝宝说笑话时跟着会心地大笑——大人的参与往往使得孩子感到受到尊重,而这又是生成更多自信的催化剂。 *让宝宝结交尽可能多的朋友。赢得友谊本身便可激励宝宝克服失落或沮丧。 *帮助宝宝克服困难实现梦想。对五岁孩子来说,要自行制作一架模型飞机确实很难。但父母还是积极为孩子准备材料和图片,帮助他实现梦想。孩子从此对自己的才干更是信心十足。 *不妨面对孩子如实承认自己的过失,如骑车撞上了树等,让孩子知晓: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样在他自己有过失时便不会陷入自暴自弃的泥坑难以自拔了。 *严禁体罚。因为打骂可以对孩子的自尊、自信起极大的负面影响。 *带领孩子参与种种社区活动和旅游活动。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更具自信。 *不要刻意改变孩子的个性,因为这只会让他感到不安和悲观。不妨顺其自然再善加诱导。 *有意淡忘负面的经验或经历。幼儿的自信丧失可能是以前某些负面的“经历”使然。故父母不妨有意帮助孩子淡忘,如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闭口不谈。 *让孩子参与家中某些事情的决策。如购物时可征求他的意见:“你看买哪一种灯好看?”主人翁的感觉会使他觉得自己的重要,进而会进一步肯定自己。 *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这句话对宝宝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特别在孩子退缩畏难时可起到鼓励之效。 *当然,自信也应有“度”。大人对宝宝的夸奖和鼓励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对于个别自满的孩子,不妨在他旁边敲敲边鼓,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超人”宝宝和缺乏自信的宝宝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关于什么是家庭教育,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 在《辞海》中,对“家庭教育”词条的解释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 进行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教育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一书认为,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芝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孙俊三等主编的《家庭教育学基础》中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的一种活动。 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台湾学者王连生对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定义即“学前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即父母对幼儿所施之情感生活之指导,与道德观念之养成。”也就是父母把为人处世的社会教给子女,使子女长大后能适应社会生活并服务人群。广义的家庭教育定义为“一个人从生至死,受家庭环境、成员、气氛的直接熏陶或间接影响,在情感生活的学习上、伦理观念的养成上、道德行为的建立上,获得身心健全发展的指导效益。” 另一台湾学者黄乃毓在一本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在本书里,家庭教育强调在家庭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是互相教育的,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直接或间接地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我们也在日常家庭生活里接受最基础的教育。 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FamilyEducation)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正式的准备,包括在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的更好的关系。二是非正式的学习,即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前者强调家庭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婚姻关系;后者属于家庭学习,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 追溯中国历史,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教育就有明确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按照许慎的解释,年长的人对年幼的人施加影响,年幼的人向年长的人学习,把年幼的人培养造就成年长者所希望的人,这就是“教育”,教育对象是年幼者。 理解许慎对教育的解释,不能脱离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人身依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反映了封建社会尊卑长幼、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在家庭中是长者本位,长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子辈没有独立的人格,完全听命于长辈,长辈按照自己的意图塑造下一代人,以致 “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家庭教育的对象只是家庭中的子女,是不言而难的。 ,摘要,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表现在: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发展到家庭教 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从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和合作;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大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和影响;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所有家庭成员在各个年龄段都受家庭教育;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概念;演进 家庭教育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众行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或扮演过一定的角色。然而,要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却不容易。根据社会变迁的理论,作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正像家庭制度受着社会制度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样,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变化。从历史上来看,家庭结构和功能是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相适应的,随着家庭、私有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演变,家庭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涵义就是家长对于子女的照顾和教导,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概念越来越不能够反映家庭教育现实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近四十年来美国、我国台湾和大陆学者及有关机构的对于家庭教育涵义的阐释分析当代家庭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演进。 在美国,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70年代之后,美国有的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如莱温认为家庭教育是“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己的一种教育”,卡目瓦尔与托马斯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是促进家庭发展资源与个别家庭生活之发展、协调和整合,以提升家庭生活”。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手段,如达翎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田纳特则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专致于增进成人日常生活技能的效能,包括与他人的关系、因应生活事件以及了解个人的潜能。”全美家人关系会议规定家庭教育的内涵如下:(1)家庭如何运作;(2)家庭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人类生命全程的生长与发展;(4)人类性之生理与心理;(5)金钱与时间的管理;(6)亲职教育的价值;(7)政策与立法对于家庭的影响;(8)专业人员行为的伦理;(9)指导家庭生活教育人员的课程设计。 。 美国人的优点和缺点 上半年在OHIO,身处小镇,看到了美国人的很多优点,这些优点让我喜欢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美国人的优点当中,首先是做事认真,我非常喜欢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This is my job.”一句平实的话,解决了做事的基本态度问题。美国人基本上不会偷奸耍滑,不会想着偷工减料,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责一定会尽力做好。这一点,是我们国人非常缺乏的,国人的惰性和贪恋 机巧是根深蒂固的,其实到头来沾小便宜吃大亏,偶尔个体得利,总体却是受损的。 美国人的另一大优点就是尊重规则。规则制定是通过民主的程序,一旦制定,大家就都会对其遵守,即使是不当的规则,大家可以再讨论更改,但是在更新之前,大家还是会自觉遵守的。这一点,又是和国人大不相同的,国人首先不承认规则制定的程序,觉得所有规则并没有完全代表自己的利益,其次,即使承认规则,也以不遵守规则为荣,在中国,能够破坏规则并不受惩罚,是光荣的事情,是有能力的体现,就连一点道德上的谴责都几乎被免去了。 美国人相对讲究平等。在美国,各个行业之间、职位之间、单位之间相对比较平等,至少是观念上和行为表面的平等。在两个身份地位不相等同的人会面时,美国人会在言谈话语之间尽量避免“级差”,而国人则会故意强调“级差”,在中国,一个人名前面的“头衔”(特别是“官衔”)所具有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美国人名前面“头衔”(或“官衔”)的意义。 美国人非常讲究实效。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人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对于实效的追求到了极其直接的地步,他们强调结果,不强调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他们所选择的一定是那条最近的道路,任何规范、经典、任何人情事故在他们的实效检验面前都可以瞬间成为被遗弃的泡影。这一点也和国人不同,国人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总是说结果就在过程之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期间对于玄学推导演绎的追求和自我陶醉,经常成为无果之花,而对于违反规则的人情事故的遵从,更是不以实效为考量标准的。 美国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优点是“以人为本,科技当先”。美国人是“机械主义的”,也就是说,任何对人有用的东西,他们都会将其制造成某种工具来供人使用,并将其搞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被最大限度地解放的。比如,拖地的墩布、洗碗的洗涤灵等等。所有的服务设施、服务制度也都是以人的需求、人的使用方便为原则,不像在中国,很多东西是凑合着用,大多数服务设施、服务条款首先考虑的不是用户的方便和权益,而是服务提供商的方便和权益。 到纽约两个月,看到了更多的美国人,看到了世界最发达城市的美国人,也在美国人众多的优点之中看到了美国人的一些缺点。 首先,美国人的狭隘和自大。此前,一直认为美国人很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是指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朗、热情,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各种事物的包容。到了纽约才发现,美国人其实很狭隘,而且很自大,也许,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发达的,过度的民族自豪感使得绝大多数美国人封闭而自大。在美国的大众生活当中,你基本上看不到太多多元的文化,在美國的电影、电视上,也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国家的作品,即使是偶尔有之,也一定是已经被美国化了的,或者是符合美国人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东西。美国人对于世界的了解,远远小于世界各国人对于美国的了解。美国人很自大,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好的,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贵族,在很多时候,如果你和他平起平坐或者表示出比他优越,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其次,美国逐步收紧的移民政策。美国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是种族问题,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尽管绝大部分移民都主动的甚至迫不及待地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美国社会,但是,还是有些差异被保留下来,这其中最大的要数黑人和白人的差异。黑人种族在200多年的时间内竟然保持了自己的许多特性(无论其好坏),在某种意义上,真是一种奇迹。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逐步收紧,绿卡持有者必须每年在美国居住满半年以上,美国 公民分为出生公民和入籍公民等,这些政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美国各种族之间的差异,也会强化美国各种族之间心理上的压力,会使得美国越来越趋于更加保守。美国人口由2亿增长为3亿用了39年时间,也许再过20年,美国人口就会达到4亿,估计到那个时候,美国将不再是一个移民国家。 再次,美国人的偏见。以前在国内总是以为美国是民主自由的国家,总是抱怨国内意识形态的宣传太多,而在美国呆些日子,才发现,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只比中国强不比中国弱,只是他们做的相对比较技巧,而且,由于美国社会结构单一,整体利益相对一致,宣传和接受的都比较自觉自愿罢了。美国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宣传,完全出自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在美国的宣传工具中我们看到的偏见和抹黑一点不少于我们的宣传工具。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美国对于中国的偏见远远大于中国对于美国的偏见。 最后,美国人近些年缺乏自省,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美国这些年随着国力的强大,思维却变得越来越简单,对于很多事情,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反思精神,整个国家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和征服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强势流氓”,简单地遵循着“恃强凌弱”、“弱肉强食”、“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原则。对于911、对于伊拉克战争、对于北韩核弹等等事件都缺乏深刻的反思。骄傲的美国人坚持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之,现在,我觉得自己可以比较正常地看待美国、看待美国人,作为一个大的国家、大的民族,具体到某个个人、某个群体,也许会在优点和缺点的体现上不尽相同。在美国,我遇到了非常好的美国教授,也看到了不好的社会现象,总的老说,美国及美国人的优点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体会到,而美国及美国人的缺点则相对比较遮蔽和被隐藏,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有所体会。 美国人的优点和缺点 任何的优点和缺点其实都是相对的,如果绝对的话,优点其实也是缺点。 说起美国人的优点,我们可以列举一大堆:热情,开朗,活泼,勇于探索,喜欢冒险等等…结合我在美国和美国人相处的感受,简单的谈谈我的体会,说的不足大家可以补充。美国人的优点首先是做事认真,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This is my job.”,反应了美国人平时做事的态度。只要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美国人基本上不会偷懒,也不会偷工减料,工作职责内的事情一定会尽力做好。 说起美国人的缺点,着实得让人想半天。来美国前总觉得,美国人很傲慢,爱管闲事,在国际上总爱当“国际警察”,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喜欢对别国的事物说三到四。到美国后,感觉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感受更多的到不是美国的傲慢,而是美国人的自信。大多数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任何事都是最好的。在一份杂志的调查中发现,美国人不喜欢学 习历史、外语和数学。这个也比较好理解,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还不如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时间。美国人对自己历史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愿意了解其它国家的历史,而历史其实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美国人觉得学外语没啥用,因为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学英语,更确切点说是美语,他们连英国地道的英语都懒得学。很多美国人的数学运算能力不行,他们不太喜欢心算,更喜欢借助计算器来完成运算,即使是非常简单的买几个菜。 自信的另一个来源是大多数美国人对其他的国家都不是很了解,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远不及我们对美国的了解。在美国的电视里,播放其他国家风土人情的节目很少,美国的本土节目和崇尚美国精神的节目充斥了整个的电视,只有在别的地方有了重大的事件或这一事件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时候,才能看到相关报道。久而久之,美国人就会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最发达的国家,这种自信慢慢的就演变成了一种对待别的国家的傲慢。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多加强了解和沟通。比如很多的美国人对我国的生育政策就很有意见,这都是因为他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不了解造成的;还有一次我在门诊遇到了一个美国人,自己在新泽西开农场,他曾经多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发生地变化非常的吃惊,回来以后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慢慢的对中国的文化也很感兴趣,还可以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他和我说他非常喜欢看到这种变化,因为这种变化代表了一种努力与进步,就像当年美国一样,而现在的美国人已经越来越缺少这种勇于拼搏与开拓的精神了。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讲要让美国人多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更加的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而不是把对中国的理解只停留在中国的饮食上。 美国人第二个缺点就是很多美国人比较粗心,大大咧咧。这从银行的ATM机上就能看的出。国内的ATM机一定要卡放进机器了才能运行,而美国的ATM机大多数都只是在机器上刷一下就可以了。我刚来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后来才知道,美国人很容易把卡忘在机器里面,所以后来的ATM机就改进了这项设计。为了克服粗心这个缺点,美国人最先发明了流水线,因为大多数的流水线上其实都是一个人只负责1到2个步骤,重复的进行操作。美国人的工作中比较强调操作规范,而且美国人最先使用各种各样的国家标准,这样作可以使人为地错误减少到最低。 美国人的第三个缺点就是懒惰。美国人爱偷懒是出了名的,这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首先是反映在美国人的体重上,美国的肥胖人口世界第一,除了特殊的饮食和生活因素以外,美国人的懒惰也是原因之一。美国被誉为“车轮子上的名族”,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不愿意走路,哪怕只有一点点路也要开车。美国人很少自己洗衣服,大多数都是用洗衣机,洗完以后连晾晒都免了,用烘干机一烘就好了,但中国带来的衣服很多都没这项“功能”,烘干以后就变小了;美国人不喜欢自己作饭,吃饭店是他们的最爱,即使自己家里作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超市里买回来的东西在烤箱里烤烤或微波炉里转转。 但懒惰其实也并不都是坏事情,美国人是比较崇尚发明和创造的,他们更信赖的是创造一种实用的工具来取代手工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懒惰的是手,但 勤劳的是头脑。手术室中的各种工具就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各式功能不同的手术拉钩以外,还有各种用途不同的手术床,附属支架等等,就连修剪骨头都是用一个小的机器来完成的,修出来的骨头很规则,大小一样,还避免了污染。在国内我们更喜欢凑活着用,能用人工或手工来完成的,坚决不用机器来完成。我们更相信人的力量,还有就是国内人多,人力成本便宜。结果勤劳了双手,懒惰的其实是头脑。不光工具如此,美国人办事也是直来直去,不喜欢兜圈子,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的直奔重点,而对具体的细节往往不是很在乎。美国人崇尚劳逸结合,在很多的美国办公室都有coffee corner,很多单位也有coffee break,专门用来给大家在工作的间隙休息的。美国人大多都会在一刻钟左右后准时的回到工作岗位上,而国内有些人崇尚的是忙忙碌碌,至少在领导面前要越忙越好,结果工作成了演戏和虚假的汇报,到头来连自己都不知道在整天在忙些啥。 美国人的性格是:精于算计,善于忍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消灭敌人,可以等待50年100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想把世界的财富全部据为己有;种族主义严重,视有色人种为垃圾,必全部消灭而后快;伪善,表面温和内心邪恶,是披着羊皮的狼;目标明确,工作认真,遵纪守法,具有团队精神; 敢想敢为,具有创新精神。 美国人与苏联为敌是从1950年6月的韩战开始,到1991年搞垮苏联,整整等了40年。美国人为了消灭本拉登,花费了2万亿巨资,整整等了10年。可见美国人为消灭敌人,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同时进行长期的研究和耐心的等待的这种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性格,是非常可怕的。 美国人为消灭中国人口,花费巨资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转基因种子销售网络,向中国输出了以千万吨计的可以导致不育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和大米的阴谋,也已暗中进行了10年。转基因作物,只要60年,就是三代人,就可以消灭一个人种,现在还剩下50年。到时候中国即使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和世界上最庞 大的经济,也难逃印第安人被灭绝的厄运~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耐心地等待。 John Dewey’s education purpose is a kind of evolutionary purpose. It is life, growth and the remolding of experience. The education is a step-by-step process. The education purpose existed in this process, and is for better growth. Or in a word, education itself is the purpose. ( 王新民、王莹, 2008:85) Another thought on John Dewey’s education purpose is what he said in the book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that book he said that there was no aim out of education.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follows: education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not the purpose of satisfying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To sum up, in John Dewey’ education, the aim is to develop the children to a full extent.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 日期:2009-05-31来源:点击: 112次 ——《赋予家长学校席位》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蔡宝来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 卓念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引导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继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与学生 学业成绩的关系,介绍了《赋予家长学校席位》的主要内容:告知父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施 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指导性建议。最后,对《赋予家长学校席位》进行评析,并认为美国在基 础教育改革中借助政策引导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政策引导;学校席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虽然先后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但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诸 多问题依旧存在,分析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家庭教育功能的退化和缺失。 美国家庭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冷漠,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退化。针对 上述问题,基础教育改革虽做出了巨大努力,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但成效并不明显。因此, 继续鼓励、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重新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进一步发挥家庭教 育的功能显得十分必要。《赋予家长学校席位》的出台正是基于以上的愿景和考虑。 一、引导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新认识 父母、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目标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目标。学校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孩子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家庭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因此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必须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与学校的合作,在家中则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它还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受首先来自家庭,即从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初形成的观念,推而广之去认识社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在家庭中完成,有专家认为儿童的性格和思想意识等情感智力(EQ)都是5岁以前(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学校教育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二)美国家庭教育的“卸责”及现代教育对家长的新要求 1、家庭教育的“卸责” 美国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学校取代了父母的角色,家长几乎不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教育任务完全交给学校。不但知识传授是在学校进行的,道德教化也推给了学校。于是导致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卸责”,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国家和公立学校的事情,家长的职责就是负责资金的筹措并把适龄儿童送进学校,家长对于教育过,程干预不够甚至无动于衷。这使得教育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密切配合,也丧失了家庭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沟通不够且联系松散,仅限于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失。但是,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依靠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同完成,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新结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和互补,协作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2、现代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知识、能力都要求提高,同时也对家长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家’长作为教育者,在实施家庭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影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年龄特点的呢?显然,仅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大多数家长都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缺乏教育方面的专门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因此,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重任就只能由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的教育研究机构来完成。他们必须负责提供给家长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以及建议和具体措施。美国教育部出台EPSB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发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教育共同体,以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三)家庭学校的复兴原因、条件及对正规学校教育的冲击 1、复兴的原因和条件 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迫使正规学校教育改革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是指学龄儿童不通过公立的或私立的学校,而以家庭为基础(home-based education)和教育场所,通过家庭的管理接受教育。家庭学校(homeschools)中,父母或者监护人,在家庭或社区承担教育他们的孩子的责任并且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家庭学校教育一度曾经销声匿迹,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重新兴起并在80年代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至今方兴未艾。复兴的原因和条件有以下几点: (1)正规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家长的不满。诸如业成绩平平、高中生辍学率高、校园暴力不断、性观念迷乱、枪击、吸毒、帮派活动、吸烟、酗酒、性泛滥等。 (2)教育理论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和发展也受到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力影响。进步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约翰?杜威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家庭学校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家庭学校教育”自身的优势。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环境,避免了儿童受不良学校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使儿童较少地感到来自同龄团体的压力:大多数家庭学校的家长亲手挑选孩子们的教材,最大可能地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特长;在学习进度上也富有灵活性。这将有利于为孩子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指导。 (4)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全美50个州都已通过了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确立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使得家庭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有了保障和依据。 (5)家长学历的提高和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推动。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占很高比例,很大一部分家长有能力亲自实施对孩子的教育。再加上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获得各种教育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也变得非常容易,从客观上推动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和发展。 2、对正规学校教育的冲击 (1)家庭学校教育的兴起,反映了正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家庭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因之一就是正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反思,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期得到社会、家长的重新认可。 (2)家庭学校教育的兴起,也让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家长重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具有的众多优势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父母亲自实施对于女的教育,实质—E是失去已久的家庭教育的复归,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重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 (3)家庭学校教育兴起的最直接影响在于对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冲击和压力。一方面,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来自舆论的批评增加;第二方面,各种社会团体、教育行政部门会给学校施加压力,学校教育承受了更多的改革压力。另外,学校的生源也受到一定影响。 虽然家庭学校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家庭教育毕竟不是教育的主导力量,要实现使所有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最终还是只能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毕竟正规学校教育代表的是教育的主流,所以政府只能将教育理想和目标寄托在法律政策对教育的引导上。在实施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引导家庭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进一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学校家庭教育联盟。 二、家庭教育与学业成绩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 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的研究结论表明: 1、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 2、家长的参与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 3、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能有一个长期持久的良好效果,必须有一个周密的家长参与计划。 4、教育者对那些参与学校教育的家庭的学生有较好的期望,对他们的家长期望也相应较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学生的受益不只局限于早期,在其整个求学期间甚至对其终生都会有重 要影响。 5、为此家长应做到:创造一个鼓励孩子学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表达一种高期望的并且有现实意义的对孩子学业和成就的要求,积极参与到孩子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中来。 总之,家长的参与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成为孩子教育经历的一部分,并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发挥其作用,这是改善教育的要求,也是孩子的期望。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实施家庭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中具有巨大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EPSB的主要内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对公共教育质量低下、公立学校的纪律和秩序混乱一直颇有微辞,近年来人们的抱怨还在继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简称NCLB)才得以出台。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问题依旧存在,进入21世纪的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还是难让国民满意。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2007年9月美国教育部出台《赋予家长学校席位》(EmpowerParents SchoolBox,简称EPSB)的引导性政策,并在联邦教育部的网站上公布。“赋予家长学校席位”旨在鼓励家长进一步关注孩子的教育,凸显家长在孩子教育联盟中的重要地位,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本质是政府引导家长进入学校,使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基础教育质量。EPSB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父母应该知道哪些内容(What parentsneedtoblow)。该部分首先讲述了NCLB的重要性,阐述了NCLB带给家长和孩子的好处,然后告诉父母们如何阅读和了解当地(州政府)的成绩报告单,给家长提供了如何帮助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的建议,并告诉父母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得到帮助的渠道。 2、第二部分是对NCLB所提供给孩子机会的更详细描述和解释(Taking a closer look)。主要内容包括消除学业成绩差异(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父母的积极参与 (parental involvement),如果你想为你的孩子选择一所学校 (If you want to chooseaschool for yourchild),利用补充性的教育服务 (Using 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财政支助和大学奖学金 (Financialaid and scholarships for college)。 3、第三部分是学习核对清单(Learning checklists)。告诉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实施家庭教育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以及每一个阶段孩子学习的内容范围和学习方法、策略。包括如何给孩子奠定学习基础(Start with the basics),针对学前儿童父母应该和可以实施的措施(You and Your Preschool Child),小学儿童及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措施 (You and Your Elemental SchoolChild),给中学生及其父母的建议和要求 (Youand Your Middle School Child),所有学生都完成高中教育(Challenging HiRh Schoolfor All),孩子和父母的准备,4年级、8年级、12年级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方面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 从EPSB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个引导性政策主要是面向家长的,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延续、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同时,EPSB的内容是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继承、补充和延续。EPSB的内容集中于父母参与学校教育、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以及提供给父母的建议和措施,所以也可以说是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家庭教育手册。? 四、评析 EPSB是美国教育部为美国家长编写的家庭教育手册,虽然客观上旨在帮助、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教育政策和法律已经对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业成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EPSB的实质是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政策性引导。与以往出台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相比较;其重要作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 1、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部制定和出台EPSB旨在指导美国家庭教育的实施,引导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它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政府的政策引导行为和EPSB的内容本身都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一脉相承,但侧重家庭教育。NCLB的宗旨在于全方位关注学校中的所有孩子,而EPSB重点从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但其目的是与NCLB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们阅读、数学、科学的学业成绩,顺利通过每年的统一考试,所有孩子都完成高中教育,并考虑升入大学。 3、内容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EPSB在第三部分学习检查核对清单中的每一部分都列举了实例以说明父母需要实施的步骤和注意的方面。例如,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小册子中给予父母们的关于如何引导3-5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建议是:(1)经常对你的小孩说话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和谈论白天发生的事的方式鼓励他说话;(2)向你的孩子展示一些新的事物,并给他们命名,每天都教他一些新的词汇;(3)每天都要大声的读出来,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4)教你的孩子阿拉伯数字;(5)在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查找一些专门为3至5岁孩子编写的书。 4、给家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获得信息的途径。这一点是对EPSB内容本身的评价。在 EPSB中,有一部分(ExampleSOfResources)是专门告诉家长如何获得孩子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以及援助。在上述部分中提供了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许多网站地址,例如,有关家庭作业和学校项目的www(smithsonianeducation,org,educators、有关孩子早期教育的GoodStart,GoodSmart:www( nc,cie(org,pubs,Roodsmrt等。 5、由教育部负责制定和出台,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性。尽管EPSB的内容只是对NCLB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以及重点给父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以建议和指导,EPSB本身并不是法案的内容,而只是一本家庭教育手册,但是由于它是以NCLB作为根据而编写的,同时是以教育部为主体完成的工作,因而具有政策引导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法律政策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6、针对性较强,旨在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EPSB的制定和公开旨在解决家庭教育功能退化的问题,让所有的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孩子身上,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通过采取这样的行动,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也知道如何实施家庭教育。这样一来,学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会更加有效。教育质量提高、所有孩子学业成绩达到统一标准成为可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 2008-01-05 15:21:03| 分类: 感言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集中反映了美国家教的全貌。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国家庭中, 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鼓励孩子进取向上而反对压抑他们的个性,注意培养孩子独立 自主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范。孩子在制定家规时与父母具有 均等的权利。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美国的家 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但有时极端的民主也使美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过 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 美国的父母从小注意帮助孩子树产明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独立的意识,父母们教导孩子怎样有计划地消费 有限的零用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美国青年的经济独立意识较早,正是基于这种早期的经济观念的教育。 在美国,父母们常用经济手段来促使孩子学习进步及刺激子女间的学习竞争。 第二篇(中外家庭教育差异):Majo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An American headmaster at a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ays that Chinese education aims to teach student how to imitate, while American education targets to teach student how to think independently. ?占3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数学不行。 美国人的解说:一点没错,在近些年举办的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很少有美 国孩子夺魁的。我们的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只是与日本或中国的初中生相当。甚至 在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不精于四则运算的也比比皆是。但我们的想法比较―实 际‖———既然如今人人都拥有了袖珍计算器,那么这类―伤脑筋‖的事就完全应该 靠机器来办,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供我们进行其它方面的更为重要的学习 The headmaster have paid visit to several Chinese middle school in Ningbo and Jiaxing, China’s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He pointed that Chinese students were taught to learn by rote. In contrast, American students were taught to ask more questions. That’s why Americans are more innovative than Chinese students after they grow up. The result of two different ways of educating is: Americans are good innovators /novelty-generators, whereas Chinese are good imitators.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education? Having worked in education in America, I can tell you that America's innovativeness is in grave danger of disappearing. Until about the mid 1960's, American education stressed the same things as China. As a result, we made enormous strides in all fields. The innovations that have been driving America have been coming from the baby boomers who grew up during both periods. First, they were forced to exercise self control and learn (yes by rote). Later, by they time they got to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American education had begun to drift away from rote learning. So, these folks were allowed to express themselves more and more. Most of them already had good work habits so they went on to become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and brought us many of the wonderful things we have today. A few, fell victim to drug abuse, laziness, etc. The generations that have come since are increasingly undereducated, unmotivated, etc. A few whose parents did not buy totally into the new way of educating are doing well and are on their way to becoming the new elite. Asking questions is a good thing, but learning a little first so you are equipped to ask intelligent questions and to understand the answers is much better. I remember during the early 60s people used to say that the Japanese were good immitators, but were not good innovators. No one says that anymore. In closing, I would say that America and China should look at each others' educational systems closely. I believe they will find that during the early years, structure and rote learning are essential so that later on, when the minds begin to mature and creativity is ready to blossom (age 17, in my opinion), the students will be ready to channel their creativity in useful directions instead of wasting it. 第三篇(中外家庭教育差异):American Creativity vs. Chinese Skills Peng Guohui, principal of Jindao Middle School in Guangzhou, China, recently discussed his view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s with Education Week Staff Writer Sean Cavanagh. Mr. Guohui said he was impressed by American teachers' use of "real life" examples in class—for example, biology teachers' incorporation of plants and simple organisms in science lessons—on a trip to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surprised to see middle-school American students lacking in basic computation skills that their Chinese peers would have mastered years earlier.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the basis for creativity," he argues. 第四篇(中外家庭教育差异):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 Newswise — For the past 20 years, studies of math achievement have shown that Chi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children consistently outperform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in almost every area. Explanations have focused on differences ranging number-word system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to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urriculum content. Now a study published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y Teachers College Professor Stephen Peverly and former TC students Zheng Zhou of St. John’s University and Tao Xin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uggests that Asian teachers simply know more about math. In a comparison of 162 third-grade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 U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while American teachers were more knowledgeable about general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classroom skills, Chinese teachers had stronger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y were teaching, as well 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elementary curriculum that their students had covered and would cover in later years. The difference was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most U.S.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focus on how to teach mathematics rather than on mathematics itself – and that once U.S. teachers become certified they do not oft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The study’s authors also suggest that many U.S. math teachers are not adequately prepared to teach their subject because they, themselves, may have been poorly educated in math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 study focused on teachers’ level of knowledge about concepts, computations and word problems involving fractions; their skills in teaching fractions in a way that ensures student comprehension; and their knowledge of more general issues such as child development, learning theorie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Researchers looked at both the content teachers said they would assign to their students and the way they presented the concepts. While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 used similar methods to teach fractions—using hands-on learning tools, folding pieces of paper, coloring in geometric shapes.—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information each group presented. Most of the American teachers in the study, when asked to abou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rarely mentioned content. Chinese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spoke in great detail about the content they present to students, and that content demonstrate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as well as knowledge of the entir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Overall, Chinese teachers ha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hematical concepts they were teaching than did their U.S. counterparts. The study confirmed findings of a previous study that found that U.S. teachers do not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Thi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ll the American teachers in the study held a bachelor’s degree and more than half had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while most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were trained, after junior high school, at a three-year teacher-training school where they studied subjects equivalent to those offered in high school. American teachers also had taken more courses on teaching methods and general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related to teaching than did Chinese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more experienced American teachers were better able to identify important points for teaching fraction concepts. For Chinese teachers, however, mastery of this skill did not depend on experience, with less experienced Chinese teachers demonstrating the same proficiency as their more experienced counterparts. Chinese teachers also show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an American teachers of their students’ prior mathematics knowledge relating to fractions. The Chinese teachers reviewed concepts students had studied previously and found opportunitie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what students would be learning later. American teachers rarely displayed the same understanding. American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more knowledgeable than Chinese teachers about concepts covered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xts. Researchers summarized that while Chinese teachers were effective in providing instruction based on how well they knew the subject matter, their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earning could be problematic. This limitation could possibly lead to problems related to student motivation, spontaneity, and creativity among other things. American teachers’ comparativ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revealed that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in the U.S. should focus more on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and that in-service training should be improved. Teachers College is the largest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the nation. Teachers College is affiliated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but is legally and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The editors of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ave ranked Teachers College as one of the leading graduate schools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Teachers College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equity in education and overcoming the gap in educational access and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most and least advantaged groups in this country. Through scholarly programs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the College draws upon the expertise from a diverse community of faculty i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health, as well as students and staff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第五篇(中外家庭教育差异):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Academic Expectations: Comparison Of American, Chinese-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people in America and China differ dramatically.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ancient and for over 2,000 years was an inflexible, hierarchical, feudal society. Even today, the culture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philosophy, which exalts the scholar and emphasizes human malleability, the value of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unity of the family. As a result of this tradition, Chinese children are considered more obedient and respectful to elders.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evaluations and work diligently to receive good grades in order to avoid disgracing their family. In 1975, an American delegation investigat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China reported, "Although parental standards for good behavior were rather exacting, they seldom require reinforcement, since children generally lived up to or even exceeded expectations" (Kessen, 1975, cited in Kit-fong Au & Harackiewicz, 1986). Similarly, Chung and Walkey (1989) concluded: "The Chinese students attribute higher academic expectations and higher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to their parents' response to failure and a greater sense of obligation to their parents than is found among the European students." American children, especially adolescents, function more independently than do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In an analysis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Bossard (1954) reported that only in this century, and almost exclusively in America, have children been assigned status in any manner equal to that enjoyed by adult members of the family. Specifically, Lindgren (1976) noted: "When we compare family life in America and Germany, we are struck by the greater freedom for self-expression and self-assertion enjoyed by the American child." Weggel (1987) concluded that the Chinese base their behavior more on group norms and traditional values (e.g., respecting their elders). In contrast, Americans are oriented more toward individualism and autonomy (e.g., self-realization), according to Krumm (1988). Weisz et al. (1984) also noted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more often use "primary control," attempting to solve problems by changing their environment. Chinese apply "secondary control,"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conformity.
/
本文档为【[练习]中国教育优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